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新发现,江西国字山墓葬或为越国王室贵族墓葬,这一发现具有哪些重大意义

时间: 2023-02-23 01:59:5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新发现,江西国字山墓葬或为越国王室贵族墓葬,这一发现具有哪些重大意义

旧事回顾:江西古墓群,发现几十具棺木,竟有二十多具为少女殉葬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古代丧葬有很多种,根据不同人的身份有所不一。秦始皇就是其中一个例子,烧制非常多的兵马俑进行陪葬。但这仅仅是其中一种,还有一种在奴隶 社会 就开始有的丧葬方法——殉葬。

殉葬也被称为人殉,就是将人活埋或者把活人杀害再用于陪葬,这种丧葬方法可以用惨无人道的来形容。在元代的时候,这种丧葬方法被大肆鼓励,并且在有关资料记载,“大宁和众县何千妻柏都赛儿,夫亡以身殉葬,旌其门”。到了康熙期间,虽说朝廷明令要求废止,但令人不解的是这边明令废止,那边却对民间殉葬大力表彰。

江苏发现1男4女合葬墓,墓中出土一只“金蝉”,围观者啧啧称奇

在我国发现的众多古墓中,很多都有殉葬的现象。一般都是像张安晚这座古墓一样,由于妻子或者妾侍进行陪葬,也有一些皇家贵族死后,相信只要在死后,将生前所喜欢的,所用的物品用于陪葬,在阴间仍然能像阳间一样生活,所以才会出现在古墓中出土很多陪葬品,甚至发现很多用于殉葬的人。

李家村是属于我国江西省靖安县,这村子仅仅是一个不到十户人家的山里小村庄。在2006年12月的一天,考古人员在李家村李洲坳山上进行考察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座东周时期的大型墓穴,也就是现在被大家称之为李洲坳东周墓葬。

墓葬封土高12米左右,底部为圆形,直径约30米左右,占地一千多平方,墓口到底部约4米深,墓穴的四周非常陡,并且在表面还使用了一种青膏泥涂抹上去作为保护,在底部也使用了青膏泥垫底,厚度有60厘米,使得底部非常平整。

在青膏泥上面放置了47具棺木,棺木底部铺设了一层竹席,整个棺木还用多层竹席包裹着,下葬后,再次使用青膏泥覆盖整个墓穴和棺木。再用黄土覆盖整个墓底,最后使用火烧的方式使得整个墓穴形成了密封状态。

47具棺木其中有1具是单独在东南一角,后来被证实为主棺。棺木使用上下结构,可以理解为圆形整木对半剖开,整个棺木没有发现使用锯子加工的痕迹。其他棺木经过挖掘发现22具发现人类遗骸,通过仪器检测,22具遗骸年龄在15到25岁之间。

考古专家在这个墓穴出土各类文物650余件。 其中,竹木器皿144件,漆器12件,玉石制品13件,青铜器30件,青瓷器7件,金器1件,金属器皿5件,纺织品300余件。 此外,还出土了许多人体骨骼标本。

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纺织品的工艺极其复杂,做工精细,分为桑蚕丝和麻两种。在其中一个棺木出土了一块1.8米*1.3米的方孔纱,是我国纺织品文物中最早出土和面积最大的整幅纺织物。另外还有一块密度非常高的朱染织锦,这块织锦每厘米就有240根织物经线,形成了几何纹和动物的纹路。在墓穴中还出土了几种同样非常复杂的纺织新品种,在当时填充并且改写了中国纺织品的 历史 。

另外金器方面同样出土了一件造型非常独特,工艺考究的饰品。这件饰品为圆形,直径接近30厘米,表面使用錾刻工艺,布满了三圈龙纹,外围以陶瓷作为装饰嵌套,陶瓷上面刻有云雷纹饰。这件饰品的发现,是目前国内同一时期面积最大,也是最为复杂的金器之一。而这件饰品正是在东南位置的主棺所出土的。

“一坑多棺”的李洲坳墓葬也是我国发现到目前为止最早的墓葬,这座墓葬的奇特丧葬制度和丧葬习俗也是极为罕见的。墓葬在南方酸性土壤环境下,里面的骸骨和各种文物依然保存的这么好的,尤为难得。

专家们在推测墓主人的时候,在青铜器上发现了刻有关于徐国徐王的铭文,但后面出土的青铜器却未发现有其他相关的文字记载,墓主人并不会是徐王。后面有人提出,会不会是负责纺织方面的官员?但很快又被人推翻,理由是虽然出土的纺织品虽然很具有研究价值,但其他陪葬品太少,与其说是官员不如说是负责纺织方面的工头。但作为工头这样的墓葬规模和出土的文物来看,又不像。按照常规来说,这样规模的墓葬,墓主人的身份应该不低,但墓主人究竟是谁,在发掘完成后,专家并没有推测出墓主人的身份,所以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2007年江西古墓发现47具棺材,全是少女,尸体上还有绿色结晶

一个先秦时期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发现的陪葬品只有一件金器和一块玉佩,然而却让专家们整整惦记了10多年。而如此大规模的墓地,在 历史 文献上竟然没有任何记载,几位国宝级考古学家同时到达现场,这是以往的考古中从来没有过的。到底是什么样儿的古墓,有着这样大的魅力呢?为何这座古墓有着47具棺材,全是少女呢?

这个墓地位于江西靖安,人们发现它的时候已经被盗了,所以不得不进行保护性挖掘。墓的年代被确定在先秦时期,一个早已被灭亡的小国。 历史 上,它位于楚、吴、越三国之间,因此它分别被并入这几个国家过。别看它后来一副任人宰割的样子, 历史 上,它曾经是东夷各国中最强大的那一个,一共存在了1649年,产生过44 位君王。最鼎盛的时候,有32个国家要向它俯首称臣。它也曾经带头抵制周公东征,周穆王时期周朝首都差点被徐国当时的君主徐偃王攻下,后来周穆王险胜,徐国这才臣服。

在战争中,徐国原本的经济优势逐渐失去,要向周朝缴纳大量赋税,提供劳动力,铸造好的青铜器也得交给周朝,导致徐国实力逐渐衰微。最后被吴国所灭。专家们认为,靖安是亡了国的徐人最后的栖息地。那么这个衰落的王朝,最终会留下怎样的面貌给后人呢?

2006年12月28日,考古人员来到靖安水口乡,在出了县城差不多10分钟的公路边,发现了墓穴,在盗墓贼挖的盗洞中,能看到散落的棺材残片,已经破碎的丝绸碎片等,都被盗墓贼扔在了地上。

考古专家徐长青叮嘱靖安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保护好现场,因为这是目前江苏发现的同时期最大墓葬了;他已经敏锐地觉得,这可能是一处楚国墓葬。几天后,被盗走的文物已经追回,其特点证明,这个墓葬的时间就是在2500多年前以前。

20天后,在发掘区西部,终于发现了直线分布状的红土和黑土,大家都有点激动,因为这往往预示着会有第一个重大结果出现。然而接下来,却开始出现异常。

首先,这里的墓坑并不是规则的,南北长14.7米,东西宽11.4米,西侧墓边长12.7米,墓道是一条3米宽的斜坡。这和我国古代其他讲究方正对称的墓葬可太不一样了。考古专家都无奈了,说江西考古,处处都是惊喜。不过这个墓葬到目前为止粗略估计已经有160平米了,的确是江西目前发现的最大墓葬。

2月4日,墓葬已经被挖掘了2.7米深,为了防止文物被破坏,这时候需要打探洞。结果发现,在大概2.1米的深度附近,有至少80平米的木板。按照这个规模估算,这个可能是主墓室,这么大的棺椁,一定是一个大诸侯王的。而靖安徐国后期一直被楚国和吴国压制,这里有可能是落魄贵族或者战败将军的墓穴吗?

考古专家被自己的猜想鼓励到了。他对这个墓穴的最终面目充满了期待。然而,当他们挖掘到3.5米的时候,发现了地下只有大量地下水,并没有棺椁的痕迹;在清理中部的时候,发现了圆弧形的棺椁顶,这表明,有很大的可能性,下面的棺椁是一室一冢。这样说的话,又和大型墓室沾不上边,有可能就是个普通小墓。但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建那么多小墓室的情况呢?

正当考古专家们忐忑地等待挖掘结果的时候,突然下起了特大暴雨,考古专家急忙下到工地去探查情况。这时候又已经动工了十来天了,已经有了新进展。仅仅在20厘米深的土层下,发现了整块木板,隔一段距离也是一样的。这时候考古专家心里的石头落地了,原来这竟然是一个地下棺阵,里面埋葬了很多人,不过,这样一来,想要找到的非常有研究价值的文物,也许这一次就不会找到了。

最终,这处墓葬为一处有风土的大型土坑竖穴,原封土高12米左右,分五层筑夯,隔层处有明显的石片分界。墓穴在整个墓葬的最中间,墓口到底部深4米左右,墓葬底部整齐排列着几乎同样大小的单棺47具。

首次出现的一坑多棺的墓葬形式,吸引了全国的专家赶来。最先赶到的是北大著名的考古学家李伯谦教授,李教授把这个墓葬归为我国南方地区东周青铜文化的重大发现。原来,只发现木质棺材,也并不是真的没什么作用的。不过,这么多棺木,要一件一件清理,的确也是非常大的工程量。

最先出现奇迹的是G47号棺木。在它的外侧有一片神秘的金属片,激动的考古人员差点掉进棺木里去,他边往发光的金属片发现跑,边大声喊,有金器!考古专家徐长青亲自拿着竹签和木铲,躺在地面铺的木板上,把这个金器一点一点的清扫出来。这个金器是一个直径差不多30厘米的圆环,镶嵌在黑色的陶器中间,看起来很像是族徽或者某种图腾。金器很薄,但上面的纹路十分清晰,看得出来这个时候徐国的工艺水平其实是很高的。对于这个发现,专家们都很高兴,因为一般的平民墓葬里面,不会有金子做的陪葬品,更不会陪葬族徽或图腾,所以这很有可能还是一座大墓,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清理挖掘才能确定。也许主棺可以给人们以惊喜。

事实上,主棺也的确很像有什么东西的样子,它重达一吨。专家们猜想,只要能在主棺内发现兵器,那么这就是将军墓葬了,很有可能和徐国末期的保卫战有关。然而,主棺保存不当,里面除了淤泥,并没有发现任何尸骨和头发、衣服等的残留,工作人员不甘心,把淤泥舀出来一寸一寸的翻,最终也只找到了一个半月形的玉佩,玉佩刻着简单的蛇形或龙形,厚只有2、3毫米,两边还有云雷纹。

在主棺旁边,还摆放了一个仅次于主棺的副棺。但里面一无所有,尸体也不翼而飞。当时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了尽可能地查出真相,工作人员决定将每一口棺材都细心、耐心地清理,最终在47口棺木中,发现22具完整尸体,当然都有随葬品,不过完全不能和金银珠宝对等就是了;而且也没有兵器。这就有些推翻了专家所说的,是壮烈殉国的将军和士兵,被国主感念牺牲而下令葬到了一处。

另外,G25的人骨遗骸完整,从造型上看,它向右侧躺着,头枕着右手,左腿随意地放在右腿上。她更像是睡着了,做了一个美梦。

不过,仔细的清理工作,也能让研究人员发现端倪。他们发现,所有的人骨上,都有绿色的结晶体。这到底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检测。

而这个人骨,经过测验,年龄都在15--25岁之前,正是年轻的好时候。而她们的脖子上和身上等,并没有骨折或者骨头被砍伤的痕迹。这又说明,她们似乎和之前痛苦的殉葬不太一样。在棺木的陪葬品中,人们都发现了数量不同的香瓜子,合起来共有122颗。这说明,在女孩子被埋葬之前,这里刚好是瓜果丰收的季节;她们最后的食物就是香瓜。但不知道香瓜是被谁下了毒,还是另有毒源,总之,她们在吃完香瓜之后,集体身亡,然后又被集体放在了这里陪葬。千百年后,这些毒还没有完全被消解,它们在人体表面析出、并结晶成为了绿色。在她们的膝盖、颅骨和牙齿根部,都发现了这种结晶。

另外还有一点神奇的地方,最初,工作人员以为这些女尸都“一丝不挂”,但经过仔细观察才发现,每具尸体上其实都有纺织物,她们的纺织技艺及其高超,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每一平方厘米就有240根线经过,而每根线的直径连0.1毫米都不到。这可比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绸还要细密,丝绸的密度都只有100多根线;而靖安古墓的年代还要比马王堆的早上4、500年时间。这实在令人惊叹。

经过考古人员非常小心地清理,终于从整个墓葬清理出300多件纺织品,它们的时间比荆州马山楚墓还要早200多年。2009年,中国丝绸博物馆等把这些纺织品当做了研究对象,还申报了指南针计划,经过大家孜孜不倦的努力,最终才复原了2500年前的狩猎纹。

另外,除了黄金族徽和玉佩,最终整个墓葬出土了大量竹器、漆器和各种竹制工具,另外还有30件青铜器和5件金属器,如越式青铜鼎、越式原始青瓷杯等。这个收获虽然比不上专家们的想象,但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后来,又在这附近的高湖、双溪等地,找到了相同文化下的几十个遗址,最大的就有好几万平方米,对于研究这一处失落的古文明,具有很高的价值。

而这一处一坑多棺,最终也经过专家们的一致认同,认为它是一座陪葬墓。虽然暂时还说不清是哪里的主人墓,但一定有更辉煌的古徐国的文明等着大家。只不过,考古不能随意发掘而已。陪葬制度比殉葬稍微好一点,殉葬是必须随着主人而死;陪葬则是等人死后再埋葬。不过,如果她们都是吃同一批食物被毒死的,那么这个墓或许叫殉葬墓更合适。更多疑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解答。

新时代浙江考古十大发现|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园

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园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2021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

安吉龙山107号古墓葬(俗称八亩墩),位于浙江省安吉县递铺街道古城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贵族墓园,西北距安吉古城城址约850米。

八亩墩航拍全景(西—东)

整个墓园由主墓、外围陪葬墓和隍壕三部分组成。主墓耸立于墓园中心的小山之巅,为东西向长方形覆斗状。主墓外围现存30座排列整齐的小型土墩,大体呈两周等距离分布,内外对应、紧紧环绕。小型土墩外围是围绕山体一周的规整隍壕,隍壕转角方正,周长约630米、宽21—23米。包括隍壕在内,墓园总面积达35000平方米。2021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考古发掘,截止2021年11月,已完成主墓、外围31座陪葬墓的发掘,完整揭露了整个墓园,出土印纹陶、原始瓷等随葬器物571件,另有千余件以绿松石为主的玉石器,已移至室内进行实验室考古清理。

龙山107号墓土墩及块石护坡(南—北)

(1)主墓

主墓是在修整后的小山顶部人工夯筑而成,由上下两层覆斗状土台和封土构成,土台营建采用分块版筑技术,下层土台四周有两层整齐的块石护坡,上层土台底脚有转角方正的大块石坎围护。土台底边长70米,宽约50米,人工营建部分的垂直高度达15米,所用土石方量20000多立方米。

主墓平面为东西向甲字形,由墓坑和墓道两部分构成,墓向272 。

斜坡墓道位于墓坑西端正中,长9米,宽2.5—2.9米。墓道两侧及底部发现木柱、竹篱笆及多道横撑木朽烂痕迹。圆形立柱半包在墓道壁内,立柱之间有密集的竖条状竹篱笆,他们和墓道底部及填土中发现的横向撑木组合,共同支护起一条东西向的巷道。 椁室位于墓坑中后段,为长方体箱式结构,长8.6米、宽2.4米,椁外有二层台。独木棺位于椁室中部,长3.9米、宽0.69米。

墓坑前段,墓室与墓道之间,首次发现用草包泥垒叠的封门墙,朝向墓室的一侧较陡直,另一侧为斜坡状,墙宽3米、高2.9米。主墓北侧发现一个长条形器物坑,长23米、宽1.3米、深0.7—1.2米。坑内密集摆放陶瓷器,其中原始瓷器成组集中在西段,带盖印纹陶器整齐排列在中、东段,个别陶罐内尚存牛骨和海产角蝾螺,初步推断陶器内原应盛放不同的物品,已全部取样做进一步分析。

(2)陪葬墓

外围小型土墩均为馒首形,直径10—20米,高2米左右,土墩间距5—8米,土墩间未发现叠压打破关系。除一座土墩内墓葬被完全破坏外,其余土墩中心均发现一座墓葬,加上无土墩的两座,主墓外围共发现小型墓葬31座。有土坑石床、土坑木椁及石室墓三种类型,以土坑石床墓占绝大多数。东西向墓葬30座,且多有位于西端的墓道,11座墓葬的外围发现了同时期的器物坑或器物组。墓葬朝向、随葬品摆放、墓外器物坑设置及时代特点等,均与中心主墓高度一致,这批小型墓葬应为主墓外围大体同时的陪葬墓。

龙山107号墓绿松石饰件出土状

(3)随葬品

随葬品包括陶瓷器和玉石器两大类,陶瓷器主要集中堆放在墓室后端,少数散见于墓室前端及中段。陪葬墓的随葬品346件,几乎均为陶瓷器。主墓除225件陶瓷器外,还在独木棺内外发现大量玉石器,包括绿松石、玉、玛瑙、萤石、水晶等,玉簪、绿松石组合髻及成串管珠组成的冠饰和服饰最为精美。

印纹硬陶罐类存储器和原始瓷碗、杯等饮食器是随葬品固定配伍,多数墓葬还共存一定数量的泥质或夹砂陶盆、越式鼎、三足盘、汝钉足壶等,显示出强烈的越文化特点。越式鼎、三足盘大小递减,显然受中原列鼎制度影响。主墓及个别陪葬墓出土少量中原及江淮地区特点的仿铜陶鼎和袋足盉等,是墓园范围内少有的非越文化因素。

(4)发掘意义

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品时代和文化面貌判断,墓园范围内墓葬均为春秋晚期的越墓,中心主墓规模巨大、气势雄伟,或达王侯等级。

本次发掘是继绍兴印山越王陵后越文化考古的另一项重大新成果,对弥补文献记载较少的东周越国早期 历史 ,研究越国的 历史 文化和疆域变迁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次发现并完整揭示了一处越国高等级贵族墓园,墓园要素齐备、布局整齐,结构独特,全国罕见,这一全新发现填补了越国贵族墓园制度研究的空白。

中心主墓由两层覆斗状土台构成,土台外围有块石护坡和石坎围护,整体气势恢宏,工程量巨大,堪称东方“土石金字塔”。

土台营建采用分块版筑技术,墓道边壁发现了立柱、横撑木及竹篱笆痕迹,为江南大型土墩墓熟土堆坑找到了关键性证据。

龙山107号墓原始瓷器出土状

主墓外围发现迄今规模最大的越墓器物坑。坑内器物排列整齐,器内存储样品的检测将为越国贵族墓葬埋葬制度研究提供极为难得的资料。

本次发掘,是在大遗址考古规范指导下,明确的学术目标引领下,以城址为中心,除墓园的完整揭示外,还利用调查、勘探等手段, 探索 城、墓之间的有机结合。全程采用多种数字记录手段,注重多学科横向联合,始终兼顾考古发掘和保护展示利用,是 历史 时期大遗址考古工作的典型案例。引进民营资本参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运营的新模式,更是全国首创,对今后的考古及文物保护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江西樟树市发现的什么遗址

  道教名山——阁皂山,又名阁山,海拔802.7米,位于市境东南隅,雄峙赣江东岸,蟠衍200公里,成为樟树碧嶂。山名肇见于东汉。宋代以来,即有“天下名山,道教福地,神仙之馆”的誉称。东汉建安七年(202)著名道家葛玄在此悟道修真,在此山建“卧云庵”,筑坛立灶,“九……
2、国字山墓群 

  国字山墓群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大桥街道办事处彭泽村委会洪光塘自然村西南,位于大姑山北坡余脉土岗上,赣江东岸的丘陵山地的西侧边缘地带,在其正东约200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筑卫城遗址,国字山墓群属于筑卫城遗址保护范围之内。国字山墓群是因盗墓所发现的。2021年9月……
3、吴城遗址 

  位于樟树市西南44公里的山前乡吴城村,处萧江上游的丘陵坡地,以村为名。当地村民自古以来亦称吴城为“铜城”,这与历史上出土过青铜器、冶炼过青铜器有关。距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1973年秋,樟树市博物馆配合兴修吴城水库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吴城遗址。自发现以来,吴……
4、鸣水桥 

  宋代鸣水桥位于樟树市阁皂山风景名胜区凌云峰山口。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1111年,系石质拱桥。桥桥长7.3米,宽6.8米,为石砌单孔,呈半月形,拱高2.5米。桥身横砌长条方石,拱上再覆盖两条条石。桥面用等边方石成对角菱形铺砌。桥上两侧设石栏,由望柱、栏额、华板、……

5、樊城堆遗址 

  位于樟树市区西南约24公里刘公庙镇庙下村东侧,雌溪上游。据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记载:“樊城樊将军旧宅”,因以得名。1975年,在距该遗址几公里的横塘村出土了著名的商代龙足虎耳青铜鼎后,樟树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扩大调查范围时发现了樊城堆遗址。后来,通过樟树市博物……
6、永镇塔 

  永镇塔又名永泰塔。位于樟树市城南偏西17公里的永泰镇。赣水河畔。据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永泰团图载:“市前小港,明成化末,赣水暴涨冲决,遂成大江,因水势直下,建永镇塔以控下游”。当时村民建塔九层,为镇水患命名为“永镇塔”。系砖石结构。六边形,共7层,从下而上逐……
7、清标彤管石坊 

  清标彤管石坊位于樟树市区东南16公里处的店下镇堆上村北侧。该石坊是清咸丰四年(1854年)监生黄地衡奉皇上圣旨为其母、儒生黄士熟之妻李氏所立。石坊为四柱三间式,高8.3米,宽8米,全是青石构成。由长方形垫石、方柱、夹杆石、上下额坊、平板坊、石刻浮雕人物、斗拱等……
1973年在江西省樟树市发现的吴城遗址,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吴城遗址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山前乡吴城村,萧江上游丘陵坡地,是江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人类居住的商代遗址,是1973年秋兴建吴城水库时发现的。

自1973年9月吴城遗址被发现以来,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实地指导下,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先后与省、市文物主管部门一起,进行了九次大规模的发掘和整理。揭露面积6000余平方米,清理房基3座、陶窑12座、灰坑和窑穴92个、墓葬20座、水井2口、铸铜遗迹一处。

吴城遗址中陶文、原始瓷、铸铜遗迹、龙窑的发现为江西省考古史上重大发现,标志着吴城地区早在3500多年前已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否定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

大量的陶文和符号等实物资料,论证了殷商时期赣鄱地区不是“荒服之地”,而是高度的文明区域;铸铜遗迹、工具和精美的青铜器的出土,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这里就和中原一样,能熟练地掌握铸造技术,生产高质量的青铜器,解决了南方地区殷商时期能否铸造青铜器的重大学术问题。
吴城遗址。1973年在江西发现了吴城遗址,吴城遗址位于江西省樟树市,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最早被发现的商代遗址。吴城遗址的总面积达到了4平方公里,是我国南方地区规模较大的遗址之一,到目前已经出土了1100多件完整文物、200个文字和符号。
扩展资料:
吴城遗址的总面积达到了4平方公里,是我国南方地区规模较大的遗址之一,遗址内发现了陶窰区、冶炼区、居住区、墓葬区等多个功能区,是江南地区首次发现较为完整的大规模人类居住商代遗址。
吴城遗址前后经过8次发掘,发现了龙窑、水井、墓葬、宗教等多个重要遗迹,到目前为止已经出土1100多件完整的石器、陶瓷器、青铜器、玉器、牙雕等文物以及200个文字和符号、40多种纹样。
1973年在江西省樟树市发现的吴城遗址,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吴城遗址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山前乡吴城村,萧江上游丘陵坡地,是江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人类居住的商代遗址,是1973年秋兴建吴城水库时发现的。

自1973年9月吴城遗址被发现以来,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实地指导下,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先后与省、市文物主管部门一起,进行了九次大规模的发掘和整理。揭露面积6000余平方米,清理房基3座、陶窑12座、灰坑和窑穴92个、墓葬20座、水井2口、铸铜遗迹一处。

江西有哪些商代遗址?

1973年江西发现的是江西省樟树市商代遗址。同年开始发掘。这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最早发现的商代遗址,其发现、发掘标志着江西早期文明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揭开了南方地区商代考古的新篇章。吴城遗址是中国南方一处规模较大的商代中晚期都邑遗址,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

遗址内发现有陶窑区、冶炼区、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广场等遗迹。出土陶器、原始瓷器、铜器、石器等遗物数千件。其中烧造考究的原始青瓷器的发现,证明了这一地区即是青瓷器发源地之一。吴城遗址是中国南方一处规模较大的商代中晚期都邑遗址,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

发掘历史:

吴城遗址是1973年秋兴建吴城水库时发现的。年 代:公元前15世纪~公元前11世纪。遗址经过六次科学发掘,共揭露面积2000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至3米不等,划为七层,分三期文化。共清理房基2座,窑址12座,灰坑55个,墓葬16座。出土较完整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玉器、牙雕等900余件,特别是陶文、原始瓷、铸铜工具的出土,是江西考古新的重大发现。

出土文物:

在古肖江的上游,距樟树市城区西南44公里的山前乡吴城村,有一个著名的方国(都邑),这就是吴城商代遗址。 有专家认为,传说中的太伯奔吴,这里曾是路经之地,太伯先奔荆蛮,从这里下赣江,再到吴越。据吴城黄村族谱记载,吴城早年曾有吴王庙,后被废。1973年9月吴城遗址被发现以来,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实地指导下,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先后与省、市文物主管部门一起,进行了九次大规模的发掘和整理。揭露面积6000余平方米,清理房基3座、陶窑12座、灰坑和窑穴92个、墓葬20座、水井2口、铸铜遗迹一处、道路1条以及完整而宏大的宗教祭祀场所,出土了较完整的石器、陶器、原始瓷器、青铜器、玉器、牙雕等1100余件。

吴城遗址中陶文、原始瓷、铸铜遗迹、龙窑的发现为江西省考古史上重大发现,标志着吴城地区早在3500多年前已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否定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

大量的陶文和符号等实物资料,论证了殷商时期赣鄱地区不是“荒服之地”,而是高度的文明区域;铸铜遗迹、工具和精美的青铜器的出土,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这里就和中原一样,能熟练地掌握铸造技术,生产高质量的青铜器,解决了南方地区殷商时期能否铸造青铜器的重大学术问题。大量的完整器物,特别是四十多种印纹陶纹样,是打开研究江南古文化的一把"钥匙"和年代学的"标尺",结束了江南考古长期存在的文化年代上的紊乱。吴城遗址是长江以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商代人类居住遗址,也是迄今江西境内唯一的一处内涵具有较多中原商文化因素的遗址,现已命名为吴城文化,直至仍是国内外考古界、史学界研究的热门,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

文化研究:

【吴文化发祥赣中】

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三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祥地在何处历来受到史学界、文化界的关注,更为海内外吴氏宗亲所看重。早在1907年,蔡元培、吴梅、柳亚子、田汉等人就开始研究吴文化;1937年,蔡元培、吴梅、顾颉刚等人发起成立了“吴越史地研究会”,开始出版《吴越文化论丛》,掀起了吴文化研究的高潮。1984年,在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吴泽的倡导下,在苏州成立了中国吴文化研究会,重提吴文化研究与构建。

樟树市境内的吴城遗址,是江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人类居住的商代遗址,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和省、市文化工作者的8次发掘,发现了龙窟、水井、墓葬、铸铜、“逥廊式”路面、宗教场所等重要遗迹,出土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玉器、牙雕等1100多件较完整的文物、文字和符号200个、纹样40余种,尤其是商代龙窑的发现,属我国早期龙窑的首次发现,把我国的龙窑历史推前了近千年,成为打开研究江南古文化的一把“钥匙”,引起了史学界、文化界的极大兴趣,围绕吴城文化专题的论文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了上百篇。

不仅如此,樟树市境内的筑卫城遗址和新干县境内商代大墓也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

三十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顾颉刚在研究清代乾隆年间江西临江府出土的11件吴国第十五民王宫重器“者减钟”时就指出:“春秋初年古句吴地城远在江西”,“临江府治今为清江县(现樟树市),在赣江西岸,又江西新建县北一百八十里有吴城镇,当赣江入湖之口,疑当时吴都即在此,其傍鄱阳湖犹之迁苏后傍太湖也。”

1991年,中国吴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卢水石先生在上海出版的《社会科学报》上,正式提出了吴文化发祥地在江西的观点;1992年,原江西省博物馆袁进同志在《南方文物》上发表了“吴城文化族属句吴说”,其主要观点是吴城文化是先吴文化,早于太湖流域的吴文化。吴文化发祥地究竟在何方?素有“吴头楚尾”之称的江西已成为有关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

江西吴城遗址惊现大量商代人头骨:

继1995年江西省考古所等有关单位对吴城商代遗趾西面城墙进行解剖时发现4具商代人头骨后,江西省考古专家在对该段城墙进一步挖掘时,在近4米 深的外城壕中发现了密集的商代人头骨——不到10平方米内发掘了近20具头盖骨和部分肢骨,专家据此推测城壕两侧还有大量头盖骨。

此次发现的近20具头盖骨上依稀可见清晰的纹路。据江西省考古专家介绍,在考古中被发掘出的头盖骨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战俘被割首;一种是祭祀中猎头仪式的产物。就发掘的情况来看,这些头盖骨很有可能是大量战俘被割首所至,每具头盖骨的死亡年龄、身份等还有待进一步的测量和考证,此次头盖骨的发现反映了当时战争的规模、方式和惨烈程度,对于研究商代城邑攻守战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已发掘的头盖骨已被妥善保管。

吴城遗址位处樟树山前吴城乡吴城村,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73年修水库时被发现,是江南地区首次被发现的商代遗址,2001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大考古发现”。至今,江西省考古所等有关单位对其先后进行了9次考古发掘,曾发掘出青铜器、陶瓷、窑炉、祭祀广场等古文物,其中,陶瓷中出现了大量的原始瓷,中国有考古专家认为中国原始瓷就源于吴城。江西省考古专家在吴城遗址设立了专门的考古工作站,他们认为吴城遗址是探寻赣鄱流域古代文明的起源及文明模式、文明物化形态的权威之地。

吴城遗址发现“中国分裆鬲王”:

鬲,古代一种炊具,似鼎、圆中、足中空而曲。在吴城商代遗址10次发掘中,已出土几百件、大小不一、形态千姿的鬲。2001年12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樟树市博物馆在该遗址进行第10次发掘时,在遗址高地岭区清理出一件大型商代陶鬲,经过一年多的晾干和修补,已复原完整。它高47.8厘米,口径40.2厘米,腹径38.7厘米,为灰色夹细砂陶质,敞口,弧腹,三袋足,通体饰粗绳纹,颈部附加一道宽带绳索堆纹,腹至腿部亦附加绳索堆纹。伴着出土的还有吴城二号鬲,它距今3500多年,出土的一号鬲比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三期最大的陶鬲、河南二里冈文化上层一高43.2厘米,口径32.7厘米,腹径35厘米,陶质陶色纹饰均与一号鬲相同。其时代为吴城商代遗址一期早段,期最大的两件陶鬲都大,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一件,专家们称之为“中国分裆鬲王”。吴城一号鬲的修复问世,是继吴城遗址获20世纪中国百年考古发现殊荣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对研究吴城文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复原保护:

出土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既受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该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否定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吴城遗址先后在1984、1987年分别列为市、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城商代遗址已成为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大学考古专业的实习基地,江西省博物馆已在吴城建立考古站,是江西第一个农村考古站。

“殷墟文化过长江,江南又一春”,面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城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苏秉琦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根据地层迭压关系和考古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吴城文化分为商代中期、晚期以及商末周初三个时期,这儿是吴城文化的都城所在地,前后延续整整400年。

40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一瞬,但它却成为打开江南古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和研究年代学的一把“标尺”。据考察,在这个被誉为“赣之魂”的商代城邑遗址,有城墙、房址、陶窑、墓葬、水井、宗教祭祀场所等,是相当完整的都邑结构。已出土完整的石器、青铜器、陶瓷与玉器等文物4000余件,刻化陶文或符号200余个,几何印纹陶纹样40余种。

樟树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论证,决定从现起全面展开对吴城遗 址的保护和展示工作。“古文化、古城、古文明”,是再现吴城文明的“三部曲”。按照保护展示的规划,将兴建吴城遗址博物馆,建设吴城商代遗址保护展示园区,较全面而形象地展示吴城遗址研究成果及重大文化价值;2003年至2005年,复原商代房址、冶铸作坊、祭祀场所、制陶作坊等重要遗址,进行地面展示;2006年至2021年,逐步恢复符合吴城文化时期的生态环境,或有利于现存遗址保护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从而建立永久性的国家历史文化遗址园区。

作为国家文物局“十五”计划的重点保护项目,吴城遗址保护展示的工程浩大恢宏,将历时10年,预计将投资近6000万元,主要由国家拨款。而其中要做的工作也相当复杂,为保护遗址和建设博物馆,不仅需要资金的投入,而且需要运用高科技攻破各项难关。到2021年,吴城遗址将成为中国的“黄石公园”,依托其现存的历史遗迹,结合修复的吴城风貌,成为一个半封闭的公园景区,对外展示商代吴城的风采,让逝去的吴城文明再现于世。

文章标题: 新发现,江西国字山墓葬或为越国王室贵族墓葬,这一发现具有哪些重大意义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4334.html

[新发现,江西国字山墓葬或为越国王室贵族墓葬,这一发现具有哪些重大意义]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