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2-05 17:00:3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范进中举后发疯的原因:之前一直落榜,到54岁才中举。
范进中了秀才之后,便一直努力学习,但是范进一连几次的科举考试都以失败告终,不是范进不努力、实在是对手太强劲。可想而知这时候的范进承担了多么大的压力,范进不过是一个穷酸秀才罢了。穷酸秀才的称呼伴随了范进大半生,范进终于在自己54岁那年,等来了捷报。
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终于范进等到了自己成为举人的那一天。中举的范进宛若疯癫,他不断的喃喃到我中了,我中了,范进居然疯了!在巨大的喜悦冲击之下,在众人都不看好的非议之下,在自己年龄日益增长的压力之下,54岁的范老头终于得中举人,范老头摇身一变要成为范老爷了。
范进
范进是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生于白庙村的贫穷家庭。范进中举前,饱尝了科举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50多岁仅是个童生,后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他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范进中举后,因丁母忧过了三年才进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后钦点山东学道。
范进中举,是一个小人物的悲凉人生。底层读书人的上升通道只能通过科举考试这一条,数十年如一日在等待中度过,突然一朝成功,有人喜极而泣,有承受不住就会疯癫失常。
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人物 。范进中举前,饱尝了科举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50多岁仅是个童生,家中穷苦不堪,12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作为本书中的一个灵魂形象,他揭示了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让人读后难忘。范进的形象是一个虚伪,软弱卑微,渴求功名利禄,情感脆弱的可怜书生。
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范进多年参加科举而不中,他的一生都在为考试而斗争,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完成人生的华丽转身,在还没有得到这个地位上升的许可证时,他的内心是无助的,他家里很穷,为了能高中举人,他潦倒了半生,邻里亲戚看不起他,没人愿意接济这么一个穷鬼,这是社会的悲哀,更是范进命运的悲哀。
范进正是封建时代千千万万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科举制度的殉道者。他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
范进中举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喜极而疯。
范进将自己20到54岁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一旦中举,35年的折磨摧残,35年的忍辱偷生,35年的辛酸,都在“疯”中爆发出来。
因为范进为了中举从满头黑发的少年变得白发苍苍,从家境优渥到家徒四壁,甚至忍受了十多年的冷嘲热讽,承受了极大的精神压力,所以在喜讯传来的那一刻会高兴的忘乎所以。范进中举的故事我们在上学的时候便学习过,讲述了范进这位学子在高中之后乐的发疯,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其实若是了解了范进的真实情况便不会如此。
一、范进举全家之力读书考试。古代读书的费用十分昂贵,除了平日缴纳的读书费用之外,每年的三节两寿还要给老师送礼表示尊敬,而每次参加考试更是费用不菲,普通家庭很难承受。范进家里原本生活水平中等,自从范进读书之后,银子像流水一样花出去,家里的开支大大增加,尤其在范进的父亲去世后,家里基本属于坐吃山空,后期完全靠变卖家产维持。
二、范进快五十岁的时候才中举。范进的父亲深知种田的艰辛,见范进聪明伶俐,便将他送去读书,可没想到范进在读书上却资质平平,读了十年的光景才勉强中了秀才,之后屡次考试都落榜而归,就这样范进一直读书一直考试,最后由青春洋溢的少年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付出这么多年的青春时光只为了中举。
三、范进承受的精神压力太大。屡次考试都落榜,这让范进成为村子里的一个笑话,很多人在教育自家孩子的时候都会拿范进做反面教材,而平日见到范进也大多是奚落讽刺之语,虽然范进每次都不计较,但内心十分在意,压力也越来越大,后来压力已经到达了极限。在范进中举之后,多年的委屈和心酸全部迸发出来,一时间无法承受所以才发疯。
范进他已经中举了,为何他还要发疯。
考中举人不是很好的事情吗,范进中举后疯掉了,这是为何?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