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你家乡关于丧葬的传统民俗有哪些

时间: 2023-06-06 20:00:1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你家乡关于丧葬的传统民俗有哪些

民间丧葬风俗习惯有哪些?

民间丧葬风俗习惯
1、指路 ——人死后要举行宗教事仪、指路,在此期间,同时举行系列的活动,让死者到民间认为那里没有灰尘,是享福的地方。
2、丧服——死者一般都穿蓝裤、白布衫。人们以白为纯洁,以蓝为民族本色。布用平纹,不穿棉衣。儿女伸手给死者穿衣。死者遗留衣服、生活用品,都将焚烧掉,不能遗留。
3、停灵——在民间停灵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天,在殡仪馆举行追悼仪式,对死者进行告别,但有些区域根据死者的生辰,让当地的“先生”选适合的日期进行追悼会。
4、出殡——出殡时,亲属批麻带孝,灵车上不是死者头朝前,而是脚朝前。现在随着殡葬改革均按火化的习俗。火化后,把骨灰碎骨装入布袋,再装人坛罐或骨灰盒中,一般将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5、死牲——死了人,无论穷富都要死牲祭献,根据穷富不同,大至猪牛,小至鸡。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代 杀殉、血祭的遗俗,死者如年岁高,供品被视为福物。供品要分给亲族人们。祭献的鸡,多留给送灵下葬的人们出殡回来后食用。
6、合葬——夫妻合葬是男在左,女在右。(蒙古族其相反)若合葬一起有小辈则在西侧,长辈在东侧。在西方国家,则以先死先葬在下方,后死者以重叠的方式在上方。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夫妻合葬有一方先死亡下葬,待另一方逝世下葬时需将先下葬者挖出,见面祭拜后再同时下葬。
7、朝向——最古老的习俗为土葬,朝向是南北竖向,现骨灰盒是面南背北,如今有些墓穴参照最古老的习俗南北竖向安葬——引用“百年好合”(在民间常用百年好合来祝福婚姻永恒,但对逝者所指人生的归宿——永恒的安祥)
8、焚烧——人们传统焚烧锡箔、黄纸、相形的生活用品(如:汽车、房子、电视等);早时蒙古族是烧些死者生前喜欢吃的食品。焚烧食用后的畜骨为死者祝福,焚烧锡箔等是受汉族的影响。
9、服丧——古时有守孝习俗。(北史·室韦传)载:你父死,男女聚哭三年。近代变为祭七 (首七至五七、或七七 )家设灵堂、祭百日、周年。服丧期间,穿素服、食素食。

传统殡葬都有哪些习俗?

  我介绍的是我家乡雷州半岛的习俗。
  建国以来,国家提倡殡葬改革,移风易俗,新的丧葬方式渐为本地人所接受。但在过去,半岛人遵循先人“入土为安”古训,对丧葬丝毫不敢马虎。其有一套繁复的仪式和诸多禁忌,让人眼花缭乱。时至今日,其中许多特色旧俗已不复见。   
  治丧
  民间认为,凡享年50岁以上,因病老去世的都算寿终,称“喜丧”(亦即白喜事)。对于这种正常的死亡,家人已有心理准备。一确定亲人去世,孝属们便会爆发性地恸哭起来(人未死时忌哭)。此时,要在逝者脚下供一碗“下脚饭”(亦称倒头饭);用碟盏盛香油点燃作长明灯(又称引路灯);用碗盛米装上香。香火、灯火日夜不断。而丧属身上即已戴孝,不可以穿鞋戴帽,着手办理丧事。其所在宗族或社团成员会集资为亡者捐一口棺木。村中亲房族人或街坊邻里便开始义务帮忙打理杂务。   
  报丧
  亲人去世后,丧主要尽快给亲戚朋友报丧,但其事务众多,千头万绪,无从分身,往往派其亲族协助奔走发出讣告。报丧人到对方家不能进门。对出来迎接的,无论长幼皆须向对方叩首,再告知对方某人因何去世,某日某时出殡等。   
  入殓
  分大小二殓。小殓主要是给死者沐浴、穿寿衣。一般在死者咽气不久进行,因为时间长了,遗体僵直不好穿戴。寿衣的件数有严格的规定,男为双数,女为单数。若是女性逝者,家人会给其戴上生前佩用的戒指、手镯等,称之为“压殓”,日后捡骨重葬时取出给后辈妇女佩戴。还会把珠玉贝米之类放进死者口中,称之为“饭含”或“含殓”。   大殓即入棺。盖棺打钉时,土佬会问是否还有人未瞻仰遗容。这是防止有丧属来迟,不及见亲人最后一面而出现闹丧的情况。   守灵 从死者去世到出殡之前,孝属要日夜轮流守灵,主要是防止猫、狗等动物的闯入,也表示尽孝。   
  丧服 丧服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适用于与死者亲疏关系不同的亲属。而斩衰是最重的丧服,主要适用于死者的儿子、未嫁女、儿媳。其用最粗的生麻制成,不缝边,简陋粗恶,用来表示哀痛之深。  
  吊唁 是丧葬礼俗中较重要的内容。与死者关系亲疏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有许多区别。   出门在外的子女或其他至亲接到噩耗后,首先要哭悼,再问明死因,然后不顾一切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歌(歌者,哭也)。   到家后,先到灵前跪叩、哭悼。而在廉江,则流行一种叫哭奶(不管哭诉对象是谁统称哭奶)的口头文学,其内容大致是追述逝者过去的苦境和对死者的怀念。如女儿哭丧母:   母亲养我,奶呀;辛苦一世,奶呀!   无食无着,奶呀;艰难度日,奶呀!   捱到今日,奶呀;儿女成群,奶呀!   怎知你去,奶呀;无留半句,奶呀!   丢下女儿,奶呀;(我)肝肠寸断,奶呀!   哀声痛切凄婉,听者莫不落泪。   亲友前来吊唁,孝子要迎接、陪同。守灵的孝属还礼后,吊唁者到灵堂正式举哀哭悼。经礼宾人员劝慰,即到帐房交礼。其中多为六尺长的白、黑、灰、蓝布。届时用粉笔书上“英名千古”、“典型永在”等字样,即为挽帐,在出殡时举出。   出殡 又称出山。不同的地方出殡时间不同。一些地方在巳时(上午10—11点),一些则在酉时(下午4—5点)。出殡时,先由道士收煞,门楣贴上“煞符”。棺木移出屋外,道士念念有词,用剑腹连拍棺材头三下,此即出殡命令。十六个杠夫应声齐喝,由孝子捧香碗、牌位、灵幡作为前导,驾灵而行。隔数分钟,杠夫们便齐喝一声,意是警告路人回避。   灵柩出村后,一般在村头或村地堂等开旷地带举祭。开祭时,按亲疏远近关系先后进行拜祭。司礼者有大唱先生(负责喊唱并指挥祭丧仪式全过程)、引礼先生(带领参祭者跪拜)、司尊习爵先生(遵照大唱者所点祭品逐一点献)、读文先生(读祭文)。之后孝属向先人作永别礼。   
  下葬 棺木抵达墓地,再次整理墓坑。先平整坑底,抹去脚印,将纸帛点燃投入,意为温暖墓室,不让先人感到寒冷。接着,棺木缓缓下放,经阴阳先生用罗盘校正坐向后,由孝子带头铲土掩埋成堆。掩土时,人影忌投入墓坑内。掩好土,送葬人在墓地绕三圈后,各抓一把泥土回家,撒在屋边。回家时从另一条小路返回(忌从来路返回、忌半路回头张望)。
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从亡者停止呼吸时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它们依次为: 烧“落气纸”:即死者直系亲属,在已经确认死者亡故之际,便置一瓦盆于灵床前,在盆中焚烧冥钞或纸钱,意为让亡魂“持币上路”。 净身:由死者直系亲属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给死者擦净躯体,通常以“三袱子”为限,即抹拭时将布帕浸水拧干三遭,称“三把”。一把抹头脸,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脚腿。净身亦称“洗丧”。 换衣:给亡者换上干净衣裤鞋袜。若是青壮年夭折上有父母者,手臂上应戴黑纱;老年人的裤带用白棉线合股系扎,合股线的支数以其年龄而定,老年人换衣称“穿寿衣”。 开吊;将亡者抬上灵床,置于灵堂的白布帐幔之后。供桌上置烛台香盆和死者遗像。直系亲属的女眷一边哭一边诉说死者生平,内容多为叙述死者一生中所经魔磨难,声调哀婉动人,凄切悲恸,称“哭灵”。亲友前来祭奠,进门前先放一挂爆竹,丧家亦燃放爆竹以示应答。吊客上香,通常以三炷为限,或鞠躬致礼,或跪拜叩头,皆由死者亲属中的男性直系晚辈在灵堂左侧跪拜答谢,称“孝子谢”。停灵时间以单数为限,三日、五日或七日不等。开吊期间,有的延请僧、道做法事以超度亡魂;夜间还聘邀专门的民间艺人来唱“丧鼓”,其鼓词多为民间神话故事。吊客所送“祭仪”多为布料,须写好挽签悬挂于灵堂两侧,称为“挂祭帐”。 出殡:即送亡者前往墓地,抬死者上路之始,称为“起灵”, 起灵时,孝子需将焚化纸钱的瓦罐掷碎在灵堂供桌之前,称为“甩盆”。抬灵床多为八名精壮汉子,死者亲属须排除在外。出殡亦称:“送葬”,有的请道士执桃木剑在前“开路”,孝子则披麻戴孝躬行于灵床(或灵柩)前引导,众至亲好友一路将其送至墓地。送葬队列行进途中,有亲友在道旁设香案“路祭”的,孝子须下跪答礼。 设灵与圆坟:亡者落葬后,家中应设灵位于厅堂左侧,称“设灵”;三日后亲人去坟前祭扫,称为“圆坟”。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亲人在每一个第七日应在灵位前点烛燃香,举行祭奠仪式,到第五个“七日”为止,称为“做五七”。三年孝满,遂将灵位焚化,谓之“除灵”。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移风易俗,提倡殡葬改革,过去的殡葬习俗也相应发生变化
殡葬俗指白事,在民间因地域和民族各有其独特的风俗。所谓殡葬,"殡"是祭奠或悼念死者,即丧礼;"葬"则是安葬遗体的行为。殡葬一方面是在安置死者,另一方面又是在安排招待那些前来治丧、吊丧的人群。丧葬习俗是处理死者遗体及相关的悼念方式,是构成了人生仪礼的最后一环。死亡意味着人生旅程的终结,生命是有限的,生命就有开始与结束。人有生死,就有生死的文化。殡葬文化是围绕死亡事件和死亡活动而形成的思想文化体系,并且受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民风民俗、人情世故的影响和制约。
中华民族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源远流长,数万年前就有了一定的丧葬形式。由于人们对图腾的崇拜,对死人的崇拜,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发展到对死人的畏惧,沿着这条线发展到“厚葬薄养”的传统习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唯心主义“占上风的一个习俗文化领域。迷信的、封建的殡葬活动,在民间仍然流行并严重地存在。根据中国人的传统伦理观念,当亲人临终时,亲属要给他穿好衣服,带上渡河线、买路线,如同给出远门的亲人整理行装一样。安葬之后,每逢节日、诞辰,亲属要上坟扫墓,焚纸送物,不仅带有点心、水果,还有巧克力、啤酒,甚至还要为死人点燃一支香烟,如此体贴周到的服务,孝子与亲友间的人情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是社会是社会习俗和文化的一部分。是生者为死者而建立、形成、发展起来的习俗和文化,也是社会礼仪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它反映并长期受制于社会传统。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走向文明,为满足社会心理的需求。出现了殡葬服饰文化、公墓文化、殡仪馆建筑文化、殡葬设备和技术等等,内容非常丰富,这些新的学科分支形成殡葬文化学的学科群。
原始人对"弃尸"已经"看不下去",心中不忍。于是产生了殡葬。殡葬是人类自我意识达到高度清晰的产物,到文明社会,丧礼发展起来,后来变得越来越繁琐。比如,一位老人忙了一辈子,死后若不给一个"象样的"丧礼,不受到"郑重"的对待,人们总会觉得对不起死者,会认为后人"不孝"、死者一辈子"不值"等。即使是现代,如果丧事太草率,人们仍会觉得人生不完整。同时,重要人物的丧礼要格外的隆重,如为帝王筑陵墓。如果将大人物的丧事办得和小人物无差别,人们也会觉得太不应该。殡葬活动是生者筹办的、办给生者看的。告诉别人这样不会有始无终。心理需求也是人性的需求。就象吃饭、睡觉一类物质需求一样。只要不妨碍社会,就应当予以满足,
全部殡葬活动都是按照生者的生活模式而设计的,如生者的房屋称"阳宅",墓地则称"阴宅"。生者爱受人尊敬,因而人们也就百般地"尊敬"死者,给他们瞌头、上香。生者要吃饭,因而也就给死者上祭品等。因而,殡葬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生存文化。

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都有哪些?有何讲究?

闽南地区的丧葬习俗豪华而带有神秘的色彩。古话有云,吃要苏杭二州,死要在泉州。其实就是泉州地区的丧葬规格非常豪华,可以说在古代丧葬是人们非常重视的事情。

1、入殓。人死了要入殓,入殓的衣服非常有讲究,都必须是单数的,我们这里通常是上衣7件裤子3件。遇到非常高寿的人,或者是地位非常崇高的人,就必须要上衣9件裤子5件。遇到短命夭折,或者是意外死亡的,就是上衣5件裤子3件。这些都有具体的规格,不可以随便乱用。而且寿衣的件数不是平常的算法,而是一层就算一件。有的夹衣是两层的,那就算两件。

2、守灵。在泉州,守灵一般都是3天为起点,如果有人没有停灵三天就出殡,那会被人戳断脊梁骨。而且三天守灵都要哭丧,早上7点开始女儿就要不断哭丧,哭足三天。现在哭不动,就都是请人来哭丧,十几分钟50块,有钱的人就是一整天请,没有钱的就哭一会儿再请一场,不过再便宜一天下来也要大几百块。

3、出殡贺仪。今年我隔壁家有两个老人去世了,一家是19队的乐队,一家是27队。出殡的时候请乐队来热闹一下是我们的习俗,花圈反而还没有那么流行。乐队有很多形式,西乐、腰鼓、惠安女等等,一队基本是二十个左右的人,价格是3000块左右。人越多,价格越贵。虽然花费很昂贵,但是场面非常风光热闹。

4、送殡。我们这里出殡,要抬着棺材,送殡的人跟着一起绕村里的路走一圈,然后再绕大概3公里的公路,才会让棺材上灵车。而且路面上走的时候,所有乐队不能断,必须从头到尾演奏。且每走一段路都要停棺,让子孙跪下来哭。我去送过我干奶奶,一路上跪的膝盖都快肿了。

农村丧葬礼上面的习俗比较多。比如人死了之后嘴里要含一枚铜钱,这好像是寓意着到了黄泉路上可以给自己买一杯水喝(也就是过奈何桥俗称的忘情水)。在家里对于过世的人,头的摆放位置也很重要,具体的可以咨询一下风水先生。

如果家里的人过世,记得要在自己家的大门前挂一个纸减的大花骨朵(要用白色的)。这个就意味着告诉路人,你们家有人走了,别人可以来吊唁、追悼等。如果家里去世的是一位长者,那么你们家的晚辈就要为去世的长者做寿衣,去准备棺材,找风水师寻找合适的墓穴。之后再找人去打墓,准备后事。

在去世的人安放的床的面前,会放一碗面条,面条会缠在筷子上,这好像是农村所说的“倒头面”。在灵床的两侧,会铺上谷草,孝子都会跪在两侧,称之为“守灵”。而且农村比较喜欢选良辰吉日下葬,这是对逝者的一个安慰,预示着可以放心的离开这个世界驾鹤西去。也对后代图一个吉利。

每天晚上作为孝子呀、本家呀,都会拿着用纸剪成穗穗,手里拿着点燃的香,去村地外边走一遭,俗称“路祭”,在这个时候一般别人的家里人会不让小孩出去的,说是会沾上邪气。在棺材入殓的那一科,每一位孝子都要哭,声音要够大。

当往坟墓里填土的时候,每一位孝子都要拿着铁锹往坟里填一次土。这预示着愿长者入土为安,生者平安健康。

说说老家的习俗吧。

虽然现在都推行火葬,可是在农村很多地方,大家秉承“入土为安”的习俗,还是会偷偷地土葬。一般如果不是突然病死的,老人家都是提前就选好墓地。有些人会找风水先生来看,看那个位置是风水宝地,葬在那里会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选好地后,如果那块地刚好不是自己家的,就要想办法和别人换地。

人死后要先放在村子里平常烧香拜佛的地方,用白布盖着。家属要穿白色的衣服,尽量避免花俏的衣服。在下葬之前,一般会先找风水大师算好下葬的时辰。然后家属会找人先挖好墓地。出葬的时候,家属会跟着一路哭,头上会放着毛巾。同时,家属还会请些村子里的小孩子,他们只需要跟着一起走,然后就可以领几块钱。在下葬之前会有个法师在墓前念经。念完经时辰到了之后就放入墓地下葬。

下葬之后家属还要在庙里呆上三天三夜。每天都会有法师在念经,没念完一篇家属就要跟着哭。特别是出嫁的女儿和嫁过来的媳妇。他们在哭的过程中还会念很多的经文。哭也是有讲究的,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多都不懂那些哭的规矩了,于是连哭的人也可以请回来了。

在哭的时候,其他的家属都是跪在地上,有些要好的亲戚额朋友也会跟着过来跪送。他们通常只是偶尔过来就好。跪在地上的人每个人头上都会盖着一条新毛巾,等到葬礼结束后,需要用新毛巾来洗脸。跪葬的过程中,他们都是要在庙里吃饭的。夜里的时候,通常会轮流守夜。

农村人过世之后都需要在家放三天,给过世的人穿上寿衣,如果天冷的话直接把过世的人放在板子上就行,如果天热的话,得租一个冰棺放冰棺里。然后儿女要连续给过世的老人守夜三天三夜。

然后亲戚朋友得知过世的消息回钱来吊唁,当别人向死者磕头时,我们自家人就要还礼,所有的人都会为死者披麻戴孝。农村是有出殡的习俗,在出殡的前一天需要入殓。

入殓的意思就是把死人放在棺材里,入殓的时候有很多讲究。女儿要亲手给父亲或者母亲净脸净手,儿子要把花生元宝放在父亲或者母亲的手机,让父亲或者是母亲握好,目的是为了让父亲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缺钱花。

出殡的那一天,我们需要很早的起来,作为死者的儿子女儿一晚上都不能睡觉。在出殡之前先放开天雷,然后所有的人需要围着村子转一圈。亲戚好友那天也都会来到现场,然后带来饼干放在灵堂前的桌子上,还有花圈放在灵堂的两侧。

那一天,死者的家人会雇吹喇叭的,有钱人还会请舞狮子的。越是老的人,场面就会越热闹,之后就会一轮轮的磕头一轮轮的答谢,葬礼大概会进行到下午四点左右。

之后就是送盘缠,用白纸做成一个人的形状,就用来代表死去的人,然后他的儿女会给他喂各种吃的,最后再进行一轮儿跪拜。然后把所有的纸马纸车花圈值钱通通烧掉,意思是让死者在那个世界能够可以自己生活。

这些程序完事儿之后,就会把棺材拉到事先看好的墓地里下葬,这样就算是丧事办完了。

你们家乡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河北: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旁,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当老人咽气之后,首先要为其穿好寿衣。寿衣俗称“装裹”,“装老衣裳”,有一条禁忌就是绝对不能用皮货,也不能穿毛衣,俗说亡人如果穿皮衣、毛衣、皮鞋或皮底鞋,下辈子就转世成牲口了。有一条禁忌就是绝对不能用皮货,也不能穿毛衣,俗说亡人如果穿皮衣、毛衣、皮鞋或皮底鞋,下辈子就转世成牲口了,叫魂即招魂。人咽气后,立刻由儿子到房上用鞋底拍窑洞(烟囱),并喊着叫魂人对死者的称谓,大叫三声“穿鞋来”,人死之后,家人马上烧“倒头纸”,并将死者的尸体由炕上移至正屋(俗称外间屋,也叫堂屋)中临时搭设的灵床上,死者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登门通报死讯,以便他们及时赶来吊唁。过去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
家乡的丧葬习俗是典型的火葬,然后就是吹吹喇叭,但是会刻意的去找算命先生看风水以及下葬的时间。
人死之后会给他搭一个棚子,然后把棺材放在了里面,棚子门口摆着花圈,有人外面哭丧。
就是请唱班的人来家里唱歌,哭丧,在家停棺材停三天或是七天,家里近的亲戚来上贡品。
先不能入土,然后男的要先围着守孝几天,一定要24小时,大晚上也要守着,就是要一个人。
文章标题: 你家乡关于丧葬的传统民俗有哪些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2112.html
文章标签:丧葬  民俗  家乡  传统  有哪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