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今年中元节跟往年有什么不一样

时间: 2023-08-30 02:00:1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今年中元节跟往年有什么不一样

中国传统节假日有哪些,中元节算吗?

如题
中元节 当然是了

◆过年的传说 春节--正月初一至十五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去了,好心的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突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清明节的传说 4月5日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走到僻静处时,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端午节的传说 五月初五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七夕的传说 七月初七

很久以前,有一个跟着哥嫂过活的孤儿既聪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几年后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狼心的嫂嫂只给他一间破瓦房和一头老牛。从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间破瓦房内。一天牛郎赶牛走进了一片陌生的树林,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牛郎见到九个仙女驾着祥云落在河边的草地上,然后脱去五彩霓裳跳进清澈见底的河水里,牛郎盯着一个最年轻最美丽的仙女。看入了神这时老牛突然说话了:“她是天上的织女,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子。”牛郎悄悄地沿着树拿走了织女的五彩霓裳。天近午时其它仙女纷纷穿起五彩霓裳驾着祥云而去。唯独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织女留下了。这时牛郎从树背后走出请求织女做他的妻子,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脉脉含羞的点点了头。牛郎织女喜结良缘后男耕女织互敬互爱。两年后织女生下一男一女。然而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带着天兵天降捉了织女,悲痛欲绝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萝筐挑着儿女追上天去。眼看追上了王母拨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现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肝肠寸断的织女和挑儿女的牛郎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遥望,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桥上相会一次。

◆重阳节的传说 九月初九

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 。恒景访遍名山高土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地”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恒景回到家乡下百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在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中秋节的传说 八月十五

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多余的太阳,解救百姓于水火这中。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将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门客蓬蒙看见,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立刻飞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回来后侍女们哭诉了一切。悲痛欲绝的后异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她惊奇地发现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特别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忙命人摆上香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上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就在民间传开了。

◆元宵节的传说 正月十五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 公历 2007年12月22日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中和节 农历二月二

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中元节 农历的七月十五

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称“鬼节”。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场、放河灯等宗教活动。中国大约是在梁武帝时(六世纪上半叶)始设“盂兰盆斋”的。现在,设“盂兰盆”的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的习俗却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下来。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 。早先传说这天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后来成为民间习俗,以示五谷丰登。

民间有这样一首俗曲;“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祝赞,祝赞那灶王降吉祥”。它反映了过去民间祭灶的情景。这天由于特别热闹,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农历新年的“彩排”,所以又称过小年。现在尽管没有再祭灶的了,但每年腊月二十三前后卖的关东糖、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

◆ 中国的元旦 元月初一

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春节 -- The Spring Festival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所有节日
路神生日 -- Magical birthday of road 元月初五
元宵节 -- Lantern Festival 正月十五
春龙节 (龙抬头) -- The dragon saves spring (the dragon raises head) ----二月初二
寒食节 -- The cold food day is saved 清明前一天
清明节 -- Qingming Festival 四月五
立夏节 -- Beginning of Summer is saved 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在立夏日
端午节 --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五月初五
天贶节 -- The day present saves 六月初六
翻经节 -- translates after festival 六月初六
姑姑节 -- the father's sister festival 六月初六
火把节 -- Torch Festival 六月二十四日
七夕 -- The seventh evening of the seventh moon 七月初七
盂兰盆节 -- The jar orchid basin saves 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 -- is hit by yuan of festival 七月十五日
鬼节 -- spirit festival 七月十五日
地藏节 -- The field hides festival 七月三十
中秋节 -- The Mid-autumn Festival 八月十五
重阳节 -- Double Nineth Festival 九月初九
祭祖节 -- Offer a sacrifice to ancestors section 十月初一
冬节 -- Winter is saved 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冬至日
阔时节 -- Broad season 12月20日
腊八节 -- The eighth day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is saved ---十二月初八
小年 -- Festival that falls on the 23rd or 24th of the twelfth month of the lunar year 腊月二十三
除夕 -- New Year's Eve 十二月三十,腊月三十
回族节日 -- The Hui nationality festival
中元节 当然是了

◆过年的传说 春节--正月初一至十五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去了,好心的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突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清明节的传说 4月5日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走到僻静处时,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端午节的传说 五月初五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七夕的传说 七月初七

很久以前,有一个跟着哥嫂过活的孤儿既聪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几年后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狼心的嫂嫂只给他一间破瓦房和一头老牛。从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间破瓦房内。一天牛郎赶牛走进了一片陌生的树林,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牛郎见到九个仙女驾着祥云落在河边的草地上,然后脱去五彩霓裳跳进清澈见底的河水里,牛郎盯着一个最年轻最美丽的仙女。看入了神这时老牛突然说话了:“她是天上的织女,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子。”牛郎悄悄地沿着树拿走了织女的五彩霓裳。天近午时其它仙女纷纷穿起五彩霓裳驾着祥云而去。唯独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织女留下了。这时牛郎从树背后走出请求织女做他的妻子,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脉脉含羞的点点了头。牛郎织女喜结良缘后男耕女织互敬互爱。两年后织女生下一男一女。然而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带着天兵天降捉了织女,悲痛欲绝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萝筐挑着儿女追上天去。眼看追上了王母拨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现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肝肠寸断的织女和挑儿女的牛郎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遥望,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桥上相会一次。

◆重阳节的传说 九月初九

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 。恒景访遍名山高土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地”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恒景回到家乡下百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在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中秋节的传说 八月十五

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多余的太阳,解救百姓于水火这中。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将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门客蓬蒙看见,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立刻飞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回来后侍女们哭诉了一切。悲痛欲绝的后异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她惊奇地发现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特别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忙命人摆上香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上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就在民间传开了。

◆元宵节的传说 正月十五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 公历 2007年12月22日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中和节 农历二月二

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中元节 农历的七月十五

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称“鬼节”。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场、放河灯等宗教活动。中国大约是在梁武帝时(六世纪上半叶)始设“盂兰盆斋”的。现在,设“盂兰盆”的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的习俗却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下来。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 。早先传说这天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后来成为民间习俗,以示五谷丰登。

民间有这样一首俗曲;“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祝赞,祝赞那灶王降吉祥”。它反映了过去民间祭灶的情景。这天由于特别热闹,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农历新年的“彩排”,所以又称过小年。现在尽管没有再祭灶的了,但每年腊月二十三前后卖的关东糖、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

◆ 中国的元旦 元月初一

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春节 -- The Spring Festival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所有节日
路神生日 -- Magical birthday of road 元月初五
元宵节 -- Lantern Festival 正月十五
春龙节 (龙抬头) -- The dragon saves spring (the dragon raises head) ----二月初二
寒食节 -- The cold food day is saved 清明前一天
清明节 -- Qingming Festival 四月五
立夏节 -- Beginning of Summer is saved 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在立夏日
端午节 --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五月初五
天贶节 -- The day present saves 六月初六
翻经节 -- translates after festival 六月初六
姑姑节 -- the father's sister festival 六月初六
火把节 -- Torch Festival 六月二十四日
七夕 -- The seventh evening of the seventh moon 七月初七
盂兰盆节 -- The jar orchid basin saves 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 -- is hit by yuan of festival 七月十五日
鬼节 -- spirit festival 七月十五日
地藏节 -- The field hides festival 七月三十
中秋节 -- The Mid-autumn Festival 八月十五
重阳节 -- Double Nineth Festival 九月初九
祭祖节 -- Offer a sacrifice to ancestors section 十月初一
冬节 -- Winter is saved 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冬至日
阔时节 -- Broad season 12月20日
腊八节 -- The eighth day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is saved ---十二月初八
小年 -- Festival that falls on the 23rd or 24th of the twelfth month of the lunar year 腊月二十三
除夕 -- New Year's Eve 十二月三十,腊月三十
回族节日 -- The Hui nationality festival
回答者: 风飞女孩玫瑰梦 - 副总裁 十级 7-20 15:45

春节 -- The Spring Festival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所有节日
路神生日 -- Magical birthday of road 元月初五
元宵节 -- Lantern Festival 正月十五
春龙节 (龙抬头) -- The dragon saves spring (the dragon raises head) ----二月初二
寒食节 -- The cold food day is saved 清明前一天
清明节 -- Qingming Festival 四月五
立夏节 -- Beginning of Summer is saved 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在立夏日
端午节 --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五月初五
天贶节 -- The day present saves 六月初六
翻经节 -- translates after festival 六月初六
姑姑节 -- the father's sister festival 六月初六
火把节 -- Torch Festival 六月二十四日
七夕 -- The seventh evening of the seventh moon 七月初七
盂兰盆节 -- The jar orchid basin saves 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 -- is hit by yuan of festival 七月十五日
鬼节 -- spirit festival 七月十五日
地藏节 -- The field hides festival 七月三十
中秋节 -- The Mid-autumn Festival 八月十五
重阳节 -- Double Nineth Festival 九月初九
祭祖节 -- Offer a sacrifice to ancestors section 十月初一
冬节 -- Winter is saved 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冬至日
阔时节 -- Broad season 12月20日
腊八节 -- The eighth day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is saved ---十二月初八
小年 -- Festival that falls on the 23rd or 24th of the twelfth month of the lunar year 腊月二十三
除夕 -- New Year's Eve 十二月三十,腊月三十
回族节日 -- The Hui nationality festival
春节 -- The Spring Festival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所有节日
路神生日 -- Magical birthday of road 元月初五
元宵节 -- Lantern Festival 正月十五
春龙节 (龙抬头) -- The dragon saves spring (the dragon raises head) ----二月初二
寒食节 -- The cold food day is saved 清明前一天
清明节 -- Qingming Festival 四月五
立夏节 -- Beginning of Summer is saved 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在立夏日
端午节 --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五月初五
天贶节 -- The day present saves 六月初六
翻经节 -- translates after festival 六月初六
姑姑节 -- the father's sister festival 六月初六
火把节 -- Torch Festival 六月二十四日
七夕 -- The seventh evening of the seventh moon 七月初七
盂兰盆节 -- The jar orchid basin saves 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 -- is hit by yuan of festival 七月十五日
鬼节 -- spirit festival 七月十五日
地藏节 -- The field hides festival 七月三十
中秋节 -- The Mid-autumn Festival 八月十五
重阳节 -- Double Nineth Festival 九月初九
祭祖节 -- Offer a sacrifice to ancestors section 十月初一
冬节 -- Winter is saved 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冬至日
阔时节 -- Broad season 12月20日
腊八节 -- The eighth day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is saved ---十二月初八
小年 -- Festival that falls on the 23rd or 24th of the twelfth month of the lunar year 腊月二十三
除夕 -- New Year's Eve 十二月三十,腊月三十
回族节日 -- The Hui nationality festival
中国传统节日比较重要的有6个,俗话说"人三节,鬼三节".人三节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鬼三节是清明节,七月十五(阴历七月半),还有就是大冬(冬至).

今年的中元节是几月几号

2023年8月30日。通过查询日历得知,截止到2023年7月18日,今年是2023年,中元节是2023年8月30日,星期三。中元节是有着很多称呼的,地官节、盂兰盆节,以及七月半等等。
2023年8月30日,星期三,非法定节假日。农历是癸卯年 庚申月 庚申日 (七月十五)。生肖是兔。
宜:出行.房屋清洁.纳财.买衣服.纳畜.安门.祭祀.造畜稠.作灶.收养子女。忌:动土.安床.安葬.合寿木.开生坟。

中元节是怎么一回事儿?

我的手机显示:2007年8月27日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请问,“中元节”是怎么一回事儿?
中元节
俗称鬼节,盂兰盆节.它是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
今年的中元节是在8月8日 (也是中国男子节 立秋 星期二)
请你参考:

http://site.baidu.com/list/wannianli.htm
------------------------------------------------------------------------------------------------------
中元节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中元节
俗称鬼节。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毕,合家再团坐,共进节日晚餐。断黑之后,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过去,民间在七月初七就要通过一定仪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为止。现在,逐渐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元节
中元节,定於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一种植物的叶子,有香气),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腊日主要的内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著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这一天。
道教的中元节既是道教的宗教节日,也成为民俗节日。道教初起时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后称之为三官大帝。他们各有责司,天官为上元赐福,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称下元解厄。道书中说,凡是这三天,三官都要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其中地官所管为地府,当然所检的重点是诸路鬼众了。所以这一天,众鬼都要出离冥界,接受考校。道门中於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这是中元节成为民俗节日的主要原因。

七月十五日又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乃梵语音译,原义是解倒悬,传说佛的徒弟目健连,苦於其母生前作恶,被罚下地狱深处,无由解脱,去问佛有什麽解救法门,佛告诉他,於僧徒解制日(在中国是七月十五)斋僧,可救鬼魂脱离地狱之苦。依佛教仪轨,四月中开始坐夏,即入寺院清修,日间不准外出,七月十五日结束,叫做解制日,可以出来接受信众布施,所以有此一说。中国佛教徒为之造出《盂兰盆经》宣扬其事,后来形成设斛食祭鬼的习俗。这样一来,中元节的特点,是道佛两教之义相融,例行中元祭祖、祀孤魂、超度亡灵、设食祭鬼的活动,在民间成为最大的「鬼节」。
中元的民俗活动,围绕著祭祖、祭野鬼,有城隍出巡祭厉(横死鬼魂),道观和佛寺举办普度法会,超度亡灵,民间则多上新坟。随著华人来到东南亚等地区,也将中元节的风俗带到那些地方。马来西亚槟城的中元活动具有很广的群众基础,远近闻名。刘仲宇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民间习俗,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把祖先。有的人家在门前或街道巷口焚烧纸钱。旧社会在这天,城内有人把城隍庙寝宫的木架城隍爷抬到暑三日,这叫“城隍出行”。人们在行宫过庙会,搭台吕戏。当时行宫设在现东:角,地名叫贺家园子。

中元节
七月歌台
在华人民间的传统习俗里,中元节是个重大的祭祀祖先,普度众生的日子,家家户户必大事庆祝一番。
每逢农历七月,我国的华族必定会隆重举行“庆赞中元”,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或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采、设坛、酬神。寺庙也分别建醮,街头巷尾上演地方戏曲或歌台助兴,呈现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
中元节的“普度”仪式,因组织形式上的差异,可分为几类,如街普(也称弘普)、市普、庙普(或称公普)等等。所谓街普,指的是以街坊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场为主的普度;庙普就是庙宇所主持的普度。
庆祝中元十分普遍
在本地,街普多以一座组屋,或街道为中元节普度单位;市普以巴刹、小贩中心、购物中心、商店为主体;至于庙宇,不庸致疑。
在我国是普遍流行,除此之外,本地的工厂和工业大厦,一般都有普度组织。
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准提高,庆祝中元也十分普遍,排场也十分讲究,一些民间组织或公司的中元会也纷纷成立,从这种趋势来看,这个华人传统习俗,在本地是一年盛似一年。
在新加坡,一般的市普、街普都会拜祭大烛大香,一排一排的排开去,有的高十几二十英尺,很是壮观。
在祭棚内,还请糊纸店糊一尊身长丈六,或丈二的普度公,青脸獠牙,异常怕人,放在布棚里供奉,面前烧三条大香,两条大烛,祭礼的方式或荤或素,愈多愈妙,有烧猪、鸡、鸭、白米包、水果、罐头、糖、油、盐、素食品等家禽肉食类,干粮杂果、素食斋品等,全都奉上,而且都插上三角的五色旗和香,色彩缤纷一片。
至于庙普又有的不同,庙普内设有祭坛,中央挂着“盂兰盆会”或“三宫大帝”的大镜子一面,至于神桌上,则置有三个斗灯、神像、香炉。斗灯内盛有白米、古铜镜、古剑、小秤、剪刀、尺、凉伞及点燃的煤油灯,古人相信这样可避邪。
祭坛前的长桌上,则供奉牲醴,及用面粉为材料,捏造成飞禽走兽、鱼蟹水族类及其他供应品,极尽丰盛之能事。
投标福物花样繁多
除了祭品外,这些地方性组织的普度会上,还少不了福物,福物有的是中元会组织的会员及热心人士的捐赠,花样繁多,有神像、俗称“乌金”的火炭、米桶、扑满元宝、大彩票、发糕、酒、电器用具、儿童玩具,应有尽有。
拜祭过后,免不了的便是进行精采的投标福物了,这也是本地中元普度的特色之一。
投标时多由炉主出马,声似洪钟地把出标人的价钱喊出,总听见宴席间,这里、那里、一时高喊出价标福物的声音,比起彼落,好不热闹,而出价者也十分阔气,因为一般人相信,“标”一件东西可带来一些财气,所以大家十分慷慨开价,尤其是商界人士。

通常中元会的负责委员,都会把这笔开标的可观款项,拿来充为慈善基金,或会员的福利基金,同时,也可为下一年的中元会活动,做好准备金,如请歌台或地方戏曲助兴。

中 元 节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兰盆节之外,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为三鬼节。民间的鬼节与佛教的中元节、盂兰盆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就这样,僧、道、俗三流合一,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丰富的节俗活动。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中 元 节
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为图吉利,今天山西人民特别是晋北人民又把它改称为面塑节。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我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道教盛行后,附会传统,创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万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与道教相抗衡,佛教确定七月十五日是盂兰盆节。佛教提倡慈悲为善。古印度雨季的三个月里,佛教仪规禁止僧尼外出,说是外出容易伤害草木虫蚁,要求僧尼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供养。这段时期称为安居期。佛教传到我国以后,根据我国的季节变化,规定安居期为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后来又依据经书产生了“目犍连救母”的佛教传说故事。大意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里受苦受罪,惨不忍睹。使尽一切办法相救,均告失败,只好求助于佛祖。释迦牟尼解释说,其母生前罪业颇大,非一人之力可救,告诉目犍连要在七月十五日,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好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借助众僧之力,才可使其母亲解脱苦难。目犍连遵嘱照办,果然凑效。这种佛教活动,被称为盂兰盆会。盂兰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意为倒悬,形容亡人之苦。盆是汉语,指盛放供品的器皿。盂兰盆即指这样的佛教活动,可以解脱先亡人的倒悬之苦。

我国佛教借助儒家传统的“孝亲”礼俗,将七月十五日演化成了宏扬佛法的“孝亲节”。不仅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可,也受到了官方民间的普遍欢迎,因而对七月十五日的民俗活动影响也最大。
五台山佛教界,在七月十五日要照例举办盂兰盆会,念经超度亡灵。周围一些信教群众要到寺庙摆供、响炮、祈祷,为祖宗赎罪,祝亡人解脱。
在民间,家家要上坟祭奠祖宗。
晋南地区习惯用纸做灯,焚烧于坟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祭奠祖宗的食品喜用包子。如果先人亡故满三年者,儿女们要在这一天脱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称换孝。
晋北地区上坟祭奠祖宗,喜用馍馍,面粉制作,圆形,中间点一个红点。摆完供,烧完纸,回家时要从地里挽几棵谷子和麻,用绿色纸条缠绕,立置窗前,供奉面人一尊。节后移置房顶,根朝里,谷穗露在外面,称为拣麻谷。民间流行的说法是保佑五谷丰登。然而供奉面人的仪规,分析起来,似乎是早期人殉习俗的遗迹。
七月十五日祭奠亡人,最隆重的要数放河灯了。民家习惯用木板加五色纸,做成各色彩灯,中点蜡烛。有的人家还要在灯上写明亡人的名讳。商行等单位,则习惯做一只五彩水底纸船,称为大法船。传说可将一切亡灵,超渡到理想的彼岸世界。船上要做一人持禅杖,象征目犍连。也有的做成观世音菩萨。入夜,将纸船与纸灯置放河中,让其顺水漂流。人们依据灯的漂浮状况,来判断亡魂是否得救。如果灯在水中打旋,被认为让鬼魂拖住了。如果灯在水中沉没,被认为亡魂得到拯救,已经转生投胎了。如果灯漂得很远或靠岸,被认为亡魂已经到达彼岸世界,位列天国仙班了。总之,一切都是良好的祝愿。
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平缓。每到七月十五日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
七月十五日,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七月十五日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中元节与酒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我国古代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道教出现以后,所祀奉之神有天官、地官、水官、并将“三元”与“三官”相配,说上元天官生日为正月十五日,中元地官为七月十五日,下元水官为十月十五日。所以道都七月十五日要设坛醮祭。道教和佛教,在这天的活动,都是具体的规定和做法。民间的祭奠,则相对较自由,供品唯恐不够先人和孤魂野鬼享用,那些供品。由是形成了民间的节日。北齐的时《颜氏家训》,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宋时的《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清时的《帝京岁时纪胜》等等书籍中都提到了中元节、盂兰盆节。有的书中说,中元节前几天,市面上就有卖冥器的,卖时鲜瓜果的,卖油饼馅饼乳饼丰糕的,色彩斑斓,叫卖声不绝于耳。还有在水面上放灯的习俗,意为招水中孤鬼来享祭。儿童们玩着纸扎的荷花灯,大的有七八尺,引人注目。到城外去祭墓的,络绎不绝,较之清明节尤胜。

中元节
我是知道有中元节的,在文学作品中看过,以为那是流行于黄河流域的民俗,别的地方或许也有这种习俗,但想来总不如黄河流经的地方来得地道。在我的感觉中那天的夜晚总应是雾蒙蒙的,在朦胧中各家的祭祖饭在烛光和香火的映照下显得十分诱人,在迷雾中孩子们的河灯在沉没之前也消失了,驶向天国。成人们在干什麽作品中多没有提,我想他们多半是在为祖先和孩子们扎河灯然后为他们做饭,这是一种圆融的场面,鬼节应该是个快乐的节日。
真正了解到中元节习俗是到新加坡以后的事,当然我所了解的不过是新加坡的中元节,一个与河灯毫无关系的中元节。
元节在新加坡的俗称叫鬼节,规范来说中元节应该是阴历的七月十五,因为阴历七月十五是岁时节令的中元,所以这一天的节日叫中元节。因佛教的盂兰盆会也是在阴历七月十五举行,一些地方又把这一天叫“盂兰盆节”。佛家对七月十五非常重视,在那一天要举行很多活动,"放灯照冥”就是起中的一个小仪式,这一仪式传到民间变成神秘而浪漫的放河灯。放河灯的目的尽管众说纷纭,但总是与鬼魂有些联系,如肖红在“乎兰河传”一文里提到的’七月十五是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到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脱着一盏河灯,就得脱生’
同佛家的’放灯照冥‘被百姓根据自己纯朴的愿望吸收改良为民间的放河灯一样,中元节跨越了冥界与国界,来到新加坡,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加坡的中元节你找不到河灯的影子,庆赞中元的时间也从阴历七月十五一天扩大为阴历七月的一整月。这一个月人们尽量不动土,不置业,也尽量不出游,这一个月的飞机票也是全年低的,一些不信邪的人就利用这个机会出国游玩。当然信邪的人还是占大多数,新加坡的阴历七月正是酷暑季节,但不管天气多热,泳池里的人总是稀稀落落的,人们在这一个月里会加多一两件金饰来避邪,他们也会注意说话,尽量避免说出不吉利的字眼来。小孩子尤其惨,据说小孩子的眼睛特别灵,可以看到些不该看到的东西,为了不让小孩受到惊吓,很多父母在七点一过就把小孩关在家里。
新加坡人相信阴历七月一日是鬼门大开的日子,在以后的一个月里鬼魂可以自由出入阴阳两界,在这一天后半晌儿的时候,信的人家会在自家门前的草地上插两根蜡烛,在蜡烛的旁边再插上三七二十一根香,把事先准备好的阴币,佛咒、糖茶之类的供化放在蜡烛的前面,然后点烛焚香拜三拜,祭拜完毕就拿了阴币,佛咒到焚烧桶去烧。这焚烧桶就是汽油桶把顶盖去掉,再在侧面打几个洞做成的,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鲜玩艺儿。焚烧桶的出现是因为政府认为向以前那样在自家插的蜡烛前直接烧纸太影响卫生又很难清理,于是每年一到七月政府就会在组屋前摆放些焚烧桶供人们烧纸用。一些人不能认同自家烧的纸同别人家的混在一块儿的观念,他们只好到杂货店买专为自家用的小化纸桶。更多的人好象突然间受不了烧纸的烟熏火燎,特别是初一,十五,二十九这三天,空气中弥漫的是烧纸的味道,天空中飘扬着的是烧纸的灰烬。很多人为此向政府投诉,政府只好劝请大家少烧点,说是叫礼轻情意重。有一家公司抓住这个商机,研究出新型焚烧桶让大家试用,据说反应良好,或许明年我们就会用上价值一千五百新币的新型焚烧桶了,听说新产品是箱形,所以应该叫焚烧箱才对。
各家各户庆中元的时候,一些华人公司也会集体庆赞中元。公司庆中元的排场要比小家小户来得大,贡品很多,有整袋整袋的大米,各式各样的罐头,饼干和水果,讲究点的还要画龙点睛地来只金猪。这些贡品都摆在一个木制的台子上,台子前立着几根碗口粗细与人齐高的蜡烛与香。让员工们感到兴奋的是,老板点烛焚香除了要鬼兄弟们保佑生意兴隆外还要向他们求四个吉数来买彩票。这四个数是全公司共享的,买的时候也有学问,最常见的是顺买,到买和通吃,据说中的机会很大,或许鬼兄弟真的有些灵通吧。

最有气势的中元庆赞要数社区或小贩中心举办的,不但有摆贡品,点烛焚香等祭拜仪式,还有唱歌台与中元节喊标等活动。唱歌台的主要目的是娱乐鬼兄弟,据说早期的歌台是唱大戏,现在已改成唱歌,而且多数是流行歌曲。中元节唱歌台的歌手多是不大出名的,因为有出场费所以竞争很激烈,为了吸引人去看,女歌手往往穿着暴露,有几个还剃了光头,男歌手则是长发披肩,紧身裤加网眼衣。尽管歌者用尽法宝,看歌台的人却越来越少,不算前几排留给鬼兄弟的座位,其余的座位也坐不满,人们似乎越来越无法接受这有些粗糙的歌台文化。当然也有一批歌台发烧友努力地唱着反调,这些人多是上了年纪的,他们会每天翻报纸查看歌台信息,跟着歌台跑。不知道有没有鬼魂跟着歌台跑,也不知道从大戏改成流行歌曲他们喜不喜欢,但我觉得歌台的娱鬼成分越来越少,媚人的成分却越来越多了。
除了歌台,另一项值得一提的活动是中元节喊标。喊标是在祭拜仪式结束,中元宴席吃到一半的时候进行的。主办单位会尽量找些演艺界小有名气的人来喊标,他们的喊标多是义务的,主要是做点善事,顺带着也宣传宣传自己。用来喊标的福物多数是被镀成金色的民间流传有好彩头的吉祥物,最常见的是金龙与黄梨,也有匠心独具的,比如腾飞的金马上驮个金黄梨叫‘马上旺来’。福物本身没有什么价值,投标者投的就是一个好彩头,把福物摆在家里就等于把好彩头带回家里;福物上也多粘上些幸运数,标得福物的人可买彩票赌赌运气。至于投标所得的钱,一部分用来充当第二年中元庆赞的费用,一部分则捐给仁慈医院等福利机构,大有人鬼共渡意思。
近年来中元庆赞面对很大问题,首先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年轻一代无法接受这种尽管土气却很有民族风味的文化,中元庆赞后继无人。其次,有些人突然间无法忍受烧纸的烟熏与歌台,喊标的噪音,频频向政府投诉。政府似乎也很买这些人的账,在不断改进焚化桶的同时,今年还明令庆赞活动必须比往年提前半个小时于十点半前结束。由于活动提前结束,使歌台发烧友们不能尽兴,投标所得的款项也大大缩水,除去第二年庆赞中元所必须的款项,捐给福利机构的已所剩无几。这让人有点人不如鬼的感觉,但七月是他们的节日,活人只好退让了。
我在新加坡已渡过五个中元节,开始的时候很好奇,甚至有些恐惧,渐渐地反到喜欢上这个节日,还学着新加坡人的样烧纸祭拜,希望过世的父亲会到新加坡来过这个节。鬼魂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离别,尤其是阴阳之间的离别。

中元节
中元节——农历7月15日 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在南方,亦称“鬼节”。然而,相沿至今的中元节却在7月14日。据说在宋朝末年,人们正准备过节的时候,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节日就这样提前了。
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中元节时,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
资料如下: 请查看...

什么是中元节
中元节

俗称鬼节,盂兰盆节.它是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
今年的中元节是在8月8日 (也是中国男子节 立秋 星期二)

中元节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中元节
俗称鬼节。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毕,合家再团坐,共进节日晚餐。断黑之后,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过去,民间在七月初七就要通过一定仪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为止。现在,逐渐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元节
中元节,定於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一种植物的叶子,有香气),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腊日主要的内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著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这一天。

道教的中元节既是道教的宗教节日,也成为民俗节日。道教初起时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后称之为三官大帝。他们各有责司,天官为上元赐福,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称下元解厄。道书中说,凡是这三天,三官都要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其中地官所管为地府,当然所检的重点是诸路鬼众了。所以这一天,众鬼都要出离冥界,接受考校。道门中於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这是中元节成为民俗节日的主要原因。

七月十五日又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乃梵语音译,原义是解倒悬,传说佛的徒弟目健连,苦於其母生前作恶,被罚下地狱深处,无由解脱,去问佛有什麽解救法门,佛告诉他,於僧徒解制日(在中国是七月十五)斋僧,可救鬼魂脱离地狱之苦。依佛教仪轨,四月中开始坐夏,即入寺院清修,日间不准外出,七月十五日结束,叫做解制日,可以出来接受信众布施,所以有此一说。中国佛教徒为之造出《盂兰盆经》宣扬其事,后来形成设斛食祭鬼的习俗。这样一来,中元节的特点,是道佛两教之义相融,例行中元祭祖、祀孤魂、超度亡灵、设食祭鬼的活动,在民间成为最大的「鬼节」。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民间习俗,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把祖先。有的人家在门前或街道巷口焚烧纸钱。旧社会在这天,城内有人把城隍庙寝宫的木架城隍爷抬到暑三日,这叫“城隍出行”。人们在行宫过庙会,搭台吕戏。当时行宫设在现东:角,地名叫贺家园子。

中元节
七月歌台
在华人民间的传统习俗里,中元节是个重大的祭祀祖先,普度众生的日子,家家户户必大事庆祝一番。

每逢农历七月,我国的华族必定会隆重举行“庆赞中元”,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或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采、设坛、酬神。寺庙也分别建醮,街头巷尾上演地方戏曲或歌台助兴,呈现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

中元节的“普度”仪式,因组织形式上的差异,可分为几类,如街普(也称弘普)、市普、庙普(或称公普)等等。所谓街普,指的是以街坊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场为主的普度;庙普就是庙宇所主持的普度。

庆祝中元十分普遍
在本地,街普多以一座组屋,或街道为中元节普度单位;市普以巴刹、小贩中心、购物中心、商店为主体;至于庙宇,不庸致疑。

在我国是普遍流行,除此之外,本地的工厂和工业大厦,一般都有普度组织。

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准提高,庆祝中元也十分普遍,排场也十分讲究,一些民间组织或公司的中元会也纷纷成立,从这种趋势来看,这个华人传统习俗,在本地是一年盛似一年。

中元节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兰盆节之外,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为三鬼节。民间的鬼节与佛教的中元节、盂兰盆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就这样,僧、道、俗三流合一,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丰富的节俗活动。

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为图吉利,今天山西人民特别是晋北人民又把它改称为面塑节。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我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道教盛行后,附会传统,创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万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与道教相抗衡,佛教确定七月十五日是盂兰盆节。佛教提倡慈悲为善。古印度雨季的三个月里,佛教仪规禁止僧尼外出,说是外出容易伤害草木虫蚁,要求僧尼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供养。这段时期称为安居期。佛教传到我国以后,根据我国的季节变化,规定安居期为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后来又依据经书产生了“目犍连救母”的佛教传说故事。大意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里受苦受罪,惨不忍睹。使尽一切办法相救,均告失败,只好求助于佛祖。释迦牟尼解释说,其母生前罪业颇大,非一人之力可救,告诉目犍连要在七月十五日,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好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借助众僧之力,才可使其母亲解脱苦难。目犍连遵嘱照办,果然凑效。这种佛教活动,被称为盂兰盆会。盂兰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意为倒悬,形容亡人之苦。盆是汉语,指盛放供品的器皿。盂兰盆即指这样的佛教活动,可以解脱先亡人的倒悬之苦。

我国佛教借助儒家传统的“孝亲”礼俗,将七月十五日演化成了宏扬佛法的“孝亲节”。不仅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可,也受到了官方民间的普遍欢迎,因而对七月十五日的民俗活动影响也最大。

五台山佛教界,在七月十五日要照例举办盂兰盆会,念经超度亡灵。周围一些信教群众要到寺庙摆供、响炮、祈祷,为祖宗赎罪,祝亡人解脱。
在民间,家家要上坟祭奠祖宗。

晋南地区习惯用纸做灯,焚烧于坟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祭奠祖宗的食品喜用包子。如果先人亡故满三年者,儿女们要在这一天脱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称换孝。

晋北地区上坟祭奠祖宗,喜用馍馍,面粉制作,圆形,中间点一个红点。摆完供,烧完纸,回家时要从地里挽几棵谷子和麻,用绿色纸条缠绕,立置窗前,供奉面人一尊。节后移置房顶,根朝里,谷穗露在外面,称为拣麻谷。民间流行的说法是保佑五谷丰登。然而供奉面人的仪规,分析起来,似乎是早期人殉习俗的遗迹。

七月十五日祭奠亡人,最隆重的要数放河灯了。民家习惯用木板加五色纸,做成各色彩灯,中点蜡烛。有的人家还要在灯上写明亡人的名讳。商行等单位,则习惯做一只五彩水底纸船,称为大法船。传说可将一切亡灵,超渡到理想的彼岸世界。船上要做一人持禅杖,象征目犍连。也有的做成观世音菩萨。入夜,将纸船与纸灯置放河中,让其顺水漂流。人们依据灯的漂浮状况,来判断亡魂是否得救。如果灯在水中打旋,被认为让鬼魂拖住了。如果灯在水中沉没,被认为亡魂得到拯救,已经转生投胎了。如果灯漂得很远或靠岸,被认为亡魂已经到达彼岸世界,位列天国仙班了。总之,一切都是良好的祝愿。

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平缓。每到七月十五日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

七月十五日,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七月十五日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中元节
俗称鬼节,盂兰盆节.它是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

中元节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中元节
俗称鬼节。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毕,合家再团坐,共进节日晚餐。断黑之后,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过去,民间在七月初七就要通过一定仪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为止。现在,逐渐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元节
中元节,定於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一种植物的叶子,有香气),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腊日主要的内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著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这一天。
道教的中元节既是道教的宗教节日,也成为民俗节日。道教初起时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后称之为三官大帝。他们各有责司,天官为上元赐福,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称下元解厄。道书中说,凡是这三天,三官都要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其中地官所管为地府,当然所检的重点是诸路鬼众了。所以这一天,众鬼都要出离冥界,接受考校。道门中於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这是中元节成为民俗节日的主要原因。

七月十五日又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乃梵语音译,原义是解倒悬,传说佛的徒弟目健连,苦於其母生前作恶,被罚下地狱深处,无由解脱,去问佛有什麽解救法门,佛告诉他,於僧徒解制日(在中国是七月十五)斋僧,可救鬼魂脱离地狱之苦。依佛教仪轨,四月中开始坐夏,即入寺院清修,日间不准外出,七月十五日结束,叫做解制日,可以出来接受信众布施,所以有此一说。中国佛教徒为之造出《盂兰盆经》宣扬其事,后来形成设斛食祭鬼的习俗。这样一来,中元节的特点,是道佛两教之义相融,例行中元祭祖、祀孤魂、超度亡灵、设食祭鬼的活动,在民间成为最大的「鬼节」。
中元的民俗活动,围绕著祭祖、祭野鬼,有城隍出巡祭厉(横死鬼魂),道观和佛寺举办普度法会,超度亡灵,民间则多上新坟。随著华人来到东南亚等地区,也将中元节的风俗带到那些地方。马来西亚槟城的中元活动具有很广的群众基础,远近闻名。刘仲宇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民间习俗,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把祖先。有的人家在门前或街道巷口焚烧纸钱。旧社会在这天,城内有人把城隍庙寝宫的木架城隍爷抬到暑三日,这叫“城隍出行”。人们在行宫过庙会,搭台吕戏。当时行宫设在现东:角,地名叫贺家园子。

中元节
七月歌台
在华人民间的传统习俗里,中元节是个重大的祭祀祖先,普度众生的日子,家家户户必大事庆祝一番。
每逢农历七月,我国的华族必定会隆重举行“庆赞中元”,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或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采、设坛、酬神。寺庙也分别建醮,街头巷尾上演地方戏曲或歌台助兴,呈现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
中元节的“普度”仪式,因组织形式上的差异,可分为几类,如街普(也称弘普)、市普、庙普(或称公普)等等。所谓街普,指的是以街坊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场为主的普度;庙普就是庙宇所主持的普度。
庆祝中元十分普遍
在本地,街普多以一座组屋,或街道为中元节普度单位;市普以巴刹、小贩中心、购物中心、商店为主体;至于庙宇,不庸致疑。
在我国是普遍流行,除此之外,本地的工厂和工业大厦,一般都有普度组织。
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准提高,庆祝中元也十分普遍,排场也十分讲究,一些民间组织或公司的中元会也纷纷成立,从这种趋势来看,这个华人传统习俗,在本地是一年盛似一年。
在新加坡,一般的市普、街普都会拜祭大烛大香,一排一排的排开去,有的高十几二十英尺,很是壮观。
在祭棚内,还请糊纸店糊一尊身长丈六,或丈二的普度公,青脸獠牙,异常怕人,放在布棚里供奉,面前烧三条大香,两条大烛,祭礼的方式或荤或素,愈多愈妙,有烧猪、鸡、鸭、白米包、水果、罐头、糖、油、盐、素食品等家禽肉食类,干粮杂果、素食斋品等,全都奉上,而且都插上三角的五色旗和香,色彩缤纷一片。
至于庙普又有的不同,庙普内设有祭坛,中央挂着“盂兰盆会”或“三宫大帝”的大镜子一面,至于神桌上,则置有三个斗灯、神像、香炉。斗灯内盛有白米、古铜镜、古剑、小秤、剪刀、尺、凉伞及点燃的煤油灯,古人相信这样可避邪。
祭坛前的长桌上,则供奉牲醴,及用面粉为材料,捏造成飞禽走兽、鱼蟹水族类及其他供应品,极尽丰盛之能事。
投标福物花样繁多
除了祭品外,这些地方性组织的普度会上,还少不了福物,福物有的是中元会组织的会员及热心人士的捐赠,花样繁多,有神像、俗称“乌金”的火炭、米桶、扑满元宝、大彩票、发糕、酒、电器用具、儿童玩具,应有尽有。
拜祭过后,免不了的便是进行精采的投标福物了,这也是本地中元普度的特色之一。
投标时多由炉主出马,声似洪钟地把出标人的价钱喊出,总听见宴席间,这里、那里、一时高喊出价标福物的声音,比起彼落,好不热闹,而出价者也十分阔气,因为一般人相信,“标”一件东西可带来一些财气,所以大家十分慷慨开价,尤其是商界人士。

通常中元会的负责委员,都会把这笔开标的可观款项,拿来充为慈善基金,或会员的福利基金,同时,也可为下一年的中元会活动,做好准备金,如请歌台或地方戏曲助兴。

中 元 节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兰盆节之外,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为三鬼节。民间的鬼节与佛教的中元节、盂兰盆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就这样,僧、道、俗三流合一,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丰富的节俗活动。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节日由来:
  传说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中元节 农历的七月十五

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称“鬼节”。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场、放河灯等宗教活动。中国大约是在梁武帝时(六世纪上半叶)始设“盂兰盆斋”的。现在,设“盂兰盆”的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的习俗却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下来。

我国旧俗以阴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

中元节源出于道教,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因此自古以来,民间都认为这一天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孟兰盆会”也有很大的关系。“孟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佛典《孟兰盆经》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孟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时,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到了西晋,《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我国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我国广为流传。自梁武帝在南方创设盂兰盆会后,已成为一种习俗,规模有增无减。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宋、元年间,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活动。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祀活动,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畅,演《目连救母》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点放河灯,称之谓“慈航普渡”,十分热闹。除外,当时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

时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一天,我国仍有许多地方,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习俗。

为什么今年有两个中元节

是闰年。
是闰年的话,会在这一年的农历会闰一共月份,今年是润七月,所以会有两个中元节。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它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文章标题: 今年中元节跟往年有什么不一样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8396.html
文章标签:中元节  有什么  往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