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2-02 23:02:1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1)恐龙蛋化石的排列方式
1)椭圆形或圆形放射状排列。属于此类排列方式的主要为长形蛋类、巨型蛋类及巨型长形蛋类等。蛋化石比较规则地在蛋巢(窝)内呈椭圆形、圆形或半圆形放射状排列,蛋体向心或向外倾斜,倾角10°~15°不等,蛋间距外宽内窄,1~20cm不等,相邻两蛋长轴夹角10°~40°,有时几乎平行。蛋呈多层或单层产出,多层者,越向中心蛋数越少。
2)交错平行排列。属于此类排列方式的有副圆形蛋、树枝蛋及椭圆形蛋类的蛋化石。蛋化石在同一平面上,前后交错或平行排列。纵向上,层与层可平行,上下对应或交错叠加。一般一层为2~5排,可叠置2~4层。蛋间距多为1~5cm,排间距1~10cm,层间距一般5~15cm。
3)多层平行排列。属于该排列方式的主要有椭圆形蛋、树枝蛋、副圆形蛋、扁圆蛋及蜂窝蛋类。蛋化石在同一平面上,每排相互平行,蛋间距和排间距近等距分布。蛋间距一般1~10cm,排间距一般3~15cm,上、下层的层间距为5~10cm。可叠置2~4层,蛋层大部分上、下平行对应,规律排列。
4)不规则状排列。包括不规则交错、曲线形、似梅花状等,属于此类排列方式的绝大多数为椭圆形蛋、副圆形蛋、树枝蛋、蜂窝蛋及少量长形蛋类。蛋间距不等,一般3~10cm。大多呈单层产出,个别也有两层的。该类排列方式较普遍,每窝蛋个数较少,一般4~10枚。
5)竖立式排列。竖立排列形式主要是伤齿龙产的蛋,如棱柱形蛋(Prismatoolithus)类。蛋化石一端较钝圆,另一略尖钝端朝下,垂直或稍微倾斜地竖立在蛋窝中,相邻两个蛋排列近于平行。
(2)蛋化石在岩层中的保存形式
1)原地埋藏类型:当恐龙产卵时,地形较为平坦、环境相对安全稳定,产卵后,蛋未经搬运或大部分未经搬运,很快被后来的沉积物迅速覆盖,形成蛋化石后亦未经受后期构造变动的大的影响,此类恐龙蛋化石成窝保存、集中分布,化石形态完整,在蛋窝中排列有特定的规律性。
2)异地埋藏类型:在洪—冲积扇相泥石流沉积亚相、河流相河道滞留沉积亚相及决口扇、天然堤、边滩沉积亚相中,由于水动力较强,赋存于此环境中的恐龙蛋化石均受到了水流冲刷、搬运和磨蚀破坏,常常见到蛋化石的大块碎片,甚至蛋化石碎片叠置在一块的现象。即使有个别幸存者,也多呈零散状分布,排列无规律可循,蛋间距一般为0.2~1m,有的可达5m以上。
3)蛋化石在岩层中的分布
地层中的含蛋层数,一般2~10层,最多达20层。整个上白垩统由下而上由多变少。以西峡盆地为例,含蛋层约在20层,高沟组中一般含蛋8~10层,马家村组7~8层,寺沟组1~3层。在夏馆-高丘盆地的夏馆组下部含蛋5~6层,中部有1~2层,上部尚未发现。恐龙蛋蛋窝一般顺岩层分布,沿走向延伸一般0.5~1km,最长达几千米。
蛋窝的间距,在密集分布区域一般2~10m,部分在20m以上;在稀疏分布区,其间距可达几百米甚至数千米。
每窝蛋一般5~20枚,多者达53枚或63枚。
从恐龙蛋原始结构在地层中保存的完好程度来看,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恐龙蛋壳化石;一类是完整的恐龙蛋化石。在完整的恐龙蛋化石中,有相当一部分含有胚胎。恐龙蛋化石可呈窝状产出,排列有序。例如:在中国河南省西峡地区,每窝恐龙蛋化石一般有几个至30几个,甚至更多,已发现一窝恐龙蛋化石最多达79个。在一块50厘米见方的石盘上,嵌有一个恐龙骨骼化石和3个恐龙蛋化石,实属举世罕见之珍宝。恐龙蛋化石一般可呈黑、黄、青、灰、褐、红等不同的颜色。其形状扁圆如胆,俗称“石胆”,看上去像倒扣的龟盖。它的表面有一层指甲厚、略带线纹的光洁皮壳,敲一块皮壳拿至鼻前可闻到一股淡淡的鱼腥气味。中国河南省西峡地区,恐龙蛋化石的最大直径为18厘米,最小直径为3厘米。
由此可见,小恐龙和小鸟一样,会本能地待在巢里,无论它们的父母发生什么事都不离开。有些恐龙的巢互相靠得很近,专家因此推测恐龙可能有群居习惯。令人惊讶的是,恐龙蛋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大。如果恐龙蛋大小和恐龙体型成正比的话,那么蛋壳将会厚得让小恐龙无法孵化;而且也不可能让足够的氧气进入蛋内,供给小恐龙呼吸。
窃蛋龙、驰龙、伤齿龙这些小型兽脚类恐龙的蛋一般是长形的;马门溪龙、梁龙和雷龙这些4条腿走路的大块头的蛋是圆形的;鸭嘴龙那样的鸟脚类恐龙生椭圆蛋;至于中生代霸主--霸王龙的蛋是什么模样,还没有确定。
都说是恐龙蛋化石,不知道是不是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