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道德经》推崇“勤劳”吗

时间: 2023-03-01 06:00:2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道德经》推崇“勤劳”吗

天道酬勤出于什么?

就是用自己的勤勤恳恳去战胜懈怠;用仁义的正道去战胜自己的私欲;虽然知道阳刚的显要;能够坚守阴雌的柔静心态。 

出自《道德经》,《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第52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天下万物都是道所生,所以道就是天下的本源,就是天下万物的开始,因此,我们可以把道称作天下万物共同的母亲,

我们有句话非常熟悉,叫道法自然,那道怎么才能法自然呢?这里面就有个法则在里面,所以这一张,老子就想把它说的很清楚,要说清楚也不容易,还是要靠我们一步一步去领悟,那道虽然看不见,虽然摸不着,但是我们从第一张读到现在,我们应该,脑海里很明白,它是万物的本源,(本体)

既得其母,

你既然找到了万物共同的根源,你既然知道宇宙是有一个本体存在的,

以之其子

你就应该从这个本源,来看到它所产生出来的一切,一切的现象,我们眼睛所能看到的只是现象,不是本体,只是儿子,不是妈妈,你看到这个儿子,你就知道这个儿子是妈妈所生的,那你不应该停止在现象的部分,你就应该去找到生出这些现象的本体,我们一般人没有这个习惯,我们整天在现象里打转,总觉的一切都是变动不居的,一切都是摸不清楚的,因此,就慢慢养成一种坏习惯,叫做随波逐流,随波逐流还没有关系,最后就变成投机取巧,同流合污,那不是好现象,

所以我们现在常常讲一句话,总觉得自己讲的很有道理,什么话?

一切一切都在变,只有变是唯一不变的,

这句话是非常有问题的,因为本体是不变的,唯一变的是不变,不是变啊,

变是现象,现象背后有一个本体,现象是万变的,但是本体是不变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再说一遍,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正确的,不要随便去改动它,说什么以万变应万变,那就是没有原则,那就是整天在这里随着现象迷失了自己,那不应该的,所以老师再告诉我们,

既得其子,复守其母,

你既然看到了现象,你也知道,现象只不过是儿子,你就应该回归到本源,你就应该去,守住那个道,守住那个妈妈,而不是老在儿子身上打主意,这样的话,你就会有一个很好的成绩,叫做什么?

没身不殆

这一辈子都不会有危险,那个道是最会保护我们的,你一定要好好去守住,怎么守?就是法则,你道要法自然,你怎么法?下面老子就给我们具体的说

塞其兑,闭其门

塞:堵塞。兑:眼睛

眼睛看了心很喜悦,那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那你就容易受到外界的引诱,所以老子就告诉我们,你要赌塞住这个让你很喜悦的主要的来源,就是眼睛,他叫我们目不妄视,你要维持你内心的安宁,内心的虚静,因为眼睛看到心就会动,那就违反老子所讲的原则,你怎么可以随便动心呢?你动心就要赶快控制,

闭其门

闭就是关闭,门就是口

所有的事情都是从嘴巴闯出来的祸,目不妄视,口不妄言,这就是你情欲的通道,你要自己控制住,那你就会

终身不勤

勤就是勤劳,终身不勤:终身都不忧苦,

为什么要勤劳?就怕赚不到钱,怕找不到工作,

那你现在终身都不受这些限制了,你没有这些忧苦嘛,你该做就做,干嘛告诉自己要勤劳勤劳?然后给自己这么大压力,没有必要

所以,塞其兑闭其门,这就是方法,要练习,不停的练习,慢慢变成习惯,你这一辈子就不用说那么忧苦,天天要发奋,要努力,不需要,你就很自自然然的,过你的生活,好自在……

接下来老子提醒我们,他说,大部分人都不是这样子的,你去看你周遭的人,甚至你反省你自己,你就觉得很可笑,我们都是喜欢什么?

开其兑

把眼睛张的大大的,东张西望,到处去看,看有什么好看的?看有什么新奇的?看有什么可以拿回家的?可以拿过去用的?

济其事

我们都要济长我们内心的情欲,让他不断的产生,结果自作自受,怎么个自作自受法?

叫做终身不救!

就是一辈子没救了,不可救药,那是谁惹的?,自己惹的,所以还是那四个字,自作自受,

那我们读完这一段,我们要反省自己,你要自由自在的过生活,还是要在那里天天动之死地,把自己逼到无路可走,老子给我们一些指引,所以他接着就说,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他说你看那些很微细的,才表示你这个人是耳聪目明的人,一般的聪明其实都是不够聪明,都是假的,聪明

你看我们多半看到大的,我们不会去看小的,什么叫做明?就是你不可见,很微细的,那就是道,你看得见道的人,你才是明白,你光在现象那里打转,光在现象那里团团转的,你就是烦恼人,就是忧苦人,

守柔曰强

守柔才叫强,因为什么?因为弱者道之用,你守得住柔就,守得住道,守住了道,就等于抱住了一,那个一跑不掉,这个时候你才真的是强,否则是假的,

用其光

运用道的光,运用明的作用,

复归其明

你就会回归到本源,你很快就会从外面把自己拉回来,那就叫作复道,复道就是回归本源,

无遗身殃

这个时候我们就恭喜你了,你不会留给自己任何灾害,就是找不到死地,老子说这种状况

是谓袭常

才有资格叫做袭常,

我们知道这种道法自然的法则,不是知道而已,要去实践,要把它养成习惯,

透过知常,到用常,然后顺常,顺常就是顺其自然,最后归于常

归于常就是连这些都忘光了,就是我本来就这样,我生来就是这样,好像我没有学习,这个就叫习以为常(是谓袭常),老子用这个袭是要特别让我们加深印象,说你要常常依照,常道而行,把它养成习惯,根本不必动脑筋,也不必要在那里想半天,你自然而然的,就是那样的表现,那就叫习以为常,那叫做袭常,这个时候你随时随地,都在道法自然,你是最安全的,你是最自在的,你也是最聪明的,你也是真正的强者,那就好了嘛,

《道德经》减少不必要的欲望,无为而无不为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

[1]尚:崇尚,尊崇。

[2]贵:动词,以之为贵,重视,珍贵。

[3]货:财物。

[4]见(xiàn):动词,使之看见,显示,炫耀。

[5]可欲:能引发欲望的东西。

[6]无知:没有奸巧之心。

[7]无欲:没有非分之想。

这一章总体上是阐释天下之人往往为物欲所驱使,争名夺利,以致于天下大乱,这是有为之心带来的后果。

圣人针对这种情况教导为人君者如何实行无为而治,以校正那些弊病。

第一句话:不尚贤,使民不争;

古文今译:不标榜崇尚贤才异能,使民众不因此为了获利而争抢功名。

我的理解:名位足以引起人们的争逐好利之心。

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有的人天赋异禀,有的人学识渊博,有的人很善良,有的人心思细腻,有的人善于谋略,可谓是各有千秋。

如果标榜什么才是贤能,就相当于是肯定了一种人,否定了大多数人,其他人就不好吗?就不是贤能之人吗?

正如一个领导总是当着一个员工及旁人,极力夸赞另一个员工是如何的出类拔萃、智勇双全,这个员工就可能为了得到领导的赏识而起争心。

另外,对于贤能的标准,很难去下定义。

建立一个所谓的标准,也容易被人所利用,为了争得“贤能”的好名声及其背后的利益,不乏有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的人。

这样一来,有时候大奸大恶的人,看起来却像个大好的贤人。知其表不知其利!

所以有道的人不推崇贤德,不标榜自己,使民众不会为了虚名去争夺。

第二句话: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古文今译:不以难得稀有之物视为珍宝,抬高其价值,使百姓不因此而做偷盗之事。

我的理解:财货实足以激起人的贪图心。

如果提高稀有之货的价值,那就会引起盗贼的贪心而去盗窃。如果上层之人不看重这些东西,不抬高市价,就不会有人去偷了。

打个比方,现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文物拍卖价格非常高,由此引发了许盗墓者,偷盗文物者。

如果把价格降的跟普通商品一样,哪里还有这些盗窃案?

有一句话叫:“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意思是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种特别的爱好,在下面的人必定爱好得更厉害。

他们可能会为了它而起窃盗,去偷窃劫夺。

另外,现在很多所谓的难得之货,其实都是人们炒作或吹嘘出来的,对我们自己来说,本身并没有那么大的价值。

所以,有道的人不对特别珍贵难得的稀有之物极力追捧,而使民众不起贪图的心思。

第三句话: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古文今译: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民众不被惑乱。

我的理解:激起人们贪欲的事物越多,人心就越乱,这是导致人与人之间混乱与冲突的主要原因,比如名位、财货等。正所谓上行下效,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轻易显耀什么,不显露自己特别喜好什么,从而使民心不被惑乱。

比如,公司领导不要动不动去呈现、去显耀可能引起人们私欲的东西,经这么一撩拨、一刺激,员工的心就乱了,就没法把心思全都放在做事上,又怎么让他们的工作卓有成效呢?

天下之乱都是因上层之人好名好利,让老百姓增长了那些欲望。

如果上层之人不去看重名利,则老百姓觉得那些名利并没有什么稀罕的,就会心安而没有那些欲望贪求了。

追名逐利之心太重,投机取巧,大多数时候不仅无法如愿反而徒增烦恼焦虑,而使自己的内心无法平静。

第四句话:“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古文今译:所以圣人治理政事,

会净化人民的心灵,满足其温饱,削弱其争名夺利之心,强健其筋骨体魄。

我的理解:去掉不必要的欲望,活的真诚简单健康。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生命处于一种自由自在而又宁静充实的状态,这是最理想的。

这句话说的就是“行不言之教”,它是对上述三个例子的总结和概括。

“虚其心”,就是排除一切邪念,让百姓心中没有追逐财富、难得之货和可欲的念想,不是谦虚谨慎或心灵开阔的意思,这与老子的逻辑毫不相干。

“实其腹”,是说反对金钱至上不等于鼓吹贫困,像墨家一样让人打赤脚饿肚子,而是要保障百姓生活富足;

“实其腹”不是简单的吃饱肚子,而是象征生活富裕,说的是一种均富。

“弱其志,强其骨。”志,上士下心;士表示从一到十,是成事的意思;那么志就是心中想做的事。

但这里的“志”是贬义词,特指那些不该想的事。

《道德经》有个行文风格,但凡遇到有可能引起误解的概念,老子便会在下文加插入语,对概念予以补充说明。

于是,“弱其志,强其骨”就是说,既要让百姓没有非分之想,又要让百姓敢于担当。

“强其骨”不是简单指身体强壮,而是用其喻义,指勤劳勇敢,尽职尽责,不因为不妄想就撂挑子不干活。

可见老子的思维极其严谨,说话滴水不漏,这是因为老子的脑子里始终有个“全”字。

现在我们来看老子对“弱其志”的批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

知不敢,指那些不该做的事,“敢”作“该”解。

“知不敢”前冠以“夫”字,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加引号。

老子解释说,“弱其志”的意思就是“常使民无知无欲”,而“无知无欲”的目的,就是让百姓不去做哪些不该做的事,没有奸巧之心。说得清清楚楚,毫不含糊。

至此,老子已将何为“行不言之教”阐述完毕,它就是:圣人的使命就是从事制度建设,以因治果,用制度铲除一切滋生邪念的土壤,使百姓不去想那些不该做的事,但不妄为不等于无为,制度建设同时还要鼓励勤劳勇敢,敢于担当,创造美好生活。

圣人若能如此“行不言之教”,“则无不治”。

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一句是总结全段,圣人所教导人君的就是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

人君如果能体悟无为而治之理,那么天下没有治理不好的。

比如西周成康之治,周王深得无为而治的原则,以节俭示天下,不崇尚宝货,以至天下繁荣,太平,犯罪的人极少,刑罚闲置四十多年不用,这实在是全人类文明史上的楷模!

所以,老子推崇“无为而治”的方针,但“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要刻意作为,不可故意推崇那些看似有才能的人,以身作则,一切最好顺其自然,按照规律办事。
文章标题: 《道德经》推崇“勤劳”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4848.html

[《道德经》推崇“勤劳”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