时间: 2023-10-16 06:00:4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不指传闻。《春秋繁露》里,提倡的“张三世”指的是所闻、所见、所识。
《春秋公羊传》说,孔子写《春秋》,“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董仲舒发挥了这一学说,认为“《春秋》分十二世以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春秋繁露·楚庄王第一》)。东汉何休明确提出“三世”的概念。
他认为孔子著《春秋》,是取春秋时期 242年“著治法式”,将社会治乱兴衰分为三世:衰乱──升平──太平。这“三世”只是讲社会从乱到治的变易,还没有涉及社会性质转变的问题。魏晋以后,随着学术思想的变迁,“公羊”“成为绝学”。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公羊”学重新兴起,清代经学家刘逢禄(1776~1829)等人着重阐发“公羊”的“张三世”等微言大义,说“春秋起衰乱,以近升平,由升平以极太平”。
扩展资料:
公羊“三世说”的本来内涵及其演进过程已得显明:其初,“三世说”不过意味着一种关于《春秋》历史的世代划分方式和记事方法的理论。在《公羊传》看来,“讳尊隆恩”与“辟害容身”乃是《春秋》“书法”的两个最主要特征。
进而,何休创造性地将“内外之辨”融入“三世说”,赋予后者以拨乱返正之新义,“三世说”由是具有了王道论和历史观的色彩。随着清代公羊家对于“三统说”、进化论等观念的引入,“三世说”遂又成为通达古今和革故鼎新的象征。
其中,在康有为那里,“三世说”还是他观察世界文明、品评中西文化优劣的方法论基础。“三世说”的这一演进过程表明:
自古以来,作为经世之学,儒学始终直面现实,关注世界的变化,并试图以自己的理论创新回应、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就此而言,儒学可谓是虽旧而常新之学,展现出恒久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世说
公羊派和谷梁派的主要区别在于对《春秋》的不同解释。
具体区别如下:
公羊学派是西汉前期和东汉时期的官学,属于今文学派,主要观点有两点。
1、要限制王权
(1)“天子一爵”,即天子也只是爵位的一种,天子并非“天”的化身。
(2)“天人感应”,即统治者的行为会带来灾异吉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申天以屈君”。
(3)“君臣以义合”,即君臣效忠关系并非生来就有的,不是绝对的,这一思想和孟子那一段著名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很接近。
(4)“通三统”,即王权没有永恒,历史是演进的。
2、如何对待春秋时代的上下失序、纷争乱世的问题
(1)“夷夏之辨”,一种朴素的文化民族主义/道德民族主义(不是完全的血统论)。
(2)“大复仇”,即抬高复仇(主要指公仇而非私仇)的地位。
(3)“张三世”和“经权说”,简单来说就是世道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小康世)、太平世(大同世)。春秋属于乱世,在乱世中推行周礼王制难以实现,维持一个稳定秩序已是非常难得。
这也是为什么孔子在著述《春秋》时要赞扬齐桓晋文,齐桓晋文显然不是“王道”而是“霸道”,但霸道适用于乱世,这就是权变,也被称为“实与文不与”——要在实践上赞扬这种霸道,这也是汉朝中前期在黄老之术之后行“外儒内法”的源来之一。
(4)“大一统”说,不赘述。
谷梁学派为西汉后期的官学,同样是今文学派。观点包括:
(1)相比公羊学派,谷梁学派更尊奉王权,讲“尊尊”、“君德”。
(2)公羊学派兼讲“微言”、“大义”,谷梁学派更主要讲“大义”;不太正式地,可以说公羊学派“尊理想王”,而谷梁学派则是“尊现时王”。
(3)公羊学派讲“经权”,所以天子不能履行职责的时候,诸侯(如齐桓晋文)可以代行其责、“尊王攘夷”;而谷梁学派反对这种行为。
(4)此外,谷梁学派对“君臣以义合”“大复仇”等理论也是不以为然的。
(5)公羊学派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孟子的思想,而谷梁学派的思想和法家更接近一些。
扩展资料:
两派的本质
公羊派除了以上观点,还有“孔子新王”“大居正”等观点,公羊家的代表是董仲舒。
公羊学的诞生,其本质在于回答“孔子作为圣人,为何会降生在春秋乱世”这个问题。公羊学派认为,孔子是来救世的,所以在王纲不振的时代,孔子就是“新王”,既然孔子是王,而天下又不能有二君,所以居王位者未必是真王。
谷梁派则反对上述观点。
公羊和谷梁固然区别不小且在西汉经历了学派斗争,但是放眼整个古代中国,公羊、谷梁之争在汉朝以后大体不是主流。且晋以后(伪)古文学派地位上升,作为政治学派的公羊、谷梁都趋于式微,公羊学派直到清末康圣人出世才迎来复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羊学派
百度百科—榖梁传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