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1-29 20:00:1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追溯到先秦,实际上对“士”的要求都是文武双全,那时的士人也的确多是能文能武。即使是后来,文士和武士逐渐开始有分工,文士也往往兼为武士。汉晋隋唐各代文人习武也都并非奇特。中国的文人逐渐形成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的形象,实际是在宋代才开始的。
有个香港电视剧中,把李白演成一个武林高手,我看到有较真的人提出批评说:“香港电视剧太胡闹了,太戏说了,居然把李白演成武林高手,把个李白故事演成了武侠片。”
香港电视剧固然戏说比较多,但是,把李白演成武林高手,却和历史事实应该相差不远。历史上的真实李白,武功应该是相当不错的。他15岁就学习剑术,向当时的高手学习过,长期经历游侠的生活,而且按照他自己诗中的暗示,似乎还做过刺客,想来不可能武功低微。他游历天下名山大川,并没有飞机可乘也没有哪怕是一辆自行车,而且毫不害怕遇到强盗,显然必定身强体壮。如果我们把李白刻画成一个神经质的诗人,身体弱不禁风而手无缚鸡之力,才真的是戏说李白呢。
更大的误会是对孔子,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孔子,形象都应该类似我们电影中的老教师,瘦弱而微微驼背,和武林高手的形象更是毫不沾边。
孔子的武功如何,我们并不确知,他一生以超人的智慧,从容地应对种种困难,并没有遇到必须自己出手和比武的情况。更何况学生中有子路,子路确定是当时武林高手,也用不着让他老师出手。但是,至少我有相当的根据猜测,孔子绝非瘦弱,武功也应当不错。首先从遗传上看,孔子父亲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数一数二的武林高手,力能托举千斤闸门,孔子有此遗传,想来也不会太差。当然,只看遗传还不足以作为充分的证据,比如功夫影帝成龙的儿子房祖名也并不能拍武打片。也许孔子更像母亲?但是,孔子身材高大异常,在鲁国是出名的“长人”,估计还是像父亲多些。另外,孔子教授的六艺中,除了诗书礼乐之外,还有射和御,这不折不扣是当时的武术。射就是射箭,御是驾驭战车,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谓的射击技术和赛车技术。而且孔子也明确表达了对自己射御技术的高度自信。如果他不是武林高手,以他的谦虚性格,怎么会在包括子路这样的武林高手的众学生面前自诩高手!
实际上,在古代中国,特别是宋代之前的古代中国,文人有武功并非什么稀奇的事情。因此文人中有些武功高强的人物也并非异类。班超能投笔从戎,也正是因为他身体好。祖逖闻鸡起舞,也并非是起来跳交际舞,而是舞剑,是练习武功。
追溯到先秦,实际上对“士”的要求都是文武双全,那时的士人也的确多是能文能武。即使是后来,文士和武士逐渐开始有分工,文士也往往兼为武士。汉晋隋唐各代文人习武也都并非奇特。中国的文人逐渐形成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的形象,实际是在宋代才开始的。
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是武将出身,但是当国之后,却对武人深怀戒心。他认为武人往往是战乱的祸首,而要天下太平,就不能让武人有太高的地位权力。因此高调重文轻武,文人考中状元,可以披红戴花到街市上夸耀,而武将的地位却远远低于文官,甚至接近罪犯。即使一代名将狄青,也照样会被文官所轻视。宋代文人中也有武林高手,比如辛弃疾就是一个,他能够率领数百人杀入二十几万人的大营,而刺杀营中的叛徒。但是,他的命运也是被削去兵权。在这之后,文人“文”而不“武”的倾向逐步加强,最后才形成了我们现代中国人心目中的文人形象――像京剧小生那样文弱,娘娘腔而又胆小。遇到事情没有主张也没有胆魄,往往反倒需要美人去救他们。他们唯一的长处,就是“读书好”,能考上状元。
士人做不做武林高手,对中国民族性格有影响吗?在我看来,这不仅有,而且还不小,我们设想如果李白不习剑术,身体虚弱无力,我们还能想象他会有那种大鹏一般雄浑的气概吗?虽然心理上的勇气并不完全依赖于身体的强壮,但是,身体上的虚弱往往会减弱一个人精神上的气魄,减弱一个人的勇气和心理力量,这却是一个确定的倾向。京剧小生那样柔美的男性,可能会心细如发,但是在决断力上,一般的确是比较差的。读书本身,也许并不需要强壮的体魄,但是一个人要从事实务,却不能没有一个至少比较强健的身体。因此,文士们身体的虚弱化,总体上也必定导致了文士决策上越来越偏于怯懦化,导致了文士经略实务上越来越能力弱,或者说文士的行动力越来越弱。中华民族之积弱难振,也和这一点不无关系。
好在明代出了个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民族性,使之没有更衰弱下去。王阳明自己善于射箭,在和军人比赛时,曾经以三箭都命中红心的成绩令士兵惊叹,虽外表瘦弱但实际强壮。王阳明的遗风,影响了曾国藩以及后来许多士人,成为了中国人的一个重要文化资源。
心灵并非受限于身体,所以体弱者也可以有刚勇之气,正如珍贵植物的生长,不仅仅取决于土地,而更多取决于种子。但是身体毕竟是心灵的所寓,沃土必定适合培育良种,所以强健的身体必定对强大的精神有辅助作用。当今之世,才能卓异之士,应该力排宋代之后文士的颓风,恢复从孔子到李白诸多古士人的武勇精神。士人的身体强,则利于强其精神,士人的精神强,则利于强我种族,强国之梦,必从强民开始。
第一个原因就古代的战争比较频繁,所以征兵的情况时有发生,练习武技可以在战场上面保命和杀敌立功。其实古代的战争时间是多于和平的时间的,所以绝大多数的古代人都有着被当做兵员而送到战场上面的情况。如果有些人的武技纯熟,那么在战场上面不仅可以保住性命而且还可以杀死一些敌人来立功,是非常不错的一件事。
第二个原因就是为了防止被一些恶霸以及宗族势力所欺负,起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情况。古代是一个特权阶级横行的时代,而且宗族势力往往也是一方霸主的存在。如果势单力薄的人不去练习武艺的话,那可能就会遭到特权阶级和宗族势力的欺负,不仅会丢失掉赖以生存的田地,姓名可能也保不住。
第三个原因就是练习武技可以强身健体,抵御一些疾病的入侵。由于古代的医疗水平和医疗条件都比较落后,很多人可能只是生了小病最后却死亡了。由于练习武技能提高人人们的身体素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所以很多人也是想利用武技来强身健体,以求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第四个原因就是为了方便寻找工作,因为古代会武技的人非常的吃香。古代的社会治安不是很好,所以大户人家需要看家护院的武师,贵重物品的转运也需要武艺高强的团队来押送,还有很多行业都需要会武技的人。所以对于古人来说,读书考取功名是一条路,练习武技去谋生也是一条不错的路子。而且万一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人们还可以通过街头卖艺来换取钱财,以帮助自己渡过难关,非常的具有现实的意义。所以犹豫练习武技的好处很多,所以古人们便十分的热衷于练习武技了。
我们经常会发现,古代会有大多数的人都非常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学习读书来考取功名,也正是大家所谓的书生,但是却让如今的人们都非常好奇,为何古代的书生都不习武。其实虽然对于古代来说都希望拥有文武双全的臣子,但是对于读书的书生来说,会在自己的意识当中区别开习武的将军,这也正是因为大多数的书生都认为自己的才学和将军完全不同。
书生更加注重自己的文化学习古代的书生更像如今高考的考生,对于古代的书生来讲,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自己的文化学习,所以很多时候即使自己的文化学习水平并不是特别突出,但是也依旧不会习武,这也正是因为在他们的思想观念当中,学习才是最根本的治国理念。虽然将军的存在也不可否认,但是对于书生们来讲,自己的文化理念才能够更加让国家富强。所以一直以来书生都不习武。
书籍繁杂,需要自己努力学习古代的科考十分严格,当然对于书生来讲也会更加的困苦,毕竟,即使多年来的准备,只不过是为了能够让自己在科考当中一举得名,也是为了能够让自己考取功名,一直以来都非常努力的学习,对于书生来讲,能够将所有的古书都读懂都读遍,才是自己最根本的要领。所以对于习武来说,书生们并不会过多在乎。当然,无论是书生还是将军,都有自己本身更加独特的本领。
无论是将军还是书生,都有自己最专攻的工作,所以很多时候书生都不会进行习武,当然将军也不会像书生一样贯通所有古书,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了国家栋梁最突出的根本,很多时候,书生不习武,也是为了能够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
说到古人当官的途经,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科举制。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代,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那么,在唐朝时期若想要当官,都有哪些途径可走?
一、科举制度
《庄子·在宥》中说:“故贤者伏处大山嵁岩之下,而万乘之君忧栗乎庙堂之上。”,这里的庙堂就是朝堂,就是当官的意思。古代文人的毕生梦想就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实现自己的当官梦,从而平步青云。在古代,参加科举考试当官也是一件很难的事儿,只能中进士才有官可做,可谓是万里挑一。
二、“干谒”引荐
就是拜访一些当朝知名官员或有威望的名人,让他们帮忙引荐为官。很多文化人都是因为写诗写的好有了名望被举荐后再当官的。
三、给其他官员做幕僚
幕僚虽然不属于国家公务员编制,但是经常结识达官贵人,有蒙圣恩的机会,久而久之也有做官的可能。唐代很多诗人都曾有过幕僚身份,比如,杜甫、李商隐、王维甚至李白等。他们在幕府中的主要职责就是“顾问”。
四、边塞从军,建立军功
很多出身不好的平民,甚至山野草寇去上阵杀敌,建立军功后也能当上大官。
五、献赋求仕
就是通过给皇上,上表自己的诗词学问,皇上觉得有才,上表者得到重用,唐朝时期的大诗人李白、杜甫等人,皆通过“献赋求仕”获得了官职。
六、皇帝钦点
这个途经无需多言,皇帝最大,他说让谁当官,谁就能当官。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