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里的“王”是太原王氏还是琅琊王氏

时间: 2023-05-29 15:01:3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里的“王”是太原王氏还是琅琊王氏

“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谢”分别是指谁?

这两句诗出自刘禹锡《金陵五题 其二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谢是指东晋的王氏家族与谢氏家族。
指的是东晋时期最有名的两个世家大族,“王”姓的代表人物有王曦之等,“谢”家比如谢安等。
王、谢:指东晋时以王导为主的琅琊王氏和以谢安为主陈郡谢氏。左右朝廷的两姓豪门望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诠释的是啥子意思?

我们先来说几个关于燕子的俗语吧:“燕子不进苦寒家”、“燕子富贵鸟,不落哀门家”。

燕子和喜鹊一样,在民间被视为一种很吉祥的动物。燕子筑巢非常讲究环境。能有燕子居住,这个家庭被视为有福气。一个吵吵闹闹,不团结的家庭是吸引不了小燕子的,因为小燕子是一种喜欢安静的小动物。

联系这首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起码我们根据上面俗语,就可以知道王、谢一定是富贵之家。

东晋有王、谢、桓、庾四大家族,这些家族的子弟世代都做高官。他们这些家族就是典型的门阀士族。

先说王家王导,三朝元老,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他与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格局,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就是王导侄子。

“关中良相惟王猛,江南万民望谢安”,这首诗里提到的就是谢家的典型人物谢安。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淝水之战就是谢安指挥的,是他挽救了东晋王朝。淝水之战后,谢家一门四公,从此尊贵无比,成为东晋顶尖的名门望族。

后来也是谢安联系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坚定的反对桓温篡权,而且还趁机与各个世族大家联姻,壮大本族力量,从此谢家子女婚嫁基本不出世族大家。

东晋著名女诗人谢道韫就是谢安的亲侄女。她的夫君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什么叫“门当户对”、“门第之见”就是这么来的。当然这些豪门大族最终也是毁在了门第上。后面会提到。

在这首诗里就形象的传达了门阀士族在东晋的兴衰过程。门阀士族起源于西汉,兴盛于东汉,顶峰在三国两晋,持续衰落于南北朝,灭亡于唐末。这样算起来,整个门阀士族在中国持续了近千年。

我们先简单的介绍门阀士族的来源。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官员选拔实行的是察举制,要被察举进入仕途,这个前提条件就是必须通晓儒家经典。但当时没有印刷术和造纸术,庶族平民很难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学术就垄断在少数人手中。这些拥有学术、知识、书籍的家族,将学术和书籍代代相传,这样就形成了“累世经学”。这些家族的成员由于拥有学术知识,因此天然就具有出仕的资格。

这样一来,“累世经学”又转变成了“累世公卿”。当时官员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如此一来就形成了门阀士族。

门阀士族的发展兴盛

这就要提到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了。刘秀就是靠着豪族建立东汉政权的。当时门阀士族并不分南北东西,大家都为汉朝的建设添砖加瓦。但是这些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

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在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开始形成一些累世公卿的士族。其中河内司马氏,则更是号称千年世家。这些人都是大地主,而且世居高位,门生故吏,遍地天下,因而他们是士大夫的领袖。

直到汉末天下大乱,汉朝被分割为魏、蜀、吴三国。三国曹操,孙权同样依靠士族力量建立政权,刘备也得依靠益州士族的支持。最终是北方的豪门大族司马氏技高一筹,三代人夺了曹家的魏国,并且平定了蜀吴两国。

这时候门阀士族发生了地位变化。

他们开始登上权力中心,走向人生巅峰。

在西晋时,“八王之乱”最后的胜利者司马越带着他的权力,走向人生终点。但是他的支持者——以琅琊王氏为首的门阀士族拥护琅琊王司马睿,带着人口、部曲,南渡长江。

这批人有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兰陵萧氏、龙亢桓氏等,他们掌握了东晋的一切。这里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就是刘禹锡这首诗里提到的王家、谢家。

这些家族出生的子弟,只要出生就能保证一辈子衣食无忧。一旦长大就可以当官了,这辈子一定会有一个正部级的职位等着他。

他们在经济上封山育林,这片土地上的农田、湖泊、走兽、人口,全部是家族的私有产品,与国家不再有任何关系。这就是江南士族。东晋就是靠着这些江南士族建立的。

当时门阀士族及其统治达到了鼎盛。因而也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由于门阀士族的实力过大,皇帝都必须依赖士族的支持。士族权力和皇权并立,甚至一度超越皇权。

有句话叫盛极必衰。

到了刘裕建立南宋的时候,他也依然依靠士族,但是不像东晋那样受到门阀士族控制了。他称帝后重用寒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门阀世族左右朝政的局面。当时士族在经济上依然有雄厚实力,但是军权已经不能够掌握了。

这些家族什么时候衰落的呢?这就与一个人有重大关系,他就是南梁时一员大将叫侯景。

侯景,出身于塞外鲜卑族的羯人部落,原来是北齐高欢手下大将,后来投降南朝梁武帝。自认为对南朝有大功,向梁武帝提出过不少要求,梁武帝大部分也都满足他。后来,侯景为了提高身价,又请求娶江南名门望族王、谢两家的女子为妻。

可他不知道,门第之见在当时的江左南朝有多么严重。梁武帝,即使贵为一国之君,也不敢帮侯景这个忙,怕得罪名门望族。梁武帝委婉告诉侯景:

“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

意思就是王、谢两家门第太高,你配不上。可以换成朱、张两家试试。这话深深伤害到侯景的自尊心。为此他愤懑不已道:“会将吴儿女以配奴。”就是他要以后要将江南女子发配给兵士当奴仆。不久便发动叛乱攻入梁朝首都建康,活活饿死梁武帝萧衍。

其叛军则“纵兵杀掠,交尸塞路。富室豪家,恣意裒剥,子女妻妾,悉入军营”。

侯景之乱,不仅仅是从肉体上消灭了一部分士族,更重要的是,其引起的一系列战争,彻底瓦解了南朝士族赖以苟延残喘的人脉网络。所以当南朝帝国在陈霸先手上重组时,庙堂之上已找不出几个世家人,就连装饰庙堂的功能,都被新皇帝认为是累赘。当然,王家、谢家也受到牵连,不复以前的辉煌。

就这样,传统士族的根子被拔掉。虽然这棵大树还不会立刻就枯萎掉。王、谢家的燕子终于也可以飞到了寻常百姓家了。

一首诗包含一段历史,果然,古诗寓意丰富,魅力无穷啊!

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哪个牛?

隋唐之前,王姓之中以琅琊王氏最为显赫;隋唐之后,太原王氏逐渐声势浩然,到了宋代,后来居上,太原王氏成为王姓之中最为声威赫然的郡望,如著名学者王夫之就是太原王氏的支脉。

祁县王氏在汉魏时昙花一现,晋阳王氏也只在魏末至东晋末百余年间闻名,此后虽枝叶众多,也全属假冒祖宗而来,远不能与琅邪王氏自汉至唐、近千年间世系不断,东晋南朝排名第一相比。

隋唐以前,天下有四大贵姓的说法:东晋南朝有王、谢、袁、萧,王即指琅邪王氏,排名第一位;北朝有崔、卢、李郑,还没有把太原王氏包括在内;隋唐时仍称四姓,分为二种曰崔、卢、王、谢,王仍指琅邪王氏。

著名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的王,指的也是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在隋唐之前,整体名声不显。

王世贞对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有很好的总结:

江左门高,故称王、谢,其次则顾、陆、朱、张。梁武以次速侯景之叛。淮北则推崔、卢、李、郑,崔浩宗虽灭而贵不衰。陇西之李居次,唐文息以人主之势发忿而望不盖。江左见并于隋,故王、谢小减。琅邪之王初在太原上,而隋唐之际,太原渐贵,至宋益贵,是亦乘除之数也。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王谢是谁?

燕子这个动物自古就有当我们抬头望向天空的时候可能会有那么一只小小的燕子从天空略过,只留下那惊鸿一瞥。燕子,它不仅在古代,或是在现代都是有着一种美好的寓意,它们会根据气候的变化来决定南迁还是北移。在我国古代很多伟大诗人所写的诗歌中,就有常常提到燕子,这其中有一首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最为出名,最后两句中的王谢也是大有来头。


一、显赫聚集

乌衣巷的由来其实要从三国时期的东吴开始说起,在三国时期乌衣巷是禁军的驻地,因为当时的禁军的军装以黑色为主,所以禁军驻地也被众人称之为乌衣巷。到后来的东晋时期,由王谢两家大家族以及其他的豪门显贵都居住在乌衣巷,所以乌衣巷也就成为了一种豪门代表。这就是人以物聚的一种体现。

二、燕子与王谢的关系

自古以来燕子所含的象征有很多有忠贞、美好以及祥瑞等含义,乌衣巷中因为都是豪门显贵的聚集之地,所以房屋修建的十分豪华,不比平民家简陋不堪,鸟以良木而栖之,平民家和权贵家之中燕子自然选择权贵家的屋檐筑自己的小巢,这也是社会现实的一种体现,从东晋到唐朝乌衣巷早已逝去,只余一片空房,燕子也飞到了平常百姓家中,这也间接说明了乌衣巷的衰败。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富不过三代,从东晋到唐朝,历经多少岁月,多少历史的变迁。无论你是从簪缨之族还是诗书之家也敌不过岁月的蹉跎。开国元勋又如何,指挥过著名战役又怎样?如今尸骨何存,后人何在,无人知晓。如今南京秦淮河上的灯火依旧繁华而乌衣巷的旧址却只是旧址,沧海桑田过后,留下的只能是传说,一个故事而已。

王谢指的是王家和谢家两个家族,王家和谢家是当时的两个非常尊崇的权贵家族,即使是这两个家族的燕子普通人也非常难得一见。
诗中“王谢”是显赫事假的代名词,分别指东晋时以王导为主的琅琊王氏和以谢安为主陈君谢氏。
这里的王是王导,谢是谢安,都是东晋时期的豪门望族,有着左右朝廷决策的影响力。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从前在王谢两家大堂筑巢的燕子,如今却飞进平常百姓人家了。
是指王导和谢安二人都是东晋世家大族,一个是琅琊王氏,一个是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叔父。

“王与马,共天下”试看王家之王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晋朝的王家与谢家是鼎鼎有名的大家族。特别是王家,更胜一筹,也早于谢家上位,东晋刚成立时便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可见王家势力之盛。一般人知道最多的是那个最会写字的王羲之,实际上王羲之的官不是最大的,不过右军将军而已,属于一个军区司令,在他之前的王敦、王导才是东晋的顶梁柱,那个与司马睿共天下的就是王敦,王导是王敦的族弟,可以说是他们两人帮司马氏立了东晋,开国宰辅无疑。其实在西晋王家家族已经就很厉害了,王衍、王澄可能大家不太熟悉,王衍的女儿是太子妃,属皇亲了,王衍自己也是司空、司徒之职,位比三公,可谓人臣之极,王衍也是晋初的玄学领袖,要知道玄学在两晋时期是第一大显学,不懂玄学显得没有文化,那就入不了流。因为在同一时期王氏家族还出了个更有名人物——王戎,“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论官阶王戎尽管不比王衍高,但也不低,若论文名,王戎能进“竹林七贤”就比王衍技高一筹了。即使在“竹林七贤”中,王戎尽管不是写文章写得最好的,却是官做得最大的,与山涛差不多,但王戎更年轻。

所以晋朝王族为什么那么有名,从上面略列几位代表便可看出端倪,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各方面人才都有!都说家族成名要靠三代,晋朝王姓大族有两处:琅琊王和太原王。王衍、王澄、王戎、王敦、王导、王羲之这一路属于琅琊王,祖上是魏文帝曹丕时期的王雄,王雄官虽不算大,幽州刺史一级,但当时的作用巨大,他守住了魏国的北大门,挡住了虎视眈眈的鲜卑兵,让魏文帝放手与吴蜀作战而没有后顾之忧,可见王雄作用之大。

太原王主要人物代表是王沈、王浚父子,在西晋时期很有势力,但东晋后太原王的势力不及琅琊王。在太原王之前的曹魏时期王姓另有一族也是巨族,代表人物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山阳郡人,王粲不但文章写得好,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深得曹操、曹丕和曹植共同喜爱,当然,官自然不小,只是寿命不长,四十一岁便病逝。王粲后辈还出了一个玄学大家王弼,王弼在哲学界的地位非常高,可以说是玄学的奠基者!

晋朝王姓突出的就数这三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后人说王谢,指的还是琅琊王。西晋的京城在洛阳,西晋初期太原王的影响力更大,当然琅琊王以王戎为代表的势力也不差,但王戎被文名所耽误,没有太原王王沈、王浚那般实际。西晋到后期特别进入晋惠帝后期八王之乱的时候,朝庭已经过了多次洗牌,渐渐地琅琊王占了绝对上风,其中最出名的还是王衍,王衍(256年-311年),字夷甫。王衍有三件事比较有名,一是他的女儿的事,王衍的长女王景风是闻名的美女,贾后却将此女许配给了侄儿贾谧,而将姿色稍差些的王惠风许配给太子。太子心里不平衡,颇有些怨言。司马遹被贾后诬陷时。王衍急忙上表请求解除婚姻,从而与太子脱了干系。(太子被押解到许昌的金墉城软禁,之后他给妻子留下一封书信,信中详细叙述了自己被贾后设计诬陷的经过,并托付王惠风照顾好他的儿子。王衍在这个事件中,不但不曾为太子,也就是他的女婿,说一句公道话,反而在贾后诬陷太子的假信披露后,怕牵连自己,连忙上表给惠帝,请求他的女儿王惠风与太子离婚,并将女儿送回家。惠风却是个贞婉有志节的女子,王惠风落入汉国刘曜手中。刘曜将王惠风赏给自己手下的将领乔属。乔属想强暴她。王惠风拔剑反抗,怒斥:“我是太尉公之女,皇太子之妃,宁可为义而死,不为胡虏所辱!”乔属大怒,将她杀害。《晋书》将王惠风列入“列女传”中)。

王衍的第二件事是“狡兔三窟”。王衍虽然担负宰相的重任,但却不认真考虑国家的治理,只想方设法保全自己。青州和荆州都是当时的军事要地,物产也很丰饶。因此,王衍对东海王司马越说:“中原现在已经大乱,应该依靠各地的负责大臣,因此应该选择文武兼备的人才出任地方长官。”就让弟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并对王澄、王敦说:“荆州有长江、汉水的坚固,青州有背靠大海的险要。你们两个镇守外地,而我留在京师,就可以称得上三窟了。”当时有见识的人都很鄙夷他。

王衍的第三件事是“聪明误了卿卿性命”。晋军被石勒军队击破。石勒让西晋的王侯大臣前来与他相见,他以西晋的旧事询问王衍。王衍向他陈说了西晋败亡的原因,并说责任不在自己身上。石勒很欣赏他,同他谈了很长时间。王衍说自己年轻时就不喜欢参与政事,想求自身避免祸患,因而劝说石勒称帝。石勒大怒说:“你名声传遍天下,身居显要职位,年轻时即被朝廷重用,一直到头生白发,怎么能说不参与朝廷政事呢?破坏天下,正是你的罪过。”让手下把他押出去。石勒对他的参谋孙苌说:“我行走天下多年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还应该让他活下去吗?”孙苌说:“他是西晋朝廷的三公,一定不会为我们尽力,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石勒说:“总之不可用刀刃加害于他。”于是命令士兵在半夜里推倒墙壁把他压死。王衍临死时,看着别人说:“唉!我们即使不如古人,平时如果不崇尚浮华虚诞,勉力来匡扶天下,也不至于到今天的地步。”享年五十六岁。

琅琊王的第二位重要人物便是那个“王与马,共天下”的王敦。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后人给他的定位是:东晋将领、宰相、权臣。这里不去抄他简历,官方之言大而空洞,有时还不一定可信。宁愿摘抄《世说新语》的几段绯闻,或可一窥管豹。一则是晋武帝大宴宾客,高官满坐,都很风雅,大家或歌或舞,唯有王敦不善歌舞,但年轻就是有勇,王敦并不害羞,直叫拿来大鼓,就在皇宫里擂起了大鼓,且神色自若。第二个故事是王敦和王导都参了晋王恺的宴会,晋王恺是巨富,也最喜斗富,特别显摆,要求美女敬酒,谁若不喝,美女就得死,王敦任由美女劝,硬是不喝,结果换了三个美女都被杀了,可是王敦一点不为所动,仍然神色自若;王导尽管平时从不喝酒,可在这种场面也不得不喝,结果王导都喝醉了,王敦硬滴酒不喝!第三个故事是王敦叛逆之后,身体健康出了问题,准备托付后事,可王敦没有亲生儿子,就收养了他兄弟王含的一个儿子,叫王应。先前,王敦尽管不把东晋放在眼里,但真要拿下东晋王朝却也不是那么简单,王敦对手下钱凤说:非常人才能做非常事,王应年少,不可当大事,我死之后,莫若解众放兵,归身朝廷,还可保全门户,这是上策;退回武昌,收兵自守,该纳贡纳贡,这是中策;最下策才是继续反叛,鱼死网破。但是钱凤等人却认为不能半途而退,说不定打下建康就可捞个皇帝当当!所以只等王敦一死,就可拥不更事的继子继续乱世。最后的结果,王敦一死,军队溃败,继子被杀,王敦尸体被戮,可谓声败名裂!

后世对王敦不作死不会死也各有各的看法,普遍认为王敦有篡位之心。但今人吕思勉则认为王敦是性格害了他,“敦之为人,盖残贼而傲狠,残贼则敢行不义,傲狠则不肯下人。…敦之与帝,非有夙嫌也,亦非有觊觎天位之心。”但不管如何,王敦的行为实在不合常规。王敦杀王澄同样令人费解。王澄是王衍的亲兄弟,也是王敦的族兄弟,王衍对王敦有恩让王敦早早做了青州刺史,同时王澄也提为荆州刺史,王澄与王敦同是一个家族,又同受王衍重托,本应合力同心,但不知为什么王敦、王澄就是不顺眼,按说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但偏偏,王澄去上任的路上,王澄特意拐到王敦的地盘上去看看王敦,但不料王敦却把王澄直接抓起来杀了。(《世说新语·规箴第十》 时王敦为江州,镇豫章,澄过诣敦。澄夙有盛名,出于敦右,士庶莫不倾慕之。兼勇力绝人,素为敦所惮,澄犹以旧意侮敦。敦益忿怒,请澄入宿,阴欲杀之。而澄左右有二十绝人,持铁马鞭为卫,澄手尝捉玉枕以自防,故敦未之得发。后敦赐澄左右酒,皆醉,借玉枕观之。因下床而谓澄曰:“何与杜弢通信?”澄曰:“事自可验。”敦欲入内,澄手引敦衣,至于绝带。乃登于梁,因骂敦曰:“行事如此,殃将及焉。”敦令力士路戎搤杀之,时年四十四,载尸还其家。刘琨闻澄之死,叹曰:“澄自取之。”及敦平,澄故吏佐著作郎桓稚上表理澄,请加赠谥。诏复澄本官,谥曰宪。长子詹,早卒。次子徽,右军司马。)

东晋琅琊王的另一主要人物是王导。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小字赤龙、阿龙。琅玡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与王敦相比,王导特别能忍,人缘很好。从王导帮司马睿建立东晋时,南方豪族如周氏大族不太理北方佬,对琅琊王司马睿称帝很不以为然,可以说根本不服,是王导亲自为司马睿站台,让司马睿有了威仪,加上王导亲自游说,才让南方大族接受司马家族的朝延。

王敦总是高己卑人,王导喜欢礼贤下士。当了丞相的王导,时有宴席,经常摆个几十百把桌肯定不在话下,来入席的人,也肯定是三六九等,丞相王导不一定个个相熟,但王导却总是对每个人都亲自打招呼。无论是本地人、外地人;南方人、北方人;中原人、印度人,王导都一一亲自招呼。(世说新语·政事》:“ 王丞相 拜 扬州 ,宾客数百人竝加沾接,人人有说色。唯有临海一客姓任及数胡人为未洽。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 临海便无复人。’ 任大喜说。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闍,兰闍。’羣胡同笑,四坐立欢。”)

王导还有一个比较出名的典故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晋书·列传三十九》记载: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字伯仁)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意思是说王敦杀了周顗,但之前王敦反复征询了王导的意见,但王导始终一言不发,导致周顗被害。原因是王导怀疑周顗在关键时刻并没帮过他,所以王导也就袖手旁观。等周顗死了之后,才发现大大冤枉了他。于是王导幡然悔悟!但这种事绝不会出现在王敦身上,王敦得罪人从来不要理由,王导却总是化敌为友!

王导年六十四去世,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诚然,政治人物都有毁誉,王导主政,过于温和,吕思勉认为东晋势之不振,突由当时风气之泄沓,而此种风气,王导实为之魁。

王导死后,琅琊王氏人才依然层出不穷,其中,王导之孙王珣尤为突出,但政治上的作为远不及王敦、王导,基本上被以谢安为代表的谢家超越了。但王氏家族在书法上却是大师频出,就连前面说的王衍、王戎、王敦、王导都是一流书法大家,更不用说后面的王羲之、王献之更是书家法祖,直至隋唐,王氏书法都是独占鳌头。王氏后人更是人才辈出!
文章标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里的“王”是太原王氏还是琅琊王氏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1807.html
文章标签:王氏  太原  飞入  旧时  寻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