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这个物理题是否存在不妥

时间: 2023-03-01 10:00:1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这个物理题是否存在不妥

初三物理题

小红在学习大气压的测量时,要求老师在教室中做托里拆利实验。老师说:“水银是有毒的,不适合用它在课堂做此实验。”小红说:“那么利用水来代替水银做这个实验吧。”请你通过计算说明,在教室中用水来做托里拆利实验有什么不妥?(教室内气压值为101000Pa,g=10N/kg)
托里拆利实验是测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液柱。
也就是计算,多高的液体的底部压强等于大气压强

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pgh ,p为液体密度(水是 1000kg/m^3),h为液体深度。
也就是求h
1000*10*h=101000
解出 h=10.1米

做实验需要10.1米高的水柱 所以不可能在教室做
托里拆利的实验是应用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与大气压相等的原理来测定大气压的,

由P大气压=P水银=ρ水银gh

得,101000Pa=13.6×1000kg/立方米×10N/kgh水银

得,h水银=0.74米

如果用水来代替水银,则

P大气压=P水=ρ水gh

得,101000Pa=1000kg/立方米×10N/kgh水

得,h水=10.1米

而教室却没有这么高,所以很难在教室里做这个实验
根据计算水柱的高度>10m 不可实现实验
水柱的高度要10.36米,当然不妥。
由液体压强公式:P=ρgh得到:h=P/(ρg)=101000Pa/(1000kg/m^3*10N/kg)=3.67m,即玻璃管长度最短要3.67m,而一般教室内高度从地面算起也不到4m,所以在教室中用水来做托里拆利实验是不行的。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在 八年级 下册物理的期末考试结束之后,对试卷做一些分析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是我网络整理的 八年级物理 下册的期末试卷分析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试卷分析(一)
  1。试卷综合性强,难得大。

  分试题的内容组织上来看,八年级上学期的不少内容考试中出现,特别是光学部分,这部分本身就比较难,在加上上学期学习的内容,很多同学遗忘的差不多,考前也没用复习,出乎我的意料。但关于镜湖的那几个小点,考试中出现不足为奇,即便是中考也会重复性的考。

  很多阅卷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一种感觉,试卷很综合啊,似乎就是中考水准,不过只是去掉电学部分。这么说有凭据的,在试卷的最后一大题,涉及到了发电机的转子,实际到能量转换,这个既可以说是八年级机械功部分,也可以归于九年级内容。

  2. 填空题

  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填空中的作图不知道有没有视而不见的,有没有用铅笔和尺作图的,实际肯定是都有。这里对最后一道题的隐含条件的设问,难倒了大批同学,很多同学不知在问什么,不晓得改怎么去解释。

  例如 动滑轮实质 很多同学写的是 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表述的不错,但题目问的是隐含条件啊,应该是一个等臂杠杆

  再如 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说明这个物体受 应该是受平衡力,或者也可以写成外力合力为零

  3.其他部分没有具体改,没有直接体验,不做评论,这里我得好好的 说说 试卷第四部分,实验题。

  实验的第一题个人认为存在诸多不妥之处

  ① 指向性不明。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小实验,原题是 瓶子满灌水(约40cm)瓶口向下,问结果会怎么样?

  从答案来看,问的是瓶内液面变化,很多同学对结果理解不清。

  ② 表述不完整。

  题目只给出前提条件,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只说装满水,瓶口向下,中间的过程是什么样,谁知道谁会做题。

  很多同学认为,瓶口在倾斜过程中水会洒一点出来,会有部分空气进入,当瓶口在液面以下,瓶内的水是减少的,也就是说水位下降了。也有同学认为,若用将瓶口堵住,将瓶口放入液面以下后,手拿来,水应该还是满的,这样的分析是正确的,也有同学很细致,他认为即使用手也不能完全保证没有一点点的空气进入,手会残留部分瓶内的水,因此水位实际是下降的,但很微小。

  ③ 配图的误导

  觉得配图有误导之嫌 ,其一 瓶画成类似三个部分,而其中靠近水槽的部分与瓶底充满的水应该填充一样多,但配图不符,其二瓶底有一快黑色印记,很多同学认为是墨水,考的扩散现象。这也能讲的通。

  实验题二 这题同意认为也有不妥之处。

  ① 第一个小题是描点作图,初中物理降低要求,不要做数据描点的拟合,也就是把点在坐标轴上描出之后,画一条线,要求使尽可能多的点落在这条线上,同时使其余的点在拟合线上的附近。此题要求不高,就是把点 描出用线连起来即可。但可惜的是题目给的坐标的存在问题,纵坐标1距离原点是一个,纵坐标2距离原点应该是2才对,但确实3格。明显属于比例标度错误。另外横坐标应该用0.1做一格,这样在作图的时候方便,结果却给的是以1为一格,虽然降低了要求,但也要为难学生一把。

  ② 语意表述缺陷。问的是选橡皮筋做测力计的原因? 这个原因不好说,会的最多是橡皮筋具有弹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回答了,但题目实际问的并不是这个意思,我觉得应该改成 使用橡皮筋可以做简易测力计的原理是什么?如果问成原理,我想很多同学就可以联想到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改卷过程中的有不少同学很好的,把前提条件都写出来了,也就是在一定限度内,拉力与弹簧测力计的伸长量成正比。不少同学些的是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前者写正比关系是确切的数学关系,后者是定性描述,二者有区别。

  ③ 第三小问,问简易测力计使用时应注意:

  注意不要打到自己的手或者打到别人,还是注意橡皮筋要选弹性好的?其实都不是,问的应该就是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注意事项,但在这里这么问很牵强。不适合。

  4.对实验的几点看法

  ① 可能命题人的选择是想从生活中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验考,因为物理就是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嘛!但越是生活的,学生们的回答越是生活的 经验 的,直观感受性质的回答,从学生答题的表述来看,感觉很不好,很多同学没掌握物理的语言。

  ② 八年级下可用来考核的实验太多太多了,考个测密度的实验设计也好,考这两个,只能哎!

  ③ 最大的遗憾就在于,实验的设问让学生不知道问的什么,当然也有学生回答的非常好,等答案都几乎一样,可这只是极少数。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试卷分析(二)
  1.试题的基本特点

  (1)注意将知识与技能放在真实生动的情景中进行考查。试题在考试的内容上大部分的试题是通过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的知识面宽,覆盖面较大,减小了考查的偶然性和片面性。特别是试题重视来自学生的生活体验,注意将物理学的基本知识放在真实、生动的情景中,通过学生对问题情景的分析和解决的过程来考查学生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能力,考查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学科 基本素养 和进一步学习的潜质。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反映物理对STS的影响。试题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努力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和联系实际的情景,试卷取材广泛,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所选素材有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种现象,也有天体运运动学生不熟悉的内容,还有与当今社会十他注重的节能的知识。这些都让学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社会间的密切联系,拉近了物理与现实生活、生产以及科学技术间的距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物理学的巨大应用价值,使他们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3)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试题注意挖掘物理知识的人文 教育 价值,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切实有效地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许多题目都在一定的程度上渗透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好物理的积极性,在试卷中适时体现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渗透着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以及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4)注重课程的三维目标,从多层次、多角度将三维目标自然融合。注重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归纳 总结 能力的考查,加强了对实验过程以及分析归纳等能力的考核,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科学 方法 的考查力度。把探究的精神自然融合在试题当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设计、自我分析、 自我评价 的探究思想。旨在提倡试题回归实验教学,但又高于实验教学的思想,力图改变那些“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题海战术” 教学方法 和 学习方法 。

  (5)坚持设置开放性试题,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试卷中进一步加大了试题的开放程度,题目的答案极具开放性,完全取决于学生的构思,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同时,也为展示优秀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的舞台。

  2、卷面反映出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学生不能灵活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释自己身边的物理现象,这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脱离生活实际,也说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还未真正在课堂上生根、开花、结果。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与时代共舞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这个理念的具体实施,就是要把物理知识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再还原到具体情景中去。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防止从概念到概念,从规律到规律,从练习到练习的教学方法,要密切联系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的实际,要将物理知识情景化,物理情景理性化。让学生的头脑中不再是枯燥的公式、概念和规律,而是随时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情景化,情景问题理性化。

  2.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大部分不强,看不准、算不对、画不全、说不清的现象很普遍。学生要么想不到,即使想到了也说不出,说出来的又不全面,不能准确完整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学生基本技能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平时教学中的养成训练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能让学生说的、做的,教师一定不要代替,要多给学生表达表演的机会,让学生不仅仅想说、敢说,还要会说、善说,不仅仅想做、敢做,还要会做、善做,把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实处。

  3.学生在综合应用题上失分严重,这反映了我们对学生审题、作图、计算、提问质疑、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评估、信息收集和处理、分析归纳、综合运用以及方法迁移等方面的培养还远远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有针对性训练,切实把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重视起来

  4.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的运用仍不得要领,面对探究性试题感到束手无策,这是教学中过分重视“知识与技能”,而忽视“过程与方法”造成的。

  3、对试卷的几点意见

  1.试题结构跟中考要求不一致,没能跟中考衔接好.

  2.有的试题难度过大,如第18小题得分率只有22.5%,显然是难度过大.

  3.探究题都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的,没能体现出科学探究的过程.

初三上物理题,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样写,我会提出我的疑问

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手持弹簧测立即上端,把玻璃板往下放到刚好和一盆水的水面接触,再慢慢地提起弹簧测力计,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其原因是( )rn答案:变大 玻璃板与水面之间的分子存在引力rn我的第二空的答案是:水中的分子扩散到了玻璃板里rn我觉得我的答案也靠谱啊,不是吗?!给我分析解释一下吧!谢谢!!!
额。。。不太靠谱吧
1 表面张力嘛,在初中教材上是分子间作用力(斥力、引力)
2 受热膨胀强调的是距离增大(这你没错),距离增大是因为斥力

做这种题,不要指哪打哪,而是要打哪指哪。顺着题干说就没错
水分子只与玻璃板的表面接触,不是扩散。扩散是指分散后均匀分布,这个没有
亲爱的 玻璃是固体水是液体 这样分子扩散至少也得几年吧 况且扩散几个分子你能称出来么 扩散在气-气 液 -液 之间比较明显 因为分子间隔大
你的意思是玻璃板沾到了水?

一道物理题

在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中,如图甲是实验的电路图.

(1)电流表应       (选填“串联”或“并联”)在被测电路中.若要测量干路电流,则电流表应接在甲图中的        点.

(2)小明同学在测量A处的电流时,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如图乙所示,原因是         

           ;在排除故障后,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电流表的示数为         A.

(3)表是小亮同学在实验中用两盏规格相同的灯泡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且各支路的电流相等.请指出小亮的探究过程的两点不妥之处:

② 

(4)小丽同学使用的小灯泡L1、L2铭牌分别为“3.8V 0.3A”、“1.5V 0.3A”,按甲图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L2强烈发光后很快就熄灭,而小灯泡L1的亮度不变.原因是:



请你帮她提出一个合理的改进意见:

(1)电流表应 串联 在被测电路中.若要测量干路电流,则电流表应接在甲图中的 C 点.
(2)原因是 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则电流表的示数为 0.24 A.
(3)两点不妥之处:
① 选用规格相同(电阻相同)的灯泡
② 只由一组数据得出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4)发现小灯泡L2强烈发光后很快就熄灭,而小灯泡L1的亮度不变.原因是:
灯泡L2两端的电压超过额定电压,灯被烧坏,而两灯并联,所以L1不受影响。

请你帮她提出一个合理的改进意见:
更换电源电压,或者换用其他规格的灯泡。
(1)串联。C
(2)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0.24
(3)1.只做了一次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
2.使用两个相同的灯泡,使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4)L2两端电压超过它的额定电压
意见:降低电源电压
c,正负极接反了,0.24,1.应该测电压,2.应用不同规格灯泡,电在过高L2烧了,并联电路在相等,应降低电压

问道物理题

有家水果店,所用秤是吊盘式杆秤,量程为10Kg。现有一较大西瓜,超过此秤量程。店员找到另一秤砣,与此秤砣完全相同,把它与原秤砣结在一起作为秤砣乘量。平衡时,双砣位于6.5Kg处。他将此读数乘2的13Kg,作为西瓜的重量。问此方法是否可靠,若不可靠,实际质量是多少?rnrn说明理由
不可靠。因为店员忽略了吊盘质量

设支点到吊盘长/支点到杆尾长=k
各质量标设如下
吊盘ma
秤砣mb
西瓜M
由杠杆原理得方程组“*”表示乘号, “^”表示 平方
(10+ma)k=1*mb 【秤量程为10Kg,10/10=1】
(M+ma)k=0.65*2*mb 【6.5/10=0.65】
(M+2*ma)k=[M/(20-ma)]*2*mb 【根据上面此为M/(20-ma)】(这里有些抽象,请好好思考)
以上三式可得到下面的一元二次方程
3*M^2-79M-4/3*(M-13)^2+520=0
求解得
M=13.6
ma=2

西瓜重13.6kg
吊盘重2kg

化解好一会
总算得解了

今早我突然想起几年前我看到过的吊秤。
吊秤在不放东西时在支点的另一端有个平衡点。
秤砣在此点时与空吊盘平衡。
设支点到距离:x
设吊盘到平衡点距离:y
设平衡点到杆尾距离:z
由杠杆原理
ma*x=mb*y
(10+ma)x=mb(y+z)
(M+ma)x=2*mb(y+0.65z)
由以上三式,代入已知
得M=13+ma
及10*y=ma*z

3个程无法解4个未知数。
如果
用一吊秤秤出另一吊秤的吊盘重:ma
代入M=13+ma 即可得解!

或用一吊秤秤出一10kg以内的物体实际重:m1
再拿到题中双砣秤里读得重:m2
将m1、m2 代入上述方程也可得解!

之前作的解答有不妥之处,
请谅解!
这杠杆原理,中间有一个支点 设支点到西瓜的距离为X到秤砣的距离为Y
如果西瓜的重量为A 秤砣的重量为B
则 AX=BY 现在是B的两倍,相对的A也是原来的两倍,两边才平衡.

所以信得过

如果把秤盘的重量考虑进去,
那么西瓜这边的重量翻两倍,就相当于两个原来大小的西瓜加两个秤盘的重量,但是秤盘只有一个,所以结果不可信。(卖西瓜的比较吃亏^o^)
不对,因为用一个秤砣的时候平衡时是和西瓜以及秤盘的平衡。2个秤砣的时候要准确的读数,西瓜那边应该放2个秤盘。
这杠杆原理,中间有一个支点 设支点到西瓜的距离为X到秤砣的距离为Y
如果西瓜的重量为A 秤砣的重量为B
则 AX=BY 现在是B的两倍,相对的A也是原来的两倍,两边才平衡.
实在不好意思
我是上面的:yuntianyue
我修改答案到了最大次数,不能在上面的答案里修改了

我发现这里
设支点到距离:x
设吊盘到平衡点距离:y
设平衡点到杆尾距离:z

有笔误
应为
设吊盘到支点距离:x
设支点到平衡点距离:y
设平衡点到杆尾距离:z

请在纸上画个图
就一目了然了!
不可靠,应是15kg
文章标题: 这个物理题是否存在不妥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4852.html

[这个物理题是否存在不妥]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