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内阁的职能是什么?
明初在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改用四辅官而又证明不副职任之后,乃改用内阁制度以作为皇帝的辅政部门。
内阁本来并不是一个机关部门的名称。最早,朱元璋使用翰林院的学土、编修、检讨、修撰、侍读等所谓文学侍从官员来协助做一些文墨工作。具体职责是帮助皇帝阅看各机关送来的章奏和执行封驳的工作,根据皇帝的意图草拟处理意见等等。这些人并不能参与重大政务的研究,更不能独自处理什么问题,仅是由于他们经常在宫廷殿阁之内工作,随时听候皇帝的传呼差使,逐渐才被称为内阁学士或大学上。彼调来的人有的便被称为“入阁”。
初期内阁的职权完全不能和原有的中书省相比拟,内阁大学士更不同于丞相,当时规定,内阁大学士之下不得设置任何宫属僚佐,内阁大学士本人也不过是五品小官,仅能遵命办事,不得干预各机关的事务,不得参署诏令,更不得以部门或个人的名义发出任何指示命令,各机关奏事也不许关白内阁。可见,当时的内阁完全是一个辅助性的办事机构,所谓大学士也不过是一些与皇帝比较接近的文书工作人员而已。他们的职任仅是“详诸司奏启”,只能使用“翰林院兼平驳诸司文章事某官”的名义,可见纯是事务性的,而非政务性的职务。洪武时期的内阁及其大学士,“职卑位微”,“帝方自操咸柄,学士鲜所参决”。
朱元璋一反自秦以来将内侍人员逐步升格为正式朝官的做法,而是将已定型的国家机关和职官重新贬降为侍从。这样的模式曾经维持到他去世为止。其所以能勉强试行了十多年,主要是由于朱元璋本人具有着不同于其后代皇帝的优异条件,他“肇迹民间”,“备历艰难,饱谙物态”,作为创业开国之君享有极高的权威,又具有丰富的政治军事经验和才能,并且极勤于政事,所以能够以这样的体制推动当时国家机器的运转。但这是变局而非常局,可以适用于一时,而难垂诸久远。因为,由一个全能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大权独揽,小权不放,事必躬亲地履行全部统治职能,事实上是绝难世代相承的。
楼上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说下吧。明初内阁类似于秘书,没有实权。明中期三杨辅政后,权力增加,类似于总理了,但到明神宗大礼仪后,内阁权力又减弱了。明神宗后,又有所增加,一直是类似于总理。
辅助皇帝处理国政
明朝内阁职能
1、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入阁官员地位较低,都是在在宫里守夜候命,为皇帝有政务需求时做一些撰写、抄录的基本文职人员工作。
2、永乐以后,入阁官员自身地位渐高,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3、明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部分内阁首辅权力很大堪比宰相。
明朝的内阁是怎样运作的?
明朝的内阁在政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皇帝进行国家政务的重要机构。明代内阁设立的前身是中书省和东厂,由太监管理,朱元璋建立后,改由文官管理,定为内阁。
明代内阁有东阁和西阁两个部分,各有一位首辅。首辅由皇帝任命,一般来自官场名门望族,拥有极高的权力。内阁成员由六部尚书和其他高级文官组成,其中包括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刑部尚书。他们负责处理国家大事,向皇帝提出建议和意见,监察官员的表现,制定政策和法规。
内阁成员一般由皇帝任命,但有时也会由首辅推荐,皇帝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大的决定权。内阁成员除了在内阁中讨论和制定政策外,还要参与各部门的会议,监督官员的表现,对朝廷外交等事务进行协商和处理。
总的来说,明代内阁在政治决策和国家管理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成员由高级文官组成,由首辅领导。
明朝内阁于1369年建立,是明朝中央最高机构之一,负责制定和颁布政令和政策,处理重要政务和军事外交事务,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内阁由首辅、参政和中书舍人等官员组成,分文、武两部,分别处理文官和武官的事务。内阁的成员都由皇帝任命,通常都是经过反复筛选和考核的。内阁成员在政治决策的过程中需向皇帝汇报,须经过皇帝许可后才能生效。明朝内阁的设立为后期皇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的政治历史和政治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文章标题: 明朝内阁作用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7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