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陕西发现国内殉人最多的西周墓葬,这个发现具有什么研究价值

时间: 2023-02-15 11:00:5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陕西发现国内殉人最多的西周墓葬,这个发现具有什么研究价值

我国最大的古墓

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最大的古墓。
秦公一号大墓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南指挥村,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先秦时期最大的[5]古墓。该墓有186具殉人,其中三层台上环椁室置殉人166具,填土中埋人牲20具。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尤其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
最珍贵的是石磬上的文字,多达180多个,字体为籀文,酷似“石鼓文”,依据其上文字推断墓主人为秦景公。
洛阳古墓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墓葬博物馆
本篇文章来源于博雅旅游网(cn.bytravel.cn)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 http://cn.bytravel.cn/art/lyg/lygmbwgssjszddgmzbwg/
中国现有博物馆1800余座,其中三分之二属于中国国家文物局管理的历史类博物馆。虽然也有一些为古墓性质,如乾陵博物馆等,但往往为单座陵墓。而把不同时代的典型墓葬有系统地搬迁、集中、复原、陈列,洛阳古墓博物馆在国内是首例,在国外也甚为罕见,因而,洛阳古墓博物馆为中国复原墓葬最多、陈列内容最系统丰富的古代墓葬博物馆。
洛阳古墓博物馆位于洛阳市北郊冢头村的邙山之巅,现占地130余亩,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该馆利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仿汉代和北魏建筑风格而建造,规模宏大,古朴典雅。陈列内容分历代典型墓葬和北魏帝王陵墓两大展区。前者位于馆东部,为一组仿汉代建筑群,占地44亩,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走进汉白玉石门阙,首先可见由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题写的“洛阳古墓博物馆”馆表,之后进入太虚殿,这是该馆的序幕,殿内置洛阳历代陵墓分布沙盘。殿后为玄堂,玄堂东西以游廊相连左右配殿,其内分别设“夏商周典型墓葬模型”、“汉代帝王出殡仪式群塑”、“民国初洛阳民间出殡仪式群塑”等展览。再后可见一方形区域,四角各有一汉式角楼,中间为琼阁,是供游人休息观景之所,又称望景亭。由地面看,该馆殿堂递进,错落有致,间以花草假山,环境优雅,而其独特之处在于充分利用空间和古墓葬深埋地下的特点,在地表之下另建历代墓葬展区。由玄堂而下则别有洞天,地下部分为一平面布局呈“口”字形的广阔区域,四角向上与地面相通,即为馆区后部的四座角楼,利用角楼进行地下通风和自然采光,从而使地上地下有机相连。地下分为两汉、魏晋、唐宋和综合四个展厅,四厅之间有通道相连,通道两侧即为复原的历代典型古墓葬。目前已搬迁二十余座,上迄两汉下至北宋,形制多样,风格各异,无不反映当时的丧葬制度和风尚习俗。两汉时期以壁画墓为典型代表,展出的墓葬中年代最早为前48至前8年(西汉元帝至成帝之间)“打鬼图”壁画墓,距今已两千余年。画面内容反映了当时人们在墓内驱逐邪鬼以利于死者入圹后灵魂升天的场面。卜千秋壁画墓则是在特制的空心砖墓壁上彩绘出卜千秋夫妇乘骑龙凤在信使导引下升天的情景。新莽时期的贵族墓葬顶部绘天体流云、日月星辰,四壁绘梁架柱枋和兽面斗拱。这些壁画墓虽然内容多为升仙、打鬼、神话、历史故事以及天象图和墓主人出行、生活场面,笼罩着浓厚的迷信色彩,但都鲜艳夺目,富丽堂皇,表现出汉代生机勃勃,欣软向荣的社会景象。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洛阳地区发现的唯一有纪年的正始八年曹魏墓。还有西晋关内侯裴祗墓,由大小两种砖混合建成一墓多室,内葬其一家三代四口。该墓涉及西晋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八王之乱”。另有暴死于“河阴之役”的北魏常山王元邵墓,它们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唐代复原最著名为安国大将军安菩夫妇墓,出土唐三彩一百多件,胎质坚硬,施釉均匀,色彩鲜艳,其中天王俑、镇墓兽、马、驼等数十件三彩精品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宋墓复原五座,均系砖砌仿木结构,雕梁画栋,墓室周壁多刻有奇花异卉和孝子故事。而墓葬中出土的历代墓志不仅明确了墓葬的时间和墓主,而且是研究书法和补史证史的珍贵资料。通过上述陈列,洛阳地区夏代以降的历代典型墓葬形制均得以体现,如夏商西周的长方形竖穴墓,春秋的积炭积石多重棺椁墓,战国的壁龛洞室墓、西汉的画像石、画像砖墓及砖筑多室壁画墓,东汉的巨大砖室墓,魏晋的砖筑多室和单室角柱斗拱墓,唐代的砖室墓,土圹墓,北宋的仿木构圆形、方形、等边多角形砖室壁画雕砖墓等,千姿百态,形制各异,或浑朴无华,或深邃宏大,但都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
北魏帝王陵墓展区位于馆西部,仿北魏建筑风格,现占地70亩,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该展区以宣武帝景陵所在的陵园为中心,搬迁复原清河文献王元怿和江阴王元乂墓葬,共同组成以三墓为主体的北魏帝王陵区。其中景陵是建国以来经国家批准正式考古发掘的帝王陵墓之一,由其封土为直径110米的圆形、墓室为长宽均近7米的方形可知,符合“复广六十步,”“方可二丈”的陵墓建制,而墓中出土的部分文物又显示出地宫陈设超越了墓内“不置明器、素帐、瓷瓦之物”的限制。景陵与元怿、元乂墓的复原可使人们系统地了解北魏帝王陵墓的基本面貌,对北魏时期的葬俗及陵寝制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墓葬不仅是人们死后尸骨的埋藏之所,而且是生前部分生活的再现,历代统治者的墓葬更是其奢侈豪华剥削生活的体现。由古墓馆西院复原的一座东周殉马坑可窥一斑。坑平面呈长方形,长7,宽5.9,深3.6米,坑内殉葬22匹马,骨架保存完整,在其原址不远处另有一车坑,由车、马坑所在位置和规模推断,它们属于春秋前期贵族大墓的陪葬坑,为研究东周丧葬制度提供了难得的珍贵资料。
洛阳古墓博物馆是在充分认识到本地区文物资源丰富、历代墓葬众多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打破常规、独辟蹊径,将历代典型古墓精华集于一处而创办的一座新型博物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它既是世界和中国博物馆由传统型向专门化发展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兴旺发达和勇于创新的重要标志,在博物馆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迄今已发掘的最大古墓葬--秦公一号大墓,经陕西省文物部门与有关方面联合开发整理,近日开始向海内外游客开放。

  公元前677年至前383年,先秦19位国君在雍城(今陕西凤翔县)建都达290多年。1988年1月,国务院将雍城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雍城遗址南部的秦公陵区经考古调查共有18座秦公大墓。1976年至198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对其中的秦公一号大墓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在海内外曾引起轰动。

  坐落在今凤翔县城西南5公里处的秦公一号大墓,所葬主人为在秦史上有较大影响的秦景公(公元前577至前537年在位)。大墓虽经历代200多次盗扰,考古发掘中仍清理出土各类珍贵文物3500多件,并发现了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具“黄肠题凑”葬具。
恐怖奢华屈肢葬中国最大墓葬古墓群
  1974年,陕西春旱严重,骊山脚下许多村民被迫打井抗旱。井底,有人忽然挖到一个奇怪的陶土人头。当时他们谁都不会想到,这个陶土人头引出的,是巨大的秦俑方阵。秦兵马俑就这样意外地被发现了。
  这一个个形态各异的人俑都是武士打扮,这些武士守护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强悍的秦帝国的缔造者——秦王赢政。在此之前,人们对这位始皇帝和秦朝的了解,大多仅限于史料记载兵马俑的发现,使人们有更多的资源,去勾勒这个王朝大致的轮廓。
  随之而来的问题困扰着考古学界,这个帝国从何而来,他们先祖的遗存又在哪里? 1975年,陕西省考古所一支考古队来到宝鸡市风翔县,在灵山一带,这只考古队晓行夜宿,足迹几乎踏遍这个关中著名山脉的角角落落。
  他们苦苦找寻的,就是那个强大的王朝——秦帝国,其先祖的足迹。但是,几个月的艰苦工作,考古队一无所获。
  与此同时,在灵山东南30公里之外,一个叫南指挥村的地方,一位靳姓村民却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这件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一个引子,一场规模空前的考古大发掘由此拉开了序幕。从1976年到1986年,这次发掘整整持续了10年。一个个难解的谜团,穿越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不断浮现于人们眼前,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渐渐清晰地展露出来。
正式发掘于1976年开始,田亚歧是当时的考古队副队长。
  此前发掘的宝鸡鱼国墓,许多重要信息都是从出土青铜器铭文中破解出来的,因此,田亚歧也寄希望于大墓可能出土带有铭文的青铜器,那将会给研究工作带来极大方便。
  但是此时,从南指挥传来一个消息,考古现场发现了一些奇怪洞口,那些洞口呈圆形或椭圆形,几天时间,就清理出240多个。仔细查看之后,田亚歧明白,大墓已经被盗,洞口是盗墓者留下的盗洞.。对墓主身份的确定,石制鞋底并不能提供更多线索。
  但是接下来的发现就有着突破性的意义。考古队员清理出的另外一些石头残片,发现他们是石磬,一种古代乐器,而且, 在石磬边缘,竟然有铭文。
  采访田亚歧:当时大型的音乐活动,往往与某一个庆典,或者是祭祀活动有关。那么在这个时候可能有专门为这次活动要做一套乐器,所以上边也刻,与这一次活动相关的铭文。
  早先试图在青铜器上寻找的铭文,意外地出现在了石磬上。铭文后来被小心拓印下来,专家破解的结果,认定铭文记载了一次宫廷宴乐活动,大墓的主人,是活动的召集者。铭文里“共桓是嗣”几个字,说明了他的身份。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采访田亚歧:那么“共桓是嗣”就是说共公和桓公的继承人,那么按照这个推测的话,它的继承人就是景公。
  躺在黄肠题凑内这个巨大棺木里的墓主,身世终于被人们破解。景公是秦第14代统治者,始皇赢政的第18代先祖,自公元前577年起,在位40年。
  那时的秦国,已在雍城雄据百年,国力也日渐强大,从景公死后使用周天子才可享用的黄肠题凑葬式,可见秦的雄心,已经超出关中一带。
  景公墓后来被称为秦公一号大墓。至此,这个中国迄今发掘的最大古墓,身世终于大白天下。

西周墓葬的发现和研究

西周墓葬的大量发现和发掘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在此以前,只在河南浚县辛村(见辛村卫国墓地)和陕西宝鸡斗鸡台墓地做过发掘。后者是最早发现的一处包含有灭商以前周人墓葬的墓地。50年代以来发现的重要西周墓地有西安附近丰镐遗址中的张家坡西周墓地,周原遗址中的西周墓,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北京的琉璃河燕国墓地和白浮西周墓,以及安徽屯溪西周墓和江苏句容、溧水、金坛等地的西周墓等。与上述重要发现同时,对西周墓葬的研究也有很大的进展。在墓葬分期方面已建立起相当可靠的年代序列。在丧葬礼制方面也开始了深入的探讨,关于用鼎制度的研究就是最显著的实例之一。
分区和特征 西周墓葬可大体划分为2个区域:即中原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两者在墓葬形制和随葬品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前者为土坑竖穴墓,随葬陶器、青铜礼器等;后者为土墩墓,随葬有大量的原始瓷器(见商周原始瓷器)。但中原地区的西周墓也有种种差异。在墓葬形制方面,有的是因墓主人地位较高而采用一条或两条墓道的大墓;有的则采用独特的殉葬礼俗,如宝鸡茹家庄?伯墓一椁二室的埋葬方式。在随葬品方面,有些墓葬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如昌平白浮西周墓随葬有鹰首剑等北方式兵器,而洛阳庞家沟西周墓则随葬有各种原始瓷器。

陕西发现姬生母墓 距今2700年 是西周晚期贵族

考古人员2021年度在“三代考古”的重要遗址区——陕西省周原遗址发掘的4座2700年前贵族墓仍收获颇丰,其中青铜铭文似明确指出了“姬生母”的墓主人当为贵族,这对于研究周原都邑性聚落的内涵等具有重要意义。

周原遗址是周人的主要发祥地。基于对周原都邑性聚落的理解,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三家单位组成的周原考古队,2021年3月-12月对与水网系统有关的池渠遗迹进行了重点勘探和发掘,同时还对贺家北区域的墓地及城墙进行了清理发掘。

主持考古工作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占奎表示,在2021年铜车马发掘点南边50米处的“居址—墓葬区”,考古人员发掘揭露了4座西周晚期墓葬,发现都曾遭到过严重的盗扰破坏。其中M30为东西向,二层台处墓室长4.3、宽3米,距地表深6.6米。

其墓室内发现有3个盗洞,其中西侧盗洞口部为不规整圆形,最大径约2米,在墓室底部变成近长方形,南北长2.5、宽1.1米,在盗洞中散见有:兽面铜泡、节约、蚌鱼、玉圭残片、菱形石坠、方形玉饰件及贝等随葬品。在紧邻盗洞的西边二层台面上发现了未经扰动,摆放整齐的随葬品,主要包括青铜器、陶器和漆器共计14件。其中陶器有豆2件、簋2件、鬲1件、罐2件;1件漆器保存状况较差,器形难辨。

让人兴奋的是,此墓出土了青铜鼎4件,青铜盨2件。其中编号为1、2的两件立耳鼎大小虽别,但形制、纹饰一致;2号鼎铭文为“姬生母作尊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1号鼎铭文受铜锈影响未能完全识别,但可辨文字及其布局与2号相同,因此二者可能同铭。两件附耳鼎与两件铜盨均形制、大小、纹饰一致,应各自成套。

王占奎表示,在1、2、4号铜鼎内均有幼猪前腿或后腿骨,3号鼎内则是鱼骨;两件铜盨内也发现有谷物类遗存,颗粒状明显。铭文显示,该墓主可能是一位名为“生母”的姬姓女子。总体看来,这4座年代基本一致、规模接近的墓葬集中分布,表明该区域应为西周晚期一处中低级贵族墓地。

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举行,周原考古因其“水网系统”及墓葬考古的重要发现成为2021年度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文章标题: 陕西发现国内殉人最多的西周墓葬,这个发现具有什么研究价值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4267.html

[陕西发现国内殉人最多的西周墓葬,这个发现具有什么研究价值]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