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马拉塔人帝国西瓦吉

时间: 2023-06-30 00:00:0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如何评价马拉塔人帝国西瓦吉

马拉地族的人口分布

马拉地族占印度总人口的7.6%,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该邦首府为印度最大港口孟买。主要信奉印度教和佛教。马拉地人喜欢摔跤,还善于打板球、曲棍球和羽毛球。
孟买市有亚洲最长的首饰街“黄金市场街”,这里经营金银珠宝的大小商铺鳞次栉比,店店相连。陈列各色金银首饰的橱窗琳琅满目,进出孟买的旅客和游人都要来此选上一两件称心的首饰。孟买是印度纺织业的发源地,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港之一。各种印度花布、麻纱,大多从这里输出。孟买也是印度的经济中心,工业基地。孟买的工厂数目占全印度的15%,纺织工厂占40%。 历史
17世纪时,印度南方的马拉塔人兴起,使得莫卧儿帝国逐渐衰落和瓦解。马拉塔人最强大的国王希瓦吉拥有一支包括1260头战象的军队。1760年,马拉塔诸邦联盟派出了一支35万人的大军,包括400头象和许多大炮,北上与阿富汗杜兰尼王朝的阿赫迈德沙争夺北印度的控制权。阿赫迈德沙的阿富汗军在军纪和作战方法、骑兵优势、火炮威力等方面都胜过马拉塔军,本人又擅长军事指挥才能和外交手腕。结果以马拉塔人失败,伤亡10余万人而收场,这就是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最后阿富汗人也因损失较大而没有站住脚,马克思的一段话比较有趣:“大莫卧儿人的无限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打倒,总督们的权力被马拉塔人打倒,马拉塔人的权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近来,把所有的人都征服了。”随着印度各地被英国渐次征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象兵作为一个兵种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尽管用大象打仗的个别事件一直持续到较晚的时间。
1804年英国人发动了攻击马拉塔人的战争,8月英军在拉其普他拿被击败……巴拉特普尔的罗者(诸侯)受到了鼓舞,废弃了和英国人的联盟,并支持荷尔卡进攻德里,不过这次进攻是失败了,11月13日,荷尔卡的步兵在迪格战役中被英军击败,荷尔卡的骑兵在法鲁哈巴德被击溃。
当马拉塔人的荷尔卡以烧杀来糟蹋英国占领的省区时,首都印多尔被孟买的英军攻占,而英军的拉克发动了四次猛攻却于1805年初被查特族在巴拉特普尔所击败,英军不得不和罗者议和,运气不好的荷尔卡向旁遮普前进,为英军的拉克追击。
1805年11月英国和马拉塔人的信希亚签订新条约,1806年1月英国和马拉塔人的荷尔卡讲和,1808年前后,马拉塔人荷尔卡领地由阿密尔汗摄政,期间他控制了博帕尔,1809年侵犯贝刺尔。
从1627年至1680年是马拉地王公希瓦吉统治时期。将各个马拉地王国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这一新兴的马拉地国家的力量是以强悍而又组织良好的军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它甚至可以向北方的莫卧儿帝国发起挑战。最后一位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统治的后半段,几乎全都花在了在德干高原同马拉地人的军事周旋上。到18世纪,莫卧儿帝国的统治逐渐从这一地区撤退出来,结果印度西部和中部的几乎全部地区,以及北部和东部的很大一部分,都控制在了马拉地联盟的手中。 人物
西瓦吉(1630~1680)17世纪印度马拉特联邦的缔造者,反抗莫卧儿王朝外族统治的印度教英雄。1630年生于浦那附近山寨,出身于印度教徒马拉特人酋长、小封建主家庭。父亲沙吉·蓬斯尔任职于比贾普尔苏丹国。
1646年西瓦吉任马拉特军少年队队长,以浦那为据点展开了反抗比贾普尔苏丹和莫卧儿王朝的斗争,并把马拉特人团结成为统一的战斗集体。1659年用计杀死妄图诱杀他的比贾普尔苏丹的统帅阿弗扎尔。1660年西瓦吉进攻莫卧儿帝国,奥朗则布派沙伊斯塔□进剿,并占领浦那。1663年西瓦吉潜入浦那刺伤沙伊斯塔,迫使他撤离德干。奥朗则布对马拉特反抗力量的日益壮大感到不安,派拉杰普特将领查伊·辛格将他围困于普兰达尔山堡。西瓦吉暂时投降。1665年双方签订普兰达尔条约,西瓦吉割让23个堡垒以及年产值达160万卢比的土地。条约还规定莫卧儿王朝应给他以印度高级王公的优待。1666年,西瓦吉赴阿格拉觐见莫卧儿皇帝时因受冷遇而强烈抗议,奥朗则布将其软禁,并欲杀害。1667年,他设法逃脱。1670~1673年西瓦吉再次起来反抗莫卧儿帝国,并收复浦那。1674年在赖加尔加冕为“查特拉帕蒂”(即独立的君王)。1680年4月去世。
西瓦吉领导马拉特人进行了35年的反抗莫卧儿帝国的武装斗争,把马拉特人96个部族联合成为独立的军事强国。内政上实行颇得民心的改革,驱逐了穆斯林封建主,农民的田赋减少到收成的1/3,财政来源主要是依靠向莫卧儿帝国统治区征收的军事保护税。军事上建立了军纪严明的以农民为骨干的、善于进行山地游击战的轻骑兵。西瓦吉领导的马拉特游击战沉重地打击了奥朗则布的统治。 传统工艺 马什卢和希姆卢奥兰贾巴德因制作人称马什卢和希姆卢的纺织品而知名。它们用棉线和丝线织成,具有绸缎般的光泽。希姆卢是一种古老的编织技艺,最初称作库姆·科瓦伯。 毕德利奥兰贾巴德还有另一种用古老工艺制作的器皿,称作毕德利。它用锌和铜的合金制成,通常需要在器皿表面进行复杂精细的纯银技术处理,可以覆盖、镶嵌,或做成浮雕。 萨万瓦第工艺萨万瓦第是一种漆器制作技术。据估计,这种技术大约是在17世纪末传入该地的。用萨万瓦第漆器制作的产品多种多样,但主要是传统手绘的涂漆家具和其他各种精巧器物。将神话题材的图案描绘在漆制物品表面,是萨万瓦第漆器一种独有的特色。这类图案具有三种不同的风格,即奇特拉卡塔、寺庙和甘吉发风格。奇特拉卡塔风格表现为图案设计大胆且动感很强。寺庙绘画则是静态的,通常用来表现坐着的神。甘吉发绘画风格突出。它们描绘的是毗湿奴神的十种化身。 瓦尔利绘画瓦尔利绘画(或称乔克)所以如此冠名,是因为绘制者是瓦尔利部落民。传统上,瓦尔利绘画是由妇女在婚礼上绘制的。它们是一些神圣的图案,用米糊和秸草作材料,涂敷在瓦尔利人朴实的房屋墙壁上。所绘的形象主要是帕尔卡特,她是树木和农作物女神,象征着创造能力。青年男子也开始参与绘画,作品绘制在纸张上,绘画题材则在传统的瓦尔利基本装饰性图案中将现代因素结合进来。 衣物和首饰传统上,马哈拉施特拉妇女的服装是一种九码长的纱丽,称作那瓦蒂。男人则喜戴色彩斑斓的头巾,称作裴塔。马哈拉施特拉邦是一个有着悠久纺织业发展史的地区。这里生产多种款式不同的纱丽和面料,它们风行于各个不同的地区,如戈尔哈布尔、浦那、派坦等。马拉地人和贝什瓦们的首饰样式至今仍然非常流行。除了项链以外,那些带有珍珠和红色、白色宝石的鼻环,当地称作纳特,也是马哈拉施特拉妇女们十分喜爱的饰物。 戈尔哈布尔的恰帕尔戈尔哈布尔因其纺织品和棉布制品而著名,但是它最出名的还是手工制造的皮凉鞋,当地称作恰帕尔。这种皮凉鞋在世界各地十分出名。使它们出名的是它们那朴实无华的风格。鞋价的高低取决于皮革的质量和样式的设计。一般说来,戈尔哈布尔的恰帕尔是价格合理物有所值的。 派坦的纱丽纺制派坦纱丽的技艺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纱丽用纯丝线纺织,而所需的“扎利”即金线,则用纯金抽成。织成一件布满凸花的派坦纱丽,无论如何都要六个月到一年半的时间。 那罗延佩特绍拉布尔附近地区出产一种传统的马哈拉施特拉纱丽。这种称作那罗延佩特的纱丽用丝线织成,镶有鲜明的扎利花边,图案通常是被称作“楼陀罗格舍”的金刚珠。 节日
1.加内什·遮杜尔提节
马哈拉施特拉的保护神加内什是智慧之神,是湿婆和雪山神女的儿子,长着象头(称作象头神)。加内什·遮杜尔提节在八月份,它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加内什神就是在那一天诞生的。
2.古提·帕德瓦节
古提·帕德瓦节(三、四月间)标志着马哈拉施特拉新年的开始。在这一天,商人和其他人都会请求占星家给予忠告。
3.那拉利·婆尼玛节
阴历5月的望日是庆祝那拉利·婆尼玛节的日子,马哈拉施特拉邦各地都有十分热闹而又独具特色的喜庆活动。那拉利·婆尼玛节还标志着新的捕鱼季节的到来。渔民们在驾着装饰得鲜艳夺目的渔船离港入海前,总要取悦海神,以求保护。那拉利·婆尼玛节是一个载歌载舞的日子。
4.高库尔·阿什塔米节
在八月庆祝高库尔·阿什塔米节,以纪念大神黑天的诞生。
5.那伽·潘查米节
那伽·潘查米意为蛇节,时间在八月底或九月初。在印度教神话里,眼镜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过节时,信徒们收集数百条眼镜蛇,把它们放在泥罐里,对其礼拜,同时唱歌跳舞。然后,人们便带着它们,赶着牛车和其他车辆排队游行。第二天,它们又被放回到捉它们的田地里。

第三次英阿战争:武器落后的阿富汗人,为何敢入侵英属印度?

对于生活在南亚大陆的印度人来说,北方的阿富汗人一直被他们所忌惮,在印度的 历史 上,曾多次遭到阿富汗人的入侵,凶悍的阿富汗人给他们留下了恐惧的记忆。到了印度莫卧儿帝国末期,随着英国人的到来,印度逐渐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阿富汗,在那段时期曾和英国军队爆发了三次大规模战争。


很多学者认为,英国殖民者之所以能够迅速征服印度的土地,还要得益于阿富汗人的国父艾哈迈德沙对印度的入侵。

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建立杜兰尼王朝的艾哈迈德沙多次率军入侵印度,并且在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击垮印度的马拉塔人。而马拉塔人的失败,则让英国人有了可乘之机,因为当时的马拉塔人被誉为“印度教守卫者”,他们是英国人最顽强的抵抗者。

到了公元1839年,两万多名英国军队首次入侵阿富汗,英国人迅速占领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但是不久之后他们便遭到了阿富汗人的顽强反击, 无数英国人和印度人被阿富汗人杀死,据说只有一位身负重伤的军医活着离开了阿富汗。


而第二次英阿战争,过程则和第一次英阿战争十分相似, 英国人虽然能占领阿富汗的城市,但是却无法击垮阿富汗人的意志 ,到了1881年的4月,深陷战争泥潭的英国军队开始撤离阿富汗,第二次英阿战争宣告结束。

不过英国人虽然撤离了阿富汗,但是却通过 《甘达马克条约》 将阿富汗变成了英国的附属国,而当时的先后担任阿富汗国王拉赫曼·汗和哈比布拉·汗,也开始被迫和英国人搞好关系,以此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但是当哈比布拉·汗被暗杀之后, 他的儿子阿曼努拉·汗便开始试图摆脱英国人对阿富汗人的统治,并且在1919年发动了第三次英阿战争。


在第三次英阿战争爆发前夕,阿富汗的正规军大约有五万人,分为21个骑兵团和75个步兵营,并且拥有二百八十多口火炮和几挺破旧的加德纳机枪。

不过根据一位英国军官的记述,这支阿富汗军队虽然十分勇猛,但是武器装备却十分落后,他们的火炮大多破旧不堪,士兵的步枪很多都是其他欧洲国家淘汰的武器,而且弹药数量也不多。

武器装备落后并且人数只有五万人的阿富汗正规军,在拥有飞机和坦克的英国军队面前完全处于劣势,但是阿曼努拉·汗还有一件“利器”,而这件利器便是生活在阿富汗和印度边境的 普什图部落民兵。


阿富汗的主体民族为普什图人,而在印度的西北部,也生活着许多普什图人,他们被当地人称呼为“ 帕坦人 ”,而这些帕坦人则以盛产凶悍的武士而闻名,而且他们的武器装备也要比阿富汗正规军更好,因为他们经常购买和偷窃英军士兵的武器。

这些帕坦人大部分都是阿曼努拉·汗的支持者,他们也阿曼努拉·汗一样厌恶英国军队,因此在战争爆发之后,帕坦人的部落为阿曼努拉·汗提供了大约七万名帕坦民兵。

到了公元1919年的5月3日,阿曼努拉·汗命令阿富汗正规军在开伯尔山口一带集结,随后便对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发动了入侵。


对于阿富汗人来说,开伯尔山口是一个十分熟悉的地方,因为他们骁勇善战的祖先曾多次穿过开伯尔山口,对印度的土地进行蹂躏。

在阿富汗军队穿过开伯尔山口之前,印度刚刚发生了“阿姆利则惨案”,几百名印度人遭到了英国士兵的射杀,这也引起了许多印度人开始反抗英国殖民者, 而阿曼努拉·汗就在这个时候,以“为印度人”复仇的名义向英国军队开战了。

阿富汗军队穿过开伯尔山口之后,立即得到了当地帕坦人的帮助,驻扎在边境的英军士兵很快便被击溃了,阿富汗军队占领了一些位于边境的村庄,以及一座英军士兵的供水站。得知阿富汗人来袭的消息后,英国人立即开始集结军队,并且在三天之后正式向阿富汗宣战。


而此时英军的处境并不好,由于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因此许多英军士兵都不愿继续参战。当集结完毕的英军士兵抵达边境后,立即和入侵的阿富汗士兵展开了激战,甚至发生了白刃战。

不过由于后来英国皇家空军派出飞机轰炸了支持阿曼努拉·汗的帕坦部落, 使这些帕坦人见识到了轰炸机的厉害,于是一些部落民兵便决定临阵脱逃,他们抛弃了自己的族人,并且开始捡拾阿富汗军队败退时遗留的物资。

当阿富汗军队败退之后,英国军队又追击至阿富汗境内,并且派出轰炸机对喀布尔进行了空袭,阿富汗人开始在自己的土地迎战英国人,双方互有胜负。


英军进入阿富汗后,他们的处境也开始恶化,许多士兵因为不愿继续打仗而离开军队,尤其是在英军中服役的印度人,由于阿姆利则惨案的发生,导致许多印度士兵开始对英国人不满,他们不愿意继续为英国人卖命。

而且就在这个时候,生活在边境地区的帕坦部落又开始袭击英军的后勤部队,这些不利的情况导致英国人决定在同年的8月8日停战,第三次英阿战争宣告结束。

在这场历时两个多月的战争中,阿富汗人大约有一千人阵亡,而英国军队中则有二百多名士兵阵亡。而英国军队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了优势, 但是这些优势并不能阻止阿富汗人摆脱英国的统治,到了1921年,英国人在条约中正式承认了阿富汗的独立。

参考资料:《阿富汗 历史 词典》《战争中的阿富汗》


马拉地族的简介


马拉地人系来自中亚并通过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兴都库什山脉往南亚次大陆迁徙的印欧人种——雅利安人与当地的棕肤色人种——达罗毗荼人混合,并吸收拉杰普特人、古贾尔人、阿赫尔人等成分逐渐形成的。在历史上曾建立摩诃剌陀国,1674年建立强大的马拉塔帝国。1775~1817年间数次发动武装斗争,反抗葡、英入侵,失败后遭受殖民统治。1960年建邦。种姓制度甚严,分为三大部分,即阿斯尔马拉地、贡毕马拉地和贡格利马拉地。阿斯尔马拉地人自称是上层拉杰普特人的后裔,过去多是封建地主和王公贵族。其他两部分被认为是下层马赫拉塔人的子孙,历来当农民、牧民、仆役和兵士。三部分人之间原则上互不通婚。马拉地人文学、艺术历史悠久,早在13世纪已有本民族的文学书籍。农村居民爱穿紧袖或短袖无领衫,缠大头巾;城市男子爱戴黑圆帽,留翅胡,妇女穿方格纱丽。大多从事农业,种植水稻、棉花、小麦和豆类。进入到21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广大农村仍以小农经济为主。
马拉地族人身体灵活,擅长完成技巧性强的动作。作为印度的主要民族,在历史上以仪杖卫士和印度教卫士知名。老家是马哈拉施特拉(Maharashtra)邦,亦即沿印度西海岸从孟买到卧亚并向内陆延伸至那格浦尔(Nagpur)以东约160公里(100哩)处的操马拉塔语的地区。马拉塔有3个交叠的含义︰在说马拉塔语地区内,它指占统治地位的单独一个马拉塔种姓或马拉塔和昆比(Kunbi)两个种姓集团;在马哈拉施特拉邦以外,它泛指整个说马拉塔语地区的居民,为数超过65,000,000;在历史上,它指17世纪马拉塔领袖西瓦吉(Sivaji)所建立、18世纪由若干种姓的继任者加以扩张的地方性王国。
马拉塔种姓集团主要是一个农村等级,包括农民、地主和军人。马拉塔和昆比种姓集团分为沿海、西部山区和德干平原3个亚地区性集团,彼此不通婚。在每一亚地区内,这些种姓的氏族均归入按地位排列的社会群体。最大的群体有96个氏族,据说包括所有真正的马拉塔人,不过这96个氏族的排列不大相同,颇有争议。
马拉地族人的饮食没有什么特别,米饭、面饼、奶、奶油、酥油和蔬菜,这些在北印度常吃的食物,在这里也同样流行。马拉塔人的节日繁多,内容丰富多彩,最大的节日是耿乃希节。
马拉塔人是印度境内居住在德干西北部地区的一个民族。从17世纪中叶起,这个民族开始了武装斗争,反对莫卧儿封建主的异族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大莫卧儿帝国并加速了它的崩溃。在这一斗争进程中建立了一个马拉塔人的独立邦。这个邦的封建上层人物不久就走上了侵略战争的道路。17世纪末,马拉塔邦被封建内讧所削弱,但是在18世纪初,又形成了一个以最高统治者——派施华为首的诸马拉塔王国的强大联盟。马拉塔封建主为了称霸印度而与阿富汗人进行斗争,1761年遭到惨重的失败。由于参加称霸印度的斗争和马拉塔封建主的内部纠纷而弄得精疲力尽的诸马拉塔王国,在1803—1805年英国—马拉塔战争中被东印度公司征服。
该民族属雅利安人与达罗毗荼人的混血后裔,后又融入古贾尔人和拉贾斯坦人的成分。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描绘马拉提人时说:“其形伟大,其性傲逸,有恩必报,有怨必复,人或凌辱,殉命以仇,窘急投兮,忘身以济。”泰戈尔在《故事诗》中曾经歌颂其英勇反抗莫卧儿王朝的民族英雄西瓦吉。该民族操马拉提语。大部分人信仰印度教,少数人信仰耆那教、伊斯兰教以及基督教。主要从事农业。

印度军队里马拉塔人,拉其普特人这些尚武民族多吗

印度军队民族联队

看图文吧字数太多不让发  望采纳

马拉塔人的介绍

印度主要民族,在历史上以仪杖卫士和印度教卫士知名。他们的老家是现在的马哈拉施特拉(Maharashtra)邦,亦即沿印度西海岸从孟买到卧亚并向内陆延伸至那格浦尔(Nagpur)以东约160公里(100哩)处的操马拉塔语的地区。马拉塔有3个交叠的含义︰在说马拉塔语地区内,它指占统治地位的单独一个马拉塔种姓或马拉塔和昆比(Kunbi)两个种姓集团;在马哈拉施特拉邦以外,它泛指整个说马拉塔语地区的居民,为数超过65,000,000;在历史上,它指17世纪马拉塔领袖西瓦吉(Sivaji)所建立、18世纪由若干种姓的继任者加以扩张的地方性王国。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马拉塔人帝国西瓦吉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3933.html
文章标签:帝国  马拉  评价  西瓦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