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先秦时代称谓

时间: 2023-02-14 14:00:3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先秦时代称谓

汉人在先秦时期通常怎么称呼

汉人在先秦时期通常被称呼为华夏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汉族历来以勤劳、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为什么先秦时代被称为"青铜时代

先秦(旧石器时期--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旧石器时代到战国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商时,青铜器工艺非常发达,甲骨文文字也十分成熟。所以,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100年到约公元前1100年)(也有称商代或商周时代)又称为“青铜时代”。

中国青铜时代从商周至战国划分为鼎盛期、颓败期、中兴期、衰落期 4 个阶段。也有学者将这一时期划分为殷商前期、殷商后期、西周期、东周前期、东周后期 5个阶段 。

中国各地的青铜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可以分作不同的地区类型。中国步入青铜时代,大体经历了早、中、晚期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扩展资料:

青铜时代是 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青铜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已知的第一个铜冶炼技术的文明,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冶炼铜发现于中国的陕西姜寨遗址。姜寨遗址出土的公元前4700年前冶炼黄铜片及黄铜圆环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冶炼黄铜,标志着人类初步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为青铜时代的到来打下基础。

而位于中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则是世界上第一个已知的最早掌握青铜冶炼技术的文明,出土了公元前4000年的冶炼青铜器,人类初步踏入了青铜时代的门槛。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长江、珠江流域,距今约5000年,止于公元前5世纪,大体上相当于考古上的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时代,及文献上记载的中原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约经历了1500多年的历史。这与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及衰亡相始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先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中国的青铜时代为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现存至今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罕见的大型青铜器。

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前770-前256)通常被称为先秦时代,故也称为青铜时代。

先秦时期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历史称呼

先秦时期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历史齐鲁等国通称();楚称 ();晋称()
在先秦时期周王朝在历史上通常称为东周(公元前771年之公元前256年),在这一段时期又分为二段,前一时期为春秋,这时候像以齐、晋、楚、宋、秦为首的等诸侯国统称为春秋五霸;后一时期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为首的诸侯国统称为战国七雄。他们之间都是称国,比如:齐国、楚国、晋国等。在先秦时期,国一般都是称为诸侯国,是一个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根据其臣子功劳而分封的,而作为统一的国家——王朝是驾临于诸侯国之上的。
齐鲁等国通称诸侯国。楚称楚国 晋称晋国
战国七雄 楚 晋

先秦时代为什么被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中国的青铜时代为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现存至今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罕见的大型青铜器。

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前770-前256)通常被称为先秦时代,故也称为青铜时代。
先秦时代主要是指夏商周时期,这段时期人们普遍是使用青铜作为金属工具,包括青铜鼎,青铜刀剑等等。
而秦国大一统后,大力推行铁制农具等铁器,青铜时代随即逐渐消失
铜器最多
  青铜时代(或称青铜器时代或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青铜时代必须具备这样一个特点:青铜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偶然地制造和使用青铜器的时代不能认定为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是 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青铜是红铜(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熔点在700~900℃之间,比红铜的熔点(1083℃)低。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 4.7倍,性能良好。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青铜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秦朝人如何称呼自己?

秦始皇自称朕rn那秦朝的平民百姓如何称呼自己?

秦朝人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而自称不同。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除了天子一般人都不能再自称“朕”了。

秦朝人称呼自己有如下几种:

1、“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2、“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3、“敝”谦称自己或者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敝姓、敝处等。

4、“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5、“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6、“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扩展资料:

从“名字”到“名号” 古人的称呼原来有这么多讲究

名字是每个人特有的标志,是区分于别人的代号。

就像中国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花袭人、贾宝玉等......”看似简单的名字中,其实藏着许多玄机,包含着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

名字作为身份的象征,自古以来就备受大家重视。名字对一个人来说意义非凡,它蕴含着父母对孩子殷切的期盼,伴随我们经历各个重大的人生阶段。古人在取名字方面就有着颇多的讲究。

跟现代姓加名方式有所不同,在古代,一个完整的人不仅仅要有姓有名,还需要另取字和号。

从“名”到“字”再到“号”古人的称呼其实很讲究。

“名”“字”“号”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在古代,小孩出生三个月以后,家里的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叫做“幼名”。就像现代家长习惯于翻找新华字典一样,古代长辈在给孩子取幼名的时候通常拥有吉祥的寓意。

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名”只有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则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

古代取名有什么原则?

除了把名字拆分为“名”“字”“号”之外,古代人在取名这一块也颇有说法。古代取名讲究“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信,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比如某种特殊形状的胎记,与众不同的长相等。《红楼梦》中贾宝玉因含玉而诞,故名为“宝玉”,当然这有神话的色彩。

义,指的是某人出生时伴随的祥瑞现象。

象,则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孔子名“丘”,因为他生下后头顶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父亲便以此为他命名。

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孔子有了儿子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鲤”。

所谓类,就比较好理解了,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的名字。

古代别号怎样取?

在古代,个别的文人雅士还会为自己取个“别号”,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自称。

相比名和字,古人别号的选取显得更加自由,无论是字数、个数还是字词的选用,都没什么限制。

别号一般是文人雅士之间用来互称或自称的,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是人生追求的体现。

比如苏轼号“东坡居士”,居士表明他信仰佛教,而他曾在黄州城东打理过一片荒地,“东坡”就是那片荒地的代称。

有时候,也可以用人的官职、故乡等为号,比如王维的号“王右丞”,柳宗元的号“柳河东”。

帝王、士大夫等死后还被冠以“谥号”、“庙号”,也是别号的一种。如“范文正公”、“曾文正公”,“秦穆公”之类。

虽然名字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代号,但小小的名字,却又如此的不简单。

中国古代发达的姓名系统,能够反映出当时古人的礼教、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都有着令人赞叹的发展。寥寥几字,便可让人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志趣、甚至是一生的功过。

中国人的名字中,流淌着家族的血脉传承,寄托着长辈的殷殷期望,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依托。其中包含着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传承下来的名字文化,包含着浓厚的文化意蕴和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从“名字”到“名号” 古人的称呼原来有这么多讲究

古代人的称呼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至于一般平民百姓之间如何称呼,因为没有史书记载,已经不是很清楚了。
鱼取 生:应该是鲰生。

(1)寡人:表示谦称 (2)陛下: 表示敬称 (3)夫子: 表示敬称 (4)足下: 表示敬称 (5)臣: 表示敬称
(6)独夫:表示贱称 (7)公: 表示敬称 (8)不才:表示谦称 (9)妾:表示谦称 (10)子: 表示敬称
(11)竖子:表示贱称 (12)上: 表示敬称 (13)愚:表示谦称 (14)下:表示谦称 (15)君: 表示敬称
(16)鲰生:表示谦称(17)孤:表示谦称 (18)丈人: 表示敬称 (19)卿: 表示敬称 (20)老妇:表示谦称
鄙人,老夫,
自称称名,表谦虚;
称人称字,表尊敬。
饿,陕西那里方言都说:饿的神来,
文章标题: 先秦时代称谓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4196.html
文章标签:先秦 称谓 时代

[先秦时代称谓]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