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黄兴

时间: 2023-04-16 22:01:4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如何评价黄兴

在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元勋黄兴究竟去了哪里?

说到辛亥革命,我们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孙中山先生,可近代史上有一个与孙中山先生并肩的人物——黄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不断地淡化他,着实让人感到唏嘘。辛亥革命后,孙黄二人在二次革命的问题上出现分歧,黄兴前往美国学习共和制度,在袁世凯称帝后,他还曾协助孙中山参与了护国战争。

一、黄兴其人

黄兴是湖南长沙人,少年时受到大儒王夫之思想的影响。主张天下均,反专制。在他身上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他是秀才出身,却并不热衷于仕途的发展。

1901年毕业于武汉两湖书院,后被公派至日本留学。接触到西方先进民主思想的黄兴回国后迅速创立了华兴会,1905年后,在杨度的介绍下认识了孙中山,被其思想所折服。并紧随其后为中国新民主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孙黄分歧

当时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由于势力过于弱小且革命党不会管理民政。在无奈之下,他们只能依靠袁世凯来逼清帝退位。最后将自己的权力也拱手让人给了袁世凯。中华民国建立不久后,南北双方就权利问题展开争夺。北方阵营的袁世凯拥有着强大的军事背景,于是在关键时刻暗杀了宋教仁。

黄兴和孙中山在对宋教仁之死这个问题上产生分歧,孙中山想要发起二次革命来推翻袁世凯的政权并且为宋教仁复仇。王兴则认为民主共和之下应该依靠司法,最终二人没有达成共识。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失败后,退居日本蛰伏,而黄兴则只身前往美国求学。

历史上对于黄兴的评价还是认为他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也是公认的务实派。他在辛亥革命前后都一直为中国的崛起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本人温厚大度,在与同盟会同仁们合作的时候能够积极听取他人意见,团结千万革命志士。是个有担当的人物。



黄兴,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先驱,与孙中山齐名,人称“孙黄”。1901年毕业于武汉两湖书院,因湖广总督张之洞真心办洋务,培养人才,选派到日本留学,由此黄兴开始接触西方先进知识、民主思想,慢慢有了强烈的反清革命的意识。
1903年,黄兴与宋教仁、章士钊等人一起,在长沙创办华兴会,任会长。1905年,经杨度介绍,结识孙中山,大力支持孙中山建立同盟会,提议公推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从此紧随孙中山为中国革命冲锋在前、甘洒热血。孙中山与黄兴一个在外筹款,一个在国内组织武装起义,团结中国千万革命志士,誓把革命进行到底。

从1907年到1911年,黄兴先后指挥或参与了防城、镇南关、钦州、河口、广州等多次起义,在这些起义中,黄兴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尤其在广州起义中,他手持双枪,轮番连射,率领敢死队攻进两广总督府,起义终因寡不敌众失败,战斗中黄兴被枪射断两根手指。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黄兴赶赴前线,督师汉口,血守汉阳,与清军浴血奋战24天,吸引了清军在南方的主力,为南方各地赢得了宝贵时间,宋教仁带领江浙联军夺取了南京,随即南方各镇纷纷独立,腐朽的清王朝终于开始走向灭亡,黄兴居功厥伟。

1912年11月,中国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大总统,临时政府不设总理,黄兴以陆军总长身份主持政府日常工作,是实际上的政府首脑。历史学家唐德刚在《袁氏当国》中这样写道:“战乱中成立的中华民国,则稍事变通,以陆军总长为首席部长,众望所归,这一首要位置落在黄兴肩上。”
1912年4月1日,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迁都北京,此间黄兴则以南京留守身份主持南京政府的善后工作。当时南京留守管辖有几十万军队,如果黄兴有意可趁机而起,上可与袁世凯争夺江山,下也可割据一方,做个实权在握的一方诸侯。但黄兴马上裁撤了30余万军队,南京留守府也被袁世凯撤销。

1913年,宋教仁在沪上遇刺身亡,国民党发起二次革命,与袁世凯兵戎相见失败,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1914年,孙中山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黄兴意见不合,拒绝加入,并出走美国,从此淡出了国民党权力中心。其间有人劝黄兴脱离孙中山,另立新党,被黄兴严厉拒绝:党只有国民党,领袖只有孙中山。

后不久与孙中山达成和解并有共商国是电文书信往来,由于长期奔劳推翻封建帝制革命,积劳成疾。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孙中山与黄兴得以回国,黄兴于7月回到上海,正准备报效国家时,胃血管破裂,吐血不止,于1916年10月31日病逝于上海,年仅42岁。可谓“革命尚未成功,英雄已经拼死。”1917年4月为黄兴举行国葬,孙中山亲自主持治丧活动,葬于长沙岳麓山。

章太炎亲书挽联:“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对黄兴的历史地位作出了极其中肯的评价。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认为是黄兴的问题,和黄兴开始出现矛盾。还有就是孙中山认为国名党内部也有问题,开始改组国民党。改为中华革命党。改组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个政党有誓言要求效忠孙中山个人,这个黄兴是接受不了的。说真的,这个做法是绝对有问题的,任何政党都不能只效忠于某个人,要不然和法西斯没有任何区别。当时黄兴虽然心里不满,但是并没有直接说出来。他知道凭借自己的影响力,一旦发表的话可能会导致国民党内部分裂。于是乎开始出走了,到了美国。

即使是这样,还是有非常多的国民党的人追随他,比如陈炯明等人。后来到1916年,双方握手言和。黄兴和孙中山又统一战线,但是没多久黄兴就去世了。如果他去世晚的话。估计影响力和孙中山差不多。但是我想即使他去世比较晚,哪怕比孙中山还晚。中国在哪个时候也只有可能塑造出一个伟人,而淡化另一个人的历史作用。这是我们塑造英雄的一个模式,和一山不容二虎差不多。
黄兴(原名:黄轸,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革命时期化名李有庆、张愚诚、张守正、冈本义一、今村长藏等。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辛亥革命时期,以字黄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黄兴于上海去世。
黄兴在后面是去了日本,并且之后都在为讨伐袁世凯做努力,不过很不幸最后还是因为疾病而去世了。

对黄兴的评价是怎么样的

初期,黄兴同袁世凯晤谈后,不止一次地对人说:“袁热心维持民国,实为今日第一人物。袁总统经营国事,不辞劳怨,实所钦服。”
李大钊于1920年8月17日《晨报》发表《要自由集合的国民大会》,在论及“民意”时指出:“一世怪杰的袁世凯,以符合民意而再起者,卒以伪造民意而亡。”应当说,这句话集中反映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李大钊,对袁世凯一生的大体看法和最终评价。

陈独秀曾指出:“袁世凯要做皇帝,也不妄想,他实在见得多数民意相信帝制,不相信共和。”对这一封建传统政治的心态基础如不彻底清算,要使近代民主政治在中国植根势必很难。

黄兴的人物评价

一般认为,孙中山是思想家、先行者,黄兴是实干家。许多重要的革命活动由黄兴所发动并亲自参与。他出生入死多回,最终积劳成疾而中年逝世,是推翻清朝统治、开创民国的元勋。革命时虽然与孙中山有所分歧,但并未夺权而是甘心居次席,鼎力相助之。由于他的派系人马在北伐后备受忽略,其生前的重大贡献、理念和计划也长期被搁置。直到1990年代,海峡两岸才开始重新重视黄兴的功业。 黄兴的一生与整个辛亥革命相始终,他以策动和领导武装起义著称于世。众所周知,黄兴青少年时代并未上过专门的军事学校。赴日留学,他就读于宏文学院速成师范科,拟“学成回国后充任学堂的师资”。然而,黄兴没有终身从事教育,而是与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华兴会预谋在长沙发难,他自任总指挥;武昌起义爆发,他被推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南京临时政府组成,他做了陆军总长;及至临时政府取消,还担任过南京留守。这自然是由于严重的民族危机使然。黄兴在担任上述职务过程中,打过不少仗,如何看待他在军事上的成就,如何认识他打过的败仗,则是正确评价黄兴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战役虽然失败了,但仍有着积极的意义。
首先,它打击了敌人,加速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和瓦解。萍浏醴起义爆发,曾引起清廷朝野上下的极大震惊,清政府集中湘、鄂、赣、苏四省兵力才将这次起义镇压下去后,他们仍担心中国南方和长江流域“伏匪”“蠢动”,“再起风潮”,“北京官员仍为之战栗不已。” 防城起义发生,两广总督张人骏上奏清廷说:革命军“攻陷防城,戕官焚署,凶焰日张,剿办愈难措手。” 云南河口起义发生,云贵总督锡良惊呼:“匪之来,防不胜防,匪之过,剿无可剿,势成束手,祸已噬脐。” 这一次又一次起义使统治者如坐针毡,穷于应付。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同挽刘道一,黄兴《挽道一弟作》诗云:“英雄无命哭刘郎,惨澹中原侠骨香。我未吞胡恢汉业,君先悬首看吴荒。啾啾赤子天何意,猎猎黄旗日有光。眼底人才思国士,万方多难立苍茫。”据文献记载,刘道一天资聪慧,风流倜傥,精通日语、英语。作为湖南同乡,黄兴对他格外器重,期以“将来外交绝好人物”。待噩耗传至日本,黄兴与其胞兄刘揆一相抱痛哭,乃挥毫泼墨,诗以志哀。此篇直与孙中山的同题挽诗争辉,堪为近代革命诗史上的双璧 。
“破碎神州几劫灰,群雄角逐不胜哀。何当一假云中守,拟绝天骄牧马来。”太息家国不幸,呼唤救国雄才。这首绝句作于宣统元年(1909年)初夏,三年后书于绢幅,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方声洞的遗孀王颖。“云中守”指西汉云中郡(今内蒙托克托东北)守、抗击匈奴的名将魏尚。末句犹言“驱除鞑虏”。
《回湘感怀》:“卅九年知四十非,大风歌好不如归。惊人事业随流水,爱我园林想落晖。入夜鱼龙都寂寂,故山猿鹤正依依。苍茫独立无端感,时有清风振我衣。”民国元年(1912年)4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迁,黄兴任南京留守,6月辞职,10月25日从上海乘舰返回湖南,适逢三十九岁(虚岁)生日,大江夜航,感而有赋。其时辛亥革命已经完成,虽是袁氏当权,但共和体制毕竟已经建立,黄兴遂有功成身退、归隐家山之志。抵长沙后,受到家乡数万人欢迎。学生集体高歌:“晾秋时节黄花黄,大好英雄返故乡。一手缔造共和国,洞庭衡岳生荣光。”
二次革命失败,孙、黄再度流亡日本。民国三年(1914年),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而黄兴因意见不合,离开日本转往美国,途中作《太平洋舟中诗》:“口吞三峡水,足蹈万方云。茫茫天地阔,何处着吾身?”人生的苍凉感和对国运的忧患感跃然纸上。其前两句系袭用《清稗类钞》所录前清一位落魄者的题壁诗,大抵是借他人卮酒,浇自家块垒。原诗为:“不信乾坤大,超然世莫群。口吞三峡水,脚踏万方云。” 孙中山与黄兴为建立中华民国的两位最高元勋,常常以“孙黄”并称。清末的重要革命团体和革命活动,多为两人所谋划组织。1905年,孙中山所建立的兴中会与黄兴所建立的华兴会等团体,在日本东京合并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在同盟会成立会上,黄兴提议:“公推孙中山先生为本会总理,不必经选举手续”,孙中山被推为总理。
1907年,光复会的章太炎、陶成章等人以潮州起义失败为由,要求罢免孙中山的总理职务,另举黄兴担任,黄兴推辞。最终光复会退出中国同盟会。1909年秋天,陶成章等起草《孙文罪状》,再次对孙中山发难,要求改选同盟会总理。黄兴极力进行抵制。黄兴在给孙中山的信中,表达了“陶等虽悍,弟当以身力拒之”的态度。
在辛亥革命以前的几次“倒孙”风波中,黄兴素以“成事不必在我”的信念,坚定地拒绝名利的诱惑,其大公无私和忍让顾全的态度,赢得了多数民国元老乃至于后世人的敬重。往后,孙黄在1914年时,针对讨袁的方式时再次有分歧,孙中山认为应该武装反抗,而黄兴认为应该寻求司法,走和平路线。孙中山把这次失败原因归结于党员不听话,特别是黄兴不听话,要另组秘密的中华革命党,以服从他为第一要旨。最后黄兴并未加入孙中山当年7月所成立的中华革命党,而离开日本前往美国。在旧金山时他接到一些拥护者的来信,希望他另行组党。黄兴回曰:“领袖惟有孙中山,其他不知也!”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时,黄兴回到中国,并且在江苏响应孙中山,发动起义。1916年10月31日,黄兴积劳成疾而逝世。孙中山闻讯后悲痛欲绝,第二天即发函海内外哀告黄兴逝世的消息。过去讣告多由死者亲属发布,而黄兴逝世的讣告则由孙中山单独署名发布 。 众所周知,以黄兴为首的两湖志士一直是维护孙中山领袖地位的。是黄兴,在同盟会正式成立大会上首先提议“孙中山先生为本党总理不必经过选举手续”;也是黄兴,在章太炎、陶成章等人迭次掀起倒孙风潮的危难时刻,“弛函劝顾大局”,拒绝受任同盟会总理;还是黄兴,在武昌起义后,谢绝革命党人的推举,迟迟不肯赴南京就任,翘首以待孙中山,使孙回国后顺利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又是黄兴,在孙中山筹组中华革命党时,不少人劝他另外组党,并拥戴他为领袖,但他毅然决然地加以拒绝。黄兴就是这样一如既往地捍卫孙中山领袖地位的。当然,在孙、黄之间也有过三次较大的争论,而且,一次比一次激烈,如果不是黄兴克制自己,作出让步,竭尽全力地维护孙中山领袖地位,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关于筹组中华革命党之争,实质上是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发展党务的不同方法之争。黄兴不同意孙中山另组中华革命党,更不同意党员“服从党魁一人”、“在誓约上用中指按上指印,以起矢忠”,将党员按入党时间区分等级的搞法。当时支持黄兴这种想法的“不肯附和”者,所在多有,张继、邓泽如、李烈钧、谭人凤、柏文蔚、胡汉民等人都不同程度地表示过反对。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尽管黄兴苦口婆心地加以规劝,但并没有使孙中山改变态度,他无可奈何,只得接受孙中山劝他“静养两年”、“此后彼此可不谈公事”的意见,被迫远适欧美,继续从事反袁斗争。后来,陈其美“大肆攻击”黄兴,但他除进行必要的解释之外,采取十分忍让的态度,“听其所为”。黄兴的离日,曾在革命党人内部引起过强烈的反响,日本朋友萱野长知、宫崎寅藏等人还专为发起“召还黄兴运动”, 表达了他们对这位革命者无比崇敬的感情。

如何公正评价黄兴

黄公实干家,许多重要的革命活动由他所发动并亲自参与,但是,他对军事只能说略通,他没有进过军校,也非不学有术的天才,他是身先士卒,运筹帷幄是他弱项,但是他是一个敢在一线指挥的大佬。他是推翻清朝统治、开创民国的元勋。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黄兴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8514.html
文章标签:黄兴  评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