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海洋勘探事业蒸蒸日上。你知道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吗?
近年来,中国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深海探测技术的突破。中国已经成功开展了多次深海探测,包括2021年的“蛟龙”号首次深潜至海底七千米,以及2021年的“海龙Ⅲ”号完成了深海资源勘探和开发的多项任务。这些成就标志着中国在深海探测技术方面已经实现了一定的突破。
海洋能源的研究与开发。中国已经开始开展海洋能源的研究和开发,包括海洋风电、海洋光伏、潮汐能等多种形式的海洋能源。同时,中国在海上风电领域也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风电场。
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珊瑚礁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渔业大国。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资源,中国已经制定了多项措施,包括加强海洋环保、禁渔保护、海洋渔业资源调整等。
海洋科技装备的研发与生产。中国已经开始大力发展海洋科技装备的研发与生产,包括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测绘设备、海洋环保设备等多种形式的海洋科技装备。同时,中国的海洋科技装备也已经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南海一号"沉船的主人是谁???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整艘商船约30米长、10米宽,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敲起来铛铛作响。这艘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
整体打捞行动将在2007年开始,目前“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队”对宋代商船已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并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多数都是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包括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高质量精品,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根据探测情况估计,整船文物可能达到6万至8万件。考古界人士表示,与这些瓷器年代、工艺相当的一个瓷碗,此前在美国就卖出了数十万美元的天价,而这里却是整船、成批地出现。
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把它命名为南海一号,认为“这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它意味了一个开始”,考古学家认为,“南海一号”的发现和打捞,其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它还蕴藏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因“南海一号”不仅正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上,而且它的“藏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富和可贵,给此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对这些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勘探和发掘,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也很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的兴起。
该船整体打捞后将放置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
最新测量发现:全长30米,船身完好,推断是一艘尖底船,船上文物超过六万件
“南海一号”比原来想象的更加宏伟!根据此次探摸掌握的数据,“南海一号”的长度长达30米!“南海一号”上的文物,应该超过6万件!主管文物考古的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日前从刚刚自作业现场回来的省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处得到上述喜讯。他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披露此次探摸中发现的“南海一号”新情况。
景李虎说,以前曾经对“南海一号”进行过多次探摸,对“南海一号”的长宽高有一个综合的估算,“以前估算的长度是24米,现在通过最新的最直接的测量,长度多了四五米!因此‘南海一号’的真实长度在29-30米之间;而宽度,和以前的估算没有变化,都是10米左右。”景李虎说,当时(南宋)的船体是中间宽两头窄,这10米距离指的是船中间的宽度。而船身高度,初步发现是3米多一点,比一层楼房还要高。“在当时,‘南海一号’的规模算是非常庞大的了。”“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宋代船舶的材料,推断应该是一艘尖底船,因为尖底船更加适合远洋航行。但因为‘南海一号’毕竟是在大海里沉潜了800多年的古船了,只怕抽泥抽得太深,船身就会随着淤泥的清空而委顿下来,从而遭到破坏,里面的瓷器也因此成为碎片一堆,因此我们没有再往更深的地方考究。”景李虎说,此次测量,是最精确的一次。“我们下一步的沉箱制造,就是依据这些数据。”景李虎说,将和交通部广州打捞局研究沉箱的长宽高、强度、起吊点以及如何保证沉箱不变形等。
船头堆放多排陶瓷碗碟据介绍,此次发现“南海一号”的船舷比船头和船尾高。“因为‘南海一号’的船头和船尾有损毁,而船舷则保持完好。”景李虎说,“船尾的损毁还要严重一些。”根据景李虎的说法,船尾应该属于生活舱,其损毁应该和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人在打捞的时候操作失当有关,因为此次发现船尾的损毁部分木板有很多不规则的损毁的木渣,木板被扯烂的痕迹比较新,和经过800多年海水腐蚀造成的损毁不可同日而语。“船头和船尾有损毁,上面的板已经找不到。”而中间部分就比较完整。“船舷和凝结物比较完整。”在探摸船头的时候,作业人员还摸到了船头堆放的一排一排的陶瓷碗碟。船头顶部保留的部分,也在此次探摸中第一次被作业人员抚摩并测量尺寸。
首次发现铁器类文物此次探摸还发现了大量的凝结物,以铁器为主体,内有贝壳、木块等,大小不一,圆形的一坨又一坨,最大的一块直径有4米多长,而小的数量更多。景李虎说,此前曾经出土过一些以铁器为主体的凝结物,可以分析得出来是铁锅等船上生活用品。“但此次发现了大量似乎不是生活用品的铁器凝结物,推测应该是生产工具,如铁犁、铁锄等,是当时出口产品的一部分。假如确凿的话,也充分证明了当时中国生产力的先进。”景李虎表示,这些新的凝结物是第一次发现,颇有研究价值。景李虎对此次探摸的成果十分满意,“我们的三个目标完全达到了。第一是精确测量了沉船的大小尺寸,为沉箱的制作奠定了基础;第二是我们对沉船的海床地质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了解到‘南海一号’的海床中泥土的强度很低,虽然越往下强度越是增加,但不会对吊装‘南海一号’的重要一环‘穿底梁’构成技术难题;第三是采集到了‘南海一号’周围的海水和泥土等样本,为将来‘水晶宫’的水环境模拟提供了科学依据”。
史上今日:“南海1号”古沉船完全打捞出水
1987年8月,直属中国交通部的广州打捞局和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广东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在一条古沉船中意外打捞出金银器、锡器和陶瓷器等珍贵文物200多件。经鉴定,瓷器主要源于中国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其中一条鎏金腰带,在国内从未出土过,疑是外国物品。这一意外发现,立刻引起了考古学界的瞩目。据中国考古专家判断,这艘沉船极有可能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考古学家称它为“南海一号”。
从2001年起,考古人员对“南海一号”进行了多次试探性发掘调查,已打捞出4000多件金、银、陶瓷类器物,以及6000多枚宋代铜钱。根据初探,“南海一号”船舱内还保存着6万-8万件古代文物,价值非凡。
为打捞“南海一号”,国家量身定做了亚洲第一吊“华天龙”号打捞船。而要把“南海一号”装起来,可真花费了不少力气:交通部广州打捞局专门定制了一个巨型沉井,将沉井压入海底整体罩住沉船后,再从沉井底部穿引36根钢梁,形成一个密封的“钢箱”,这一过程用了七个月时间。2007年12月21日11时,“华天龙”巨臂下牛角式的主吊钩,紧紧钩住16个吊点的32条钢缆,这些钢缆牢牢地把“南海一号”从30米深的海底“牵”出水面,吊移到下潜入水的全潜驳船上。22日上午11:30左右,在半潜驳船排出近6000吨海水后,“南海一号” 沉箱被半潜驳船上一个面积约540平米的巨大托盘托起,完全浮出水面。在对沉箱进行进一步加固后,起吊的32根钢缆在22日下午开始拆卸,随后,半潜驳船在拖轮的带动下将“南海一号”沉箱运往专为它修建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入住它的“新家”——“水晶宫”。
“南海一号”从意外发现到打捞出水,历时整整20年。这20年,也是我国水下考古事业从起步到发展的过程。正是以“南海一号”为起点,我国水下考古事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到目前能够独立组队完成世界上最具难度的水下考古项目。据了解,“南海一号”发掘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表面淤泥的发掘和前期准备;第二阶段是船舱内的文物提取和发掘,以及对船舱内部进行支护;第三个阶段是船外侧淤泥的发掘和支护;最后一个阶段是船和箱分离,进行整体展示。
“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是世界上首创,在打捞过程中运用了许多自主创新的新技术、新科技。沉箱成功出水,标志着整体打捞方案安全、可行,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技术跨进世界先进行列。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孔祥宇 [责任编辑: 李浩]
2007年12月21日,经过我国考古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沉睡中国南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成功出
2007年12月21日,经过我国考古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沉睡中国南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成功出水。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可以判断“南海一号”上有大量 A.工艺精美的青铜器 | B.色彩鲜艳的珐琅彩瓷 | C.珍贵精美的瓷器 | D.图案丰富的五彩瓷器 | |
C
文章标题: 我国首次在深海发现大型古代沉船,将给中国深海考古领域带来哪些新的突破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