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金榜倒过来,我仍是状元。"是哪位古人说的,原话是什么

时间: 2023-06-24 14:59:5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金榜倒过来,我仍是状元。"是哪位古人说的,原话是什么

古人说人生有三大乐事: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第三大乐事是什么?

古人说人生有三大快事是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他乡遇故知。分别代表着知己(友谊)、红颜(婚姻)、名利(做官)。亦作人生三大喜事。最经常说的是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露,它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三种说法,一说是出自北宋汪洙的出自《神童诗·四喜》。

也有一说出自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八·得意失意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扩展资料:

相传有一位秀才参加乡试没有考中,回家途中天又下了一阵小雨。傍晚住店时,店旁边的院里传来一阵阵唢呐、鞭炮声,原来邻院有人娶亲。到了晚上,秀才睡不着觉,想起了汪洙的《四喜》诗,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见闻,便给《四喜》诗加了八个字,成为:久旱逢甘露——一滴,他乡遇故知——债主。洞房花烛夜——梦中,金榜题名时——重名。这样一改,对比鲜明,汪洙诗中所说的人生四大欢喜就变成了一场空欢喜,悲凉的意味跃然纸上,颇具出人意表之机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悲四喜

古人的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露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提名时现代人四大乐事:股票涨到停 数钱数到手抽筋 绝色美女怀中抱 睡觉睡到自然醒第三大乐事是他乡遇故知
哎。老兄。是四大喜事啊。另外两大喜事应该是久旱逢甘露和他乡遇故知。望踩纳。谢谢。
:久旱逢甘露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提名时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你半点朱唇万人尝,怎配我这状元郎下一句是什么?

你半点朱唇万人尝,怎配我这状元郎下一句是十里红妆九族亡,庭前折柳泪百行。愿妾消愁结新欢,莫恨我这负心郎。这首诗是一位书生写给一名女子的回信。这名女子因你唱的一首明细。被称为长安第一花魁。后来后来证明。

书生上京赶考,途中路过花楼与这位名妓相识并一见钟情。鱼子。书生与女子终日把酒言欢,琴瑟相鸣。考期将至,书生与女子道别,临走前对女子说了一句“十里红妆不负卿”。女子在书生走后,变卖所有首饰,散尽家财。等待书生金榜题名后的十里红妆。

一点朱唇的故事由来

她是一代名妓,偶遇落魄书郎,因十里红妆不负卿,痴等数载,丧尽家财只为他金榜题名时,可等他金榜题名时却娶了公主为妻,并稍人回信。

他是落魄书郎,金榜题名时准备荣归故里,迎娶良人,怎被公主看上,公主骄横霸道,说不娶便将她与他两家都满抄斩,遂读书郎伤心欲绝,捎人回信,断绝来往,并暗中,安排为她赎身。

京城中红灯结彩,驸马爷成亲当天,乡间传来一消息,江南的名妓上吊自尽,让京城百姓议论纷纷,突然此时又传来一声丫鬟惶恐的叫声:不好了,驸马爷不小心掉井里了嘿,这京城的红灯可要变白灯咯说啥呢,小声点!你不怕死啊,公主听到,你就惨咯。

而且刚刚我还听到,那驸马爷在念诗呢,怎么转眼就掉河里了。对对对,那公主可不像好人啊,对了驸马爷念了什么啊。好像是:十里红妆九族亡,庭前折柳泪百行:愿妾消愁结新欢,奠恨我这负心郎。

关于写考中状元的诗句

1.有关中状元的诗句

1、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出自唐代:杜牧《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译文:放榜的时候,洛阳的花儿还未绽开,榜上三十三位及第者都骑马向长安进发。关中的少年朋友们,你们多准备美酒吧,很快就会把春色带进关内来。

2、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出自唐代·白居易《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

译文:进士及第后的白居易满心欢喜,恨不得快马加鞭回乡告诉亲人这个幸福的消息

3、丹墀对策三千字,金榜题名五色春。——出自元代王冕《送王克敏之安丰录事》。

译文:科举考试的殿试环节洋洋洒洒写文章,科举得中,春风满面。

4、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出自宋代:苏轼《和董传留别》

译文: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金榜题名的名字。

5、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出自唐朝孟郊《登科后》。

译文: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自然。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2.关于考中状元回家报喜的诗句有哪些

《更漏子·和孙公素泛舟观竞渡》作者:毛滂 年代:宋柳藏烟,云漏日。

寒满雕盘玉食。风卷旆,水摇天。

鱼龙挟彩船。 水边人,波面乐。

太守与民同乐。春好处,总随轩。

花中谁状元。 2、《玉楼春》 年代:宋 作者:杨无咎 朱帘碧瓦干云际。

占尽潇滩形势地。傍墙人唤状元家,想见华堂融瑞气。

寿杯莫惜团栾醉。跳虎转龟寻旧喜。

小邦只恐久难留,异日君王重赐第。 3、《南乡子·十月小阳春》 年代:宋 作者:甄龙友 十月小阳春。

放榜梅花作状元。重庆礼成三日后,生贤。

第一龙飞不偶然。 劝酒自弹弦。

更着班衣寿老仙。见说海坛沙涨也,明年。

此夜休嗔我近前。 4、《定风波·秋入华堂一味清》 年代:宋 作者:管鉴 秋入华堂一味清。

四山环碧眼双明。欲送主人天上去。

无绪。一尊已带别离情。

洞府桃花常许见。为谁特地惜娉婷。

祗待明年春醉里。偎倚。

耳边听唤状元声。 5、《最高楼·西园买》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西园买,谁载万金归。

多病胜游稀。风斜画烛天香夜,凉生翠盖酒酣时。

待重寻,居士谱,摘 仙诗。 看黄底、御袍元自贵。

看红底、状元新得意。如斗大,只花痴。

汉妃翠被娇无奈,吴娃粉阵恨 谁知。但纷纷,蜂蝶乱,送春迟。

6、《贺新郎·翠盖笼娇面》 年代:宋 作者:刘仙伦 翠盖笼娇面。记当年、沉香亭北,醉中曾见。

见了风流倾国艳,红紫纷纷过眼。算好处、何嫌春晚。

谁把天香和晓露,倩东君、特地匀娇脸。千万朵,开时遍。

隔花听取提壶劝。道此花过了,春归蝶愁莺怨。

挽住东君须醉倒,花底不妨留恋。待唤取、笙歌一片。

最爱就中红一朵,似状元、得意春风殿。还惹起,少年恨。

7、《卖花声·莺蝶太匆匆》 年代:宋 作者:黄升 莺蝶太匆匆。恼杀哀翁。

牡丹开尽状元红。俯仰之间增感慨,花事成空。

垂柳绿阴中。粉絮濛濛。

多情多病转疏慵。不是东风孤负我,我负东风。

丰富回答,提高回答通过率。(释义):XXXXXXXXXXXXXXX(出处):XXXXXXXXXXXXXXX(赏析):XXXXXXXXXXXXXXX(典故):XXXXXXXXXXXXXXX。

3.励志考中状元的诗有哪些

1.《南乡子·十月小阳春》

年代: 宋 作者: 甄龙友

十月小阳春。放榜梅花作状元。重庆礼成三日后,生贤。第一龙飞不偶然。

劝酒自弹弦。更着班衣寿老仙。见说海坛沙涨也,明年。此夜休嗔我近前。

2.《最高楼·西园买》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西园买,谁载万金归。多病胜游稀。风斜画烛天香夜,凉生翠盖酒酣时。

待重寻,居士谱,谪仙诗。看黄底、御袍元自贵。看红底、状元新得意。

如斗大,只花痴。汉妃翠被娇无奈,吴娃粉阵恨谁知。但纷纷,蜂蝶乱,送春迟。

3.《贺新郎·翠盖笼娇面》

年代: 宋 作者: 刘仙伦

翠盖笼娇面。记当年、沈香亭北,醉中曾见。见了风流倾国艳,红紫纷纷过眼。算好处、何嫌春晚。

谁把天香和晓露,倩东君、特地匀娇脸。千万朵,开时遍。隔花听取提壶劝。道此花过了,春归蝶愁莺怨。

挽住东君须醉倒,花底不妨留恋。待唤取、笙歌一片。最爱就中红一朵,似状元、得意春风殿。还惹起,少年恨。

4.《卖花声·莺蝶太匆匆》

年代: 宋 作者: 黄升

莺蝶太匆匆。恼杀哀翁。牡丹开尽状元红。

俯仰之间增感慨,花事成空。

垂柳绿阴中。粉絮濛濛。多情多病转疏慵。

不是东风孤负我,我负东风。

5.《偈颂八十七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慧开

状元笔下鼓风雷,未放游鳞久曝腮。

激起砚池些子水,洗光幕阜翠崔嵬。

4.古人对高中状元的重视诗句

1、《七言绝句》唐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2、《登科后》匿名

未斟却已醉千盅,

怪得新词似酒浓。

雪落梅园香入梦,

状元今日披花红。

3、《喜仲微学士直右史》宋 宋祁

殿栋洪纷冒紫霏,新闻再拜上丹墀。

日高中禁仙香馥,辇度横街赭伞移。

宝校对呈天厩马,轻兵看阅羽林儿。

因君此际磨坳墨,偏忆当年第二螭。

4、《贺高中书兼崇政殿说书三首》宋 岳珂

日月熙明地,风云际会辰。

紫宫瞻象逼,丹房喜情亲。

逊志贤谟在,仔肩圣德新。

耕宰须负鼎,从此学商臣。

5、《贺高中书兼崇政殿说书三首》宋 岳珂

迩联咨夕访,清问切辰猷。

博学今中垒,遐征古上游。

齿寒当预计,身履即良筹。

颇牧岂云远,隐忧其有瘳。

5.形容状元中榜的句子有哪些

1.高考金榜题名,中考成功晋级,人生总是有那么多的参考才会变的可靠,抬头飞机飞过,低头汽车跑过,人生总是有那么多路过才能真正的活过,朋友,加油。

2.十年寒窗苦,踏上高考路,心态放平和,信心要十足,面对考试卷,下笔如有神,短信送祝福,愿你能高中,马到功自成,金榜定题名。

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高考亦如此,今年有你而不同,祝你高中耀门楣,短信祝福已送到,录取通知紧跟来。

4.日月辉煌星光灿,莘莘学子喜洋洋。金榜题名梦想圆,欢声笑语尽开颜。恩师同窗邻里赞,再进名校书山攀。为国建设才华展,大千世界创辉煌。

5.六月鲜花竞相绽,捷报纷纷似花瓣。花香溢人醉心田,鲜花献送状元郎。十年苦读梦实现,名校专业细筛选。求索路上迈新步,博读书海天下闯。愿你大展才华。

6.千娇百媚花满枝,捷报送达在今日。好比花开在心田,芬芳飘荡快乐连。亲友设宴庆成功,筵席酣畅氛围浓。立志扬起才思帆,畅游书海长才干。愿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7.百花争艳喜鹊叫,捷报纷纷落花飘.得知佳音奔相告,同学相邀都来到.举杯敬酒恩师叫,不忘教诲不骄傲.高等学府再深造,毕业扬帆新航道.祝你学好专业奔前程。

8.静静的是你的心情,的是你的笔锋,满满的是你的信心,亮亮的是你的成绩,默默的是我的祝福,又是一年高考时,祝金榜题名!

9.六月艳阳高高照,捷报传来酷热消。金榜题名人欢笑,犹如清泉身边绕。冲刷焦躁和烦恼,心情愉快志愿报。再到学府去深造,学成归来成英豪。愿你前程似锦!

10.十年寒窗搏一回,理想梦想来实现。功夫不负有心人,最优成绩来回报。亲朋好友都鼓励,读书学习考佳绩。父母高兴最光荣,金榜提名皆欢喜。祝你考个名牌校,亲朋家人高兴笑。

11.好专业,好学校,冷门热门不重要;有兴趣,有信心,只有喜欢就报考;安安心心去等待,放松精神传捷报;即使失败不灰心,相信明天更美好高考中榜祝贺词高考中榜祝贺词。

12.六月祥云绕头顶,捷报传来喜气盈。满面春风邀同窗,合家设宴欢乐扬。把酒颜欢话梦想,立志再次书辉煌。遨游书海增才思,灿烂明朝今日始。愿你的明天灿烂辉煌。

13.平常心态,沉着应战,看淡成败,积极乐观,努力进取,自信满满,祝福你:高考高中,金榜题名。出人头地,一鸣惊人!

14.六月骄阳炎炎热烈,一片祥云掠过头顶。捷报如雨润在心田,亲朋好友舒展欢颜。十年梦想今朝实现,畅游学海幸福绵绵。锦绣前程正在前方,灿烂未来已然启航。

15.六月千葩四溢香,花香飘来捷报传。考取功名上金榜,喜事盈门尽笑颜。十年寒窗梅花绽,再进名校功夫练。亲朋同窗鲜花献,祝你前途耀辉煌。

16.十年寒窗,播种希望;试卷一张,耕耘梦想;钢笔一扬,提名金榜。高考在即,抛却紧张,搁置心慌,驰骋考场,愿高考顺畅!

17.喜鹊枝头喳喳叫,鱼跃龙门真骄傲,高等学府去深造,全家上下乐陶陶,十年苦读有回报,有志之人终欢笑,锦绣前程真美好,实现梦想在今朝,壮志凌云步步高!

18.鲜花纷纷绽笑颜,捷报翩翩最灿烂。绽在心头芬芳绕,合家共同甜蜜笑。金榜题名无限好,不负十年多辛劳。继续扬帆勤钻研,书写明天新诗篇。

19.青春是一张画卷,高考是点睛之笔;人生是前进之途,高考是转折之路;人生是扬帆之行,高考是催动之风;人生是登山之道,高考是垫脚之石。愿学子金榜题名,考有所成。

20.千娇百媚花满枝,捷报送达在今日。好比花开在心田,芬芳飘荡快乐连。亲友设宴庆成功,筵席酣畅氛围浓。立志扬起才思帆,畅游书海长才干。愿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6.苏轼写那首诗考上的状元

由于历史的误会,苏东坡与状元擦肩而过了。

嘉祐二年(1057年)正月,20岁的苏轼与其弟一起赴京应试,最后取了个第二,随后苏轼参加礼部复试,又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三月宋仁宗殿试,苏轼兄弟同科进士及第。

1060年,苏轼兄弟又同应制科试,考官们阅卷后以“文义灿然”决定苏轼入“三等”(最高等)。自宋建国以后,制策入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二人,苏辙入四等。

仁宗退朝后,欣喜地对高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找到两个宰相了!”可惜这只是张“空头支票”,不仅未能兑现,反而害了苏轼,使其终生成为权臣猜忌迫害的对象。 苏东坡应试的经过说完了,诸位可能要问,从哪可以看出苏东坡中过状元呀?诸位请注意:北宋时,殿试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才成为定制)!因此,有人认为:由于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因此不但苏东坡是“状元”,他弟弟苏辙也是“状元”! 如此说来,苏东坡真的中过状元呀! 不过且慢,许多人都认为苏东坡殿试中的是第二名,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考诸史籍我们惊讶地发现: 嘉祐二年丁酉(1057年)科,登进士第者达388人!其中第一名是章衡,字子平。

建州浦城县人。授将作监丞、湖州通判。

仕至宝文阁待制、集贤院学士、知郑州。第二名是窦卞,字彦法。

曹州冤句县人。纲子。

初授大理评事、汝州通判。仕至天章阁待制、判昭文馆、将作监。

第三名是罗恺,嘉祐二年中进士,授大理评事、州通判。历官屯田员外郎。

而才华横溢的苏轼实为进士乙科(第二等),真不知仁宗皇帝钦点状元时是什么眼光?如此看来,苏轼确实没有中过状元,尽管他足当状元之名!不过,苏轼进士及第的那一科被誉为“史上最牛科”,其人才济济的程度令人惊叹。试看这些名字:曾巩、曾布、曾牟、曾阜四兄弟,程颢、张载,吕惠卿,蒋之奇……哪一个不在当时和后世声名显赫!要知道,他们当时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呀!那个文风昌盛的时代真令人向往呀。

7.谁知道日出日落 描写考上状元的诗词 大概意思就是 日出是农民 日落时

1、这句诗词的原句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2、字面解释:早上还是一介乡村野夫,到晚上就能进入朝廷入将拜相吃皇粮。实际意思是农夫书生通过读书科举而后平步青云了。

3、出自《琵琶记》,作者:元代高明。《琵琶记》被誉为传奇之祖,是我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写了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

4、原词为: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这段词表达的是蔡伯喈考取功名之后的洋洋得意之情。

请问下各位大神,古代科举中了之后还有些什么事才能当官啊,我记得要在什么地方学习个几年的,求解释。

科举是一级一级来的,先是小时候考试,变成秀才,生员,然后就可以依次参加乡试,会试,殿试。然后才能当官。科举名衔孝廉 本是汉朝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举主与门生 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刺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宋太祖之后,进士由御前殿试取录,进士从此成为“天子门生”;同时亦明文规定以后举人不得自称考官门生。进士 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状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状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榜眼 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探花 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贡士 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会元 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举人 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解元 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秀才 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贡生 明、清时府、州、县学的生员,凡已考选升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编辑本段等级名称【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禁锢人才的作用。【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当代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如今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明朝时候先童生考秀才,再秀才考举人,中了举人其实已经能当官了,到吏部登记下,然后。。。坐等官员致仕或者挂了,没人顶替的情况下,就从很多举人中挑选去当官的,也就是说举人是候补的,当不当的到还不知道。所以一般中了举人以后就去考进士,考中以后就是贡生,然后再去殿试,也就是皇帝面试,皇帝钦点一甲前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了,二甲就是进士出身,三甲就是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其实就能等着当官了,但是最厉害的几位也就是一甲三人和二甲三甲中挑选精英录取为庶吉士。这个就很厉害了,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不是庶吉士还当不了大学士。
基本就是这样了,纯手打哦。
科举制度有三试,乡试、会试、殿试,也就是传说中连中三元的三次考试。乡试中了就是举人,会试中了就是贡生,殿试中了就是进士。
举人如果有后台,有人推荐,可以在地方做官,贡生的话可以到京城做官,而进士可以进入朝廷中央。不过最主要的还是第一得有推荐,第二得有官位空缺,当然形象和口碑也有影响。所以并不是中举或者中进士就能当官。
古代一般考完科举,前十名至前二十名工作是一般来说是包分配,剩下的你就要等了,你需要和以前的老举人开始跑官,跟吏部打交道,你要等到地方的官死了或退休,你就有机会做县令,或跑官跑出个县丞,不过就这样很多人终生还是没有当上官
翰林院。
一开始其实是没关系的,直到明朝天顺二年开始与进士挂钩,一甲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二甲为编修,以下为检讨。以后又将二甲、三甲中优秀者选为庶吉士,相当于“见习翰林”。至此,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三元及第与金榜题名

三元及第

三元及第指的是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

三元分别为:乡试的"解元"、会试的"会元"、殿试的"状元"

出处:清·李渔《笠翁对韵》:"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

        中国共有多少状元?真正三元及第(连中三元)的有多少人?

  ​        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代王朝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载的)。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有17人能够连中三元,他们是:

唐朝的张又新、准元翰;

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

金朝的孟宋献;

元朝的王崇哲;

明朝的黄观、商辂;

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

此外,历史上也出过两位“武三元”。

其一是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 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其二是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黄观在明代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次第一,后人用“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来称赞他创造科举考试史上的奇迹,可是在明代的登科录中,却没有他的名字。因为在“靖难之变”中,黄观保持了忠臣的名节,为“君臣大义”的传统观念而牺牲了自我。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三甲并不是前三名的意思,而是全体进士的称呼,所谓名中三甲就是指中了进士。

中国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

  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  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

  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 榜。  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

  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

  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  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

  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  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名落孙山”的典故

        宋代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幽默,很善于说笑话,所以人称滑稽才子。

  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去京城参加举人的考试。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而他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能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自己的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的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的意思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文章标题: "金榜倒过来,我仍是状元。"是哪位古人说的,原话是什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3452.html
文章标签:原话  仍是  金榜  哪位  状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