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玉器的质量
继菘泽文化以后的良渚文化,其玉器在数量、质料、造型、纹饰、制作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飞跃。数量自不必说,质料虽颇庞杂,但绝大部分为质坚色美的透闪石、阳起石软玉,另外还有一部分是硬度为4的蛇纹石玉。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石英砂已被广泛运用,考古工作者在寺墩良洛文化墓中已发现可以琢玉的石英砂,管钻法已普遍运用到钻孔技术中,在良渚文化墓中就曾发现有管钻剩下的棕蕊。这时琮、璧等大型玉器的孔璧上留有螺旋纹或垂直的台阶痕迹,这往往主要是因为玉质坚硬对工具不断磨损以及钻孔时对位不准造成的。小件器物一般使用程钻,但由于工具的磨损总会造成进孔处较大,愈深则孔愈小,这是金属钻孔工具出现以前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对良渚玉器的工艺的考察,此时很可能已出现了旋转性的原始砣具。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在江苏吴县草鞋山、张陵山、武进寺墩,浙江嘉兴雀幕桥、杭州水田贩、上海县马桥,青浦县福泉山等良渚文化重要遗址中已出士数目多至上千件的玉器,其玉质之精美,品种之繁多,技术之精湛,令人赞叹不已。
【天元藏·荐】良渚玉琮
玉,石之美,以其色泽无暇、质地细腻而温润比拟君子五德(仁、义、智、勇、洁),有修身养性、以玉养人的说法,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是高洁品性的代表,自古以来便备受广大文人学士乃至权贵乡绅的喜爱。后期发展成为各种玉饰,选用上好软玉等材质,融合时代文化气息打磨精细,因此具有精美绝伦的纹饰和重要的历史价值以及人文魅力,受到广大藏家的追捧和喜爱,价值千金有余。
“琮”之名,始见于《周礼》等古籍,其形制依《周礼·考工记·玉人》所释,"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良渚玉琮作为良渚文化中的典型玉质器物,以其质地坚韧、造型奇特而著称于世。良渚玉器品种丰富,早已形成独特的玉器体系,其功能在传统文化中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如图腾柱说、大地之表号、祖先崇拜等,归纳而言便是陈设器、礼器和明器等功用,在中国史前玉器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独特地位。尤其是清代乾隆皇帝嗜玉成瘾,他对良渚玉琮更是情有独钟,他曾在渚玉琮上写道:"出幽辞子午,成器想石监石储。环宝汉京重,廉贞君子如。砚头沾墨雨,世外阅仙鱼。几陪清供,兴怀静赏余"。时至今日,自从良渚文明被人们发掘出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便兴起了良渚玉器久盛不衰的研究和收藏热潮,神秘而精美的良渚玉琮更是成了藏玉者们梦寐以求的珍品。
据不完全统计,良渚文化玉琮在国内外博物馆与自身藏家私人珍藏的数量也不过300余件,是良渚文化中的艺术瑰宝,也是当下财富与地位的象征,价值高昂。2009年12月6日,一件良渚青玉神人面纹玉璧便拍到了160万元;2021年11月14日,一件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琮也以210万元高价成交;发展至2021年。良渚文化的古玉琮早已突破了400万大观,升值空间巨大!
近日,深圳市天元文化有幸徵集到了一件良渚玉琮。如上图所示,此件玉琮低矮而中孔大,外形和功能如同手镯,长12.5cm,高6.2cm,内径为5.7cm,整体呈现乳白色,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内为圆孔对钻,采用透闪石软玉雕琢而成,俯视如玉璧形。迂体四面中间由约5厘米宽的直槽一分为二,由横槽分为四节。这件玉琮形体宽阔硕大,用浅浮雕和细刻雕雕琢而成,为良渚文化玉琮精品。
此件藏品是良渚文化中较早出现的琮式类型,在良渚传统文化中大多是同原始宗教有关的器具(避凶驱邪的法器等),人文色彩浓郁。其表面细密的纹线技艺也达到了后世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代表了早期劳动人民高超的制作工艺和聪明才智,是研究良渚古玉文化的重要实物佐证,珍稀而难得,极具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
良渚时期的玉器还存在很多的谜团,吸引着众多古玉收藏家和学者研究破译。如此件保存完好、品相甚佳的良渚古玉琮,也是中国历史灿烂文化和古民俗文化的折射,流传至今数量稀少,在古玩收藏市场中较为少见。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稀缺性在未来也将逐渐凸显,升值空间巨大,值得收藏!
浅谈良渚文化的玉器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良渚文化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次胎黑土陶为主要特征,大量玉器出土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良渚文化玉器大多失去了原有的半透明光泽而呈粉白色,这是因长期埋于地下受浸蚀所致。接下来,来城市文化看看良渚文化的玉器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良渚文化玉器
距今5000—4000年的良渚文化与东北红山文化并驾齐驱,使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到最高峰。良渚文化于1936年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1959年正式命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抵钱塘江,北至江苏中部(主要是长江以南)。良渚文化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次胎黑土陶为主要特征,大量玉器出土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器形
良渚文化玉器大多失去了原有的半透明光泽而呈粉白色,这是因长期埋于地下受浸蚀所致。
福泉山墓地出土的唯一的一批受浸蚀较小的玉器,其颜色呈黄绿色和黄褐色,一些玉器经鉴定属透问石——阳起石系列软玉,少数为叶蛇纹石、和石英,玉料的来源应是就地取材。
良渚先民在治玉技术上普遍采用砂解法,即用砂和水加解玉工具通过摩擦来切割玉料。从玉器留下的痕迹观察,当时以片状硬性物件作直线运动为特征的领切割和以弦状硬性物件作弧形运动为特征的线切割两种方法结合,运用于玉器的镂孔。
玉器上细密的阴线花纹,主要是用手玉直接雕刻的这些细若游丝的阴线往往由若干条划痕拼组而成。玉器雕成后,表面还要打磨光滑达到光可鉴人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琢玉技术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用玉工艺的最高水平。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按照器形来分有球、璧、冠状器、三叉形器、柱形器、锥形器、锄、半圆形饰、琐、牌饰、串饰、新月形饰、动物形饰、带钩、钺、端饰和柄形器等。从用途来看,璧、琮、冠状器、三叉形器、镇为礼器,是史前时代人类用来崇拜神灵的利器。这标志着中画古代部分玉器已开始脱离现实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秘的面纱而走上神坛。
新石器时代玉器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重要的晚期新石器文化,最初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距今约4000~5000年。良渚文化分布范围大体是南自浙江的杭州湾,北跨长江到达苏北的海安,东至上海,西到南京附近的宁镇山脉。良渚玉器的造型、装饰技艺都有一定的创新。在造型方面除璧、玦、管、珠、环等以简单的几何形状为主的装饰品外,还出现了鸟、鱼、蝉、蛙、龟等动物形态的立体雕刻品。良渚文化中的大型玉璧和高矮不同的多节玉琮,标志着制玉工艺已于石器工艺分离。玉器造型较为复杂,已能碾琢阴线或阳线、平凸或隐起的几何形及动物形图案装饰,具有朴素雅拙的风格。在装饰方面,一扫前代朴实无华的光素传统,出现了云雷纹、鸟纹、蛙纹等繁密精细的装饰花纹,其中以多种形态出现的神人、兽面复合图像最为重要。良渚文化玉器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以“两眼一嘴”为特征的所谓“兽面纹”,这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纹饰。这种“兽面纹”或繁或简,变化多端,它以其狰狞而怪异的色彩和对后世纹饰(尤其是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的巨大影响。
《如果国宝会说话》解读08-被乾隆钟爱的良渚玉琮及其鬼斧神工的纹饰
多才又多情的乾隆帝写过一首诗:“出幽辞子午,成器想石监石储。环宝汉京重,廉贞君子如。砚头沾墨雨,世外阅仙鱼。几陪清供,兴怀静赏余。”
这首诗是写给他极钟爱的良渚玉琮——《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七种展品的,据说他曾在下图这块玉琮上题诗,留字,留印等,可他并不知道这是上古玉琮,而以为是汉代之物,叫人配上了珐琅铜胆,作香熏使用。
良渚文化玉器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最独特、最精美、最神奇的玉器,以丰富而独特的器形、神奇而精细的纹饰闻名于世。它的器形主要有琮、壁、钺、璜、环、三叉形饰、冠形器、锥形器等等;它的纹饰以头戴羽冠的“神人”,与瞪睛竖眼、阔嘴獠牙的“兽面”组合为主,这是在中国诸多史前文化中极为罕见的。
而良渚玉琮,是良渚玉器中最具特色的类型。
琮的尊贵地位
[if !supportLists]1、[endif]十分重要的祭祀礼仪用器。
《周礼·春官·大宗伯》曾记载:“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见玉琮是用来祭地的礼玉,是十分重要的祭祀礼仪用器。琮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影响极为深远,先秦时代与璧、圭、璋、璜、琥并称“六器”。
[if !supportLists]2、[endif]权势和财富的象征。
玉琮出土的墓葬,一般规格高,规模大,随葬品较丰富,有些墓中甚至有殉葬人。
比较有趣的是,凡是有玉钺陪葬的墓,就一定会有玉琮陪葬。玉钺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是军事力量的象征,能用钺陪葬的估计是部落的军事首领。而玉琮是礼器,也应是掌握了部族权力或宗教权力的人才能拥有,由此推测,墓葬主人可能是“王”或者“巫”。
琮的器形与纹饰演变
琮是良渚玉器中最有形体创意,体积最大的类型,它内圆外方的独特造型,可能由圆筒形的镯演化而来。琮的纹饰,以神人兽面纹和简化神人纹为主,也最能代表良渚玉器的纹饰特点。
潘晓芳的《良渚玉琮》,为我们展示了良渚玉琮形体、纹饰的演变历程。
早期玉琮是矮圆筒形,表面有四块对称的长方形凸面,上面均阴刻着相同的兽面纹图案,宽眉、双圈大眼、阔嘴、伸出上下獠牙,高3至4厘米。
中期玉琮为矮方柱体,内圆外方,一般分成上、下两节,高5至8厘米,以四角为中线,各刻一组神人兽面纹图像,有的还在人兽两颊,各刻一只展翅欲飞的鸾鸟,也有的在长方凸面上刻两组神人兽面纹。
晚期玉琮为长方柱形体,从几节至十几节不等,最多的有19节,最高的有49.2厘米。上大下小,仍然以四角为中线,刻着简化抽象的神人兽面纹,头冠和鼻子用两长一短的凸棱表示,眼变成了单圈,有的在上端口沿刻着浅浅的鸟纹。
琮中之王和“神徽”
1986年,浙江余杭曾出土一件玉琮,是良渚玉琮中体积最大的,它重6.5公斤,高8.9厘米,孔径4.9厘米。
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分上、下两节,每节再分上、下两个部分,四个方形凸面由中间的直槽一分为二,直槽内上、下各刻一组神人兽面纹;转角的地方刻着简化的神人兽面纹,四角相同,给人以对称的美感。
这一玉琮的纹饰极有特色。纹饰中的神人头戴帽冠,装饰着细密的云雷纹,帽顶是放射形的羽毛;倒梯形脸,圆眼、宽鼻、阔嘴,眼的两侧刻着短线表示眼角;上臂向两侧张开,手肘向胸前弯曲,拇指上翘,手臂上也装饰着大小不一的云雷纹。下肢作盘腿坐的样子,各有三只爪子。
手扶按的地方,刚好是兽面的眼睛,双圈圆眼,鼻子和嘴像一个工字形,露出尖锐的獠牙。嘴下部是腿,有尖锐的爪子,腿上也装饰着云雷纹,看上去虎虎生威的样子。
兽面纹两侧各刻着一个鸟纹,看上去极为变形夸张。整个纹饰中大量填充着卷云纹、直线、弧线等。
这件玉琮刻画细致,工艺繁缛,是已经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最精美的一件,被称为“琮王”。
而琮王拥有最完整的“神人兽面纹”,被称为“神徽”。蒋卫东在《良渚玉器研究》中写道:“将冠帽、脸庞面容、四肢健全的神人与卵目獠牙兽面结合在一起的最完整的神人兽面图像,即所谓的神徽”。
关于神徽兽面含义的猜测,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认为是龙,有的认为是太阳神,也有的认为是虎豹等猛兽,至今没有定论,但可以猜想的是,这包含着人能战胜自然的英雄崇拜。
良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 , 也许意味着人对自身力量的 觉醒;玉琮、玉璧和玉钺的发现 , 说明祭祀礼仪和王权专制在当时 可能 已经 出现 ; 猛兽 和鸟的 形象,意味着 良渚 可能 已经有了龙凤 图腾 崇拜。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良渚文化玉器堪称史前玉器的颠峰」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8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