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道文化是隐士文化吗

时间: 2023-03-02 12:00:5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道文化是隐士文化吗

请问,“隐士”一词是道教的说法,还是佛教的说法,或者是儒家的说法?请详细解释和说明。

个人以为是该词颇符合老庄思想的神髓。佛教虽强调清心寡欲,六根清净,但主要是针对个体,是对个体的要求,注重个人的修为和境界。“隐士”,我认为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具有“出世”的属性,却不强调“苦行”,如陶渊明、阮籍、嵇康等。而儒家思想概括来讲是一个“礼”字,即讲求社会秩序,注重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义务,旨在让个人成为一个维护统治,能够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旨在“入世”。
结合隐士的意思,相信楼主对此能够有更深刻的认识。
①旧指隐居的人。②借指因对某事物不关心或因厌卷表示沉默而不出头露面者。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辞海》释“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没有强调“士”,实在是不精确。《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而且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世无闷。”又曰:“高尚其事。”……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
希望能够帮到你。
“隐士”一词,可能还是道家的说法……因为道教的产生远远晚于道家,所以道家的提法比较正确……
道家修行重“道法自然,静者得之”,《阴符经》曰“自然之道静”,而隐者可由外静而达心静矣,对于得道大有裨益。
如果是按楼主这样问,二选一的话,估计是道教的名词吧,因为佛教里面好像比较没怎么看见过用这个词。
传说的意思好象基本上偏于道教,佛教也在少数,不过儒教是肯定不可能的!
道教是“居士”吧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家文化的产生、发展过程是怎么样的

1、起源:《汉书·艺文志》曾记载,道家书籍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与黄帝、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关。《汉书·艺文志》也认为:“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所以道家的起源应该与隐士无关。隐士传统是后来形成的。道家一开始就以治国安邦为己任。
2、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思想已经完全成型。
3、兴盛:战国时期,道家形成三个派别,杨朱派、黄老派和老庄派,除了老庄派外,杨朱派和黄老派都曾兴盛一时,其中以黄老派最盛,据史籍《史记·孟子荀卿传》记载:“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其时,黄老思想不但成为田齐的治国思想,并通过百家争鸣对诸子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楚国和吕不韦统治时期的秦也发挥过一定作用,以至于在战国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
4、挫折:秦国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组织人员编撰《吕氏春秋》,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显然,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并在统一中国后不久焚书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5、辉煌:汉朝建立后,由于长期战乱的破坏,在反思秦统治思想的基础上,开始选择道家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并造就了一个名为“文景之治”的盛世。
6、压制:汉武帝执政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家罢黜百家”,道家的发展暂时受到压制。
7、复活:魏晋南北朝时期,谈玄之风兴起,道家思想重新复活,不过这一次的重点不是黄老,而是对老庄的重新阐释,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魏晋玄学。此后老庄成为道家正统,一直延续至今。
8、潜藏:魏晋南北朝后,虽然道家思想屡次受到朝廷重视,但绝大多数时候处于边缘化状态,只能依托道家信仰继续存在,并在文艺科技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而儒家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形成过程中,也曾受到过道家思想强烈的影响。
9、复兴:晚清,随着西方的冲击,儒家统治秩序受到强烈冲击,再加上道家与西方自由民主等观念多有相合之处,故道家思想再次复兴。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提出了当代新道家的概念,并得到陈鼓应等人热烈响应,并渐有复兴的趋势。
推荐去中国道教论坛!

隐士文化是如何产生的?为何隐士文化会在魏晋时期得到快速发展?

谈及魏晋隐士,便不期然间令人想到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清新雅适;想到竹林七贤于竹林之内畅谈玄学,饮酒赋诗的洒脱自在。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传统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其倡导的是积极入世,讲求治国齐家平天下。但是世间万物都有两面性,有阴必有阳,与入世相对的出世便应运而生了。所谓阴阳互根互用,互为因果,由阴可生阳,由阳可化阴,因此隐士文化的思想,便从儒道文化中汲取,逐渐成长,最后剥离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隐士文化。

那么隐士到底是什么的?顾名思义,隐士就是隐居的人。那么为什么这些人会选择出世隐居呢?

一、隐士文化产生的缘由

与儒道文化等主流文化所不同,隐士文化是一种非主流文化,是在儒道文化之后产生的。儒家虽然有积极入世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也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却仍然难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无奈。

《论语》中有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除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之外,道家的顺应自然,归于自然的思想对于出世也有积极的影响,于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隐士文化思想开始产生。

再加上,中国古代从秦朝开始至清朝结束一直实行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其中的一个思想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大部分臣子迫于朝堂之上的压力,无奈之下便不得不选择出世以避朝堂之纷扰。

隐士文化产生的具体时间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现存的有记载的文献我们可以的知,早在秦朝之前就已经有了,在秦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此我们可见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生对隐士文化的影响。

二、隐士文化在魏晋时期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

虽然隐士及其思想早已有之,但是直到到了魏晋时代,隐士文化的思想方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魏晋时代亦成为中国历史上隐士最多的一个时期,我将之称为隐士文化大繁荣时期。那么为什么隐士思想在这个时代能够得到如此大的发展呢?

这与该时期人追求与自然和谐统一密不可分,比如说东晋郭文:

“少爱山水,尚嘉遁。年十三, 每游山林,,弥旬忘返。父母终, 服毕, 不娶,辞家游名山, 历华阴之崖, 以观石室之石函。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不饮酒食肉, 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

这就是一个完美的体现了魏晋时期的人追求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例子。除此之外,魏晋时代正是门阀士族形成并逐渐走向繁荣鼎盛的时期,于是门阀士族便自然而然的成为两晋政治舞台上最重要也最牛逼的政治力量。

但是,虽然门阀制度发展到了它最鼎盛的时期,门阀士族在两晋政治舞台上最显赫的政治力量,但是魏晋时期并没有摆脱中央集权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因此使得魏晋时期的政治变得比其他时代更加的错综复杂。

门阀与庶族、门阀与门阀、皇权与门阀之间的斗争云波诡谲,这样更加增加了入世者的危险性,使入世者不仅为了名利,更是为了生存而在各种政治力量之中斡旋。因此随着政治环境的恶化,更加促进了入世者选择出世,由此,在东晋时期出现像陶渊明,葛洪这样的避世者也绝对不是偶然了。

最后,玄学的产生对推动魏晋时期隐士文化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魏晋时期,因为儒家文化固步自封,逐渐不适应当时的时代潮流,于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思潮,那就是——玄学,玄学看似是与推崇道家,批判儒家,但实际上却是通过推崇道家而寻找到儒家的本真,从而实现两者的统一。

玄学思想的流行对于魏晋的士人选择隐士生活、创造隐士文化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论指导意义。

三、隐士文化的思想及内涵

关于隐士文化的思想,最明显最突出的一个思想就是避世思想。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许多士人避世,便是找一处僻静雅致,远离喧嚣的地方,修菊种篱。那么为什么会有避世思想的产生呢?

其一,多数人是在自己仕途不顺的时候,产生避世思想,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子之一阮籍,又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诸如此类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在此便不再一一例举。

因为世道的黑暗,因为不能遇到赏识自己的伯乐于是便对这个世道失去的信心,于是便只能奋而避世,他们有过不甘吗?或许是有过的,但是每当看到那青山绿水,看到院内开得正盛的那株菊花,转而又想到那风云变幻的朝堂,或许便更加离不开这一份闲雅舒适了。

其二,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仕途过于顺利,然而高处不胜寒,从而产生避世心理,人在高出,就总有人看你不顺眼,想要打压你,倘若功高震主,就连皇帝也想弄死你。

再者,隐士一般来说都有着高尚的品格,受人尊敬。东晋著名隐士谢安,他一直都避世拒绝朝廷的征辟,后来为了家族的利益而不得不出世,《世说新语》对此记载道:

“谢公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坐,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

有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人们对于隐士是否能坚守隐节十分看重,而能够坚守隐节不为外界名利事物所诱惑的隐士,也是值得受人赞颂的。

参考文献:

[1]李红艳.从魏晋隐士看中国古代隐士文化[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1,27(01):6-14.

隐士文化是因为有些有志之士抑郁不得志,得不到重用,所以归隐山林。在魏晋时期得到快速发展,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讲究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所以很多人归隐山林。
隐士文化,其实就是一些有能力的人不愿意出山为官,也就选择了隐居山林,因为魏晋时期官场非常混乱。这些人这样做其实也都是为了自保。
有才的人得不到重用,于是便归隐山林,玄学的产生对隐士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快了在魏晋时期的发展

谈谈对道家道的理解

谈谈对道家道的理解
概念:道家的“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道包含天道、人道、地道等
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情况。构成世界的本体;促使万物运转的规律;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创造宇宙的原动力。
老子所说的“道 ”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世界的本原(本体),世界由以出发、由以产生的基础;第二,世界的本质或世界之所以然,也即世界面貌(世界的具体现实性)的决定力量,第三,世界形成、产生和发展全部历史的述说,也即对道以自身为本原、以自身为本质的自我产生、自我发展、自我表现、自我完成的全部历史的述说。
简言之,“道”:一.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这也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二.自然规律;三.人类社会的一种规则、法则。“道”作为世界之不同于一般的“有”,也不同于一般的“无”,它既有“有”的一面,又有“无”的一面,道是“有”与“无”以及一切万事万物的统一。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它即变化之本, 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其始无名,“老子”强名曰:“道”

特征:客观性,普遍性,道循环往复,道对立统一,道无为,道虚
作用:春秋时期老子用道的概念否定了上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这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是一个重大的变革。“道”生成演化万物就属于“宇宙论”问题;“道”决定万物的存在就是“本体论”问题。老子的论述虽然相当简洁,却已把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提出来了,这是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突出贡献。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摆脱了宗教或神化的束缚,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世界起源问题和存在根据问题的大思想家。他迈开了走出宗教或神化之网的第一步,闯入了理论思维的新天地,这标志着中华民族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一个飞跃,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道,为中华哲学独有的哲学思想,对哲学理念、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影响甚巨。道家的道,哲学含义丰富而复杂,在不同情况下所说的道含义往往不同。道字的最初意义是道路,后来引申为做事的途径、方法、本源、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和原则等等。
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
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这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道作为本原,是混然一体的东西。
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
  道家的核心就是自然和天性,为了保护万物和万民的自然和天性,所以才要因循而为,所以才要无为而治
  看看大家对道家误解有多深?
  1、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庄
  错,道家分为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三派,其中老庄派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等;黄老派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骈、环渊等;杨朱派、代表人物杨朱、子华子
  2、道家经典代表是《老子》和《庄子》
  错,道家最高经典是《道德经》和《黄帝四经》
  3、道家的来源是隐士
  错,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说法,道家学者有两个来源:一是老子一类的史官,二是如庄子一般的放者,另外还有姜太公、鬻子、刘安这样的王侯将相
  4、道家主张逍遥避世
  错《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道家书籍,绝大多数讲述的是历史上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即使有隐逸和出世倾向的老庄派,也对现实社会有诸多批判,属于冷眼热心的一群
  5、老庄才是道家正统
  错,先秦时期,杨朱派和黄老派都兴盛一时,战国末期还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论六家要旨》《汉书》等都以黄老为正统,结果魏晋玄学后,主张逍遥自在不威胁儒家地位老庄派成为了正统
  6、讲法制的都是法家
  错,黄老道家也是主张一断于法的,只不过法家主张“法自君出“,而道家黄老派主张君主或者圣人必须“因道生法“,制定的法律必须考虑民俗民情.正如黄老道家代表人物慎到所说“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7、道家的理想是桃花源和小邦寡民
  错,这是老庄派的理想,黄老派的理想是大一统(后被儒家继承)
就是自然规律
文章标题: 道文化是隐士文化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4939.html
文章标签:文化 隐士

[道文化是隐士文化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