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曹魏的国力是否有点过于被夸张了

时间: 2023-04-19 11:02:0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8次

曹魏的国力是否有点过于被夸张了

魏国和蜀国的国力相差多少?

诸葛亮以一州之地,与曹魏九州相抗,看起来实在是众寡悬殊。然而蜀军在祁山上自来自去,始终采取战斗攻势。对此现象,历来争论很多,本文将阐述曹魏和蜀汉的国力对比,并就此对蜀攻魏守的现象作出解释。

曹魏的国力,并没有一眼看去那么强大。汉末战乱频繁,人口锐减,甚至百不余一,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地广民稀的情况。比较而言,中国北方战乱最为频繁,人口死亡也最为严重;而南部(吴国),西南部(蜀汉),东北部(公孙渊)受战乱之害较轻。同时,大量逃避战乱的人口自北方南迁或者避入辽东,也加剧了三国人口分布密度的不均衡。北方地广民稀的恐慌,到三国结束也没有缓解,司马懿平辽东,“中国人欲还旧乡恣听之”;司马昭灭蜀,“劝募蜀人能内移者,给廪二年,复除二十岁”,司马炎灭吴,“将吏渡江复十年,百姓及百工复二十年”都是很好的证据。而孙权屡次出兵,都以掳掠人口为重要目标;诸葛亮从祁山撤退,也拔西县千家以实汉中。足证在人口耗减相对较轻的蜀和吴,同样存在地广民稀,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以致于要通过强行迁徙来掠夺敌国劳动力。

因此,汉末至于三国的割据势力真正缺乏的,不是土地,而是人口。国力的大小,既不在割据了几州,也不在占领的土地广狭。关键在于各自占有多少劳动力。曹操初得冀州,即翻录户口簿查人口数量,正是为此。

蜀汉景耀六年(263年),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同年,曹魏有户六十六万,口四百四十万。以户计,曹魏户数仅为蜀汉两点三倍。鉴于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治不如前时清明,而曹魏则在司马父子当政后节用兴利,民众负担较前代为轻,因此推定诸葛亮当政期间魏蜀的户比例不会高于这里的二点三倍。(取户数而不取口数对比的原因:蜀汉263年上交的户口簿,平均每户只有三点三人,律以东汉以来的大家族很不合理,只能解释为农民隐瞒人口,逃避赋役。诸葛亮执政时,事必躬亲,脱漏户籍尚不容易,后期宦官弄权,这种现象就严重了。但隐瞒人丁容易,隐瞒户口难。所以取户数对比更能得其真实)如果认为蜀汉百姓的平均生产能力与曹魏相若,则曹魏总国力当在蜀汉二点三倍左右。更何况蜀汉民众本比中原富庶,益州本天府之国,所经战乱,又远较北方为轻,刘璋时,益州丰实,时俗奢侈,富户至侯服玉食。刘备取蜀,还能取民间金银财物赏赐功臣,足见其富实。诸葛亮将蜀锦收归国家经营,也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曹魏以蜀汉两倍多的国力,要守卫数倍于蜀汉的边境线。要在襄阳,合肥和吴对峙,此外还得防卫乌桓,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和辽东的公孙渊,这都要求有数量庞大的军队。曹魏全国的兵力,较曹操时期大大增加了,极盛时不下六十余万(司马昭上书:“今诸军可五十万,以众击寡,蔑不克矣”,合内外居留,不下六十万)

为了保证国防,这支数量强大的军队不能不维持下去,但国力不够,全国劳动力太少,只有蜀汉两倍多(军队却接近四倍)军费就成了问题,怎么解决?一个办法是开源,大兴军屯,让这支军队自己解决部分粮食问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兵户负担加重,经济地位日益低于郡县编户民,战斗力随之下降,这也导致了从曹魏到东晋世兵制度的逐渐瓦解。

另一个办法是节流,从各方面削减财政的支出,曹魏的大臣除了极力谏阻皇帝奢侈浪费外,在对外政策上也一再强调慎重用兵。曹魏几乎每次主动出击,都遭到多人反对。这种景象,在蜀汉和吴国是见不到的。他们要求偃武务农,要求削减军队数量,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种说法,看起来迂腐得可笑,实际上是与曹魏在国力上的困境是相适应的。杜恕在明帝太和年间的上言反对使用掌管军事,因此无法专心农事的镇北将军吕昭领冀州,对曹魏现状的议论颇具代表性,录在后面:

帝王之道,莫尚乎安民;安民之术,在於丰财。丰财者,务本而节用也。方今二贼未灭。戎车亟驾,此自熊虎之士展力之秋也。然?#124;绅之儒,横加荣慕,搤腕抗论,以孙、吴为首,州郡牧守,咸共忽恤民之术,修将率之事。农桑之民,竞干戈之业,不可谓务本。帑藏岁虚而制度岁广,民力岁衰而赋役岁兴,不可谓节用。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丧乱之弊,计其户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然而二方僭逆,北虏未宾,三边遘难,绕天略匝;所以统一州之民,经营九州之地,其为艰难,譬策羸马以取道里,岂可不加意爱惜其力哉?以武皇帝之节俭,府藏充实,犹不能十州拥兵;郡且二十也。今荆、扬、青、徐、幽、并、雍、凉缘边诸州皆有兵矣,其所恃内充府库外制四夷者,惟兖、豫、司、冀而已。臣前以州郡典兵,则专心军功,不勤民事,宜别置将守,以尽治理之务;而陛下复以冀州宠秩吕昭。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国家徵求之府,诚不当复任以兵事也……往年牛死,通率天下十能损二;麦不半收,秋种未下。若二贼游魂於疆埸,飞刍挽粟,千里不及。究此之术,岂在强兵乎?武士劲卒愈多,愈多愈病耳。夫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今兖、豫、司、冀亦天下之腹心也……

曹魏的兵民比例最高的时候,接近蜀汉的两倍,虽然采取了开源节流的手段,如此高的兵民比例还是不可避免的给民众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尽管统治者一再通过巡行各地,问民疾苦,赈济贫民来收买民心,各地的农民起义还是先后发生了十多次。而镇压起义,又构成了新的军费开支。

不难理解,为何司马懿伐辽东,发卒四万人,而大臣却以“役费难供”不赞同;为何稍后的曹爽伐蜀,也仅仅调发了六七万军队。一言以弊之,穷!可以相互对比的,诸葛亮北伐,却往往能出动十余万。

经过司马父子修养生息,节用兴利数十年,然后兴伐蜀之役,可谓志在必得,然而军队总数,还是只有二十万。据此推究,终曹魏一代,用于西线的兵力最高也不可能超过二十万了。

为何诸葛亮能以一州之众以抗曹魏九州,而屡次出师不已。为何诸葛亮屡出汉中,都尽力寻找和魏军主力的决战。并非诸葛亮穷兵黩武,也并非是以攻为守。只是因为此时曹魏国力非但没有很多人认为的那么强大,反而因为战线过长显得国力不足。诸葛亮之意,不过也是因其困弊而伐之。而曹魏君臣坚壁避战,以致于演出千里请战,执节入营把戏也不过是出于同样的原因罢了。
魏国当时占据了富庶的黄河流域,那里农耕文明较为发达,水利设施齐全,这是其一;

魏国当时还占据了西凉和幽州,这两块地方民风彪悍,而且盛产马匹,兵强,这是其二;

加上魏国早年就实施了屯田制,一方面较快速得恢复了中原得生机,同时为魏国得军粮提供了保障;

魏国多次颁布唯贤是举令,加上曹操在中原经营多年,士人归心,这是其四;
----------------------------------
以上四点都是蜀汉所不如得。
川中之地虽然也土地肥沃,但是毕竟不比中原,而且那时候得主要作物是小麦,不是水稻,因此北方得土地反而种起来有利。

蜀汉虽然有诸多能臣干将,却后继无人,特别是皇帝昏庸无能。

国力相差悬殊啊。
魏蜀的国力对比和蜀攻魏守的形成

诸葛亮以一州之地,与曹魏九州相抗,看起来实在是众寡悬殊。然而蜀军在祁山上自来自去,始终采取战斗攻势。对此现象,历来争论很多,本文将阐述曹魏和蜀汉的国力对比,并就此对蜀攻魏守的现象作出解释。

曹魏的国力,并没有一眼看去那么强大。汉末战乱频繁,人口锐减,甚至百不余一,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地广民稀的情况。比较而言,中国北方战乱最为频繁,人口死亡也最为严重;而南部(吴国),西南部(蜀汉),东北部(公孙渊)受战乱之害较轻。同时,大量逃避战乱的人口自北方南迁或者避入辽东,也加剧了三国人口分布密度的不均衡。北方地广民稀的恐慌,到三国结束也没有缓解,司马懿平辽东,“中国人欲还旧乡恣听之”;司马昭灭蜀,“劝募蜀人能内移者,给廪二年,复除二十岁”,司马炎灭吴,“将吏渡江复十年,百姓及百工复二十年”都是很好的证据。而孙权屡次出兵,都以掳掠人口为重要目标;诸葛亮从祁山撤退,也拔西县千家以实汉中。足证在人口耗减相对较轻的蜀和吴,同样存在地广民稀,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以致于要通过强行迁徙来掠夺敌国劳动力。

因此,汉末至于三国的割据势力真正缺乏的,不是土地,而是人口。国力的大小,既不在割据了几州,也不在占领的土地广狭。关键在于各自占有多少劳动力。曹操初得冀州,即翻录户口簿查人口数量,正是为此。

蜀汉景耀六年(263年),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同年,曹魏有户六十六万,口四百四十万。以户计,曹魏户数仅为蜀汉两点三倍。鉴于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治不如前时清明,而曹魏则在司马父子当政后节用兴利,民众负担较前代为轻,因此推定诸葛亮当政期间魏蜀的户比例不会高于这里的二点三倍。(取户数而不取口数对比的原因:蜀汉263年上交的户口簿,平均每户只有三点三人,律以东汉以来的大家族很不合理,只能解释为农民隐瞒人口,逃避赋役。诸葛亮执政时,事必躬亲,脱漏户籍尚不容易,后期宦官弄权,这种现象就严重了。但隐瞒人丁容易,隐瞒户口难。所以取户数对比更能得其真实)如果认为蜀汉百姓的平均生产能力与曹魏相若,则曹魏总国力当在蜀汉二点三倍左右。更何况蜀汉民众本比中原富庶,益州本天府之国,所经战乱,又远较北方为轻,刘璋时,益州丰实,时俗奢侈,富户至侯服玉食。刘备取蜀,还能取民间金银财物赏赐功臣,足见其富实。诸葛亮将蜀锦收归国家经营,也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曹魏以蜀汉两倍多的国力,要守卫数倍于蜀汉的边境线。要在襄阳,合肥和吴对峙,此外还得防卫乌桓,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和辽东的公孙渊,这都要求有数量庞大的军队。曹魏全国的兵力,较曹操时期大大增加了,极盛时不下六十余万(司马昭上书:“今诸军可五十万,以众击寡,蔑不克矣”,合内外居留,不下六十万)

为了保证国防,这支数量强大的军队不能不维持下去,但国力不够,全国劳动力太少,只有蜀汉两倍多(军队却接近四倍)军费就成了问题,怎么解决?一个办法是开源,大兴军屯,让这支军队自己解决部分粮食问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兵户负担加重,经济地位日益低于郡县编户民,战斗力随之下降,这也导致了从曹魏到东晋世兵制度的逐渐瓦解。

另一个办法是节流,从各方面削减财政的支出,曹魏的大臣除了极力谏阻皇帝奢侈浪费外,在对外政策上也一再强调慎重用兵。曹魏几乎每次主动出击,都遭到多人反对。这种景象,在蜀汉和吴国是见不到的。他们要求偃武务农,要求削减军队数量,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种说法,看起来迂腐得可笑,实际上是与曹魏在国力上的困境是相适应的。杜恕在明帝太和年间的上言反对使用掌管军事,因此无法专心农事的镇北将军吕昭领冀州,对曹魏现状的议论颇具代表性,录在后面:

帝王之道,莫尚乎安民;安民之术,在於丰财。丰财者,务本而节用也。方今二贼未灭。戎车亟驾,此自熊虎之士展力之秋也。然?#124;绅之儒,横加荣慕,搤腕抗论,以孙、吴为首,州郡牧守,咸共忽恤民之术,修将率之事。农桑之民,竞干戈之业,不可谓务本。帑藏岁虚而制度岁广,民力岁衰而赋役岁兴,不可谓节用。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丧乱之弊,计其户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然而二方僭逆,北虏未宾,三边遘难,绕天略匝;所以统一州之民,经营九州之地,其为艰难,譬策羸马以取道里,岂可不加意爱惜其力哉?以武皇帝之节俭,府藏充实,犹不能十州拥兵;郡且二十也。今荆、扬、青、徐、幽、并、雍、凉缘边诸州皆有兵矣,其所恃内充府库外制四夷者,惟兖、豫、司、冀而已。臣前以州郡典兵,则专心军功,不勤民事,宜别置将守,以尽治理之务;而陛下复以冀州宠秩吕昭。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国家徵求之府,诚不当复任以兵事也……往年牛死,通率天下十能损二;麦不半收,秋种未下。若二贼游魂於疆埸,飞刍挽粟,千里不及。究此之术,岂在强兵乎?武士劲卒愈多,愈多愈病耳。夫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今兖、豫、司、冀亦天下之腹心也……

曹魏的兵民比例最高的时候,接近蜀汉的两倍,虽然采取了开源节流的手段,如此高的兵民比例还是不可避免的给民众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尽管统治者一再通过巡行各地,问民疾苦,赈济贫民来收买民心,各地的农民起义还是先后发生了十多次。而镇压起义,又构成了新的军费开支。

不难理解,为何司马懿伐辽东,发卒四万人,而大臣却以“役费难供”不赞同;为何稍后的曹爽伐蜀,也仅仅调发了六七万军队。一言以弊之,穷!可以相互对比的,诸葛亮北伐,却往往能出动十余万。

经过司马父子修养生息,节用兴利数十年,然后兴伐蜀之役,可谓志在必得,然而军队总数,还是只有二十万。据此推究,终曹魏一代,用于西线的兵力最高也不可能超过二十万了。

为何诸葛亮能以一州之众以抗曹魏九州,而屡次出师不已。为何诸葛亮屡出汉中,都尽力寻找和魏军主力的决战。并非诸葛亮穷兵黩武,也并非是以攻为守。只是因为此时曹魏国力非但没有很多人认为的那么强大,反而因为战线过长显得国力不足。诸葛亮之意,不过也是因其困弊而伐之。而曹魏君臣坚壁避战,以致于演出千里请战,执节入营把戏也不过是出于同样的原因罢了。
那时候主要的国力就是人口。魏国人口数据大概是蜀国的5倍。蜀国之所以能存活,一个是地势险要,一个是魏国自己内乱太多。第三魏国的主要兵力都在寿春防御东吴。你看魏国几次叛变,都是寿春将领。在长安的将领根本没有实力叛变。

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灭蜀之前,663,423户,4,432,881人。
蜀汉昭烈帝刘备章武元年(220年),200,000户,900,000人。
蜀汉后主刘禅炎兴元年(263年),280,000户,940,000人。
魏国不管是兵力还是物资,都要比蜀国强,但属因为地处四川,粮草也算丰盈,从将来看,为国将比蜀国将多,但蜀国将都是精英,属国最后被灭主要被灭在刘禅的无能和诸葛亮的死上了。

东汉末年分三国,曹魏真的是三国最强吗?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入北邙。”汉朝灵帝之末,宦官、外戚争斗越发激烈,腐败的朝政,导致民怨沸腾,黄巾起义。汉朝无力镇压民变,各地诸侯便借机招兵买马,意在逐鹿,汉朝国祚遂即风雨飘摇,摇摇欲坠。

任何王朝的末年,都离不开朝政腐败,皇权无力,农民起义这几个亡国之兆。

汉朝无力而诸侯并立,曹操败袁术,擒吕布,灭袁绍,逐匈奴,一统北方,带甲百万,威震中原。却想不到在赤壁一战中被孙刘联军火攻所败,统一天下之愿半途夭折。自此,天下已趋于三分,在刘备夺取蜀地后,刘备的蜀,孙权的吴,曹操的魏,势均力敌,相持不下,遂成三国鼎立之势。

对比三国的版图,应是北据中原的曹魏的国土最大,东吴、蜀汉相差不大,次之。

魏蜀吴,不过是如今的俗称,而真正意义上的三国时期,是在公元220年开始的。这一年,汉朝四百年的江山气数已尽,曹操之子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次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后刘备手下大将,关羽进军樊城,威震华夏,却因孙权背盟而兵败身死,张飞也于同年被属下张达、范疆暗杀,此后两人投奔孙权。于是刘备、孙权结怨。公元222年,刘备大兴复仇之师伐吴,却在夷陵之战被东吴名将陆逊火烧连营,仅以身免,孙权于是重获大半荆州。

公元223年刘备因夷陵之败,在忧愤中逝世,临终之前托孤丞相诸葛亮,后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称帝,与孙权重新缔结联盟。公元229年,孙权称帝,立国号为“吴”,定都建邺,史称东吴,至此,魏蜀吴三国才正式成立。

说不完的三国史,道不尽的英雄情。

虽说三国鼎立,势均力敌,但单论国力强盛,国土辽阔来说,曹魏素有“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说法,而剩下的三分之一则被蜀汉和东吴均分,蜀汉和东吴都只能依靠长江天险和蜀中山地来抵御魏国南征,而无进攻之力,以至于东吴对曹魏的战略一直都是被动防守,毕竟当年”吴大帝“孙权就付出过惨痛的代价。公元215年,孙权乘曹操西征之际,孙权挂帅,率十万大军进攻合肥,当时合肥孤城一座,城内仅有张辽、李典、乐进等人驻守,兵员不足七千,正是众寡悬殊,胜负已定。

但孙权却被张辽以八百魏军突袭大败,为自己赚了个”孙十万“的名头,却使张辽威震逍遥津,一战成名,在东吴都已经达到可”止小儿夜啼“的程度,现如今,我国的近邻,日本还留有“辽来来(辽来々)”的俗语传说。

合肥之败虽是孙权指挥无方,张辽用兵勇悍之故,但亦有吴、魏两国国力差异之故,从士兵的战力就可见一斑。而蜀汉方面,虽有诸葛亮出祁山伐魏,屡有胜绩,但始终是功败垂成,星落五丈原。那么,魏蜀吴三国之中,当真是魏国分天下之二,是为最强吗?

东汉时期,汉朝国土分为一十三州。

东汉时期,采用州、郡、县三级制,汉朝天下被分为十三州。州是当时汉朝的最高行政区,相当于如今现行的“省”一级行政单位。按州来划分国土,曹魏一方几乎占据司州(司隶)、豫州、兖州、徐州、青州,雍州(自设凉州)、并州、冀州、幽州九州之地,除此之外,荆州北部和扬州一小部分也在其掌握之中。而东吴即使在夺回荆州大部后,也只大约占据着三州之地,荆州南部、大部分扬州和交州(自设广州)。可怜的蜀汉,其国土只有益州(自设梁州)一地和诸葛亮降服南蛮后的南中地区。

蜀汉鼎盛时期占据大半荆州和益州,但在关羽战死荆州、刘备败走白帝之后,荆州被孙吴夺取,逐渐衰亡。

十三州的划分,正是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说法的来源,但十三州中,各州疆土不定,益州可算是最大的一州,现如今等同于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汉中大部分地区及缅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的总和。所以,从三国时期的版图来看,实际上曹魏的国土是远达不到占据天下三分之二,就算加上降服的南匈奴等异族势力,也只能说是胜过东吴,蜀汉中一国之力。但单论国土的辽阔不能确定国家的强弱,毕竟这其中既有富庶繁荣的中原,两河流域,也有猛兽、毒虫出没,地域辽阔却文明落后的蛮夷之地,如蜀汉政权下南蛮居住的南中之地。

先秦开始,古人把适应生存的黄河中下游一带当作天下中心,称中原,以周边四方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最能体现国土富庶的数据便是人口,据史书载,当时人口最多的荆州有628万,而最少的交、并、凉三州分别为107万、66万、46万,加起来还没荆州一州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曹魏的人口大约在2746万左右,而东吴和蜀汉栓一起也只有1736万。于是,在人口决定国力强盛,决定兵力多寡的环境下,作为国家,曹魏被称为三国最强真是实至名归。

从实力上来看,曹魏确实是三国中最强的,因为他所占领的疆土是三国中最好的,军队数量也是三国中最多的,自然实力是最强的。
是的。曹魏人口众多,在人口决定国力强盛,决定兵力多寡的环境下,作为国家,曹魏被称为三国最强真是实至名归。
是的。曹魏的确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而且人口众多,农业发达。整个北方都是曹魏的地盘。
确实是魏国的实力最强,论土地魏国最强,论军事能力魏国也当仁不让,人才方面也是储备量最多的,更重要的就是魏国把持着朝廷,蜀吴联盟才能与之抗衡。

知道战国初期,魏国强大到哪种程度了吗?当时魏国有多猖狂?

战国初期的时候,魏国可以说是周边国家的老大哥了。有点类似于我们古代的唐朝或者是元朝的时候。当时一个魏国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可以吊打周围的小国家。周围国家基本上看到魏国是属于动都不敢动的状态。

那么魏国到底为什么会这么强大呢?这里面其实是有很多的理由的,其中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当时魏国的领导人实在是太有眼光了,太有远见了。当时魏国的领导人在看到自己国家比较混乱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必须要做点什么来改变这样的状态,所以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考虑以及真实的去了解普通人家的需求以后,就开始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法活动了。

在当时,很少有国家领导人会有这样子的想法。他们大多数人都觉得国家是自己的,不用去做那些改变现状的事情了。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不能变动的。所以那些比较死板的人就吃亏了,完全没有改变。甚至在魏国开始变革的时候还抱着看好戏的状态,希望这个国家越变越差,这样就有机会收了它了。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魏国居然通过自己一系列的变化和改革,把国家治理的更加好了。这里面不仅包括了很多政策上的变动,最主要的是税收和土地上面的变动。这两个方面是可以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生活的。如果这两方面搞好了,魏国就自然比较强大了。

打了周边所有的诸侯国,其中中山国都被它灭国,赵国差点被它击垮,齐、楚都已经不是魏国的对手,秦国被虐的一个劲儿往西扩。
当时魏国已经把周边的国家都打了一遍,几乎可以统领其他国家。
那时候的魏国无论是从占地还是国力各个方面都挺强势的,可以说是谁不服打谁的那种。
战国初期,魏国成了七国中最强盛的国家,使得其他六国不得不臣服于魏国。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国力差距到底有多大?

曹魏人口:443万,兵力约50万,蜀汉人口:94万,兵力约10万,孙吴人口:230万,兵力约20万。这就是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到三国时期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为例:他约会孙权一起出兵,诸葛亮亲率10万大军进攻五丈原;孙权如约而应,顶多出13万人分三路进攻曹魏。曹魏方面:司马仪22万人对阵诸葛亮,而且坚守不出;魏明帝曹睿亲率30万大军救援合肥。东吴的水军是厉害,其陆军的战斗力就不行,而且东吴不产良马,缺乏铁骑!虽然东吴陆军取得了几次辉煌的胜利,但是也都是防御作战!这一次等于吴蜀联军加起来23万人对阵曹魏至少52万人,你说能打赢吗?最后吴蜀无功而返,仅仅陆逊一路小胜魏军,但也是无关大局。即使在蜀汉强盛时期,顶多能出动15万人北伐:汉中刘备(诸葛亮)一路可以出动10万人;荆州关羽可以出动5万人。就算关羽和孙权可以搞好关系,孙权也顶多能发兵15万配合进攻曹魏。而曹魏一次能调动近50万人来两线作战,而且东吴陆军战斗力不行,孙十万先后四次进攻合肥,次次失利,而且有一次被张辽800人把他10人杀的打败,险些被擒。三国后期,诸葛亮之侄诸葛恪在东兴大捷后发兵20万进攻合肥新城,同时约会蜀汉姜维率数万人马出祁山进攻曹魏。最后诸葛恪在合肥被杀得大败(他的水平不到,也中计了)姜维也无功而返。所以说,曹魏兵强马壮、人才济济、人口众多兵源不断,只要前期能站稳脚跟,统一全国就是时间的问题!诸葛亮的《隆中对》不一定能奏效!所以,古往今来的战争,最终拼的是国力,其次是武力!
三国时期,魏国应该是最强大的,他的战斗力是蜀国和吴国的总和,蜀国和吴国没有太大的差距,但是他们当时能三足鼎立,应该是凭借地势和人才的原因。
曹魏统辖地区有九州,包括冀、兖、青、并、徐、豫、雍、凉及司隶区,总户数约六十六万户,人口四百四十三万左右。吴国统辖扬、荆、文三州,总户数五十二万户,人口两百三十万左右。蜀汉只统有益州,总户数三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左右。
从国力上排,是魏吴蜀。但依据着险恶地形以及长江天堑,以及常年打仗导致的经济发展不足,人口凋敝,三国力量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着力量的均势,谁也奈何不了谁。但随着曹魏修养生息,经济恢复,蜀吴两国与曹魏差距越拉越大。
文章标题: 曹魏的国力是否有点过于被夸张了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8735.html
文章标签:国力  张了  曹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