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1-27 01:03:1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大部分臣子都支持旻宁继承皇位,而且皇太后也支持他,更主要的是嘉庆皇帝的遗嘱也是让他继位,所以他就非常顺利的上位了。
在中国这个封建王朝中,在君主的继位上是非常重视的,所以嫡长子一般是太子的不二人选。后来到了清朝之后,他们采用的是哪个儿子优秀让哪个儿子继位。但是这样也会引起皇子之间的争斗,所以最后雍正想了办法就是将遗嘱放在乾清宫的匾额后面。
按理来说后面的君主继位应该会非常顺利了,但是到了道光的时候,却是一波三折,不过最后也他也是非常顺利的继位了。
当时旻宁跟随自己的父亲嘉庆帝去承德山庄打猎,结果让人没想到的是嘉庆帝居然第二天就去世了。按照当时的祖制的话,新君主需要马上继位,所以大臣们就去乾清宫去取上一代君主的遗嘱,但是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居然没找到。
所以大臣们就开始推选新君主,大部分人都支持旻宁,但是却怕有所不合适。所以就找皇太后去请示。这位皇太后并非旻宁的亲生母亲,而且她还有自己的儿子,让人没想到的是皇太后也是非常支持旻宁继位。后来又有人在承德山庄找到嘉庆帝的遗嘱,上面居然也是写着让旻宁继位,所以旻宁就成功继位了。
旻宁也就是后来的道光帝,在鸦片战争的时候,他刚开始是非常支持林则徐禁烟的做法的,但是后来面对英国舰队却又同意割地赔款。
所以道光帝旻宁继位虽然非常顺利,但是他在位期间却并无多大的政绩,甚至还给后面的君主开启了割地赔款的先例,从而间接导致了中国人民的苦难的命运。
他是清朝唯一的嫡长子继位的皇帝,过程非常顺利,没有血雨腥风
一本正经的历史
道光皇帝名叫旻宁,人们熟知他的名字,恐怕就是鸦片战争,他一开始支持林则徐强硬禁烟,但面对强大的英国舰队又马上服软,给英国割地赔款,这个先例一开,使以后的几位皇帝纷纷效仿,使中国大片的领土和白银流失,基本沦为外国人的殖民地,给中国人们带来极大的苦难。
那么这样一个平庸的皇帝,他是如何当时皇帝的,当初是谁选择了他。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的封建王朝中,在皇帝的继承上是非常慎重的,首先在皇帝在世时确立一个继承人即皇太子,一般会遵从一个传统那就是立嫡立长,所谓的长就是大儿子,嫡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皇帝的正老婆,也就是皇后的儿子。但清朝是一个例外的王朝,它在皇位的继承上没有什么讲究,基本上采用了择优录取的原则,并且只有在康熙一朝设立过皇太子,却惹来了不少麻烦,首先是太子不争气,再次是大臣为了自己的利益会靠拢太子积攒势力,这都康熙感到不安,这才有两次废掉太子的过程,太子被废,各位皇子为了争夺太子位,又都得你死我活。最后雍正虽然继位,但落下了不少说到,为了避免皇子的争斗,又能在皇帝死后马上有新皇帝马上接任,雍正皇帝想出一个办法,就是提前写好遗嘱,确立继承人,但不公布,把遗嘱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额的后边,老皇帝死后,马上取出宣布,新皇帝即刻继位。这个办法非常好,雍正死后,乾隆皇帝的继位就非常顺利。
按理说,有了这样一个制度,道光的继位还有什么好说的,但他的继位过程却充满了戏剧性,对于他来讲就是一个喜剧。
嘉庆末年7月,旻宁随同父亲嘉庆皇帝到热河行围,也就是打猎,这是清朝历代皇帝的一个传统,打猎的同时也到承德避暑,不料,到达承德避暑山庄的第二天,61岁嘉庆皇帝突然去世,按照祖制,新皇帝应该马上继位,于是各位大臣马上派人会北京,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去取皇帝的遗诏,戏剧性第一幕发生了,那个匾额后面竟然没有遗诏。
没办法大臣们只好商量着公推皇帝,清朝的前几位皇帝有的就是这样产生的,结果是多数大臣都支持旻宁继任皇帝,但有怕不妥,赶紧派人到北京请皇太后的懿旨,这个皇太后可不是旻宁的亲生母亲,他的母亲是第一任皇后,很早就去世了,而且中国皇太后有两位亲生儿子,包括旻宁在内多数人都以为皇太后会选择她自己的亲儿子继承皇位。出人意料,戏剧性的第二幕出现了,皇太后的懿旨明确肯定要旻宁继位。
这还没完,皇太后的懿旨刚到,戏剧性的第三幕出现了,有人居然在承德避暑山庄找到了嘉庆皇帝的遗嘱,上面也写着是旻宁继位,但遗嘱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就没人考察了。
就这样,旻宁顺利当上了皇帝,这就是清朝的第八位皇帝道光帝。
众所周知,古代的嫡庶观念很重,即使同为皇帝的儿子,皇后所生和妃子所生,就有着天壤之别。就算是普通人家,庶子也总比嫡子矮一截,有什么好处,也都是嫡子先得。古人为何如此看重嫡庶之分呢?
笔者认为,是因为古人对身份的看重。古代采用一夫一妻多妾制,不管男人娶了多少女人,妻子只有一个。她往往是男方明媒正娶,其出身与男方门当户对,而妾可以不论身份,只要喜欢,男方都能纳进来。
如此一来,正妻生下的儿子,就有着高贵的血统,妾生下的儿子,身份自然就低了。同理,皇帝的儿子也是一样,古代的皇后,几乎都是出身名门望族,背后拥有很强的家族势力。
一般皇帝还是皇子的时候,就会由皇帝老爹做主,选一位名门望族之女,与其联姻。将来两人生下的儿子,不仅血统高贵,背后还有母亲娘家势力支持,地位自然就高。
而皇帝妃子的出身,就参差不齐了,甚至连宫女,都可能成为后妃。她们原本就没有势力,出身又低下,她们所生的儿子,便远远不足嫡子。
诸位嫡子中,又以嫡长子的身份最为贵重,因此古代皇帝,都想立嫡长子为储君,一是因为他们血统纯正,根正苗红;二是嫡长子继位的话,会得到不少势力支持,能使江山稳固;三是由大哥继位,其余兄弟也没有异议(按理来说是这样)。
可纵观古代历代皇帝传位,真正实现传给嫡长子的却很少,特别是明清时期。清朝历代皇帝中,就只有道光一位,是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造化弄人
刚刚提到清朝历代皇帝,只有道光是嫡长子身份继位。其实早在乾隆时期,他就很想立嫡长子,特别是在此之前,清朝并无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这使得乾隆皇帝这一想法十分强烈。
乾隆与富察皇后感情深厚,富察氏一族在当时也享尽恩宠,如果能立皇后之子为储君,对大清有利无害。所以当乾隆即位后,第一时间就秘密立储,将嫡长子永琏册立为皇太子。
本以为自己的愿望要成真,却不曾想,永琏在九岁时死了。后来富察皇后又生下永琮,乾隆再一次动了立嫡之心,奈何永琮两岁便夭折了。从此以后,富察皇后再没生下儿子,乾隆想立嫡长子的愿望,终究是落空了。
二、其余嫡子不服
前面笔者说了一条,立大哥为储君的话,可令其余兄弟无异议。后面笔者加了一句,按理来说是这样,这是皇帝心中的想法。可实际上,其他兄弟根本不会服气。
要说像朱标这样的嫡长子,既有纯正的血统,又有治国的能力,还有老爹朱元璋撑腰的,其余嫡子自然不敢有意见。然而换成李建成这样的,就很容易受到其他兄弟的攻击。
李世民无论在政治还是军事上,都不比哥哥差,只是因为比他晚出生几年,就要拱手让出皇位,这是李世民做不到的。再说李渊不比朱元璋,他就算立了嫡长子为储君,也没有坚定表示过,自己要力挺他,更不敢像朱元璋那样,将大权放给太子。
这一类情况,就属于皇帝也无可奈何,空有立嫡之心,可没有保护嫡长子的能力。这一种情况,在历史上也很常见。
三、嫡长子自寻死路
李世民虽不是嫡长子,可他即位后,仍然想维护这一传统,于是他将年仅八岁的嫡长子李承乾,立为皇太子。
其实只要他好好表现,将来肯定能继承皇位的,但李承乾偏偏不安分。他忌惮弟弟李泰,屡次产生谋害之心,致使父亲对他越来越失望。暗杀李泰失败之后,李承乾索性效仿老爹,来个逼宫谋反。
可他哪里是李世民的对手,毕竟老爹对这些事有了经验,所以李承乾很快就被制服了。好在李世民爱子心切,没有处死李承乾,可他的太子之位,就再也拿不回来了。
再说说康熙的嫡长子胤礽,他的条件也如李承乾一般,不仅是正宫皇后所生,还从小被父亲捧在手心里。康熙对于胤礽,那是宠爱到了极点,将他立为太子后,就从未考虑过其他儿子。
第一次废掉胤礽的时候,尽管康熙很生气,却也没想过放弃他。不然的话,那些趁机劝说康熙改立太子的人,就不会受到牵连,八阿哥胤禩,也不会因此彻底失宠了。(注:因为大臣都建议改立胤禩,康熙认为胤禩结党营私,不顾兄弟之情,于是对他失望。)
康熙舍不得胤礽,最终还是复立了他。不过胤礽非但不知道珍惜,还变本加厉,做出不少出格之事,导致康熙忍无可忍。在爱子和江山之中,康熙选择了后者,胤礽也因此把自己作死了。
这一种情况,主要就是嫡长子自己作死,原本可以坐稳太子之位,等到老爹一死,自己就能继承大统。谁知他们偏偏不安分,要挑战老爹的底线,皇帝也没有办法,为了江山,只能放弃他们。
除了这三种情况外,还有皇帝无子嗣的现象,比如明朝正德皇帝,他去世时没有子嗣,既然没有嫡长子,更遑论让嫡长子继位。
还有嫡长子无意皇位的情况,比如“让皇帝”李成器。唐睿宗李旦登基后,想立嫡长子李成器为储君,可李成器却说:
“储副者,天下之公器,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
他认为弟弟李隆基比他功劳大,便坚持不肯接受李旦立储之意。
其实说了这么多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用七个字来总结:计划赶不上变化。皇帝想立嫡长子的心,我们可以理解,可在皇权至上的古代,我们不能忽略其背景。
想做皇帝的人,不止嫡长子一个,为了争夺皇位,手足自相残杀,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加上嫡长子或许夭折,比如永琏;或许比皇帝死得早,比如朱标。这些都是无法预料的情况,因此才会造成,古代皇帝想立嫡长子为储君,却很少能够实现。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