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中国从什么时候才开始真正吃饱饭

时间: 2023-04-20 20:00:1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中国从什么时候才开始真正吃饱饭

如何吃得饱饭?

中国是个大国,人口超过了经合组织国家全部人口总和。人口1亿的日本可以接受30%的粮食自给率,而14亿中国人,要想吃饱饭就只能主要靠自己,毕竟,全球粮食贸易总量也不到中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

学者胡靖做过研究,人均粮食供给量不低于248.56公斤,就能保证每人的生存安全,若低于此值,则会发生绝对的粮食危机或饥荒。   

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成人最低人均日食热值水平为2300大卡,相对舒适水平为2600大卡。中国卫生健康部门推荐每人日食热值水平为2400大卡,同时还推荐日食70g蛋白质与65g脂肪,这样就可以基本满足中国成人正常生存需要的营养。按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组研究,若与每人日食物摄取热量2468大卡、蛋白质70.1 g相适应,全国按人均主要食物的需求量为:粮食407公斤,肉类29公斤,蛋类14公斤,奶类9公斤,水产品14 公斤,植物油9公斤,食糖6公斤。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中国在80年代初跨过2300~2400大卡热量线。

1950年,当年粮食产量较上年增加16.74%,人均粮食产量239公斤,较上年提升31公斤,开篇就创下纪录。 

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1950年的世界人均粮食产量为246公斤。   

1950年到1958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九年增长。

1955~1958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在300公斤波动。1960年,世界人均粮食产量为278公斤。   

人均粮食产量达到300公斤,较248.56公斤的绝对饥饿线,其安全系数不过1.2,无法满足人民对肉蛋奶的营养性需求,应对地区间、年际间产量波动的储备也不足,粮食安全处于紧平衡。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是粮食进口国,大量的大米从暹罗、越南北部,甚至孟加拉和缅甸入口到广东省。20世纪30年代,广东省约13%的消费是靠进口满足的;上海是另外一个重要的进口地。而在1950到1960年,中国连续11年粮食净出口,年均出口粮食219万吨,粮食净出口量占同期粮食产量的1.3%,这为工业化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考虑粮食以及猪肉等其他农产品出口,实际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即使是在人均产量最高的1956年,也不会高于300公斤。  

1959~1961年,连续三年粮食大幅度减产,使得61年的人均产量低于1949年。就在这一年,粮食进出口政策逆转,由连续11年净出口转为连续24年净进口。1961年净进口粮食445万吨,占当年粮食产量的3.26%,缓解了国内供应压力。 

1962年,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到1970年,人均产量达到289公斤,加上当年净进口粮食324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恢复到1955~1958年水平。这一年,世界人均粮食产量为296公斤。

从1949到1970,中国粮食总产量由1.13亿吨增长到2.4亿吨,采用1969~1971三年平均数与1949~1951三年平均数比较,年均增长2.99%,由于年均人口增速达到2.06%,使得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速明显慢于总产量增速,仅为0.92%。

对于中国粮食生产来讲,70年代是不错的10年,总产量由1970年的2.4亿吨提高到1980年的3.2亿吨,人均产量由289公斤提高到325公斤。1980年,世界人均粮食产量为322公斤。

采用1979~1981三年平均数与1969~1971三年平均数比较,总产量年均增长3.38%,加上这十年人口增速下降到年均1.76%,使得人均粮食产量增速达到年均1.61%,明显快于此前20年。

1976年,人均粮食产量305公斤,这一年正是“四三计划”引进项目关键期,粮食进口不多,净进口仅60万吨,在连续净进口粮食的24年里,仅略高于1971年水平。

1977年,粮食减产1.25%,属于正常波动,但当年粮食进口猛增,净进口达569万吨,甚至高于1961年,净进口量占国内产量2.01%,是1966年以来第一次突破2%。当然,新班子上任,派糖是必须的,可以理解。

1978年是个丰收年,当年粮食产量增加2204万吨,加上净进口粮食696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了324公斤。 

1979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一年,除极个别地方偷偷尝试“包产”外,全国绝大多数地方还是公社体制。当年1月1日起,中央决定将粮食征购基数由755亿斤降为700亿斤,同时将征购价格提高20%以上,征购基数外的收购价格提高50%以上。  

1979年又是个大丰收年,当年产量增加2735万吨,净进口粮食首次突破千万,达到1070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了324公斤。   

按征购量3500万吨、农村人口7.9亿计算,农村人口人均留粮达376公斤。加上卖粮收入大幅度提高,这一年,无论是偷偷包产的,还是继续公社体制的,都是个前所未有的好年。 

70年代不仅在粮食产量上稳步上升,而且在水利、化肥、种子等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上为下一个十年打下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是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鉴于1958、1959年在农田水利工程投入劳动力太多,1960到1965年期间放慢了农田水利建设步伐,1965年后重新加速。1949年,中国灌溉面积为2.4亿亩,1965年为4.96亿亩,1977年7亿亩,1999年7.95亿亩,2009年为8.77亿亩。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化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在40%左右,而中国测算的平均贡献率约为32%。全国化肥试验网资料显示,每斤标准肥平均增产小表2.18斤,增产皮棉0.17斤,增产油菜籽0.9斤。 

1952年,中国全国生产化肥3.9万吨,加上进口,当年化肥总用量7.8万吨,每亩耕地化肥实物用量仅0.2公斤,当年的粮食亩产停留在110公斤左右。 

1958年,时任化工部副部长的侯德榜主持开发规模为年产2000吨的“煤制碳酸氢氨”装置,工艺成熟后,1965年起开始全国大规模推广,在县一级建设了1533个小化肥厂。 

1962年,中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设备的大型氮肥厂(四三计划后,就改叫中型装置)上海吴泾化肥厂首期工程建成试车,年产硫酸铵10万吨。70年代,10多个中型化肥厂在全国开建。 

碳酸氢铵的肥效不高,有效养分仅为17.7%,相比之下,尿素有效养分达46.3%,据农业部门试验,施用1公斤尿素可增产稻谷4~5公斤。60年代后期,在进口粮食的同时,开始从西方进口化肥。 

1959年,中国石油产量373万吨,自给率只有40.6%。1965年,大庆等油田相继发现和开发成功,中国石油产量达到1131万吨,实现了完全自给。1972年,原油产量达到4567万吨,不仅能够自给,还为出口换汇和发展大化纤、大化肥装置提供了支持。1973年,中国开始向日本出口石油,出口价格高于日本从沙特进口原油。73年和79年两次石油危机,油价上涨缓解了中国外汇压力,为进口化肥、粮食以及引进国外技术提供了资金。  

1973年,“四三计划”开始执行,在引进26个成套项目中,大化肥装置就达13套,分别具有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或52万吨尿素的生产能力,13个项目均在1974年开工,到了1977年底,其中7套投产,至1978年6月,累计生产尿素361万吨,另外5套于1978年完工,广州化肥厂最晚,1982年10月才完工投产。 

除引进外,中国还于1974年上海吴泾化肥厂自行设计建设了30万吨大化肥装置,装置于1979年投产。结合引进装置国产化,形成了33套大化肥装置,1984年,化肥产量增加到1460万吨。 

从50年代早期起,中国就开始建立农业研究系统和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到1957年,全国建立了14000个农业技术推广站、1400个种子站和1900个育种示范站。到1979年,上述三类科技站的数量分别达到了17600个,2400个和2400个。1972~1974年间,从墨西哥进口了大量的矮杆小麦的种子,广东省引进国际水稻研究所在菲律宾研发的种子,巴基斯坦也提供了一系列的优等幼苗。1973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面世。得益于农技推广网络,新的高产品种在70年代后期迅速推广。 

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确实是在进入80年代以后才解决的。

1980年是个歉收年,粮食减产1156万吨,当年净进口粮食1181万吨,农村粮食征购基数继续减少。

1982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大包干”在全国加速推广。

1982年是个大丰收年,增产粮食2948万吨。这一年,净进口粮食再创新高,达到1487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了363公斤。82年的征购基数降到3032万吨,农村人口人均留粮403公斤。  

到了1983年底,“大包干”已经在全国推广到90%以上,83年粮食增产3278万吨,同年净进口粮食1147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387公斤。

1984年,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4亿吨,增产3278万吨,净进口粮食688万吨,是连续五年净进口超千万吨以后首次下降,当年人均粮食占有量397公斤,首次触摸400公斤线。

连续四年增产后,1985年粮食减产2820万吨,就绝对量来看,仅次于2000年减产4621万吨。由于外汇平衡压力太大,粮食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271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降到356公斤。继1980年因“洋跃进”大幅度物价上涨后,1985年物价指数11.9%,突破两位数,86年7%,87年8.8%,88年20.7%,89年16.3%。

总体来看,80年代前半期颇为激动人心,后半期相对平稳,好在1990年是个大丰收年,总产量增产3869万吨,在64年中排名第二,人均产量增加28.7公斤,仅次于1950年和1952年。粮食总产量由1980年的3.21亿吨提高到1990年的4.46亿吨,人均产量由325公斤提高到390公斤。1990年,世界人均粮食产量为330公斤。

采用1989~1991三年平均数与1979~1981三年平均数比较,期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2.8%,人口增速继续下降,为年均1.4%,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速1.31%。

从粮食生产角度看,“90后”不是好记忆,1991年到2003年,13年里增产的年份只有6个,其余7年减产,2000年、2003年分别减产4621、2641万吨,当然,也有亮点,1996年是个难得的丰收年,增产3792万吨,仅次于2004年和1990年。

2003年的总产量低于1990,人均产量333公斤,回到80年代初水平。

当然,“03后”就让人心安了,2004年粮食增产3877万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的一年,从这年起,粮食总产量“十连增”,2007年,在13年后,粮食总产量突破5亿吨,2021年,突破6亿吨,十年间,总产量年均增速3.4%,人均产量达到442公斤,年均增速2.87%。

到了2021年代,每人手握着900斤的自产粮,再加上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咱中国人可能才真正对吃饭问题放下心来。

要想吃得饱饭,那一定不能挑菜,什么菜都能吃,这样才可能吃饱的。
 吃饭时挺直腰背。人们吃饭时身体处于放松状态,很容易含胸驼背。殊不知,这会使食道和胃部受压,影响消化。此外,在矮桌前吃饭、坐在沙发上以及蹲着吃饭,都会造成腹部受压,影响消化道的血液循环,久而久之可引发胃病、影响心肺功能。正确的进餐姿势是:挺直腰背,让胃部不受任何压迫。
想要吃的饱饭,就要靠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奋斗,树立一个近期和远期的目标,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

新中国历年的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的数据和图表,看看什么时候吃饱了饭

人均粮食多少公斤,才算吃饱了饭?我没有查到一个权威的数据,如果以280公斤为标准,则是在1970年吃饱了饭;如果以300公斤为标准,则是在1974年吃饱了饭;如果以314公斤为标准,则在1978年吃饱了饭。

古代人是不是吃饱饭就知足了,没有现代人烦恼多,压力大呢?

这个问题共同点都属于生活压力,古人想的是生存,也就是怎么活下去,而现代人的压力就比较复杂,主要是精神上的,因为在当前吃饱饭已经不是问题,压力主要来自于日常生活,工作和 社会 交往中,压力来源于方方面面,而古人的压力就比较单一,但这也指的是中下层阶级,上层的统治阶级同样压力山大。

我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在今时今日以各种 科技 手段的辅助下,已经实现了粮食的多元化高产。但在古代,粮食想要丰收就要看老天的脸色了。

从史料记载来看,我国从战国时期的亩产230余斤直至清末才达到亩产400余斤,这还是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以及各种作物综合在一起的产量。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使得全 社会 的粮食人均占有量极为低下。

这还只是个平均数,实际上大多数人口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自耕农还好一点,因为有自己的土地,除了上交了“皇粮”就没有别的支出了,可这毕竟属于少数群体。在古代,拥有土地就是财富的象征,因此就形成了土地兼并,继而造成大批无地贫民,这些人不得不去租地去种,也就是所谓的佃农。

佃农种地得到的产出不但要交“皇粮”,还要向地主缴纳地租,这样下来到自己手里的粮食就所剩无几了,在丰年,精打细算还可以挨到来年,遇到灾年,不饿死就烧高香了。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古人能吃饱就是最知足,也是最幸福的事。而我们现代人吃饱饭已经不是问题,比古人已经幸运很多,对于其他的压力,基本上都是精神上的,坦然面对就是 。只要自己不消沉,不消极,努力的做好每一件事,微笑着去迎接明天的太阳☀,你的压力感也会降低。

实际上压力感主要来自于自身,不要因为某件事没做好就沮丧,那样的话,压力感会更大,坦然一些,微笑着对天空说,明天继续!

醒醒,古人想吃饱饭比你现在能睡个安稳觉都难。

至于古人的烦恼?烦恼是不多,但一个烦恼够足以让你拉根绳子去上吊。


正文

正文开始前先辟个谣:不要以为古人的生活都像史书和影视剧中那般整天仗剑走天涯,偶尔胸间还有一壶小酒,累了还能去青楼找个女子作伴。古时的确有这样的人存在,但这些人都是非富即贵,这群人的比例甚至小到百万分之一。


不论古今,人类面临的第一件事都是吃饭。我们现代 社会 吃饭问题基本已经解决,但古代可没有哪一个朝代敢说自己的百姓食物无忧。

古代 社会 的粮食都是来源于土地,今年收成不错的话可以有个不错的年月。可种地这事儿由得了人吗?现代 社会 都经常遭到旱涝灾害,古人在没有大坝、灌溉等技术的情况下,每年食物的稳定性波动极大。而以上说的这些还是在理想的情况之下。


不同于如今的是,古代每个朝代都要向百姓收粮食税,不管你今年收成如何,这是必须要上缴的一部分粮食。如果交不起怎么办?自己想办法,卖儿卖女,上街讨饭都得去要到。

再有,古代人生育没有避孕措施。如果恰逢收成不错的年月生了孩子,还能勉强养活。如果收成不好,长大的孩子养不起了怎么办?年龄小不懂事的直接扔街上,懂事的能进行体力劳动的则卖给地主,或者一起上街去要饭。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不都去工作呢?要明白古代人多以务农为主,每家每户就那么多土地,人口增长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种负担。


基于以上仅仅是吃一方面,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了:吃了上顿没下顿,过了今年没明年,时不时还要担心上头来要粮。不小心多个孩子还得担心哪天是送人,还是亲手杀死,我想这样的烦恼比你买不起房子取不上媳妇要痛苦的多吧?

除了吃,最基本的穿也够现代人受的。你以为古人都是穿着锦衣?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人连棉衣都没想过。


从宋朝开始棉花才逐渐传入中国,在此之前要么是丝绸、要么是桑麻。如果你现在月收入还没达到所在城市的前5%,那么丝绸就别想了。至于桑?至少也得前20%。大多数人穿的只有麻衣,不知道麻衣是什么的应该知道麻绳吧?麻衣就是麻绳编的衣服。这种衣服不穿个几年,锻炼一身高筋铁骨的话,那整天你身上都是血迹斑斑。


除了吃穿,古人的冬天可比现代人漫长的多,温度也低得多。再没有火炉、暖气和空调的加持下,寻常百姓家只能依靠火盆过冬。熬不过的最终只能一家人在寒冷的冬夜离开人世。

综上所述,古人的压力比现代人大的多,随便一件就是要人命的大事。我想现代人已经没有人在为生存问题而担忧了吧?

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古代能否吃饱饭,绝对是普通老百姓面临最大的困难。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但真正彻底解决吃饱饭问题,也不过50年!

得益于70年代工业化的出现,化肥,农药等等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粮食产量突飞猛进才真正解决了吃饱饭问题。



联合国公布的饥饿线是250KG,也就是说一个人一年至少要进食500斤粮食才能不挨饿。而中国历朝历代超过这个标准的都称的上盛世了。


历代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汉代:705。

盛唐:1256。

北宋:1333。

晚明:2002。

满清前期:1085。

晚清:700。

以历代人均粮食占有量不难看出,自宋开始随着双季稻的种植,和种植技术的提高,粮食人均占有量从宋代来时候一路狂飙,到明末达到巅峰,水稻亩产可达300市斤。这也是传统农业的一个天花板。

粮食产量的提升也让中国 历史 上迎来了人口大爆发。在宋代人口首次突破一亿,到晚清时更是达到4亿。人口不断的增长而粮食亩产量不长。自然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少了。在加上帝国后期的土地兼并和腐败,一遇到自然灾害,粮食骤减,食不果腹的灾民随处可见。



正如红楼梦里所说“ 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 ”因此古代人能吃饱饭已经是很幸福很知足的了!

这种观点应该是对的,古时的物质生活非常匮乏,当然,没有更多丰富为基础,精神生活同样少的很。我们现在无论吃的穿的都是世界大同化,高速商业和运输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南方的东西北方同样轻易吃得到,你记得这样一首诗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古代要想在北方吃到南方东西何曾容易,非皇族不可。但也有局限性。

在说食物多样化,象西红柿和地瓜明代才传入中国。古时吃的菜都是炖的,哪有今天煎炒烹炸,各种菜系。能吃饱肚皮就很好了,每个朝代农民起义,大多因为吃不饱。有一首诗“四海无闲田,农夫皆饿死”,可想吃饱饭的重要,还有一句俗话,温饱思淫欲。都是以吃为头等大事。

总之,在古代没有什么比吃饭再重要的了,其它心理压力,精神负担,人际关系不会有现代 社会 复杂和沉重。

错,每个时代的人都承担这很大的压力!

就比方说现在很多人说80后90后的孩子比以前爸妈时代的压力更大,因为要买房,但这仅仅只是我们单方面的思维而已,你以为爸妈那个时代的人不需要买房,不需要多少彩礼就过的没压力,每天像个傻子一样呵呵呵吗?其实并不是这样。

我小时候听过我奶奶说过他们那个年代,因为没饭吃只能吃树根,经常是有一顿没下顿的,我想现在很多人都没有体会过这种感觉,因为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大家不愁没饭吃了,而是想这今天吃什么好吃的,明天吃什么好吃的,根本不会像这块,但在奶奶爷爷那个年代,不少人因为没饭吃可能会饿死,至少现在的年轻人不会觉得这个年代还会饿死人吧,他们那个年代为了一口饭压力有多大,基本上你体会不到,所以觉得他们在吃饭这方面没什么压力。

在说说父母那一辈,大多出生在60年代,他们那个年代虽然饭是有吃的了,但是吃的不好穿的不好,长大了也会想着成家立业的生存生活问题,虽然那个时代的嫁妆没现在这么高,但是每个年代的嫁妆这块都会是压力,就比方他们那个年代都想找红砖房的人家,不愿意找木房子的人家,对于找对象依然是非常困难的,每个时代的女生都是有一定要求的,不要以为爸妈那个年代的女生就没要求。

所以不要以为现在买房是不同于他们的压力,如果这个年代都没有买房的压力了,那么我们将可能是 历史 上最幸福的一代人,现在如果一个人没有房贷压力,说真的可以过的很开心。

文明的传承,时至今日,有点浑浊!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从古至今世间人几人敢说知足?人心不足蛇吞象,饱暖思淫欲,吃不饱的想吃饱,饱了思娇妻美眷,等有了吧,又思财富权势,等你都有了,又思长生不老,难得有知足的。大多说自己知足的我呵呵一下,那所谓的知足只不过现实所迫罢了,知足是一天不知足也是过,只能勉强自己知足而已。

显然不是。

您以为文人骚客那些诗是怎么来的?

咱们先以杜甫为例,这不是普通人了吧,看看他:

杜甫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这可不是教科书上说的什么心怀天下穷苦书生,这TM是在哀叹自己穷啊!茅屋都被风掀了,被窝冷的暖不热,孩子一蹬烂更心疼,夜夜失眠,你说他烦恼多不,有压力没?

杜甫说,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为啥急着回家,因为家中产业都在战乱中的老家洛阳,自己一家子在四川客居穷困潦倒,活不下去了啊!致富无门变现无力,你说他烦恼多不,有压力没?

再看看普通人的生活:

梅尧臣的诗: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一掷千金浑是胆,家徒四壁不知寒。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这日子过的,家徒四壁,月月开销全靠举债,你说他烦恼多不,压力大不?

柳宗元的文章,说捕蛇者的: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这可不是野钓也不是户外,这是冒着生命危险去抓有剧毒的蛇来谋生。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你说他烦恼多不,有压力没?

咱就不说史书上说的饿殍满地、赤地千里了。

古,今,中,外 普通百姓的生活都是差不多的。

在任何 社会 ,什么时候都存在聪明的人,勤劳的人,懒惰的人,喜欢借钱的人,喜欢吹牛的人,爱打架的人等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但是人类5000年来,大脑思维并没有进化太多。

把10岁的孔子,唐代李白送到21世纪,他也会很快适应的。

如果把周瑜,项羽送到21世纪,很大概率不能够适应。性格很重要!

毕竟,目前活着的人,都仅仅拥有0-100年的 社会 阅历经验,我们大部分的认知,都是从父母,学校,电视,手机,电脑学来,并通过大脑运算得到的!

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强,举一反三能力很重要!而年纪增长,人会越来越倔强,墨守陈规!也是因为大脑不活跃!

所以要时刻保持童心!虚心学习新事物增加乐趣锻炼大脑!

而不是机械式的生活!

每天三点一线,人人都会活的无聊!

错❌,古代人的压力比现代人的压力大多了,古代没有现代高 科技 产品,就靠双手双脚,为了让将来的后代生活方便,古代人压力山大的想突破这瓶颈。

文章标题: 中国从什么时候才开始真正吃饱饭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8869.html
文章标签:什么时候  中国  吃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