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温度和角度都用度,而高度用米

时间: 2023-09-27 18:01:5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为什么温度和角度都用度,而高度用米

为什么要测1.5米左右高度的空气温度.

在百叶箱里一般放有温度表(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及湿度表等。天气预报中气象小姐或气象先生每天报告的最高温度或最低温度,就是根据百叶箱中温度表的观测数据而确定的。

为什么要把温度表放在百叶箱内来测量温度呢?这是因为我们所测的气温是指不受太阳直接照射的自由流动的空气温度,由于温度表本身吸收太阳热量的能力比空气大,因此在太阳光直接曝晒下,温度表指的读数要高于它周围空气的温度。为了使温度表既能防止太阳照射,又能防止风吹雨淋,从而准确测量出气温,所以要把温度表放在遮荫处,为此就设计出这样一种小屋。这个小屋内外壁都漆成白色,连四条支腿和小台梯也都漆成白色,这样,投射到小屋上的阳光会被白色的表面反射出去,屋内的空气不致因屋壁升温而烤得很热,这样测出的温度就有代表性了。

为了使所测的温度具有代表性,百叶箱离地面要有一定的高度标准,一般是1.5米左右,因为在这个高度上空气变化比较稳定,并且这个高度通常又是人类活动的高度,更具实用价值。同时为了防止太阳光直接照射到百叶箱里面,百叶箱都是朝北开着的。
因为在这个高度上空气变化比较稳定,并且这个高度通常又是人类活动的高度,更具实用价值。同时为了防止太阳光直接照射到百叶箱里面,百叶箱都是朝北开着的。
这个高度是人类活动的高度
一是这个高度的空气性质比较稳定,二是这个高度是人类活动的高度
这个高度比较稳定

海拔与温度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海拔与温度的关系是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在标准的大气压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会下降0.6摄氏度。

人类生活的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对流层大气对于不同波长辐射的吸收能力不同,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强,对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弱。而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包括可见光和紫外光等,对流层大气很少能够直接吸收,因而阳光能够穿过大气照射到地面,被地面所吸收。

吸收热量后,地面放出的以红外线为主的地面辐射则是长波辐射,能够被大气所吸收。因此,地面才是大气最主要的热源。海拔高的山地远离地面,不仅接受到的地面辐射少,而且由于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的储热性能也很低,这就导致了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需要注意的是,“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的说法仅仅适用于对流层大气。在对流层之上的平流层,分布着大量臭氧,能够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因而在平流层中,高度越高,意味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越多,气温反而越高了。

海拔与气压的关系:

海拔高度越高,大气压力就越小,这是因为大气层对地球的引力会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从而造成海拔高度越高,大气压力就越小的现象。

根据国际标准大气模型,海拔每升高100米,大气压就会下降1.01325毫巴(标准大气压),也就是每上升1000米,大气压就会减少大约10%。这是因为大气分子的数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因此大气分子的碰撞也越来越少,从而导致大气压力的下降。

此外,大气压与温度也有关系。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会逐渐下降。这是因为高海拔地区的大气密度较低,无法像低海拔地区那样吸收和保留热量,因此导致温度下降。大气压力也会随之下降。

大气压与海拔高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大气压会逐渐下降。这也是为什么登山者需要在攀登高山时使用氧气瓶来补充氧气的原因,因为在高海拔地区,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也会相应下降。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一般会出现你那几个错误,从物理角度说,不少于4个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一般会出现你那几个错误,从物理角度说,不少于4个 谢谢各位啊
一)教学目的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教具

!!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三)教学过程

1.测量(着重讲测量的意义)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准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使用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2.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

3.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让学生观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关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应给学生以简单的解释。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可用没磨损的其他刻度做为测量的起点,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之差,才是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悉,自认为都会使用,实际上在使用中经常出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地纠正,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可参照课本图1-7)。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让学生把三角尺翻过来,重复上面的测量,这时身体偏左、偏右的两次读数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测量时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的始、末两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木尺)应怎样放置?利用课本图1-6总结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立"着放正,不能歪斜。(应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改用"立"着的说法。可通过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确放置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个边,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近那一条刻度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纸条的宽。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这就是刻度尺使用时的估读规则。

!!有效数字只要求学生有所了解,着重讲清最后一位估读数字是有意义的,因此,估读的数字及其前面的数字都是有效数字。

4.正确记录测结果

!!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5.误差

!!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任何测量都存在着误差。或许有的同学会认为物体的末端恰好对着刻度线,测量的结果应是准确的。其实,任何刻度线都有一定的宽度,"恰好对着刻度线"也是估计的,这时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读数字是零。(估读数字为"零",容易被忽视,要提醒学生注意。)由此可见,测量中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误差跟错误不同。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而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简单而有效。

!!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6.想想议议

!!通过学生的议论,帮助学生总结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规则。可按实际测量的过程总结。①测量前先观察刻度尺,看零刻度是否磨损,确定以哪条刻度线做测量的起点;明确最小刻度值,了解应估读到哪一位数字。②刻度尺放置应立在被测物体的面上,不能歪斜。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尺面,并对正观测点。④读取数值时要估读出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⑤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标注单位。

(四)说明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测量仪器正确读数的基础。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也很容易将技能迁移到温度计、停表、弹簧秤、电流表等测量仪器的读数上。因此本节把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作为重点。

!!在教法上采取了错误尝试的方法。刻度尺学生比较熟悉,也经常使用。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使用刻度尺,难以引起重视,甚至引起学生反感而失去学习兴趣。利用错误尝试法,让学生暴露使用刻度尺的的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潜在地使学生认识到,即使最简单的测量,也要严肃认真,要有正确的操作规则,才能做好实验测量。

!!刻度尺使用规则的表述,涉及立体几何术语,数学中应回避,宜采用通俗的说法。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正确的操作,教学中应通过示范操作帮助学生掌握使用规则。

!!误差和有效数字的理论比较深,在本节课不宜涉及过多。仅让学生知道由于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就必然存在误差。知道估读的数字是有意义的,它能告诉我们真实值在哪个范围,它跟它前面的数字都是有效的。应该告诉学生,在计算平均值时,有效数字的位数要跟测量值的位数相同
1.刻度尺没有沿着被测物体放正2.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没有紧贴被测物体3.读数时,视线没有和尺面垂直4.读数时没有进行估读5.记录数据时没有写单位

每升高多少米温度降低一度

166.7

温度(temperature)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国际单位为热力学温标(K)。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其他温标有华氏温标(°F)、摄氏温标(°C)和国际实用温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海拔高度越高,温度就会越低。但这个实际上,这个常识是有问题的,并不完全是高度越高,温度越低的。只有在大气层中的对流层,才是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其中海拔每升高166.7米,温度就会下降1度左右。但是,平流层的情况就恰恰反过来,在平流层中是高度越高,温度越高。

在对流层中,随着高度的上升,温度下降。这是因为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换句话说,地球的大气并不是被太阳晒热的,而是被地面烤热的。对流层是吸收地面的辐射出来的电磁波而升温。这会就导致靠近地面的热空气膨胀上升,高空的冷空气收缩下降,于是产生了对流运动,这也是这一层被叫做对流层的原因。所有的天气现象都是在对流层发生的,比如:下雨,下雪等等。

和对流层不同,平流层,随着高度的上升,温度上升。这主要是因为平流层里有臭氧层,臭氧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所以,离太阳越近(海拔越高),就越热。由于平流层是上方热,下方冷,所以没有形成对流,空气是平流运动,这也是为什么这一层被叫做平流层的原因。

地面温度为30摄氏度,而1万米高空温度是不是零度以下呀?什么原理。

1万米高空温度是零下30°C。分析过程如下:
因为,海拔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C
所以,10000米高空下降的温度为:0.6×(10000/100)=60°C
又因为,地面温度为30°C
所以,1万米高空温度:t=30-60=-30(°C)

希望帮助到你,若有疑问,可以追问~~~
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__^*)
1万米高空温度是零度以下30多度。
其原因是地球上海拔高度每上升1千米,温度就要下降6度。一般认为,在我们生活的对流层中大气的热量是地面辐射供给的,海拔越高,离地面越远获得地面供给的热量越少,温度就越低。
任何万米高空都是零度以下。
太阳的热辐射主要被地表的水和地面所吸收,空气本身难以吸收这些短波辐射的能量,空气之所以被加热主要是因为加热后地面的热传递,也有小部分是由于热辐射(主要是长波辐射)。高空离地面很远,所以地面的热量很难传递到那里的空气。所以高空气温很低。
这个…地理方面说的很详细。你要是问为什么地核温度上万。还可以说说
as
文章标题: 为什么温度和角度都用度,而高度用米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80271.html
文章标签:用度  角度  温度  高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