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正在学习地心说,有什么好建议

时间: 2023-07-30 15:59:5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9次

正在学习地心说,有什么好建议

如何鼓励孩子爱上学习

孩子的学习问题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之一,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似乎是大多数家长的疑问。要相信没有绝对的天才和蠢材,如果爱上学习自然会学好,所以如何让孩子做一个爱上学习并且可以学习好的人呢?

以下是我的一些观点,希望对您的孩子有帮助!

1.家长榜样作用
俗话说得好,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都会容易被家长影响。现在很多孩子一回家就要手机玩,或者强逼家长给自己买手机。感觉自己玩手机是天经地义,我分析了好几个家庭发现,绝大多数孩子沉迷玩手机是家长也是一直玩手机的那种,要不就是为了哄孩子给孩子玩手机然后很宠溺的那种。我对邻居家小孩子印象很深,他初中的时候跟父母说,不给买手机就不上学了,家长没办法就给买了,因为觉得孩子不上学就很不好。

孩子的是非观、人生观、良好性格和品行等大都是模仿家长的,更多的需要家长好好培养指导。所以,做好孩子的榜样,家长应该尽力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做到与孩子平等对话,做错了事情也要主动认错道歉;第二,家长要有正确的生活态度,要在孩子面前展现积极乐观的一面;第三,尊重理解孩子,是人都有脾气;孩子发泄情绪时,家长要懂得尊重理解。最后一定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环境容易影响孩子,古有孟母三迁就是典例。

2.不要扼杀孩子兴趣,想象力
总有家长认为对自己的孩子说,除了学习以外,其他的都是不务正业,好好学习才是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您的孩子对画画,音乐、舞蹈、科技或科学等感兴趣,不要觉得他不务正业,要尽可能的正确引导和支持他,说不定下一个艺术家或科学家等就诞生在您家里。

想象力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对您展现想象力的时候,不要觉得他在异想天开。真实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孩子1岁时,创造力和想象力高达96%,然而7岁后发生逆转,仅剩4%。根本原因在于“标准答案”限制了想象力的发展。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3.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不要总打着“我都是为你好”的口号去阻断孩子探索。儿童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表明:为了使孩子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注重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呵护他们的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

当孩子对您提问题的时候,请耐心并细心的因势利导,不要忽视孩子提出的任何问题。孩子好奇心强,喜欢独立思考,敢于发问,这本是一件好事。

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中学时代,听说可以用太阳的影子来确定时间,这个仪器的名子叫日晷。他很好奇,就找老师问了日晷的原理,回家找了些废旧材料,很快就做出来啦。他利用自己做出来的日晷,研究太阳和地球的运动规律。哥白尼长大后,提出了著名的“日新说”,推翻了过去一直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地心说”的错误说法。

4.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父母一定不能说,学习都是为了你好,因为这些话对孩子来说,毫无作用。不要用成绩去衡量自己孩子,不要总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孩子做对比,不要总说棍棒底下出人才。让孩子学这学那的、,周末去补课,假期学其它,觉得别人孩子都在上补习班,自己孩子不能松懈

如何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敢问会问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核心之一。而问题是构成探究学习的第一要素,正是新问题的不断提出,才使得探究活动得以不断深入。当前,在逐渐推进探究教学的过程中,面对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不会帮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不了解如何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等现象,我们应当积极思考---
一、中国学生不具有提问能力吗?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问题的最高层次是学生自己提出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但是,有不少教师认为,学生能够认真地听讲已经很不错了,他们根本没有提问题的愿望,也不具备提问题的能力。许多事实似乎也在为教师的这种观点提供“有力”佐证。
我国课堂上的集体“失语”、学生提不出问题的现象,其根源究竟在于学生本身,还是在于我们的教学?难道中国的孩子天生就不会提问题吗?有人认为,传统的“独白式”教育没有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学生的问题才越来越少。另外,教师还对学生的问题设置了许多限制,不希望学生提与课堂主题关系不大的问题,更不希望学生提教师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如果学生的问题看上去比较幼稚,往往会遭到教师和同学的嘲笑。这些障碍使得学生失去了提问题的勇气。
其实,为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教育界不少有识之士早就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例如,物理特级教师徐承楠在物理单元教学中曾给学生发问题卡,要求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每一个单元的物理知识时,都必须提出若干个问题写在问题卡上交给教师。还有一位特级教师汪延茂在进行初中物理教改实验时,就曾把学生的自学和发问引入笔试。具体做法是:在笔试中,要求学生归纳一章或一个单元的知识,并提出问题,或给出一段新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回答和材料有关的问题并提出新问题等。以下是汪老师所带的初中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
课本上说用激光测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误差只有几厘米,地球和月球之间距离的真实值又是怎样知道的呢?若不知道这个值,误差几厘米是怎样比较的?既然运动是绝对的,为什么又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如果选择地球为参照物,那么“地心说”不也是正确的吗?地球是个大磁体,它为什么能吸引任何物体,而不是像磁铁那样,只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有同极排斥、异极相吸的性质,分子间也存在斥力和引力,那么磁铁的这种性质是否与其分子的性质有关?
可见,只要注重引导和激发,我们的学生是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的,而低估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十分有害的。
二、在教学中逐渐培养提问能力
提出问题是探究学习极为重要的因素,只有明确地提出一个科学问题,才能针对问题建立科学假说,进而才能获得证据去验证假说。但有不少科学教师反映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常常提不出什么问题,并以此认为实施探究学习是不现实的。对此,我们需要建立两个认识:一是学生提问题的习惯和意识是需要培养的,并不是你让他提问题他就能提出问题;二是有许多问题确实是学生难以提出的,探究学习并不要求所有的问题都由学生自主提出。
其实,跟探究学习的其他要素一样,提出问题也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学生解决的问题直接来自教师或文本。当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较差或有些问题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很难自主地提问时,与其让教师在课堂上去硬“逼”学生提出问题,还不如让教师或文本直接向学生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规律时,要探究的问题有: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由于学生在探究之前,并不了解固体的分类,而且日常生活中也不太关注这些问题,如果要求学生自主提出这一问题,可能会出现课堂冷场,或出现学生漫无边际地提问题的现象,使教师很难处理,其教学效果还不如由教师或文本直接向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为好。
第二层次,学生探究的问题来自教师或文本,但问题不那么直接和明确,需要进行适当转化。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陷入这样的困境,他很希望学生能够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但学生却难以独立、明确地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即将问题表达得比较含蓄或模糊,要求学生换一个角度或换一种方法重述问题。
例如:
师:自行车下坡时,即使不踩踏板,车的运动也会越来越快。而上坡时,如果不蹬车,车的运动会越来越慢。车的位置高低与运动快慢的变化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请运用能的概念,提出一个能量变化关系的问题。
生1:动能与势能是否会发生转变?
生2:动能增加(或减少)的量与势能减少(或增加)的量是否正好相等?
第三层次,学生自己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提出问题的最高层次。这里的学生既可以是作为个体的学生,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甚至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倡学生通过小组协商提出探究的问题,或者大家提出问题之后,通过相互协作,共同选择并确立探究的问题。
要在课堂上引发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教师通常需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这里所谓的情境,既可以是教师或学生的一个活动,也可以是教师的一段叙述或呈现的一段文本材料,还可以是一段动画或视频材料等。
三、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教师的启发下,围绕着某一问题,学生常常会提出一连串问题。
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品质、思考角度以及兴趣爱好不同,他们提出的问题有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不少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有的教师采取了消极回避的态度,无视问题,按既定方案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提出问题的环节就显得与后续教学环节脱节,游离于课堂之外。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得到教师的关注,久而久之,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将受到极大的挫伤,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在探究式学习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处理学生的问题。
增删:由于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教学目标,课堂的时空、师生研究的能力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教师无法在课堂上一一解决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教师应当组织学生通过评价,进行合理的取舍。同时,有些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倒不一定能够提出,需要教师予以补充。
重述:在许多情况下,学生的问题比较模糊和肤浅,未能清晰地揭示出需要研究的变量或未能揭示出更为本质的因素。对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重新表述,使问题更明确、更深入,从而使探究活动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例如,在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时,教师让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生:液体的压强是否跟方向有关?
师:我不明白你所说的“液体的压强是否跟方向有关”指的是什么,你能重新表述问题,使它的意思更清楚些吗?
生:我的意思是---液体内部各个方向是否都受到压强?
师:这个问题是明确的。但仅仅弄清楚液体内部各个方向是否都受到压强是不够的,你能否将问题提得更深入一些?
生:在液体的内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是否相等?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它将原来定性的问题提升为定量的问题。
这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排列:围绕同一个事物,学生提出的各个问题通常缺乏条理和序列,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重新排列,使之形成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递进序列。例如,在探究浮力规律时,学生对木块浮在水面上的现象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删掉了超出教学要求的问题---“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将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却沉到水底”改述为“物体浮沉的条件是什么”,将问题“浮力有什么用途”改述为“浮沉条件有什么用途”。然后,将学生的问题按照逻辑顺序和教学次序重新排列如下:气体会产生浮力吗?浮力能够用仪器测量出来吗?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物体浮沉的条件是什么?浮力的计算方法有哪些?浮沉条件有什么用途?
转化:探究学习实际上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而问题解决的过程往往贯穿着一系列问题的转化,这些转化包括:
首先,由实际问题向科学问题转化。实际问题与科学问题是有区别的。例如,“我们应当怎样改善环境”就是一个实际问题,而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为什么河水富营养化之后鱼类难以在河中生存”则是一个科学问题,因为一个缺乏科学素养和专业知识的人是无法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的。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由于比较关注身边的生活实际,开始提出的问题大多属于实际问题。教师为了引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初也往往会给学生呈现许多实际问题。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应当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
其次,将大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通过分解大问题而得到的子问题,由于变量变少,学生更容易把握,也更容易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从问题的开放性看,大问题通常是一些具有较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而小问题则通常是一些具有较少答案的封闭性的问题。开放性问题是封闭性问题的基础,但开放性问题由于存在多个可能的答案,对后续的探究活动没有明确的指向。而当开放性问题转化为封闭性问题时,便有了清晰的探究线索和明确的答案,学生才能对后续的活动作出具体的规划。
再其次,由不可操作向可操作转化。请看如下两个问题:液体的蒸发快慢跟液体的表面积是否有关?体积和温度相同、表面积不同的水,完全蒸发时所需要的时间是否相同?上述两个问题虽然都是封闭性的科学问题,但前者是不可操作的问题,问题本身并没有给学生一种操作方法上的提示。而后者则是可操作的问题,学生通过问题可以知道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操作:知道应当取体积相同的两份水,在相同的室温下,使两份水的表面积不一样(如将其中的一滴水摊开一点),比较这两份水完全蒸发需要的时间。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促成学生将不具有操作性的问题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主选择合适的仪器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方案。

“地心说、天圆地方说、上帝创人说”这是什么神奇的想法呢?

地心说,是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最早提出的。后来经亚里士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

地心说示意图。

中国古人认为 天是圆的,大地是方的。圆形的天穹盖在方形的大地上。方形大地的四个边缘是大海。所以有四海之内(指的是全世界即地球)皆兄弟的说法。

在西方的传说中,一切的开始都是围绕上帝展开的。七天的时间中,先后创造了宇宙、生态环境、最后一天造出了人类。经上帝的指引和一系列的神罚,人类才终于走上了正轨,进入了正常的发展中。

这个说法应该是神奇的想法,每个人都有想法。但是有的人敢想,有的人想的还非常有道理。



综述

大家知道在宇宙中有多少颗行星和恒星吗?开普勒曾经做出估计,宇宙中适宜生命生存的行星有6.4亿颗,这是在15世纪50年代时人类得出的结论。

NASA的科学家们通过一系列的观测之后,得出了新的数据,恒星数量约有1023颗,和银河系相似的恒星系大约有1011个,这也就意味哪怕是从万分之一的概率来推测,宇宙中也一定存在着其它的文明。

科幻题材电影和图书中对于外星高级文明也有着诸多的描述和幻想,比如说美国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创作的《安德的游戏》当中,外星文明就是“虫族的文明”,而风靡全世界的中国科幻巨作《三体》中的“三体文明”则和现在地球人类非常相像,起码从物种上来说,对比虫族相似性更高。

还有卡梅隆的《阿凡达》和古早科幻片《星球大战》等,都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想象当中的外星高级文明的模样。

那么宇宙中的顶级文明是怎样的呢?会不会就如人类心中的上帝与天神一样,它们无聊时亲手捏造了我们这些小星球,可是由于数量太多,地球在被忘记之后随意丢在了宇宙的某个角落中?

或者说顶级宇宙文明就像《三体》当中描述的,拥有高维度的武器,可以向太阳系丢出一张“二向箔”就把太阳系压成了薄片。

宇宙起源

对于宇宙的起源问题其实一直都存在着诸多争论,人类的科技发展十分有限,目前能探测到的可能只是整个宇宙当中千分之一的地方,所以对于宇宙究竟从何而来并无定论。

人类对于宇宙的认知从天圆地方的浅层到地心说、日心说的出现在不断地进阶,直到1917年时横空出世的“广义相对论”,促使“宇宙大爆炸”学说的出现和发展。

直到现在,爱因斯坦的“宇宙大爆炸”成为了大多数科学家比较认可的宇宙起源说。宇宙最初像一颗“蛋”,在不断地膨胀当中发生了爆炸,这场爆炸大约是在137亿年之前发生的。发生爆炸的宇宙蛋分解出了无数的天体,四散在周围,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天体系统。

比如说太阳系、银河系等等,如果这里用一个例子形象点的形容,大概就是我们在家中用平底锅制作爆米花的样子,区别是宇宙当初只是一颗“玉米”,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之下,爆开,炸出了满满一锅爆米花。

这里的爆米花,就是现在宇宙中数以万计的行星。在认可宇宙起源于一场大爆炸之后,所有星系的来源也就可以照葫芦画瓢了。不过需要知道的是,虽然这一理论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可,但是百分之百确定的证据是没有的。

如果说宇宙大爆炸起源论是物理学家的“疯子式幻想”,那么神学当中解释宇宙起源的说法其实也并无差错。各个国家中关于创世的神学当中,总是会有“上帝”这种角色的存在,无一例外。

如果说有几本是巧合重复,还能理解,但是所有的都如此相似,就要让人思考背后的原因了。

说不定是宇宙的“顶级文明”创造了我们,甚至是他们创造了宇宙,那么他们就是神学中当之无愧“上帝”吧!再者说,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在晚年时都信了上帝,难道说科学的尽头真的是神学吗?

卡尔达舍夫等级

人类喜欢用当下的思维定式去判断宇宙中的规律,所以最早就喜欢分“三六九等”的人类对于宇宙文明,也划分了详细的等级。

提出这一文明等级论的就是苏联的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舍夫,因此这一等级划分理论也是以他的名字进行命名。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一点,这一理论的提出时间是在1964年,这时由于美苏争霸的原因,人类对于深空的探索有了飞跃式的进展,也就是这一理论的提出并不是凭空胡说,而是有一定的依据和基础的。

大家都知道,当我们要对比一件东西时,一定需要有一个参照物,或者说是一个标准。卡尔达舍夫等级的划分正是以目前的地球文明为基准,用能量的消耗来给文明排序,以此来推测更高等级的文明程度是怎样的。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判定准确性有待商议,起码要“货比三家”才够科学。但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唯一出现且被发现的文明就只有人类文明了,上一个地球霸主“恐龙”,虽然统治了地球将近1.5亿年的时间,可是在经历过“天体撞击”灾难之后就只留下了躯体的化石,没有只言片语,毕竟它们不会写字,也没有统一的语言。

这种条件之下,我们只能背靠人类文明来推测其他文明了。卡尔达舍夫将文明分为了四个等级,当然也有说五个的,但是对于四级文明的样子都快让科学家们想破脑袋了,五级文明也许也存在,不过以我们现在的想象力,根本“无从想象”,可以说它的模样应该会把我们的世界观反复鞭打,使得认知崩溃。

五种文明等级

最低级也就是第一级,人类的文明目前就是这个阶段,准确来说我们还算不上是一级文明。

人类的指数是0.73(每秒 2× 1013瓦)(0.1指数的增长意味着能量10倍的增长,0.01指数的增长意味着10√10=1.259倍的增长),人类必须增加数千倍的现有产生能量才能够达到1级。

在卡尔达舍夫对于一级文明的定义中是这样描述的,一级文明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所在行星的资源,也就是人类虽然现在也标榜自己是“地球的主人”,但是以等级划分的条件来看,人类对于地球能源的开发能力远没达到“主人”的标准。

要知道地球的年龄有45亿岁之多,可是人类出现的时间夸张点算也就400万年左右,从最初会使用简易工具到发现和利用最早的能源“火”,跨度已经很短了。

科技和近现代的工业出现也很晚,距今也就200多年的时间,这样来看人类文明的发展还是蛮快的,尤其是20世纪可以称作是“科技发展大爆炸”的时代了,人类文明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跨度。

科学家们推测银河系当中存在的文明,等级多数处在1.5级到2级左右。一级文明的进化最需要的就是扩张,向宇宙其他星系进行扩张。卡尔达舍夫等级划分中认为二级文明可以利用恒星系和恒星的全部资源,也就是二级文明是真正意义上的“太阳系霸主”,太阳包括底下的八大行星都处于二级文明的管理范围。

有点类似于现阶段人类对于外太空提出的“太空移民”策略,处于二级文明的地球肯定早就将人类送上了八大行星,并且在上面建立了根据地。

就算有些行星不适宜居住,比如水星、金星高温高压,火星没有大气层辐射强烈,二级文明都可以对此进行改造,将其变成宜居行星。

换言之,“寻找宜居行星”的想法变了,变成了只要有星球,就能上去住,不满意改造便是了。由此可见,二级文明的能力就已经非常恐怖了,至少改变其他星球是人类现在不敢想的。

三级文明可以利用它所在星系的所有能源,“银河系”的主人这时出现了。三级文明会建立一种特殊的装置“戴森球”。

1960年由弗里曼·戴森提出,是直径2亿km不等,用来包裹恒星开采恒星能源的人造天体。这是一个利用恒星做动力源的天然的核聚变反应堆。

三级文明可以利用戴森球装置,来吸收和分配利用星系当中的全部能源。目前处于0.73级的人类制造出的能够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核反应堆最多运行时间也不过100秒(我国研制的大型核聚变装置:东方超环),能够造出一个星系当中的“戴森球”,科技发展到了怎么样的程度可想而知。

目前推测四级文明可以利用宇宙当中的黑暗物质,也许黑洞都是四级文明创造的。换言之,它们也许拥有整个宇宙的控制权,所有星系都在它们的掌控范围内。

我们最惧怕的“行星撞击灾难”也许就是四级文明正在宇宙当中玩弹球游戏,地球文明的存在与否对于它们而言无关痛痒,人类文明对它们来说可能连“宠物”都算不上。

顶级文明

以人类的想象力瓶颈,顶级文明大概就是宇宙中四级或者五级文明了。人类对于顶级文明而言,更像是一种“蝼蚁”。在它们眼中,人类没有“脑子”,人类引以为傲的思维智慧它们根本没有兴趣了解,因为实在是过于低级。

可能就像我们看一个原始人用刀状的石器切果子一样,这是原始人实用工具的一大进步,可是在现代人世界中是习以为常的,甚至我们有了更多更好的工具来替代这个石器。

顶级文明不会惧怕现在人类惧怕的所有事情,爱因斯坦梦寐以求想要发现的宇宙大一统规律,它们早都发现了,或者说宇宙规律就是由它们创造。因此顶级文明可以随意地利用黑洞中的能量,制造出需要的恒星或者说随意利用黑洞多维空间的折叠穿梭于各个星系之间。

它们的飞船应该早已是“超光速”的了,可以随意的到达宇宙中的任何一个角落。除此之外,顶级文明应该早已不受躯体的限制,只需要有像“意识”一样的东西,就可以一直活下去。

而顶级文明摧毁其它宇宙文明的方式应该也是很简单的,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炮火攻打,甚至不会跟我们打照面,几秒之内就能将人类文明解决了。也许是“二向箔”的降维打击,又或许是星系弹球的游戏,随意丢来一颗小行星。

看起来是它们的无心之举,却是低级文明的灭顶之灾。它们就像是造物主,可以随意的操控空间、时间,捏造宇宙,具体的实力是我们无法用想象力想到的,毕竟与它们相比,我们更像是一种细菌,或者单细胞生物,无法理解那个层次的文明与科技。

结语

宇宙顶级文明最厉害的地方在于我们无法“想象它”,它超过了人类现在的认知,走向了另一个未知的方向。就像是蚂蚁看人类世界的高楼大厦,这辈子也想不通人类到底在做什么,也理解不了人类的文明。

目前作为宇宙中“原始文明”的我们,还是专注于自己的发展,不要再想着去寻找外星文明了。即使找到了,比我们低级的我们无法与它们交流,比我们高级的会因为抢占资源先灭了我们也说不定。

文章标题: 正在学习地心说,有什么好建议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6128.html
文章标签:地心说  有什么  建议  学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