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借助现代应力状态理论理解“六合”是什么

时间: 2023-03-19 14:01:2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借助现代应力状态理论理解“六合”是什么

材料力学,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C
先确定各点的三个主应力,再计算各点的第三强度理论的相当应力。
第三强度理论 第三强度理论又称为最大剪应力理论,其表述是材料发生屈服是由最大切应力引起的。切应力,就是与某个平面平行的力,只有C里面有切应力。这是做出来这个题目的最简单的解法。
txy
=σs/2
txy是指剪应力。
按此理论的观点,屈服破坏条件是
tmax
=txy
=σs/2 (c)
由公式(1-56)可知,在复杂应力状态下下一点处的最大剪应力为
tmax
=(σ1-σ3)/2
破坏的条件
其中的s1、s3分别为该应力状态中的最大和最小主应力。故式(c)又可改写为
(σ1-σ3)/2=σs/2
或 (σ1-σ3)=σs
将上式右边的ss除以安全系数及的材料的容许拉应力,故对危险点处于复杂应力状态的构件,按第三强度理论所建立的强度条件是:
(σ1-σ3)≤[σ] 
--------------------------------
即切应力达到许用应力度时
材料破坏
最大切应力理论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土木工程结构综合知识一里边有什么内容

该科目包括三部分内容:(1)材料力学;(2)结构力学;(3)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考生根据自己未来的专业研究方向,只能从三部分内容中选择其中一个部分(三选一)进行答题. 二、材料力学 《材料力学》考试内容包括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轴向拉伸与压缩、扭转、弯曲杆件的内力、应力、变形等分析计算以及强度、刚度条件的应用,截面几何性质、应力和应变分析与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压杆稳定、能量法等部分.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具有分析和处理材料力学基本问题的能力. 2.1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材料力学概述 变形体,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弹性体,弹性体受力与变形特征;工程结构与构件,杆件受力与变形的几种主要形式. (1) 深入理解并掌握变形体,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弹性体等概念; (2) 深入理解并掌握弹性体受力与变形特征; (3) 了解杆件受力与变形的几种主要形式. 2.轴向拉伸与压缩 内力、截面法、轴力及轴力图;应力、拉(压)杆内的应力;拉(压)杆的变形、胡克定律;安全因数、许用应力、强度条件;典型材料轴向拉压时材料的力学性能;拉(压)杆内的应变能. (1) 深入理解截面法,掌握轴向拉压杆的内力,轴力图,横截面和斜截面上的应力; (2) 熟练掌握轴向拉压的应力、变形; (3) 理解并掌握轴向拉压的强度计算; (4) 了解轴向拉压时材料的力学性能; (5) 理解并掌握拉(压)杆内的应变能计算. 3.扭转 薄壁圆筒的扭转;传动轴的外力偶矩、扭矩及扭矩图;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力、强度条件;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变形、刚度条件;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变能. (1) 理解并掌握传动轴外力偶矩的计算; (2) 理解并掌握薄壁圆筒的扭转; (3) 理解并掌握圆轴扭转时横截面的扭矩,扭矩图; (4) 熟练掌握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力、强度条件; (5) 熟练掌握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变形、刚度条件; (6) 理解并掌握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变能. 4.弯曲应力 对称弯曲的概念及梁的计算简图;梁的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平面刚架和曲杆的内力图;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正应力强度条件;梁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切应力强度条件;梁的合理设计. (1) 理解并掌握对称弯曲的概念及梁的计算简图; (2) 熟练掌握梁的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 (3) 理解并掌握平面刚架和曲杆的内力图; (4) 熟练掌握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正应力强度条件; (5) 理解并掌握梁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切应力强度条件; (6) 理解并掌握梁的合理设计. 5.梁弯曲时的位移 梁的位移;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及其积分;叠加原理计算梁的位移;梁的刚度校核、提高梁的刚度的措施;梁内的弯曲应变能. (1) 理解并掌握梁的位移; (2) 熟练掌握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及其积分; (3) 理解并掌握叠加原理计算梁的位移; (4) 理解并掌握梁的刚度校核、提高梁的刚度的措施; (5) 理解并掌握梁内的弯曲应变能. 6.简单的超静定问题 超静定问题及其解法;拉压超静定问题;扭转超静定问题;简单超静定梁. (1) 理解并掌握超静定问题及其解法; (2) 熟练掌握拉压超静定问题; (3) 熟练掌握扭转超静定问题; (4) 熟练掌握简单超静定梁. 7.截面几何性质 静矩、形心、惯性矩、惯性半径、惯性积,简单截面惯性矩和惯性积计算;转轴和平行移轴公式;转轴公式、形心主轴和形心主惯性矩;组合截面的惯性矩和惯性积计算. (1) 理解并掌握静矩、形心、惯性矩、惯性半径、惯性积,简单截面惯性矩和惯性积计算; (2) 熟练掌握转轴和平行移轴公式; (3) 熟练掌握转轴公式、形心主轴和形心主惯性矩; (4) 熟练掌握组合截面的惯性矩和惯性积计算. 8.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平面应力状态的应力分析、主应力;空间应力状态的概念;空间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各种强度理论的应用;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1) 熟练掌握平面应力状态的应力分析、主应力; (2) 理解并掌握空间应力状态的概念; (3) 理解并掌握空间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 (4) 理解并掌握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 (5) 熟练掌握各种强度理论的应用. 9.组合变形 两相互垂直平面内的弯曲;拉伸(压缩)与弯曲;扭转与弯曲;连接件的实用计算法; (1) 理解并掌握组合变形和叠加原理; (2) 熟练掌握拉压与弯曲组合变形杆的应力和强度计算; (3) 熟练掌握斜弯曲问题的概念和求解; (4) 熟练掌握偏心压缩问题的概念和求解; (5) 熟练掌握扭转与弯曲组合变形下,圆轴的应力和强度计算; (6) 理解并掌握组合变形的普遍情况. (7) 理解并掌握螺栓和铆钉连接的实用计算法. 10.压杆稳定 压杆稳定性的概念;细长中心受压直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不同杆端约束下细长压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压杆的长度因素;欧拉公式的应用范围、临界应力总图;实际压杆的稳定因素;压杆的稳定计算、压杆的合理截面. (1) 理解并掌握压杆稳定的概念; (2) 理解并掌握常见约束下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欧拉公式; (3) 理解并掌握压杆临界应力以及临界应力总图; (4) 熟练掌握压杆失效与稳定性设计准则,压杆失效的不同类型,压杆稳定计算; (5) 掌握中柔度杆临界应力的经验公式; (6) 了解提高压杆稳定的措施. 11.能量方法 杆件变形能的计算;卡氏第一定理、余能定理、卡氏第二定理;用能量法求解超静定问题. (1) 熟练掌握杆件应变能、余能的计算; (2) 理解并掌握卡氏第一定理、余能定理、卡氏第二定理; (3) 掌握用能量方法解超静定问题. 2.2、考试基本题型 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和计算题.试卷满分为150分. 三、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是测试考生对结构力学各项内容的掌握程度.要求考生准确理解结构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各种结构的计算原理和方法,并能灵活应用,所得的计算结果正确. 3.1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平面体系的几何构造分析 平面体系几何不变的必要条件;平面体系几何构造分析;体系的几何构造与静定性. (1)理解自由度、约束、计算自由度等概念,掌握平面体系几何不变的必要条件. (2)熟练掌握平面几何不变体系的基本组成规则,并能灵活应用,进行平面体系的几何构造分析. (3)掌握体系的几何构造与静定性的联系. 2.静定结构 静定梁和静定平面刚架;静定平面桁架;组合结构;静定结构的一般性质. (1)熟练掌握静定梁和静定平面刚架弯矩图的绘制方法. (2)掌握静定平面桁架的内力计算方法,包括结点法、截面法以及两者的联合应用.了解杆件替代法的原理,能够准确识别桁架的零杆. (3)能够准确判断组合结构中杆件的受力特点,掌握其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 (4)理解静定结构的基本静力特征,并能加以灵活应用. 3.静定结构的影响线 静力法作影响线;机动法作影响线;联合法作影响线;影响线的应用;简支梁的内力包络图和绝对最大弯矩.

为什么要分析一点的应力状态与应变状态

应力状态(stress state),物体受力作用时,其内部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不仅随截面的方位而变化,而且在同一截面上的各点处也不一定相同。通过物体内一点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取向的截面,其中一定可以选出三个互相垂直的截面,在它上面只有正应力作用,剪应力等于零,用这三个截面表达的某点上的应力,即称为此点的应力状态。三个主应力不等且都不等于零的应力状态称为三轴(三维、空间)应力状态;如有一个主应力等于零,则称为双轴(二维、平面)应力状态;如有两个主应力等于零则称为单轴(或单向)应力状态。
构件在受力时将同时产生应力与应变。构件内的应力不仅与点的位置有关,而且与截面的方位有关,应力状态理论是研究指定点处的方位不同截面上的应力之间的关系。应变状态理论则研究指定点处的不同方向的应变之间的关系。应力状态理论是强度计算的基础,而应变状态理论是实验分析的基础。
应力状态 如果已经确定了一点的三个相互垂直面上的应力,则该点处的应力状态即完全确定。因此在表达一点处的应力状态时,为方便起见,常将“点”视为边长为无穷小的正六面体,即所谓单元体,并且认为其各面上的应力均匀分布,平行面上的应力相等。
文章标题: 借助现代应力状态理论理解“六合”是什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6247.html
文章标签:应力  借助  理解  状态  理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