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刘墉这位历史人物

时间: 2023-04-18 22:01:3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如何评价刘墉这位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清朝大臣刘墉,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出身在高密县逄戈庄,属诸城人。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出身在这样一个名门望族的刘墉,自然秉承书香,学富五车。然而青少年时代的刘墉并没有走科举之路,直到三十岁前,没有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乾隆十六年(1751),三十三岁的刘墉才因为父亲的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了当年的会试和殿试,并获进士出身,旋改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三年漫长的仕途,直到八十六岁去世。

刘墉为官数十载,从其为官风格来看,明显的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可以这样评价:清正刚直的地方官刘墉和圆滑事故亦不失清正的京官刘墉。

1755年乾隆二十年10月,刘墉的父亲,时任陕甘总督的刘统勋以办理军务失宜下狱,刘墉当时正担任翰林院侍讲,亦被株连遭逮捕,不过没到两个月就被释放了,官位却被降为编修。好在第二年,好运又一次眷顾了刘墉,他被被提升为安徽学政,放外任做了地方官。当时的学政权利很大,可以直接向皇帝上书奏章。在当了3年安徽学政以后,刘墉又调任江苏学政。在做地方官期间,刘墉秉承了其父刘统勋的正直干练、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到任后不几天便将前任遗留下的疑难案件审理一清,受到官民的一致称赞。

刘墉在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帝特意召见并赐诗,其中有“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的句子,在出任江苏学政前,乾隆皇帝又有诗相赠,对其厚望可见一斑。刘墉也不辱使命,在任期间严肃认真秉公办事。刘墉曾先后两次提督江苏学政,相隔近20年,虽然他为官处事风格早已由雷厉风行边为平和舒缓,但严肃认真则是一贯的。第二次出任江苏学政时按试扬州时,因为把关严格,使得许多想以作弊蒙混过关者最后不敢入场。

1762年,刘墉又获出任山西太原府知府,三年后升至冀宁道台。就在刘墉仕途顺畅之际,却因为在太原知府任内失察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公帑,被牵连革职、拟了死罪。后来还是乾隆帝看在老臣刘统勋的面子上下诏免了刘墉的死罪,但活罪是免不了的,于是刘墉被发配军台-----就是清皇朝设在边疆的邮驿效力赎罪。但边关虽苦,倒也没有把刘墉怎么样,因为他第二年被赦了回来,依旧回翰林院,做他的编修。

这两年刘墉应该说是在郁闷中度过的。但是到了第三年,刘墉的官运又一次亨通起来:乾隆三十三年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七十大,乾隆皇想起刘统勋一生忠谨,于是亲自书匾额派人前取致贺,被感动的刘氏一足涕泪滂沱。在此气氛感染之下,乾隆皇帝一时动了感情,于是恩外加恩,特批了刘墉为知府候补。

在那个时代候补的官员比在职的多得多,往往不会专营或是没有门路的,就是候上一辈子,也不一定能等上一个缺。不过皇帝钦点的就不同了,第二年,刘墉就获授了江宁府知府。刘墉十分珍视这次机会,卯足了劲要大干一番。本来刘墉就是天资聪慧、学富五车之人,加上大权在手,哪有办不成的事!于是就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刘墉的江宁知府就政绩、政声鹊起,在老百姓中的口碑可以与包青天相提并论了。

这一翻辛苦没有白费,赢得了贤能官吏之称。就连清朝著名诗人袁枚也在一首诗中称赞刘墉说:“初闻领丹阳,官吏齐短脰。光风吹一年,欢风极老幼。先声将人夺,苦志将人救。抗上耸强肩,覆下纡缓袖。”其官声之好由此可见。

此后,刘墉的仕途畅通起来,先后做了江西、陕西、江苏等地的父母官。乾隆四十五年(1780)的时候,刘墉被授湖南巡抚,节制各镇,兼理粮饷,驻长沙,兼理军民事务,当上了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在湖南任期内,刘墉继续以前的作风,盘查仓贮,勘修城垣,整顿吏治,镇压反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又是政绩斐然。就连《清史列传》上面也评价刘墉道:“在任年余,盘查仓库,勘修城垣,革除坐省家人陋习,抚恤武冈等州县灾民,至筹办仓谷,开采峒硝,俱察例奏请,奉旨允行。”。《湖南通志》也赞扬刘墉抚湘期间,所行诸事“民以为便”。

乾隆四十七年,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命在南书房行走,这在当时是难得的殊荣。

但是进京以后的刘墉行为处事,却和在任地方官时候的他的判若两人了。他不再是那个做地方官时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刘墉,而是“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在静默中中庸起来,收起了自己的锋芒。

其实,这种现象的形成也不奇怪,这与当时的乾隆皇帝有很大关系。由于乾隆皇帝太聪明而获好名声,手下的臣子们只好装糊涂,只能”平庸”。他有一个”本朝无名臣”的理论,说:因为朝廷纲纪整肃,本朝没有名臣,也没有奸臣。这样说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把所有荣誉归于圣主,大臣们所做的一切有利于百姓的事情,都是出于圣主的旨意。因此,他甚至下令禁绝为地方官建德政碑、送万民伞。到了老年时的乾隆皇帝更是志得意满,炫耀自己的“十全武功”,权力欲和虚荣心膨胀到了极点,此时他的身边更不需要名臣,而只需要忠心办事、以皇帝的是非为是非的奴才。

于是当时的京都,就是笼罩在这样一种政治氛围下,再加上乾隆帝宠爱的和坤炙手可热,刘墉”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其实也是保全自己的手段而已。

清正刚直著称的官员尚且如此,当时官场风气可见一斑。

因此,也可以说:刘墉任京官以后“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实在是情非得已,但真正在涉及大事大非的时候,刘墉仍不失其刚正。

刘墉作为官场中人,深知必须取悦皇帝才能仕途无忧。早在乾隆四十二年秋天,时任江苏学政的刘墉,就向乾隆皇帝奏请自行刊刻乾隆的《御制新乐府》、《全韵诗》,并在江苏全省流布,还建议敕发各直省刊刻。这一建议让乾隆皇帝极为高兴。此后一段时间里,刘墉的官职升迁很快。

刘墉不失其刚正的事例,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个:

其一是在做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兼上书房总师傅的时候,处理了一件惊动全国的案子。

那是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御史钱沣参劾山东巡抚国泰专横,结党营私、贪脏舞弊案,以向皇上纳贡的名义大肆搜刮钱财,下属历城、益都等几十个州县仓库亏空严重。乾隆皇帝对此事十分重视,责成和珅、刘墉等同钱沣一起前往核查。

这个案子的当事人国泰是山东巡抚,皇妃的伯父,国泰的父亲是四川总督文绶。他是刘墉的老上级,国泰的后台就是和珅。国泰是满洲镶白旗人,姓富察氏。和珅得到要查办国泰等的消息后立即派家人通风报信,让国泰做好准备。在赴山东途中,和珅甚至出言威胁钱沣。刘墉深知和珅与国泰的关系,因此常与钱沣密商对策。

刘墉至山东境内,化装道人,步行私访,终于查明事实: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开征时,凡无力完纳者,一律查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名。

到山东历城县后,和珅拒绝全面查库,说只要抽查几十个库就可以了,并且先起身回到住所。钱沣却坚持要求先封库,第二天彻底拆封。结果发现库里的银两“多系圆丝杂色银”,通过盘诘库吏得知,这些银两是从各商铺借来充数的。于是,出告示叫各商铺前来认领,“迟来即封贮入官矣”。于是商贾纷纷前来认领,库藏为之一空。

在这件事上,刘墉对钱沣的支持态度对于案情最终水落石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支持钱沣,如实报奏朝廷,奉旨拿国泰回京,并开仓赈济百姓。当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有的御史从旁附合。刘墉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 同时也得罪了和珅。

还有一件事正史上似乎少有记录,就是乾隆六十年的“夺大宝”事件。

乾隆皇帝在乾隆六十年的时候准备禅位于嘉庆,临当受贺时,乾隆皇帝却不肯交出印玺,于是刘墉制止群臣向新皇帝道贺,自己入内向太上皇乾隆追索大宝。“半日力争,卒得大宝而出,始行贺礼”。在那样一个封建朝代能有如此壮举,实在不易!

但是,做了京官的刘墉更多的时候,是“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其间大错也犯,小错不断,不过总的来说,官运还不错。

乾隆五十二年初,刘墉因为漏泄他和乾隆帝关于嵇璜、曹文埴(zhí)的谈话内容,不仅受到申饬,而且失去了本应获授的大学士一职。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乾隆委托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因他没有行规定的一揖之礼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参劾。

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底至三月初,负责皇子教育的上书房诸师傅因为连天阴雨没有入值,而刘墉对于这长达七天的旷工事件却置若罔闻。乾隆皇帝得知后十分恼怒,时任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被责处得尤其严厉,降为侍郎衔,不再兼职南书房。乾隆皇帝还专门为此下了一道上谕,措辞相当严厉。

乾隆五十八年,刘墉为当年会试主考官。又因为安排失当,阅卷草率,违制和不合格的卷子很多。按规定,刘墉等至少要罚俸10余年。乾隆皇帝虽然宽大处理,刘墉还是被”严行申饬”。

刘墉入京任职之后,调整了自己的为官处事策略,变刚直方正为滑稽模棱,并没有和权势遮天的和坤做针锋相对的对抗。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乾隆帝”龙驭上宾”之后,已是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在对和坤的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乾隆帝死后的次日,嘉庆帝即夺和坤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职务,并复刘墉上书房总师傅一职,入内当值,以供随时咨询。随后,各省督抚及给事中,纷纷上章弹劾和坤,要求将和坤凌迟处死。这时刘墉对嘉庆新帝说:和坤虽然罪大恶极,但是毕竟担任过先朝的大臣,不能不为先帝留下面子,请从次律,赐令自尽,保全尸。 为防止有人借和坤案打击报复,使案件扩大化,刘墉等人又及时向嘉庆帝建言,妥善做好善后事宜。结果,在处死和坤的第二天,嘉庆帝发布上谕,申明和坤一案已经办结,借以安抚人心。

能做到如此胸襟与手段,历朝恐怕也没有几人。充分表现了刘墉的名臣风范。

和坤之案结束后,刘墉即受赠太子太保,可见嘉庆帝对他的肯定。

如果说刘墉与和珅处于对立面的话,那么,他与纪昀的关系则相当融洽。纪昀出自刘墉之父刘统勋的门下,两人有师兄、师弟之谊。关系极好。纪昀才思敏捷,刘墉字写得很好,纪昀常请刘墉为自己写对联。

刘墉与纪昀都好收藏砚台,两人也时相赠送唱和。刘墉曾赠给纪昀一方砚台,还特意在上面题识:纪昀喜欢我的黻文砚,因而我把它送给他,而书之以铭文,御史写奏章,此翁此砚真相当”。这在当时被传为佳话。蒋师瀹也题此砚说:城南多少贵人居,歌舞繁华锦不如。 谁见空斋评砚史,白头相对两尚书。

嘉庆八年,刘墉又赠送给纪昀砚一方。除了诗词互答往来赠砚,两人还经常在一起畅谈佛法。可见两人感情之深,私交之好。

历史上的清朝大臣刘墉,是一个怎样的人

清朝大臣刘墉并不是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那样和和珅斗智斗勇,也不是常说的宰相那样的角色。相反,他是一个不愿意去争斗,但是性格非常温和,有着自己主见的人。他最终的结果是,善终而且被嘉庆皇帝褒奖。

一、刘墉并不是宰相刘罗锅里面那样的嫉恶如仇,而是性格温和,做事落落大方。

在电视剧当中出现的刘罗锅形象,也就是一以贯之的刘墉形象,是非常的嫉恶如仇的。但是现实当中的刘墉却没有这么大的能力,他虽然官至高位,但是他对于很多关于和珅关于贪官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多的在乎。相反他对于自己的一些个书法上的要求,非常的严格;他对于自己的人生追求,却是非常的高要求。他虽然没有参与到那些党争当中,也没有参与到对于合身的批判当中,但是很大程度上他衣袖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就是不和和深交往,他的性格虽然温和,但是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他做到了一个臣子该做的很多事情。作为清朝中后期比较著名的一位大臣,他的书法更是得到了很多名家的赞同。可以说,历史上的刘墉,远远是性格十分温和而且值得我们所尊敬的人。

二、刘墉最后得到了嘉靖皇帝的尊重,并且死后得到了封赏。

在清朝的皇帝面前,很多的大臣,其实他们都不太在乎生死。但是对于一些比较有名的大臣,他们确实十分看重的,这其中就包括我们所提到的刘墉,刘墉这个人做的事情非常的稳重,而且性格温和,嘉庆皇帝十分喜欢这样一个人。在刘拥死了之后,他对于刘墉的封赏非常的多,而且对于他的家人也十分好,可以说刘墉得到了善终。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刘墉其实是一个性格十分温和而且随意的人,但是他坚持原则,得到了嘉庆皇帝的尊敬,最后死后被封赏。

历史上的刘墉,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个好官还是贪官?

历史上的刘墉与电视剧中的描述也是相差无几,刘墉是一个好官,他是一个非常正义的、为百姓着想、富有诗华的一名清朝官员。但是刘墉的仕途并不是特别的顺利,刘墉的一生也没有特别的顺遂,但是不可否认,刘墉确实是一名好的官员。

一、刘氏家族官员

之前有一个电视剧叫宰相刘罗锅,是讲述了刘墉的一生。刘墉,他出生于官宦家庭,他的父亲也是一名好官,是乾隆皇帝非常信任的大臣。所以刘墉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正统教育,也因为自己父亲的官员身份,所以刘墉也发誓,可以成为像父亲一样的好官员,他也非常的努力学习。由于刘墉父亲的关系,所以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刘墉就直接得到了官员的身份,在当时看来,刘墉算是官二代了。但是刘墉这个官二代并不是绣花枕头,刘墉是有真才实学的,据说刘墉是非常富有才华的,没事,也会做几篇诗言来显示自己的才华。刘墉在朝廷为官中也是秉承了自己父亲的个性,正直而且雷厉风行,无法容纳官场的恶习,是一名实打实的好官员。

二、刘墉的一生

刘墉入仕之途是非常的顺利和简单的,起点很高,但是刘墉一生的仕途却是非常坎坷的。刘墉在通过自己父亲的关系成为官员之后的不久,就被有一些案件牵连而导致自己丢了官位,但是刘墉始终努力,第二次被朝廷起用,成为官员也是秉承不改往日的风格,依然严厉处罚违规官员。后来刘墉仕途顺畅,之后却又遭到了被牵连而革职,之后刘墉因,君王乾隆念及自己刘氏三代为官的深情厚谊,再一次启用他,刘墉的官运又开始上升。此后,刘墉踏踏实实卯足劲儿,在官场上一展宏图,也是为百姓平了很多冤假错案,而且做了很多值得称颂的功绩,刘墉这个名字也是被后世传扬了下来,成为清朝的一代好官。

刘墉不仅是清朝的一名出名的政治家,他也是非常出名的一个书法家,他的书法也是被后世所传扬的,他的书法造诣很高。刘墉一生的仕途虽然坎坷,但是却不可否认的是一名非常好的官员,而且刘墉,去世时已经是85岁,在清朝时期算是高龄了,也不枉他为百姓所做的付出和努力。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刘墉这位历史人物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8702.html
文章标签:刘墉  历史人物  这位  评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