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明朝大将邓愈

时间: 2023-09-03 13:59:3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如何评价明朝大将邓愈

明朝的开国将军邓愈,为何40岁就撒手人寰?

邓愈:是个出色的忠诚的职场中坚!是个杰出的联合创始人,开国元勋,创业元老!是个德才兼备、智勇双全、情商高人缘好的有为青年!更加是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因公殉职的劳动模范!

元朝末年,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各家各户都会自发地组织起来,反抗当时的元朝统治。这种乡村里自发的组织呢,就叫做团练。团练的带头人呢,就叫练总。有个叫做邓顺心的人,非常的重气节,讲信义,因此呢,就被安徽泗县大路口乡的人,共同推举练总。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他有两个儿子,老二叫邓友德,老大叫做邓友隆。邓愈就是他的二儿子,从小就聪明伶俐,非常的好学,稍微大了一点,以平定天下,为胸怀大志。很不幸的是,在一次的战斗中,邓顺兴在与元军作战时,中箭身亡。他的好兄长邓友隆在接掌父亲兵权之后,没过多久,生了一场重病,病故了。这个时候,邓愈继承了父亲和兄长的遗志,毅然决然地撑起了重担。他作战勇敢,亲力亲为,身先士卒,元军对他带领的部队,退避三舍,闻风而逃。很快在泗州、灵壁、盱眙以等地的民众纷纷慕名的归附于他,求其保护,一致推举骁勇异常的邓愈为起义军首领。

审时度势投明主,英雄惜惜相惜惜

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其实主要就是两大派,一派是非红巾军体系的张士诚;一派是红巾军体系的徐寿辉和朱元璋。

在这个群雄逐鹿的时代,不断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地区起义军的首领不断的更换更迭。真正能够问鼎中原,一统天下的英雄,都是在不断的战斗中,大浪淘沙出来的。而在这过程之中,邓友德明白,当当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他的部队充其量只是一个不成建制的地方小武装,而作为势力呈上升趋势的朱元璋,已经是一颗冉冉升起的耀眼之星。

1355年,27岁的朱元璋继承了郭子兴死后的大权,踌躇满志、独当一面。在一个夏夜的池塘边,月朗星稀,他遇见了一位身材高大、孔武有力、英姿飒爽的帅小伙:邓友德,原来是邓友德带了一万余人,投奔了他。

帅哥朱元璋见到了帅弟邓友德,不仅大喜过望,鉴于邓友德足智多谋、身高体壮、武艺高强,朱元璋英雄惜英雄,立即授予这位每战均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奋力拼杀的青年才俊其为管军总管,最为重要的是,赐了他一个单名:愈!——愈者,治愈天下苍生也!

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开始北伐平定中原:徐达、常遇春率主力部队从山东出发,邓愈自湖北出河南,作为偏师进行大迂回配合响应。很快,大军平定中原。朱元璋任命邓愈为征戍将军正总兵,平取江淮等地未归附的州县。不到两年,唐州、南阳、金州、均州、商州、房州等地均归附了大明版图。

对于邓愈的早逝,朱元璋痛哭流涕,辍朝三日,亲自迎接这个他亲赐名字的好兄弟的灵柩,从18岁相识起,到41岁累得病死,整整23年了,多么好的创业好伙伴,多么忠诚的好兄弟,深得领导的赏识,深得同事的赞扬,深得下属的夸奖!命史家将其优秀事迹撰写至《洪武功臣录》以永垂不朽,画像上亲自题辞“天生元辅兮辅我定乎九州,溯其功勋德业兮实无人以可侔,垂凛凛于尺幅兮直与河岳而长流。”

我认为他的权力太大了,受到了一些人的迫害。
因为他身上的伤非常多,在平时打仗的时候有很多旧疾才会让他在这么年轻的年龄去世。
因为开国将军邓愈身上承担的压力特别大,而且他还常年在战场上,所以受了很多伤,身体并不是很好。
因为他生病了,最后不治而亡。他是在班师回朝的时候生病的,由于当时条件艰苦,没有能力医治,所以他就撒手人寰了。

邓愈为什么叫天下第六名将

朱元璋给改的。
熟悉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洪武三年,大将军徐达、左副将军李文忠等从塞外班师还朝、奉上平沙漠表,朱元璋欣喜之余,大封功臣勋爵。这次,一共封公六人,封侯二十八人,后来又补封了两个伯,共封功臣勋爵三十六人。不用说,最为尊荣的是封公六人,他们分别是: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这六个人中,李善长不必多说了,乃是朱元璋座下第一文臣。
徐达呢,则是朱元璋座下第一大将。常茂名气不高,但他有一个很牛逼的老爸,即堪与徐达比肩的开平忠武王常遇春。李文忠不但能打、屡建战功,最主要的是,他是朱元璋的亲外甥。冯胜在常遇春死后,与徐达、蓝玉并列明初三大将,能力和功勋也是没得说的。邓愈——说起邓愈,大家都知道他资历深,也立过很多战功,但若果要单独拎出来说说他的战功和光辉事迹,往往又不知何从说起。
一句话,六大功臣中,除去靠父亲功勋封公的常茂,名气最低的其实就是邓愈。但是,细考一下邓愈的经历,你会发现,朱元璋对他的好是无以复加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朱元璋手下有那些名将?

徐达:明代开国第一武将,配享太庙,位列功臣榜第一,用兵如神,多用谋略,生前封公,死后封王;对朱元璋极为恭谨,在外交战,每策必报朱元璋。朱元璋以其功高谋深,命其便宜行事。病死,后代公侯颇多,贯穿有明一代。对他的死有两种传言,一为达背部脓肿,朱元璋送去烧鹅,达明朱元璋赐其死之心,自杀而亡;一为达西征王保保,大败而归,损失数万,朱自此疏远达,并寻机杀死。前者颇感荒谬,后者亦不合情理。有机会再谈吧。

常遇春:明代开国第二武将,配享太庙,位列功臣榜第二,勇猛异常,战无不胜,攻克北京后不久暴亡;对朱元璋极为忠心。朱元璋手下原有三员大将闻名天下:邵荣、徐达、常遇春。邵荣资格老,功劳多,可数第一,遂有不臣之心,被朱元璋发现后,本欲革职免死。常遇春挺身而出,称臣子当中心不二,邵荣这样的反臣竟然可免死,则自己与邵荣不能并存于世。朱元璋听了之后“下了狠心”,含泪斩了邵荣。常遇春死后,朱元璋极为悲痛,封常遇春王,子茂世袭国公位。

徐达、常遇春有领袖众将的能力和功劳,是朱元璋在军事的左膀右臂,徐达在政治上也是牵制李善长、胡惟庸的重要人物,可惜一人早死,一人长期在外领兵打仗,从而放任了胡惟庸党的发展。

朱元璋建国之初仅封6名国公,徐达、常遇春是当之无愧的,声名上也算善始善终。可惜另外四个国公就不这么顺利了。

上面说到了朱元璋最初封的6个王中的徐达、常遇春。另外四个是:李文忠、冯胜、李善长、邓愈。而咱老百姓通过评书所熟知的刘基(伯温)、汤和、胡大海等,因为各种原因未能进入这个行列。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跟随太祖东征西讨。朱元璋因为早年邵荣的反叛,对大臣的疑心渐重,派了颇多外甥、侄子、义子进入各路大军的领导层,李文忠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其“气量深宏,人莫能测其际”。

常遇春死后,李文忠成了军队的二把手,建立了威信之后,朱元璋更委以重任,逐渐接替徐达与李善长共同主政中书省,任左右丞相。只可惜天不假年,被朱元璋给予厚望的李文忠英年早逝。模糊记得死时只有40岁出头。这对朱元璋的打击是巨大的。在朱的心目中,已经没有对自己忠心的人能够牵制李善长、胡维庸等人了。朱元璋怀疑李文忠的死是由于某些人的下毒,因此将医治李文忠的医生全杀了。李文忠卫列朱元璋立得功臣榜第三位。

邓愈在我的印象中不深,从其卫列六公看,他的地位应该是朱元璋最得力的将领之一。曾作为征南、征西将军评定云南、打到昆仑山,出甘肃西北数千里。但他比李文忠死得还早,享年也仅40岁出头。

这里插一句,《明史》上讲,明朝疆土远胜于汉唐,似乎和大家平常的印象不符。我本人对疆土不是很关心,希望哪位大侠能指点一二。

六公之中的冯胜和李善长是被朱元璋杀了的。

冯胜和其兄国用也是朱元璋最得力的武将,但国用死得早。国用是朱元璋最亲信的人之一。曾经俘虏数万士兵。朱元璋为了笼络人心,从数万人中选出500士卒夜间为自己护卫,其他亲信护卫全部撤离,只留国用一人做伴。冯胜也是个帅才,可惜也贪财。常遇春死后,逢大军出征,一般都是徐达居中,李文忠、冯胜居左右。徐达打败于王保保之役,李文忠的右路军亦败北,唯独冯胜所将大胜,可见其能力。冯胜每逢战胜,往往夺取财物妇女私匿。前文说到,朱元璋治军以严,因此对冯胜极为不满,切责之,不赏,但往往因功大而免其罪,并多次罢兵权,又多次复兵权。徐达、李文忠死后,军事上不得不更多倚仗冯胜。从这个程度上讲,朱元璋手下大将尽管很多,但能堪大任的可能就是六公中的五名武将了。

朱元璋晚年猜忌很多,按太祖晚年国家功勋最着的八名大臣中,冯胜功居第三。而其人品,如前述是颇为朱元璋忌讳的。终于在蓝玉案爆发时,冯胜坐镇西南,当地公侯皆听其调遣。蓝玉案爆发后,朱元璋从招回冯胜,不久赐死。

李善长的死,比较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李善长建立朱明王朝的功劳不亚于徐达,与徐达同为朱元璋所倚重。但朱晚年,在胡维庸案爆发后,尽管李善长暂时未被牵连,但胡是李推荐为相的。有人曾供述李曾默许或知而不报胡的反情,这比较合情理。李善长眼看要善终了,结果70多的时候,终因为天上掉下几颗流星,需要杀大臣应天象,结果李被杀,株连家人几十口。

六个国公中,徐达善终,常遇春、邓愈、李文中病死,李善长直接因胡维庸案在朱元璋中年时被杀,冯胜间接因蓝玉案在朱元璋老年时被杀。
这里插一句,《明史》上讲,明朝疆土远胜于汉唐,似乎和大家平常的印象不符。我本人对疆土不是很关心,希望哪位大侠能指点一二。

明初疆域南北跨度大于两汉是没有疑问的,至于能不能和唐朝极盛时期相比,尚无定论(极限都达到东西伯利亚-萨卡林群岛一线)
徐达、汤和、蓝玉、常遇春、胡大海、李文忠、沐英、邓愈等
常遇春 徐达 汤和 刘伯温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有很多的大将,都为了明朝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蓝玉、常遇春还有徐达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明朝大将邓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8671.html
文章标签:明朝  大将  评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