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巴以冲突会成为又一次长久战吗 目前双方情况如何

时间: 2023-10-11 16:01:1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巴以冲突会成为又一次长久战吗 目前双方情况如何

中东问题!!!!!有奖哦

阿拉伯国家是如何用石油武器来威胁英美等大国的?rnrn中东各国石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rnrn几次石油价格抬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rnrn要求:要具体,最好有数据,越详细越好!!!!!!!11
  问题1:阿拉伯国家是如何用石油武器来威胁英美等大国的?

  伊拉克要拿石油作武器

  巴以冲突已经不能仅仅用中东危机来概括了,全世界都在摒住呼吸关注以色列的下一步行动,原因之一就是石油———这根联系着中东和世界的神经。4月1日,当耶路撒冷再度发生自杀性爆炸、以色列总理沙龙宣布进入“战争”的时候,积蓄多日的紧张情绪终于爆发,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价格上涨57美分收于26.88美元/桶,并达到2001年9月19日以来的最高点。
  然而,这只不过是一个开始。4月1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呼吁所有的阿拉伯国家团结起来,用石油做武器,并利用一切经济手段对付以色列和美国,支持巴勒斯坦的兄弟。第二天,伊拉克宣布,准备停止向美国出口原油。不仅如此,伊拉克还向阿拉伯联盟递交了一份决议草案,敦促阿拉伯国家行动起来,如果美国依旧偏袒以色列,那就切断美国的石油供给线。伊拉克还建议,仅仅向巴勒斯坦提供道义上的支持远远不够,应该给他们送去武器、资金。

  伊朗外长哈拉齐的一番表态更加重了国际原油市场的忧虑。正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伊斯兰会议组织大会的哈拉齐说,伊朗考虑以石油为武器,迫使美国向以色列施压,让其立即从巴勒斯坦领土撤出。很显然,伊朗政府认为伊拉克的“石油牌”是个不错的建议。

  1973年伊拉克提交给阿拉伯联盟的决议草案不禁让人想起了29年前沙特阿拉伯的宣言。同样是因为以色列,同样是为了迫使美国放弃对以色列的支持,同样以石油做武器。

  石油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血液”,维系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汽车、飞机、船舶,小到塑料、清洁剂,石油的作用无处不在。难以想象,如果没有石油,这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正因如此,全世界都对1973年的石油危机心有余悸,那一次,世界第一次感受到了石油的威力———不用枪炮、不用流血,却可以制造常规武器无法达到的效果。

  1973年,中东局势异常紧张。当年4月,占中东总产油量35%的沙特首次公开声称:如果美国不改变对以色列的偏袒政策,阿拉伯国家就会减产石油。伊拉克、科威特、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卡塔尔、叙利亚等国纷纷加入沙特的行列。10月,以色列与埃及之间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11月底,阿拉伯国家召开首脑会议,肯定了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所采取的一系列减产、禁运措施。

  短短3个月内,原油价格由3.1美元/桶飙升至12.6美元/桶,致使汽油价格猛然上涨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

  沙特态度谨慎

  但并不是所有的阿拉伯国家都积极响应伊拉克的号召,其中尤为引人注意的是29年前第一个拿石油当武器的沙特。这一次,这位世界最大的石油输出国以及OPEC最有影响的成员态度相当低调,沙特外交大臣表示,石油禁运不在沙特的考虑范围之内。

  沙特如此低调原因有多方面。首先,1973年的石油禁运虽然最后迫使美国和西方社会向阿拉伯世界低头,但胜利的代价是昂贵的。沙特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石油出口,减产使它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国际收支逆差迅速扩大,国民经济接近崩溃,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也受到了严重破坏。

  石油输出国意识到,石油武器其实是一柄双刃剑,用不好就会伤到自己。因此,一些阿拉伯国家曾经承诺,不会以“石油作为政治筹码”。经过30年的苦心经营,沙特在国际石油市场树立了较高的声望,为了证明自己是可靠的原油供应者,它不可能轻易放弃自己的诺言。

  其次,如果沙特同意支持伊拉克的计划,无异于否认沙特王储不久前提出的中东和平新计划。这个和平计划呼吁阿拉伯国家恢复同以色列关系的正常化,以换取以色列撤出巴勒斯坦领土,同意巴勒斯坦建国。
  除了沙特,科威特、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也认为伊拉克的计划是“不可取的”。科威特官员反问道:“如果我们没有了收入,如何继续支持巴勒斯坦兄弟?”

  美国能撑多久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里克在听说伊拉克提议用石油当武器后,不屑一顾地称,其他阿拉伯国家是不会接受的。他甚至还嘲笑这是伊拉克的小把戏,它在试图转移视线,让大家忘了武器核查的问题。然而,分析家担心,如果不能尽快解决中东危机,石油危机也就不远了。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巴以之间充满了太多的未知数。假设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被伤害、驱逐,甚至杀害了,沙特、科威特等国是否还会像现在这样“稳当”?

  中东的石油储量占全球探明储量的2/3左右,出口量也占到了全球市场的26%。虽然俄罗斯等国近年来的石油出口有所增长,布什政府也积极呼吁加大本国的石油开采、减少对国外进口石油的依赖,但目前中东仍是美国石油供应的生命线。仅伊拉克一国的石油就占美国进口量的10%。

  目前,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为5.6亿桶,较1985年减少50%以上,只能替代53天的石油进口。美国汽油工业研究基金会分析员拉里·古德斯汀担心地说:“美国已经失去了优势位置,我们的进口保护能力下降得太厉害了。”

  如果阿拉伯国家一致行动实施石油禁运,美国能坚持多久?即使后退一步,不会发生石油禁运,因为毕竟美国不可能为了以色列伤害到自己的利益,但万一中东发生了其他不可控制的意外,导致石油产量骤减,刚刚摆脱新世纪第一次经济衰退的美国又该如何应付?到那时,也许又该有人批评经济一体化了,因为美国经济倒霉,全球经济也会跟着遭殃。

  问题2:中东各国石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经济:沙特实行自由经济政策。沙特以“石油王国”著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石油工业是沙经济的主要支柱,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是世界上石油储量、产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之一。石油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上,石油出口收入约占出口总额的90%。截止2001年,沙特已探明石油储量约362亿吨(2642亿桶),占世界储量的25%,居世界第一位。天然气储量为6.0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4%,居世界第四位。按目前石油产量估算,沙石油仍可开采80年左右。此外,还有金、铜、铁、锡、铝、锌等矿藏,是世界第四大黄金市场。水力资源以地下水为主。地下水总储量为36万亿立方米,按目前用水量计算,地表以下20米深的水源可使用320年左右。沙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产国,全国的海水淡化总量占世界海水淡化量的21%左右。蓄水池共有184个,拥有6.4亿立方米蓄水能力。石油和石化工业为沙特的经济命脉。年产原油4~5亿吨,石油收入约400~500亿美元。沙特特别重视农业。全国有可耕地3200万公顷,耕种面积360万公顷。在中东地区各国中,沙特的国内生产总值最高,在发展中国家里堪称高水平。沙特以石油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石油部门在沙特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其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30%以上。沙特出口以石油为主,约占出口总额的90%,石化及某些工业产品的出口量也在逐渐增加。进口主要是机械设备、食品、纺织等消费品和化工产品。沙特是高福利国家。实行免费医疗。货币名称:沙特里亚尔。
  经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据阿联酋通讯社2000年7月1日报道,截止1999年底,阿联酋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978亿桶,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9.4%,居世界第三位。天然气储量为5.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国民经济以石油生产和石油化工工业为主。石油收入占政府财政收入的85%以上。货币名称:迪尔汗 (dirham)。
  经济:经济以石油为主,所产石油95%供出口,是世界主要的石油输出国之一。原油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政府重视发展多样化经济,以减少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

  问题3:几次石油价格抬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石油价格涨 全球股市跌

  继9月15日下跌160点后,美国股市像吃了泻药一样,一路下跌。9月18日,道·琼斯指数跌118点,报10808点;纳斯达克指数跌108点,报3726点,跌穿3800点的心理关口。虽然纽约股市全面下挫,但能源股仍是一枝独秀,艾克森石油上涨1.65美元,以89.65美元作收,再创近1年来新高价。
  市场人士指出,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导致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及纳斯达克指数大跌。受美股拖累,全球股市几乎尽墨,其中韩国、印尼、香港股市受到的打击尤其大。

  欧洲股市法兰克福DAX指数下跌0.41%,巴黎CAC指数下跌0.64%。伦敦股市幸免于难,金融时报指数收市上升0.22%。

  9月18日的亚洲股票市场充满悲观情绪。市场关注的焦点仍在油价上涨、华尔街股市下跌以及区内政局不明朗这些负面消息。

  韩国股市综合指数跌50.64点,跌幅达8.6%。经纪说,福特公司出人意料地放弃收购大宇车厂,使投资者的信心受到影响。

  印尼股市自上星期发生导致15人丧生的炸弹爆炸案后,投资者因惧怕恐怖袭击活动,争相抛出手上股票,大市全日下跌31.58点,跌幅达7%,跌至17个月来的低位。泰国股市受到泰铢疲弱和区内股市普遍下跌的影响,9月18日也下跌了2.5%。

  在日本,投资者沽出高科技相关股票。日京平均指数下跌152.12点,跌幅为0.94%。

  菲律宾股市微跌0.7%,主要是受到比索下跌的影响;新西兰股市周一下跌1%,成交淡静;澳大利亚股市下跌52.5点。

  台湾加权指数跌143.15点,跌幅为2.03%。经纪说,投资者担心当局的新经济政策,更加却步。

  香港股市恒生指数18日狂泻689点,以15560点收市,跌幅逾4%,为亚太区内18日股市第三大跌幅。创业板指数收市报414点,再跌21点,创下历史新低位。

  (2)高油价可能放慢美国经济增长速度
  在石油输出国组织9月10日作出日增原油产量80万桶的决定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继续攀升,18日纽约市场原油价格一度超过每桶37美元,再创10年来新高。美国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虽然高油价不会引发美国经济衰退,但可能导致明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放慢。

  美国总统克林顿日前表示,尽管原油价格居高不下,但美国经济“在中短期内”没有衰退的危险。他认为,美国在抗击这一次油价攀升的冲击方面比以前做得好。克林顿的这番乐观预测并非虚妄之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日发表的最新预测报告,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2%,比去年的4.2%还高出1个百分点。美国全国企业经济学家协会日前发表的调查报告也将今年的经济增长率从5月份预测的4.9%调高到了5.2%。这与此前3次石油冲击后美国经济均很快陷入衰退的情形形成了鲜明对比。

  自70年代中期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美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这是此次油价攀升对美国经济没有形成严重冲击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去5年中,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20%,但石油消费量仅增加了9%。信息技术等使用能源少的新经济部门的迅速崛起,也相对降低了对石油的需求。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的统计显示,用于石油的开支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1981年的8.5%降至目前的约3%。石油开支比重大大下降,其变动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程度也就随之下降。由于以上因素,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美国公司很难通过提高价格来转嫁增加的能源成本,扣除能源和食品两项商品后,美国的“ 核心”通货膨胀率变化不大,这使美国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增长。另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吸取以往的教训,在应付这一次油价冲击方面也采取了比较得当的措施。

  但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油价仍居高不下,明年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会明显放慢。美国标准-蒲耳氏公司最近预计,如果今年后几个月油价保持在每桶30美元左右,明年底降到25美元,那么,明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下降到3.6%,失业率将从今年的约4%上升到4.5%,通货膨胀率将为2%。但如果这一期间油价升至每桶40美元,明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下降到3.2%,失业率上升到4.7%,通货膨胀率达到2.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由于美联储去年6月到今年5月连续6次提高利率对经济的影响将逐步显露、以及原油价格上扬和美元实际汇率上升会影响出口,明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到3.2%,失业率从今年的4.1%上升到4.4%。
“中东地区”或“中东” (阿拉伯语:الشرق الأوسط, 希伯来语: המזרח התיכון)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一般说来包括巴林、 埃及、 伊朗、伊拉克、 以色列、 约旦、 科威特、 黎巴嫩、 阿曼、 卡塔尔、 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由于其历史文化原因一般认为属于中东国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有时也与中东联系密切。

中东,一般指西亚沿地中海的一些国家和非洲的埃及等地。历史上长期以来的中东问题的核心就是巴勒斯坦问题。
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的远祖希伯来人来到巴勒斯坦地区,后因罗马帝国入侵,犹太人被驱逐出该地区,在此后的1000多年间,该地区成为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逃往西欧的犹太人饱受压迫,19世纪末兴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想在这里建国。1947年11月,美国控制下的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以色列建国后,先后通过四次中东战争,占领了巴勒斯坦大片领土。此后双方冲突不断,多年的战争给巴以双方造成了惨重损失。进入90年代,在各方努力下,巴尔干和平进程加快。但由于积怨太深,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及超级大国插手干预,使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沙龙执政之后,巴尔干冲突明显升级,中东和平问题再次陷入僵局。
学科分析
从地理学科分析:
1.该地处于“五海三洲”之地,地理位置重要。
2.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储油区,石油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的特点。
3.重要的位置,丰富的石油,巨大的经济利益,成为世界列强争夺的焦点。
4.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降水少,水资源极端缺乏。约旦河西岸目前80%的淡水资源被以色列人控制和消费,导致巴勒斯坦人生活和生产用水十分紧张。水资源争夺成为巴以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历史学科分析:
1.中东问题是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殖民统治的恶果。在一战前的一千多年,巴勒斯坦地区一直是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一战后,英国取得了在这一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陆续迁往巴勒斯坦。
2.中东问题又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控制的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国家长期没有建立起来。在西方大国英、法、美霸权主义支持甚至直接参与下,以色列先后四次进行中东战争,侵占巴勒斯坦、约旦、埃及、叙利亚大片领土,更加剧了宗教、民族矛盾,使中东地区长期处于动荡之中,不但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损失,同时也不利于世界和平,不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从政治学科分析:
1.和平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使一些地区冲突不断,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碍。中东问题的产生及迟迟不能解决,主要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该地区的控制权而插手干预的结果。由于美国长期以来偏袒以色列,助长了以色列的侵略扩张气焰,加深了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的矛盾,近年来虽然出现了缓和的迹象,但要真正实现和平则十分困难。
3.民族和宗教问题处理的好坏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统一具有重要影响。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宗教纷争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例题剖析
例题:石油被称为“工业血液”,每一次石油危机都使西方的工业国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导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2000年国际油价的攀升,导致欧美通货膨胀加剧,并给正在迅速发展的世界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石油是地质时期 大量沉积在湖泊和海洋中变成 ,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富集起来,它多半形成在 代及 代的湖盆和大陆架上。西亚最主要的产油国是伊朗、 、 和沙特阿拉伯。
(2)历史上由于该地区主要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和伊斯兰革命,政局动荡,两次引发“石油危机”。简述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
(3)2000年以来,世界油价一路攀升,由每桶不到10美元提高到40多美元。国际能源署一份报告认为,全球油价仍将维持高位。过高的油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请说明油价过高将给世界经济造成哪些影响。
剖析:此题以石油这一最重要的常规能源为切入点,综合考查石油的成因、分布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考查考生对地理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历史、政治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回答第(2)问,学生往往抛开两次中东石油提价所导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泛泛而论,不结合课本具体知识。回答第(3)问,学生往往只考虑对石油进口国的影响,而不考虑对石油输出国的影响,且容易停留在经济知识上,而不注意上升到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高度来认识问题。
(1)低等生物 有机质 中生 新生 伊拉克 科威特
(2)两次石油危机分别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初和7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结束了资本主义世界长达20多年的“黄金时代”,出现了经济发展缓慢、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
(3)石油作为一种关联性很强的产品,价格过高,会导致相关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物价上涨。特别是依赖进口的石油消费国将会出现通货膨胀,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将下降。对石油输出国而言,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保护不可再生资源,有利于长远发展,有利于争取有利的国际贸易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中东地理位置重要,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中东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且正好位于东半球大陆的中心。中东周围环绕着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这些海域大大便利了中东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航道,也是扼守这些航道的重要门户。中东地区这种适中、临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东方和西方、欧洲经西亚到北非的联系纽带和十字路口,从而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谈中东问题的历史渊源

二战以后,中东问题一直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问题之一,中东问题亦是导致前不久美国“9·11”恐怖主义爆炸事件的导火线。面对中东地区无尽的战火,我们不禁要问:中东问题的起因何在?又是谁之过?这还要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历史了。
3000年前,几乎在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的同时,亚细亚大陆的西边(即现在的巴勒斯坦),也诞生了一个新兴的希伯来王国,这是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前身。几百年后,又诞生了一个强大的罗马帝国,它侵入耶路撒冷,占领了巴勒斯坦。犹太人在多次武装起义失败后,被罗马人驱逐出境,失去了自己的国土与家园。佛曰:众生平等。但在当时那种弱肉强食、取而代之的时代,他们只能无奈地面对这一切,而那种背井离乡、无家可归的苦难,是我们所难以想象的。
然而,犹太人并未屈服。他们流浪到世界各地,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形成一个独特的、没有自己的土地与国家的民族。也正是因为犹太人这种对信仰的执着,使他们的命运变得如此悲惨……
1896年,赫茨尔在《犹太国,现代解决犹太人问题的一种尝试》一书中说:“犹太人问题既不是社会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个民族问题。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根本是建立一个犹太人自治的国家。”这就在犹太人心中燃起了“犹太复国主义”的烈火。最后,犹太人决定将复国基地设在巴勒斯坦,使它变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名正言顺的“复国”。
犹太人对“复国”的这种坚持,也就导致了中东地区的冲突不断了。
一战后,英国统治了巴勒斯坦,向犹太人开放了大门,大量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这就对当地居民——阿拉伯人的生活造成了重大冲击。阿拉伯人的生活越来越面向贫困化,不得不起义反抗,英国政府才作出对犹太移民数量的限制。但这又引起犹太人的不满,一些激进分子就开始搞“恐怖主义”。犹太恐怖主义分子的恐怖活动令英国人焦头烂额,不得不把这烂摊子交给联合国处理。由于美苏两国一致支持犹太人,联合国大会也就偏向了犹太人。1947年11月,通过了巴勒斯坦分割案,即联大181号决议案。
这个决议就使得“几家欢喜几家愁”了。就在犹太人成立以色列国的第二天,阿方向以方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了。应该说,是因为联合国做出了不公正的裁决,以致引发了这次战争。
1882年,英军占领埃及后,直接控制了苏伊士运河,又埋下中东战争的又一隐患。由于英法在苏伊士运河获得很高的收入,所以一直不肯将运河归还埃及,这就导致了双方的矛盾。而以色列也早已对埃及的政权不满了,英法以三国利益一致,出兵埃及。但介于美苏的干涉,才使第二次中东战争以埃及胜利告终。
1967年后,阿以双方又分别发动了第三、四次中东战争。此后,阿拉伯人觉得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已力不从心,就转向了现实主义的想法,来谋求共存。以色列为了换取和平,也走上了和平谈判解决争端的道路,但由于双方立场悬殊太大,和平谈判的道路还是困难重重。经过几十年的战争,阿以双方已形成世仇,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可能性更是渺茫。
中东问题是现在世界上最棘手的国际纠纷,威胁着世界和平,人们对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各持己见,但总的来说应该有两个:其一,是欧洲基督徒对犹太人的迫害。假如欧洲人对犹太人宽容一些,也就不会有犹太复国运动,就不会导致现在的阿以冲突了;其二,是犹太人对在巴勒斯坦复国的执着。地球这么大,他们却选择了一块大家都争着抢着的肥肉——巴勒斯坦来复国,这冲突就难免会很激烈了。假如他们能选择到人烟稀少的地区复国,冲突可能会小很多。
尽管犹太人饱受了歧视、迫害、甚至屠杀,但是,在中东问题上,以色列也有其不对之处。
两次中东战争的最大后遗症是巴勒斯坦难民问题。战争期间,巴勒斯坦人民为了躲避战祸,暂时逃离到周边的国家避难。战后,以色列却拒绝难民返回家园,使这些难民不得不长期住在巴勒斯坦周边国家的难民营中。犹太人在二战前受尽了有家不能回的痛苦,而今又将历史重演了一次,制造了另一个民族的苦难。在二战后,以色列的侵略行为更令阿拉伯国家的人民无比痛恨。这一切都是遭到世人谴责的,更不会得到国际社会的同情!
中东问题不解决,世界时刻都将面临着战争的危险。特别是恐怖主义组织的恐怖袭击,更令很多国家饱受其害。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以色列在中东问题上能够作出一定的让步,美国能够更公正一些,让阿拉伯人民得到一个“站着的和平”,那中东问题亦能妥善地、和平地解决了。
中东地区”或“中东” (阿拉伯语:الشرق الأوسط, 希伯来语: המזרח התיכון)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一般说来包括巴林、 埃及、 伊朗、伊拉克、 以色列、 约旦、 科威特、 黎巴嫩、 阿曼、 卡塔尔、 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由于其历史文化原因一般认为属于中东国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有时也与中东联系密切。

中东,一般指西亚沿地中海的一些国家和非洲的埃及等地。历史上长期以来的中东问题的核心就是巴勒斯坦问题。
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的远祖希伯来人来到巴勒斯坦地区,后因罗马帝国入侵,犹太人被驱逐出该地区,在此后的1000多年间,该地区成为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逃往西欧的犹太人饱受压迫,19世纪末兴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想在这里建国。1947年11月,美国控制下的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以色列建国后,先后通过四次中东战争,占领了巴勒斯坦大片领土。此后双方冲突不断,多年的战争给巴以双方造成了惨重损失。进入90年代,在各方努力下,巴尔干和平进程加快。但由于积怨太深,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及超级大国插手干预,使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沙龙执政之后,巴尔干冲突明显升级,中东和平问题再次陷入僵局。
学科分析
从地理学科分析:
1.该地处于“五海三洲”之地,地理位置重要。
2.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储油区,石油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的特点。
3.重要的位置,丰富的石油,巨大的经济利益,成为世界列强争夺的焦点。
4.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降水少,水资源极端缺乏。约旦河西岸目前80%的淡水资源被以色列人控制和消费,导致巴勒斯坦人生活和生产用水十分紧张。水资源争夺成为巴以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历史学科分析:
1.中东问题是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殖民统治的恶果。在一战前的一千多年,巴勒斯坦地区一直是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一战后,英国取得了在这一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陆续迁往巴勒斯坦。
2.中东问题又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控制的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国家长期没有建立起来。在西方大国英、法、美霸权主义支持甚至直接参与下,以色列先后四次进行中东战争,侵占巴勒斯坦、约旦、埃及、叙利亚大片领土,更加剧了宗教、民族矛盾,使中东地区长期处于动荡之中,不但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损失,同时也不利于世界和平,不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从政治学科分析:
1.和平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使一些地区冲突不断,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碍。中东问题的产生及迟迟不能解决,主要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该地区的控制权而插手干预的结果。由于美国长期以来偏袒以色列,助长了以色列的侵略扩张气焰,加深了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的矛盾,近年来虽然出现了缓和的迹象,但要真正实现和平则十分困难。
3.民族和宗教问题处理的好坏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统一具有重要影响。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宗教纷争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例题剖析
例题:石油被称为“工业血液”,每一次石油危机都使西方的工业国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导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2000年国际油价的攀升,导致欧美通货膨胀加剧,并给正在迅速发展的世界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石油是地质时期 大量沉积在湖泊和海洋中变成 ,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富集起来,它多半形成在 代及 代的湖盆和大陆架上。西亚最主要的产油国是伊朗、 、 和沙特阿拉伯。
(2)历史上由于该地区主要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和伊斯兰革命,政局动荡,两次引发“石油危机”。简述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
(3)2000年以来,世界油价一路攀升,由每桶不到10美元提高到40多美元。国际能源署一份报告认为,全球油价仍将维持高位。过高的油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请说明油价过高将给世界经济造成哪些影响。
剖析:此题以石油这一最重要的常规能源为切入点,综合考查石油的成因、分布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考查考生对地理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历史、政治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回答第(2)问,学生往往抛开两次中东石油提价所导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泛泛而论,不结合课本具体知识。回答第(3)问,学生往往只考虑对石油进口国的影响,而不考虑对石油输出国的影响,且容易停留在经济知识上,而不注意上升到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高度来认识问题。
(1)低等生物 有机质 中生 新生 伊拉克 科威特
(2)两次石油危机分别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初和7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结束了资本主义世界长达20多年的“黄金时代”,出现了经济发展缓慢、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
(3)石油作为一种关联性很强的产品,价格过高,会导致相关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物价上涨。特别是依赖进口的石油消费国将会出现通货膨胀,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将下降。对石油输出国而言,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保护不可再生资源,有利于长远发展,有利于争取有利的国际贸易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中东地理位置重要,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中东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且正好位于东半球大陆的中心。中东周围环绕着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这些海域大大便利了中东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航道,也是扼守这些航道的重要门户。中东地区这种适中、临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东方和西方、欧洲经西亚到北非的联系纽带和十字路口,从而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谈中东问题的历史渊源

二战以后,中东问题一直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问题之一,中东问题亦是导致前不久美国“9·11”恐怖主义爆炸事件的导火线。面对中东地区无尽的战火,我们不禁要问:中东问题的起因何在?又是谁之过?这还要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历史了。
3000年前,几乎在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的同时,亚细亚大陆的西边(即现在的巴勒斯坦),也诞生了一个新兴的希伯来王国,这是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前身。几百年后,又诞生了一个强大的罗马帝国,它侵入耶路撒冷,占领了巴勒斯坦。犹太人在多次武装起义失败后,被罗马人驱逐出境,失去了自己的国土与家园。佛曰:众生平等。但在当时那种弱肉强食、取而代之的时代,他们只能无奈地面对这一切,而那种背井离乡、无家可归的苦难,是我们所难以想象的。
然而,犹太人并未屈服。他们流浪到世界各地,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形成一个独特的、没有自己的土地与国家的民族。也正是因为犹太人这种对信仰的执着,使他们的命运变得如此悲惨……
1896年,赫茨尔在《犹太国,现代解决犹太人问题的一种尝试》一书中说:“犹太人问题既不是社会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个民族问题。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根本是建立一个犹太人自治的国家。”这就在犹太人心中燃起了“犹太复国主义”的烈火。最后,犹太人决定将复国基地设在巴勒斯坦,使它变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名正言顺的“复国”。
犹太人对“复国”的这种坚持,也就导致了中东地区的冲突不断了。
一战后,英国统治了巴勒斯坦,向犹太人开放了大门,大量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这就对当地居民——阿拉伯人的生活造成了重大冲击。阿拉伯人的生活越来越面向贫困化,不得不起义反抗,英国政府才作出对犹太移民数量的限制。但这又引起犹太人的不满,一些激进分子就开始搞“恐怖主义”。犹太恐怖主义分子的恐怖活动令英国人焦头烂额,不得不把这烂摊子交给联合国处理。由于美苏两国一致支持犹太人,联合国大会也就偏向了犹太人。1947年11月,通过了巴勒斯坦分割案,即联大181号决议案。
这个决议就使得“几家欢喜几家愁”了。就在犹太人成立以色列国的第二天,阿方向以方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了。应该说,是因为联合国做出了不公正的裁决,以致引发了这次战争。
1882年,英军占领埃及后,直接控制了苏伊士运河,又埋下中东战争的又一隐患。由于英法在苏伊士运河获得很高的收入,所以一直不肯将运河归还埃及,这就导致了双方的矛盾。而以色列也早已对埃及的政权不满了,英法以三国利益一致,出兵埃及。但介于美苏的干涉,才使第二次中东战争以埃及胜利告终。
1967年后,阿以双方又分别发动了第三、四次中东战争。此后,阿拉伯人觉得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已力不从心,就转向了现实主义的想法,来谋求共存。以色列为了换取和平,也走上了和平谈判解决争端的道路,但由于双方立场悬殊太大,和平谈判的道路还是困难重重。经过几十年的战争,阿以双方已形成世仇,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可能性更是渺茫。
中东问题是现在世界上最棘手的国际纠纷,威胁着世界和平,人们对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各持己见,但总的来说应该有两个:其一,是欧洲基督徒对犹太人的迫害。假如欧洲人对犹太人宽容一些,也就不会有犹太复国运动,就不会导致现在的阿以冲突了;其二,是犹太人对在巴勒斯坦复国的执着。地球这么大,他们却选择了一块大家都争着抢着的肥肉——巴勒斯坦来复国,这冲突就难免会很激烈了。假如他们能选择到人烟稀少的地区复国,冲突可能会小很多。
尽管犹太人饱受了歧视、迫害、甚至屠杀,但是,在中东问题上,以色列也有其不对之处。
两次中东战争的最大后遗症是巴勒斯坦难民问题。战争期间,巴勒斯坦人民为了躲避战祸,暂时逃离到周边的国家避难。战后,以色列却拒绝难民返回家园,使这些难民不得不长期住在巴勒斯坦周边国家的难民营中。犹太人在二战前受尽了有家不能回的痛苦,而今又将历史重演了一次,制造了另一个民族的苦难。在二战后,以色列的侵略行为更令阿拉伯国家的人民无比痛恨。这一切都是遭到世人谴责的,更不会得到国际社会的同情!
中东问题不解决,世界时刻都将面临着战争的危险。特别是恐怖主义组织的恐怖袭击,更令很多国家饱受其害。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以色列在中东问题上能够作出一定的让步,美国能够更公正一些,让阿拉伯人民得到一个“站着的和平”,那中东问题亦能妥善地、和平地解决了。

问题1:阿拉伯国家是如何用石油武器来威胁英美等大国的?

伊拉克要拿石油作武器

巴以冲突已经不能仅仅用中东危机来概括了,全世界都在摒住呼吸关注以色列的下一步行动,原因之一就是石油———这根联系着中东和世界的神经。4月1日,当耶路撒冷再度发生自杀性爆炸、以色列总理沙龙宣布进入“战争”的时候,积蓄多日的紧张情绪终于爆发,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价格上涨57美分收于26.88美元/桶,并达到2001年9月19日以来的最高点。
然而,这只不过是一个开始。4月1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呼吁所有的阿拉伯国家团结起来,用石油做武器,并利用一切经济手段对付以色列和美国,支持巴勒斯坦的兄弟。第二天,伊拉克宣布,准备停止向美国出口原油。不仅如此,伊拉克还向阿拉伯联盟递交了一份决议草案,敦促阿拉伯国家行动起来,如果美国依旧偏袒以色列,那就切断美国的石油供给线。伊拉克还建议,仅仅向巴勒斯坦提供道义上的支持远远不够,应该给他们送去武器、资金。

伊朗外长哈拉齐的一番表态更加重了国际原油市场的忧虑。正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伊斯兰会议组织大会的哈拉齐说,伊朗考虑以石油为武器,迫使美国向以色列施压,让其立即从巴勒斯坦领土撤出。很显然,伊朗政府认为伊拉克的“石油牌”是个不错的建议。

1973年伊拉克提交给阿拉伯联盟的决议草案不禁让人想起了29年前沙特阿拉伯的宣言。同样是因为以色列,同样是为了迫使美国放弃对以色列的支持,同样以石油做武器。

石油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血液”,维系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汽车、飞机、船舶,小到塑料、清洁剂,石油的作用无处不在。难以想象,如果没有石油,这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正因如此,全世界都对1973年的石油危机心有余悸,那一次,世界第一次感受到了石油的威力———不用枪炮、不用流血,却可以制造常规武器无法达到的效果。

1973年,中东局势异常紧张。当年4月,占中东总产油量35%的沙特首次公开声称:如果美国不改变对以色列的偏袒政策,阿拉伯国家就会减产石油。伊拉克、科威特、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卡塔尔、叙利亚等国纷纷加入沙特的行列。10月,以色列与埃及之间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11月底,阿拉伯国家召开首脑会议,肯定了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所采取的一系列减产、禁运措施。

短短3个月内,原油价格由3.1美元/桶飙升至12.6美元/桶,致使汽油价格猛然上涨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

沙特态度谨慎

但并不是所有的阿拉伯国家都积极响应伊拉克的号召,其中尤为引人注意的是29年前第一个拿石油当武器的沙特。这一次,这位世界最大的石油输出国以及OPEC最有影响的成员态度相当低调,沙特外交大臣表示,石油禁运不在沙特的考虑范围之内。

沙特如此低调原因有多方面。首先,1973年的石油禁运虽然最后迫使美国和西方社会向阿拉伯世界低头,但胜利的代价是昂贵的。沙特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石油出口,减产使它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国际收支逆差迅速扩大,国民经济接近崩溃,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也受到了严重破坏。

石油输出国意识到,石油武器其实是一柄双刃剑,用不好就会伤到自己。因此,一些阿拉伯国家曾经承诺,不会以“石油作为政治筹码”。经过30年的苦心经营,沙特在国际石油市场树立了较高的声望,为了证明自己是可靠的原油供应者,它不可能轻易放弃自己的诺言。

其次,如果沙特同意支持伊拉克的计划,无异于否认沙特王储不久前提出的中东和平新计划。这个和平计划呼吁阿拉伯国家恢复同以色列关系的正常化,以换取以色列撤出巴勒斯坦领土,同意巴勒斯坦建国。
除了沙特,科威特、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也认为伊拉克的计划是“不可取的”。科威特官员反问道:“如果我们没有了收入,如何继续支持巴勒斯坦兄弟?”

美国能撑多久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里克在听说伊拉克提议用石油当武器后,不屑一顾地称,其他阿拉伯国家是不会接受的。他甚至还嘲笑这是伊拉克的小把戏,它在试图转移视线,让大家忘了武器核查的问题。然而,分析家担心,如果不能尽快解决中东危机,石油危机也就不远了。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巴以之间充满了太多的未知数。假设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被伤害、驱逐,甚至杀害了,沙特、科威特等国是否还会像现在这样“稳当”?

中东的石油储量占全球探明储量的2/3左右,出口量也占到了全球市场的26%。虽然俄罗斯等国近年来的石油出口有所增长,布什政府也积极呼吁加大本国的石油开采、减少对国外进口石油的依赖,但目前中东仍是美国石油供应的生命线。仅伊拉克一国的石油就占美国进口量的10%。

目前,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为5.6亿桶,较1985年减少50%以上,只能替代53天的石油进口。美国汽油工业研究基金会分析员拉里·古德斯汀担心地说:“美国已经失去了优势位置,我们的进口保护能力下降得太厉害了。”

如果阿拉伯国家一致行动实施石油禁运,美国能坚持多久?即使后退一步,不会发生石油禁运,因为毕竟美国不可能为了以色列伤害到自己的利益,但万一中东发生了其他不可控制的意外,导致石油产量骤减,刚刚摆脱新世纪第一次经济衰退的美国又该如何应付?到那时,也许又该有人批评经济一体化了,因为美国经济倒霉,全球经济也会跟着遭殃。

问题2:中东各国石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经济:沙特实行自由经济政策。沙特以“石油王国”著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石油工业是沙经济的主要支柱,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是世界上石油储量、产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之一。石油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上,石油出口收入约占出口总额的90%。截止2001年,沙特已探明石油储量约362亿吨(2642亿桶),占世界储量的25%,居世界第一位。天然气储量为6.0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4%,居世界第四位。按目前石油产量估算,沙石油仍可开采80年左右。此外,还有金、铜、铁、锡、铝、锌等矿藏,是世界第四大黄金市场。水力资源以地下水为主。地下水总储量为36万亿立方米,按目前用水量计算,地表以下20米深的水源可使用320年左右。沙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产国,全国的海水淡化总量占世界海水淡化量的21%左右。蓄水池共有184个,拥有6.4亿立方米蓄水能力。石油和石化工业为沙特的经济命脉。年产原油4~5亿吨,石油收入约400~500亿美元。沙特特别重视农业。全国有可耕地3200万公顷,耕种面积360万公顷。在中东地区各国中,沙特的国内生产总值最高,在发展中国家里堪称高水平。沙特以石油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石油部门在沙特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其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30%以上。沙特出口以石油为主,约占出口总额的90%,石化及某些工业产品的出口量也在逐渐增加。进口主要是机械设备、食品、纺织等消费品和化工产品。沙特是高福利国家。实行免费医疗。货币名称:沙特里亚尔。
经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据阿联酋通讯社2000年7月1日报道,截止1999年底,阿联酋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978亿桶,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9.4%,居世界第三位。天然气储量为5.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国民经济以石油生产和石油化工工业为主。石油收入占政府财政收入的85%以上。货币名称:迪尔汗 (dirham)。
经济:经济以石油为主,所产石油95%供出口,是世界主要的石油输出国之一。原油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政府重视发展多样化经济,以减少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

问题3:几次石油价格抬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石油价格涨 全球股市跌

继9月15日下跌160点后,美国股市像吃了泻药一样,一路下跌。9月18日,道·琼斯指数跌118点,报10808点;纳斯达克指数跌108点,报3726点,跌穿3800点的心理关口。虽然纽约股市全面下挫,但能源股仍是一枝独秀,艾克森石油上涨1.65美元,以89.65美元作收,再创近1年来新高价。
市场人士指出,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导致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及纳斯达克指数大跌。受美股拖累,全球股市几乎尽墨,其中韩国、印尼、香港股市受到的打击尤其大。

欧洲股市法兰克福DAX指数下跌0.41%,巴黎CAC指数下跌0.64%。伦敦股市幸免于难,金融时报指数收市上升0.22%。

9月18日的亚洲股票市场充满悲观情绪。市场关注的焦点仍在油价上涨、华尔街股市下跌以及区内政局不明朗这些负面消息。

韩国股市综合指数跌50.64点,跌幅达8.6%。经纪说,福特公司出人意料地放弃收购大宇车厂,使投资者的信心受到影响。

印尼股市自上星期发生导致15人丧生的炸弹爆炸案后,投资者因惧怕恐怖袭击活动,争相抛出手上股票,大市全日下跌31.58点,跌幅达7%,跌至17个月来的低位。泰国股市受到泰铢疲弱和区内股市普遍下跌的影响,9月18日也下跌了2.5%。

在日本,投资者沽出高科技相关股票。日京平均指数下跌152.12点,跌幅为0.94%。

菲律宾股市微跌0.7%,主要是受到比索下跌的影响;新西兰股市周一下跌1%,成交淡静;澳大利亚股市下跌52.5点。

台湾加权指数跌143.15点,跌幅为2.03%。经纪说,投资者担心当局的新经济政策,更加却步。

香港股市恒生指数18日狂泻689点,以15560点收市,跌幅逾4%,为亚太区内18日股市第三大跌幅。创业板指数收市报414点,再跌21点,创下历史新低位。

(2)高油价可能放慢美国经济增长速度
在石油输出国组织9月10日作出日增原油产量80万桶的决定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继续攀升,18日纽约市场原油价格一度超过每桶37美元,再创10年来新高。美国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虽然高油价不会引发美国经济衰退,但可能导致明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放慢。

美国总统克林顿日前表示,尽管原油价格居高不下,但美国经济“在中短期内”没有衰退的危险。他认为,美国在抗击这一次油价攀升的冲击方面比以前做得好。克林顿的这番乐观预测并非虚妄之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日发表的最新预测报告,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2%,比去年的4.2%还高出1个百分点。美国全国企业经济学家协会日前发表的调查报告也将今年的经济增长率从5月份预测的4.9%调高到了5.2%。这与此前3次石油冲击后美国经济均很快陷入衰退的情形形成了鲜明对比。

自70年代中期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美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这是此次油价攀升对美国经济没有形成严重冲击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去5年中,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20%,但石油消费量仅增加了9%。信息技术等使用能源少的新经济部门的迅速崛起,也相对降低了对石油的需求。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的统计显示,用于石油的开支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1981年的8.5%降至目前的约3%。石油开支比重大大下降,其变动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程度也就随之下降。由于以上因素,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美国公司很难通过提高价格来转嫁增加的能源成本,扣除能源和食品两项商品后,美国的“ 核心”通货膨胀率变化不大,这使美国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增长。另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吸取以往的教训,在应付这一次油价冲击方面也采取了比较得当的措施。

但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油价仍居高不下,明年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会明显放慢。美国标准-蒲耳氏公司最近预计,如果今年后几个月油价保持在每桶30美元左右,明年底降到25美元,那么,明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下降到3.6%,失业率将从今年的约4%上升到4.5%,通货膨胀率将为2%。但如果这一期间油价升至每桶40美元,明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下降到3.2%,失业率上升到4.7%,通货膨胀率达到2.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由于美联储去年6月到今年5月连续6次提高利率对经济的影响将逐步显露、以及原油价格上扬和美元实际汇率上升会影响出口,明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到3.2%,失业率从今年的4.1%上升到4.4%。

巴以冲突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这次战争受益的一方真的是以色列吗?

我认为这一次战争的受益一方并不是以色列,真正能从这次战争当中获得收益的其实是美国,美国现在已经决定向以色列出售舰队打击武器。

从历史上的一些战争其实可以看出来,战争双方是不可能会从战争当中获得大量的收益的,最大的收益一方其实就是第三者。美国这个国家之所以能够获得现在的成就,就是因为在当时出售武器获得大量的财富的。

一、美国将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在这场战争当中,其实美国的一些政客是最开心的,因为他们也可以从这一次的战争当中获得更多的利润,美国所掌握的军事设备是非常丰富的。在巴以冲突当中,其实生活最短缺的就是武器,所以他们必须要从美国手中购买武器,才能够获得战争的胜利。

二、给平民带来的伤害最大。

从最近的新闻当中可以看出来,两个国家的老百姓所受到的伤害是最大的,因为这些平民老百姓在战争面前是没有任何的能力去改变的。他们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家园,而且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剩下的就只有孤独和巨大的风险挑战。

三、停止战争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对于两个国家来说,停止战争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因为可以让两个国家的老百姓过上真正和平的生活,而且能够减少两个国家的军费开支。打仗的本质其实就是对于经济资源的消耗,如果能够把这些资源用来经济的建设,将会有利于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就是战争、瘟疫和饥饿,非常不幸的是,这三者在目前的世界当中都已经发生了。疫情对于整个世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战争的发生会对两个国家造成更大的影响。

就是以色列,因为他们非常的强大,可以把其他的国家打下去,就连美国也不能把它怎么样。
这次战争的受益方,其实我觉得并不是以色列,因为以色列并没有在这次的战争中得到很多的好处。
并不是以色列,巴以冲突使得双方的国民都处在紧张的情况下,双方都不是受益的一方。
战争中都是两败俱伤的。所以在冲突中,两方人民都受灾。没有哪一方是真正受益的。真正受苦的还是平民百姓啊!

有关战争的作文600字左右

随着硝烟逐渐消散,枪炮声停止了轰鸣,聚焦了全世界人们目光的伊拉克战争终于结束了。
厮杀中得胜的人们在喜悦中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伤口,而失败的人们已永远失去了他们过去的辉煌。爱好和平的人们,又一次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战争——这足以毁灭人类的最可怕的魔鬼,它什么时候才能消失呢?
那些掌握巨大权利、动辄对他国诉诸武力、也把本国拖入战火的人,很少能真正尝到战争带来的苦水,而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战争带给他们的永远是不幸。
二十世纪,是个全世界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世纪,这个世纪所取得的科技、文艺成就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然而,这个世纪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变化使战争变得更加频仍,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使战争变得更为可怕,在这个充满辉煌的世纪里,空前残酷的战争使人们在享受巨大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同时,经历了一次次充满血腥与恐怖的浩劫!
19世纪,那些拥有大量殖民地、经济飞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崛起,到20世纪初,它们的矛盾愈加尖锐,终于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人类也第一次经历了一场世界性的空前混战!
1914年,随着萨拉热窝的几声枪响,德国、英国、奥地利、法国、俄罗斯、美国等几大列强展开了空前的混战,在这场浩劫中,新发明的坦克、飞机、潜艇甚至毒气等武器纷纷登场,使人类间的相互屠杀变的更加迅速,2000多万生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葬送!
就在人们还处在一战后的喘息当中时,就在人类都盼望和平会降临的时候,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灾祸———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已经在地球的上空弥漫!
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冲昏了人们的头脑,在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失去理智的人们把魔鬼捧为上帝,把疯子当作了偶像。一战后仅仅过了20年,德国、日本和意大利这三个法西斯国家就亮出了杀戮人类的屠刀,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整个地球在战栗!古老的欧罗巴被战火摧毁,广袤的华夏在灾难中哭泣,苏联草原烈焰滚滚、非洲大漠狂沙飞舞,大西洋下杀气腾腾,太平洋上恶浪滔天!全世界60多个国家卷入战火,5000多万人死亡,直接物质损失在4万亿美圆以上!
1945年,在苏、美、英、中等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英勇奋战和全力打击下,法西斯终于彻底覆灭了!墨索里尼被暴尸街头!希特勒在地下室自杀!东条英机被推上绞刑架!这三个罪恶滔天的战争祸首终于得到了他们应有的可耻下场!但是,那惨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400万犹太人、那惨死于南京的30万中国人,还有那被原子弹毁灭的日本人,他们的生命永远被停留在那场浩劫中的恐怖一瞬了!
二战终于结束了,联合国的建立和许许多多战后独立的国家使人们看到了真正的和平!然而,通过二战,人类已经拥有了足以把我们这个世界灭绝数次的恐怖武器!长久的和平还是渺茫!在战争中获得最大利益的美国,和自诩为社会主义老大的苏联,在本该享受和平的时代里开始了争霸世界的“冷战”,又一次使世人清楚的看到,战后的和平时代,实际上是那些大国重新对抗的时代,还是充满了刀光剑影!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巨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没有对手的美国更是自我陶醉!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第一次打赢了战后的大规模局部战争,给了那些“敢于不服”的国家一个下马威!
世纪末,美国再生事端,以科索沃问题为借口,对南斯拉夫联盟发动了大规模空袭,连中国驻南使馆都成了它肆意袭击的对象!当人们带着极大的欣喜,听着新千年的钟声,跨入21世纪时,战争也伴着人们来到了新世纪,巴以冲突不断加剧,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使美国再次出兵亚洲,阿富汗战火刚刚消散,伊拉克上空又拉响了警报……
善良的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人类要互相残杀,为什么战火永不退去,为什么没有永久的和平?人类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真正的宽容与理智!站在新世纪的起点,我们回首战争,经历战争,更期盼和平!爱好和平的人们都希望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兄弟姐妹手足情深、人人相互友爱的世界。我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真正懂得爱,真正懂得“和平与发展”,真正抛弃武力,把我们这个蓝色星球真正当作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美丽家园!
战争作文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当猎猎东风吹拂起周公谨的衣襟:当曹孟德对酒当歌,横槊赋诗时:当刘备与诸葛亮稳坐荆州,遥望江畔人马厮杀时,众人不禁赞叹“千古风流人物”、“乱石豪杰”辈出。一夜大火烧毁了几十里营寨,八十三万人马存活者有几?失败的固是曹操,可是遭罪的不仅仅是曹操,而是无数的生灵!在三国“英雄”们的眼里,百姓-—草民,只是一块块奠基石。
君不见,董卓率众“出征”无辜的草民,“男丁斩首,妇女充当官妓”,君不见徐州城里冲天的火光,而其目的仅为一座城池;君不见,战争起时,动辄“火烧连营”,“水淹七军”:君不见敌人追来,留下饥民殿后,而敌将军无一不是“趁势掩杀”一番。可是,那些为人主者,或者说渴望为人主者,却依然能够全身而退,能够“卷土重来”,有道是“江东弟子多才勘,可这些才俊不是用来建设国家,发展生产的,而是那些“人主们”踏上帝王宝座的一块块垫脚石。人民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成就了“风流人物”,成就了一代代天之骄子”,可是他们又是怎样对待人民的呢?
所谓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不过是一时的感慨罢了,之后还不是年年征杀?坐拥天下后,还不是歌舞升平,声色犬马?而民众,不过是由战时的炮灰,请保留此标记变成“太平盛世”的一只犬而已,在没有战争的年代继续发出“苛政猛于虎”的喟叹罢了。帝王的利剑在鞍上不停地抽响,兵士们箭在弦上。东方熹明,枕戈待旦的双方的士卒混战一片,还美名曰:捐躯疆常其中又有多少人再见明日的朝阳,能再孝奉年迈的高堂,能抚慰孤苦的发妻与儿郎?陈尸遍野的土地何时能再长出稻粮?河流里的血色浪花何时再唱出欢乐的歌谣?
人们多么想弃剑从犁,多么想铸剑为犁,再造田园美丽的风光。可贪婪的恶魔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战争,背弃了和平。当“一战”的硝烟未落,“二战”的硝烟又起。当“二战”的战犯审判还未结束,“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又敲起了战鼓。1991年的海湾战争还未在人们的记忆中退色,1998年美英的飞机又再度飞临中东的上空。而今“二河流域”硝烟再起,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古巴比伦的上空。生灵涂炭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海晏河清,人们世世代代的追求。可是,何时才能够海不扬波?何时才能够海水清流?何时世界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而不被战争的阴影所笼罩?那些拨动国家机器的穷兵黩武者,放下你们手中的屠刀,让和平鸽飞遍世界,让橄榄枝插遍世界,染绿世界!让我们铸剑为犁,让世界洒满和平的阳光,让人间充满爱意!

谢谢!
和平,大家并不陌生,因为大家都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但和平的意义又是多样性的,值得让人们深思。
如果问大家和平的标志是什么?大家一定会说是和平鸽!是的,但你知道和平鸽的由来吗?在很久以前,前苏联在战争中,一个小孩子经常给山林中的军人发出信号,这个孩子养了一笼鸽子,著名画家毕加索就在小孩子家的对面。有一天,侵略者看见小孩拿着红布向着树林中摇摆,发出信息,便开枪打死了他和他的鸽子。孩子的爷爷捧着一只鸽子来到毕加索家里,求他把这唯一一只快死的鸽子画下来。神奇的是,当毕加索拿起画笔时,毕加索眼前的鸽子抖干了身上的血,做出了一个展翅翱翔的样子,直到他画了最后一笔鸽子才倒下去。
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战火连绵,那里的人民正陷于战争带来的痛苦中。许多房子都倒塌了,街道上冷冷清清的,偶尔看到的人们都穿得破破烂烂的,瘦得皮包骨,他们许多人整天只有一点点食物,城市里没有干净的水和足够的粮食供应。电视镜头前,我们还可以看到小孩子们时常在垃圾堆中出现。由于战争,环境被破坏了,食水被污染了,粮食又不够,许多人痛苦地死去……这全都是战争带来的后果。不管是什么理由开战,战争都会带来死伤无数,使国家财产、个人财产都会受到损失,使人民颠沛流离,生活艰难。每当我看到这些场面,我的心便沉重起来。
比起从战乱国家的孩子们,我们是幸福的,我们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而那些孩子们连饭都没法吃,有的丧失了父母,他们那么小就过着无比悲惨的生活,想想他们,我们真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和平,生活中了和平也就是和谐相处。现在国家倡导和谐社会,但生活中有许多地方不和谐,为了一件小事两个人打起来,这都是小人的作为。
战争!战争!每当听到这个词,我的眼前就浮现出正在打仗的人们和逃难的儿童,一个个宝贵的生命就在一瞬间死去了。我真希望“和平之花”永远陪伴我们。
战争加速科技发展,科技高速发展为人类造福给地球危险。

2003年美伊战争

伊拉克战争

海湾战争后的伊拉克: 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均已削弱。在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前,伊拉克凭借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使其经济发展在中东地区处于中上水值仅达到战前的1/3,人均收入降至不足400美元。
据估计,海湾战争给伊拉克造成的直接经济损约达2000亿美元。在美国对伊拉克的空袭中,重点轰炸了一些石油工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和一些重要的军事目标,给日后伊拉克的经济建设带来沉重的打击。
伊拉克出兵科威特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系列决议,对伊拉克实行包括石油禁运在内的全面制裁,并强制性要求伊拉克销毁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至今,联合国的制裁长已达12年之久,制裁使伊拉克的经济损失超过1400亿美元。
军事上,伊拉克军队在海湾战争中整体作战能力损失三分之二以上,其中40多个师被摧垮。伤亡人数达8.5万至10万人。伊拉克海军在这次战争中基本上被摧毁。
十几年的经济制裁与战争带来的影响以及美英持续不断的轰炸,使伊拉克经济回升无望,人民生活陷入贫困。虽然从1996年开始实施安理会通过的“石油换食品”计划,但由于美英阻挠,该计划并未得到彻底执行,从而加重了制裁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据伊官方公布的数字,自海湾战争结束至今,伊已有173.2万人因缺医少药和营养不良而死亡,其中绝大多数是儿童。
另外,海湾战争还对伊拉克的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据伊拉克方面报道,海湾战争中,美在伊拉克南部地区投下了约300吨的贫铀炸弹。10年后,这一地区患白血病、恶性肿瘤和其它疑难病症发病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6倍,孕妇流产的比例是过去的10倍多。
但是,海湾战争后的伊拉克政权的统治基础和控制体系并没有被摧毁。一是萨达姆虽为败军之师,但仍然有一定的威望,特别是他敢于同世界超级大国进行对抗,使他在国内乃至于阿拉伯国家中被视为“民族英雄”形象。对于阿拉伯人民来说,他们能很快忘记伊拉克的侵略行经,但他们忘不了萨达姆向美国和以色列发生的挑战以及向以色列发射飞毛腿导弹等“英雄举动”。二是萨达姆多年的铁碗统治使伊拉克国内的反对派势力很弱,从而保证萨达姆对国内局势的有效控制。三是萨达姆采取了高压政策,很快平息了海湾战争后在国内南北方发生的叛乱,稳住了局面。
武器核查 联合国对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始于1991年4月由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的687号决议。该决议决定对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生物、化学武器、核武器和射径超过150千米的导弹——进行核查、登记、销毁、并销毁这些武器的研究、生产、贮存和试验设施。在该决议中还决定成立联合国特别委员会负责此项工作。根据安理会有关决议,只有当特委会对伊武器核查完成,并在递交安理会的报告中明确表示伊拉克完全、彻底地销毁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后,联合国对伊经济制裁和禁运措施才会取消。
萨达姆与核查人员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一方面提供配合,认可并销毁了大量的生、化、核原料和设备以及导弹,希望核查早日结束,对伊经济制裁早日取消;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隐藏一些武器及原料,并为核查人员设置障碍,企图让核查尽早收场。
1991年9月21日,刚开始核查不久的核查人员在巴格达一栋大厦里发现大量有关伊核武器计划的机密文件。当核查人员带着文件准备离开时,曾声称会“完全合作”的伊方官员强行没收了部分文件,伊军方则出动武装士兵将拒绝交出文件的核查人员拦在一处停车场。这场对峙持续了4天。直到此后安理会通过主席声明,宣布如果伊拒绝合作的话,安理会成员国将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后,伊拉克才解除了对核查人员的围困。
尽管如此,截至1995年初的几年时间里,核查一直进行得比较顺利,取得的成果也不少。特委会第一任主席埃克乌斯后来表示,到1994年,经过3年核查,联合国工作人员已经控制住了伊拉克的核及导弹计划,但对萨达姆的生化武器计划仍然一无所获。
从1992年5月开始,伊拉克按联合国要求向安理会递交武器报告,到1998年11月特委会核查中止时,共递交了约10份报告,每份报告的结论都是“充分、完全、彻底地公布并销毁了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这些报告无一得到安理会的通过。
1995年初,生化武器核查取得了突破。当年2月,联合国生物专家在巴格达市郊的阿尔?哈克姆一家工厂内发现了大量名叫“生长酶”的桶装粉末,这种生物制剂可以被用来制造蛋白质,但也可以用于生物武器的制造。参加了这次核查的里蒙德?齐林卡斯博士说,如果用于制造蛋白质,整个伊拉克每年只需要最多1吨的生长酶,而当时伊拉克一次就进口了34吨生长酶。核查人员最后得出结论,这家工厂很可能在从事大规模的炭疽病毒生产。
特委会主席埃克乌斯要求伊拉克给出解释。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不像你们欧洲人。你们总要有个计划,确定目的之后进行生产。我们阿拉伯国家是先造出某样东西,然后再考虑用它来干什么。”
当年8月,萨达姆的女婿侯赛因?卡迈勒?哈桑叛逃出境,在约旦向联合国核查人员证实了有关阿尔?哈克姆工厂状况的所有证据,另外还提供了伊拉克生化、核武器以及导弹的新情报,而联合国此前曾以为这些项目早已被销毁。
在证据面前,伊拉克终于承认制造了超过8000升的炭疽孢子和1.9万升的肉毒杆菌毒素,但声称未将其加载到任何弹头上。
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特委会与伊方公开冲突不断,伊方多次公开拒绝联合国核查人员进入一些场所。安理会从1996年开始多次谴责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决议。1997年6月,埃克乌斯宣布辞职。据称持亲美立场的澳大利亚人巴特勒于当年7月走马上任,接任特委会主席一职。
如果说埃克乌斯在任期间尚能与伊方正常相处,使核查得以正常进行的话,巴特勒上任之后,特委会与伊拉克的紧张关系则不断加剧,最终导致巴特勒拂袖而去,核查不得不告停止。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伊方认为巴特勒只知道挑刺,根本不想让伊方通过核查这一关,二是伊方认为巴特勒领导下的特委会成了美、英间谍的工具,对伊“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1995年4月,特委会主席埃克乌斯在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对伊武器核查和销毁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伊拉克已不再拥有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到1996年末,伊政府认为,核查工作基本已经可以宣告结束,联合国对伊制裁取消在望了。然而,1997年10月中旬,巴特勒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一份报告,不仅未提海湾战争后伊在执行安理会决议方面所做的努力,反而指责伊在销毁生化及核武器方面仍有隐瞒,且多次阻挠武器核查小组的正常工作,甚至威胁小组工作人员的安全。
此后,在美、英的敦促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1134号决议,要求伊拉克严格遵守联合国各项决议,尽快交出所有有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最后的、完整的”资料,否则将对伊实施新的制裁。这项决议犹如当头一棒,沉重打击了曾满怀希望的伊拉克。伊拉克指责这项决议是在美国施压下作出的,伊拉克拒绝接受这项决议,并采取对抗核查的措施。
1998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初亲赴伊拉克斡旋并达成了谅解,但伊拉克与巴特勒领导下的特委会的冲突仍持续升级。1998年8月,伊拉克宣布中断与联合国核查人员的合作,除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继续执行监测任务外,其他武器核查工作全部停止。在此情况下,巴特勒于11月中旬命令所有核查人员及其他人道主义救援人员共300多人撤离巴格达。12月17日,美、英发动了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对伊空袭行动,理由是伊拉克阻挠核查,藏匿可疑资料,刁难核查人员,公然违反了联合国决议。12月19日,伊拉克宣布联合国特委会从此不得返回伊拉克。
据统计,在1991年至1998年年底,联合国共有200多个武器核查小组对伊拉克2500多个地点进行了400多次调查。销毁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4万多件化学军需品、近50万升化学制剂、180万升用于制造这些化学制剂的化学品和包括弹道导弹弹头在内的7种运载系统。专家估计,长达7年的武器核查行动解除了伊拉克95%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此外,安理会于1999年12月通过第1284号决议,决定建立联合国监测、核查和视察委员会,继续联合国特委会的核查使命。2000年1月,曾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并参加过对伊武器核查的瑞典人布利克斯被任命为监核会主席。2002年11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441号决议,提出加强武器核查的各项规定。
2002年11月27日,随着首批17名核查人员开始工作,尘封了4年的对伊武器核查重新启动。核查能否顺利进行,与核查、被核查双方的态度有关,但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国际关系上的利害冲突、力量对比等因素。美国出于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需要,把发动对伊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实现全面控制伊拉克作为既定目标,想通过核查对伊实施军事打击和军事占领的依据。欧洲和俄罗斯出于维护在伊利益的需要和对美国单主义的不满,希望伊拉克问题能够和平解决。从本质上讲,1441号决议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大国利益、实力较量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对伊武器核查只是其延续。这种国际关系背景是影响核查进展的重要因素。
美国坚持“倒萨”的原因:海湾战争结束后,伊拉克问题始终是美国政治和外交挥之不去的话题。美国坚持“倒萨”既有政治原因也有战略图谋。去年11月初美国在阿富汗战场得手后,更是把“眼中钉”伊拉克锁定为下一个军事打击目标,明里暗里加紧各方面的造势和准备。政治上,布什政府相继抛出“邪恶轴心”说和“先发制人”理论;外交上,先后派副总统和国防部副部长走访中东进行游说;军事上,布什政府加紧同伊拉克反对派进行磋商,研究和制定对伊作战计划,并开始向伊拉克外围增派部队。美国积极准备打击伊拉克,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虑。
(一)转移国内视线,谋求政治利益。布什当选总统后的美国政坛,共和、民主两党势均力敌,在国会两院中的议席相当接近。面对美国经济衰退的严峻挑战和民主党的有力牵制,布什政府上台后在解决国内问题方面无所建树,短期之内也难有作为;而“9·11事件”恰恰为布什政府提供了避开棘手的国内问题扩大其政治影响力的机会。反恐战争使共和党的声望有所提高,在2002年11月举行的美国中期选举中赢得了更多国会席位。阿富汗战争尘埃落定之后,布什政府又面临选择政治“炒点”,以维护和扩大其政治声望的挑战。伊拉克问题在美国国内分歧相对较少,短期内容易有所作为。同时,发动战争和控制伊拉克也是维护共和党政府所代表的美国军火工业集团和石油财团利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坚持“倒萨”成为布什政府合乎逻辑的选择。
(二)、了结伊拉克问题,卸掉外交包袱。海湾战争结束以后,美国一直坚持对伊拉克实行遏制政策,试图压垮萨达姆政权。但事与愿违。制裁不但没有动摇萨达姆政权的统治,反而引来国际社会对制裁造成人道主义灾难的一片指责之声。事实说明,美国对伊拉克采取的“以制裁促变化”的策略并不灵验,伊拉克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已经成为美国与国际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和美国外交日益沉重的包袱。美国下决心“倒萨”表明,以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了结海湾战争遗留的伊拉克问题,同时确保美国公司在伊拉克获取最大经济利益,已经成为美国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新思路。
(三)、控制石油供应,扩大战略优势。中东地区是国际石油供应的主要来源。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储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开发潜力巨大。取得对伊拉克石油资源的控制,对于美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第一,有利于进一步制约依赖国际能源供应的战略对手。第二,有利于进一步削弱欧佩克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化解欧佩克成员国限产促价的努力,确保美国对国际石油供应安全和价格的控制。第三,为美国石油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中东石油国有化高潮之后重返该地区创造重大机遇。90年代以来,萨达姆多次声言要以石油为武器,反对美国霸权,令美国怀恨在心。除掉萨达姆政权,把国际石油供应来源进一步置于亲美政权控制之下,甚至是美国的直接军事保护之下,是美国扩大国际战略优势,巩固其世界霸权的必然选择。
(四)、扶植亲美政权,削弱反美势力。中东地区的反美势力历来比较活跃。2001年布什上台以来,这种反美情绪进一步增长。布什曾经承认,“9·11事件”的根源在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这样的美国传统盟国也有一批人涉嫌参与“9·11事件”更使美国震惊。此外,2000年沙特不顾美国的反复劝说,与伊朗和委内瑞拉共同发起石油限产提价,并一直坚持至今。然而,美国并没有认识到,中东地区的反美情绪很大程度上与美国的中东政策有关。相反,美国朝野最近泛起一种论调,将这种现象归因于中东一些国家实行集权的政治制度和美国上届政府打击不力,进而认为只有对这类国家进行“整合”,使其接受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才能防止滋生反美情绪和恐怖主义活动。因此,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于2002年12月提出包括对中东国家进行政治改革在内的“美国中东伙伴计划”。美国政府坚持推翻萨达姆政权,在伊拉克扶植一个采用西方式民主政治制度的亲美政权,就是为了落实这一计划,在阿拉伯国家树立所谓“民主样板”。
伊拉克战争的爆发:2003年3月20日爆发了伊拉克战争。这是21世纪一场全新样式的现代化战争。5月2日,美国总统布什在“林肯”号航母上正式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整个战争共持续44天。实际上,在4月14日美军攻占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家乡提克里特之后,美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就基本结束。这场战争是继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美国对伊拉克进行的第二次战争。这场战争同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伤亡数字比较起来,基本结束的伊拉克战争具有两大特点:地面战伤亡人数大增,飞机坠毁和友军误伤事故则明显减少。
美军之所以在伊拉克战争中实现了“低伤亡”,主要是五角大楼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强调空军的重要作用以及避免了城市巷战的结果。美军本次尽管出动兵力不多,但是其先进装备和训练水平都对伊军形成了压倒性优势,从而确保了整个战争的顺利结束。伊拉克战争展示了美军新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理论,是美实践“先发制人”战略的第一场战争,也是美国发动的
一次大规模的联合一体化攻城略地侵占一个国家的战争。较近年美国发动的一系列战争相比,这场战争呈现出一些鲜明的战略性特征。一是谋求绝对化的军事目的;二是检验信息化战争力量;三是实践新的战争理论;四是创制的非对称战争局势;五是发掘战法手段的综合效能。
伊拉克战争对世界格局和中东地区产生的影响:(一)多极化趋势仍在量变过程中,趋势增强。一方面,美国依靠其超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顾其他大国反对,强行实现“倒萨”目标,从而证明“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但另一方面,在“倒萨”问题上美国霸权主义受到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而且挑战主要来自其西方盟国。法、德、俄等大国与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利益分歧和外交独立性更加明显。北约不再是美国可以随意利用的手段,联合国的权威再次受到多数国家的维护,美国把“倒萨”与反恐直接挂钩的说词缺乏说服力,附和者甚少。大国之间围绕伊拉克问题的较量表明,美国无视其他大国利益、推行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的阻力增加,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量变过程还在继续,趋势增强。
(二)多年居高不下的国际油价可能下降。国际石油价格自2000年以来长期居高不下,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供给方面来看,既是沙特、伊朗和委内瑞拉等欧佩克主要石油输出国联合限产促价的结果,也是反恐、“倒萨”和委内瑞拉罢工等政治因素造成心理恐慌和投机资本乘机炒作的结果。国际石油供应能力并没有真正出现短缺。在多年高油价的刺激下,俄罗斯等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生产和出口能力显著提高。目前,委内瑞拉罢工已经逐渐平息。伊拉克问题解决后,石油投机商将失去另外一个“炒点”。伊拉克的石油生产也将逐步增加。从需求方面来看,世界经济不景气已经使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率显著下降,从20世纪90年代的年平均增长1.4%下降到2001和2002年的平均0.4%,2003年仍无显著提高的可能。在这种供求关系形势下,“倒萨”后的国际石油供过于求的情况将更加明显,市场力量对油价的作用将更加明显,欧佩克与非欧佩克石油输出国之间的市场份额竞争将更趋激烈。只要“倒萨”过程中中东地区油田不遭大规模破坏,国际石油价格下降的压力将显著增大,并导致国际石油价格下降。
(三)中东局势可能有所缓和,但难以稳定。“倒萨”以后,为了防止伊拉克发生动乱和分裂,美国可能直接或利用国际力量对伊拉克实行某种形式的军事控制。面对既成事实,中东各国政府可能采取现实立场,避免与美国对抗。但中东地区也可能出现一些民众层面的反美情绪,不排除激进势力发动针对美国利益的袭击活动的可能。
(四)美国实现“倒萨”以后,将把重点转向伊拉克的政治和经济重建,立即对其他中东国家动武的可能性不大,要求其他阿拉伯国家立即采用西方式民主制度也不现实。美国石油财团将重返伊拉克。政治重建可能采取“阿富汗模式”,但为满足库尔德人和伊斯兰教什叶派的自治要求,联邦制也可能成为政治体制的一种选择。不过,伊拉克各反对派争权夺利,库尔德人与阿拉伯人之间民族矛盾较深,伊斯兰教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教派分歧,这些矛盾不仅会在政权重建过程中爆发出来,而且将成为长期影响伊拉克政局稳定的因素,甚至可能对伊拉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发生影响。美国军队可能长期驻扎伊拉克。
(五)巴勒斯坦问题关乎阿拉伯民族利益和情感。“倒萨”以后,美国为保持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影响,削弱阿拉伯国家反美情绪,不能不加大恢复中东和平进程的力度,可能敦促双方在美国、欧盟、联合国和俄罗斯四方联合提出的“路线图”方案基础上恢复和谈,从而使巴以双方暴力冲突有所缓和。但是,由于巴以谈判当前涉及的耶路撒冷、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等关键性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难度很大,至今尚无切实可行方案,因此短期内中东和平进程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巴以冲突还会继续存在。
(六)美伊战争对传统安全因素与国际法理的损害。美国攻打伊拉克实质上是绕过联合国,采取与其盟友单独行事的作法,这将再一次削弱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上的影响和权利。长此以往,联合国将逐渐被架空,失去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这也会直接影响其他大国的权利和地位。战后,美国霸权的全球扩张将变得日益明显。
伊拉克战争

海湾战争后的伊拉克: 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均已削弱。在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前,伊拉克凭借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使其经济发展在中东地区处于中上水值仅达到战前的1/3,人均收入降至不足400美元。
据估计,海湾战争给伊拉克造成的直接经济损约达2000亿美元。在美国对伊拉克的空袭中,重点轰炸了一些石油工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和一些重要的军事目标,给日后伊拉克的经济建设带来沉重的打击。
伊拉克出兵科威特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系列决议,对伊拉克实行包括石油禁运在内的全面制裁,并强制性要求伊拉克销毁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至今,联合国的制裁长已达12年之久,制裁使伊拉克的经济损失超过1400亿美元。
军事上,伊拉克军队在海湾战争中整体作战能力损失三分之二以上,其中40多个师被摧垮。伤亡人数达8.5万至10万人。伊拉克海军在这次战争中基本上被摧毁。
十几年的经济制裁与战争带来的影响以及美英持续不断的轰炸,使伊拉克经济回升无望,人民生活陷入贫困。虽然从1996年开始实施安理会通过的“石油换食品”计划,但由于美英阻挠,该计划并未得到彻底执行,从而加重了制裁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据伊官方公布的数字,自海湾战争结束至今,伊已有173.2万人因缺医少药和营养不良而死亡,其中绝大多数是儿童。
另外,海湾战争还对伊拉克的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据伊拉克方面报道,海湾战争中,美在伊拉克南部地区投下了约300吨的贫铀炸弹。10年后,这一地区患白血病、恶性肿瘤和其它疑难病症发病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6倍,孕妇流产的比例是过去的10倍多。
但是,海湾战争后的伊拉克政权的统治基础和控制体系并没有被摧毁。一是萨达姆虽为败军之师,但仍然有一定的威望,特别是他敢于同世界超级大国进行对抗,使他在国内乃至于阿拉伯国家中被视为“民族英雄”形象。对于阿拉伯人民来说,他们能很快忘记伊拉克的侵略行经,但他们忘不了萨达姆向美国和以色列发生的挑战以及向以色列发射飞毛腿导弹等“英雄举动”。二是萨达姆多年的铁碗统治使伊拉克国内的反对派势力很弱,从而保证萨达姆对国内局势的有效控制。三是萨达姆采取了高压政策,很快平息了海湾战争后在国内南北方发生的叛乱,稳住了局面。
武器核查 联合国对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始于1991年4月由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的687号决议。该决议决定对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生物、化学武器、核武器和射径超过150千米的导弹——进行核查、登记、销毁、并销毁这些武器的研究、生产、贮存和试验设施。在该决议中还决定成立联合国特别委员会负责此项工作。根据安理会有关决议,只有当特委会对伊武器核查完成,并在递交安理会的报告中明确表示伊拉克完全、彻底地销毁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后,联合国对伊经济制裁和禁运措施才会取消。
萨达姆与核查人员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一方面提供配合,认可并销毁了大量的生、化、核原料和设备以及导弹,希望核查早日结束,对伊经济制裁早日取消;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隐藏一些武器及原料,并为核查人员设置障碍,企图让核查尽早收场。
1991年9月21日,刚开始核查不久的核查人员在巴格达一栋大厦里发现大量有关伊核武器计划的机密文件。当核查人员带着文件准备离开时,曾声称会“完全合作”的伊方官员强行没收了部分文件,伊军方则出动武装士兵将拒绝交出文件的核查人员拦在一处停车场。这场对峙持续了4天。直到此后安理会通过主席声明,宣布如果伊拒绝合作的话,安理会成员国将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后,伊拉克才解除了对核查人员的围困。
尽管如此,截至1995年初的几年时间里,核查一直进行得比较顺利,取得的成果也不少。特委会第一任主席埃克乌斯后来表示,到1994年,经过3年核查,联合国工作人员已经控制住了伊拉克的核及导弹计划,但对萨达姆的生化武器计划仍然一无所获。
从1992年5月开始,伊拉克按联合国要求向安理会递交武器报告,到1998年11月特委会核查中止时,共递交了约10份报告,每份报告的结论都是“充分、完全、彻底地公布并销毁了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这些报告无一得到安理会的通过。
1995年初,生化武器核查取得了突破。当年2月,联合国生物专家在巴格达市郊的阿尔?哈克姆一家工厂内发现了大量名叫“生长酶”的桶装粉末,这种生物制剂可以被用来制造蛋白质,但也可以用于生物武器的制造。参加了这次核查的里蒙德?齐林卡斯博士说,如果用于制造蛋白质,整个伊拉克每年只需要最多1吨的生长酶,而当时伊拉克一次就进口了34吨生长酶。核查人员最后得出结论,这家工厂很可能在从事大规模的炭疽病毒生产。
特委会主席埃克乌斯要求伊拉克给出解释。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不像你们欧洲人。你们总要有个计划,确定目的之后进行生产。我们阿拉伯国家是先造出某样东西,然后再考虑用它来干什么。”
当年8月,萨达姆的女婿侯赛因?卡迈勒?哈桑叛逃出境,在约旦向联合国核查人员证实了有关阿尔?哈克姆工厂状况的所有证据,另外还提供了伊拉克生化、核武器以及导弹的新情报,而联合国此前曾以为这些项目早已被销毁。
在证据面前,伊拉克终于承认制造了超过8000升的炭疽孢子和1.9万升的肉毒杆菌毒素,但声称未将其加载到任何弹头上。
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特委会与伊方公开冲突不断,伊方多次公开拒绝联合国核查人员进入一些场所。安理会从1996年开始多次谴责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决议。1997年6月,埃克乌斯宣布辞职。据称持亲美立场的澳大利亚人巴特勒于当年7月走马上任,接任特委会主席一职。
如果说埃克乌斯在任期间尚能与伊方正常相处,使核查得以正常进行的话,巴特勒上任之后,特委会与伊拉克的紧张关系则不断加剧,最终导致巴特勒拂袖而去,核查不得不告停止。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伊方认为巴特勒只知道挑刺,根本不想让伊方通过核查这一关,二是伊方认为巴特勒领导下的特委会成了美、英间谍的工具,对伊“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1995年4月,特委会主席埃克乌斯在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对伊武器核查和销毁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伊拉克已不再拥有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到1996年末,伊政府认为,核查工作基本已经可以宣告结束,联合国对伊制裁取消在望了。然而,1997年10月中旬,巴特勒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一份报告,不仅未提海湾战争后伊在执行安理会决议方面所做的努力,反而指责伊在销毁生化及核武器方面仍有隐瞒,且多次阻挠武器核查小组的正常工作,甚至威胁小组工作人员的安全。
此后,在美、英的敦促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1134号决议,要求伊拉克严格遵守联合国各项决议,尽快交出所有有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最后的、完整的”资料,否则将对伊实施新的制裁。这项决议犹如当头一棒,沉重打击了曾满怀希望的伊拉克。伊拉克指责这项决议是在美国施压下作出的,伊拉克拒绝接受这项决议,并采取对抗核查的措施。
1998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初亲赴伊拉克斡旋并达成了谅解,但伊拉克与巴特勒领导下的特委会的冲突仍持续升级。1998年8月,伊拉克宣布中断与联合国核查人员的合作,除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继续执行监测任务外,其他武器核查工作全部停止。在此情况下,巴特勒于11月中旬命令所有核查人员及其他人道主义救援人员共300多人撤离巴格达。12月17日,美、英发动了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对伊空袭行动,理由是伊拉克阻挠核查,藏匿可疑资料,刁难核查人员,公然违反了联合国决议。12月19日,伊拉克宣布联合国特委会从此不得返回伊拉克。
据统计,在1991年至1998年年底,联合国共有200多个武器核查小组对伊拉克2500多个地点进行了400多次调查。销毁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4万多件化学军需品、近50万升化学制剂、180万升用于制造这些化学制剂的化学品和包括弹道导弹弹头在内的7种运载系统。专家估计,长达7年的武器核查行动解除了伊拉克95%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此外,安理会于1999年12月通过第1284号决议,决定建立联合国监测、核查和视察委员会,继续联合国特委会的核查使命。2000年1月,曾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并参加过对伊武器核查的瑞典人布利克斯被任命为监核会主席。2002年11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441号决议,提出加强武器核查的各项规定。
2002年11月27日,随着首批17名核查人员开始工作,尘封了4年的对伊武器核查重新启动。核查能否顺利进行,与核查、被核查双方的态度有关,但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国际关系上的利害冲突、力量对比等因素。美国出于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需要,把发动对伊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实现全面控制伊拉克作为既定目标,想通过核查对伊实施军事打击和军事占领的依据。欧洲和俄罗斯出于维护在伊利益的需要和对美国单主义的不满,希望伊拉克问题能够和平解决。从本质上讲,1441号决议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大国利益、实力较量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对伊武器核查只是其延续。这种国际关系背景是影响核查进展的重要因素。
美国坚持“倒萨”的原因:海湾战争结束后,伊拉克问题始终是美国政治和外交挥之不去的话题。美国坚持“倒萨”既有政治原因也有战略图谋。去年11月初美国在阿富汗战场得手后,更是把“眼中钉”伊拉克锁定为下一个军事打击目标,明里暗里加紧各方面的造势和准备。政治上,布什政府相继抛出“邪恶轴心”说和“先发制人”理论;外交上,先后派副总统和国防部副部长走访中东进行游说;军事上,布什政府加紧同伊拉克反对派进行磋商,研究和制定对伊作战计划,并开始向伊拉克外围增派部队。美国积极准备打击伊拉克,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虑。
(一)转移国内视线,谋求政治利益。布什当选总统后的美国政坛,共和、民主两党势均力敌,在国会两院中的议席相当接近。面对美国经济衰退的严峻挑战和民主党的有力牵制,布什政府上台后在解决国内问题方面无所建树,短期之内也难有作为;而“9·11事件”恰恰为布什政府提供了避开棘手的国内问题扩大其政治影响力的机会。反恐战争使共和党的声望有所提高,在2002年11月举行的美国中期选举中赢得了更多国会席位。阿富汗战争尘埃落定之后,布什政府又面临选择政治“炒点”,以维护和扩大其政治声望的挑战。伊拉克问题在美国国内分歧相对较少,短期内容易有所作为。同时,发动战争和控制伊拉克也是维护共和党政府所代表的美国军火工业集团和石油财团利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坚持“倒萨”成为布什政府合乎逻辑的选择。
(二)、了结伊拉克问题,卸掉外交包袱。海湾战争结束以后,美国一直坚持对伊拉克实行遏制政策,试图压垮萨达姆政权。但事与愿违。制裁不但没有动摇萨达姆政权的统治,反而引来国际社会对制裁造成人道主义灾难的一片指责之声。事实说明,美国对伊拉克采取的“以制裁促变化”的策略并不灵验,伊拉克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已经成为美国与国际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和美国外交日益沉重的包袱。美国下决心“倒萨”表明,以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了结海湾战争遗留的伊拉克问题,同时确保美国公司在伊拉克获取最大经济利益,已经成为美国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新思路。
(三)、控制石油供应,扩大战略优势。中东地区是国际石油供应的主要来源。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储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开发潜力巨大。取得对伊拉克石油资源的控制,对于美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第一,有利于进一步制约依赖国际能源供应的战略对手。第二,有利于进一步削弱欧佩克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化解欧佩克成员国限产促价的努力,确保美国对国际石油供应安全和价格的控制。第三,为美国石油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中东石油国有化高潮之后重返该地区创造重大机遇。90年代以来,萨达姆多次声言要以石油为武器,反对美国霸权,令美国怀恨在心。除掉萨达姆政权,把国际石油供应来源进一步置于亲美政权控制之下,甚至是美国的直接军事保护之下,是美国扩大国际战略优势,巩固其世界霸权的必然选择。
(四)、扶植亲美政权,削弱反美势力。中东地区的反美势力历来比较活跃。2001年布什上台以来,这种反美情绪进一步增长。布什曾经承认,“9·11事件”的根源在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这样的美国传统盟国也有一批人涉嫌参与“9·11事件”更使美国震惊。此外,2000年沙特不顾美国的反复劝说,与伊朗和委内瑞拉共同发起石油限产提价,并一直坚持至今。然而,美国并没有认识到,中东地区的反美情绪很大程度上与美国的中东政策有关。相反,美国朝野最近泛起一种论调,将这种现象归因于中东一些国家实行集权的政治制度和美国上届政府打击不力,进而认为只有对这类国家进行“整合”,使其接受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才能防止滋生反美情绪和恐怖主义活动。因此,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于2002年12月提出包括对中东国家进行政治改革在内的“美国中东伙伴计划”。美国政府坚持推翻萨达姆政权,在伊拉克扶植一个采用西方式民主政治制度的亲美政权,就是为了落实这一计划,在阿拉伯国家树立所谓“民主样板”。
伊拉克战争的爆发:2003年3月20日爆发了伊拉克战争。这是21世纪一场全新样式的现代化战争。5月2日,美国总统布什在“林肯”号航母上正式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整个战争共持续44天。实际上,在4月14日美军攻占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家乡提克里特之后,美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就基本结束。这场战争是继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美国对伊拉克进行的第二次战争。这场战争同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伤亡数字比较起来,基本结束的伊拉克战争具有两大特点:地面战伤亡人数大增,飞机坠毁和友军误伤事故则明显减少。
美军之所以在伊拉克战争中实现了“低伤亡”,主要是五角大楼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强调空军的重要作用以及避免了城市巷战的结果。美军本次尽管出动兵力不多,但是其先进装备和训练水平都对伊军形成了压倒性优势,从而确保了整个战争的顺利结束。伊拉克战争展示了美军新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理论,是美实践“先发制人”战略的第一场战争,也是美国发动的
一次大规模的联合一体化攻城略地侵占一个国家的战争。较近年美国发动的一系列战争相比,这场战争呈现出一些鲜明的战略性特征。一是谋求绝对化的军事目的;二是检验信息化战争力量;三是实践新的战争理论;四是创制的非对称战争局势;五是发掘战法手段的综合效能。
伊拉克战争对世界格局和中东地区产生的影响:(一)多极化趋势仍在量变过程中,趋势增强。一方面,美国依靠其超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顾其他大国反对,强行实现“倒萨”目标,从而证明“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但另一方面,在“倒萨”问题上美国霸权主义受到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而且挑战主要来自其西方盟国。法、德、俄等大国与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利益分歧和外交独立性更加明显。北约不再是美国可以随意利用的手段,联合国的权威再次受到多数国家的维护,美国把“倒萨”与反恐直接挂钩的说词缺乏说服力,附和者甚少。大国之间围绕伊拉克问题的较量表明,美国无视其他大国利益、推行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的阻力增加,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量变过程还在继续,趋势增强。
(二)多年居高不下的国际油价可能下降。国际石油价格自2000年以来长期居高不下,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供给方面来看,既是沙特、伊朗和委内瑞拉等欧佩克主要石油输出国联合限产促价的结果,也是反恐、“倒萨”和委内瑞拉罢工等政治因素造成心理恐慌和投机资本乘机炒作的结果。国际石油供应能力并没有真正出现短缺。在多年高油价的刺激下,俄罗斯等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生产和出口能力显著提高。目前,委内瑞拉罢工已经逐渐平息。伊拉克问题解决后,石油投机商将失去另外一个“炒点”。伊拉克的石油生产也将逐步增加。从需求方面来看,世界经济不景气已经使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率显著下降,从20世纪90年代的年平均增长1.4%下降到2001和2002年的平均0.4%,2003年仍无显著提高的可能。在这种供求关系形势下,“倒萨”后的国际石油供过于求的情况将更加明显,市场力量对油价的作用将更加明显,欧佩克与非欧佩克石油输出国之间的市场份额竞争将更趋激烈。只要“倒萨”过程中中东地区油田不遭大规模破坏,国际石油价格下降的压力将显著增大,并导致国际石油价格下降。
(三)中东局势可能有所缓和,但难以稳定。“倒萨”以后,为了防止伊拉克发生动乱和分裂,美国可能直接或利用国际力量对伊拉克实行某种形式的军事控制。面对既成事实,中东各国政府可能采取现实立场,避免与美国对抗。但中东地区也可能出现一些民众层面的反美情绪,不排除激进势力发动针对美国利益的袭击活动的可能。
(四)美国实现“倒萨”以后,将把重点转向伊拉克的政治和经济重建,立即对其他中东国家动武的可能性不大,要求其他阿拉伯国家立即采用西方式民主制度也不现实。美国石油财团将重返伊拉克。政治重建可能采取“阿富汗模式”,但为满足库尔德人和伊斯兰教什叶派的自治要求,联邦制也可能成为政治体制的一种选择。不过,伊拉克各反对派争权夺利,库尔德人与阿拉伯人之间民族矛盾较深,伊斯兰教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教派分歧,这些矛盾不仅会在政权重建过程中爆发出来,而且将成为长期影响伊拉克政局稳定的因素,甚至可能对伊拉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发生影响。美国军队可能长期驻扎伊拉克。
(五)巴勒斯坦问题关乎阿拉伯民族利益和情感。“倒萨”以后,美国为保持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影响,削弱阿拉伯国家反美情绪,不能不加大恢复中东和平进程的力度,可能敦促双方在美国、欧盟、联合国和俄罗斯四方联合提出的“路线图”方案基础上恢复和谈,从而使巴以双方暴力冲突有所缓和。但是,由于巴以谈判当前涉及的耶路撒冷、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等关键性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难度很大,至今尚无切实可行方案,因此短期内中东和平进程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巴以冲突还会继续存在。
(六)美伊战争对传统安全因素与国际法理的损害。美国攻打伊拉克实质上是绕过联合国,采取与其盟友单独行事的作法,这将再一次削弱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上的影响和权利。长此以往,联合国将逐渐被架空,失去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这也会直接影响其他大国的权利和地位。战后,美国霸权的全球扩张将变得日益明显。
我靠!现在中国人熊了!美国人是个机吧,美国战机袭扰我国南海领空.炸我大使管.反对我国对台湾行使主权!我们为啥不和他发动战争!高层们一在妥协让国人百思不得其解.我们和美国无论是财力.军事.国际地位.都不能相比.哪伊拉克就更不能相比了吧.他们都不怕,老萨都敢和美国打..咱们咋地?中国人是有血性的民族咱们怕啥.为啥就不能像伊拉克 伊朗 古吧 哪样站出来 反对他和他对立起来!和他建个毛交. 操! 为啥不能像毛主席哪样藐视一切强敌的伟人气概,无所畏惧,表现了中国人的大无畏气概,反观现在的中国人常常以综合国力作为标尺,含羞忍耻,受尽世人凌辱,令国人感慨千.和美国要有哪种弑可杀下不可辱的精神.
老虎不发威.当我们是病猫了~ 小涛88
http://hi.baidu.com/007cn/blog/item/6890b31bcce3bf198718bf51.html
安理会于1999年12月通过第1284号决议,决定建立联合国监测、核查和视察委员会,继续联合国特委会的核查使命。2000年1月,曾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并参加过对伊武器核查的瑞典人布利克斯被任命为监核会主席。2002年11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441号决议,提出加强武器核查的各项规定。
2002年11月27日,随着首批17名核查人员开始工作,尘封了4年的对伊武器核查重新启动。核查能否顺利进行,与核查、被核查双方的态度有关,但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国际关系上的利害冲突、力量对比等因素。美国出于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需要,把发动对伊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实现全面控制伊拉克作为既定目标,想通过核查对伊实施军事打击和军事占领的依据。欧洲和俄罗斯出于维护在伊利益的需要和对美国单主义的不满,希望伊拉克问题能够和平解决。从本质上讲,1441号决议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大国利益、实力较量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对伊武器核查只是其延续。这种国际关系背景是影响核查进展的重要因素。
美国坚持“倒萨”的原因:海湾战争结束后,伊拉克问题始终是美国政治和外交挥之不去的话题。美国坚持“倒萨”既有政治原因也有战略图谋。去年11月初美国在阿富汗战场得手后,更是把“眼中钉”伊拉克锁定为下一个军事打击目标,明里暗里加紧各方面的造势和准备。政治上,布什政府相继抛出“邪恶轴心”说和“先发制人”理论;外交上,先后派副总统和国防部副部长走访中东进行游说;军事上,布什政府加紧同伊拉克反对派进行磋商,研究和制定对伊作战计划,并开始向伊拉克外围增派部队。美国积极准备打击伊拉克,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虑。
(一)转移国内视线,谋求政治利益。布什当选总统后的美国政坛,共和、民主两党势均力敌,在国会两院中的议席相当接近。面对美国经济衰退的严峻挑战和民主党的有力牵制,布什政府上台后在解决国内问题方面无所建树,短期之内也难有作为;而“9·11事件”恰恰为布什政府提供了避开棘手的国内问题扩大其政治影响力的机会。反恐战争使共和党的声望有所提高,在2002年11月举行的美国中期选举中赢得了更多国会席位。阿富汗战争尘埃落定之后,布什政府又面临选择政治“炒点”,以维护和扩大其政治声望的挑战。伊拉克问题在美国国内分歧相对较少,短期内容易有所作为。同时,发动战争和控制伊拉克也是维护共和党政府所代表的美国军火工业集团和石油财团利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坚持“倒萨”成为布什政府合乎逻辑的选择。
(二)、了结伊拉克问题,卸掉外交包袱。海湾战争结束以后,美国一直坚持对伊拉克实行遏制政策,试图压垮萨达姆政权。但事与愿违。制裁不但没有动摇萨达姆政权的统治,反而引来国际社会对制裁造成人道主义灾难的一片指责之声。事实说明,美国对伊拉克采取的“以制裁促变化”的策略并不灵验,伊拉克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已经成为美国与国际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和美国外交日益沉重的包袱。美国下决心“倒萨”表明,以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了结海湾战争遗留的伊拉克问题,同时确保美国公司在伊拉克获取最大经济利益,已经成为美国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新思路。
(三)、控制石油供应,扩大战略优势。中东地区是国际石油供应的主要来源。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储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开发潜力巨大。取得对伊拉克石油资源的控制,对于美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第一,有利于进一步制约依赖国际能源供应的战略对手。第二,有利于进一步削弱欧佩克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化解欧佩克成员国限产促价的努力,确保美国对国际石油供应安全和价格的控制。第三,为美国石油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中东石油国有化高潮之后重返该地区创造重大机遇。90年代以来,萨达姆多次声言要以石油为武器,反对美国霸权,令美国怀恨在心。除掉萨达姆政权,把国际石油供应来源进一步置于亲美政权控制之下,甚至是美国的直接军事保护之下,是美国扩大国际战略优势,巩固其世界霸权的必然选择。
(四)、扶植亲美政权,削弱反美势力。中东地区的反美势力历来比较活跃。2001年布什上台以来,这种反美情绪进一步增长。布什曾经承认,“9·11事件”的根源在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这样的美国传统盟国也有一批人涉嫌参与“9·11事件”更使美国震惊。此外,2000年沙特不顾美国的反复劝说,与伊朗和委内瑞拉共同发起石油限产提价,并一直坚持至今。然而,美国并没有认识到,中东地区的反美情绪很大程度上与美国的中东政策有关。相反,美国朝野最近泛起一种论调,将这种现象归因于中东一些国家实行集权的政治制度和美国上届政府打击不力,进而认为只有对这类国家进行“整合”,使其接受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才能防止滋生反美情绪和恐怖主义活动。因此,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于2002年12月提出包括对中东国家进行政治改革在内的“美国中东伙伴计划”。美国政府坚持推翻萨达姆政权,在伊拉克扶植一个采用西方式民主政治制度的亲美政权,就是为了落实这一计划,在阿拉伯国家树立所谓“民主样板”。
伊拉克战争的爆发:2003年3月20日爆发了伊拉克战争。这是21世纪一场全新样式的现代化战争。5月2日,美国总统布什在“林肯”号航母上正式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整个战争共持续44天。实际上,在4月14日美军攻占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家乡提克里特之后,美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就基本结束。这场战争是继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美国对伊拉克进行的第二次战争。这场战争同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伤亡数字比较起来,基本结束的伊拉克战争具有两大特点:地面战伤亡人数大增,飞机坠毁和友军误伤事故则明显减少。
美军之所以在伊拉克战争中实现了“低伤亡”,主要是五角大楼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强调空军的重要作用以及避免了城市巷战的结果。美军本次尽管出动兵力不多,但是其先进装备和训练水平都对伊军形成了压倒性优势,从而确保了整个战争的顺利结束。伊拉克战争展示了美军新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理论,是美实践“先发制人”战略的第一场战争,也是美国发动的
一次大规模的联合一体化攻城略地侵占一个国家的战争。较近年美国发动的一系列战争相比,这场战争呈现出一些鲜明的战略性特征。一是谋求绝对化的军事目的;二是检验信息化战争力量;三是实践新的战争理论;四是创制的非对称战争局势;五是发掘战法手段的综合效能。
伊拉克战争对世界格局和中东地区产生的影响:(一)多极化趋势仍在量变过程中,趋势增强。一方面,美国依靠其超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顾其他大国反对,强行实现“倒萨”目标,从而证明“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但另一方面,在“倒萨”问题上美国霸权主义受到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而且挑战主要来自其西方盟国。法、德、俄等大国与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利益分歧和外交独立性更加明显。北约不再是美国可以随意利用的手段,联合国的权威再次受到多数国家的维护,美国把“倒萨”与反恐直接挂钩的说词缺乏说服力,附和者甚少。大国之间围绕伊拉克问题的较量表明,美国无视其他大国利益、推行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的阻力增加,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量变过程还在继续,趋势增强。
(二)多年居高不下的国际油价可能下降。国际石油价格自2000年以来长期居高不下,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供给方面来看,既是沙特、伊朗和委内瑞拉等欧佩克主要石油输出国联合限产促价的结果,也是反恐、“倒萨”和委内瑞拉罢工等政治因素造成心理恐慌和投机资本乘机炒作的结果。国际石油供应能力并没有真正出现短缺。在多年高油价的刺激下,俄罗斯等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生产和出口能力显著提高。目前,委内瑞拉罢工已经逐渐平息。伊拉克问题解决后,石油投机商将失去另外一个“炒点”。伊拉克的石油生产也将逐步增加。从需求方面来看,世界经济不景气已经使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率显著下降,从20世纪90年代的年平均增长1.4%下降到2001和2002年的平均0.4%,2003年仍无显著提高的可能。在这种供求关系形势下,“倒萨”后的国际石油供过于求的情况将更加明显,市场力量对油价的作用将更加明显,欧佩克与非欧佩克石油输出国之间的市场份额竞争将更趋激烈。只要“倒萨”过程中中东地区油田不遭大规模破坏,国际石油价格下降的压力将显著增大,并导致国际石油价格下降。
(三)中东局势可能有所缓和,但难以稳定。“倒萨”以后,为了防止伊拉克发生动乱和分裂,美国可能直接或利用国际力量对伊拉克实行某种形式的军事控制。面对既成事实,中东各国政府可能采取现实立场,避免与美国对抗。但中东地区也可能出现一些民众层面的反美情绪,不排除激进势力发动针对美国利益的袭击活动的可能。
(四)美国实现“倒萨”以后,将把重点转向伊拉克的政治和经济重建,立即对其他中东国家动武的可能性不大,要求其他阿拉伯国家立即采用西方式民主制度也不现实。美国石油财团将重返伊拉克。政治重建可能采取“阿富汗模式”,但为满足库尔德人和伊斯兰教什叶派的自治要求,联邦制也可能成为政治体制的一种选择。不过,伊拉克各反对派争权夺利,库尔德人与阿拉伯人之间民族矛盾较深,伊斯兰教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教派分歧,这些矛盾不仅会在政权重建过程中爆发出来,而且将成为长期影响伊拉克政局稳定的因素,甚至可能对伊拉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发生影响。美国军队可能长期驻扎伊拉克。
(五)巴勒斯坦问题关乎阿拉伯民族利益和情感。“倒萨”以后,美国为保持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影响,削弱阿拉伯国家反美情绪,不能不加大恢复中东和平进程的力度,可能敦促双方在美国、欧盟、联合国和俄罗斯四方联合提出的“路线图”方案基础上恢复和谈,从而使巴以双方暴力冲突有所缓和。但是,由于巴以谈判当前涉及的耶路撒冷、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等关键性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难度很大,至今尚无切实可行方案,因此短期内中东和平进程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巴以冲突还会继续存在。
(六)美伊战争对传统安全因素与国际法理的损害。美国攻打伊拉克实质上是绕过联合国,采取与其盟友单独行事的作法,这将再一次削弱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上的影响和权利。长此以往,联合国将逐渐被架空,失去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这也会直接影响其他大国的权利和地位。战后,美国霸权的全球扩张将变得日益明显。
文章标题: 巴以冲突会成为又一次长久战吗 目前双方情况如何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1372.html
文章标签:巴以  长久  冲突  情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