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阿尔巴尼亚的角色是什么

时间: 2023-04-11 17:00:4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阿尔巴尼亚的角色是什么

阿尔巴尼亚是为了什么参加二战的?

各位拜托了,这些问题,我急啊,拜托帮帮忙!!!rn阿尔巴利亚是怎么参加二战的?他与那些国家是盟军?他又打过那些著名的战役?他的军队是怎么样的?他被占领后,有发生什么?在前线,人民的生活是怎么样的?1945年,又发生什么重要的事?战争怎么结束的?
  1939年3月15日,德国强占了捷克斯洛伐克,这大大地鼓舞了意大利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1939年3月25日,墨索里尼就向阿尔巴尼亚发布了最后通牒,限令阿尔巴尼亚索古政府在4月6日12时之前答复下列要求:允许意大利军队在阿尔巴尼亚主要港口登陆;允许这些军队控制战略要道、飞机场和边境战略据点;在阿尔巴尼亚建立意大利“移民区”,这些移民享有阿尔巴尼亚公民的权利;建立关税同盟;居住在阿尔巴尼亚的意大利公民有权担任最重要的公职;政府各部秘书长应为意大利人;驻地拉那的意大利公使和互派驻罗马的阿尔巴尼亚公使,均应为派遣国的内阁成员。尽管索古政府对墨索里尼的最后通牒严守秘密,但人民群众很快就掌握了事实真相。从1939年4月3日至6日,阿尔巴尼亚每天都在爆发大规模的群众性示威,索古弃国而逃。1939年4月7日,约四万人的意大利军队在最高司令官古楚尼将军的指挥下驶抵阿尔巴尼亚的四个主要港口——都拉斯、发罗拉、萨兰达和申津。阿尔巴尼亚的抵抗很快被击破,4月10日几乎全国都被意军占领。
  在1941年到1944年期间,共产主义游击队和民族主义游击队非但与意大利和德国占领军作战,为了争夺对战后阿尔巴尼亚的控制权,他们彼此之间也发生了残酷的斗争。依靠南斯拉夫共产党的支持,从意大利投降的1943年9月到德国撤退的1944年末,装备有英美武器的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游击队在内战中战胜了民族主义者。军事上的胜利,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把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从阿尔巴尼亚政治舞台的幕后推向了前台。阿尔巴尼亚的宣传机器往往自豪地声称共产党在没有一个苏联士兵涉足阿尔巴尼亚领土的情况下解放了全国,但他们却回避了这样一个事实: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武装是由南斯拉夫人组织,并由西方盟军武装起来的,轴心国部队之所以从阿尔巴尼亚撤退也主要是因为在阿尔巴尼亚境外的军事失利。
  随着阿尔巴尼亚的被占领,阿尔巴尼亚人民就开始了遭受法西斯奴役的苦难时期,也开始了阿尔巴尼亚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工厂和大建筑工地成了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占领者进行斗争的中心,中学也成了轰轰烈烈的反法西斯运动的基地。但是,当时的阿尔巴尼亚反法西斯斗争并没有一个革命的政党来领导。于是,1941年10月,南斯拉夫共产党领袖约瑟夫·布鲁兹·铁托派代表前往阿尔巴尼亚,设法将这个国家许多分散的、弱小的共产主义小组合并为一个统一的党组织。一个月内,他们就建立了一个受南斯拉夫人控制的阿尔巴尼亚共产党。阿共最初只有130名党员,由一个以霍查为首的11人中央委员会领导。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的战略目标是:“为争取阿尔巴尼亚人民的民族独立,为在摆脱法西斯主义的阿尔巴尼亚建立人民民主政府而斗争。”
  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成立后,临时中央委员会全体委员分别到各州建立新的支部。但是,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最初没有吸引多少公众的注意力,其下属的青年团组织几乎没有招募到任何人。到了1942年中期,阿共领导人听从了铁托的建议,停止了马列主义的宣传,把重点放在呼吁民族解放的事业上,这使阿共迅速获得不少支持者。1942年9月,阿共把许多地下抵抗小组,包括一些激进的反共团体集合在了一起,组成了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民族解放运动”(NLM)。以前“在阿尔巴尼亚是不敢也不可能谈到共产党的,这时共产党的名称很快在人民中间传开了,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拥护者”。
  1941年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响起了反法西斯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地下军在地拉那杀死了一个专门迫害政治活动分子的阿奸警察队头目。到1942年,几乎整个阿尔巴尼亚到处都有游击队,据统计共有40多队,人数超过1万。他们袭击法西斯意大利的汽车队和部队,与此同时地下军也在城市中进行活动,消灭法西斯罪犯。阿尔巴尼亚共产党还把游击队或个人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通过秘密发行的定期公报和小册子报道给公众,特别是在1942年8月25日,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机关报《人民之声》秘密创刊,“它成为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政治运动理论纲领和战斗实践的向导”。
  1942年9月16日,为了使人民的团结在全国范围内都建立在牢固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之上,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佩萨召开了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代表会议,会议的决议“把两个历史过程从时间上和空间上结合成了一个统一的革命,这两个历史过程就是争取祖国独立的民族解放斗争和争取在阿尔巴尼亚建立真正民主制的人民革命”。
  佩萨会议后,意大利占领者在阿尔巴尼亚南部、中部和北部的27个地区,用大量兵力进行扫荡,烧毁了数百幢农民房屋,杀害了许多妇女、老人、青年和儿童,但都没有扑灭游击运动。相反,游击运动在阿尔巴尼亚越烧越旺。1942年12月,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收到了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民族解放战争的指示,“阿尔巴尼亚共产党被承认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支部队”,这大大地鼓舞了阿共。1943年3月17日,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号召阿尔巴尼亚人民踊跃参加游击队,加强武装斗争,以迎接总起义,会议选举恩维尔·霍查为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总书记。响应会议号召,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游击队人数增加了一倍,他们在全国四面八方给法西斯占领者以接二连三的打击,仅仅在佩尔梅特的战斗中,就有五百多敌人被击毙。1943年4月,阿尔巴尼亚最高民族解放会议召开,会上一致决定建立“民族解放军总司令部”,7月10日总司令部成立,霍查任政委。8月15日建立了由谢胡指挥的“民族解放军第一突击旅”,它和另外30个游击大队转战全国各地,直到解放各城市。
  民族主义抵抗力量
  1942年10月出现了一个反抗意大利占领的民族主义抵抗力量。阿里·克里苏拉和米德哈特·弗拉什尼创建了亲西方的反共组织“国民阵线”,参加这个组织的大都是大地主、富农和中农。“国民阵线”反对国王索古复辟,谋求建立一个共和国,并对社会经济结构进行改革。然而,“国民阵线”领导人却十分保守,害怕占领者对无辜农民的报复或没收地主的财产。为了维护自己的财产和权力,盖格酋长和托斯克地主等民族主义者先后向意大利人和德国人妥协。

  意大利人投降后,被德国人占领前
  1943年,随着贝尼托·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倒台和意大利军队的投降,意大利在阿尔巴尼亚建立的军队和警察机构土崩瓦解。阿尔巴尼亚游击队沉重地打击了五个意大利师,热情高涨的年轻人纷纷加入游击队。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控制了阿尔巴尼亚南部除了发罗拉以外的所有城市,发罗拉是“国民阵线”的一个要塞。“民族解放运动”中的民族主义者控制了北部大部分地区。战争期间在阿尔巴尼亚工作的英国代表向阿尔巴尼亚游击队转达了一个信息:盟军计划在巴尔干半岛发动一次大规模登陆战,这要求阿尔巴尼亚两派抵抗力量联合起来配合盟军的军事行动。1943年8月,盟军说服共产党和“国民阵线”的领导人在地拉那附近的穆凯村会晤,并建立了一个“阿尔巴尼亚救助委员会”以协调两派游击队的行动。然而,由于在战后科索沃地位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这两派最终中断了一切合作关系。受南斯拉夫人控制的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支持战后科索沃回归南斯拉夫,但民族主义的“国民阵线”坚持科索沃是阿尔巴尼亚的一个省。穆凯会议的代表同意战后在科索沃举行公民投票来决定这一地区的地位;但迫于南斯拉夫方面的压力,共产党很快就违背了诺言。一个月后,共产党游击队向“国民阵线”游击队发动了进攻,挑起内战。战斗主要在阿尔巴尼亚南部进行,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德国人的占领
  1943年,在阿尔巴尼亚游击队企图拿下首都以前,德军出动伞兵空降地拉那,并占领阿尔巴尼亚全境,把游击队赶进南部山区。柏林随后宣布承认阿尔巴尼亚的独立和中立,并组建了阿尔巴尼亚政府、警察和军队。德国人没有对阿尔巴尼亚实行铁腕统治。他们更希望通过一系列措施,例如把科索沃并入阿尔巴尼亚,来赢得阿尔巴尼亚人的支持。一些“国民阵线”部队与德军合作打击共产党游击队,个别“国民阵线”领导人甚至在德国人建立的傀儡政府中任职。党卫军“斯坎德培”师等阿尔巴尼亚伪军也在科索沃大肆屠杀塞尔维亚人。1943年12月,第三个抵抗组织,一个反共抗德的保皇派武装“正统军”在阿尔巴尼亚北部山区成立。原来,共产党宣布阿尔巴尼亚与科索沃分离后,一些盖格游击队员便脱离了“民族解放运动”,在阿巴斯·库皮的领导下建立了“正统军”。

  共产党接管阿尔巴尼亚

  共产党临时行政当局
  1943年和1944年之交的整个冬季,阿尔巴尼亚游击队与德军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双方损失都很大,几乎持续了三个月,游击队未能挡住德军的进攻。1944年4月,在英军的武器援助下,“民族解放军”转入反攻。5月,阿尔巴尼亚游击队仿照南斯拉夫的样子建立了一个“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员会”作为临时行政和立法机构,恩维尔·霍查任执行委员会主席和“民族解放军”最高司令。1944年夏季中期,共产党游击队在阿尔巴尼亚南部击退了最后一批“国民阵线”武装力量。7月末游击队进入阿尔巴尼亚中部和北部地区时,仅仅遇到了“国民阵线”残余势力和“正统军”的零星抵抗。英国军事代表团指示民族主义者不要反抗共产党的北进,并迫使库皮流亡意大利。到8月底,游击队就解放了大部分国土,随后他们向城市展开进攻,开始了民族解放的最后阶段。10月,发罗拉解放。10月20日解放贝拉特城时,在这里举行了佩尔梅特代表大会,会议决定把“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员会”改名为“阿尔巴尼亚民主政府”,由恩维尔·霍查任总理。会议一结束,“民族解放军”又投入战斗,开始了彻底解放地拉那的攻击战,将民族解放斗争推向高潮。在盟军空军的掩护下,经过19天的战斗,地拉那解放,并成立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1月29日,又解放了斯库台。这是阿尔巴尼亚解放的最后一座城市。
  随后,“民族解放军”跨出国境,在科索沃协助铁托击溃了阿尔巴尼亚民族主义者。又在波斯尼亚的维谢格拉德城歼灭了残余德军。

  战争结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尔巴尼亚的地位并不显眼。希腊和南斯拉夫觊觎他们失去或他们声称的阿尔巴尼亚领土已久。既得到英国军事和外交支持,又与南斯拉夫共产党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民族解放运动”,保证贝尔格莱德将在战后阿尔巴尼亚重建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盟军从未承认过国王索古的阿尔巴尼亚流亡政府,也没有在任何一次国际会议中讨论过阿尔巴尼亚及其边界问题。没有人为阿尔巴尼亚在战争期间的损失作过可靠的统计。不过,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报告说阿尔巴尼亚在二战期间有30000人死亡,200座村庄被毁,18000幢房屋倒塌,大约100000人无家可归。阿尔巴尼亚官方的统计比这略高。
1998年2月下旬以来,前在回科索沃地区用发了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巴尼亚两族间近半个世纪以来足大的流血冲突,成为继位用战争之后巴尔于半岛新的热点.引起世界广泛关注.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以维护人权为借口、使用大量最新、最先进的空袭兵器,不顾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绕开联合国,悍然对南联目实施了代号为“联田力量”的大规模空袭作战,爆发了科索沃战争.这场以空袭与防空袭为主要作战样式的高技术每件下局部战争历时78天.是继海湾战争之后又一场大规模高技*局部战争.北门集团集中使用高新技术兵器,以空中打击为主要作战样式.自始至签字还了战争的主动权.北约先后有1200架飞机、55艘舰船、3艘航母参战,在50余颗太空卫星和数万地面部队的支援配合下.出动飞机32000架次,投掷各类炸弹2300万枚,对南联盟全境2000个军事和民用目标进行狂轰滥炸,使南联盟遭受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南军在军事实力相差极为悬殊、作战态势极为不利的形势下顽强抗击78灭,并取得了一定战果.这场本来具有冷战后民族矛盾特点的一主权国家内部事务自变动为西方强权于预下的国际纷争,给南联盟和世界带来了深重灾难,空袭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伤,造成12条铁路被毁.50架桥梁被炸,20所医院被毁,40%油库和30%的广播电视台受到破坏.经济损失总共达2000亿美元。科索沃战争在性质上是一场典型的以强凌弱、以多打少的侵略战争,在样式上是一场典型的以高技术对低技术的“不对称战争”。同时它也是一场广泛动员人民群众、灵活运用战法、以劣装备合击优势装备之敌的人民战争.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科索沃战争危机的原因

众所周知,南斯拉夫原是巴尔干半岛上一个最强大的民族青构的联和价统一国家,即“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90年代初,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性民族主义浪潮涌动的背景下,南联邦一分为五:原定联邦中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马其顿4个民族共和国于1991年6一11月间相继动立;1992年4月27日,原南联邦的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联合组成了现在的“南斯拉夫联合共和国”。

科索沃是南斯拉夫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与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毗邻,面积仅1万多平方公里,首府普里什蒂娜,人口约200万。其中90%为阿尔巴尼亚人,其余为塞尔维亚族和黑山族.历史上,科索沃一度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直至1912年巴尔干战争结束后,才并人塞尔维亚的版图.二战后科索沃随塞尔维亚加人南联邦。

在二战期间和二战结束初期,科索沃的阿族借助外力企图建立“大阿尔巴尼亚国”的暴力活动就始终没有停止过,1968年科索沃的阿族学生曾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活动。在铁托去世后的1981年,科索沃的阿族人即要求在南斯拉夫国内建立一个独立的共和国.1988年科6000多名塞族人和黑山人指责阿族人对他们进骚扰.举行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1990年7月,科索沃的阿族议员宣布科索沃省脱离塞尔维亚不利,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

国议会即解散了科尔沃议会并收回其自治权,1991年科索沃阿族人举行了“全民公决”,决定成立,“科索沃共和国”,随后建立了自己的政府和议会,柜绝承认塞尔维亚共和国政府任命的合法权力机构,1992年5月鲁戈瓦当选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1994年,激进的同族分裂分子还成立了所谓的“科索沃解放军”.试图通过暴力活动争取达到独立的目的.自此塞阿两族的冲突一直没有间断,直至演化为1998年以来的大规模流血冲突.长用以来,科索沃一直处于民族对立的矛盾之中.是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

(一)国内原因

一是历史原因.主要表现在科索沃的归属问题上.塞尔维亚族和阿尔巴尼亚族各执一词.塞族人认为历史上科索沃是12世纪塞尔维亚王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是他们历史和文化的摇篮.公元1389—1912的500多年时间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科索沃,并强制推行伊斯兰教,由于塞族人不愿放弃东正教信仰改奉伊斯兰教,因而遭到迫害,被迫大批迁离科索沃;而阿尔巴尼亚人则改信了伊斯兰教并陆续迁人该地。阿族人则坚持认为,公元前4—5世纪在科索沃居住的原始部落伊利里业人是阿族人的祖先,因此,科索沃自古以来就是阿族人的领土。

二是政策失误是造成矛盾恶化的重要原因.历史愿因固然是塞阿两族矛盾产生的根源,但政策因素却是导致科索沃民族矛盾恶化的重要原因.首先是铁托的民族政策.二战结束后身为在克罗地亚人的铁托在前南推行的“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政策,曾被誉为是欧洲成功地解决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楷模.但是为了消除历史上大塞尔维亚主义的影响,铁托的民族政策带有明显遏制和削弱塞尔维亚的倾向,当时流行的一个口号正是“弱塞强南”.在对待科索沃问题上,这一政策表现得尤为明显.1963年,前南斯拉夫在塞尔维亚共和国境内建立了两个自治省,即同族聚居的科索沃自治省和匈牙利、罗马厄亚人聚居的伏依伏丁那丁那自治省。1974年公布的宪法又进一步扩大了自治省的权利,使其地位几乎与南联邦的6个共和国相当。根据“机会平等”(即各共和国和自治省不论大小,以同等名额的代表参加联邦领导机关)和“轮流坐庄”(所有党、国家、政府、群众团体的主席均由各共和国和自治省轮流担任)的原则,科索沃自治省可以向联邦和中央机构派出等额的代表并有否决权,尽管它在联邦中的人口比例很小。它甚至还拥有一个特殊的权利:塞若修改宪法必须征得科的同意,而科省修宪却无须塞首肯。这种“只要平等权利,但不必承担平等义务”的做法,导致民族间对立情绪加剧,多年来塞尔维亚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在经济上,铁托为了缩小差距,也提出了一种指导原则,这就是“南各族人民的政治平等必须用经济平等补充完整”。为此南从60年代设立了“援助不发达地区联邦基金”,规定发达地区每年必须将其生产总值的大约1.6%用于无偿或以低息贷款的方式援助不发达地区,其中科省所得比例最大。为了拉平经济发展水平,南平均每天要向科省提供120万美元的援助,而科不是想办法用这笔钱摆脱不发达的地位,而千方百计保住这种地位,同时斥巨资建豪华饭店和壮观的银行与图书馆大楼,“基金”建立了30多年,科一直是前南最贫困的地区。一味强调“无偿援助”而不把建立“基金” 同经济机制和市场规律挂钩,早已引起联邦内其他共和国不满,这也是后来最发达的两个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率先脱离前南的经济原因之一。此外,根据南斯拉夫建国之初的规定,只有在南斯拉夫境外没有建立国家的民族即所谓的主体民族才能建立共和国,因此只有60万人口的黑山族,可以成立共和国,而有200万阿尔巴尼亚人的科索沃却不能建立共和国,因为南境外已有了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南斯拉夫对这个理论的提法未提供足够论据加以阐述,阿族分离主义分子就利用这一点提出科索沃应成立共和国的要求。其次是米洛舍维奇的政策。对于铁托时代的政策,塞尔维亚人深有不满,但由于铁托个人的绝对权威,在其在世时,塞尔维亚还能完全服从。但是随着铁托这个历史性人物的消失和南斯拉失政治经济危机的不断加深,塞阿两族的矛盾又进一步激化。塞尔维亚领导人米洛舍维奇认为,1974年的联邦宪法和塞尔维亚宪法实际上把塞尔维亚分割成三个部分,塞尔维亚的重大决策自治省不赞成就行不通,致使塞尔维亚丧失主权,与其他共和国处于不平等的地位。1989年后米洛舍维奇两次通过修改宪法收回了科的绝大部分自治权,最后甚至连科索沃阿族人应享有的文化平等权利也被剥夺,这一行为由于过于偏激,客观上又刺激了矛盾的恶化。

三是人口增长因素。据资料记载,1929年阿族人只占科人口的40%,1961年科索沃塞族人占科人口的比例也曾高达25%强,但现在还不到10%。其中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1974年宪法扩大了科的自治权利后,塞族人感到受排挤而不断迁出,同时外来的阿族人则不断迁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阿族人从不控制人口增长,致使出生率急剧上升。科索沃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欧洲最高的,达到24.6%。人口比例严重失调,导致科省绝大部分地区几乎成为纯阿族区,客观上也成为科寻求自治乃至独立的重要依据。早在70年代,南就意识到这一后果的严重性,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曾打算有计划地向科省安排塞族移民(包括后来欲把内战期间逃出克罗地亚的塞族人安置进去),但均未成功。

(二)全面实施酝酿已久的以欧亚大陆地缘战略为主体的“全球战略”,构筑 21世纪美国主导的全球战略体系是科索沃战争的根本动因

美国的全球战略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提出来了。冷战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集中体现为与前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由于美苏大体形成战略均势,美国独霸世界的梦想难以成真。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历史上“惟一的最后一个至高无上的全球性超级强权”,这就为美国实现其领导世界的夙愿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独霸世界的梦想开始复活。特别是90年代中期后,由于经济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一超”地位更加巩固,美国独霸世界的野心随之迅速膨胀。美国决策层认为在于2021年前,世界上其他的战略力量尚难以对美国构成挑战,这是美国构筑其全球战略的“战机遇期”,为此美国要充分利用这一战略间隙,尽快布署其全球战略,以确保美国长时期的霸主地位。

“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这是老霸权主义者所坚守的信条。虽已世易时移,而地缘板块没有改变,美国的新霸权主义亦难跳出其巢臼。控制欧亚大陆同样是美国新的全球战略的核心。对于美国来说,北美洲是它的根据地,拉丁美洲是它的后院,非洲尚是一块拎不起来的“破碎大陆”,而惟有处于它左右两翼的欧亚大陆,是它称霸全球的心腹大患。美国新的全球战略部署主要是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展开的,即以夺取世界霸权的独霸地位为中心,以控制欧洲大西洋方向和控制亚洲太平洋方向两个基本点,夺取欧亚大陆这一“世界岛”。这样,防止欧亚大陆出现对其“一超”地位构成挑战的力量则成为美国全球战略构想的主要内容。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早在其所著的《大格局》一书中即指出:美国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依照长期的潮流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建立一个真正合作的全球大家庭。但与此同时,在欧亚大陆上不出现能够统治欧亚大陆并能够对美国进行挑战的挑战者”。这充分暴露了美国全球战略构想的战略意图。未来在欧亚大陆能够对美国霸主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中,美国认为最有威胁的在欧洲仍然是旧日的死对头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在亚洲则为正在崛起的中国。为此美国确定了“控制两洋,两面夹击”的战略指导方针。在亚洲以美日军事联盟为基础,推动美日条约“西进”;在欧洲则依托北约军事集团,推动北约“东扩”与“北约任务全球化”。处于欧洲巴尔干半岛腹地的南联盟,是俄罗斯的传统盟友,拒不融人西方体系,从而成了美国抑俄制欧的地缘障碍,关系到美国全球战略部署,这自然使之成为美国在欧洲首先要拔除的“眼中钉”。这样科索沃战争就成为了美国启动其全球战略构想的突破口,是美国打响的为构筑其21世纪美国主导体系的第一枪。它向世界发出了美国独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构想开始全面付诸实施的强烈信号。

(三)在更大规模上争夺与控制全球资源是科索沃战争的根本原因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恩格斯曾经说过,暴力不仅仅是手段,相反地,经济利益是目的。自古人类社会冲突与战争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了争夺资源与生存权的历史。从奴隶社会的占地掠奴,到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从希特勒的“闪击”欧洲,到美苏冷战时期的争夺势力范围,无一不是为了占有资源和更大的生存空间。而今天美国的称霸世界战略以及北约的新战略的终极目标,同样是为争夺全球资源,实现对世界资源的占用和控制能力的最大化。据联合国统计,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可以维持10亿人比较富裕的生活,这个数字被称为“金10亿”,但目前世界人口已接近 70亿,到达 21世纪初将突破 80亿。众多的人口本已使地球资源十分匾乏,而有限资源的分配又极不平衡。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而资源消耗最高的地区却是北美和西欧。特别是美国,每天消耗掉的资源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受资产阶级本性的驱使,它们关心的不是如何使世界公平、均衡地享用地球资源,而是想方设法使本国更多地去争夺和占有资源,实现占有世界资源的最大化,以长期支撑其国家巨大的资源消耗量。因此有人讲,美国庞大的虚拟经济与巨大的能源消耗,对世界市场的严重依赖,是它建立全球霸权以控制世界资金、资源与能源流向,确保美国垄断利益的深刻根源。说到底,美国积极策划和推动北约东扩,就是“冷战”后的一场更大规模的资源争夺战。这场争夺战的目标指向美国和西方盟国在两极体制制约下未能得手或未掌握主导权的地区:中欧地区、前苏联地区、中东和非洲地区以及亚太地区,而科索沃战争则是这场新的资源争夺战的关键一仗。

科索沃战争如能得手,就可以把俄罗斯挤出巴尔于地区,美国和北约国家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占领该地区的经贸和军火市场。中东欧的军火市场对美国极具诱惑力,二战后该地区一直是俄罗斯军火销售的重点地区。冷战结束后,中东欧国家纷纷要求加入北约,并开始按照北约人盟的标准改造军队,导致中东欧军火市场急剧扩大。据估计,首批加入北约的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仅更换战斗机一项就需花费100万美元。科索沃战争在扫除北约东扩障碍的同时,也将把大把的军火订单交给西方,主要是美国。战争结束后,美国在该地区军火市场的份额将上涨10%~20%,在该地区的军火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极力打压俄罗斯的终极目标是图谋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俄罗斯是个地域辽阔的资源大国。其自然资源的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2。现代西方军事理论家认为,要想利用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必须首先削弱俄罗斯,把他肢解成数个国家。美国图谋俄罗斯的目标是不断扩大美国消费品和农产品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使俄罗斯充当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原料出口国,特别是能源出口国的角色。此外通过科索沃战争,西方要达到的经济目的还有向东扼制俄罗斯由黑海进人地中海的咽喉要道,进而保护美国在黑海的石油利益;向南可以加强北约南翼,核制中东北非不驯服的产油国,确保中东石油通道畅通无阻。在科索沃,美国积极发动战争,通过这场战争,美国不仅能巩固美元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霸主地位,为美国继续获取更大的和长远的全球垄断性经济利益奠定基础,而且可以为美国军火产品打开市场,带来巨大的战争利润,进而刺激美国内需求,创造就业机会。据称,科索沃战争又可以给美国军火商换来数百亿美元的军火出口,并带来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此外,美国通过科索沃战争可以加大对欧洲经济的控制,突出美国经济的优势地位,巩固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确立“经济霸主地位”。科索沃战争再次证明了经济利益是战争的根本动因的这个永恒的真理。
他是轴心国的服从国战斗力跟德军不是一个档次

塞尔维亚VS阿尔巴尼亚,两者如今单论军事实力谁更强?

巴尔干地区指巴尔干半岛,为欧洲的东南隅位于亚得里亚海和黑海之间的陆地,详细的范围依照定义不同有许多种说法,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陆之间,是欧、亚联系的陆桥,南临地中海重要航线,东有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那么巴尔干地区哪个国家军事实力最强呢?下面是2021年最新巴尔干地区国家军事实力排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1年最新巴尔干地区国家军事实力排名
  注:指数越小军事力量越强。
  10、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 军事实力指数:2.5483
  9、马其顿 军事实力指数:2.3838
  8、阿尔巴尼亚 军事实力指数:1.5783
  7、斯洛文尼亚 军事实力指数:1.5186
  6、塞尔维亚 军事实力指数:1.3041
  5、克罗地亚 军事实力指数:1.0065
2021年最新巴尔干地区国家军事实力排名
2021年最新巴尔干地区国家军事实力排名(图片来源摄图网)
  4、保加利亚 军事实力指数:0.7525
  3、罗马尼亚 军事实力指数:0.6461
  2、希腊 军事实力指数:0.4955
  1、土耳其 军事实力指数:0.2089
  以上就是关于2021年最新巴尔干地区国家军事实力排名的详细信息,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阿尔巴尼亚民族和塞尔维亚民族,对科索沃地区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民族感情,前者把它视为自己的“摇篮”,而后者认定它是自己的“圣地”。

1、科索沃地区最早的居民是阿尔巴尼亚人。(远古时期)

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也就是巴尔干半岛上的土著伊利里亚人,远古时期就生活在科索沃,后来归顺古罗马帝国并信奉基督教。

2、科索沃地区最早建立国家的是塞尔维亚人。(中世纪早期)

塞尔维亚人是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由从中东欧南下到巴尔干的斯拉夫人与当地人融合而成的一个南部斯拉夫民族,在拜占庭帝国时期信奉了东正教。也就在此过程中,科索沃被越来越多的南斯拉夫人占据并于1014年并入拜占庭帝国。

1217—1459年间,塞尔维亚人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在其鼎盛时期,巴尔干半岛的2/3都属于他们的疆域,国王斯蒂芬·杜尚当时就自称“塞尔维亚人、希腊人、保加利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的皇帝”。

3、科索沃地区是两个民族共同的“圣地”。(14世纪)

14世纪奥斯曼帝国侵入巴尔干半岛之后,塞尔维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都在科索沃同入侵者进行了英勇的战斗, 1389年6月和1448年10月发生的两次科索沃战役就是很好的见证。

第一次科索沃战役是塞尔维亚大公率领巴尔干联军抵抗奥斯曼军队;第二次科索沃战役是阿尔巴尼亚人抵抗奥斯曼军队。因此,科索沃对他们来说都是民族的圣地。

4、对伊斯兰教和奥斯曼帝国不同的态度,导致了两个民族在科索沃地区分道扬镳。(中世纪后期)

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巴尔干之后,利用税赋作为筹码迫使科索沃的居民改变宗教信仰。阿尔巴尼亚人为了不交赋税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改信了伊斯兰教,成了穆斯林;而不肯改变宗教信仰而又难以承担税收重负的塞尔维亚人被迫离开科索沃前往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地区。

土耳其统治者将流亡者留下来的土地与房屋分给了改变了宗教信仰的阿尔巴尼亚人,并把居住在相邻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迁入科索沃。到18世纪,科索沃已成为阿尔巴尼亚人占多数的地区。总的来看,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五百多年中,阿尔巴尼亚人是受益者,而塞尔维亚人是受害者。

5、塞尔维亚人夺回科索沃后的民族政策,导致与阿尔巴尼亚人结下深仇。(近代)

两次巴尔干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塞尔维亚人才在俄国人支持下重新控制了科索沃。在1919年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国中,占主导地位的塞尔维亚人对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采取了报复政策,将许多阿尔巴尼亚人驱逐到土耳其。

在各方面给予歧视,阿尔巴尼亚人的许多基本公民权利被剥夺。正因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不是与南斯拉夫人一起进行抵抗德意法西斯斗争,而试图在德意的支持下建立一个大阿尔巴尼亚。

6、南联盟解体后,两族发生惨烈战争,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在国际力量支持下终于独立建国。

1998年2月阿族分裂分子对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发动攻击,双方都有伤亡,科索沃战争爆发。北约宣布派军舰前往亚得里亚海,六国联络小组要求南联盟和科索沃解放军开始和平谈判。两次谈判都流产了。南联盟不仅不接受协议,而且加紧对科索沃解放军发起猛烈的进攻。

1998年3月24日晚8时起,北约开始对南联盟发动长达七十多天的大规模空袭。在空袭的巨大压力和俄罗斯、芬兰等国的斡旋下,1999年6月9日,塞尔维亚和北约的代表签署了协议。经过多轮谈判后,科索沃终于在2007年2月17日宣布独立。
塞尔维亚共和国(塞尔维亚语:Република Србија或Republika Srbija),简称塞尔维亚,是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中部的内陆国。塞尔维亚国土总面积为88361平方公里(含科索沃),首都贝尔格莱德。与黑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北马其顿及阿尔巴尼亚接壤,欧洲第二大河多瑙河的五分之一流经其境内。[1]
9世纪起,移居巴尔干半岛的部分斯拉夫人开始建立塞尔维亚等国。[2]1217年建立塞尔维亚王国,1346年国王斯特凡·杜尚称帝,建立塞尔维亚帝国,后国力衰退,于1459年遭奥斯曼帝国吞并,[2]1878在俄罗斯帝国的扶持下恢复独立,1882年重新建立塞尔维亚王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与其他南斯拉夫人共同组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1929年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1945年成立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2]1992年,塞尔维亚与黑山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联盟),2003年2月4日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塞黑),2006年6月3日黑山通过全民公投恢复独立。
塞尔维亚的经济近年来出现较快增长(2006年经济成长率达到6.3%),因而被一些人称为“巴尔干之虎”。其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在2008年,服务业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63%。足球是塞尔维亚人最为热衷的集体运动项目。[1]
2021年6月21日,塞尔维亚当日举行议会选举。 [3]
中文名
塞尔维亚共和国[2]
外文名
The Republic of Serbia[2]
简称
塞尔维亚
所属洲
欧洲
首都
贝尔格莱德[2

阿尔巴尼亚是什么国体

阿尔巴尼亚人是巴尔干半岛上的古老居民伊利亚人的后裔。公元4世纪末曾是东罗马帝国一部分。公元9世纪以后,分别受到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和威尼斯共和国的统治。1190年建立独立的封建制公国,1415年遭土耳其入侵,被土耳其统治近500年。到18世纪,在阿尔巴尼亚人聚居区周围逐渐形成了两个民族群体,并形成不同的书面语言,居住在什昆河南部的托斯卡人主要从事农业,由于地理和交通条件较好,所以经济文化较为发达。19世纪下半叶,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解放运动日渐高涨。1912年11月28日宣告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奥匈、意、法等国军队占领,1920年阿再次宣告独立。1924年成立资产阶级政府,1925年成立共和国,1928年改行君主制,索古为国王直至1939年4月意大利入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被意、德法西斯占领(1943年德国法西斯侵入)。1944年11月29日,阿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夺取政权,并解放全国。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976年修改宪法,改称为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91年4月通过宪法修正案,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曾经跟中国很好,中国给他们很大的帮助,后来中国搞改革开放后,关系闹僵了!
现在应该是资本主义议会制共和国!~

1990年阿人民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决定取消宪法中规定阿劳动党是唯一的政治领导力量的条款,确定阿是政治多元化的法治国家;阿公民有成立党派和政治组织的权利。总统为国家元首,由议会秘密投票选举产生,每届任期5年,可连任一届。总统任命总理,并根据总理提名任命部长。2008年4月通过宪法的修正案 。宪法修正案规定,在未来的议会选举中实行比例代表制,即各政党按其所得票数在总票数中的比例获得议员席位;在由140名议员组成的议会中,超过简单多数,即71名议员,即可决定总统人选,而不是原来规定的超过议员总数的五分之三,即83名议员。
共和国
文章标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阿尔巴尼亚的角色是什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8105.html
文章标签:阿尔巴尼亚  世界大战  角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