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一个学校的校史可以怎样灵活计算

时间: 2023-06-22 15:01:1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6次

一个学校的校史可以怎样灵活计算

同时成立,同为四大工学院,为啥唯独【东南大学】号称百年校史?

众所周知,四大工学院于1952年院系调整期同时成立,rn南京工学院,华中工学院主,华南工学院 分别继承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工科,加上部分其他学校的工科组成。rnrn前天东南大学举办110年校庆,按照东南计算校史的逻辑,华科应该有和武大同样的119年校史,华南理工也应该有和中山大学同样的88年校史,但是,为什么唯独东南大学号称有110年校史,而华科和华南理工则只承认1952年创校起的60年校史。rnrn东南大学不地道啊,抢了南大的工科的同时,连南大的历史也抢了。rnrn有意思的是,东南大学的110年校庆不是个别现象,江苏今年出现了9所大学同时举行110周年校庆的荒诞现象。rnrn难怪武汉大学原校长、知名教育改革家 刘道玉说 “大学病了。是什么病?我觉得犯了狂躁病,极度亢奋,不能自已。”“中国的大学每隔十年就搞一次校庆,这在世界上闻所未闻。每次搞校庆,还要在报纸上发两次到三次公告,有些学校举债搞校庆。”

东南大学,这个名字在1921年—1927年就曾经存在过,这是一所在南京高等师范的基础上创办的国立大学。从此,新的东南大学就挪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历史,作为自己的历史。

东南大学为了延长校史,毫不留情地将自己本来的“前身”江南高等实业学堂抛弃了,换成了三江师范学堂。在今天东南大学的官网上,你已经找不到江南高等实业学堂的踪迹了,尽管在30多年的时间里,它都是被官方认证的“前身”。

实际上,就算是那些出了名的“百年老校”,校史也是不可细查的。看南京大学的更名史就可以发现,从两江师范学堂(1906-1911)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4-1921),中间还有着三年的空档期。

1911年,正是辛亥革命爆发的时间。武昌起义后,两江师范学堂因战事停办,原来的校舍也被当做军用仓库,直到1914年,江苏省决定借用原址成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新成立的学校,与原来的两江师范学堂唯一的关系,也就只有校舍了。

可以说,校舍已经成为一所学校延长校史的必备杀器了。这使得成立于1926年的湖南大学,凭借着岳麓书院的地理位置,已经打出了“千年学府”的名号


在1988年改名的时候,教育部建议统一改名为XX理工大学,于是,
华中工学院改名华中理工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
华南工学院改名华南理工大学,
大连工学院改名大连理工大学,

只有——南京工学院,这所在80年代名声大振的学校,执意改名东南大学,
似乎已经不满足于四大工学院之首的地位了。

接下来的举措,更加证实了此次改名为东南的目的确实别有用心。

公然挑战同城的南京大学,更重要的是挑战了南京大学的发展历史,
【篡用南京大学在1923年至1928年之间,使用过的老校名——国立东南大学】 。
混淆试听,拉长自己的校史整整50年,
把自己的建校日,篡改成跟母体学校南京大学一样建校时间——1902年,
并且盗用了1952年南京大学院系调整之前的全部校史和校友。

PS:【南京大学历史上曾用过的老校名】:
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
1906年:两江师范学堂
1914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
1927年: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1928年2月:国立江苏大学
1928年5月:国立中央大学
1949年:国立南京大学
1950年:【南京大学】,并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明确指出:国立东南大学是南京大学曾经用过的老校名。★★★

★★★
1952年,南京大学院系调整。
此时,才产生了南京工学院。
南京工学院在1988年改名东南。
混淆视听,骗了不少人。。。

★★★背景补充:
1949年8月8日,接南京军管会的通知,【国立中央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那一天,许多同学都在镌刻着新校名的大门口留影纪念。“国立南京大学”六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耀眼。
12日,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正式成立,由梁希、潘菽等21人组成,梁希为校委会主席。

15日,原校务维持委员会在军代表赵卓的监临下,向新的校委会移交了所有清册文件,中央大学的接管工作胜利结束。

10月22日,国立南京大学成立庆祝大会正式召开,陈毅、陈士榘、钟期光、聂凤智、余立金、张崇义等同志向学校赠送锦旗一面,祝贺南大新生。

1950年10月10日,学校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长吴有训签发的通知,“除私立学校于校名前加‘私立’二字外,各级学校校名前概不加国立、省立、市立及公立字样”。
【自此,校名即去掉“国立”二字,而称“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校名一直沿用至今】。

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模式,全国院系大调整,几乎所有大学都卷入这次规模空前的大调整,中国的大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很多综合大学遭到拆分,南京大学也是如此,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等分出去,成为新的大学。
1、1949年,南京大学边疆政治系并入北京大学,组建新的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
2、1952年,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分出,组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为南京师范大学。
3、1952年,南京大学农学院分出,组建南京农学院,1988年改名为南京农业大学。
4、1952年,南京大学农学院林学系分出,组建南京林学院,1985年改名为南京林业大学。
5、1952年,南京大学工学院水利系分出,组建华东水利学院,1985年改名为河海大学。
6、1952年,南京大学工学院航空系分出,在南京组建华东航空学院,后迁至西安改名西安航空学院,1957年并入组建西北工业大学。
7、1952年,南京大学医学院分出,在南京组建华东军区医学院,1954年迁至西安合组为第四军医大学。
8、1952年,南京大学哲学系迁至北京,合组新的北京大学哲学系。
9、1952年,南京大学体育系迁至上海,组建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改名上海体育学院)。
10、1952年,南京大学政治系、法律系迁至上海,组建华东政法学院(后改名为华东政法大学)。
11、1952年,南京大学经济系迁至上海,合组新的复旦大学经济系。
12、1952年,南京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并入浙江农学院(后改名为浙江农业大学)。
13、 1952年,南京大学农学院园艺系果树组并入山东农学院(后改名为山东农业大学)。
14、1952年,南京大学工学院分出,组建南京工学院(1988年改名为东南大学)。后来,南京工学院有关院系又独立出去成为新的大学:
15、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三分之一师资于1956年西迁成都,同交通大学、华南工学院相关系科共同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
16、南京工学院化学工程系于1958年分出,成立南京化工学院(今南京工业大学主体);
17、南京工学院食品工程系分出,迁往无锡,成立无锡轻工学院(今江南大学主体)。
18、南京工学院农业机械系于1960分出,迁往镇江,成立镇江农业机械学院(今江苏大学主体)。
19、1956年,南京大学心理系迁至北京,组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20、1960年,中国气象局和南京大学合作建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3年独立为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改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调整之后的南京大学实力大损。只保留了文理学院,同时金陵大学文理学院并入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由原址迁至金陵大学旧址,南京工学院设在南京大学旧址,南京师范学院设在金陵女子大学旧址。

南京大学,历经多次的校名更迭和校址的搬迁,一些别有用心的学校就钻空子,鱼目混珠。
这位网友,你是一纯粹社会愤青呢还是一看着眼瞅着东大蓬勃发展而害怕的南大人呢?你要是第一类人呢,我也就不再说些什么了,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某些目光短浅之辈信口雌黄,一一计较,我也浪费不起那时间。然而,看你对南大校史校史的理解成度,倒是极有可能是第二类人,那我就不能沉默了。首先纠正你一个事实性的错误,东南大学110周年校庆是在2021年6月2号,而非“前天”之云云。第二,说“东南大学不地道啊,抢了南大的工科的同时,连南大的历史也抢了。”,这纯为娼妇处子之所为。何为抢?南大办110周年校庆之时,东大可有有过半分对南大的不满,可有过言语诋毁,可有过行为抵制?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是国立中央大学的一部分,为何南大就可称110周年,而东大就不可以?仅仅就是因为她曾叫国立南京大学吗?如此说来,国立中央大学大学的前世是国立东南大学,按辈分算,国立南京大学还应该叫国立东南大学太爷,这岂不是南大抢了东大的文科和理科,竟还冠冕堂皇的指责东大抢历史?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第三,东大校庆是登了报纸,发了公告,可这就是犯了所谓狂躁病吗?如果这是,那红白喜丧酒席,人之生日Party,金婚银婚。。。岂不都成了精神病人神经错乱的举动?难道地球人都病了,唯你独清醒?大学病了不假,几乎全国的大学都概莫能外,至于是何病,不同大学有不同的痼疾,非一言能蔽之。但若以此为据,就对校庆说三道四,横加批判,且不分是非含沙射影,不免让人心生疑虑,莫非是精神错乱?否则怎么会一而再再而三的不顾道德底线,挑战我们的忍耐极限呢?最后,我真心的希望,若有逞口舌之能,损人不利己之闲暇,不如用来做出点切实的有利于大众有利于祖国的成果出来,赢得了口碑,声誉自然而随之而来。用刘墉先生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彰显自己,不必否定他人”。做人,首先得有人格。
东南大学,篡改历史。路人皆知。
哎呀,别匿名啊,南大的同学,你们是正统好了吧?现在不要争论过去,自己南大好好努力,恢复中大的实力,那也没人会管到底是不是中大继承人吧,我想东大的南京各大学都这么做才是对的,不要再对此争论了,以前发帖对骂,现在还来知道弄,你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不起你这种个人!

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灵活性实施方案 吴银华

计算能力是是小学生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学生在小学阶段具有良好的计算能力可以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计算灵活性是指学生在计算中表现出的计算方的法多样化,计算灵活性本质上是思维灵活性,是思维灵活性在计算中的表现。计算灵活性表现为计算的角度灵活、过程灵活、知识运用灵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计算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能从多种算法中找到最简洁的算法,而一般学生往往只满足于一种计算方法。这说明计算灵活性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培养。
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一些教师认为,学生能做到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就很不错了,何必要求他们掌握多种计算方法呢?为确保计算正确率,一些教师认为掌握一种方法更保险,宁愿把学生“教死”也不愿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忽视了学生高层次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并不是让学生都变成计算能手,而是通过这样一个途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具有多维思维的意识和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索计算方法的意识
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克服习惯心理是关键。学生之所以满足于一种计算方法,而很少思考还有没有其它计算方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缺少多角度探索计算方法的数学活动体验。为此,要着力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索计算方法的意识,唤醒和激活过去所学的知识和计算经验。
1、设计可直接用运算性质或运算律计算的练习
在初学新的计算方法时,为避免干扰,例题、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往往比较单一。当学生已经较熟练掌握新的计算方法,并学习了有关运算性质和运算律之后,在教学中便需要设计可直接用运算性质或运算律计算的练习,这类练习至少给学生提供了两种明显的计算方法:一种是常规方法,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另一种是巧算,直接运用运算性质或运算律计算的方法。例如,学习了减法性质后,不妨设计类似于128-(28+59)这样的计算题作为练习。该题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符合减法性质的形式特征;二是括号中有一个加数28与被减数128的末两位数相同。因此,明显具有两种方法:(1)用常规方法,先计算括号内28+59的和,再与128相减;(2)利用减法性质计算,原式=128-28-59=100-59=41。
2、注意培养学生的简算思维意识
要有效克服习惯心理,要求学生在遇到计算问题后不要急于计算,而要注意观察和注意算式的特点,并形成习惯。非常规计算方法往往就产生于对算式特点的分析研究上。对于一些简单的、特点明显的算式学生可能一眼就能看出;对特点隐蔽的算式,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对算式的信息进行加工,发现隐藏在算式后面的特点。这种观察力与注意力的培养也是一种心理训练。
二、在平时的计算题中鼓励和引导学生探索多种计算方法
不同的计算方法来源于起初对题目中已知条件的感受不同。即使普通的计算题,似乎没有任何特点可言,但只要善于从不同方面感受已知条件,也能产生新计算的思路。因此,除了采取上面的措施外,还需要在平时的计算题中鼓励和引导学生探索多种计算方法,以增强学生灵活计算的意识,提高学生计算的灵活性。
如计算650÷25,这是一道普通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计算题,教师要求每位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这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除了直接用竖式除法求商外,部分学生利用商的性质进行计算:650÷25=(600×4)÷(25×4)=2600÷100=26。当时学生只想出了这两种方法。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联想以前学过的乘法分配律,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计算呢。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思维豁然打开,他们提出了以下几种思路:(1)650÷25=(600+50)÷25=600÷25+50÷25=24+2=26;(2)650÷25=(600+50)÷25=(6×100+50)÷25=6×100÷25+50÷25=6×4+2=24+2=26。这两种新的计算方法的共同点是:将被除数分解为已于口算的两个25的倍数的和,具有创造性。
上述例子说明,对算式结构的不同感知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经验。因此要提高计算的灵活性,必须打好知识基础,在交流和互动中相互启发、借鉴,分享大家的思维成果和计算经验,共同成长。当然,培养计算的灵活性,并不是无限制地要求学生“方法越多越好”,而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尽可能地寻求有意义的、不同类的多种方法,以提高学生计算的灵活性。但是在提高学生计算灵活性的教学中,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是不可或缺的。教师不能仅仅当一个组织者和评价者,而应该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促进学生计算灵活性的发展。
在教学中应合理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计算中算法多元化只是一种手段和途径,目的是通过算法多元化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优化算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思路,这对于学生来说更有意义。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计算的灵活性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贯穿于计算教学的全过程,要从平时做起,从点滴入手,注重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更多的计算策略,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复旦二附中校史

复旦二附中坐落于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与复旦附中比邻而居。复旦二附中的前身为复旦子弟学校中学部,1978年成立,1985年改为现名,但作为子弟学校的性质仍不变:仍接受复旦大学和杨浦区教育局的双重领导,学生仍以复旦子弟为主体。
二附中是一所完全中学,初中部每年招收新生约160 人,高中部每年招新生40人。全校现共有7个年级19个班级,学生数约700人。
学校外观质朴,但楼馆内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齐备。“望道楼”为教学楼,“步德楼”为综合辅助楼,而“相辉楼”则是复旦二附中与复旦附中共建合用的文体馆。三座楼以复旦老校长陈望道、苏步青、谢希德、马相伯和李登辉等各位先生的名字命名,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复旦二附中最值得自豪的是它拥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阵容。教师业务精湛,工作责任心强,历年来为学校屡创佳绩。二附中目前已是众所周知的杨浦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几所学校之一,在全市也享有较高的声誉。 1978前,复旦大学教职工子弟主要是到江湾地区上中学,多有不便。1978年正逢粉碎“四人帮”后百废俱兴的时代,大学部决定在复旦附小的基础上设初中班(时称“戴帽子学校”),以解决知识分子后顾之忧。当时附小在国权路681号(现“复旦皇冠假日酒家”所在地),而初中班就借居在复旦附中靠近政修路的一个角落里。建校之初,初中部只是区区三间平房,只有一个班级,近20人,建制上委托复旦附中代管。
1980年因中学部规模扩大而改名为“复旦大学子弟学校”,并增设高中班。这时附小校址迁至政修路130号新落成的校舍 (现附小),中学部并入新校舍。同一校区内有小学部、中学部。一楼二楼是小学部,三楼四楼是初中部,高中则设在草坪边上的平房里。大学派潘保根任“复旦大学子弟学校”校长,高小燕为支部书记,郭于和任副校长和中学部主任。
初创时期,举步维艰。学校办学条件极其艰苦,仅有一小片场地作为操场,每天学生做广播操都需要在时间上分批进行,领操台是用木板搭建的;教学设备也很简陋,就连三角尺一类的教具也从复旦附中带来,全校图书藏书量只有1407册。
虽然艰苦,但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还是很有所作为,曾荣获“全国少先队创新发明奖”等可引以为傲的荣誉称号;学校还尽全力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发展的各项活动,1982年的“六一”晚会“吸引了几乎半个复旦大学的家长,当时大学校长苏步青在北京开会,没能亲自参加还表示甚觉遗憾”。(老领导回忆实录)
中学的建立与发展得到了复旦大学的倾力支持:苏步青校长曾亲自与潘校长一起讨论学校的发展规划,并且从经费到设备都给与了大力的支持,周边协作单位也及时施以援手。1983年,原初中部那三间平房升高为两层楼房,初高中都迁了过去。同年潘保根调往大学部,郭于和为校长,李岚为党支部书记。
1985年学校又将楼房向西扩大为五间,向上增高为三层,校舍容量更大了。同年,子弟学校中学部正式更名为“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简称“复旦二附中”) 1985年郭于和退休,新任校长为吴迪惠。
吴校长的远见卓识使得学校成为当时全市仅有的拥有计算机房、有专业计算机教师的初中学校。他还善于借助各方力量改善办学条件。1986年,学校在复旦大学、复华公司的资助下,购置了10台C64计算机;同时复旦大学还资助了一批图书;1988年复华公司又捐赠了12台长江学习机。
考虑到办学效益问题,1988年1月由复旦大学校长办公会议决定将高中部交给复旦附中委托培养。每年招收一个班,40人。
1990年,复旦二附中迁入政修路215号(即现在的学校所在地),拥有3024平方米的新校舍。新校园规划时,校领导重点强调了多媒体教室和阶梯教室的建设,投入资金,购置设备,并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节电化教学的公开课,有力地推动了电化教学进程,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大有裨益。虽然当时体育场地还比较狭小,各种设施还相对比较落后,但已基本能满足师生体育活动的需要。
由于学校的性质,经费主要来自大学部,还有一部分来自各方募捐。当时“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捐赠了一批课桌椅,大学图书馆资助了一批图书。198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卢鹤绂先生捐赠一笔2万元的基金,以其利息作为 “卢鹤绂奖教金”,奖励优秀教师,如此实行了三年。
1991年,吴迪惠调回大学工作,陈金珠接任校长,直至1998年退休。
前后两位校长都很关注素质教育,走出去,请进来,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体育活动精彩纷呈——1985年,学生自发成立了校足球队。这支队伍快速成长,1988年取得杨浦区初中生足球比赛第一名,1989年获得上海市“新民晚报杯”初中生足球比赛第五名,1996年——1998年期间,校足球队每年代表上海市中学生参加“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组织的“日、韩、港、沪四地中学生足球交流活动”。1998年成立的校篮球队也屡获佳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是活跃。
科技教育独树一帜——为配合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了复旦大学计算机房。1988年9月气象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在当时的国内是一件很大的喜事,学校立即组织学生到科研所听有关学者讲登攀科学高峰。1990年国家宣布浦东开发,学校立即组织学生乘着轮渡去考察浦东。学校还经常请老革命如徐毓英、老劳模如蔡祖泉、老科学家如谢希德等给学生座谈或做讲座,使学生深受教育,明确方向。
这些做法在当时都是很前卫的,有力地推动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阶段戴德娴、黄虎英先后任支部书记。 1998年始,复旦二附中党支部纳入复旦附中党总支,二附中正校长由复旦附中副校长兼任。是年,复旦附中副校长陈克明兼任复旦二附中校长;常务副校长胡爱珠主持学校工作,并兼任校党支部书记。2001年陈克明退休,复旦附中副校长吴小新兼任复旦二附中校长。2002年胡爱珠退休,复旦附中党总支副书记孟燕燕兼任党支部书记,姜乃振接任常务副校长并主持学校工作直至退休。2008年孟燕燕退休,瞿丽红接任党支部书记。
复旦附中代管二附中带来了更具高度的管理理念,在之后的学校发展中其效果显而易见。
1998年与复旦附中合建了当时在全市中学中首屈一指、设施先进的文体馆;1999年建立了杨浦区首家中学校园网络。2003年建成一幢拥有各种现代化设施、使用面积达二千余平方米的教学辅助楼(即今日的“步德楼”)。同时营造校园软环境,“让不会说话的东西说话”。我们建设了校训墙、以“科学与文化”为主题的
校园雕塑小品“放飞”、“晨读”等,布置了各楼面的名人画像、名言书法,同时重新布局了绿化,使整个校园渗透出健康儒雅的气息。
这阶段教育教学的各种举措较多:
1998年出台“教师考评细则”、系列的教师奖励政策;
1999年“分层走班教学”起步,随后逐渐成为该校教学特色,颇有成效。
1999年开始,全校举办首届“科技节”。以此为推动,又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科学研究等颇具特色的实践活动。2001年,学校被杨浦区命名为“杨浦区青少年环境保护实验站”。这阶段的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中涌现出了以屈铭志为代表的一批人才。
2002年开始,全校开展为时五年的科研项目“百年复旦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07年结题。该课题全面梳理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并获杨浦区“科研课题评比一等奖”。
在科研中,学校提出“把培养目光放至学生整个人生道路”,旨在使学生基本功扎实,兴趣广泛,知识面宽阔,创新意识强。为此,学校提出在整个初中实行“先放开后收拢”的策略,即在低年级“放开”,除了抓听课习惯、作业习惯外,就是放手发展学生兴趣、创新意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并且重视学生德育实践。到高年级,则逐渐将学生注意力“收拢”到如何周密严谨地整理知识上来。这样就将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在升学考中出成绩,又有充足的发展后劲,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高中学校的反馈赞誉有加。
2021年,学校的“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类课程相融统整”的课程计划在区教育局举办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长论坛”上做了推广性介绍,反响热烈。 学校着意于课程改革。除拓展性学习外,2006年开始组织探究性学习,先是长作业探究;2021年开始试行进入常规教学的短探究,希望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推行适度改造课堂,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探究性学习进一步推动了创新教育,2008年以来,上海市创新大赛每年的评奖项目,二附中在全市的初中类学校中总是遥遥领先,独占鳌头。学校先后培养出上海市“小院士”6名。 学校经常邀请学者来做讲座,作家王周生、石磊教授、邓景发院士等都是座上客。“学者讲座”到2006年被杨浦区教育学院整合为全区学校共享的网络课程“漫游星空”,惠及全区莘莘学子。“漫游星空”每月一讲,初中四年,每个学生应能听到30来个讲座。请来过的学者有杨福家、王迅、葛剑雄、王安忆、秦文君、杨雄里、赵东元、邹世昌、安芷生、王威琪、郑时龄、贺鹤勇、刘旦初。听听这个名单就知道学生们有多幸福了。 在拓宽方面,各学科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拓展性学习计划,如古诗文阅读、英语报阅读、数理化提高、鼓乐、课外阅读指导等等;还建立了第二课堂的二十多个兴趣小组,如“鼓乐”、“根与芽”、“武术”、“走进航海”、“电子技术”、“茶艺”、“小复旦人报”等。
学校同时进行德育改革,提出常规德育和校本德育一起抓的理念。
在常规德育方面, 2002年开设“道德评议台”。在试行“德育测评”初显成效的基础上,2003年9月正式制定《复旦二附中学生德育考核评分细则》。“一日常规”的评比内容涉及了学生从早晨进校到离校一日在校活动的 全过程,对全校各班的常规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003年以后,“我与大学城共成长”的主题活动成为校本德育的主要抓手。学校推出了“采访”系列,预备年级采访父母;初一年级采访学长;初二年级采访学者。又推出了“行走体验”系列,从校园走向社区、走向全市、走向外省贫困地区(云南、贵州等地)、走向国外(新加坡、美国)。这两个系列的推行对学生而言是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理想信念与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
为了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先后组织了数次“家庭教育家长谈”的征文交流活动。家校合作的理念到2006年就进一步发展为家长义工制。《让家长义工走进校园文化》入选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写的《上海市素质教育活动方案100例》。(下图为义工组织参观风洞试验室、消防队,组织机器人比赛)
2021年,学校又引进了“绿橄榄”数字平台,促进集体备课、监控作业布置,减负增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阶段学校先后评获杨浦区团建工作先进单位、杨浦区雏鹰大队、杨浦区五四红旗团组织标兵、杨浦区科技教育特色校、区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雏鹰大队、上海市红旗大队、上海市少先队工作示范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连续六年评获杨浦区办学先进单位,2021年学校党支部被评为复旦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而学科竞赛获奖项目则是数不胜数。
2008年朱启洪老师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辅导员。学生黄欣悦当选为共青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并成为本届主席团年龄最小的成员。
学校先后和新加坡南洋女中、新加坡中正中学、贵州乌江复旦中学、江苏丹阳马相伯学校、义乌陈望道中学、广东南海佛山教育学院建立友好关系。 2021年9月,复旦附中副校长杨士军兼任复旦二附中校长。强调学校倡导“推进素质教育,践行绿色指标,实现科学发展”,力求把二附中建设成为复旦家门口一所交口称誉的优质学校。
为了更好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出台了2021-2021年三年事业发展规划,完善了教职工奖励条例,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生成长工作委员会,聘请了创新素养培育校外导师团。提出要以“绿色引领,实践创新,全面提升办学绩效”为指导思想来开展工作。
学校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为教师培训,举办 “绿色引领,实践创新,全面提升办学绩效系列专家讲座”。同时就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为老师发表论文与展示才华提供平台。教师们以研促教意识得到强化,本年度多位教师在各级各类教育期刊上发表论文;并有校本课程《漫游星空》、《打击乐》参加市的展评,《综合阅读》课程参加区展评。《听大师讲课 ——中学通识教育名师讲坛(专辑1)》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学校还很重视教师的交流与学习,2021年初举办了阔别多年的“青年教师大奖赛”。并先后组织班主任老师赴南京市第三初级中学考察学习及接待南京仙林中学班主任一行20多人来该校参观交流;又与山东临沂实验中学缔结为友好学校;与育鹰学校,鞍山实验中学以及复旦实验中学等四校举行联合入团仪式。师生的国际交流通道也进一步得到拓宽。
2021年9月以来,该校成为“复旦大学高教所教育硕士生培养基地”,有8名教师被聘为复旦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校外兼职硕士生指导教师,9位教师被聘为杨浦区新一届学科中心组成员,并有6名教师分别被评为区骨干教师、市名师后备、名师基地成员、“全国优秀科技辅导老师”。另有9名教师经过选拔参加了市区各类名师工作室。学校还开设了“漫游星空”区本教师培训课程,主动把“漫游星空”作为资源型课程向区域辐射。
本年度进一步关注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关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的创设,关注图书、实验室设备的完善,大力倡导创新教育。通过试点三课融合、短探究和长探究的有机结合等途径、方法,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在教师精心指导下,今年有17个学生课题申报第28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其中有四项课题获得上海市一等奖,创下新纪录。《我们的蔬菜安全吗?——有机蔬菜和普通蔬菜农药残留比较研究》在全国第八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活动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指导教师也在这次活动中获“全国优秀科技辅导老师”称号。特别是推出了“创新工场”和着眼于初高中有效衔接的“数学与科学素养”实验项目。学校与上海沪杏科技图书公司合作,引进了14万册电子图书和数千部自然和科技类电视片,开设了电子阅览室等,拓宽孩子们的阅读视野。这些措施保证了二附中学生在校园有宽度、深度的学习,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021年,学校聘请家长、学生、老师、校外专家13人共同组成“学生成长工作委员会”,倾听学生呼声,关注学生德育成长,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咨询、保障、审议、指导和决策。以“秉承复旦精神,胸怀家国天下”为主题,设置四个年级的梯度活动,呈现校园文化、城市文明、国家意识、国际视野在学生成长中的德育渗透,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优化“我与大学城共成长”校本德育课程建设,推进初高中在德育特色课程项目上的衔接。其中特意编制了《行迹上海活动手册》,选择了60个德育基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观访问体现城市文明与发展的相关场馆。并在全市初中中第一个推出模拟联合国的活动。我们希望小复旦人中应能走出一批批的具有世界眼光的英才豪杰。学校德育目标是培养“有责任,勇于担当”的小复旦人。
三十五年,弹指一挥。 近几年来,学生培养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捷报频传。学生“四大名校”录取率、市重点高中录取率在全市公办初中中都是名列前茅的。
对人生而言,35岁正由青年走向中年;而学校呢?35岁却正应充满少年豪气。我们对未来自信满满:复旦二附中从出生那天起就带上了复旦的高迈博雅的血统,而成长途中又不断获得“知识杨浦”的有力扶持,我们必将再展我们青春勃发的风采,奏响我们精彩的生命乐章。

常德财经学校的校史

创建初期——财税干训班
上世纪80年代初,湘西北地区财政税务、经济管理类人才馈乏,财会人员文化程度低、专业基础差,有些国营企业单位的财会人员没有一个财经专业中专以上(含中专)学校毕业的,业务水平一度停滞不前,严重影响地方理财效率。鉴于以上原因,原常德地区财政局于1980年3月开始举办财税干部轮训班,要求各县(市)财政局、公社财政所有计划地选送系统内干部参训,培训地点在原地区财政局院内(现武陵区新二村)。发展时期——财会干部学校
1980年11月,干训班改为常德地区财会干部学校,并正式挂牌,由蔡隆富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赵云贵、苏俊朝任副校长。开设课程包括会计原理、统计原理、计算技术、工企管理基础知识、国家预算、国家税收、商业财务会计、工会经济活动分析等。每年招收学员2次。1982年举办了1期238人的新招税务干部培训班。从1984年开始,学校着手迁建工作,校址由市战备桥新二村迁至常德县武陵镇,占地面积40亩(26666 ㎡)。1984年—1986年举办了4期230人乡财政所长学习班。1984年9月起,领导班子由蔡子荣、蔡隆富、赵云贵组成,蔡子荣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85年11月破土动工新建校区。
自1980年初至1986年底,学校共举办长、短期财税、财会培训班16期,共培训学员1237名。 申报改制时期
1986年地区财政局上报省财政厅、省教委、地区教委,拟将常德地区财会干部学校改建为常德地区财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职工中专初创时期
1987年2月23日,湖南省教委湘教函(1987)10号文件批准成立常德地区财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同意开设财政、财会、税收三个专业,学制全脱产二年半,规模300人。刘盛生任校长,龙治家任副校长,唐建国任办公室主任。1987年7月完成学校整体搬迁工作;9月,招收新生132名,新进教师15名,修订教学计划,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学校制度,制订了《办公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生活管理制度》等。11月份,举行了首届冬运会。1987年12月21日,中共常德地直机关工委批准学校成立党总支,总支部委员会由蔡子荣、刘盛生、唐建国三位同志组成,蔡子荣任书记。
1988年3月,领导班子调整为:书记蔡子荣、校长刘盛生,副校长龙治家、唐建国。8月,常德地区财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更名为“常德市财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原任领导班子成员不变,11月21日,举行第二届冬运会。
职工中专发展、成熟时期
1989年5月31日,常编发(1989)5号文件将常德市财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定格为副处级事业单位。常财(1989)47号文件免去刘盛生同志常德市财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校长职务。常政组(1989)4号文件任命蔡子荣同志为中共常德市财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总支委员会书记。12月11日,常财办字(1989)37号文件任命蒋孝民同志为常德市财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第一副校长,主持全面工作;任命龙治家、唐建国同志为常德市财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常政人(1993)3号文件任命蒋孝民同志为常德市财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1989年招收新生143人,举办农税干训班1期。9月5日,湖南省教育厅表彰戴哲馨同志为省级优秀教师。1990年招收新生144名,举办短期培训班3个。10月26日,举行第三届冬运会。1991年4月12日至28日,学校根据人事部、省人事厅以及市职改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对全校40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核,顺利完成了职称评聘工作。根据国家教委和财政部成教司的部署,接受了全方位的评估验收,取得了90.258的好成绩,得到了国家教委评估小组的好评。当时有教职员工44人,专任教师平均年龄31岁,大专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6.3%,本科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1.83%。
1991年报考学校考生共589个,上录取线的有415人,正式录取280人,到校注册的有190人,完成招生计划的95%。举办股所长培训班1个,招收财政夜大班1个。1992年在校生557人,开设了财政、税务、财务会计三个专业。
1993年2月,湖南省教委授予学校“全省成人中等职业教育先进学校”称号。当年在校生620人,在原有专业基础上,新辟了电算会计专业。拥有教职员工74人,其中教师43人,干部13人,教辅工勤人员18人。至1993年12月,学校教师共著书8本,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3篇,获科技成果奖1项。 招生并轨前的办学
1994年1月25日,湘政办函(1994)20号文件批准成立常德财经中等专业学校,学校由市财政局主管,业务上接受省、市教委的指导,以全日制普通中专教育为主,办学规模为960人。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分配纳入全省普通中专统一计划管理。学校开设财务会计、电算会计、财政、税务、审计5个专业。2月3日,副市长刘昌进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落实省政府办批复。3月,黄显祥任校长,蔡子荣任总支书记,龙治家、唐建国任副校长。4月,投资120万元,购买了鼎城区审计局近10亩地、建筑物2400㎡的院落。9月,招收普通中专学生300人,在校生720人。12月23日,常政函(1994)36号将学校定格为正县级,原隶属关系不变,班子成员未调整。学校设有四科一室,即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人保科、总务科,成教部,丁建华任办公室主任;戴立权任教务科副科长;曾凡林、陈 莉任学生科副科长;王建国任人保科科长,李朝宏任人保科副科长;赵启平任总务科科长,吕棣清任总务科副科长;刘全香任成教部副主任。
1995年开设了财税、财会、计算机与财会、审计、计算机信息管理5个专业。招收新生510人,在校生达950余人。6月27日,成立常德财经学校业余党校。8月,建成综合办公楼1栋,建筑面积3100㎡。1996年招收新生494人,在校生达1300人。新建学生宿舍1栋,新建微机房2个,完善教学设施若干。
1995年11月,学校参加全省中专学校运动会,在160多所学校中团体总分名列第九;在全省中专学校女子篮球赛中获第四名,在市中专学校男子篮球赛中学校获第二名。1994年至1997年上半年,在参加省、市级的5次大型运动会中,学校女子获得3次第一名、2次第二名,男子获得1次第一名、1次第三名。在省八运会中学校有2名运动员获得三金二铜的成绩。省中专政治课教学比武在学校举行,皮绍绒老师获第一名。全市珠算竞赛中学校获团体第二名。
招生并轨后的办学
1997年黄显祥任校长,蔡子荣任党委副书记,任克勤、唐友福任副校长。学校开设财务会计、电算会计、财政、税务、审计、计算机信息管理6个专业。当年招收新生635人,在校生达1661人。参加全省专业课统考,3次获全省第二名、1次第三名;省市珠协举办的珠算竞赛获2次第二名、1次第四名,达标率占应届学生的96%。6月份,全省财经类中专学校专业课抽考中,95级审计二班荣获第一名。7月,学校首届普招毕业生287人毕业。
在“迎回归”系列活动中,阳岳文老师带领朱立波等14名学生参加全市书法展,有11人获奖;在全国邀请赛中,师生共8人获奖,阳岳文老师、朱立波、李后勇、贺薇4人简历被编入《世纪艺术家传略》;郑士琼同学参加市财办组织的演讲比赛获第一名;学生合唱队参加市政府组织的文艺演出获二等奖。在全省会计证、珠算等级证、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考试中,合格率分别达81.4%、100%、83.8%、91.3%。10月16日,学校投资150万元购买市交警支队训练场土地30亩。
1998年3月4日后,任克勤任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主持全面工作,唐爱国、唐友福任副校长,蔡子荣任顾问。在校生1456人,教学班22个。3月30日,部分师生参加由国家语委主办的全国首届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教务科科长戴立权获组织奖,阳岳文老师、朱立波同学获一等奖,7名同学分别获二、三等奖。在“和平杯”国际书画展中,阳岳文老师、朱立波同学获书法类金奖。
4月13日,《校园生活报》复刊,并出版1998年第一期;5月8日,校刊《常德财经教育》出版发行。4月23日,学校田径运动场破土动工,总投资70万元。28日,学生宿舍动工,建筑面积2950㎡,总投资180万元。5月10日,唐曾晶老师参加全省教学比武获二等奖。
7月3日—12日,学校实行了全员聘(用)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岗位目标考核制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中层机构由原来的8个精简到6个。9月-10月,召开教代会讨论学校规章制度。11月19日,市政协15名委员来学校考察中专学校生存与发展问题。
1999年4月21日,省财政厅人教处副处长蒋德云等一行来校视察。5月7日—9日,全省财税中专学校第三届田径运动会在学校举行,出席开幕式的有省财政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尹翠兰、市人大副主任周鸿翔、市政协副主席马桂迟等领导。省财校、衡阳财校、湘西财校、怀化财校、永州财校、郴州财校、邵阳计算机学校、益阳电子工业学校、岳阳财校、常德财校共10所财经类中专学校参加。运动会共破纪录19项,其中常德财校破纪录9项并获男子团体总分、女子团体总分、学校团体总分三项第一名。
6月8日,表彰张 芳等十名“十佳学习标兵”,各奖励人民币1000元。9月9日,学校自筹资金125万元新建的1栋建筑面积为1879㎡的教学楼竣工并投入使用。11月21日,全省职教学会文秘分会99年年会在常德财经学校召开,55所学校参加会议,常德财经学校被评为先进单位,校长任克勤、办公室主任张新球被评为先进个人。12月8日,普招新生注册614人。2000年1月28日,常委试干(2000)1号文件、常政人试(2000)1号文件分别任命任克勤同志为常德财经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2000年是招生并轨以来招生受到严重冲击的一年,招收新生仅6个教学班,共411人。10月,学校被授予“省级园林式单位”称号。12日,2名学生参加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技能竞赛获一等奖。2000年学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目标管理红旗单位。
2002年9月14日,市委副书记莫道宏来校视察工作。26日,学校参加“庆祝十六大”文艺演出获特等奖。11月12日,《常德日报》报道学校王星、彭洁凌两名学生义救军分区战士张胜海事迹。12月3日,阳耀芳老师参加常德市中职学校英语优质课竞赛获一等奖。12月,省教育厅授予学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招生就业科科长戴立权被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2001年、2002年均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2002年在全省教学工作专项评估中,名列全市第一,被省教育厅评为教学工作优秀学校。
2003年7月4日,熊昌本任学校校长,唐爱国、唐友福、李华任副校长,唐建国任工会主席。2003年10月,在全市中职教师说课比赛中,王晓慧老师获一等奖。11月,学校被确认为省中职财经商贸旅游类副主任学校和常德财经类联组主持学校。12月,市人民政府第98次专题会议决定将原常德市外事旅游学校并入常德财经学校。
2004年4月,国家教育部授予学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称号。当年招收新生1303人,教学班级50个,在校生达3100人,办学规模创历史新高。修建了一栋建筑面积为4235㎡的教学大楼、一栋建筑面积为3942㎡的学生公寓。11月,陶 莉老师共同制作的《旅游概论》电子教案,获全省财经商贸旅游类竞赛第一名。周东波老师在全市中职学校数学说课比赛获一等奖;段丽萍老师在全市中职学校语文说课赛获二等奖;蒋秀英老师辅导学生参加全市语言艺术大赛获二等奖 。

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的校史简述

 学校将2008年定为“百年校庆年”,将隆重举办建校百年的庆典活动。每个关心母校、热爱母校的人都翘首以待这一神圣、美好、幸福的时刻,今生能逢上母校建校百年大庆确实难得。母校经百年的风雨搏击、艰苦奋斗,如今已是硕果累累、名声远播。作为78年毕业老生的我在欢喜之余,竟不顾学识短浅和手头文献资料有限,想以“校史助考”为题写些文字,希望能为校庆筹委考究、撰写校史提供点帮助,并旨在写作过程中再次激发自己爱校和怀旧的痴情。   说起母校建立,不能不提及“吉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当初清政府兴办女学时,规定各州县必设“女子师范学堂”一所,基于初办,可先由省城试办,往后酌情添增。“白山松水,女权肇始”,省城吉林经筹备近一年,终于在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年5月23日正式建立女子师范学堂即“官立女子师范学校”,初建时校址在蒙古旗街,“女师”后来在民国时更名为“吉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912年,另一说在1915年),“九一八”事变后更名为“吉林省立吉林女子师范学校”。1911年因城内失火(这是最为惨重的一次“火烧船厂”,受灾户达全城的三分之二)和永吉州文庙废止,经提学史同意,“女师”于当年6月份迁至母校今址,即新开门内旧学院衙门及学署文昌宫、文庙乡贤祠原地,当时校址计有平房96间。“女师”后来在伪满时期的1938年将“女师”迁到省立女子中学后停办。“女师”当时是我市最有名的新学学堂,成立之初招收讲习班一个班、初中班一个班、师范班三个班,共有学生208人;先后共办14个班,每班人数最多有32个,最少为17人,这些人毕业后为社会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不让须眉,为社会进步、妇女地位的提高付出自己的汗水和才智;妇女能抛头露面,在当时可是破天荒的新事儿。母校的前身之一是该校的附小,与第二年“女师”成立的保姆班,第三年成立的幼稚园(长年招收学生40名)同和“女师”形成一条龙的女子受教育系统,这在当时的吉林,确是一件别开生面的大事,同时也说明母校的诞生与吉林女性的解放密不可分。   母校现址在1742年(清乾隆七年)曾建有吉林首座文庙——“永吉州文庙”,该庙后因1790年的一场大火被烧毁、原地重建的文庙规模又太小等原因于1907年在吉林城东莱门(小东门)外江边拓地重新修建,历时两年建成。母校的前身之一作为“女师”的附设(属)小学——“女子两等小学”与“女师”正式同时成立(即1908年5月23日),建校之初招收学生高级班4个、初级班5个,职员二人,教员十二人,学生530人;位置在“女师”后院,即现在校舍北楼一带(节孝祠),校长(堂长)是“女师”校长张寿昌(字乃仁)兼的,当时附属小学校有四十八间房。附小的学制,起先是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后来新学制改为初小四年、高小两年。母校前身的组成部分另外还有三个,一是1913年(民国二年)成立的、有着“吉林省三大人才摇篮之一”美誉的、省内名气最大的“省立模范小学校”(原址在崇文书院,即今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所在地,另两个学校是省一中和有“吉林小南开”之誉的毓文中学),它后来迁入已改称“吉林市立新开门两级小学校”的母校(新开门大致在今天市公安局附近,系1909年在东莱、朝阳两门之间所开,俗称“扒豁子”)。另外两个是此前的永吉高小、蒙古旗小,在“女师”迁走后与“师范附小”三小合一(当时校长是郭增琪,1942年校长换成高恩荣)。“省立模范小学”原是吉林省立第二高小,首任校长是初兆声(鹤皋),曾招收学生560人,是当时的初高级的重点小学。在杨慧慈的一篇著文中回忆当时母校情形:“当时学校要求学生彬彬有礼,每个老师以身示范,上班都穿着深蓝色人造毛料半长身的工作服(上为蓝布带襟制服,下为青布裙,白袜黑鞋)。早晨,学生见到老师要行鞠躬礼(十五度鞠躬礼,民国前是“请安”和“跪拜”。),老师必须点头还礼。每天有朝会(日伪时周一的“朝会”即指升五色“国旗”,行注目礼,向皇居遥拜。当时日语是“国语”,汉语是“满语”,师生不能自称是“中国人”,而称“满洲人”。),教体育的张老师负责整队,主任训话。大型活动一般和女师共同进行,校长则很少来到这里。女师附小每年毕业两个班,教学质量高于一般学校,是当时市内模范小学校,它就是今天第一实验小学校的前身。”母校办学严谨,员工兢兢业业,多年来形成的良好传统校风和先进的教学水平使母校知名度一直高于其他兄弟学校;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面貌更是一新,师生以更佳的娇人成绩广获好评:母校在1959年4月2日,被吉林市教育局确定为吉林市13所重点学校之一;1962年母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小学校;母校的荣誉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正因为各班共同的积极向上,才使学校整体焕发异彩,比如1981年10月7日,母校四·一中队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红花集体”,并获颁发奖旗一面,赠送电视机一台的奖励……。   说起母校校名,多年来几番更改:1937年被日伪改为公立新开门两级国民学校,次年更名为吉林市立新开门国民学校和国民优级学校,1945年名为吉林市通天区中心国民学校,校长是王兆英,学生达1700多人;1949年改为吉林市通天区第一完全小学校,1950年名为吉林省实验小学,校长李芳辰;1955年因省会迁往长春,改为吉林市实验小学校,当时的校长是矫兴志;上世纪七十年代,校名曾叫吉林市第二十六小学校,好象此前还叫过“吉林市九年一贯制小学校”,后来叫“吉林市十年制学校”,校长是郭兰香;1981年由于吉林市成立第二实验小学,遂定名为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校。如今的校长是陈久文,他是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先后荣获全国特色教育优秀教师、全国学校德育管理先进个人、吉林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市十大杰出青年、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拔尖人才、市级优秀导师、市优秀党员领导干部等多项荣誉称号。被聘为市全天候教师评委、吉林市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所主持的科研课题分获国家、省、市不同级别的奖项多次。参与了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系列丛书》(理论卷)的编写;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所撰写的30余篇论文在国家、省市获奖并做经验交流。  老一些的母校师生对当时校内的“魁星楼”印象很深,这里略述一二。魁星楼,建于1765年,也即乾隆三十年,是永吉州文庙的附属建筑,位于文庙内东南隅,原名“奎星楼”、“奎宿阁”,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产物。楼高14米,楼上供奉着主宰文运的神——“魁星”(魁星,又称“璇玑”,北斗七星中的前四颗),即“开文运点状元”的“奎宿”像,多少“悬梁苦读”、“凿壁借光”的读书人跪拜在它前面乞求获得保佑以期取得功名。其建筑精美,体现出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建筑文化:它采用均衡对称的设计,楼高为二层,底层为7米,是砖石结构,建筑面积为121平方米;上层层高8米,为木结构;全楼墙壁四周共有12根大柱,整体砖墙和大柱全部漆成红色,屋面用筒瓦铺成;饰画精致,不论飞禽走兽、剑把正吻,都体现出工匠们的心灵手巧。在1858年和1874年两次对该楼进行了翻修。1900年吉林“净法大师”领导的义和团曾在此处设坛练拳,还发生过汉奸“猴张”的人皮被义和团挂在楼上的事;此楼还曾在1907年5月是吉林日本领事馆所在地;虽说魁星楼有着很高的建筑艺术和历史文物价值,但由于人们缺乏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和“左”的思想影响,而在1964年因年久失修,怕给师生带来安全隐患经批准被拆除。由于当时该楼是附近的高层建筑,每逢校内操练、演讲、朗颂校训时,领导和客人多登临俯视,省城大部一览无余。魁星楼南面的门楣刻有“文光射斗”四字,“女师”和附小的师生常在楼前摄影留念,尤其是为省、校争光获奖的同学常在此前合影。由于魁星楼的影响,临近的胡同有以它的名子来命名的,如“魁星楼前胡同”、“魁星楼后胡同”。现仅存上脊“望天叫”一对在母校教具室。魁星楼被拆除后,写有“文光射斗”的条形筑石还曾立于新教学楼门旁,以示原魁星楼所在位置,后来在小植物园内建有魁星亭。   提起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不可能不提到为校、社会、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校长郭兰香。郭兰香(1927-1993),山东招远人,省特级教师,全国先进少年儿童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中小学教育基金会理事、吉林省妇联执委、吉林省青联委员。郭兰香早年毕业于吉林市女子国民高等学校。1949年她调入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校,先后担任教师、校长、名誉校长。 50年代,郭兰香在吉林省乃至全国教育界就颇有声望,曾三十多次参加省、市和全国表彰大会,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她曾望着毛主席说:“毛主席,我一定做党的好儿女,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在1951年的吉林省第一届优秀教师代表大会上被选为模范教师;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年和母校其他6名同志参加了吉林省第二届优秀教师代表大会;1958年她精心实验“五年一贯制”并获成功,1964年12月被选为全国第三届人民代表;1966年担任母校的校长。郭兰香在教学中努力实践,勇于探索,从事小学教育40余年,小学教育研究会印发了《郭兰香教育经验选集》。撰写四十多篇教学论文,她在语文教学上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引导孩子们寓教于乐,多看画片、画报和电影,以扩大知识面。她十分重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郭校长曾给我班临时代过语文课,讲授精辟,言语生动。我班同学李重阳还记得她给我班代课时不用看黑板,面向大家仍然能把字写得很漂亮。当时她很注重抓全校文化课的学习,这与其他许多学校形成鲜明 的对比,学校各方面工作搞得井井有条,成为省市的样板。 “实验小学”的名字很有意思,该校是从1955年开始用的,但为什么命名校名时相关部门采用“实验”二字呢?许多同学都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这么多学校,为什么唯独我们学校被称为“实验小学”呢?我一直的理解是:国家在每个城市中挑选一、两个教学质量最高的小学校,被安排用来实践新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学校被称为“实验小学”。当初这样命名,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在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各条战线都在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教育战线也不例外。苏联小学的先进管理和教学经验被引进中国,但得有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学校首先来消化和吸收它,也就是说得全国得有一些国内相对先进的学校首先来实践验证它;二是有一些新的课题、项目需要实验求证,我们学校正具备这样的条件。在省会迁到长春后,校名遂被命名为“吉林市实验小学”。   且不论究竟的原因如何,母校在建国后确实进行过诸多的、受到上级部门首肯的实验:比如1957年2月,学校响应毛主席关于德智体要全面发展的号召,成立了一个保健工作实验班,把当期招收的400名新生中的58名身体发育欠佳、患有疾病的同学编到一个班,专门配备年轻肯干的优秀教师担当班主任,从而开展了一项特殊而细致的保健工作实验,经过师生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的身体状况明显改善,体重增加了,患有鸡胸、脊梁弯曲的同学全部恢复了健康,而且学习成绩也不在其他班级之下;1958年,学校又进行了学制改革的实验工作,实验五年制教材,以求缩短学制早出人材,结果“五年一贯制”实验在郭兰香校长的领导下经过五年的辛勤努力获得成功;再比如学校同样为了早出人材,于1958年秋在一年级试办了“六岁班”,学校分析了6岁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因人施教,采用了灵活、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结果实验又喜获成功,“六岁班”同样在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文章标题: 一个学校的校史可以怎样灵活计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3298.html
文章标签:校史  灵活  计算  学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