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王昌龄是山西人,为什么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说

时间: 2023-02-02 11:00:3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8次

王昌龄是山西人,为什么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说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七绝圣手王昌龄的快意与悲摧人生

王昌龄的大名谁不知道,唐朝有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岑参齐名。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他的边塞诗要比高适、岑参来得早,可以说他才是边塞诗的先驱。

王昌龄的青春岁月活得热血沸腾。23岁时在嵩山学道,26岁下山客游山西、陕西一带。后来跑到长安混,没混出结果,27岁干脆就投笔从戎,西出玉门关,走上边塞之路。边塞诗主要就创作于这段时间。

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之后,他也开始回归求仕之途。29岁考中了进士及第,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也许是觉得这官太小了,36岁他又参加考试。结果证明他就是一个学霸,这一考又以博学宏词登科,冠绝群芳,再迁河南汜水县尉,又迁任江宁丞。其实这些官都不大,而且40岁之后的官场之路都是一贬再贬。

虽然王昌龄官场失意,可他却有一个华丽丽的朋友圈。李白、高适、岑参、王之焕等诗坛巨无霸都与他交友深厚。连孟浩然都是因为与他见面甚欢,吃海鲜不忌口,引发毒疮发作而死。这让王昌龄好伤心,一顿饭失去了一位好友。路上在巴陵却结识了正去往夜郎流放的李白。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王昌龄还作了一首《巴陵送李十二》给李白。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时,李白给他写了著名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失孟交李,好基友不断篇。

挚友众多,却抵不过一个小人。安史之乱发生后,59岁的王昌龄辗转返回老家。途经毫州时,却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唐才子传》)。越是无才无能的小人就越是妒忌他人的才华,王昌龄一介才子就这样被害。不过这个奸侫小人很快也被收拾了。因为他按兵不动,不肯救援正在解宋州之围的张镐,致使宋州陷落。张稿以贻误军机罪处死他,临刑时他还扮可怜,说自己有老母亲需要养,求饶一命。张稿马上回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对这种孙子就是不能手软!

王昌龄在七言绝句上与李白齐名,成就很大,非常有名气,以“七绝圣手”成为名家。来看看这三首七绝,记住这五句,你就算搞掂了王昌龄!

-《出塞》

还是那照耀过秦朝时的明月,还是那汉朝以来就有的边关,守边御敌由来已久,只是那戍边的征人一直未还。秦汉以来的边战从来没有间断过,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献身疆土,至死未归。

若是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的话,那些匈奴骑兵还敢得瑟吗?准吓得他们不敢再翻过阴山来侵扰。这句很豪迈,有挡不住的民族自豪感是。可是同时,又似有一种讽刺。毕竟李广是汉朝时代的人,那么今天的将领谁有这本事?

全诗气势激昂振奋,豪气冲天,充满自信。王昌龄奔赴西域时还很年轻,加上当时正值盛唐时期,实力雄厚的唐朝与外域的战争基本上都打胜仗,所以诗人激情洋溢,气势磅礴,语言明快,表现出浓烈的爱国情怀。这首《出塞》也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成为千古绝唱。

-《闺怨》

富贵人家的年轻少妇正值青春年华,无忧无虑,在一个明媚的春日,打扮得美美的登上自家高楼。这里的“翠楼”即青楼,别想多了,古代显贵人家的楼多用青色,也由此可见该女子家境富裕。不过连登楼看风景都值得一番精心打扮,可见古代有钱家小姐出门有限。

本来心情好好的,想要远眺下春日的景色,忽见那陌上的杨柳新绿,勾起了联想,感觉整个人就不好了。杨柳既有离别之意,让她想到了与丈夫的折柳送别; 又有春色之味,她突然意识到青春短暂,自己只能虚度,不免后起悔来,想当初何必非要老公从军边塞以求建功封侯呢?

盛唐之时,国力强大,所以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是一条“觅封候”的重要途径。当时追求“觅封候”的社会风气就跟现在有些女人把老公赶出去多挣钱一样。《闺怨》写的就是这么一个“作”女。又要人家有出息,又要人家多陪你,此事两难全好不好。

-《芙蓉楼送辛渐》

辛渐兄,你回到洛阳后,如果那边的亲友问起我,你就告诉他们,我初心不改,仍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纯洁,未受世情的玷污。

王昌龄被谪官出任江宁(今南京)县丞,他的朋友辛渐从润州(今镇江)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就陪辛渐从江宁到润州,第二天在江边送别故人。此诗就作于此时此地。

江南的烟雨天气,寒意弥漫。肃瑟的秋凉更添离情。一想到朋友的身影一会就会隐没在楚山之外,就能回到洛阳与亲友相聚,而自己还留在吴地,就像远处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好不孤单。

一般人让人带话给亲友,不都是报个平安、说自己挺好的吗?可是王昌龄却用玉壶表明心迹,告诉亲人,自己虽然遭贬谪,但是操守并没有改变,我的信念还是那么冰清玉洁,没有污。

王昌龄的七绝诗意境深远。他非常重视境界的表现,在《诗格》里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强调情景交融的重要性。他的语言简练有力度,内涵丰富,气势旷达。《围炉诗话》评价为:“王昌龄七绝,如八股之王济之也。起承转合之法,自此而定,是为唐体,后人无不宗之。”七绝是到了王昌龄这里才完全成熟的,对后人有很大的影响。

王昌龄的人生不是时人眼中的成功标配,但是,他想做什么就去做,还把一件事做得特别拿手,并做出了优异成绩。虽然这些没有给他带来高官厚禄,然而他在精神上面的富足和创造出的价值却非一般人可比,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成功?

王昌龄被贬后写道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俩句意表明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一名句出自于唐朝王昌龄的七绝〈芙蓉楼送辛渐〉,原诗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大意是说,一夜寒雨过后,诗人在芙蓉楼与友人话别,这时只有晨光映照着远处的山峦。 他嘱咐朋友,如果远在洛阳的亲友问起我,请你把我冰清玉洁、清廉正直的心意传达给他们。这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但是把朋友之间的离情别绪写的很淡,却重笔写出了做人应有的高风亮节。前两句中的苍茫江雨和孤峙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的自比冰心玉壶,表达了诗人开阔的心胸和坚强的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在中国古代,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曾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唐朝开元年间的宰相姚崇曾作〈冰壶诫〉,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高尚品格。王昌龄在这首诗中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这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自勉。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人世间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厚意。他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这种失意之时并不失志的坚贞品德非常令人钦佩,后来人们则经常引用“一片冰心在玉壶”来表示高洁的志趣

王昌龄是西安人,为什么在《芙蓉楼送辛渐》中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查找许多资料,只说他是京兆人!洛阳亲友如何说起?
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洛阳还有“东都”之称,王当年往返于西安与洛阳之间。所谓亲友并非特指亲人和朋友,或许有交往甚密的诱人的意思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
他在洛阳做过官。
文章标题: 王昌龄是山西人,为什么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说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3181.html

[王昌龄是山西人,为什么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说]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