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西方人说: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的地位真的那么高么

时间: 2023-02-26 23:01:5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西方人说: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的地位真的那么高么

辜鸿铭简介

  辜鸿铭(1857-1928),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生平喜欢痛骂西方人,反以此而见重于西方人,不为别的,就为他骂得鞭辟入里,并总能骂在要穴和命门上。故很多西方人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幽默的回击

  辜鸿铭在西方人面前表现出来的优越感源自于他的机智与幽默。某天,辜鸿铭在他位于北京椿树胡同的私邸宴请欧美友人,点的是煤油灯,烟气呛鼻。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明亮,辜鸿铭笑道:“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功夫。”

  辜鸿铭辩才无双。中日甲午海战后,伊藤博文到中国漫游,在武昌时,早知辜氏是中国保守派中的先锋大将,便乘机调侃他道:“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见招拆招,回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伊藤听了,一时间无词以对。

   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1840年英国的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对他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作为东方文化的扞卫者,辜鸿铭自1883年在英文报纸《华北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

  辜鸿铭认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他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驳斥英国孙子

  10岁那年,辜鸿铭跟义父母布朗夫妇到了伦敦。他按照父亲的交代,在伦敦也始终穿着长衫马褂,留着长长的辫子,永远记住自己是个中国人。有一天,他坐在电车上看伦敦泰晤时报,几个同车的英国人觉得好玩,侮辱辜鸿铭。起初辜鸿铭不理他们,干脆把报纸调头来看。那几个英国人更来劲,说:“看,那个中国小子连字都不认得,还看什么报纸?”这下把辜鸿铭给惹火啦,他用纯正娴熟的英语把整段文章念出来,然后说:“你们英文才26个字母,太简单,我要是不倒着看,那就一点意思都没有!”那帮英国孙子一听都傻啦,赶紧灰溜溜地跑掉。

   维护儒家学说

  辜鸿铭很重视维护儒家学说的传统价值,1893年他在协助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备铸币厂时,有一天铸币厂的外国专家联合请辜鸿铭吃饭,大家对辜很尊重,推他坐首席。宴会上,有一个外国人问辜鸿铭:“你能否给我们讲讲贵国孔子之道有何好处?”辜鸿铭立即说道:“刚才大家推我坐首席,这就是行孔子之教。如果今天大家都象你们西方所提倡的竞争,大家抢坐首席,以优胜劣败为主,我看这顿饭大家都吃不成了,这就是孔学的好处!”

清末怪杰辜鸿铭

  1857年,辜鸿铭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字汤生,号立诚,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一位西洋人。换到现在来说,辜鸿铭就是一个混血儿。他祖上是福建省同安县人,后来迁居到了南洋,在这里积聚了不少的财富和声望。

  辜鸿铭的父亲在一位名叫布朗的英国人的橡胶园中做管事,因为布朗先生没有子女,因此对待辜鸿铭就如对待自己的儿子一般。因为这么一个原因,他最开始接触的是西方文化,十岁的时候跟随布朗先生来到大英帝国,十四岁的时候前往得过学习先进的科技,先后在爱丁堡大学和莱比锡大学就读,考取了包括、文学、哲学、神学在内的十三个博士学位。

  后来辜鸿铭回到故乡,从一位中国友人处接触了中国文化,从此深深的沉迷于中国文化之中。他潜心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还一直致力于将中国文化传播给西方人民。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中国人的精神》等书,在西方国家引起极大的轰动。辜鸿铭此人,也在西方留下了很大的名声,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由此可见辜鸿铭在西方的影响。

  辜鸿铭,学贯中西,被称为清末怪杰。清末怪杰这个称呼应该如何解读呢?

  首先来看怪,一个怪字,就将辜鸿铭与其他文学者区别开来。辜鸿铭怪在哪里呢?辜鸿铭怪在与环境的格格不入上!在他刚踏入中国的时候,留着一头西式短发,穿着正宗的三件式西装,一丝不苟。那时候的人们,长衫短褂,脑袋后坠一条长辫子,辜鸿铭这一副打扮如何不怪。这也就算了,等到了辛亥革命后,辜鸿铭还是怪的。

  辛亥革命后,新思想新文化在整个中华大地涌现,一大批的人剪去了自己的辫子,换了一副新容貌。可是这个时候的辜鸿铭呢?他早已穿马褂,留着长辫子多年,并且鉴于他对中国文化的着迷,一点也没有想要改变的想法。一双深邃的眼睛,挺翘的鼻梁,立体的五官,烦着黄色的头发。穿着马褂长跑,带着瓜皮帽,脑袋上留着一条淡黄色的.长辫子,在到处都是短发的中国,是有多么的怪异。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曾邀请辜鸿铭前去讲学。当一身旧式装扮的辜鸿铭踏入教室之后,穿着新式,打扮时髦的同学哄堂大笑,为这个怪异的新老师。周作人在《北大感旧录》中描写辜鸿铭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头上一撮黄头毛,却编成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不要说在民国十年前后的北京,就是在前清时代,马路上遇见这样一位小城市里的华装教士似的人物,大家也不免要张大了眼睛看得出神吧。尤其妙的是那包车的车夫,不知是从哪里乡下去特地找了来的,或者是徐州辫子兵的余留亦未可知,也是一个背拖大辫子的汉子,同课堂上的主人正好是一对,他在红楼的大门外坐在车兜上等着,也不失车夫队中一个特殊的人物。

  面对周遭投来或怪异,或嘲讽的目光时,辜鸿铭并不认为自己错了。他对笑话自己的北大学生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啦。这样一个回答是机智而让人难以反驳的。北大的学生听见这个回答之后,全堂一静,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辜鸿铭的杰就很容易理解的,他这个人很有才。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这样一个怪异的人,这样一个拥有许多矛盾之处的人,这样一个在那个时局总是显得极为特别的人,许多人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林语堂说: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其右。造词、用字,皆属上乘。总而言之,有辜先生之超越思想,始有其异人之文采。鸿铭亦可谓出类拔萃,人中铮铮之怪杰。这是在说辜鸿铭的杰。温源宁说:一个鼓吹君主主义的造反派,一个以孔教为人生哲学的浪漫派,一个夸耀自己的奴隶标识(辫子)的独裁者;就是这种自相矛盾,使辜鸿铭成了现代中国最有趣的人物之一。这是在说他的怪。

西方人为何说“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西方人为何这样说?

西方人说“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具体原因有二:1、学贯中西,满腹经纶,倾倒西方人;2、独行特立,极具个性,迷倒西方人。

分析原因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辜鸿铭先生。辜鸿铭: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中国最强学霸之一,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这样的一个牛人,连骄傲上天的西方人,都不得不服!

言归正传,回来分析具体的原因:

1、学贯中西,满腹经纶,倾倒西方人。

先生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语等9种语言,获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当欧洲刮起“黄祸论”时,辜鸿铭先生愤然用英文发表《文明与混乱》一文,严正驳斥了对中华民族的无稽不公论调,并强烈抨击了西方的政治霸权。他翻译《论语》、《中庸》和《大学》,著有《中国的牛精运动》和《中国人的精神》等英文书,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在西方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独行特立,极具辩才,迷倒西方人。

辜鸿铭先生独行特立,言行举止每每出人意表,竟让惊喜或者哭笑不得。例如他一直留着满清的长辫子,例如他在北大挽留蔡元培是说:“校长是我们学校的皇帝,非得挽留不可。”搞到蔡元培赶紧辞职等等,至于辩才,茶壶茶杯论就不讲了。说另外一个故事:伊藤博文到中国漫游,辜鸿铭送给他一本自己的《论语》英译本。伊藤调侃他:“难道你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答:“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

辜鸿铭先生才华、学识、辩才、个性、言行等,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最有趣的人物之一。有许多人对他推崇备至,特别是是外国人,故有“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因为辜鸿铭确实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人,不仅学识渊博,在政治上也有杰出的贡献。
因为这个地方的典故是非常的多,让人看到后浑身充满正能量,所以不可以错过。
辜鸿铭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出名的人物。紫禁城在当时对西方人来说只是一座城堡而已。
这是因为辜鸿铭口才很好,很多人喜欢看他的演讲。所以才有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其实也就是一个名人效应吧,现代的西方人就没有这个说法了。

辜鸿铭代表作

辜鸿铭的著作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中国人的精神》、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国札记》等。

《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是辜鸿铭最有影响的英文代表作品,全书由作者1914年发表于英文报纸《中国评论》、以“中国人的精神”为核心的系列英语论文结集而成。是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早期代表作品。辜鸿铭论述的主旨就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

辜鸿铭的成就

20世纪初,西方人曾经流传过一句话,说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六国饭店用英语讲演《春秋大义》,每张售价两块大洋,比京剧大王梅兰芳的票价还贵了八毛。当然,咱们要说句公道话,梅老板天天都演出,而辜鸿铭,就讲这么一回,所以他们的市场价值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但无论如何,辜鸿铭被印度的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在德国,有人成立了辜鸿铭俱乐部和辜鸿铭研究会。丹麦文学评论大伽勃兰兑斯在1917年的一篇文章里面称辜鸿铭是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西方人对辜鸿铭表现出了兴趣和尊敬,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辜鸿铭是第一个敢于直接怼他们的东方人。

文章标题: 西方人说: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的地位真的那么高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4686.html

[西方人说: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的地位真的那么高么]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