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2-10 18:01:4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武则天会被“神龙政变”逼下台主要原因是其晚年疏于朝政,宠幸张易之、张昌宗使得其二人插手朝政,引起了政局的复杂化,迫使张柬之等行动以稳定朝廷。至于狄仁杰,早在“神龙政变”几年前就已病逝了。
684年九月,武则天改元光宅,改洛阳为首都,至此进入女皇时代。晚年后在狄仁杰等人的建议下,认识到李唐才是众望所归,在经过多方权衡之后立李显为皇太子 。至此,国泰民安,后事业也已安排妥当,作为一代女皇,该享受享受了。整日待在皇宫享乐,加上身体垂暮,更不上朝,很多朝事都通过最宠幸的面首张易之、张昌宗两人来传达。连权高势重的武姓子弟武承嗣、武三思等都争着追捧他们,甚至为他们执鞭牵马。二人也越发不可收拾,陷害宰相和众臣,打压皇室,因此引得这两方人员都不满,但无计可施,只得压抑住。
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卧床不起,只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侍侧,生怕生变的张柬之连同众大臣和禁军,以张氏兄弟要谋反为由,带兵冲入皇宫,将二张斩杀,随后要求武则天提前让位于李享,武则天也自知大势已去,便禅让位帝位。因为改年为神龙元年,故该事件被称为“神龙政变”。
一代明相狄仁杰生于630年,691年九月由洛州司马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书事务成为宰相。692年被酷吏来俊臣诬告谋反被下狱,后靠其聪明逃过杀身之祸,但也被贬。直到696年武则天为了稳住契丹作乱的局势再次启用他为魏州刺史 ,697年再次拜相。700年九月狄仁杰病逝,终年七十一岁。值得一提的是主导神龙政变的张柬之就是狄仁杰推荐给武则天的。
狄仁杰的晚年蛮坎坷的,虽两次拜相,但是被来俊臣诬陷,差点就被杀了,等他第二次拜相之后,一直受到武则天重用。而且因为其德高望重,即使是死后,也先后被武则天、李显、李旦等人追封。所以说,狄仁杰的一生,可谓是声名赫赫。唐朝时期,曾冉冉升起许多名臣,狄仁杰就是其中之一。他这个人,根据历史记载,似乎没什么黑点,似乎也没什么坎坷,唯一的坎坷就是来俊臣诬陷他谋反,那次他差点送了命。
一、被来俊臣污蔑下狱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掌权的女帝,她的掌权之路也是极其坎坷的,因为朝中朝臣基本上都是支持李唐的世族大家,所以武则天就十分喜欢用那些寒门出身的酷吏,来当她的犬牙。来俊臣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位,来俊臣最大的可以拿来吹嘘的,大概就是他曾经真的差点就杀掉了狄仁杰。那是长寿元年,来俊臣诬陷包括狄仁杰在内的一众大臣谋反。当时的狄仁杰,实际上已经位于宰相之位,谋反也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但是狄仁杰并没有去喊冤,而是当场认罪。
因为狄仁杰认罪态度良好,来俊臣就没有对他严刑逼供,看守防范也不是很严,这就给了狄仁杰机会。他向狱卒借来笔墨,然后以衣服作为纸张,写下了冤屈,并将这个写有冤屈的布料塞入衣服,给了自己的儿子狄光远。狄光远将这个布料呈给武则天,于是武则天开始自己过问起狄仁杰的所谓谋反案件。案情真相大白,狄仁杰逃脱了死罪,被武则天贬去彭泽当县令,一撸到底。不过,虽然狄仁杰被武则天贬去当了县令,但是当朝中有人想要加害狄仁杰的时候,武则天断然拒绝了他们。
二、被帝王信赖且重用696年,契丹来犯,武则天启用狄仁杰,转过年来,狄仁杰再次拜相。这次拜相之后,狄仁杰得到了武则天的重用。而且,就连武则天想要立太子,在自己儿子和武姓侄子之间摇摆不定的时候,他也据理力争,让武则天放弃立武姓子孙为继承人的想法。而且,狄仁杰还为朝廷提拔了很多忠臣,后来逼宫武则天的张柬之、景辉等人,都是狄仁杰一手提拔起来的。
狄仁杰不仅仅受到帝王武则天的重视,在百姓心中呼声更高,在官员眼中更是顶尖人物。到了700年,狄仁杰病逝,武则天悲痛不已,不仅痛呼“上天为何要这么早夺走我的国老”,而且罢朝三日。所以说,狄仁杰的一生,确实是相当显赫的,虽有波折,但是他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化险为夷。
民间形象中的狄仁杰是个刑狱高手,其实狄仁杰最大的贡献在他晚年复相后,成功劝说武则天归政李氏,并为“后武周时代”储备了大量人才。
狄仁杰没有显赫的家世,他以科举之路,一步步从基层打拼出来。六十岁之前,狄仁杰大多在地方任职,做过判佐、法曹、刺史、巡抚等官职。“神探”的大名,就是在那段时间流传出来的。
狄仁杰为官,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到哪儿都能赢得非常好的官声。在当豫州刺史期间,宰相张光辅领兵前往豫州平定李贞叛乱,结果张光辅纵兵劫掠。狄仁杰不顾政治前途,怒斥张光辅平定了一个李贞,却制造了一万个李贞,他当面指斥说:
“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其暴横,无罪之人,肝脑涂地,此非万贞何耶?且凶威协从,势难自固,及天兵暂临,乘城归顺者万计,绳坠四面成蹊。公奈何纵邀功之人,杀归降之众?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如得尚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
意思是你平了一个乱臣,自己其实比李贞还要祸国殃民,你已经搞得民怨沸腾,我只恨手上没有尚方宝剑,否则一定砍下你的头!
为了百姓,跟顶头上司这么说话,扒扒史书,还真罕见!结果张光辅回朝后,一份弹劾书,将狄仁杰贬到偏远的复州。
从以上经历,我们大致就可以勾勒出狄仁杰的基本形象:一是为人耿直,不畏权贵;二是心里装着老百姓,装着天下大义;三是忠贞奉公,没有私心;四是个人能力出众,勤于政事,造福一方。
重点说一说狄仁杰复相后,做的两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第一件事是说服武则天归政李氏。
武则天代唐立周后,关于继承人的问题,纠缠了将近十年之久。朝中大臣,分成了明显的“挺李派”和“挺武派”两大派系,两派的政治斗争相当激烈,相当残酷,十年间,无数大臣因此延伸的政治事件而丧生。
通常认为,母子之情肯定要大于姑侄之情,况且武则天与娘家兄弟关系不好,几个哥哥被她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太子候选人武承嗣和武三思就是被从流放地赦免回来的。
但是武则天不这么想,她有一块心病:皇位是从儿子手上抢过来的,假如再还给儿子,总有一种得位不正的感觉。
所以,作为政治女强人,她非常忌惮大臣们谈“归政”。“归政”有拨乱反正的意思,难道我武则天是乱臣贼子?
由于这个原因,大批的朝臣丢了性命!
狄仁杰是怎么说服武则天的呢?他不谈政治,就问武则天一个古人不得不面对的,今天的人看起来有点好笑的话题:你百年之后,将来谁祭祀你?
你死了之后,谁给你烧钱化纸,谁给你送饭吃?这种事今天的人不大当回事,无非是寄托对先人哀思的一种表达方式,古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祭祀是最重要的事,祭祀不正,自己就是孤魂野鬼。对一个皇帝来说,混成这样,生前的荣耀都是空的!
狄仁杰说:“从来就没有侄子祭祀姑姑的!”是啊,按照宗法制,女人出嫁随夫,你武则天再牛,也是李家媳妇,你只能跟随丈夫,接受子孙祭祀,对武氏来说,你就是外人。外人祭祀是不符合礼仪的,祭祀也是白祭祀!
武则天心沉了下去,思绪良久,最终决定复立三儿子李显为太子,武李之争落下帷幕。
这么说太“白开水”!难道武则天自己就没想过这个问题?早在武则天登基的第二年,洛阳人王庆之纠集党羽,上表请求册立武承嗣为太子,时任夏官侍郎李昭德,杖毙王庆之。事后,李昭德对武则天说:
“自古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以亲亲言之,天皇,陛下夫也;皇嗣,陛下子也。当传之子孙为万世计。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又立承嗣,臣见天皇不来食矣。”
原来,狄仁杰无非是贩卖李昭德的版权而已!问题是,为什么后人只记得“侵权”的狄仁杰,而忘记了“原创”李昭德?武则天对李昭德的建议无动于衷,换了个人,原意复说,她就接受了?
这就是狄仁杰比李昭德的高明之处。李昭德陷于派系之争过深,早就贴上了“挺李派”的标签,在武则天的眼中,李昭德的话虽然有道理,但是屁股坐得不正,甚至意图有点恶劣。
狄仁杰则不一样,武则天视他为心腹,为股肱之臣,认为他就是自己的“贴心人”,是坐在自己一边的同伙。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尊敬,已经远远超出了君臣关系,她从来对狄仁杰不直呼其名,而是称之为“国老”。在李显复立这件事上,《新唐书》记载: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於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仁杰降拜顿首,曰:“太子归,未有知者,人言纷纷,何所信?”后然之。
这段故事,易中天先生做了一点小小的改动,他把狄仁杰的“涕下”移到了拜见李显时,又增加了武则天见状后,也泪流满面,说了句:“你不是朕的忠臣,你是大唐的忠臣!”
看了易先生的改动,我也差点泪流满面!
女强人在这一瞬间,回到了女人的属性。人性回归,什么事情就会回到本源,就能看得更清晰,所有的云雾就容易被吹开。
这就是狄仁杰的高明之处,狄仁杰难道不是跟李昭德一样,是“挺李派”吗?武则天难道看不出来吗?答案是显然的,差异究竟在哪里呢?
其实,立武还是立李,对武则天来说不可回避,她自己也在两个选项之间犹豫,所以,她本不忌讳谈这个问题。但是如果这个问题,被牵扯上对武则天的否定,那就要出大事了,掉脑袋的无一不是如此!
这就是区别!
第二件事是为“后武周时代”储备人才。
狄仁杰复相后,推荐和选拔了大量的人才,进入国家枢要。《资治通鉴》记载:
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桃李满天下,就是出自狄仁杰。其中,尤以推荐张柬之最为典型。
张柬之比狄仁杰还要大五岁,标标准准的大器晚成。狄仁杰数次推荐,武则天才将张柬之从长史,提拔为刺史。狄仁杰对武则天说:我推荐的是宰相之才,你这不算提拔,要用张柬之就要快,他已经老了!
果然,武则天提拔张柬之为相,那一年张柬之已经七十多岁了。
我们看《资治通鉴》列出来的名单,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奥妙:这些人都是神龙政变的主角!
神龙政变发生时,狄仁杰已经去世整整五年。从时间和狄仁杰对武则天的情感来说,似乎狄仁杰不大可能是这次政变的策划人,不过这其中难道就没有一点关联吗?
我认为,狄仁杰临终前,就未来政治格局,一定对张柬之有过交代。比如如何保证政权平稳过渡到李唐?比如李显的不明,及武三思和韦氏的勾结该如何防范?比如二张该如何正确利用?又比如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未来的政治价值如何发挥?等等!
很可能,张柬之、姚崇、桓彦范等人,就是在政治导师狄仁杰的布局下,组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治联盟,时刻关注着帝国的每一个动向。从这个角度讲,神龙政变其实是秉承了狄仁杰的政治布局!
这就是狄仁杰的晚年,为李唐复兴所做的两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狄仁杰确实是武周时期的一个奇迹,能得到武则天的信任和尊重。君臣关系是很和谐的,但狄仁杰生前做了两件大事,间接导致了后来武周政权的灭亡。
这第一件大事就是劝说武则天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也就是说将来还政于李唐王室。其实这件事在当时有很多人在做,当时的一大部分大臣都是李唐旧臣,他们忠于武则天,更忠于李家。也就是说在他们心中,武则天实际上是一个代家长的角色,替太宗和高宗守着这江山,然后传给她的儿子们。所以他们中很多人一直在做的就是让武则天立儿子为太子。
但是有时候一件事能做成必须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武则天登基之初是不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的,她建立的是武周政权,姓的是“武”,而她的儿子们是姓“李”。这是最令女皇帝头疼的地方。立或者不立似乎都是不完美的,而武家可不可以立呢?武家她有几个侄子比如武承嗣和武三思,都是太子的竞争人选,也在为成为太子而努力,但同样的,立不立侄子对于武则天来说也都不是完美的。
武则天在登基之初的几年内都在摇摆不定,而武周初期最坚定的拥李派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昭德,李昭德一手粉碎了武承嗣想成为太子的野心,并极力打击酷吏,可以说是一个难得的忠臣,他劝说武则天的话就是儿子比侄子要亲,没有侄子给姑姑祭祀的道理等等。武则天承认李昭德说的是事实,但当时并不甘心,所以还是左右摇摆,而李昭德本人因为独断专行,太过刚烈,所以不仅得罪了酷吏,也为朝臣所不喜,最终在697年被酷吏来俊臣害死。
而狄仁杰要温和的多,他同样是忠于李唐和武则天的,但他的手段显然要温和许多,也更能理解武则天,所以总是选择合适的时机劝说武则天,而到了696年左右,实际上武则天自己也已经认识到了非立自己的儿子不可,又加上狄仁杰在一边劝说,终于武则天决定接回庐陵王李显,让他做了太子。
狄仁杰做的第二件事自然就是向武则天推荐了张柬之,我们都知道,705年的神龙政变正是张柬之主导的。张柬之是真正大器晚成之人,可以说是经过了磨难的,但是却是一位具有大才的人,可堪大用。狄仁杰两次向武则天推荐张柬之,推荐的职位就是宰相,这对于当时张柬之的官职来说就是跃了好几级,当然,武则天并没有一下子就让张柬之做宰相,而是慢慢地提拔,后来姚崇又向武则天推荐了张柬之,武则天终于让张柬之做了宰相。张柬之做宰相的时候是704年,那一年他80岁,比武则天刚好小了一岁。
张柬之当宰相的时候正是多事之秋,武则天对朝政越来越懈怠,而且身体也越来越差,而武则天的男宠二张兄弟干涉朝政,大臣们越来越难见到武则天。一种恐惧笼罩着大臣们。大家都感到了来自于二张兄弟的威胁,而武则天又总会护着二张,无论二张做的多么过分,都不会被苛责。于是张柬之上位之后就开始联络大臣,决定武力除掉二张兄弟。后来发动神龙政变的五王中包括张柬之在内有三人是狄仁杰推荐的。
神龙政变的结果就是二张兄弟被杀,武则天被逼下台,李显继位,很快武周政权土崩瓦解。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实际上,逼武则天下台只是神龙政变的副产物,如果武则天后期没有宠信二张兄弟,她是可以体面的死去,然后他的儿子继位,重新恢复李唐王室,并不必在生前眼睁睁看着武周政权轰然倒塌,而她自己也被软禁了起来。
其实,狄仁杰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武则天好,为了将来的大唐好。但可能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所做的竟在以后间接推翻了武周政权。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