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7-18 17:01:2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周代是我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也是对我国后世影响最为深刻的一个朝代。比如给去世的君主或者达官贵人起谥号,就是源自周代。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最重要地位的儒家文化的首创者孔老夫子,也对周礼推崇备至,甚至花费毕生精力试图将其恢复。
不过周代与自秦以降的历朝历代不一样,它并非中央集权制,而是真正的“封建制度”。周天子虽然是天下共主,但没有皇帝尊号,他也不能直接去管辖诸侯国内部的事物,每个诸侯国,都是独立的政治实体,它们的首领(即诸侯),只在名义上向周天子称臣,对内则是以君主自居。
诸侯都是周天子的属臣,彼此之间,却有等级划分
虽然每个诸侯国都是独立的政治实体,可是它们之间也是有等级划分的,那就是大家熟悉的“公侯伯子男”,也就是常说的“五等爵位”。比如宋国,就是公爵,而齐鲁等国,则是侯爵,秦郑等国,则是伯爵。至于楚国君主,虽然数度称王,实际上却是子爵。还有一些诸侯,则地位更低,比如曾被郑国灭掉的许国,它的国君就是男爵。
关于周代的“五等爵位”的来源以及演变,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甚至有认为公侯并不存在地位上的差异,而是同样尊贵的。这些具体的学说,咱们就不再探究,倒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一下,那就是为什么中国有五等爵位,偏偏欧洲的贵族,也是同样五等爵位,甚至就连称号也与中国一样呢?
想必这个问题曾让许多人疑惑过吧,大家看欧洲文艺作品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某某公爵,某某男爵之类的称呼,这就很容易让大家联想起中国古代的五等爵位,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欧洲爵位与中国古代爵位,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彼此间并无联系
事实上,欧洲和中国的“五等爵位”,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两者之间完全没有任何联系。欧洲的爵位源自古罗马,而中国的爵位则源自周代,二者各成体系,贵族之间的等级划分,贵族和君主的关系以及他们的权力和社会地位,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英国有一句著名的谚语: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这句话就说明了欧洲贵族等级的一个鲜明特点,那就是一级一级的从属关系,而且每一级只从属于他的上一级,再上级就不行了。
反观中国,就没有这种说法,无论是哪一等级的诸侯,他们之间并无从属关系,全都是天下共主(王或者皇帝)的直接属臣,所以中国的“公侯伯子男”这些贵族,是没有分封权力的,不存在哪个侯爵从属于哪个公爵的说法。
中国和欧洲爵位的“对等”,其实是翻译造成的错觉
既然二者是独自发展的,为什么会如此巧合地对等起来呢?事实上,这也不是巧合,而是人为的,是翻译造成的一种错觉。
中国与欧洲的接触,至少从元代就开始变得比较频繁了,然而在清朝中叶以前,各种文献中,却从来没有将欧洲的爵位与中国爵位对等起来的说法。甚至有些学者还会刻意避免用一方的爵位去机械地翻译另一方的爵位,觉得这样会对读者造成误导。
然而到了晚清,中西方交流日益繁盛,互相之间翻译的文献也越来越多,不少学者为了取巧,就把欧洲的爵位用中国古代的五等爵位机械地套用,同样的,中文文献翻译到西方,也有类似的问题。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在今天出现中国与欧洲的爵位互相对等,看起来似出同源的现象。然而实际上,正如咱们上面所说,二者之间是完全没有联系的,纯粹是翻译造成的问题。
中国爵位与西方爵位没有什么关系。
爵分五等,公侯伯子男,这是周的制度。近代以来,刚好用来翻译西欧的爵位。反过来,欧洲人也有count、duke之类的欧洲爵位,来翻译中国历史上的侯、公。
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是中国王朝时代的五等异姓爵位,公认起源于周代。周朝建国后,确立天下之主为周天子,称号为“王”。“王”以下设有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以此分封给宗室和功勋大臣,每一级所享受的俸禄、冠冕服饰、宅邸规格都是不一样。
而至于西方的爵位划分大体与中国相当,也是划分有五级:Duke(公爵)、Marquis(侯爵)、Earl(伯爵)、Viscount(子爵)和Baron(男爵)。
在西方贵族制中,英国5级贵族大致定型于13—15世纪。它与中国周初的5级贵族分封制不同,不是在某一特定时刻一次建立起来的,而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最终成为定制的。
扩展资料
古代中国爵位的含义
众所周知,周朝实行分封制,周天子为王,诸侯被封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如果按照爵位来称呼,应该只有公爵可以称公,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像齐国和秦国都是侯爵之国,齐桓公、秦穆公甚至名列春秋五霸。
王在周王朝辖区内,王是指周天子而言。另有个别并非天子的王者,如吕王、丰王等,都属戎狄首领。春秋金文中的称王诸侯,仍限于同周室关系较疏的蛮夷君长,即徐、楚、吴、越四国。
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西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到了北宋时期的时候,就沿袭了隋唐五代的爵位制度,还在全国进行了大范围的封赏,对于皇族的成员,以及功勋不较大的大臣们也是进行了封爵。这时候爵位就多了很多的名字,就被分为十二个等级。其中就有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
在西汉时期的时候,汉高祖刘邦就和大臣们共同定下了“非刘不王”誓言。宋朝虽然没有这样的誓言,但是也是有一定的规定,就是只有皇子以及皇室兄弟才能够被称为王。
到了宋代的时候,亲王已经不再属于是世袭制,而亲王诸子就算是嫡子也不能称王,整个宋朝里面,“嗣王”只加封给过四个人,宋神宗第一个被加封为嗣王的人。比如齐桓公,孔文子并不是公爵和子爵,只是一种尊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爵位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