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天下大乱之时,你恰好捡到了玉玺,又有40万人的部队,小皇帝又在你身边,你是把玉玺还给皇帝,还是

时间: 2023-02-01 18:00:2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天下大乱之时,你恰好捡到了玉玺,又有40万人的部队,小皇帝又在你身边,你是把玉玺还给皇帝,还是

人文通史 流传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最终流落何处

什么是“传国玉玺”?传国玉玺就是那个能证明皇帝身份和权威的巨大的印章。

  我们在现在的影视作品中能看到县太爷升堂的时候都有一块巨大的官印放在案几一旁。这官印是皇帝给的,用来证明他的官员身份和权力的。而玉玺就是皇帝的“官印”,是天底下最大的官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他官印都是由玉玺派生出来的。

  那么这个“传国玉玺”是什么样子的?它从何而来,现在又在什么地方呢?

  历史上的玉玺是秦朝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印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下令镌造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方圆四寸,螭虎纽,一说龙鱼凤鸟纽。玉玺正面刻有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从此,历代帝王无不把传国玉玺当作权力的重要象征,当作一统天下的象征。传国玉玺不仅成为野心家觊觎和割据君王争夺的目标,也是中央王朝后宫的珍宝,国之重器。得到玉玺的人将玉玺解释成自己“受命于天”的表现;而一旦失去玉玺则被视作王朝“气数已尽”的表现。如果有哪个皇帝登基的时候没有传国玉玺捧在手里,就被讥为“白版皇帝”。意思是说你这个皇帝是自己封的,根本没有办法证明。他们发出去的没有玉玺印章的诏书自然也不那么令人信服了。

  传国玉玺据说是用着名的“和氏璧”制作的。这“和氏璧”可是古今罕有的绝世宝玉。传国玉玺的传奇要从这块和氏璧说起。

  据说春秋时的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认定是稀世珍宝,就献给楚厉王。楚厉王难以判断,就叫玉工来辨识一下。恰好这宝玉属于深藏不露的那种类型。楚国的玉工看不到它的宝贝之处,就说是一块普通石头。这下可害惨了卞和。卞和以欺君罪被砍去左脚,落下了终身残疾。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又一次献上宝玉。楚武王和玉工们又一次冤枉了卞和。卞和再次被判处欺君罪,连右脚也被砍去了。楚文王即位后,年老的卞和抱着这块玉在荆山下号啕大哭。楚文王知道后很奇怪,派人去问。卞和说:“我并不是悲叹自己的命运,还是为手中的宝玉被世人看做是普通石头感到悲哀。总有一天会有人证明我没有撒谎。”楚文王就叫人将卞和的石头剖开,细心考察,果然雕琢出了一块稀世宝玉。“和氏璧”因此得名。

  奇怪的是,和氏璧诞生后,围绕在它身上的传奇接二连三地发生了。楚威王时,昭阳灭亡越国,为楚国建立了大功,得到了和氏璧的赏赐。和氏璧进入了“流通渠道”。后来昭阳出游赤山。赤山下有很深的水潭。昭阳是个很喜欢炫耀的人,在水潭畔高楼里宴请宾客,拿出和氏璧来让大家鉴赏。根据在场人事后回忆,当时水潭中突然跃起一条大鱼,足足有一丈多大。这条大鱼还带出了一群各式各样的小鱼来。大家都觉得很稀奇,都跑到水边去看鱼了。等大家赞不绝口地回到房间后,发现和氏璧不见了!昭阳震惊沮丧的心情可想而知。他怀疑是门人张仪偷的,对可怜的张仪严刑拷打,死命要审出宝贝的下落来。可和氏璧并不是张仪偷的,再怎么打也打不出宝玉来啊!结果是张仪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休养后背楚入魏,最后入秦帮着秦国人出谋划策,专门和楚国人作对。和氏璧没有找回来,楚国反而多了一个死敌。

  和氏璧其实是被其他人偷盗的。昭阳在楚国的势力很大,在失窃后出千金悬赏,追查和氏璧下落。风声实在太紧了,偷盗者在很长时间里都不能将和氏璧“脱手”。后来,赵惠文王时期,和氏璧突然出现在了赵国首都邯郸。内侍缪贤只用了五百金就买到了这个宝贝,喜欢得了不得。赵惠文王知道后,多次暗示缪贤将宝玉送给自己。缪贤就是舍不得。赵王急了,干脆派兵到缪贤家生抢和氏璧。这事闹得很大,让西边的秦昭襄王知道了。秦王就给赵王写了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当时秦强赵弱,赵惠文王怀抱着宝玉,急得不知所措。下人蔺相如临危请命,引出了一段“完璧归赵”的故事来。和氏璧之后长期保存在赵国的宫廷中。公元前228年,秦破赵,和氏璧这才落入秦国人手中。

  和氏璧与生俱来的曲折命运似乎预示着用它加工制作的传国玉玺的多舛命运。秦始皇用它造至高无上的玉玺,本来希望这个皇权的象征能够世世代代在嬴姓子孙手中传下去,永保江山。不料愿望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秦朝迅速灭亡,和氏璧造就的传国玉玺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历79 程,并最终湮没无闻,成为一大历史谜团。

  这里又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湖面风浪骤起,秦始皇的御舟眼看就要被风浪给颠覆了。秦始皇情急之中,把传国玉玺抛入湖中。奇怪了,洞庭湖顷刻间水平浪静,秦始皇一行得以平安过湖。八年后,秦始皇出巡道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拿着玉玺站在道中,对秦始皇说:"玉玺还给祖龙(指秦始皇)。"说完,那人就不见了踪影。传国玉玺重新进入秦国手中。这个故事对塑造秦始皇的光辉伟大形象很有帮助,所以被秦朝广为宣传。我认定这完全是一个官方主导的政治谎言。

  能够被历史证实的是公元前206年的10月,刘邦率农民起义军打到了咸阳灞上,秦王子婴投降,将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刘邦细心呵护着玉玺,并在西汉王朝建立后将它作为了新王朝的传国玉玺。刘邦也希望玉玺能够在刘家世世传受,将它称作“汉传国玺”或“汉传国宝”。传国玉玺珍藏在长乐宫。西汉末,王莽篡权。他要改朝登基,需要玉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当时玉玺由他的姑姑,汉孝元太后王政君掌管着。王政君对刘家的感情比对王家要深,就是不交出玉玺。最后王莽命弟弟、安阳侯王舜逼老太后交出玉玺。王舜撂下了狠话,说这玉玺是不交也得交了。王政君早先对王莽等人印象很好,现在感觉被虚伪的侄子给骗了,哭骂着将玉玺掷到地上。王舜慌忙将玉玺捡起来,可惜玉玺还是被摔掉了一角,不完整了。后来,虽然王莽等人用黄金将缺角给补上了,但是玉玺还是留下了瑕痕。

  王莽的新朝政权垮台时,传国玉玺就在王莽的尸体身上。乱军抢到传国玉玺,献给了绿林起义军拥立的更始帝刘玄。刘玄后来被赤眉军打败,传国玉玺一度成为赤眉军拥立的小皇帝刘盆子的玉玺。刘盆子后来也失败了,投降建立东汉的刘秀。传国玉玺重新成为了汉朝的玉玺,从刘秀开始,一直在东汉诸帝手中流传。洛阳的东汉宫廷小心翼翼地保存着传国玉玺,生怕出一点纰漏。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何进、袁绍等人武装诛杀十常侍的时候,太监们裹挟着汉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等血腥镇压平定后,宫中查点宝物,发现玉玺不见了!十余年后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洛阳再次招来血光之灾。董卓战败西逃,放火焚烧了洛阳宫廷。最先突入洛阳的孙坚部在救火的时候,于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宫女颈下赫然悬挂着传国玉玺。孙坚视之为吉祥之兆,有心将玉玺占为己有。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了盟主袁绍。袁绍也想要这传国玉玺,就又演出了好多幕大戏来。有人说袁绍立即扣汉光武帝刘秀的“标准像”。传国玉玺在他手里停留过吗?押孙坚的妻子逼孙坚交出了玉玺;三国演义则说孙坚带着玉玺返回长沙,在路上被和袁绍一伙的刘表截击而死,后来玉玺落入袁术手中。不管怎么说,袁绍也好,袁术也好,最后都被打着汉朝旗号的曹操给打败了,传国玉玺重新回到了汉献帝的手里。

  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位给自己,建立了曹魏。传国玉玺自然顺延成为曹魏的皇权象征。曹丕画蛇添足,派人在传国玉玺的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三国一统于西晋,玉玺归晋。西晋末年,中国北方陷入了所谓的“五胡乱华”时代,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传国玉玺开始了最为剧烈的颠沛流离。

  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被灭亡西晋的匈奴部、前赵刘聪所夺得。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夺得玉玺,也画蛇添足在右侧加刻了“天命石氏”,意思是自己做皇帝是天命所归。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建立了冉魏,续而拥有了玉玺。在乱世中,所有的野心家都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希望证明自己权力的合法性,同时贬低、打击对手。听说冉魏拥有玉玺,北边的鲜卑族心理不平衡了。81 公元352年,鲜卑族慕容儁为得到传国玉玺,南下攻魏。三月,冉闵兵败被擒,五月被杀。冉魏都城邺城被北鲜卑大军团团围困。冉魏大将军蒋干等人辅佐太子冉智闭城拒守。当时邺城发生了饥荒,到达了百姓相食的地步。后赵时期的宫女都被饥饿的人们吃光了。蒋干为了解决困境,只能一方面奉表向鲜卑族请降,一方面又派人向东晋的谢尚求救。蒋干的如意算盘是希望能够将鲜卑军队和东晋军队都吸引过来,让他们鹬蚌相争。谢尚等人也不是傻瓜。谢尚战前派戴施占据枋头。东晋素无恢复北方故土的雄心壮志,相反更看重冉魏手中的传国玉玺。对于以天下正统自居的东晋王朝来说,传国玉玺是证明自己合法性的重要工具。戴施接到蒋干的求救信息后,就派了个使者到邺城讨价还价,说东晋可以出兵援助,但是必须拿传国玉玺来做信物。蒋干犹豫不决,不愿意用传国玉玺来换援兵。戴施见蒋干还在犹豫,在几天后亲率精兵百余人入邺城助守,进一步欺骗蒋干说:“天子听说玉玺已经到了我手中,这才相信蒋干你是真心诚意求援的,调遣军队粮草来救。”蒋干相信了戴施的话,将玉玺交给了他。戴施一拿到玉玺,就密令何融送传国玉玺到枋头,再派遣部将胡彬以三百精骑连夜护送玉玺到东晋首都建康,献给晋穆帝。传国玉玺重新成为晋王朝号令天下的象征。两个月后,邺城被鲜卑族攻破。冉魏灭亡了,但鲜卑人并没有实现得到传国玉玺,做名正言顺的皇帝的目的。他们的沮丧与失望之情可想而知。慕容儁干脆谎称得到了玉玺,登基做了皇帝。似乎是为了证明玉玺在自己手里,鲜卑人还信誓旦旦地改元“元玺”。

  在这个阶段,称王称霸的人很多,但玉玺只有一个。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于是很多豪强枭雄自己私刻玉玺。比如东晋朝廷南逃后,就自刻了一个玉玺;此外还有西燕慕容永刻的玉玺、姚秦的玉玺等等。他们私造玉玺的“创意”得到了后世许多乱臣贼子和枭雄豪强的欢迎和效仿。

  话说那玉玺留在建康,随着东晋、南宋、南齐、南梁世代相传。到了南梁时,建康发生了侯景之乱。侯景在寿阳起兵叛梁,最后攻占了首都,得到了玉玺。侯景很快被杀,叛乱被平定。但侯景任命的侍中兼平原太守赵思贤却趁乱拿着玉玺潜逃到了广陵,被一个叫郭元建的人抢走了玉玺。郭将玉玺献给了北齐的行台辛术,辛术再转献给北齐朝廷。传国玉玺遂为割据黄河中下游的高氏所有。后来南陈取代了南梁,但是没有传国玉玺,怎么办?好办,自己刻一个玉玺。于是玉玺越刻越多,每个割据政权都宣称玉玺在自己手中,自己才是真命天子。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正月,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亡北齐。传国玉玺进入北周。四年后,外戚杨坚废北周静帝,建立隋朝。传国玉玺成为隋朝的国宝,隋朝将传国玉玺改称为“受命玺”,所谓隋命天授。公元589年,陈朝灭亡,隋朝统一全国。那些私刻的传国玉玺也就统统被隋朝没收了。

  在这里,还有一个内容不同的传说。说的是侯景死后,玉玺在混乱中被投入到栖霞寺井中。后来寺里僧人将玉玺捞出收存,等到陈朝建立后献给了陈武帝。不过这个传说缺乏依据,很有可能是陈朝为了证明自身的合法性而伪造的故事。

  隋唐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传国玉玺牢固地掌握在皇室手中,被封为国家至宝,没有出现什么传说。唐末朱温篡位后,历史进入了纷扰的五代十国时期。玉玺再次遭遇乱世,厄运迭起。朱温建立的后梁掌握玉玺没几年就被后唐给取代了。公元937年1月11日,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带契丹军攻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着传国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玉玺从此下落不明。

  后周太祖郭威登基时,曾遍寻传国玉玺而不着,便刻了“皇帝神宝”等两方印玺,聊作安慰。这两方印玺一直到北宋都是皇权的象征。宋朝一直没有放弃重新发现传国玉玺的希望。宋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有个人叫段义。他声称自己在修房舍时从地下掘得“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钮五盘”的玉印就是失踪多时的传国玉玺,献给朝廷。朝廷很重视,翰林学士蔡京等十三名官员认真考证,认定这是“真秦制传国玺”。《宋史》专门记载道:绍圣末,朝廷得玉玺,下礼官诸儒议,言人人殊。李公麟曰:“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龙蚓鸟鱼为文,着”帝王受命之符“,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琱法中绝,此真秦李斯所为不疑。”议由是定。元符元年三月,翰林学士承旨蔡京及讲议官十三员奏:按所献玉玺,色绿如蓝,温润而泽,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背螭钮五盘,钮间有小窍,用以贯组。又得玉螭首一,白如膏,亦温润,其背亦螭钮五盘,钮间亦有贯组小窍,其面无文,与玺大小相合。篆文工作,皆非近世所为。臣等以历代正史考之,玺之文曰"皇83 帝寿昌"者,晋玺也;曰“受命于天”者,后魏玺也;“有德者昌”,唐玺也;“惟德允昌”,石晋玺也;则“既寿永昌”者,秦玺可知。今得玺于咸阳,其玉乃蓝田之色,其篆与李斯小篆体合。饰以龙凤鸟鱼,乃虫书鸟迹之法,于今所传古书,莫可比拟,非汉以后所作明矣。

  整件事情搞得很隆重,也很轰动。可惜的是,宋史的几处记载都令人生疑。宋史既然一一列举了“玉玺”身上的刻字,但没有提及“大魏受汉传国玺”和“天命石氏”等刻字。而李公麟与蔡京等人的考证方法臆想成分大于严肃的考证。后人更愿意将这个“重见天日”的玉玺看做是想当然的玉玺,认为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把戏。事实上,在宋朝有许多发现传国玉玺的消息,但都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宋徽宗是个昏君,好风雅篆刻,曾经刻了皇帝印玺十方。有人说这是宋徽宗画蛇添足,自欺欺人;更多的人认为这是宋徽宗在没有真正传国玉玺的情况下,多刻玉玺,淡化真正传国玉玺的地位。

  元成宗铁穆耳时,天下又发生了一次“发现玉玺”的闹剧。公元1293年,元世祖忽必烈病死,遗嘱由皇太孙铁穆耳回朝即位。当时,铁穆耳以皇太孙的身份和丞相伯颜镇守上都。回大都的路上,右丞相张九思献上“传国玉玺”一枚,说是秦朝相传的国玺,在宋元交界的乱世为元朝大将军木华黎所得。现在木华黎的后裔因家境衰落而卖出。铁穆耳郑重将玉玺收下后即位。但这个玉玺没有被其他人看过,更没有经过任何考证,可信性可想而知。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也打过玉玺的主意。他派遣徐达深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蒙古的元朝残余力量,一大目的就是寻找传国玉玺,最终还是无功而返。明孝宗时,又有人进献“传国玉玺”。但明孝宗很肯定地宣布自己看到的“玉玺”是赝品而未采用。在明末改朝换代的时候,多尔衮率八旗部队出征蒙古察哈尔部,据说意外地从察哈尔部林丹汗的遗孀苏泰太后那里得到传国玉玺。多尔衮凯旋回师将玉玺交予皇太极。皇太极于得到玉玺的第二年改国号金为大清,建立清王朝。当然这个玉玺的出现更多也是出于政治需要炮制的。乾隆皇帝好考据,曾对大臣高斌献上来的玉玺进行仔细考证后,钦定其为赝品。他说:“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乾隆将这个假货当作工艺品放在宫殿中储存起来,聊作玩物。

  明清两代,不时出现“发现传国玉玺”的传闻。但拿出来的玉玺都是附会仿造的赝品。这一时期的人们对传国玉玺的态度大为改变,不像之前朝代那样看重了。据《明史。舆服志。皇帝宝玺》载,礼部尚书傅瀚谈及地方送来的各种所谓“传国玉玺”时评论道:"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也。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贻笑千载。“他认为正是人们对传国玉玺的过分看重才导致了仿冒盛行。乾隆御制的《国朝传宝记》也说:”会典所不载者,复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玺,不知何时附藏殿内,反置之正中。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若论宝,无非秦玺,既真秦玺,亦何足贵!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时奏进属员浚宝应河所得玉玺,古泽可爱,又与《辍耕录》载蔡仲平本颇合。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看来,就是做皇帝的人,对玉玺的真伪也看得很开了。

  1924年11月,冯玉祥等人驱逐末代皇帝溥仪出紫禁城时,警察总监张壁和鹿钟磷等人曾在宫中追索镶金的传国玉玺,的确没有找到。至此,人们相信,真正的传国玉玺早已经被慢慢的历史黄沙所湮没了。

  考虑到传国玉玺是材质奇特的和氏璧所制,应当流传万年不坏。说不定它正静静埋藏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地方,等待有心人去考证发现。

传国玉玺还可能存在吗?会在哪里?

传国玉玺的下落可以说是一大谜题了,建造于秦始皇时期的传国玉玺,原本是秦始皇为了自己建立的秦朝而造,没想到秦朝那么短命,而后来,传国玉玺的下落就越来越扑朔迷离,很多时期都有传国玉玺的传言,但是到底是真是假,没人知道,因为很多人都想要,那么做一个假的出来也不是没可能。不过,现如今已经两千多年过去了,传国玉玺真的还存在在世界上吗?

传国玉玺象征着皇帝身份和权威。

秦始皇统一大国后,下令镌造一枚皇帝玉玺,当做“皇权神”的信物,而且,传说传国玉是用著名的“和氏璧”制成的。从此,历代帝王都将其当成权力的重要象征,拥有它也就可以一统天下。

楚威王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昭阳的将领消灭了越国,立下战功,楚威王一高兴,就把和氏璧赏给了他。后来,昭阳宴请宾客,并拿出和氏璧给大家观赏。大家都没有见过这个稀罕的玩意,于是纷纷凑到一起上前观看。突然,一条足足有一丈大的大鱼从潭里一下子跳跃起来,后面还跟着一群各种各样的小鱼。人们从没有看见过这么新奇的景象,于是纷纷前往潭前观看。等鱼群散去人们回到房间时,却发现和氏璧不见了。

昭阳悬赏千金,追查和氏璧下落,这样偷盗者迟迟都不敢将和氏璧脱手。过了很多年,有一天,和氏璧突然在赵国的首都邯郸出现。秦昭襄王知道了这件事,打算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和氏璧,这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之后,和氏璧一直都保存在赵国的宫廷中直到公元前228年,秦国攻破了赵国,和氏璧由此落入了秦国的手中。

随着秦国的覆灭,和氏璧也经历了命运多舛的时刻。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率兵攻打咸阳,秦王子婴向其献上自己的传家宝物。

传国玉玺,刘邦细心呵护着玉玺,并将其珍藏在长乐宫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他也想要找到那块传说中的玉玺。当时,玉玺是由汉孝元太后王政君,也就是他的姑姑掌管着。王政君对刘家感情深厚,因此不愿意交出玉玺。最后王莽命自己的弟弟威逼老太后交出玉玺,老太后深感痛心,一怒之下将玉玺重重扔在地上,玉玺被摔掉了一角。虽然,王莽命人用黄金将缺角给补上了,但还是留下了瑕痕。

王莽死后,玉玺就藏在他的尸体上,后来被献给了更始帝刘玄。

不久,赤眉军打败了刘玄,传国玉玺也就到了赤眉军拥立的小皇帝刘盆子的手上。再后来,刘盆子投降了东汉的刘秀。于是,传国玉玺彻底变成了汉朝的玉玺,自刘秀开始,一直在东汉历代皇帝的手中流传,负责保管玉玺的则是洛阳的东汉宫廷。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几经周折,玉玺最终落到了汉献帝的手里。公元220年,曹不建立曹魏,传国玉玺又变成曹魏的皇权象征。曹丕派人在传国玉玺上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最后西晋结束了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的局面,玉玺到了恶人的手里。

西晋末年,朝代更迭频繁,时局动荡不安,玉玺就在这样不稳定的环境下开始了自己的颠沛流离。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此时群雄崛起,很多人想要称王称霸,于是他们都想得到那个象征着至上权利的玉玺。但天下毕竟只有一个玉玺,而这块玉玺又很难得到,最后他们只好想出了一个卑劣的手法,那就是私刻玉玺。像东晋朝廷和西燕慕容永,他们都是自己刻了一个玉玺。几个人这样,旁边的人看到这种做法后纷纷效仿,于是,象征权利的玉玺的数量越来越多直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天下,将各地流传着的假玉玺全都被没收了。

隋唐皇帝的江山坐得十分稳固,因此,玉玺也就没再出现任何的颠沛流离,而是一直牢固地掌握在皇室手中。后来朱温篡位,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天下割据势力纷纷迭起,而玉玺再遭厄运。朱温得到玉玺没几年,就被后唐消灭掉了。

公元937年1月11日,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带契丹军攻陷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知道自己只有死路一条了,就抱着玉玺跑到玄武楼上自焚,可是,大火过后,人们从灰烬中却不见“传国玉玺”的踪影,甚至连一块外形稍像玉玺的石头也没有找到。从此,玉玺的去向就再也没有人知道了。

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玉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自宋代开始,真假“传国玉玺”不断出现。

后周太祖郭威在登基的时候,一心想得到玉却始终都没能找到,无奈只好自己刻了两方印玺,作为安慰。从此,这两块玉玺就代替了真玉玺,一直到北宋都还是皇权的象征。但实际上,宋朝一直在大张旗鼓地对玉玺进行着搜索和寻找,其中也有很多关于玉玺在国内被找到的消息流传出,但却没有一个消息具有真实性,全都只是道听途说,不足为信。

公元1293年,元世祖忽必烈大病归天,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铁穆耳。就在他回大都的路上,右丞相张九思献上了一枚“传国玉玺”,并说这个玉玺是传世的珍宝,至今还没有人见过。从这句话上就可以判断出玉玺是假的,因为真正的玉玺别说是无以计数的人看过,就是拥有过它的人,也已经很多。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曾派遣徐达深入漠北,带兵攻打元朝的残余力量,其中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

玉玺,但最终一无所获。到了明清两代,“发现传国玉玺”的传闻增多,但并没有真正的玉玺,都是一些仿造的赝品。同时,人们爱而不得,已经不再将玉玺看得那么重要了。

按理说,传国玉玺是由材质独特的和氏璧制成,应当能够保存万年。也许,总有一天世人会把它找出来也说不定。

有传说真正的“传国玉玺”是明灭元时,被元将带到了漠北。“传国玉玺”究竟还在不在这个世上?难道真的是“玉石俱焚”了吗?它还能重见天日吗?至少在目前,这是一个难解之谜。你说呢?

和氏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据说是卞和发现的,可是为什么不叫卞氏壁呢?氏不是姓的意思吗?

相传楚人卞和在山上找到了一块玉璞,出于臣民的一片忠心,先后呈献给楚历王、楚武王,想不到两王均不识其珍,怒其欺君,剁去了两足。文王即位,卞和又想献璞,无奈年事已高,双脚被剁,只能在山上抱璞痛哭,三天三夜不止,眼泪流干后竟流出了鲜血。此事惊动了文王,文王逐命玉工将玉璞依形琢成一玉壁,因材质绝佳,卞和嘉诚,命为“和氏壁”。

也许是和氏壁的质地太好了,琢工太精妙了,得来又太不易了,围绕着和氏壁,历史上掀起了阵阵波澜。

秦昭王欲霸占宝壁,假意欲以十五座城市与赵王易壁,结果赵国无奈之中派蔺相如使秦,演绎了一场“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的千古美谈。不过好景不长,公元前228年,秦军攻陷赵国,和氏壁还是被秦国夺走,从此,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就失去了它的下落。

那和氏壁到底去那里了呢?有一种说法十分确凿,即《史记》所引崔浩语:“李斯磨和(氏)壁作之,汉诸帝传服之,谓‘传国玺’”。据说秦始皇命宰相李斯将“和氏壁”制成传国玉玺,其玺方圆四寸,上钮交五龙,并书大篆“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八个字,以期传之万世。至汉代王莽篡位,逼太后交出传国玉玺,太后怒斥王莽,并以玉玺掷之,以致玉玺一角残破,后用金子包裹,称为“金镶玉”。王莽被诛后,玉玺转为汉帝刘玄所得。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玉玺被扔进井里。后传三国时东吴孙坚发兵洛阳伐董卓时,屯兵城南,发现一口古井内每天早晨有五彩气冒出,孙坚感到蹊跷,令人下井,意外的捞出传国玉玺。后孙坚将玉玺送给袁术,袁败后归汉献帝,而后魏受汉禅让,得玉玺,又传之于晋。就这样你争我夺,一个一个朝代诞生,又一个一个朝代灭亡,玉玺历经千年艰辛,传到后唐明宗李嗣源手中,直至公元936年,唐末帝李从珂携玉玺登玄武楼自焚后,从此失传,无证查考。

“和氏壁”是一件集文物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于一体的无价之宝。可是传国玉玺究竟是什么样的美玉,值得那么多帝王将相为之舍命而不顾呢?是它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身世?还是它那神秘、曲折的失踪经过?这也无从考证,也不必专门去查考。这些只是说明了在中国古代,人们将玉推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可与政治相提并论,并成为最高权利的代表,成为主宰一切的象征。

“和氏璧”这样的玉,前世为玉璞,后世为玉玺,在人世的轮回里终于成了一曲绝唱!
在中国上古时期——先秦时代,姓和氏是被严格地加以区别的。
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氏则为由姓衍生的分支。姓的起源比较古老,形成以后非常稳定。氏却不然,相对姓来说,它是后起的,随着各种历史条件的影响出现不断的变更。
“卞”是姓;“和”却不是名,而是氏。故称“和氏璧”。

秦始皇把真正的传国玉玺丢了吗?为何要把真玉玺丢河里?

传国玉玺的下落,一直以来都非常神秘,毕竟史书上所记载的传国玉玺诞生于秦始皇时期,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就像是武侠小说里面人人争夺觊觎的武林秘籍一样,觊觎传国玉玺的人只会是更多,而且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什么都发生了,玉玺下落不明也是很正常。但是翻阅史料却发现,真正的传国玉玺,很有可能一早就被秦始皇给扔进河里了,这到底怎么回事?

《后汉书•徐璆传》引卫宏注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令良工用蓝田山美玉制成玉玺,据称玺钮雕如龙鱼凤鸟,刻有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称为“传国玺”。

“传国玺”诞生,从此便成为了“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无数野心家将之视如一统天下的象征。公元前206年的10月,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将传国玉玺珍藏于长乐宫,号称“汉传国玺”。

西汉末,王莽篡权夺位,逼迫王太后交出玉玺。王太后气恼之下,将玉玺掷到地上,玉玺被摔掉了一角。王莽登位,命人用黄金将缺角给补上了,从此玉玺留下了美中不足的瑕痕。王莽败亡,绿林起义军从王莽的尸身上找到传国玉玺,献给了新拥戴起来的更始帝刘玄。

刘玄后来被赤眉军打败,传国玉玺就落到了由赤眉军拥立的小皇帝刘盆子的手里。赤眉军不过是乌合之众,刘盆子只是个放牛娃,投降了建立东汉的刘秀。传国玉玺由此重新成为了汉朝的玉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何进、袁绍等人武装诛杀十常侍,汉少帝仓皇出逃,混乱中遗失了传国玉玺。十余年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西逃之前,放火焚烧了洛阳宫廷。率先入洛阳救火的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

孙坚惊喜若狂,欲将之据为己有。袁绍哪会让孙坚得逞?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袁绍兄弟虽得玉玺,不过曹操眼中的“冢中枯骨”,很快被打着汉朝旗号的曹操给打败。传国玉玺回到了汉献帝的手里,复归汉家所有。

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位,收取了传国玉玺,并命人在玉玺左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国祚不长,未已,八王乱起,中原板荡。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部、前赵刘聪攻陷洛阳,俘获晋怀帝,收缴了玉玺。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也模仿曹丕在玉玺右肩部加刻了“天命石氏”字样。

不久,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国号魏,史称冉魏,接管了玉玺。北方鲜卑慕容早有觊觎玉玺之心,于公元352年南下攻魏。冉闵兵败虽被擒杀,冉魏大将军蒋干等人却拒不肯降,辅佐太子冉智坚守冉魏都城邺城,苦苦支撑,同时向东晋求救。

东晋据江东立国,一直以丢失玉玺为憾,而东晋皇帝也一直被民间讥称为“白版天子”,得到冉魏的求援,要冉魏交还传国玉玺以作为出兵援助的条件。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传国玉玺被送入东晋首都建康,重新成为晋王朝号令天下的象征。

而冉魏虽然交出了玉玺,却没能改变其被灭亡的命运,两个月后,邺城被鲜卑人攻破。鲜卑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却没达到缴获传国玉玺的目的,大失所望。鲜卑国主慕容儁为了在政治上压倒东晋,对外声称东晋人得到的是假玉玺,真的玉玺已经到了自己手中。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慕容儁宣布改元“元玺”。慕容儁既然睁着眼睛说瞎说,公开造假,其他豪强枭雄也用不着再羞答答了,纷纷私刻玉玺,声称自己的才是真玺。后来西燕慕容永的玉玺、姚秦的玉玺等等,全是冒牌假货。

而真玉玺在建康,随着宋代晋、齐代宋、梁代齐,最后传到了梁武帝萧衍的手里。萧衍晚年,南梁建康发生了侯景之乱。侯景攻占了建康,得到了玉玺,但很快被杀。侯景的手下赵思贤拿了玉玺,趁乱潜逃到了广陵,却又被一个叫郭元建的人抢走了。郭元建将玉玺献给了北齐的行台辛术,辛术呈给北齐朝廷。

取代了南梁的南陈没了传国玉玺,也只好自己另外私刻了。当然,陈朝的陈武帝是不可能对外承认自己是私刻的。他说,侯景死后,玉玺其实是被投入到栖霞寺井中。自己手里的玺,就是寺里僧人从井里捞出来的。

再说真玉玺的命运。

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正月,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据有了传国玉玺。四年后,外戚杨坚废北周静帝,建立隋朝,传国玉玺即成为了隋朝的国宝,改称为“受命玺”,意为隋命天授。

公元589年,陈朝灭亡,隋朝统一天下,随即将众多私刻的传国玉玺统统没收。等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传国玉玺又落入了李唐皇室手中,被封为国家至宝。唐末朱温篡位,短暂地掌握了玉玺一段时间。朱温的后梁灭亡,玉玺又被后唐统治者所得。

公元937年1月11日,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割燕云十六州为条件,得契丹军援助,猛攻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知末日已到,怀抱着传国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大火被扑灭后,玉玺却怎么也找不到。

也就从这时起,玉玺再也没有现世。其后的后晋、后周、宋、元、明、清皇帝所持玉玺,全是自己私刻的。其中的宋徽宗曾一口气连刻了十方皇帝印玺!

在元成宗铁穆耳时,右丞相张九思曾献上一枚“传国玉玺”,自称就是秦始皇传下的国玺;明孝宗时,也有人给明孝宗献“传国玉玺”;后金天聪九年,皇太极也从察哈尔部林丹汗的遗孀苏泰太后那里得到过一枚“传国玉玺”……不过,这些“传国玉玺”都是假的。

因为,那颗历经各朝各代君王之手流传下来的玉玺上所刻,乃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而且缺了一角,镶补有黄金,左肩部刻有“大魏受汉传国玺”、右肩刻有“天命石氏”字样等等特征,而元成宗铁穆耳等人所持,都不具备。也就是说,玉玺已在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之后彻底人间蒸发了。

但话说回来,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时所抱,其实也不是秦始皇最初刻制的“传国玉玺”。因为,早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由于湖面风浪大起,秦始皇的御舟有被风浪掀翻之险。情急之中,秦始皇在把原版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祀神镇浪。

洞庭湖深,且泥沙厚积,传国玉玺入湖,已不能再寻。

南巡结束,回到咸阳,秦始皇命人重新刻制了第二枚“传国玉玺”。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神授大权,秦始皇编造出一段神话,说八年后,车驾出巡道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拿着玉玺站在道中,对秦始皇的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于是又回到了秦始皇手中。

由此可见,第一枚传国玉玺自诞生后不久就永沉湖底了,而令两千多年来无数野心家牵肠挂肚、争夺不休的传国玉玺,其实就是翻版制作的假货。
文章标题: 天下大乱之时,你恰好捡到了玉玺,又有40万人的部队,小皇帝又在你身边,你是把玉玺还给皇帝,还是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3125.html

[天下大乱之时,你恰好捡到了玉玺,又有40万人的部队,小皇帝又在你身边,你是把玉玺还给皇帝,还是]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