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贾家被抄和贾雨村有什么关系?
因为贾雨村向官员们告发了贾府窝藏甄家罪产的事。
在贾府被查抄时,贾雨村落井下石,向官卒透露了贾家窝藏甄家罪产一事,使贾家人被革去世职,贬为平民。
贾雨村贪财好色,为官时期做了许多伤害百姓的事,最后,贪赃枉法的贾雨村被当官的门子所查。门子就治了贾雨村的种种罪,抄了他的家,贾雨村被发配流放到东北异地,在那苦撑了几年,就一病而亡了。
扩展资料:
贾雨村的人物特点
曹雪芹笔下的贾雨村,从一个穷书生起,反反复复历经了几次官职的升降,揭开了官场的内幕,完美地演绎了一场官场现形记。
在封建的社会里,贾雨村从一个坦真有学识有才干不知弄虚做假的谦谦君子,转变成腐败官场中连人格与人性丧失的奸狡圆滑世故残忍利欲熏心,善于巴结与奉承权贵的人。贾雨村的身上,曹雪芹不仅描述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黑暗,更表达了作者对那个社会的深痛厌恶与唾弃。
通过贾雨村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当时一些“幸运”的读书人完整而又悲惨的命运,读书,进京大考、高中居官、体尝官场黑暗、经历人性的转变、循私枉法、巴结勾结权贵、革职、上枷锁、获罪,这一循环不变的规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贾雨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楼梦
《红楼梦》里的贾家被抄时贾雨村向官员们告发了贾府窝藏甄家罪产的事,使贾家人被贬为平民。
《红楼梦》中的贾雨村是个忘恩负义的人,在贾府被查抄时,他反而落井下石,向官卒透露了贾家窝藏甄家罪产一事,使贾家人被革去世职,贬为平民。
关于他的结局描述是:贾雨村后来巧遇了薛宝钗,两个人情投意合,便结为夫妻。但好景不长,贾雨村的贪赃枉法之罪被钻营的门子所查。
门子此时已是加官封爵的人,门子就治了贾雨村的种种罪,抄了他的家。贾雨村被发配流放到东北异地,在那苦撑了几年,就一病而亡了。
扩展资料:
贾雨村本是出生于诗书仕宦之家的读书人,向往通过科举实现光宗耀祖的理想。但是到他这一辈,祖宗根基已尽,只剩他一身一口,又穷困潦倒,连进京赶考的盘缠都没有了。
幸亏得到甄士隐的资助,得以进京参加殿试,高中进士,外放做官,坐上了知府。但是贾雨村恃才傲物,贪腐却又不熟谙官场套路,以致得罪了同僚,参他个情性狡猾,擅纂礼仪。
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被革职了,丢掉了寒窗数十载换来的功名。
无奈之下,他做了巡盐御史林如海的西宾,教授林黛玉。偶遇旧时熟人古董商冷子兴,告知他金陵贾家的与朝中的关系,让他茅塞顿开。
通过林如海的关系,央请工部员外郎贾政疏通关系,恢复官职。原本贾雨村贪腐还是一个人在战斗。
他没有贪腐的关系网,自然受到其他官员的排斥。后来他进入了这个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中,成为其中的一分子,由个人贪腐变成了集团贪腐的一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贾雨村(人物结局)
闲话贾雨村《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其中叙及二人甄士隐、贾雨村。盖雪芹为了将真事隐去,而写一人曰“甄士隐”云云。又因雪芹谦称“虽我不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故又写一人曰“贾雨村”云云。(笔者甚惭愧,雪芹都自称不学,下笔无文,敢问天下间孰还敢称学,下笔有文?)首先我们来看甄士隐这个人,当然最开始的时候,他是不可能知道贾家的事,也没有什么好关注的,梦中见到了石头要下凡这件事,他的身份至多不过是金陵十二副钗之首“香菱”的父亲。但后来自从他遇见那跛脚道人顿悟又随之走了之后,一切便不同了,他便不在是个凡人了,而是一个地仙。当然这一切也正是雪芹所设计好的,让他从此转到了暗处,在书中再也没有露过脸,看起来这便是个再无用的人。其实不然,他和贾雨村正是一明一暗,两线注意着贾家的一举一动。甄士隐注意贾家自然是因为他的女儿在贾家了,而他现又是地仙的身份(当然是跛脚道人传的法力),自不必现身,要不在宝玉受马道婆符咒快死的时候,那二仙怎么就能及时的赶到呢?不正是在暗中便能观察到的吗。或许这不是二仙人得到的消息,正是甄士隐观察到的,而告知二仙人让他们下去帮的忙。依我看来毕竟似二仙般人物是不可能天天守着贾家的,而甄士隐虽入道,却终归还有一份血缘亲情。或许又有人会问若是如此,那为何香菱在被夏金桂毒害的时候,甄士隐却为何不出手帮助呢?这就是因为他已经知道了自己女儿的最后结局,他无力挽回,或者说这是他女儿的宿命。本来甄士隐是不必去关心他女儿的,但这就是做父母的天性。而贾雨村作为被贾家间接提拔上去的高官,贾家的利益自然就关系到他自己切身的利益了。所以自然他也就会很用心去关注贾家的一举一动。其实要做到密切注意贾家这也许不是一件难事,只要买通贾家的一两个上层的奴仆也就够了,这对贾雨村而言根本就不是问题。我曾记得清雍正时期讲雍正眼线的事情,当时一大帮刚及第的学子聚在一起玩牌,而后少了张牌大家不欢而散。第二天皇帝召集这些及第的学子问他们昨晚都干了些什么,他们把昨晚事情说了一遍。雍正这时把那张牌拿了出来笑着说是不是这张,由此可知当时的眼线职业干的是多少的深入。但这样当然就有很多的事情不能完全看到,所以书中也就写到贾雨村经常跑到贾家去。自己亲自去探听情报,让自己能够更好的掌握自己前程钥匙的关键动向,就可以为自己的下步作打算了。对于甄士隐这个人物是暗线进行的,出于情节的需要,这个人物所具有影响并不是十分大,到他随道人走后,这个人物在明面的事情可以说是基本结束了。而最后这个人物是又必定要出来归结红楼梦的,这点续书倒也是写到的。而对于贾雨村这个人物,我想说,也正是因为他才让这部红楼织成了这样一个梦,红楼中的一切进行的似乎与他毫无关系,这确实。而冥冥中确又是他造成的这样一个梦。贾雨村一出来便是和甄士隐一起,我个人认为这也意味着这全书将由他二人携手归结。贾雨村这个人很有才华也很有抱负,由于甄士隐的资助他中了进士,选入外班,当了知府。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悔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一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性情狡猾,擅篡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被革职。后又阴错阳差进了林家,做了黛玉的西宾。一切的故事也便要开始了。我们先说黛玉吧,书中说这个女学生年纪又小,身体又极怯弱。而当时黛玉父母都是健在人间的,对于这样一个宝贝似的女儿,他们会不关心,他们会不爱护?在这样的环境下是绝对不会让黛玉养成那种孤僻,恃才傲物,目下无尘的性格。而能够接近黛玉,向她传输思想的就只有她的那个启蒙老师贾雨村了。那个时候的贾雨村正处在什么时期呢,他正在被罢免而郁郁不得志感怀身世自怨自艾,有才而无处使,对人性丑恶的厌恶,对那时的封建王朝有着极度不满的情绪的状况下,而这些又正好多都是黛玉的性格。当然贾雨村是不可能去有意把这些思想去灌输给黛玉的,但是不自觉把自己的思想加在书上或某件事上,对其评价,就这样贾雨村的思想也便被黛玉吸收了,而此时贾雨村也确实还是个大好青年,有抱负,有思想,有棱角。也正是因为贾雨村的这些思想造成了以后黛玉不被世所容,就象初时贾雨村不被世所容是一样的。若黛玉不受贾雨村影响,没有这么尖锐的棱角,或许后来的黛玉也便不会是那样,或许她会和宝钗很要好,或许她会去讨好贾府上下的人,那这部红楼便不是这个样子了。(更兼从贾雨村和冷子兴一大段对话中,可以看出他的反传统观念,具有新潮思想的人士——声讨道学,主张人性。)当黛玉母亲死后,贾雨村跟随黛玉一行人到了贾家。很快便被贾政看上,并推荐补了应天府的缺。而也正是在这任上,他又做出了一件引导红楼继续进行的事情。那就是第四回“薄命郎偏逢薄命女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在这件事中贾雨村不仅把香菱一笔带到了贾府,让甄士隐的这条暗线得以进行。更兼让宝钗到了贾府,让金玉良缘之说开始传出,终于促成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矛盾,浮出了这部大作的最表面的主线。我们试想贾雨村如以前一样,想做个好官,为民谋命,而不惧怕权贵,派人去抓拿薛蟠,或许薛蟠可能拒补。但此等杀人大事,只要一经往上报,便会引起重视,更何况杀人后凶手逍遥法外的。而且很可能会经小道传到皇帝耳中,想那宝钗去贾府暂住是为了什么的?就是报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而在贾府落脚的。做才人赞善之职当然是要检查家庭背景的,而若此时薛家犯了人命官司,可以说是家门歪风,这种人家出来的姑娘侍选官怎么会让她去选才人。那么宝钗自然就应该回去,而且更兼自己哥哥可能还被压在案。她怎么可能留在贾府,那这一段金玉良缘也就不了了之了。也就不会有后面宝黛二人那么多龃龉了。也就不会让黛玉感到可能宝玉会被抢而终日惶惶又不觉多留了那许多泪。可能红楼也会因此改变了。这两件事已奠定了贾雨村成为红楼的基石人物,为红楼牵了最长最明显的那根主线。而红楼也在他的导演下开幕了。至于以后的情节,贾雨村也略有插手。其中贾雨村有常去贾府联络感情,同时也是为了拉拢宝玉,贾家的下一代主子。这里就关系到一个问题,贾府被抄后,贾雨村是同样的事败而后在多年后碰见了甄士隐归结了这红楼梦,还是贾雨村在贾府衰亡后采取落井下石的态度,最后还是因为因果报应而成了一介布衣,悟通了一切世事皆幻事同时遇见了甄士隐。在这里很多是赞同第二种的,让贾雨村经历一场自己的幻象。而且还有一些人在这里认为宝钗后来嫁给了贾雨村,理由就是前面贾雨村吟的一个诗“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钗自然是宝钗了,时飞是贾雨村的表字。而人们又说他们两都是热衷功名的人,会走到一起是很正常的。在这里我要先表明我的观点,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宝钗是不可能嫁给贾雨村的。因为不管什么版本的本子,最后宝钗都是嫁给了宝玉,而宝玉最后出家,宝钗成了活寡妇。在封建时代,人们对妇女的名节也是看的很重的。宝钗当然也是深知这点,所谓烈女不嫁二夫。若是嫁了,自然会被人指指点点。宝钗是不可能犯这样的错误的,她不可能去逾越这个大妨。再者贾雨村屋中已有了扶正的妻室娇杏,叫宝钗去做小的,宝钗怎么可能同意?前八十回贾雨村办的最后一件大事就是帮助贾赦夺了石呆子的扇子。乍看这只能说明当时官场的黑暗与腐败,与情节的进行并无关系,其实不然。贾雨村是讹石呆子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下来,做了官价送了过来。贾雨村替贾赦办好了这件事情,贾赦难免要犒赏贾雨村。而且扇子又作了官价送了过来,本来用五百两银子买的,现在可能要子更多,这也就是所谓的黑吃黑。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所以贾雨村和贾赦狼狈为奸的还做过什么别的坏事情,书中没有叙述出,最后弄得贾赦借了孙绍祖家五千两银子,而把迎春当货物一样抵了出去。虽说这事情,贾雨村并没有什么多大的关系,但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许其他未有结果的几钗,如巧姐、妙玉等她们的结局,或多或少都与贾雨村有那么部分客观或主观的联系。由此亦似乎可以看出一部机关暗藏的红楼确实是玄机重重。由贾雨村这个开头出现,结尾结束的人物作为导演,可能未必被人看出,亦未必被人相信。当然这也只是笔者自己的个人想法而已,不过就算是雪芹重生,也未必了解自己的想法,暗藏在偶然下的必然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初读红楼-贾雨村篇
第二十七篇 讲述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启蒙老师-贾雨村,他才华横溢,有不凡志向,仪表堂堂,一心要入那黑暗官场中,闯荡自己的事业,也在腐败的官场泥淖中越陷越深,最终难以自拔,自食恶果!
贾雨村,名化,字时飞,出生于诗书宦官世家,无奈根基气数已尽,到了他这代已经穷困潦倒,虽然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日子过得窘迫潦倒,只能靠卖字画为生。
他仪表堂堂,生得腰圆背厚,面阔耳方,剑眉星眼,直鼻权腮,在古代也算一位颜值担当。
因为经济窘迫,他只能暂住于葫芦寺中,平日靠卖字画维持生计,一心想要进京赴考,无奈囊中羞涩,路费紧缺,幸遇得大善人甄士隐慷慨解囊,赠与他五十两银子和一些干粮衣服啥的。
此时的贾雨村书生气息较重,虽然受人恩惠却并无奉承之语,只是道声谢谢而已,第二日便不告而别,不卑不亢,志向远大。
顺利进京赶考的贾雨村,不负众望,一举考中进士,做了县令,后又官至知府。
在此期间,听闻甄家女儿英莲被拐子掳去,甄士隐伤心至极便出了家,贾雨村念及甄士隐昔日恩德,便资助甄士隐岳父封氏一家两封银子和几匹绸缎,并且承诺帮助找回故人女儿英莲。
贾雨村在任知府期间,满怀抱负,想要伸张正义,不谄媚上司,对下属又严厉,因此上上下下都对他十分厌恶,终于有一回,上司找到理由参奏了他一本,导致他被贬为平民。
被贬之后的贾雨村虽然满心不悦,却也不露于色,终日游历于大好河山之间,但心中抱负却无处搁置,因而内心深处蠢蠢欲动。
后经人介绍到了巡盐御史林如海家做教书学生,成为了十二金钗之首林黛玉的启蒙老师,也在林如海的裙带关系的帮助下与贾家和王家沾上了关系。
在林黛玉进京的时候,也随之而去,进了贾府见了贾政,贾雨村又在贾政的保荐下,做了应天府尹,重新进入了那黑暗的官场之中。
一心想走仕途之路施展才华抱负的贾雨村,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又重新陷进了那腐败的泥淖之中。
回到官场不久,贾雨村便碰到了一个棘手的案子,就是著名的葫芦案,薛蟠打死了冯渊,将冯渊从拐子那里买来的一个丫头抢了过来,这个丫头不是别人,便是贾雨村一直苦苦寻找的故人之女英莲。
贾雨村在得知此事后,本想惩恶扬善,伸张正义,救回故人之女,但经衙役小沙弥指点,那薛蟠是势力庞大的薛家大少爷,与贾府王府关系错综复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令他十分为难,一边是个人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和故人的女儿,一边是得罪不起的豪门大户,如果判断时势错误,不仅可能乌纱不保,还有可能小命都丢了。
在这左右为难的时候,贾雨村思索再三还是决定判定薛蟠无罪,并将故人之女英莲判给了薛蟠,导致英莲后期在薛家遭受非人待遇,最终结局悲惨。
贾雨村也因为这一次的抉择,彻底改了一往嫉恶如仇、惩恶扬善的风格,反而谄媚上司,拼命向有利势力靠拢,时常出入贾家和王家,成为了自己当初最看不惯的人。
有一回为了帮贾赦夺取石呆子家的扇子,尽然设计诬陷石呆子拖欠官银,导致石呆子倾家荡产并将扇子交上来充公赔偿,而后贾雨村以官价将扇子卖给贾赦,而石呆子生死未卜,这次贾雨村的做法就连贾琏都十分不耻!
贾雨村,在腐败的官场越走越远,越走越黑,或许是当初被贬平民使他意识到现实和理想差距太大,在官场之中没有“保护伞”是万万不行的,于是他为了讨好上级,可以不择手段地达成目标,最终放弃了他为官的初衷,或许这才是他的“奸雄”本性。
当他选择踏出那一步之后,故人恩情已经抛之脑后,报效国家替百姓伸张正义的理想也随风消散,步步高升成为了他的人生信仰。
恩人尚且如此,贾家对于贾雨村来说只不过是个跳板,成为了他在官场上晋升的工具而已。
当贾家破败的时候,他选择了落井下石,举报了贾家的罪行,使得贾家众人被贬为平民,昔日提携之情也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令其疯狂。
在官场的腐败泥淖中不断前行的贾雨村,为了权势,忘恩负义,落井下石,最后官至大司马,春风得意,人生巅峰。
但好景不长,就被昔日的衙役小沙弥举报他违法乱纪,让他戴上枷锁,锒铛入狱,流放东北,没过几年就病死了。
贾雨村,才华横溢,拥有非凡抱负,一生追逐功名利禄,为了官运亨通,抛弃故人恩情和贾家提携之恩于脑后,不择手段,落井下石,心里欲望膨胀,也最终被欲望吞噬了自己的心灵,导致自己泥足深陷,无法自拔,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红楼梦》贾雨村为什么要报复贾家?
撇清关系自保。
贾家没有出事以前,贾雨村与贾家的爷们关系走得很近,尤其是贾赦和贾珍词条,贾政对贾雨村只是欣赏爱惜其才华,并没有臭味相投的因素。当时得知贾雨村出事的消息后,贾琏词条曾经与林之孝词条说贾雨村这个官做不长,怕是要连累贾府。
贾府败落了,贾雨村立马投靠忠顺王府,并跟着忠顺王府的人一起到贾府抄家。贾雨村这样对贾府,完全是落井下石,这和他趋炎附势的嘴脸很符合。
贾雨村的个人介绍:
贾雨村是在红楼梦中登场的虚拟人物,他是一个提纲挈领式的人物,但到他时,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下他一人。他想进京求取功名,无奈囊内空空,只得暂寄姑苏城里葫芦庙中安身,每日卖文作字为生。后因甄士隐相助,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升为知府。
不久因贪酷徇私被革职,受聘至林如海家任林黛玉启蒙教师,借与林如海的关系攀附上了贾政。在贾政的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但为官不正,乱判了一起葫芦案为糊涂案,后来这一案件被世人所知,因为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贾府衰亡的背后贾雨村起到了什么作用,他后来怎样了?
冷子兴的确告诉过贾雨村,贾府在走下坡路。但是,虽然在走下坡路,也不是一天两天就会败落下去的。
一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刘姥姥说过这个话),贾府虽然已经在走下坡路,但是比起贾雨村来,还是强得多,强到“高攀不起”的地步。
贾府之中,贾敬多年修道,贾赦“官也不好生作,成天家和小老婆喝酒”,贾珍“一味高乐不了”,贾琏“也是不肯读书”“只在乃叔政老爷家住着,帮着料理些家务”。真正认真做官的,只有贾政一个。
但就是贾政这个人,“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办理金陵应天府这样一个官职,居然是“轻轻”!贾雨村百般谋划、竭力以求的职位,贾政就这么轻而易举就办了!
即使不说贾政,就是贾琏这么个闲职,也颇有能量。像张金哥未婚夫妇的两条人命,三千两白银,长安县节度使的言听计从,不就是靠贾琏的一封书信(还是凤姐命人假托)吗?这样的权势滔天,比起贾雨村这个被削职为民的小官来说,还不够他垂涎巴结吗?
另一个原因,要考虑贾雨村的为人了。
如果是一个有节操、人格高贵的人,一旦选定了依附的对象,就会视为主子、恩师,最起码也是当成朋友。主仆、师徒、朋友之间,势必有一定的忠贞,要守望相助的。
但是,贾雨村这个人呢,根本不考虑这些问题。明明承诺过要帮助封氏找回女儿英莲,等听到英莲的消息,却忙着讨好权贵,根本忘了从前的承诺;对于“故交”、又在冯渊案件上替他出过主意的门子,他却是“寻了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他才罢”。
这样忘恩负义、趋炎附势,并且以此为荣、毫无节操的人,当然也不会考虑寻求了贾府的帮助,以后贾府败落,他要负什么责任、承担什么义务、帮什么忙。只要眼下用得上就行了。
如果贾府走下坡路,真到败落的那一天了,贾雨村不仅不会帮忙,说不定还会找机会落井下石——不是不一定,而是肯定。他肯定会把对贾府落井下石,视为一个自己发达的机会,而不会有丝毫的心理负担。
他很重视这样的机会。所以贾府在被他利用之后走下坡路,对他而言,反而是有利的。
贾雨村为什么对贾府恩将仇报?
有人说曹公的愿意有雨村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的情节,比如宝玉出家后,将其妻宝钗收为己有。此说有一定的根据,家败后,对利益得失考虑得极其周全的宝钗一定会另找出路,雨村算是合适的人选,两人可谓“志同道合”。而一个人死了或出家,其妻子由兄弟收纳,也是满人的习俗,孝庄皇后在皇太极死后下嫁丈夫的弟弟多尔衮,汉人觉得是有乖伦常的丑闻,而满人不以为忤。雨村依附贾家以后,就是和宝玉以同辈兄弟相称。第一回雨村自吟的对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暗示了这种结局,因为“时飞”是雨村的表字。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也写到了雨村恩将仇报,对曹公的原意他有所体察,在反噬的具体情节上,也许和曹公所想有些差别。第一百零七回,奴才包勇在街上听到两人闲谈贾府被抄家的事情。一个人说道,“他家怎么能败,听见说里头有位娘娘是他家的姑娘,虽是死了,到底有根基的。况且我常见他们来往的都是王公侯伯,那里没有照应。便是现在的府尹前任的兵部是他们的一家,难道有这些人还护屁不来?”另一个人接腔道,“你白住在这里!别人犹可,独是那个贾大人更了不得!我常见他在两府来往,前儿御史参了,主子还叫府尹查明实迹再办。你道他怎么样?他本沾过两府的么Γ 氯怂邓 鼗ひ患遥 愫莺莸奶吡艘唤牛 粤礁 锊诺降壮 恕D愕廊缃竦氖狼榛沽说寐穑俊?BR> 明清两代别的府的首长称知府,独首都的首长称府尹,地位很显赫,但这个官不好当,地面上大官太多,必须会察言观色。贾雨村官做到这个地步了,他哪能像寻常百姓那样讲知恩图报呢?雨村得到贾府的关照实在够多了,因为给林黛玉当家庭教师,林如海把他推荐给贾府,因此才得以起复。贾元春封为贵妃后,他更是紧紧抱住贾府不放,三天两头来串门,后来进兵部、做府尹也少不了贾府的鼎力相助。他对贾府的拍马屁也是无微不至的,贾赦看中石呆子的古扇,石呆子不愿想让,他便编造个罪名收押了石呆子,没收古扇孝敬给贾赦,害得石呆子上吊自杀。甄士隐有恩于他,可香菱被薛蟠强抢后,他牺牲恩人的女儿来巴结贾府、薛家。负甄家之恩来奉迎贾府,和后来负贾府之恩奉迎皇家,这都源于相同的逻辑,贾雨村在官场上混得如鱼得水必须如此。帝制下的中国,官场的生态本来就是龌龊丑恶,淘汰君子成就小人。在官场,没有交情只有利益,贾雨村这样一个科第出身的贫寒子弟,要想飞黄腾达必须投靠豪门,可豪门倒了,他这样没有硬后台的人也容易受到池鱼之殃,因此想办法撇清自己是最重要的事情。而在操贾府的家这件事上,他有了最好的机会。只有“狠狠的踢了一脚”,才能划清界限,显出自己的大公无私、大义灭亲,博得皇帝的好感。此时就算贾雨村对贾府还有点内疚感,但和乌纱帽相比,这点算什么?搞“瓜蔓抄”,无限株连是中国帝制时代政治斗争的传统,一棵大树倒下,会有很多当初依附它的藤萝被铲除。雨村和贾府的关系,朝廷大小官员未尝不知道,能让他来办这个案子,未尝不是观察他的态度,给他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这根稻草贾雨村哪能放过,他一定会对贾府痛下狠手。至于“前儿御史参了,主子还叫府尹查明实迹再办。”这是小老百姓不懂得上层政治斗争的微妙与残酷。皇帝为显示自己的圣明仁慈,绝对不会一开始就凶巴巴地断定功臣后代的罪行,但如果不是他已经讨厌贾府,想惩办贾府的心思被下面的臣工揣摩出来,御史不敢轻易参这样一个勋臣后代,况且还是贵妃的娘家,即使参了,皇帝也不会批示。——贾府得宠时,做的枉法之时还少么?那时候怎的没人参倒他家?明清两代,虽然科道官员很多,监察制度看起来很完备。但在皇权独大的情形下,负责监察的科道官员几乎成了皇帝或权臣的工具,他们基本上如此:本是皇家一条狗,蹲在皇帝大门口,说让咬谁就咬谁,让咬几口就几口。明代王振、刘瑾、魏忠贤秉政时,要打击政敌,首先就是唆使都察院的言官上本参劾那个人,然后开始收集证据、罗织罪名。严嵩父子深得嘉靖皇帝宠信时,天下文武百官争相投奔严家,而一个刚正不阿的杨继盛逆流而上,上书皇帝历数严嵩父子“十大罪”,最后被严嵩整死,在处决之前,杨继盛的妻子上书皇帝,希望“即斩臣妾首,以代夫诛。”杨夫人在上书中说到丈夫的迂腐,“臣夫继盛,误闻市井之言,尚狃书生之见,遂发狂论。”杨继盛因为讲真话被杀,目的就是要堵塞言路。高阳评价此事说,“明朝杀谏臣,自此而始;反激排荡,致使言路趋于偏激,由意气而戾气,国亡始息。”而当徐阶得知严嵩的圣眷已衰,嘉靖帝开始讨厌严氏父子,他便授意邹应龙上书参劾严氏,才扳倒严嵩父子。——皇帝的态度是最重要的。权臣一倒,当初投靠其门下的官员绝对是争先恐后地落井下石以求自保。明正德五年,大太监刘瑾被皇帝下令逮捕问罪,于是六科给事中谢讷、十三道御史贺泰立刻列奏刘瑾罪恶十九件,请正德帝将其诛杀。而都给事中李宪是刘瑾的党羽,此时也检举弹劾他,刘瑾闻之苦笑道:“宪亦劾我邪?”他算是尝到了世态炎凉。崇祯即位后,先帝宠幸的魏忠贤眼看就要败亡,他手下的得力干将霍维华、贾继春立刻反戈一击,攻击魏忠贤。明英宗时的大太监王振诱使皇帝亲征瓦剌,土木堡被俘虏。消息传到京城,大臣纷纷上书监国的亲王即后来的景泰帝,说王振罪该万死,大臣在殿上大哭要求监国准旨。王振的死党锦衣指挥马顺上来呵斥众臣,要他们出去,惹翻众怒被活活打死。——注意,王振当权时投奔他的大臣众多,关键时刻站出来给他说话的只有一个武职官员。反噬高手大多是如贾雨村这样科甲出身的读书人,他们年轻时读圣贤书,未尝一开始就无耻,他们很多人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可一旦入了官场这个大染缸,想要往上走必须学会无耻。而文人无耻起来,比赳赳武夫、贩夫走卒要厉害得多,因为他们有知识在作支撑,无耻的段位自然更高。对嗟来之食,一部分人是不食,但会受饿,而另一部分现实的人会接受,可敏感的、有自尊的人绝对会有种屈辱感,这种屈辱感会导致对施舍者以中深藏的怨恨。像贾雨村这类出身低贱而自视甚高、有相当抱负的人尤其如此。雨村是一个出身诗书仕宦之族的穷儒,“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红楼梦》说他仕途之初,“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因此才被上司参了一本而丢官。这样的人自认为有济世之才,而其他人都是庸庸碌碌之辈,总觉得全世界的人都欠他的,关照他是应当的,是自己的才华使然,很难真心感恩。投靠贾府以后,尽管得到官场的奥援,但雨村这种性格,内心很可能会觉得不公平甚至被轻视。贾府的人是靠祖荫和女儿成为贵妃而获得权势,自己是靠“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读才跻身仕途,且无依无靠,小小一本就参倒自己,不得已依靠贾府,但他未必能瞧得起贾府的那些子弟。大凡贫苦人家出身而获得权力的人,对家庭出身好的人总有些偏见,以为他们都是衙内,都是靠着关系才能上进的,在这些世家子弟面前有种自卑感,而要走出自卑的阴影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类出身豪门的人踩在脚底下。而在贾府人的眼里,哪怕雨村的品秩再高,他只是和贾政身边那些清客一样,是来依靠贾府这棵大树的“叫化子”,因此宝玉对他极为不屑,每次贾政让宝玉去见雨村,宝玉都极力逃避。——贾政是有科第情结的,他大概希望雨村这位进士成为儿子的榜样。雨村侵吞石呆子的古扇进献给贾赦,害得贾琏被贾赦很奏了一顿,连平儿都说他是“半路途中哪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大抵豪门对来投靠的人,打心底里是瞧不起的,帮助他也是以高高在上的施舍态度,如果是刘姥姥这样纯朴的老妪,即使觉察到鸳鸯等人是故意取笑她,也不会恼火。可贾雨村不一样,他是读书人,是进士,是大官,对贾府高高在上的态度感觉很敏感,由此会生出恨意。只有贾府彻底倒了,贾雨村心头那个屈辱的结才能解开,所以说有时候报恩和报仇只隔着一层窗户纸。不仅人与人之间是这样,民族和国家也有可能如此。从甲午中日战争以来,日本处心积虑来图谋中国。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典型的恩将仇报,日本长时间从中华文化中吸取养分,但对异常自尊和敏感的日本人来说,对中华这位文化上的老师不但不会感恩,而是有种屈居人下的耻感,实力不济只好忍耐,一旦国力超过中国,他就会如贾雨村对贾府一样,狠狠的揣上一脚。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这五十年间,日本对中国比哪个列强都要凶狠,它就是要彻底将昔日的“恩师”击垮,才能从千年的自卑感中走出来,获得一种民族的自尊。
文章标题: 贾雨村会对贾府落井下石,贾政对他做了什么事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3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