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宁远大捷

时间: 2023-04-20 23:01:0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6次

如何评价宁远大捷

历史上宁远铁骑的真实战绩

关宁铁骑首战告捷,在宁远城下的战斗中,成长起来的以骑兵——"关宁铁骑"为核心的明军开始敢于跟后金军打野战了!虽然是有宁远城上炮火的支援,虽然明军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士多死",但毕竟明军敢于刀对刀,枪对枪的干了,而且还取得了胜利,这是前所未有的奇迹! 袁崇焕指出"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奴战,合马交锋,今始一刀一枪拼命,不知有夷之 凶狠剽悍^人人敢死,大小数十战,解围而去,诚数千年未有之武功也"这数千年虽未免有些夸张,但还是说出了宁锦大捷的重要意义.关宁铁骑的威名打出来了!现在还是依城 而战,这样发展下去,再过几年就可以跟后金军真正的争雄于疆场了。

3年之后,崇祯2年秋,皇太极避开了坚固的宁锦防线,绕道蒙古,于10月26日突破喜峰口入塞,成千上万的后金兵如潮水般向长城涌去。毫无准备而且刚刚才因为欠饷闹过兵变的明军几乎立刻土崩瓦解,当年戚继光苦心经营数十载的防线一夜之间化为乌有。26日,济尔哈朗,岳托指挥的右翼4旗军与右翼科尔沁蒙古军突破大安口入塞,半日间歼明军5营..阿巴泰,阿济格指挥的左翼4旗军和左翼科尔沁蒙古军破龙井关入塞,斩明副将易爱。27日,皇太极亲自统领的主力军克红山口入塞。30日,后金军合围了北京的最后一道门户——遵化。 对于明朝君臣来说这无疑是个晴空霹雳。10月28日,消息刚传来的时候,即使是袁崇焕也不免大惊失色.但他立刻作出了一系列决策: 防区最*近蓟镇的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率领4000轻骑立刻出发,急援遵化. 几个时辰之后,袁崇焕亲率副总兵张弘漠,参将张存仁,游击曹文诏等人带领紧急动员起来的部队进关。第二天,总兵祖大寿负责指挥参将王承胤等人率领关宁大军主力前往接应。经过袁崇焕等人多年苦心经营的关宁铁骑的素质今天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督师 大人军令一到,十几万将士无不凛遵。从山海关到宁远,锦州的无数座军营几乎同时忙碌起来,虽然大家心中都感到震惊,但基本上还能做到忙而不乱。山海关 南门整夜都有军队源源不断的开向关内.只不过一天多的工夫,几万军队就完成了动员,开向前线,辖地数百里的大军区整个进入了戒备状态. 袁崇焕很清楚,赵率教的那4000轻骑是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数万八旗大军的.他也不指望能那样,他所希望的是赵率教能够抢在城破之前驰入遵化.只要有赵率教这样善守的名将主持,再加上4000精兵,像遵化那样的坚城是完全可以守得住的。可是在赵率教军赶到前遵化已经陷落,赵军于城外几十里处中伏,全军殉国,赵率教英勇战死!袁崇焕和他的几千精骑就已经连续赶了2天2夜的路.在350里的急行军中,即使是他亲自精选的9000最精锐的骑兵也有4000人掉了队,但还是及时的赶到了北京城下,

11月20日清晨,两军在广渠门外摆开了战场。这决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一边,是天聪汗亲自指挥的数万八旗大军,而另一边,则是袁崇焕和他的5000关宁铁骑!关宁铁骑分为3个部分,祖大寿阵于南,王承允阵于西南,袁崇焕亲率标营阵于西。3军互为犄角之势。明军刚刚立阵完毕,后金骑兵就如黑云万朵排山倒海般压了过来!皇太极已经知道对手是辽军了.这个消息一度使他十分紧张,不过他很快断定这决不可能是辽军的主力而且指望不上城中的炮火支援。一鼓作气,先把这支明军消灭了再说!自信归自信,大汗对这支少得可怜的 敌人还是相当瞧得起的,为了谨慎起见,他投入了手头几乎所有的兵力,打算一个时辰就把他们干净利落的全部消灭.也给城上的其他人看看,顽抗的结果是什么!一个时辰过去了,两个时辰过去了,虽然敌人早已成了八旗大军的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小小孤岛,但无论怎样的惊涛骇浪都无法将这个弹丸小岛淹没!阿巴泰、阿济格、思格尔……他最器重的精兵骁将都上去了,可他所等待的捷报却始中没有传来! 就在这时关宁铁骑的4000掉队人马赶到,在后金军的侧后方发起猛烈冲击,2面铁骑的夹击下,后金军最终陷入了无可救药的混乱之中. 如果我们早生三百多年,并且有幸站在此时的北京城头上的话,一幅极其奇特的画面将展现在我们面前——漫山遍野的后金军在狼狈溃逃,而在他们后面紧追不舍的只有区区几千关宁铁骑!

大捷后我们可爱的崇祯皇帝做了件可以改变历史的大事——-将袁崇焕下镇抚司看管,即日革职听勘!(其中曲直其他文章皆有描述,这里就不重复了),袁崇焕被下狱后,北京城外的关宁大军哗变,在继承者祖大寿的带领下返回了关外,12月16日,皇太极在得知袁崇焕下狱的消息之后,立刻率兵从良乡回师北京,在芦沟桥尽歼明副将申甫所部7000余人。12月17日,后金军与明满桂,孙祖寿,黑云龙,麻登云四总兵部40000人大战于永定门外.明军尽溃,满桂,孙祖寿战死,黑云龙,麻登云被俘。12月27日,后金军在蓟州全歼来援的明山海关军5000人。12月29日,贝勒杜度在遵化击破明骑兵5000,斩副将一员。崇祯3年正月初四,后金军克永平。迁安,滦州归降 。正月22日,代善军大破明新任兵部右侍郎刘之纶军万人,射死刘之纶。唯一能够与鞑子一战的就是关宁铁骑了,而祖大寿就是拒绝奉旨入京勤王。还是在狱中的袁崇焕写信给祖大寿称述利害,关宁大军方才进关。关宁军的回师入关使整个战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皇太极看到继续打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于3月2日取道冷口关出塞。作为插在关内的一个楔子,他留下了由堂兄二贝勒阿敏指挥的重兵守卫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令他极为吃惊与震怒的是,他刚回盛京不久, 阿敏就跟着回来了—— 祖大寿指挥的关宁铁骑从5月9日开始,在数日之内将阿敏军全部击溃,尽复关内四城,史称“遵永大捷”.皇太极大怒之下,将阿敏幽禁,其他守备将领也无一例外的遭到了严厉的惩罚。

袁崇焕死后,愤怒的呼喊着“袁督师都被杀了,我等在此立功何用!",被时人评价为“明用之善,则为后金之劲敌;用之不善,则为明朝之叛将”的"自祖大寿以下凡五十员辽将"和关宁铁骑一步步的分化瓦解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被调回关内镇压农民军,如左良玉 、曹文诏,刘泽清,一部分倒在抗清(后金)的战场上,如何可纲、曹变蛟、黄得功,剩下的则投降了清朝,成为满清入关的急先锋,如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而他们的首领——祖大寿,则在大凌河与锦州两次浴血奋战而均最终被俘之后,投降了满清.虽然无法与他的督师和满桂、 赵率教、何可纲、孙祖寿 那些战友相比,但他力竭被擒和终身不为满清献一计一策的表现,在历史上至少也可以赢得李陵那样的评价。尽管前途各不相同,但不论是在哪个阵营,辽将们都显示出自己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将领,不断被稀释和削弱的关宁铁骑则始终是最优秀的部队。直到清康熙20年(1681)三藩之乱被平息,袁崇焕所培育出的那支大军的最后一丝血脉才告消失。看着手中的史书,后世的人们不禁要感慨,如果袁崇焕不死,统领着这支强大的力量,历史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明末,在练兵的问题上,袁崇焕力主“以辽人守辽土”。过去的辽东战事,明朝往往是从全国各地征调部队增援。除了少数特别精锐的部队外,这些客兵往往战斗力很弱。一方面万里来 援,不适应辽东的环境;另一方面,家不在此,打起仗来没有一 种保家卫国的意识,净想着怎么溜回家。而且,南方兵也不适于骑兵作战。袁崇焕将这些客兵归纳为“南(江南〕兵脆弱”。说到最后,还是民风剽悍,有切身利害 关系,而且多善骑马的辽人最适于守辽土。因此,袁崇焕在归附的十余万辽民中精选身体强壮者,充实各军,同时大力栽培祖大寿等一大批辽将。借着宁远大捷后明军士气有所回升,开始敢于与后金军作战的机会,袁崇焕苦练出了一支兵力并不很大,但战斗力相当强的骑兵。这支部队后来被人们称作 “关宁铁骑”,熟悉明末历史的人应当知道,这个名字在当时意 味着什么。(到了闯王进京的时候,全国的明军都不在李自成的话下,唯独吴三桂手下那仅存的一点点关宁铁骑,还让大顺寝食不安。要知道,这时候吴三桂的所谓关宁铁骑与当年袁崇焕的关宁铁骑早已差了不知多少!)

天启7年5月6日,刚刚征讨过朝鲜 的后金大军在大汗的亲自指挥下向西进发了。虽然士兵们对宁远的惨 败还颇有些心有余悸,但皇太极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他相信,那次宁远的失利主要是过于轻敌,缺乏攻坚的准备,而只要准备充分,城池并不是坚不可摧的。袁蛮子只有一个,不可能哪儿都照顾到,就算打宁远比较困难,要攻刚筑不久的锦州应该还是可以的吧。5月12日清晨,后金军从西,北两面发起了对锦州城的总攻.马步军对城垣轮番进行攻击,后金兵们拖着盾车云梯冒着炮火直向城下冲去.赵率教,左辅,朱梅和监军太监纪用均身披甲胄,冒着后金军雨一般的箭矢亲临督战,指挥将士拼力射打.(表现这么好的监军太监在当时可真是稀罕物啊!),连攻3日,后金军死伤无数,却毫无进展,皇太极无奈撤军,绕过锦州,直接攻打宁远。28日黎明,后金军先锋出现在宁远城北岗。很快,持各色军旗的后金大军沿宁远外围扎下九座大营,形成了对宁远的包围之势。 令后金军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大批明军整队开出宁远城外,总兵孙祖寿(就是碧血剑里面那个孙仲寿的哥哥〕,副将许定国出西门;副将尤世威出东门。与满桂,祖大寿等指挥的援锦兵马一起,明军沿着早已挖好的深壕内侧列车营驻扎。皇太极带领弟弟阿济格和戈什哈们一马当先冲了出去。数万八旗骑兵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直向宁远城下冲去. "轰!"随着一声炮响,明军各种火器一齐发射。城下的车营 都司李春华指挥明军使用“红夷”(可能是红衣大炮的较小 型仿制品〕“木龙虎”“灭虏”等诸般火器“齐力攻打”。而威力更加巨大的则是城上袁崇焕亲自指挥的红衣大炮。 一排又一排的后金骑兵倒了下去,但后面的还在不断冲上来。慢慢的,后金军就要冲到明军的战壕了。皇太极等待着看到明军在后金铁骑面前溃逃的熟悉的那一幕。然而,这之后发生的事情真正把他惊呆了。明军并没有溃逃,而是在手持红旗的满桂的指挥下迎头冲了上来。大批的明军骑兵从战车后面冲出来,与刚杀到的后金军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大混战。而明军的火力也并没有因为肉搏战的开始而减弱,炮手抬高炮口,对准后金军的中军和后队继续猛烈轰击。战斗很快的进入了白热化,前沿的明军和后金军骑兵在拼死撕杀,而后金军的后队则在明军炮火之下大批大批白白的伤亡。八旗将士们不顾一切的冒死猛攻,过去的经验告诉他们,只要突破了前面明军的阻拦,立刻就可以消灭明军城下的火器。接着就可以跟着溃退的明军冲进宁远城去 ,可是不论后金军怎样冲击,明军却始终死战不退。他们遇见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明军,他们是袁崇焕手下的关宁铁骑!双方的伤亡都相当惨重。在混战中,满桂身中数箭,他和尤世威的坐骑均被射死。而后金军损失更大,皇太极的叔伯弟弟济尔哈朗,大贝勒代善的两个儿子萨哈瞵和瓦克达也都负了重伤,战将觉罗拜山,巴希等被射死!明军和后金军的尸体铺满了宁远城外的旷野。激战从早晨持续到了中午,后金军伤亡越来越大,但胜利仍然是那么遥远!皇太极接到刚刚从锦州送来的急报,那里面报告了赵率教乘后金军主力离开的机会,突然大开城门冲杀出来,攻入后金营中,大量杀伤后金军之后又迅速撤入城中。皇太极再次无奈撤军。

44年戎马生涯,打仗总能以少胜多,努尔哈赤有什么谋略?

努尔哈赤在历史上曾有两个谥号,分别为1636年皇太极改元称帝时所加的“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即“太祖武皇帝”),和康熙元年(1662年)所定的“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弘文定业高皇帝”(即“太祖高皇帝”)。后者在历经十余代的追封加谥后,最终成为历史上字数最多的皇帝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不知这位略通汉文的女真民族英雄若真泉下有知,对此会作何感想。

“高”字在谥法中被解释为:“德覆万物、功德盛大、覆帱同天”,被渐行儒道的朝廷选中作为对开基创业祖先的溢美虽然无可厚非,但从谥号作为对前人盖棺定论评价的角度来讲,“高”字确实没有“武”字更能概括出努尔哈赤的一生。当年取得宁远大捷的袁崇焕曾评价他“屡战屡胜,熟于用兵”,就连遍览努尔哈赤的一生“没有看出进步、发展,只看到抢劫、杀戮和破坏”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战役指挥水平,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不劳己,不顿兵”

努尔哈赤在起兵之初所能依靠的不过是十三副铠甲、三十余匹战马而已,其实力与影响力均无法与海西女真乃至建州女真中受到明朝扶持的仇人尼堪外兰所匹敌。在这种境遇下能否以智胜敌,不仅仅是彰显谋略的炫耀,更像是决定生死的条件。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在针对尼堪外兰的复仇行动中曾与萨尔浒城城主诺米纳结为盟友,但此人却“阴助尼堪外兰”,几次将努尔哈赤的行动计划透露给后者,引起努尔哈赤的不满。适逢诺米纳想诓骗努尔哈赤为自己攻打巴尔达城,努尔哈赤将计就计,以自己兵械寡少为由令其领兵先攻,诺米纳不从,努尔哈赤又诱骗其将兵器悉数交出,不费吹灰之力夺取了萨尔浒城。


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的计袭抚顺也是较为典型的以智取胜的战例之一。抚顺城濒临浑河,是明朝在辽东的重要关隘,也是马市贸易的集散地。作为起兵35年来第一次与明朝军队的正面交锋,努尔哈赤权衡利弊最终决定以智取不以强攻。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先一日,奴于抚顺市口言:明日有三千达子来做大市。至日寅时,果来叩市,诱哄商人、军民出城贸易,随乘隙突入掳杀。”仅一周时间内,努尔哈赤便占领了抚顺、东州、马根单等地,虏获人畜三十余万,抚顺城守将李永芳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降清(后金)的明朝边将。

努尔哈赤对智取的重视还表现在据险设伏、诱敌深入的战术运用上。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海西女真叶赫部因没有达成向努尔哈赤勒索土地的目的,集结了哈达、辉发、乌拉、朱舍里、纳音、蒙古科尔沁、锡伯、卦勒察等九部三万余人,进犯建州女真。距此六年后,在整合了海西女真哈达部的前提下,建州女真的人口才刚勉强过万,古勒山之战中双方兵力的悬殊程度应该是不难想象的。

在众兵闻听三万大军来袭、骇然不已的时候,努尔哈赤对将士们说:“尔众无忧!我不使汝等至于苦战。吾立险要之出,诱彼来战。”他依据古勒山的地形特点部署兵力,据险设伏,以逸待劳,又令额亦都以百余骑兵佯败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对人心不一的九部联军进行掩杀,大获全胜。只此一战斩杀叶赫贝勒布斋及兵士4000余,俘虏乌拉贝勒布占泰,缴获战马3000余、蹬甲1000余,并重创叶赫部,改写了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的实力对比。

在征战中,努尔哈赤屡施奇谋变诈之术,“审机宜,决进退”,以达到“不劳己,不顿兵”的目的,同一时期的明人评价其“狡黠异常”、“用计最诡”。他还曾多次对子弟及臣属表示:“夫不劳兵而克敌者,乃足称为智巧谋略之良将也。”

袁崇焕故居的石碑上刻着一句话:“掉哪妈!顶硬上!”是什么意思?

“掉哪妈!顶硬上”据说是袁崇焕在作战时的口头禅,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袁崇焕虽是文官,却是蛮性十足,倔强的很,这句粗话颇能表现他的性格,表达了袁崇焕对侵略者的切骨痛恨以及英勇无畏的精神。



军事天才努尔哈赤凭借祖宗留下的十三付甲胄起家,带领数百名族人东征西讨,崛起于东北,纵横白山黑水间,在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发兵攻明。

在此后与明军几次交战都是大败明军,杀的明军将士心理上阴影深重,提到“辫子兵”时不免谈虎色变。当时有一句谚语说:“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说的是女真熟习弓马,强悍善战。努尔哈赤在遇到袁崇焕之前,从兴兵起百战百胜从未吃过一个败仗,还以少胜多几次杀得明军全军覆没。

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虽然是个文官,却喜欢和人谈论军事,遇到年老退伍的老兵,就会问他们边疆上的军事情况,年轻的时候就有志于去办理边疆事务。袁崇焕是个善谈的人,喜欢和朋友通宵不睡地谈天说地,说一些兵戈战阵之事。



在他得中进士后,被分派到福建邵武当了一名知县,天启二年,袁崇焕进京述职,可能是在京和友人谈话时,发表了一些辽东军事的见解,被御史侯恂相中,破格提拔留在了兵部,袁崇焕任兵部主事不久,王化贞大军在广宁覆没,清兵势如破竹,锐不可挡。

自万历四十六年起,四年多时间内,明军打一仗败一仗,覆没了数十万兵马,就在京师人心惶惶的时候,袁崇焕自个儿骑马从北京到山海关内外转了一圈,回来后奏报:“给我足够兵马粮饷,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

一个南蛮就此和距家乡数千里之外的辽东捆绑在一起,朝廷正在忧急惶惶之际,听他讲得头头是道,也顾不上追究他擅离职守,便升他为兵备佥事,助守山海关。袁崇焕虽然从没上过战场,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说到做到,终他一生,清兵不能越宁远城一步。

袁崇焕申请从他的家乡招募了一批兵员去,他认为广东步兵勇捷善战,广西狼兵雄于天下恬不畏死,朝廷对于他的请求都予以批准,袁崇焕到山海关后,当时的辽东经略是王在晋,王在晋派他出关到前屯卫去收抚难民,袁崇焕当夜出发,一个书生在荆棘虎豹之中夜行,四更时到达,前屯城中将士无不佩服他的胆量。

当时在第一线的宁远没有城墙,根本无城可守,而明军的一切守御设施都集中在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稍具军事常识的都能看出来这样太过危险,山海关一失,敌军就可以攻到北京,袁崇焕就提议在关外守关,胆小的王在晋觉得有道理,不过只想在离山海关八里远的地方八里铺筑城,袁崇焕说这么点地哪够,跟王在晋争论,可惜官没他大,王在晋就是不采纳,气的袁崇焕越级奏书给首辅叶向高,叶却也没听他的。

宁远北边十三山有难民十几万被清兵困住不能出来,大学士孙承宗巡行边塞的时候,袁崇焕向孙承宗申请自己带五千兵马驻扎在宁远以声援十三山,然后派将领带兵去十三山救回难民,孙承宗和总督王象乾商议后没同意袁崇焕亲自去宁远,一面派兵去宁远,一面让王在晋去救援难民,结果王在晋救援失败,十余万难民只救回六千人。

孙承宗对此很生气,便召集众人商量重点防守的地方,袁崇焕极力主张筑城宁远,朝廷中的大臣都反对,认为宁远太远,守不住。孙承宗亲自出关巡视,肯定了袁崇焕的看法。

不久孙承宗接替王在晋的位置,成为辽东主帅,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孙承宗派袁崇焕与副将满桂带兵驻守宁远,袁崇焕到了宁远后,高规格的筑起宁远城:城墙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墙墙址广三丈,派祖大寿等督工。

袁崇焕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善待百姓,所以筑城时人人尽力,天启四年(1624年),宁远城修筑竣工。宁远城离山海关二百余里,这座城墙修好后,明朝的国防线向北推移了二百余里,关外汉人纷纷涌入,远近视为乐土,人口大增。

孙承宗和袁崇焕两人相得甚欢,定下计策稳扎稳打,相继占据了锦州、松山、杏山等地,并修缮城防长期驻守,宁远也因此成为内地。

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孙承宗遭到罢免,胆小鬼高第接替其职,居然下令关外军民撤进山海关,袁崇焕蛮性发作,誓死守在宁远,还把母亲和妻子也接到宁远,高第也不敢对他怎么样,只是下令将锦州、右屯、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的守兵都撤掉,数年辛辛苦苦的经营毁于一旦,气的袁崇焕不知道骂了多少句三字经!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被罢免,又看到高第这番折腾,知道这个高第没啥用,袁崇焕必定无人支持,于是率领十三万大军,渡过辽河来攻宁远。

大敌到来,辽东主帅高第这么荒唐,是指望不上了,援军是一定不会有的,弃城还是守城?宁远一城孤军,守军不过一万多人,怎么能挡满清倾国之师。袁崇焕牙一咬:“掉哪妈,顶硬上,几大就几大。”

受到袁崇焕的感召,守城的将士们象打了鸡血一般,人人热血沸腾拼死守城,清兵来势汹汹,攻城时候经历很久,城基被清兵挖成一个个凹坑,城墙被撞垮了一丈多,袁崇焕又是喊道:“掉哪妈,顶硬上。”亲自搬石来堵缺口,连受了两次伤,打战的时候,反而是这种粗话口号更能激励士气。在袁崇焕榜样之下,守军人人奋勇,与清军血战三日,努尔哈赤中炮落马,七个月后含恨而逝,清兵损失惨重,不得不下令退兵,“辫子兵”所向披靡的神话至此破灭。

袁崇焕也得以喘一口气,重筑锦州城,紧锣密鼓的打造关宁锦防线,一年多后,皇太极兴兵攻打锦州、宁远依旧无功而返,这次宁锦大战中,也是受到袁崇焕忠勇的感召,老滑头赵率教奋死拼命,连魏忠贤派来监军的太监刘应坤、纪用也分别在宁远、锦州城上督战,勇敢的很。



清兵见攻不下宁远,知道关宁防线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极自沈阳绕道蒙古向北京进攻,袁崇焕得讯后率九千关宁铁骑星夜驰援,终于比清兵先到达北京,清军得知袁军已到北京城下,都是大惊失色,未战先怯。袁崇焕亲自上阵督战,九千关宁铁骑与十余万清军血战于北京城下,互有胜负,最终清军不支败退,退了十余里。

崇祯帝这时候吓得屁滚尿流,见清军没有远退,不断的催促袁崇焕出战,袁知道敌强我弱,坚持等待各路勤王部队,然而多疑的崇祯和大臣们不懂军事,京城的老百姓更不懂,他们不知道袁崇焕此时调兵守陵、抄清兵后路意欲何为,于是谣言四起,说袁崇焕不肯出战别有用心,许多人还说清兵是袁崇焕引来的,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的反间计虽然拙劣,却还是成功了。

于是崇祯帝召袁崇焕和祖大寿进宫,问不了几句,就喝令将袁崇焕逮捕下狱,祖大寿吓得手足无措,出城后等了三天却等到崇祯说袁崇焕谋叛,祖大寿闻之大怒,率兵出走,崇祯这一下急了起来,劝狱中的袁崇焕写信给祖大寿让他回防京师,袁崇焕心中不服,不肯写,后来还是以国家为重,亲笔写信让祖大寿回来,祖大寿阅信后大哭,领兵而回。

北京城里崇祯又催满桂出战,满桂虽知不可出战,但不出战势必和袁崇焕一样,无可奈何下只得和总兵孙祖寿等出战,最终满桂和孙祖寿都战死,幸得此时祖大寿抄了清兵后路,皇太极对袁部深有畏惧,此时后路又受到威胁,于是领兵退去,北京保卫战落下帷幕。

袁崇焕蒙冤下狱,清兵退去后,崇祯就迫不及待地要把他杀掉,不管朝中大臣如何上疏求情,祖大寿愿削职为民请赎袁崇焕,崇祯一概不准,他是铁了心要杀袁崇焕,可怜袁崇焕最后被判凌迟处死,他千里奔驰来救援的京城百姓还花钱买他的肉吃,一钱银子一片肉,买到后咬一口,骂一声:“汉奸。”

袁崇焕死后骸骨弃于地下,他的一位姓余的仆人,半夜里偷偷的收了骸骨,埋葬在广渠门内的广东义园,姓余的义仆终身守墓不去,死后也葬在袁墓旁,他的后世子孙世代为袁崇焕守墓,说是为了祖宗的遗训。

袁崇焕故居石碑上的内容“掉哪妈!顶硬上!”,其实是一句粤语骂人的话,出自他的口头禅。关于袁崇焕这位明末抗清名将,历史上对他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民族英雄,有人反而认为他是卖国贼,这其实跟他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文官袁崇焕

袁崇焕在35岁的时候才考中进士,担任了一个小小的知县。虽说他是一个文官,但他平常并不喜欢诗词歌赋,反而经常跟人谈论兵法。特别是遇到一些退伍的老兵时,总喜欢拉着他们一起聊聊边塞上的事情,自然对那里的情况有所了解。所以他虽是一介书生,却想着当一位镇守边关的将领。

直到天启二年前往见京师面见明熹宗朱由校的时候,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被当时的御史侯恂赏识,破格提拔到兵部任职。后来由于广宁被后金攻陷,朝廷需要派人去镇守山海关。得知此事的袁崇焕直接孤身一人前往山海关勘察地形,不久之后返回朝廷直接上书自己镇守山海关的良策。不少大臣听完他的见解后觉得可信,直接破格提拔他为兵备佥事,还给他准备了大量粮草跟金钱,让他自己去招兵买马。

袁崇焕毛遂自荐

袁崇焕依靠自己的才华跟朝廷对他的信任,很快就建立了一支非常勇猛的军队。由于关外当时很多地方都被哈剌慎诸部占据,他只能,驻守于关内。等到时机成熟之后,依靠强大的力量直接让哈剌慎诸部归顺,这才得到边关不少将领的敬重,很快就将辽东经营成一个铜墙铁壁一般的地方。特别是边境地区的统帅孙承宗,特别赏识袁崇焕的才华,后来一直都倚重着袁崇焕。袁崇焕本人也不负所望,将边防整理得井井有条,多次打退后金的进攻,官位也越来越大。

袁崇焕杀毛文龙

可惜的是,在崇祯二年的时候。袁崇焕跟东江的毛文龙矛盾越来越大。他认为毛文龙虽然能牵制后金的军队,但他的军队需要消耗的金钱太多,请求朝廷派人来管理毛文龙他们的军饷。由于毛文龙是一个莽夫,不喜欢有文官来管自己,所以选择上书争辩。后来又去拜见袁崇焕,两人交谈的过程不是很顺利,为袁崇焕后来杀掉毛文龙埋下了严重的伏笔。

袁崇焕后来以阅兵为由见毛文龙,两人并没有谈拢。袁崇焕借机派人将毛文龙捆绑起来,例举出他的十二条罪状,最后拿出尚方宝剑将其斩杀。他没料到的是,没有毛文龙牵制的金军,直接向明朝发起进攻。虽说后来被袁崇焕率领的军队打退,明朝的军队伤亡也非常厉害。

等到后金退兵后,作为大功臣的袁崇焕反而被治罪。不少人认为后金就是他故意放进来的,诽谤他跟后金勾结,最后落得一个被凌迟处死的下场,就连他的家人都被流徙三千里。当袁崇焕死后,大明基本没有能抵抗后金的将领,最后同样落得一个灭亡的下场。

十余年奴氛孔炽,士卒畏敌,不畏将帅。袁崇焕一振起之,而将士始用其命,军民始安其生,天下壮之,真今之方叔也。

——杨惟和

01.总述

袁崇焕,明末名将,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所以,他的大部分事迹,都记载在《明史》中。此书也是我们今人了解袁崇焕的最客观的来源之一。另外,由于袁崇焕骁勇善战,而且又胸怀天下,光明磊落。所以也有很多名人写了关于他的著作。

比如说,梁启超写过《袁崇焕传》,顺治年间还有《绥寇纪略》。这些书虽不如《明史》那么正规,但也可以视为对《明史》的一个补充。但请注意,以上这些史料中,都没提到题目中的那句话。而且,小编亲自去袁崇焕纪念园和佘家馆求证过,愣是没发现这句话。由此可知,这句话可能并不存在。

当是之时,非无贤才也,袁崇焕以间诛,孙传庭以迫败,卢象升以嫉丧其功。此三人者,皆良将,国之宝也,不得尽其才而枉陷于死,使当日者有一张居正为之相,则间必不行,师出有时,嫉无所施,各尽其才,而明之天下犹可不至于亡。

——唐甄

02.袁崇焕故居的石碑上刻着什么?

据小编所知,袁崇焕纪念园位于石碣镇,是在袁崇焕故居的遗址上建造而成的。园内有八个大字:护国爱民、英名永辉。事实上,这是对袁崇焕最好的评价。据《明史》记载,当时是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时期,此人宠幸宦官魏忠贤,残害忠良,导致辽东经略熊廷弼牺牲,辽东局面日趋严峻。

在这样的背景下,袁崇焕临危受命,前往镇守山海关。在他的治理下,山海关成了阻挡八旗兵勇的最坚固的堡垒之一!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可见,袁崇焕的带兵水平,在晚明的战场上那是数一数二的!他完全当得起这八个字的评价!

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躁暴。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堕幕士云雾中,而不知其着魅魇也。五年灭寇,寇不能灭,而自灭之矣,呜呼!秦桧力主和议,缓宋亡且二百余载。崇焕以龌龊庸才,焉可上比秦桧。

——张岱

03.这句话是怎么来的?

据小编所知,袁崇焕的祠和墓在崇文区,这是清朝初年建造的,正门口有个匾额,上面写着:“明代民族先烈袁崇焕墓”几个大字。1917年,张伯祯先生建造了袁崇焕庙,庙门两旁有一副对联: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事实上,在《袁督师遗集》中倒的确有这么一句话,但这只是袁崇焕自己的一句口头禅而已。

这位忠君爱国的将士,最后被皇帝下令以1200刀凌迟处死。而这局掉哪妈顶硬顶上是他娘的硬撑上的意思。当然这是后人整理和杜撰出来的。用以鼓励士气。和带兵打仗。
袁崇焕说的这句话并没有流传下什么历史故事,只是他的一句口头禅而已。这句口头禅,比较刺眼的是前面的那句,从字义上看这句话算粗口,但不同语境下意思是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他可能就是一句其助词作用的口头语。可能就是想强调一下情绪,表达一下惊讶什么的。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宁远大捷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8893.html
文章标签:宁远  大捷  评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