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国子监有分校吗

时间: 2023-09-18 04:59:5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国子监有分校吗

国子监是什么?

是我国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我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它具备朝廷督查监管管理机关和朝廷最高学府的功能。

最古老的大学。
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
国子监是培养大学生的,贡院则是高考(或考研究生)的考场。明清两代,朝廷一般每隔3年举办一次会考,地点选在京师。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首届,在南京夫子庙附近的贡院举行。永乐九年3月,将全国科举会考地点移至北京。明朝时南京也有国子监,北京的这一座是后成立的,相当于它的分校吧。直至清光绪三十年止,500多年里两朝共举行进士考试201科,取中进士51624人。国子监内最吸引人的就是那块饱受风雨摧残的进士题名碑了,镌刻着所有进士的姓名。

国子监的意思是什么?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北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今商丘)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 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南京国子监始建于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到明永乐年间,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最古老的大学。
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
国子监是培养大学生的,贡院则是高考(或考研究生)的考场。明清两代,朝廷一般每隔3年举办一次会考,地点选在京师。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首届,在南京夫子庙附近的贡院举行。永乐九年3月,将全国科举会考地点移至北京。明朝时南京也有国子监,北京的这一座是后成立的,相当于它的分校吧。直至清光绪三十年止,500多年里两朝共举行进士考试201科,取中进士51624人。国子监内最吸引人的就是那块饱受风雨摧残的进士题名碑了,镌刻着所有进士的姓名。

明代的国子监是什么样的?

明代之初,就以文教治天下为基本国策,把学校列为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途径之首,并在全国大兴学校。当时国子监同样称为“太学”。明代设立的国子监有: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和中都国子监。

最古老的大学。
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
国子监是培养大学生的,贡院则是高考(或考研究生)的考场。明清两代,朝廷一般每隔3年举办一次会考,地点选在京师。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首届,在南京夫子庙附近的贡院举行。永乐九年3月,将全国科举会考地点移至北京。明朝时南京也有国子监,北京的这一座是后成立的,相当于它的分校吧。直至清光绪三十年止,500多年里两朝共举行进士考试201科,取中进士51624人。国子监内最吸引人的就是那块饱受风雨摧残的进士题名碑了,镌刻着所有进士的姓名。

曾经的国子监 国子监

  国子监,就是从前的大学。北京的国子监,是元代首创的。这个地方原先是什么样子,没法知道了,立为国子监,是在元代迁都大都以后,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8年),距今已七百多年。
  元代的遗址,已无任何建筑物可寻了,只留下两棵老树:一棵槐树,一棵柏树。据说,这都是元朝的第一任国立大学校长――国子监祭酒许衡手植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柏树至今仍颇顽健,老干横枝,婆娑弄碧,看样子还能再活个几百年。那棵槐树,稀稀疏疏地披着几根细瘦的枝条,干枯僵直,已经老得不成样子了,很难断定它是否还活着。传说它老早就已经死过一次,死了几十年,有一年不知道怎么又活了。这是乾隆年间的事,这年正赶上慈宁太后的六十“万寿”。这是大喜事!于是皇上、大臣赋诗作记,还给老槐树画了像,全都刻在石头上,着实热闹了一通。这些石碑,至今犹在。
  国子监是学校,除了一些大树和石碑之外,主要的是一些作为大学校舍的建筑。这些建筑的规模大概是明朝的永乐所创建的,清朝又改建或修改过。其中修建最多的,是那位站在大清帝国极盛的峰顶,喜武功亦好文事的乾隆。
  一进国子监的大门――集贤门,是一个黄色琉璃牌楼。牌楼之里是一座十分庞大华丽的建筑,这就是乾隆所创建的辟雍,即国子监最中心、最突出的一个建筑。辟雍者,天子之学也。辟雍,是乾隆以前的皇帝就想到要建筑的,但都因为没有水而作罢(据说天子之学必得有水)。到了乾隆,气魄果然要大些,认为“北京为天下都会,教化所先也,大典缺如,非所以崇儒重道,古与稽而今与居也”。于是下令打了四口井,从井里把水汲上来,从暗道里注入,通过四个龙头(螭首),喷到白石砌就的水池里,于是石池中涵空照影,泛着潋滟的波光了。八月里,祀孔释奠之后,乾隆来了。前面钟楼里撞钟,鼓楼里擂鼓,殿前四个大香炉里烧着檀香,乾隆走入讲台,坐上宝座,讲《大学》或《孝经》一章,叫王公大臣和国子监的学生跪在石池的桥边听着,这个盛典,叫做“临雍”。
  这“临雍”的盛典,道光、嘉庆年间,似乎还举行过,到了光绪,就根本没有这档子事了。大殿里一年难得打扫两回,月牙河里整年是干的,只有在夏天大雨之后,各处的雨水一齐奔到这里面来。这水是死水,那光景是不难想象的。然而辟雍殿确实是个美丽的、独特的建筑。
  辟雍之后,正面一间大厅,是彝伦堂,如果说辟雍殿相当于大礼堂,彝伦堂则是校长办公室。此外有“四厅六堂”,四厅是教职员办公室,六堂本来应该是教室,但清朝另于国子监斜对门盖了一些房子作为学生住宿进修之所,叫做“南学”,六堂作为考场时更多些。学生的月考、季考在此举行,每科的乡会试也要先在这里考一天,然后才能到贡院下场。
  路过国子监,便会联想到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如果说孔夫子是个教师爷,他推行的仅仅是私塾教育,那么国子监算得上是最古老的大学了――而且是皇家学院。国子监的领导叫祭酒。别小瞧祭酒,他也执掌着四品官印――享受着司局级待遇。做祭酒的,生活实在颇为清闲,每月只逢六逢一上班,去了之后,当差的在门口喝一声短道,沏上一碗盖碗茶,他到彝伦堂上坐了一阵,给学生出出题目,看看卷子;初一、十五带着学生上大成殿磕头,此外简直没有什么事情。一般做官的似乎都对这个差事不大感兴趣,朝廷似乎也知道这种心理,所以,除了特殊情况,祭酒不上三年就会迁调。
  国子监是培养大学生的。明清两代,朝廷一般每隔3年举办一次会考,地点选在京师。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首届,在南京夫子庙附近的贡院举行。永乐九年三月,将全国科举会考地点移至北京。明朝时南京也有国子监,北京的这一座是后成立的,相当于它的分校吧。直至清光绪三十年止,500多年里两朝共举行进士考试201科,取中进士51624人。国子监内最吸引人的就是那块饱受风雨摧残的进士题名碑了,镌刻着所有进士的姓名。人都已不在了,只留下一个个空洞的名字――但当时那种“金榜题名”的狂喜,仍然是可想而知的。
  进国子监,就等于进名牌大学了;鲤鱼跳龙门,需要纵身一跃。但国子监后来也有不权威的时候:“(清朝)每年国子监收入的监照银约有14万两,即每年不经过入学和考试只花钱向国家买证书而取得大学毕业资格――监生的人就有八十二三万。”这等于说,国子监也在卖文凭。谁花钱谁就能成为监生――哪怕他连国子监的校门(集贤门)都未亲眼见过。由此可见,文凭在那时候就很吃香了。
  国子监的学生叫监生,主要功课是读书、写字、作文。监生的肄业、待遇情况各时期都有变革。到清朝末年,是每隔六日作一次文,每一年转堂(升级)一次,六年毕业。学生毕业之后,大都能分配到外省担任县级干部,虽然只是七品芝麻官,但前途无量;运气好的还能留在中央直属机关从事文秘工作。明朝的一部大丛书《永乐大典》,清朝的一部更大的丛书《四库全书》的底稿,那里面的端正严谨的馆阁体楷书,有些就是出自国子监高材生的手笔。这种工作,叫做“在誊桌上行走”。
  一所像培养士兵一样来培养文人的学校――培养出的也尽是些御用文人。所以,国子监不知是幸运的呢,还是不幸的?500多年的教育,还不如孔夫子在私塾里讲的几堂课生动、精彩且有效果。国子监,今已改作首都图书馆的馆址――书香依旧,倒也一脉相承,都是为了安慰读书人的灵魂的。读书才能成材,这在古今是一样的道理。

国子监是什么机构

国子监(guó zǐ jiàn),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元代初设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置祭酒、司业,掌管教令;监丞,专领监务。此外,另设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区别。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明代国子监规模宏大,分南、北两监,各设在南京与北京。南监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规模尤盛。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在北京设国子监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清沿袭明制,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等除外),设置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外还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最古老的大学。
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
国子监是培养大学生的,贡院则是高考(或考研究生)的考场。明清两代,朝廷一般每隔3年举办一次会考,地点选在京师。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首届,在南京夫子庙附近的贡院举行。永乐九年3月,将全国科举会考地点移至北京。明朝时南京也有国子监,北京的这一座是后成立的,相当于它的分校吧。直至清光绪三十年止,500多年里两朝共举行进士考试201科,取中进士51624人。国子监内最吸引人的就是那块饱受风雨摧残的进士题名碑了,镌刻着所有进士的姓名。
文章标题: 国子监有分校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9579.html
文章标签:国子监  分校

[国子监有分校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