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3-02 17:02:2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假如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时曹魏不用司马懿为主帅,而用大将张颌来抵御结果会怎么样呢?从全面来考虑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张郃的战术和司马懿的战术不一样的地方有三处,第一处是战事刚开始的时候,司马懿率领大军从长安出发。
张郃想要分兵驻守雍、郿, 有些人可能觉得第四次北伐如果张郃统兵很可能会全军溃败,而张郃分兵到雍、郿两地,就削弱了曹魏整个军队的实力。
但是要看分多少兵过去,你分了半个军队过去驻守,这肯定削弱了跟诸葛亮主力对峙的力量,但是如果只是分一只偏师,一万人左右的部队,就不会对正在跟诸葛亮对峙的主力造成影响。不可能就因为分出这一小支军队而导致整个战局的溃败。
而雍、郿也不是整个战役的主战场,这只小部队就一直驻守在雍,郿这两地,张郃用兵善于应变,不拘泥,一旦诸葛亮的主力大军在祁山被发现,张郃肯定会调这只小部队过去支援。
所以司马懿和张郃这次分歧,司马懿是正确,而张郃错误的。司马懿的跟跟诸葛亮决战,不可能分兵出来,要分兵驻雍、郿这两地,确实是削弱了魏军在祁山的主力力量。但这次分歧我们就推断出曹魏军会在祁山败北,这是不正确的。如果曹魏军是要和诸葛亮在祁山决一死战,那兵力当肯定是越多越好。而张郃战役刚开始就没打算将诸葛亮这支大军一举击溃的想法,而是只要保持祁山方向的魏军可以盯牢诸葛亮主力就可以了。
张郃对西线战场了如指掌,他的战略思想就是彻头彻底防御,等你诸葛亮大军粮尽自然就会退兵去,不退队就可能导致全军覆没是诸葛亮承受不起的。对于司马懿来说,他是刚调过来,对西线蜀军没有很深的了解,想速战速决急于决战。
由于第一次的分歧导致第二次张颌和司马懿的分歧,第二次分歧是张颌建议司马懿跟诸葛亮的主力大军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可以使诸葛亮不能专心攻城,又能威胁到诸葛亮给祁山守卫部队一定的信心守城,让他们知道援军就要过来了。张颌又建议分出这一小支军队骚扰蜀军后勤。
而司马懿并没采纳张颌的建议,而是把大军开到诸葛亮军营阵前,登山掘营摆出一副决一死战的阵势,就是不进攻,而这样就导致军营诸将很大意见,既要进攻了又怎么不进攻又防守起来了,你司马懿会不会打战?而司马懿自己都拿不定主意,被军中将领这么一说,就开始攻打蜀军营地,结果大家都知道,司马懿卤城惨败。
不会,诸葛亮如果将北伐的重心放在从汉中以东的上庸方向,不仅不会取得胜利,而且还会劳财害命、费时费力,收获甚微。对于《三国演义》我们在熟悉不过,从小身为三国迷的我们大概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就应当非诸葛亮莫属了,他未出茅庐就定下了三分天下之计,随后被“三顾茅庐”的刘备请出山开始效力于他,随后,在赤壁之战占据了荆州、益州,随后开始三分天下,可惜因为关羽败走麦城,刘备病逝白帝城,使得他一个人孤独地扛下了一切重担,最后六出祁山,病逝五丈原,如果诸葛亮当初将重心选择在上庸可能会有所改变吗?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虽然在历史上,诸葛亮并非像《三国演义》那样“料事如神”,但是在历史上,也获得了“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军事评价,可见并非浪得虚名,以下便是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攻打上庸的具体原因:
首先,诸葛亮的北伐目标是长安,不是上庸方向的城池,蜀汉在失去荆州以后,已经无法实现隆中对的战略目标,即使攻克了上庸拿下了襄阳,但是已经没有了荆州的蜀汉,无异于是把自己暴露在魏国和吴国的夹击下,虽然与吴国恢复了联盟,但难免孙权再次偷袭;
其次就是地理位置,上庸虽然属于汉中的范畴内,但是距离蜀汉军事重镇的汉中非常遥远,而且到处都是山脉地区,十分崎岖难走,就算可以乘坐水路前往,但是却不易回军,如果魏国突然发兵攻打,蜀汉无法进行军事救援,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去夺回上庸的主要原因;
最后一点,上庸占据与襄阳一条水路,想要从此攻打蜀汉的汉中,需要逆流而上,十分困难,因此诸葛亮从来不用担心上庸会来人攻打。
诸葛亮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在第一次北伐时复国有望,可惜因为马谡失街亭导致了他的失败,随后星陨五丈原,留下了“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