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有哪些????
那些著名的物理学家没有什么可以多说了,诸如邓稼先等等耳熟能详的也没啥好说,我觉得值得铭记的,
是那些出师未捷身先死,做了很多工作但知名度不高的物理学家,比如我国的南仁东教授。这里我先贴出
一些,以后可以更新补充。
陈华生(Herbert Chen) March 16,1942 – November 7, 1987
2021年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了日本的超级神岗和加拿大的萨德伯里中微子实验的领导人/发言人,以表彰两
者发现大气中微子振荡和太阳中微子味转换。
而陈华生是萨德伯里中微子实验的重要奠基人。
他出生在战乱年代的重庆,1955年通过美国的难民法案举家移民到美国(因为移民美国,这也是他在国内
没有新闻炒作的原因)。他的童年极其凄苦,先是经历了战乱导致营养不良,后在美国又过早地失去双
亲,只能通过努力,在奖学金和打工的压力下完成了学业。
虽然生活艰难,但是他在中微子实验方面逐步展露了才华, 1975年他领导了洛斯阿拉莫斯的E-225实验,
最早测量了电子中微子与电子的弹性散射反应,给80年代发现中性波色子奠定了基础。
1976年,他在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工作,和CIT的科研人员一起开发了早期的液态氩气时间投影腔装置。这
种装置至今依然应用在探测中微子和暗物质的实验前沿里,比如dark-side,DUNE等实验。
1984年,他独自一人作为作者,发表了使用重水装置来探测太阳中微子,由此可以区分太阳中微子是否发
生了味转换,从而解决太阳中微子丢失的谜题。在之后,他进一步提出了中微子天文观测站实验的概念,
这在1987年神岗实验发现超新星中微子得到了验证。
随后,他在美国和加拿大两地奔走,请求将用于核工
业的重水提供给基础科学研究,将深层地矿开发成极深地下实验室。项目在1987年左右启动。
然而,早年的营养不良,加上之后的操劳,他在1986年的时候被诊断出了白血病,很快在1987年11月去
世。此后,他团体里的加拿大科学家麦克唐纳德接过接力棒,实验在90年代初期建成。这项实验因为用到
了当时不少新技术,项目组克服了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终于在2002年的时候达到了测量目标,解决了20
世纪60年代提出的太阳中微子丢失之谜。
陈华生的遗像一直挂在萨德伯里中微子实验室的地表行政建筑内,这个建筑每年在一定时期对访问学生开
放,供大家瞻仰。
1 石申 天文学 战国时期 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 石申--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西汉后,人们尊称“天文”一书为“石氏星经”。书中标有 121 颗恒星的位置,书中还记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及交食等情况。石申编制了最早的星表。并称之“少阳”已认识到能自身发光。
2 刘焯 天文学 隋代 《皇极历》刘焯--隋代天文学家。创制了《皇极历》,他首先考虑到了日、月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计算日月视运动的速度。同时他把差岁改为 75 年差一度。
3 一行 天文学 唐代 《大衍历》一行--唐代天文学家。他编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大衍历》,它包括十篇历议,是古代非常先进的历法。早在公元前 13 世纪,中国人以太阳和月亮运动为依据,创立了一种阴阳历法。
4 杨忠辅 文学家 南宋时期 《统天历》杨忠辅--中国南宋时期天文学家。他创制了《统天历》,他确定回归年长度为 365.2425 日。并发现回归年长度有消长现象。
5 洛下闳 天文学 汉代 赤道式仪器洛下闳--中国汉代天文学家。改创了赤道式仪器,定下了赤道式浑仪的基本结构。
6 苏颂 天文学 宋代 天象仪苏颂--中国宋代天文学家。和韩公廉合作制成了天象仪及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第一架天象仪。有 8 人高,每层有门,一到时间门开,木人出来报时。(后面有漏壶和机械系统)。
7 莘七娘 10 世纪 孔明灯,走马灯莘七娘——在10世纪时发明了松脂灯(孔明灯)作为打仗时的信号灯,这是中国人最早利用热气球。同时发明了走马灯,这是航空燃气涡轮的始祖。
8 裴秀 224~271 创立了绘制平面地图的理论“制图六体” 裴秀——在中国最早创立了绘制平面地图的理论“制图六体”。并绘制了《禹贡地域图》。
9 马钧 机械设计 三国时代 龙骨水车(又叫翻车)马钧——魏国人,杰出机械设计和创造家。三国时代创制了龙骨水车(又叫翻车),他能连续提水,灌溉用的水机具——桔槔。结构非常巧妙,有天下之名巧之称
10 李春 桥梁设计 605~617 赵州桥 李春—— 605~617 年,首创了在主拱图上设小腹拱的敞肩式拱桥。有名的赵州桥就是他设计的。
11 丁缓 发明家 汉代 被中香炉、常满灯、旋转风扇 丁缓——汉代,在 180 年生于长安。发明的物品有被中香炉、常满灯、旋转风扇,有长安巧工之称。
12 沈括 科学家 宋朝 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沈括—— 1031~1095 年,宋朝科学家,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13 蔡伦 62~121 纸 蔡伦—— 62~121 年,蔡伦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造纸成功。 105 年将此发明报皇帝。于 114 年被皇帝封为龙亭侯。当时人称纸为蔡侯纸。 12 世纪,造纸术间接传到欧洲。 13 世纪,蒙古人用蔡侯纸在波斯发行第一批纸币。 14 世纪,朝鲜、越南、日本也开始使用纸币。纸牌然后经由阿拉伯国家再传到欧洲。
14 毕升 1041~1048 活字印刷术 毕升—— 1041~1048 年,中国北宋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15 杜诗 91~不祥 水力鼓风机 杜诗—— 91 年,河南人。首创了水力鼓风设备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动风扇鼓风。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风机,比欧洲早了 1100 年。
16 浦元 三国时期 淬火技术 浦元—— 300 年,三国时期。首创淬火技术,使钢刀坚而有弹性。
17孙子 三国时期 孙子算经 孙子—— 300 年,乘余定理的起源一题为“物不知数”,写了“孙子算经”一书系统论述了筹算记数制。
18 秦九韶 数学 1202~1247 创立解一次同余式的“大衍求一术”和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正负开方术 秦九韶—— 1202~1247 年,中国数学家。写有《数书九章》,创立解一次同余式的“大衍求一术”和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正负开方术。
19李治 数学 测园海镜李治——中国数学家,著有“测园海镜”是中国第一本系统改述“天元术”的巨书。
20 沈括 宋朝沈括发现用细线系在磁针的中央(指南针),并将其悬挂起来。经过观察、发现,写进了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以后人们把用磁铁制作的针成为指南针,还有指南桌。 13世纪到东方玩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见到了指南针,并把它传到了欧洲。
21 墨子 公元前 400 年 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论点 墨子——公元前 400 年,墨子一书论述了杠杆平衡,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论点。
22 张衡(78-139),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1]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23 祖冲之(ZǔChōngzhī ,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在数学方面,他写了《缀术》一书,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可惜后来失传了。《隋书·律历志》留下一小段关于圆周率(π)的记载,祖冲之算出π的真值在3.1415926(朒数)和3.1415927(盈数)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这一纪录直到15世纪才由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打破。祖冲之还给出π的两个分数形式:22/7(约率)和355/113(密率),其中密率精确到小数第7位,在西方直到16世纪才由荷兰数学家奥托重新发现。祖冲之还和儿子祖暅一起圆满地利用「牟合方盖」解决了球体积的计算问题,得到正确的球体积公式。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采用了391年加144个闰月的新闰周;首次精密测出交点月日数(27.21223),回归年日数(365.2428)等数据,还发明了用圭表测量冬至前后若干天的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在机械学方面,他设计制造过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等。此外,他在音律、文学、考据方面也有造诣,他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是历史上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中国古代科学家:蔡伦、张衡、张仲景、祖冲之、郦道元、贾思勰、孙思邈、毕升、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徐光启、裴秀、葛洪、僧一行、苏颂、王祯、宋应星、王清任、梅文鼎。
蔡伦:从小就到皇官里去当太监,担任职位较低的职务——小黄门,后来得到汉和帝信任,被提升为中常侍,参与国家的机密大事。他还做过管理宫廷用品的官——尚方令 ,监督工匠为皇室制造宝剑和其他各种器械,因而经常和工匠们接触。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创造精神,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当时,蔡伦看到大家写字很不方便,竹简和木简太笨重,丝帛大贵,丝绵纸不可能大量生产,都有缺点。于是,他就研究改进造纸的方法。
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带领工匠们用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等原料来造纸。他们先把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等东西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浸渍相当时间,再捣烂成浆状物,还可能经过蒸煮,然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这样就变成纸了。
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的,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
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烫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
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夜深人静,当他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时,果然倒挂着,他感到多么高兴啊!他想:这北斗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
张仲景:尽管医术高明,远近闻名,但他遵照其叔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教诲,除了勤学实践过去医学著作外,只要听到哪里有名医,有治病的好方子,就去拜师,就去寻求。范牧在《张仲景的传说》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南阳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无子女,后继无人,没法将医术传给子孙,慢慢愁成病了。他的病谁也看不好,病越来越重。张仲景知道后,给他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各一斤,搓成团,外用朱砂涂上,叫他一顿吃完。沈槐看了药方,觉得很好笑,叫家人按方做好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药丸取笑张仲景,天天如此,但不知不觉间病就好了。沈槐这才恍然大悟,对张仲景又佩服,又惭愧。张仲景去拜望他时说:“我们做郎中就是为百姓造福,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轻人不都是先生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沈槐听了,感到很有道理,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郎中。
张仲景有一个好友叫宁远,有一天去仲景家玩,闲谈间张仲景看了宁远的气色,又为他把脉,说他患了消渴之症,现尚初发,三月之后,头痛不眠,尿的次数增加;六个月后,饥渴难忍,小便浓稠;一年之后,背生疽疮而死。于是开了一个药方给宁远。宁远回家后,认为仲景故弄玄虚,将药方撕碎扔掉。六个月后他的病情发展确如张仲景所说,才急忙去找张仲景。但仲景说,已经晚了,准备后事吧。宁远想,反正六个月后难免一死,不如现在去游山玩水。一年后,宁远回来去拜访张仲景,张仲景一见,十分惊奇,认为他一定遇见神人了。宁远将他游山玩水到了茅山,在清玄观当童仆,老道给他治病等事告诉了张仲景。张仲景听完后深感山外有山,于是离开家乡,奔赴茅山求师。
祖冲之: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其他的科学家还有很多。
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的,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
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烫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
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
蔡伦造纸
从小蔡伦就到皇宫里去当太监,担任职位较低的职务——小黄门,后来得到汉和帝的信任,被提升为中常侍,参与国家的机密大事。
他还做过管理宫廷用品的官——尚方令,监督工匠为皇室制造宝剑和其他各种器械,因而经常和工匠们接触。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创造精神,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蔡伦看到当时大家写字不方便,竹简和木简太笨重,丝帛太贵,丝绵纸不可能大量生产,而且都存在缺点。于是,他就研究改进造纸的方法。
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带领工匠们用树皮、麻头、破布和破渔网等原料来造纸。他们先把树皮、麻头、破布和破渔网等东西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浸渍一段时间,然后捣烂成浆状物,再经过蒸煮,最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这样就变成纸了。这种方法造出来的纸,不仅体轻质薄,很适合写字,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由他监制的纸被人们称为“蔡侯纸”。
中国有科学家和实验室吗?
当然有了而且有很多中科院 院士都是科学家望采纳,谢谢
这个是肯定有,毫无疑问的,不说国家层面的,高校跟大企业都有,例如华为我知道的就有个诺亚方舟实验室。
这是有科学家和实验室的,而且实验室的主要布置原则如下:
第一、实验室规划布局
在进行功能布局之前,首先要对目标实验室进行详细了解,制定初步规划布局。
1.设计现代化实验室,首先要确定实验室性质、目的、任务、依据和规模,确定实验室功能及规模大小。
2.室内空间如何利用,根据不同模块制定相对应的房间尺寸等。
3.地面要针对不同环境以及实验内容使用相应的材料,这里注意不要使用大理石地面,常用的有PVC地面和还氧树脂地面,也有使用瓷砖。除了要注意类型外,还要注意通风以及上下水管道的位置等。
4.墙体,包含承重墙,承重柱,窗台等位置都需要确认清楚,因为这些在后期施工中会经常出现问题。
第二、实验室工作台
对实验室进行规划设计,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放置相对尺寸工作台,如坐式工作台的高度通常在750-850mm之间,如果男性实验员占较高比率也可考虑900mm高。站式高度则在850mm-920mm之间;工作台的长度通常宜考虑每人1200mm(最小不应小于1000mm),而有机化学实验台则须考虑长一些,可取1400-1600mm。试剂架高度为1200-1650mm之间;而高柜可达1800-2000mm等。实验台的设计模式的重点是安全性和方便性,有以下几种常用的设计模式:
1.小岛型:最常见一种模式,常用于大空间,空间较长的室内形式,优点是人员流动顺畅。
2.半岛型: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应用方式,适用于狭长的空间
3.L型:适用于较为窄小的房间
除此三种外,U型与一字型:此两类工作台较为常用,在设计化学分析实验时,通常在实验室中央配置从两边都能方便操作,两侧分别配置实验台、测试台、通风柜、药品柜、干燥柜等,还有相应的净化台、恒温恒湿设备,为了尽可能的增加使用空间,还需要配备一些平面型实验台。为了便于操作,还需要使用特殊的气体配管,都需要尽量接近分析仪器。
考虑到有些实验需要使用水池台和干燥台,也需要在附近搭建。
第三、安全通道
实验室规划布局至关重要的就是安全通道。
安全门:作为疏散通道门宽900-1500mm,其中单门一般为900mm。,双门有1200mm、1400mm、1500mm等。
安全距离:对于主通道来说,若两个实验台双面操作,距离应≥1500mm;单面操作≥1200mm(而现在学校的实验室通道基本未达到此要求);有排毒柜的话,距离应≥1500mm,且特别注意排毒柜不能放置在靠近门口的位置。
通道距离:一般建筑内部的消防通道最小宽度是1200mm,而实验室则不同,最少应留1500mm宽。
中国是有科学家以及实验室的。
科学家和实验室是一项研究的必备,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并且一直投入大量的金钱引进相关设备,对此支持
我国古代科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技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写作思路:从几个方面写出为什么古代有能够创造出世界瞩目的科学家,而近代科技如此发达,却没有再出现轰动世界的科技发展。
正文:
一、科技人才应该专业搞科研,太多的兼职分散精力,不能全身心的投入科技研究中。我国古代科技人员-般都比较专,全身心地投入一方面的研究,今天我们的科学家身上的职务都上双数了,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种现象,科学家们每天出席的会议就会占满所有时间,哪来时间去搞科学研究。只有科学家把大部分时间去搞科学研究才会有好的科技成果。
二、 注重平时劳动经验,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进而创造成果。我国古代科技成果很大一部分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他们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的聪明才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是一些劳动技巧和科技成果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智慧与勤劳。虽然今天生产都己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更需要我们去实践,这样才会发现生产中的问题,进而增加自身经验,为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注重教育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古代科技人才虽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但从小他们就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许多的教育,他们都不拘泥于传统。今天我们的教育虽然相对古代更全面,更现代化,但却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这就说明我们的教育有问题了,需要我们去反思。
只有改变现有的教育方式,激发出人的创新潜意思才会创造出杰出人才。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并不能从古代科技文明中得到多少启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意识到现有的一些食物阻碍我们的创新,不能像古人那样创造出影响人类几个甚至是永远的成果。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通过我国国内的一些有识之士,以及广大教育、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会使我国像古代那样,创造出在世界范围内有长时间深远影响的科技成果及杰出人才才。
追求真理。这是一些人生的意义。有些事情是更有意义的事情。像追求真理科学研究就是如此。我们不仅要活着,还要活的有意义。
中国古代没有追求真理的文化土壤,根本培养不出追求真理,现身科技的科学家。中国自古重文化轻科技,国家选举官员,考核的是品行和礼仪,根本不在乎你是否发明了织布机或者地动仪。 中国古代,从来没有对任何事物下过准确的定义,也从来没有严谨地证明过任何一个理论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哈雷彗星,事中国人最早发现并记录下来的。《春秋》中记载:(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
但在科学那么不发达的情况下,科学家们依然能够在追求真理,献身科技的事业上奋斗终生,而我们现在的人更应该以前辈为模仿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画卷里,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无数的光辉业绩,一个又一个科学巨人取得了不朽的科学,成就,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奇迹和科学成果。
文章标题: 中国古代有科学家嘛 他们有自己的实验室嘛 他们靠什么养活自己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3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