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胡亥二秦不如大秦哪些方面

时间: 2023-06-20 21:00:1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胡亥二秦不如大秦哪些方面

秦二世嬴胡亥,一生毫无建树的他是如何毁掉大秦帝国的呢?

皇帝的子女有三四十人,都被胡亥所杀,财产被没收。只有赤德高,用自己的生命,保住了妻子和孩子。秦二世皇帝胡亥对有不同意见的大臣毫不留情,将他们全部杀死。朝廷内外,人人自危。就连丞相李斯也吓坏了,认为自己随时都有可能被分离。

胡亥的愚昧和残忍,甚至比秦始皇还厉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久,战争刚刚结束,社会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秦始皇就开始动员人民的力量和财力修建长城,这对当时的社会是不现实的。秦始皇过于急于求成,这也是对秦始皇的批评之处。

在秦始皇统治时期,他不顾人民的抱怨,依靠军队的战斗力。一般来说,抵抗是没有用的,所以在皇帝生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秦始皇赢得了胡亥,他的一生没有成就,他是如何摧毁大秦帝国的?赵高假传圣旨,逼死扶苏,宣称二世为帝。秦朝开始发生剧烈的变化。以蒙恬为首的将领们支持扶苏继承皇位,但扶苏生性懦弱,盲目遵从圣旨,自杀身亡。胡亥登基后,赵高利用自己在胡亥身边的地位,杀死了蒙恬、蒙毅和其他将领。如果扶苏继位,他肯定能调和因秦始皇暴政而引起的人民的怨恨。即使他不能做到秦始皇心目中的几千年,也不会使秦朝如此短命,在第二代就灭亡。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胆小的人,但自己却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没有什么计谋,所以才造成了这样的一种状况,带来了这样的危害。
他实施了一些非常残暴的政策,他还重用了一些奸臣,这样的话国家是比较混乱的,所以被毁掉了。
主要是因为自己没有成就,出现了假传圣旨的情况,朝政彻底乱了,所以才会了毁掉大秦帝国。

秦二世胡亥为什么不能够把秦始皇的辉煌延续下去呢?

秦襄公在公元前770年,创立了秦国,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中最强大的政权。经过老秦人五百多年的努力,在嬴政时期到达顶峰,秦始皇扫平六合,建立了第一个大统一王朝。

或许命运这就这么喜欢开玩笑,秦始皇准备传至万世的帝国,仅仅传到胡亥这里就灭亡了。那么为何胡亥不能将秦帝国的辉煌继续延续下去呢?

一、秦始皇没有提前处理好身后事

史料记载“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

在第五次出巡途中,秦始皇病重,由于秦始皇忌讳死,大臣们没有人敢提他的身后事。雄才伟略的秦始皇,犯了一个错误,他写下诏书,让扶苏回咸阳发丧,但没有写具体的接班人,也没有即刻将诏书送给扶苏。

很快秦始皇去世,那封诏书被赵高掌握,旋即出了大问题。赵高、胡亥、李斯将诏书篡改,胡亥即位为帝。秦始皇那封诏书的言外之意,就是让扶苏即位,但秦始皇没有预料到,在赵高这里出了意外。

如果秦始皇出巡之前定下继承人,或者将诏书写明确,即刻派使者送走,那么胡亥将没有机会,赵高也只能望洋兴叹。其次,有人说秦始皇是有意让胡亥即位,即便是这样,秦始皇也应该确立好顾命大臣。

胡亥是守成之君,要军功没军功,要威信没威信,是需要有人辅佐的。就好比汉武帝去世前,命霍光做辅政大臣,汉武帝想得就比较周全,也使得汉朝能够强盛下去。如果秦始皇提前找好贤能的辅臣,哪怕胡亥湖昏庸无道,好歹还有个制约对象,秦亡也不至于这么快。

所以我们说秦朝二世而亡,秦始皇是要负一定的责任的,假若秦始皇提前做好准备,那么之后也不会出那么多幺蛾子。

二、赵高权倾朝野,胡作非为

秦朝二世而亡,那个罪魁祸首就是赵高,那封给扶苏的诏书,赵高拿在手中,也是赵高,提出要修改诏书。首先,赵高找到了胡亥,说明修改诏书事宜,起初胡亥是不同意的,毕竟这事关重大,而且他是秦始皇的第十八子,跟皇位离着太远了。

然而,在赵高利诱之下,胡亥很快就同意了这项高风险且高收益的计划,皇位谁不想要,送到眼前的肉,为什么不吃,所以胡亥的思想工作相对比较好做。

胡亥没有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治国才能。胡亥依赖于宦官赵高,不理国事,只顾自己饮酒作乐,不允许官员拿国事来打扰他。自然也就无法延续辉煌。
因为胡亥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再加上过度压迫百姓,使得各地起义军纷纷崛起。
秦二世胡亥贪图享乐,只知道享受权力不知道治理国家,根本不是个当皇帝的料,所以不能把辉煌延续下去。

大秦帝国真正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各项制度以及大统一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秦朝是由秦国发展起来的,从秦孝公开始,经过数代王的努力逐渐崛起并强大起来,到了秦王嬴政时期,通过十年兼并战争,逐一攻灭东方六国,统一中国。

秦朝的军队,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军队,武力强盛,而且权力高度集中,但是即使如此,秦朝只经历二世,存在仅仅15年就灭亡了,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

秦朝为何这么快就灭亡了?在小编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法律严苛。

秦朝的法律有个特点就是轻罪重罚、刑罚种类繁多,行刑方法之残酷,如连坐、腰斩等等,为其他各朝所莫及。“法治”,“重刑”也是秦朝法律制度的基本特色。

2、大兴土木,滥用民力。

秦朝建立后,兴建阿房宫、秦始皇陵、秦长城以及秦道等,而且还保持数量庞大的军队,据估计,当时全国的人口约为两千万,而当兵、服役的人超过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滥用民力,繁重的徭役,导致人民怨声载道,不堪其苦。

3、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秦朝的税收比例很大,为66%,《汉书食货志上》:〝收泰半之赋。〞颜师古注:〝泰半,三分取其二。〞也就是三分之二,比两汉时期的三十税一多太多了。秦除按地收租外,还论户取赋,也就是所谓的口赋,即人头税。严重的剥削使百姓生活困苦,增大了阶级矛盾。

4、帝国内部不稳定。

秦灭六国后,六国依然存在很多贵族,他们内心深处是不臣服于秦朝统治的,每时每刻都在伺机而起,准备复国。秦始皇在位时,进行过多次巡视以震慑这些不稳定分子,但这并没有起到作用,而且还差点被出身于韩国贵族世家的张良刺杀。

5、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秦朝施行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所有大权集于皇帝一人之手,皇帝的好坏决定着帝国命运的走向。秦始皇驾崩后,赵高连同丞相李斯矫诏立胡亥为帝,并害死胡夫。胡亥即位后,赵高掌握实权,实行残暴的统治,残害手足,陷害大臣,加重徭役,最终激起民变。

秦朝的灭亡,从根本上讲就是四个字:不得民心。《荀子·王制》中有这样一句话: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意思是说:统治者像是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这句话多次被后人引用(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讲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来劝谏皇帝能够重视民心,居安思危。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国家才会长久,秦朝不得民心,所以二世而亡。

历史说中一直强调的是秦国的暴政,但是说的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第一:秦国从何开始暴政?
第二:谁主导的暴政?
搞明白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就很明白了。

第一个问题;秦国从何开始暴政?。个人认为在秦二世胡亥之前的六代皇帝是没有暴政之说,战国时期战乱不断,杀伐屠戮是很常见,哪个国家不是奋力生存,也只有秦国在历代明君强丞的支撑下走到最后一统华夏。即使是昭襄王时期 秦赵长平大战,白起坑杀40万赵军也是万不得已之事,具体有两个原因:1、两个僵持数年财力不支,40万人的吃喝不是小问题;2、即使不杀也就等于放虎归山。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盘整华夏,疏通河渠,筑长城,修驰道(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即使这要耗费相当巨大的民力财力,但都是有步骤的执行着。顺便再说焚书坑儒,那都是有保留的,并非历史书中讲的那么绝对。秦国暴政是在始皇死后的15年间才能称之为暴政。

第二个问题:谁主导的暴政? 这是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导致暴政的原因。这里要注意一个人:赵高 。始皇有很多孩子,比较有名的就是长子扶苏和秦二世胡亥。始皇让赵高做胡亥的老师,赵高心居叵测,只是教胡亥怎么讨好始皇,胡亥怕赵高又很听他的话。始皇驾崩沙丘后赵高篡改诏书,让胡亥做了秦二世,秦二世也就是赵高的工具而已,秦二世的所作所为令人发指,最终被赵高所杀,我想这就是暴秦的由来吧。15年间,胡亥在赵高指使下的所作所为一步步的把秦国推入深渊,一个帝国还没有展示自己,就倒下了,令人惋惜。

我的结论是:根本原因是奸臣 赵高,还有当时的复辟势力原因导致秦国灭亡
主要还是因为后面的统治者不给力,同时也做出了比较错误的决策,所以才加速了亡国。
因为后面的统治者并没有统治,才能所以导致了王朝覆灭想要让一个国家走上正轨是一件很难的事。
因为秦朝的残暴统治对人民压迫非常的厉害,从而导致社会动荡,二世就亡国。

并不能全怪胡亥,那导致大秦帝国迅速灭亡的原因还有哪些?

秦朝的灭亡虽然与胡亥有关系,但秦国的问题很多,秦始皇在的时候能用铁拳压制,等他死了,胡亥也没什么本事,自然也就不行了。

秦朝结束中国长达近千年的分裂割据,重

启夏商的大一统国家制,建立庞大的帝国。秦国用强大的武力碾压横扫山东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终结这时隔近五百年的人心隔阂与乱世战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封建王朝建立,十五年后匆匆下台,这出乎很多人的预料。但其实秦的灭亡,在统一开始就埋下伏笔,已经开始倒计时。山东六国被消灭殆尽,坚持法家极端策略也行,继续去四面八方找其他敌人,北方的草原,南方的山岭,西方的雪山,东方的岛屿,都可以成为秦朝敌人,维持高压策略。但秦朝并没有,在天下一统后,他们继续选择用高压策略稳定社会。治国策略的不当使秦朝在灭亡道路上越走越远,让各个阶层带来巨大危害,逼迫他们最终走向造反叛乱的道路。

秦朝进行政治权利和统治机构改革且再分配,让部分官僚产生极大的不满,权力和利益分配上产生矛盾,不断激化。秦始皇时期的统治阶层就貌合神离,秦二世时期基本处于分裂、各怀鬼胎的局面。东方六国的地主阶层及从六国遗贵演变来的地主阶层,没有在重新洗牌中得到利益,反而被打压,苛刻对待,有些秦地地主同样不例外。再加上秦始皇做过很多对文人的压迫,这些方面也就导致了后面人看着胡亥没有本事,都纷纷站起来推翻秦朝。

胡亥是秦始皇最小的儿子,秦始皇在世时,从没想过培养他当接班人,他也从不敢奢望将来会继承大统,要不是赵高在背后搞鬼,他估计这辈子都可以快乐过下去。可惜没有如果,历史就是这样一步步推进的。

秦始皇去的太早和赵高当政。秦始皇去世的太早,没有安排好后面的事;而且后来赵高当政,指鹿为马,将朝政搞得一塌糊涂。
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其中一个是秦始皇对赵高的权力放的太多,导致奸臣当道,同时秦朝过于重视外部威胁而忘了镇压内部矛盾,导致四处造反。
赵高掌握大权,霍乱秦朝朝廷。郡县制度没有完全实施到位,没有对地方实行有效控制。

秦朝衰落表现在哪些方面

  ◆秦帝国对军队的控制——武装失控指数8′

  秦朝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军队,并置于皇帝的严格控制之下。凡调动士卒50人以上,必须持有皇帝的虎符为凭,才准调动。否则,就是违法。秦始皇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还下令将民间兵器尽数收缴,熔为铜人,剥夺了百姓反叛的手段。秦朝的军训制度较为严格。秦律规定,射手发弩不中,驭手不会驾车,骑士和马匹课试最劣者均要受罚,有关督训官吏及负责选募者也要受罚,由此可以推断秦军的战斗力甚强。

  但是,当陈胜吴广掀起的农民起义者即将踏进咸阳的时候,奋起抵挡的并不是帝国的正规军,而是一支由囚犯拼凑而成的部队。在秦始皇下葬以后,规模浩大的地下陵墓仍然没有完工,几十万囚犯一直在忙碌善后。当起义军离秦始皇陵不到10里的时候,即位的秦二世赦免了修建囚犯,命令他们拿起武器,镇压反叛。问题在于,秦军的主力部队在哪儿呢?

  秦统一以后,军队有过两次最大的集结。一是广西桂林附近一个叫严关的要塞,50万秦军曾从这里南下,与土著人作战。当起义突然爆发的时候,这部分秦军正在戍守刚刚平定的南部疆土。在帝国存亡的关头,他们选择了沉默。司马迁记载,当地的最高长官下令,堵塞南北之间所有的通道,军队严禁北上作战。南部秦军就这样彻底抛弃了自己亲手创建的大帝国。

  秦军的另一支主力在帝国的北疆。打败了匈奴骑兵以后,30万精锐并没有南撤,而是镇守在长城沿线。当都城告急的时候,这支秦军开始南下。但是,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它的行动为什么异常缓慢。保卫都城的任务只能托付给那支由囚犯临时组成的秦军。

  由此可见,到了帝国末年,军队控制权已经不在当政者的手里了。这就是秦帝国亡于一批缺乏武装的亡命之徒的原因所在。

  ◆秦帝国对官吏的控制——吏治腐败指数7′

  秦始皇创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帝国体制,一个管辖全国的有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帝国的整个官僚体制可谓相当严谨。秦朝对于官吏的管理是很严格的,制定了很多处罚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样享有特权,而是加重处罚。《云梦秦简?为吏之道》载:“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但是事与愿违,这些官吏如同秦始皇一样迷恋刑法,滥用权力,鱼肉百姓,“刑人不能极”,比如前面第6节提到的范阳令。秦朝的灭亡,直接源于官吏的不得人心。

  学者黄仁宇认为秦始皇开创的这套政治体系是一种“早熟”,这种早熟“在当日不失为一种成就,可是中国人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其下端粗率而无从成长发展……”

  秦朝官吏的执法过于粗暴。秦朝的地方官吏多为军人(如灭韩的将领叫内史腾,之后即为秦守韩地),他们缺乏应有的执法素质,手段往往粗暴。比如押送陈胜吴广的那两个将尉,“吴广忿圭尉”,“尉果笞广”。正因为这样,在陈胜起义之后,“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甚至有的秦朝官吏已经表明态度要依从起义转而伐秦,百姓仍然不原谅他们。

  ◆秦帝国对财富的控制——税赋沉重指数9′

  秦始皇经济统一措施中着力最多的应该是统一度量衡,从历史考古见到的许多标准量、权刻诏器和反复强调“明一之”的诏文内容可以体察得出。秦始皇不仅颁行标准器,而且在许多标准器上刻出诏书,同时要求每年对标准器进行校验,还对有问题的衡量器有明确的处罚规定,并进行市场监督,要求明码标价“各婴其贾”(《金布律》)。度量衡统一不仅是统一国家经济运行的要求,重要的是与皇室对财富的控制关系很大,统治者在上面下力气是不难理解的。

  秦帝国大搞工程建设,修建皇宫,修建皇陵,修筑长城,修造驰道。这些工程规模浩大,必然要耗费惊人的财力、物力,这些都需要有强大的税收来源支撑。

  《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陵中葬有数量巨大的珍奇宝物,并用水银制成百川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让墓中永久保持光明。面对如此奢靡情景,盛行厚葬之风的汉代贵族也不禁感慨道:“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在这个“盛”字中,不知消融多少民脂民膏。

  秦朝的赋税很重,是前朝的20倍。《汉书?食货志》:“(秦)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人民要把全年收获的2/3交给政府,而汉朝“收秦半之赋”。这么重的赋税,使“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人民只能“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了。

  ◆秦帝国对意识的控制——舆论钳制指数10′

  在秦始皇的大一统体制里,包括一条:就是统一舆论,控制意识形态。秦始皇为此而采取的“焚书坑儒”酿成了悲惨的文化浩劫,遭致后世无穷非议。“焚书”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焚烧秦记以外的史书,以及诗、书、百家语,只保留医药、卜筮和种树之类的技术性书籍,命令颁布后30日内不焚书者治罪。二是令下后若再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族,杜绝以历史反现实的行为。三是有愿意学习法令者,以吏为师。可见“焚书”的要点是剥夺人们学习知识的自由,剥夺人们政治思考的自由;或者换句话说,人们只有阅读某种书籍、学习某种知识的自由,知识和思想被强行拉入以皇帝为最高代表的集权统治所认可的轨道之中。

  所谓“坑儒”,是处死私下诽谤秦始皇的方士和儒生。“坑儒”事件的血腥气息,进一步增强了“焚书”带来的文化专制主义精神,将春秋战国以来生气勃勃的自由思索精神拦腰斩断,对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事实表明,用“焚书坑儒”的手法来统一舆论,控制意识形态,是不可能成功的。正如晚唐诗人章碣《焚书坑》所言:“坑灰未烬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秦帝国人心向背问题——人民痛苦指数10′

  世人皆曰秦亡于暴政,正所谓秦王无道,天下俱反。唐代文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下了一句名言:“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肴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费正清总结秦灭亡说“秦二世的残暴不说,原先六国的贵族仍然忠于各国的王室,而精英知识分子也对其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十分不满,平民百姓更是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沉重负担。”可见,秦朝失去的真是各个阶层的民心。

  秦国的统一进程具有殖民征服般的政策,以及后来大兴土木,沉重的徭役和兵役让平民百姓吃尽了苦头,“秦政治的失败,最主要的在其役使民力之逾量”(钱穆语)。秦朝严酷的刑法,更使人民苦不堪言。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可以说,还没有哪个王朝的人民所受的痛苦,比得上秦朝末年。所以,秦朝末年爆发的农民起义,从陈胜吴光到项羽刘邦,可谓经久。

  ◆秦帝国领导人的统治魅力——帝王糊涂指数7′

  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始皇自满,不愿意纳谏,犯错误后还不准备改正。秦二世胡亥也大致如此,子婴软弱而生性孤独。“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国)不亦宜乎?”

  “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李斯语)。君主失去了外在的约束的压力,那么约束君主的只能是君主自身的修养和自制力了。统一后的秦始皇与统一前的秦始皇心态已发生重大变化,如对自身专制权力的极端维护,使秦始皇几乎达到疯狂的地步。他好大喜功,怀疑一切,猜忌一切,这就使他既未能建立一套有效的最高统治者的权力更迭机制,也破坏了中央行政中枢的运行,更使社会受到巨大的创伤。其继任者秦二世更将秦始皇的人治特点推向极致。二世的荒唐可笑,世人皆知,他没有受过磨难,对手中权力更是恣意挥霍,“重之以无道,坏祖宗与民,更始作阿房宫,而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能受恤”,从而使“天下苦秦久矣”。

  对于秦始皇的深层认识,有史学家认为他过于追求完美,是“具有乌托邦倾向的激进政治家”。他迷信法家,试图用国家制度整合一切社会问题,大刀阔斧,规划宏伟。他过高估计了自己个人的力量,不懂得治理国家是一个复杂的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综合工程,也严重忽视了当时人民的生存权利,忽视了人民是其需要协调的各种利益关系中最重要因素。他设计出了改革社会制度的伟大蓝图,并不顾社会承受能力,采取强制措施,驱使全体国民去实现这个蓝图。

  ◆秦帝国抵抗外族入侵的能力——防御薄弱指数6′

  秦朝统一全国,匈奴经常南下侵犯。为了保证中原地区的安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举兵作战,镇守边关。并且大规模修筑长城,在长城附近设立郡县,从中原地区迁徙3万多户人家在此定居。

  很多人对秦皇神鞭北击匈奴赞不绝口,但是一些很有见地的史学家敏锐地指出:秦帝国对于匈奴入侵问题,一直是消极防御,很被动。学者邹牧仑就认为:“秦帝国短暂存在期间,虽然一时间解决了北患,但终秦始皇有生之年,匈奴问题并没有获得根本解决,这些游牧人虽然一时被震慑却绝对没有屈服。”秦始皇自己也一直慨叹:“灭秦者,胡也!”却无可奈何。

  对于采取长城力求防御上一劳永逸的做法,一直遭后人质疑。事实上,长城的作用确实很有限,明朝的兵部尚书刘焘说:“长城之设,古为无策。是以修筑愈炽,而患虏愈炽;钱粮愈耗,而士马益疲。无一岁而不请修边之粮,而一秋有修边之效。”(《明经世文编》)

  ◆秦帝国抗击天灾人祸的能力——物资储备不足指数9′

  “抑洪水而天下平,驱猛兽而百姓宁。”中华早期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水灾。古代传统上,习以治水业绩来品评王者英明度,比如大禹治水,流芳万年,因此秦始皇在这方面很是注重,而且也颇有卓迹。秦始皇派李冰修都江堰以治水,都江堰分流洪水,有效避免了下游的洪水灾害。

  不过《剑桥中国史》在分析秦帝国崩溃原因时,尖锐地指出:秦朝失败不可避免,原因在于资源的过度紧张。

  “秦始皇死前的紧张情况,只能在史料里隐隐约约地见到,但是肯定存在。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游时,有‘盗’惊驾,尽管在全国大索了10天,他们都逃之夭夭。公元前216年,秦始皇微服夜行时,又遭遇强盗,被卫兵所杀。这一次,在秦周围大索20天。可能更重要的是,同年一石粮食值1600钱;虽然其他商品的价值不祥,但这无疑是个大数目。人们对帝国在秦始皇身后不能长期维持下去,可能不会大吃一惊了。”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发生天灾人祸的岁月,盗贼才会猖獗。物价之暴涨,也反映了当时资源储备的匮乏。

  ◆秦帝国对宫廷后闱的控制能力——宫廷不稳定指数9′

  秦朝祚命虽短,却已大演宦官乱政的把戏。秦始皇性疑,猜忌朝廷的文武外官,总防着他们有外心;但却认为朝夕侍候在自己身边百依百顺、出身低下而又没有后代的宦官可靠。所以从秦朝开始,宦官就有了市场。秦始皇在位时,就很宠幸宦官赵高。秦始皇死后,赵高权倾朝野,指鹿为马。前文讲过,建设皇帝政治功劳最高的文官李斯和处于军事重要地位的武将蒙恬先后被赵高谗害,帝国文武两方并失依据,造成严重的内部衰乱。后来,赵高更是野心勃勃,极尽谗言,游说二世怠政,图谋有取而代之。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赵高极力对二世瞒天过海,致使因为情报的堵塞,帝国失去了及时平乱的时机。当二世责难赵高,赵高指示亲信在望夷宫逼杀秦二世,又以继任的秦贵族子婴“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取消帝号。因此,有人认为:秦朝非亡于六国旧势力,也非亡于秦统治者自身,而是亡于后院起火。

  ◆秦帝国振衰起废的变革能力——应变力匮乏指数7′

  战国时代,各国在纷争中都注重变法图强,惟独商鞅变法取得了明显效果,帮助半蛮荒的秦国惊奇胜出,一统天下。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成也变法,败也变法。

  变法主张“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其一,强调“以法治国”;其二,“轻罪重刑”;其三,不赦不宥;其四,鼓励告奸;其五,实行连坐。这些主张在执行过程中,又被过分拉大。所谓“乱世用重典”,统一前期,这些严厉措施确实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但是,到了治世,民心思安,百业待兴,就应当采取积极政策,“广施仁政”,而不应当继续拿严刑酷法来约束天下。

  老子《道德经》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贾谊云:“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商鞅变法过分强调法刑法,秦帝国的社会问题反而更多,因为,一个社会法令越多,犯法的人越多。因此导致秦朝烙下了苛政的罪名。“主要的一点是,法治和政治修明不可分,一旦政府官员颟顸腐败,法律反而成为毒素,成为迫害善良守法人民的一种残酷工具,结果形成暴政,官逼民反。”(柏杨语)

  ◆秦帝国对地方的能力——中央权力分散指数7′

  众所周知,中央集权始于秦朝。秦王朝控制的是一个北起长城,南抵今越南北部,东达朝鲜半岛,西临澜沧江畔的辽阔版图。在农业社会落后的资讯交通环境下,如何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有效的治理,是统治者面临的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政治课题。年轻的王朝和同样年轻的统治者在应对这个课题时,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老练和成熟,创造性地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政治统治资源。

  那么,实际效果如何呢?陈胜吴广也不过是一群亡命徒,但是就是这样的亡命徒在起事之后,以数百人之众,就能“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由此可见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控制的乏力。

  有人形象地将之比喻为“大一统的消化不良”。秦始皇不遗余力把天下划分板块,分区治理,由于初创帝国,人民对大一统的依赖性还没有形成,所以和版图并没有和为一体。

  ◆秦帝国处理多民族融合的能力——民族不和谐指数7′

  在民族融合上,秦帝国大致采取了这一途径:征服移民。

  北伐匈奴后,在河套以北阴山一带地区,设置了34个县,重设九原郡,并从内地移民3万户定居,对边疆开发和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

  南征百越,经过大约六年的战争,占领了岭南,在那里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并向岭南大量移民,使落后闭塞的岭南得到开发。

  在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的少数民族总称为西南夷,秦统一六国后,修建了“五尺道”,加强了西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联系。秦还在这一地区任命官吏进行统治。

  需要指出的是,大秦对各少数民族的融合是通过武力途径实现的。各民族更多的是屈服,民族融合刚刚开始而已。
1. 内部政治乱象:秦朝后期,由于秦始皇过度集权,加上刻苦奢华的修建工程和苛刻的法律制度,极大地损害了平民百姓的利益,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和反抗,在政治上出现了一系列乱象,如赵高专权、李斯昏庸、法家和儒家的斗争等。2. 经济贫困:由于秦朝过度征收赋税,破坏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导致民众流离失所,生活困苦。3. 外部侵扰:秦朝后期,由于缺乏有效的外交政策和军事防御,面对来自外部的侵扰,如匈奴、燕国、荆楚等地的起义,使得秦朝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4. 人心涣散:秦朝晚期,由于社会经济矛盾激化和政权腐败无能,使得士族和百姓们离心离德,不再支持执政当局,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覆灭。
秦朝的灭亡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其他大一统王朝,比如汉,唐,明,清,这些王朝是逐步衰落,慢慢灭亡。其实秦从统一到分裂,灭亡不过15年时间,实在不能说是由于自身的衰落。更重要的其实是由于自身在政策上的一些问题,导致国家只是短暂的形式上统一了,最终还是走向了分裂和动乱。但是秦在继承人问题上还是有失误的,导致天下大乱时候,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控制秦的局面甚至自保,所以很快就灭亡了。不然的话凭借秦的实力和地形优势,至少退回统一前的局面,保存秦故地,还是没有问题的。
政治腐败,(如成语:指鹿为马)皇帝不行,奸臣太多,外加匈奴攻击,对人民苛刻,农民起义(如陈胜,吴广起义),还有项羽,刘邦这类人的存在,导致秦灭亡.
焚书坑儒,大兴土木(例如长城。虽然历史作用巨大,但是却是劳动人民的血泪换来的)激化了阶级矛盾。官僚的腐败,很多很多。
文章标题: 胡亥二秦不如大秦哪些方面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3142.html
文章标签:哪些方面  大秦  胡亥二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