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3-21 16:00:3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5次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1
生活中有许多传统文化,比如:端午节赛龙舟,春节吃饺子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春节倒贴福字的来历。
从前,有一个大官,他命令大家在过年的时候贴福字。在一次过年,那位大官想了解了解百姓过得怎么样。大官走在大街上,他发现了一位人家把福字倒着贴,于是,那位大官叫士兵把他们全家抓进了府里。大官审问其中一人,道:你怎么把福字倒贴了?那人颤抖着说:大人,把福字倒贴,读起来就是福到,所以小人就自作主张将福字倒贴了大人听了,感觉很有道理,不但没有罚他们一家,还奖励了他们。
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真是奇妙啊!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石矸街道冯家小学303班三年级:董柯雨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2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比如贴对联、皮影、年画、吹糖人等等等等,今天我去庙会的时候,看见了吹糖人这种传统文化。
正月初四,我们全家人去了隋唐遗址植物园,这里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河洛文化庙会。走进隋唐遗址的民俗街,我立刻被这里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所吸引。我穿梭在人流中间,眼睛都不够看了。我们停留在一个摊位前,十二生肖的造型呈现在我的面前,一个个晶莹剔透、惟妙惟肖。妈妈告诉我说这就是传统文化艺术吹糖人。吹糖人啊,我可没见过。我看到这些可爱的小动物,缠着妈妈要买一个我的生肖龙。妈妈看我喜欢就买了一个,接过钱的老爷爷就开始给我做。
只见他从面前的小锅里拿出来一块用各种糖熬成的糖稀,两只手揉呀揉,揉成了一个里面是空的小球。然后从一头拉开成一条小尾巴,去掉一部分后就把小尾巴放在嘴里吹,小球在老爷爷的手里开始变大。老爷爷的手和嘴配合着,嘴吹着,两只手灵巧的捏来捏去,不一会,一个栩栩如生的龙头就出来了。这手艺也忒好了吧!在老爷爷两只手的扭来扭去中,不一会龙身子也出来了,接着,他又拿了一根棍子,趁着糖稀还没干,把糖稀龙粘到了棍子上。我把它举到太阳下,好晶莹剔透的龙啊!我在心里不由赞叹这位爷爷的手艺可真厉害!
其实,吹糖人儿祖师爷是刘伯温。据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吹糖人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已经不多见了,希望以后能够受到更多人们的关注,让我们中国古老的传统手艺保存下去,流传下去。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3学习目标
①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②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③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④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⑤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或投影(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讨论交流
①组内交流,让组内同学充分了解大家搜集到的祖国传统文化。
②推选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作介绍。
观摩评选
①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等)展示出来。
②小组之间互相观摩。
代言人向别的小组的同学介绍本组搜集的资料。
③每位学生要记住各小组搜集资料的情况,为评选作准备。
集体评议
①各组同学评议:哪组活动开展得好?好在哪里?
②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总结、颁奖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4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有:民间工艺、戏曲、中药、节日其中,我对剪纸艺术情有独钟。
在姥姥的耐心指导下,我终于学会了剪纸。虽然我剪得不是太好,可是我也会剪一些简单的小图案了。
剪纸艺术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要将它发扬光大。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5家乡的春节,很多风俗是和外地一样的。
团圆饭在大年三十那天,家家户户都起的早,从一大早开始,便看见厨房里冒起了袅袅炊烟,一大家子都围在厨房里,各干各的事,小孩子时不时地闯进厨房,偷偷地用手捏起烧好的菜,放进嘴里,还没等大人们反应过来,就早已溜走了。到了中午,满满一桌子菜,大家伙都围坐在一起,喝着酒,聊着天。小孩子呢,拿着个小酒杯,时不时用筷子蘸一下,还没等饭局结束,小脸就已经泛开一片红晕了。
放鞭炮在春节中,小孩子最喜欢的莫过于放鞭炮了,吃完饭,紧紧地躲在大人身后,嘴上逞能,脸上的紧张却早已把他们出卖了。当鞭炮响起的时候,孩子们的第一反应边便是捂耳朵,适应后,便慢慢地大胆走上前了。一阵响后,孩子们便立马围上去,用炸碎了的红纸片互相撒着,没一会儿,头上、衣服里便全是的了。
听父亲说他们小时候的春节,总是那么让人期盼,平常日子里,并没有那么多好吃的,所以,到春节那天,总显得特别兴奋,跑在小巷里,看见哪户人家门开着,便进去说声新年好,那家主人一高兴,便抓起一把糖塞进孩子的口袋,所以等他们逛一圈回家时,口袋里总是鼓鼓囊囊的,说不定手上还会捧着一把。
近年,每年的春节都是在饭店度过的。再也没有了以往的那种热闹,那种淳朴,那种属于家乡的味道了。可是,又该去哪里寻找往日熟悉的亲切呢?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6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多种多样,有七夕节、端午节、中秋节浩宇剪纸不过我最喜欢的就是中秋节了。
因为中秋节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为四季,每年有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上篇文章讲到了衣食住行中的衣,接下来要谈谈“食”。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
“食”,不能单纯解释为“吃饭”,这种解释只道出了“食”的本义,即“吃”,忽视了人们日常食衣住行中“食”的自然属性,即“食”不仅仅为“吃饭”,它还包括饮水。
在中国,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讲的是适应。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56个民族,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各自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丰富的饮食习俗。
因此在这里,只能以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的饮食习俗为由,简单介绍一下“食”。而对于饮水这个方面,关于“茶文化”也是必不可少需要谈及。
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同时也是最富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春节期间,各个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小年
春节一般以小年(即汉族传统的祀灶日)为伏笔,各家各户就开始慢慢准备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人们称为"小年",意味着一年的结束,将要迎接新的一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有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就是指在这一天扫年和祭灶时吃灶糖。灶糖是一种粘性很大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吃灶糖是汉族民间为喜庆的春节拉开了序幕的习俗之一。预意“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王弘力绘“吃灶糖”)
(上图依次关东糖糖瓜)
除夕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之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这一天,家里家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全家人坐在一起团团圆圆吃顿年夜饭,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倒数整点钟声来守岁。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
团年饭,丰盛的摆满一桌。寓意阖家欢乐。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风俗习惯各有不同。不过无论是什么习俗都寓意吉祥。为的是讨个吉利的口采。
比如吃鱼预示着“年年有余”;“吃火锅象征“红红火火”;吃饺子寓意“财源滚滚”;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吃年糕表明“一年更比一年高”。等等。
就连点心零嘴也有着各种说法。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如意),吃杏仁(幸福来),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鲜菜(三阳开泰),吃花生(长生不老)。
(鱼,取其谐音,寓意“年年有余”。)
(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
(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主要的民俗习俗是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吃元宵,宋朝时代就颇为盛行,不过不叫元宵而叫“浮圆子”,后来才改叫元宵的。在南北方,叫法不同,做法也是两样。
北方叫元宵,先把馅儿做好冻起来截成大骰子块儿,把篮儿用大笊篱盛住往水里一沾,放在盛有糯米粉大筛子里摇,等馅儿沾满糯米粉,倒在笊篱里沾水再摇,往复三两次,这种元宵优点是吃到嘴里筋道不裂缝,缺陷是馅粗粉糙,因为软粉缘故,煮出来还有点糊汤。
南方叫汤圆,先擀好了皮儿,放上馅儿然后包起来搓圆,馅儿精致滑香,糯米粉也磨得柔滑细润,
所以北方叫摇元宵,南方叫包元宵,其道理在此。北方元宵只有甜的一种,南方元宵则甜咸具备,菜肉齐全。
(南方包元宵,北方摇元宵。)
(图解南北方元宵差别@ Momo207)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汉族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传统节日)有关。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清明节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江南一带还保留着吃青团的习俗。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
(江南一带清明节吃的青团)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比如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粽子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原,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屈原托梦百姓说,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角黍”、“筒粽”)
中秋节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
在中秋节,大家一般都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逛花灯、猜灯谜;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
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开始。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广式月饼起源于1889年,当时城西有家糕酥馆,用莲子熬成莲蓉作酥饼的馅料,清香可口。特点是皮薄松软、造型美观、图案精致、花纹清晰。)
(苏式月饼以小麦粉、饴糖、食用植物油或猪油、水等制皮;小麦粉、食用植物油或猪油制酥;经制酥皮、包馅、成型、焙烤工艺加工而成。皮层酥松,色泽美观,馅料肥而不腻,口感松酥。)
(潮式月饼又称朥饼,(朥字潮汕方言指猪油)是广东省潮汕地区汉族糕类名点,属酥皮类饼食。饼身较扁,饼皮洁白,以酥糖为馅。皮酥馅细,入口香酥,油不肥舌,甜不腻口。)
(京式月饼起源于京津及周边地区,在北方有一定市场,其主要特点是甜度及皮馅比适中,一般皮馅比为4:6,重用麻油,口味清甜,口感脆松。主要有自来红月饼,五仁月饼。)
附:三联生活周刊-《最想念的年货》记录的正月十五日里的传统食物
资料均为网络搜集 如有错误请请纠正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