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4-24 21:00:0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为什么世界上很多民族都能歌善舞,而人数最多的汉族却不会?
以前有个笑话,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五个考试加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五个能歌善舞,而不加分也不能歌善舞的,就是主体汉族。很多人的既定印象当中,其他的民族基本上都是那种穿着独特服装,会唱会跳能歌善舞的样子,但汉族是个特例,汉族好像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实际上这是个错误的印象,汉族也是能歌善舞的,但大多数人没有受到训练,看不出来。
汉族最早得名于汉朝时期,汉朝初期,当时的人们引吭高歌,而各种舞蹈也比比皆是,在典籍当中诸如此类的记载非常多,而且不管男女都是如此。比如朱虚侯刘章,就曾当着吕后的面做剑舞,著名的鸿门宴上也有剑舞,这都是男子所舞,而刘邦的戚夫人,就是著名的舞蹈家,擅长折腰舞,刘邦回乡的时候,唱著名的大风歌。另外,赵飞燕赵合德的掌上舞也极其出众,这些都证明,汉人从一开始就能歌善舞。
后来的朝代,也依旧延续着这样的特点,尤其南北朝时代大量的北方族群入主中原,汉人吸纳了诸多异域文化,音乐舞蹈方面发展更加迅速。隋唐时期,来自于新罗、西域各地的音乐融入中原,像是胡旋舞、霓裳羽衣舞等舞蹈,也极其兴盛非常流行,虽然这些音乐舞蹈来自外域,但唱跳的却都是汉人。
“汉人不擅长歌舞”这种说法,仔细想想都不可能。要知道古代的时候又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宫廷之中,还有贵族大户人家的家里,他们平时的娱乐之一就是欣赏歌舞,而表演这些歌舞的,也总不可能以外族为主,肯定都是汉人。
有人将汉人不擅长歌舞这回事,怪到孔夫子身上,认为儒家思想压制了艺术发展,这纯粹就是在胡说八道,孔子自己都非常擅长音乐,祭祀的时候还跟着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也有人认为,汉人不擅长歌舞是因为宋朝,虽然宋朝重视文化发展,但宋朝咱们的文化从包容开放变得更加含蓄内敛,尤其在南宋时期,出现了程朱理学。但实际上这也是不对的,宋朝时期程朱理学仅仅是诸多学派之一,并非主流,甚至长期受到了朝廷的打压,而且宋朝时期,各种音乐舞蹈技术成就,也是非常多的。
汉人真正变得不再能歌善舞,还是在明清时期。曾经在两宋兴盛的勾栏瓦肆、市民艺术,还有元朝的杂剧等等,在明朝都被约束,在南宋出现的程朱理学被明朝发扬光大,对于百姓们的管束越发严苛。在《大明律》之中,对于民间的各种艺术演出内容,都做出了诸多的限制。《明太祖实录》中还记载着这么一件事:元明仁多恒歌酣舞,不事生产,明太祖于中街立高楼,令卒侦望其上,闻有弦歌饮博者,即缚至倒悬楼上,饮水三日而死。
朱元璋觉得,百姓们总是唱歌跳舞,都忘记了生产劳动,而且容易进行非法的聚会,产生各种乱象不好管,所以直接让人看着,但凡发现有人随便唱歌跳舞,直接给抓起来。后来的朱棣,也继承了他爹的这一套,并且进行了强化。长期的歌舞艺术紧固,导致很多的舞蹈、乐曲与戏剧艺术,在明朝一蹶不振,后来的清朝与明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烟花柳巷与宫廷等地,其他地方很难看到歌舞之类。
少数民族大多以游牧文化为主,他们随着时节伴着牛羊马群。散而放牧,以歌声排解郁闷惆怅;聚则战斗或举行盛会,唱歌跳舞饮酒必不可少,造成了他们豪放热情的性格。举行盛会或为了祭祀、或为了庆祝,而集体唱歌舞蹈是最有利于拉近距离感情、产生民族认同感的行为,有利于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是最值得推广的行为。唱歌跳舞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没有专业化职业化。
其实草原民族以马为伴,生存条件恶劣,性格好爽好斗,天生的战士。对我们来说都是最为难缠的敌人,一直称少数民族能征善战;直到热武器成熟(马克芯机枪出现),少数民族才变成了能歌善舞,文明彻底碾压野蛮。
再说说汉族,我们之前的民族也是喜欢唱歌跳舞的,是一项标准的民间活动,人人都可以来两下。后来农业商业开始发达起来,产生的严格的等级,歌舞文化也分为宫廷贵族和贫民化。诗经、编钟、皇家歌舞等,出现了专业化职业化,由师傅教授徒弟,旁人怎么学也不得精髓,同时造成了信息不对称。而民间歌舞也一样,唱歌有各地民歌,由少数天赋歌手创作,自由学习交流,互相传唱,比如陕北民歌、青海花儿等等,舞蹈则伴随着职业化贫民百姓无缘学得,流传度也不广。甚至老百姓只能在酒馆听听词曲、到戏园子或庙会听戏曲、到桥边路旁听相声。
汉族以农耕文化为主,民间教化严格,造成性格沉闷内敛(就是种地不适合唱歌跳舞太忙碌了,放牧比较清闲唱歌跳舞都有时间),再加上百姓文化低,忙于生计、人民生活靠天吃饭,经常吃不饱饭,哪有心思搞文艺。从艺者一般是最下等人,就造成大家都不愿意学习艺术,歌舞文化也随之低潮。
汉族主导的古代国家讲求尊卑贵贱等级秩序,跳舞唱歌取悦于人是身份地位的人做的事情
留发不留头~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剃发易服令。哪有穿着满清服饰跳传统舞的道理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