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1-27 03:00:4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国子监还有其他名字,还可以叫太学或者国学。最早的起源是在汉朝时期,汉武帝为了选拔人才设立太学。国子监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国家的教育部,总的管理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到了元朝时期,国子监成为国家最高的学府机构,主要从事于一些教育活动,后朝明清两朝也是大差不差,格局基本没有改变。
国子监的主要功能就是承担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管辖地方的学府机构。在古代,国子监代表了国家的最高教育水平,里面的老师都是学有所成的老学士,思想丰富。国子监对于教员、学生的管理比较严格,一些尊师重道、努力学习都是基本的要求。主要学习的是前朝流传下来的经典书籍,例如《四书》《五经》等,都是儒家学说。除了承担教育活动一外,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学生忠君爱国,以礼仪压制内心的欲望,达到教化的目的。
国子监的主要职务有祭酒、司业、丞、主簿、等,具体分管不同的职务。其中祭酒的官职最大,是三品官。在人员分配上,祭酒只需一名,司业需要两名,丞和主簿只需一名。国子监的学业分为七门组成,分别为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术。每个类别都有最少两个博士,教学水平是比较高的。
在每个朝代都有国子监这样的机构存在,只是叫法不一样,历史悠久,代代相传。所以古人对于教育事业的看重是非常大的,不光光是在中国,国外也依然如此。帕斯卡尔曾说过,“人是有思想的芦苇”,没有思想和芦苇一样,那就不叫人了。我个人也非常认同苏格拉底的话,“思想是万物的尺度”,思想之于人是无与伦比的。
国子监最早由隋炀帝改“太学”而成,当时主要负责全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其后历代均在都城设有“国子监”,其职能也有所变化。 唐代先后在长安、洛阳设立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国子监本身依旧主要承担教育行政管理职能。至宋代,国子监开始具有贵族学校的功能,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并一度成为全国最高学府。后因这些官员子弟往往只是挂名,并不上课,学校不成气候,其最高学府职能仍被“太学”代替,国子监只负责全国教育行政,掌管全国学校。另外,宋代之前的国子监,除了教育管理职能之外,还附有监督功能,可以弹劾官员和参议国家政策。宋代之后,此职能逐渐淡化。 元朝以后,国子监均同时作为国家的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隶属礼部。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贡生”或“监生”。
明代因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国子监分为北京的“北监”和南京的“南监”,也称“北雍”和“南雍”。至清代中期,国子监变为只管考试,不管教育的考试机构;清末,国子监沦落成为卖官机构,凡依照规定缴纳一定数额的钱给朝廷,即可成为“例监生”。慈禧太后的父亲便是一个“例监生”。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国子监也遭取消,新设的学部成为教育行政机构,后来学部在民国初年变身为教育部。 “祭酒”一职,是自古对掌管教育的官员的固定称谓。
早在“国子监”之前的汉代太学就已经设立“博士祭酒”,为太学最高官员;西晋设有“国子祭酒”;隋唐模仿晋制设置“国子监祭酒”,官职为从三品,为国子监最高领导,此制度沿用至清代末期。至于“祭酒”一词的来源,据说古代人宴会或祭祀时,推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先举杯子为祭,称之为“祭酒”。古代社会一向尊崇老人,也重视祭祀,因此将“祭酒”作为负责教育长官的称谓,也是古人重视教育的一种表示。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 教育 行政管理 机构,又称“太学”“ 国学 ”。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国子监有什么职务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国子监职务设置
职务
祭酒一人,从三品;司业二人,从四品下。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
丞一人,从六品下,掌判监事。每岁,七学生业成,与司业、祭酒莅试,登第者上于礼部。
主簿一人,从七品下。掌印,句督监事。
国子学
博士五人,正五品上。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为生者。
助教五人,从六品上。掌佐博士分经教授。
直讲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以经术讲授。
五经博士各二人,正五品上。掌以其经之学教国子。《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为五经,《论语》、《孝经》、《尔雅》不立学官,附中经而已。
太学
博士六人,正六品上;助教六人,从七品上。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为生者,五分其经以为业,每经百人。有学生七十人,典学四人,掌固六人,东都学生十五人。
广文馆
博士四人,助教二人。掌领国子学生业进士者。有学生六十人,东都十人。天宝九载,置广文馆,有知进士助教,后罢知进士之名。
四门馆
博士六人,正七品上;助教六人,从八品上;直讲四人。掌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子为生及庶人子为俊士生者。有学生三百人,典学四人,掌固六人;东都学生五十人。
律学
博士三人,从八品下;助教一人,从九品下。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律令为颛业,兼习格式法例。隋,律学隶大理寺,博士八人。武德初,隶国子监,寻废;贞观六年复置,显庆三年又废,以博士以下隶大理寺;龙朔二年复置。有学生二十人,典学二人。元和初,东都置学生五人。
书学
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石经、《说文》、《字林》为颛业,兼习余书。武德初,废书学,贞观二年复置,显庆三年又废,以博士以下隶秘书省,龙朔二年复。有学生十人,典学二人,东都学生三人。
算学
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
国子监 历史 沿革
两汉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 汉武帝设置“太学”也是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最高学府的功能。[2]
永安元年(258年)东吴景帝孙休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建业太学之滥觞。
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初立国子学。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记载:“咸宁四年(278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
南京成贤街简介
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国子学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但国子学在西晋并不景气,尤其是西晋末年以后,时兴时废。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之后,建业太学中断。晋武帝死后,中原“八王之乱”,以王导、谢安为首的大族,于307年簇拥着西晋皇族琅邪王司马睿,仓促南渡至建邺(史称“永嘉南渡”),建立起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并在鸡笼山下建立建康太学。西晋末(313年),因为晋愍帝的名字叫司马邺,为了避他的名讳,又把建邺县改称建康县。后宋、齐、梁、陈先后在建康建立太学。
刘宋时期,元嘉十五年(438年),宋文帝召雷次宗至京师,令国子学开馆于鸡笼山,聚徒百人教授。刘宋末年,祖冲之回到建康,担任谒者仆射的官职祖。祖冲之花了较大的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重造指南车,发明千里船、水碓磨等等,是我国南朝机械工程专业之最早肇始。祖冲之算出圆周率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简化成3.1415926,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北齐改国子学称之为“国子寺”。隋平陈以后,实行抑制江南地方势力的政策,摧毁六朝宫苑,漫天大火,烧炎千里,建康城全部被平毁,建康太学中断。
隋开皇初年, 决定 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开皇十三年(593) 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大业三年(607)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官学的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据《隋书·百官志下》记载: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 :“国子一百四十人……”。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贞观元年(627)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设丞一人,主簿一人,负责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唐代曾几易国子监之名,曾改称司成馆、成均监,神龙元年(705) 又复其名。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载:“凡六学,皆隶于国子监。”所谓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
唐朝以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蒋州又一次成为南唐的都城。902年,杨行密被封为吴王,以扬州为国都,史称“杨吴”。后来权臣徐温操纵了吴国的军政大权。909年,徐温兼任异州刺史,由他养子徐知诰具体负责军政事务。937年,徐知诰代吴称帝,定都金陵,并改金陵为汗宁府,国号唐,史称“南唐”。939年,徐知诰称自己是唐明皇第六子永王的后裔。南唐的宫城设在金陵城的中央,大体上位于今洪武路一带,设南唐金陵太学。
宋沿唐制,分设西京国子监(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京国子监(今河南省开封市),增辖武学。宋代国子监亦屡易其名,有时称国子监,有时称国子学,其职能具有二重性,一是作为官学最高管理机构,二是生徒就学的最高学府。如北宋著名学者程颐曾任判西京国子监,胡瑗曾以直讲名义兼判东京国子监。宋太宗端拱二年(989)曾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年)又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名称反复变化。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称国子生或监生。宋初无定额,后规定200人为限。但实际数量很少,故可插班补缺或旁听。国子学设判监事总管学校,由直讲教授经业和训导德行。
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今商丘)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主张,改革当时教育系统,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3]
辽代的中央官学中亦设有上京国子学、中京国子学、东京国子学、西京国子学和南京国子学。其中除南京国子学外,其他均无明文可考。金代的国子学于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年)始创,规定词赋、经义学生百人,限宗室、外戚亲属及诸功臣三品以上官吏的兄弟或子孙入学。另外在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设有女真国子学,限金人子弟优秀者入学。
元代分设国子监管辖国子学。蒙古国子监管辖蒙古国子学,蒙古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2年)创立,入学资格限于随朝蒙古、汉人百官等,学习内容主要是以蒙古文译写的《通鉴节要》,并兼习算术,学成考试,量才授官。回回国子监管辖回回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90年)创立。入学资格限于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学习内容以“亦思替非”文学为主,目的是培养诸官衙译史人才。元代又设有汉文国子学。所学课程有《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等。
元大德十年(1306年),,北京国子监始建,初称为北
平郡学,至今已有700年的历史,是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明朝国子监创于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时,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后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京国子监学生已增加到8000多名。永乐二年(1404年),北平郡学复称国子监。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迁都北京,改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于是明代国学有南北两监之分(亦称南北两雍)。永乐二十年(1422年),南京国子监达9900多人,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 留学 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但此种盛况为时不久,正德以后日衰。
顺治七年(1650年),南京国子监改为清江宁府学。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顺治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习之所,曰: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乾隆年间,国子监祭酒仿宋名儒胡瑗苏湖教法,分经义、治事二斋教学,“严立课程,奖诱备至”,力主经世致用,曾使国子监出现“师徒济济,皆奋自镞砺,研求实学”的可嘉景象。但清朝末期日趋腐败,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
1902年,南京清江宁府学在四牌楼江宁府学基础上建立三江师范学堂。
1905年12月6日(光绪三十一年),清末改革学制,设置学部,国子监裁废,其教育行政功能并入学部,国子监的历史使命便告结束。
1956年,北京国子监辟为首都图书馆。
1998年,辟雍对外开放北京国子监。
2005年,首都图书馆迁出。
2006年,北京国子监和孔庙成立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为历史 文化 类 旅游 景区。
国子监创建于隋朝大业三年,其前身是汉朝的国子监(晋朝的国子监)。它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具有两大职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职能,二是全国最高学府的职能。
帝国学院的历史演变
汉朝时期。汉武帝时期,汉朝开始 "攘外必先安内,独尊儒术"。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汉武帝建立了帝王学校,教授儒家经典。
三国时期。东吴景帝孙秀立国学,建立了御用书院的博士制度。
晋朝时期。西晋时期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除国子学外另设国子监。国子监仅限于五官以上的贵族子弟可以入校学习。但是,国子学在西晋时期并不兴盛,尤其是在西晋末年之后。经过 "永嘉南渡",东晋时期在接龙山下建立了建康太学。北齐时期,国子监改名为国子监。
隋朝时期。隋灭陈后,建康御书院停办。开皇初年,以国子监管辖的国子监、太学、四学、蜀学、学。开皇十三年,国子监从太常寺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改称国子监。大业三年,国子学改名为国子监。国子监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并被历朝历代所沿用。
唐代。武德元年,唐朝建立国子监。贞观元年,学校改名为国子监,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神龙元年,又改名为太学。其下辖六所学校,即太学、四学、律学、书学、算学。宋代。设西京御书院、东京御书院,增设武学。这时,除了教学职能外,书院开始监督全国的教育机构。元、明、清三朝基本沿袭了宋朝的制度。
帝国学院的主要作用
与主要体现 "学 "的 "御用书院 "不同,御用书院更具有 "监督 "的功能。
因此,御史台通常有以下三种职能。
1. 全国的最高学府。拥有全国最好的教师资源,学生的待遇也非常高。当然,要进入它是非常困难的。在建立之初,帝国学院只负责贵族子女的教育。虽然之后也接受贫困家庭的学生,但对学生的素质要求非常高,贫困家庭的学生不经过真正的努力是无法进入的。此外,帝国学院还接受和教授外国学生,毕竟是 "至高无上的天国",应该承担起文明化 "野蛮人 "的责任。
2. 监督国民教育。这个恨容易理解,国家最高教育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
3. 协助举行科举考试。这个很容易理解。科举作为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自然需要教育机构的参与,但太学一般只负责协助。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