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中国历史上真正嫡长子继承皇位并且能顺利活到老的是不是少之又少

时间: 2023-01-27 01:03:1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中国历史上真正嫡长子继承皇位并且能顺利活到老的是不是少之又少

清朝唯一的嫡长子继位的君王,为何过程非常顺利,没有血雨腥风?

为何过程非常顺利,没有血雨腥风?

大部分臣子都支持旻宁继承皇位,而且皇太后也支持他,更主要的是嘉庆皇帝的遗嘱也是让他继位,所以他就非常顺利的上位了。

在中国这个封建王朝中,在君主的继位上是非常重视的,所以嫡长子一般是太子的不二人选。后来到了清朝之后,他们采用的是哪个儿子优秀让哪个儿子继位。但是这样也会引起皇子之间的争斗,所以最后雍正想了办法就是将遗嘱放在乾清宫的匾额后面。

按理来说后面的君主继位应该会非常顺利了,但是到了道光的时候,却是一波三折,不过最后也他也是非常顺利的继位了。

当时旻宁跟随自己的父亲嘉庆帝去承德山庄打猎,结果让人没想到的是嘉庆帝居然第二天就去世了。按照当时的祖制的话,新君主需要马上继位,所以大臣们就去乾清宫去取上一代君主的遗嘱,但是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居然没找到。

所以大臣们就开始推选新君主,大部分人都支持旻宁,但是却怕有所不合适。所以就找皇太后去请示。这位皇太后并非旻宁的亲生母亲,而且她还有自己的儿子,让人没想到的是皇太后也是非常支持旻宁继位。后来又有人在承德山庄找到嘉庆帝的遗嘱,上面居然也是写着让旻宁继位,所以旻宁就成功继位了。

旻宁也就是后来的道光帝,在鸦片战争的时候,他刚开始是非常支持林则徐禁烟的做法的,但是后来面对英国舰队却又同意割地赔款。

所以道光帝旻宁继位虽然非常顺利,但是他在位期间却并无多大的政绩,甚至还给后面的君主开启了割地赔款的先例,从而间接导致了中国人民的苦难的命运。

他是清朝唯一的嫡长子继位的皇帝,过程非常顺利,没有血雨腥风

一本正经的历史


道光皇帝名叫旻宁,人们熟知他的名字,恐怕就是鸦片战争,他一开始支持林则徐强硬禁烟,但面对强大的英国舰队又马上服软,给英国割地赔款,这个先例一开,使以后的几位皇帝纷纷效仿,使中国大片的领土和白银流失,基本沦为外国人的殖民地,给中国人们带来极大的苦难。

那么这样一个平庸的皇帝,他是如何当时皇帝的,当初是谁选择了他。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的封建王朝中,在皇帝的继承上是非常慎重的,首先在皇帝在世时确立一个继承人即皇太子,一般会遵从一个传统那就是立嫡立长,所谓的长就是大儿子,嫡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皇帝的正老婆,也就是皇后的儿子。但清朝是一个例外的王朝,它在皇位的继承上没有什么讲究,基本上采用了择优录取的原则,并且只有在康熙一朝设立过皇太子,却惹来了不少麻烦,首先是太子不争气,再次是大臣为了自己的利益会靠拢太子积攒势力,这都康熙感到不安,这才有两次废掉太子的过程,太子被废,各位皇子为了争夺太子位,又都得你死我活。最后雍正虽然继位,但落下了不少说到,为了避免皇子的争斗,又能在皇帝死后马上有新皇帝马上接任,雍正皇帝想出一个办法,就是提前写好遗嘱,确立继承人,但不公布,把遗嘱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额的后边,老皇帝死后,马上取出宣布,新皇帝即刻继位。这个办法非常好,雍正死后,乾隆皇帝的继位就非常顺利。

按理说,有了这样一个制度,道光的继位还有什么好说的,但他的继位过程却充满了戏剧性,对于他来讲就是一个喜剧。

嘉庆末年7月,旻宁随同父亲嘉庆皇帝到热河行围,也就是打猎,这是清朝历代皇帝的一个传统,打猎的同时也到承德避暑,不料,到达承德避暑山庄的第二天,61岁嘉庆皇帝突然去世,按照祖制,新皇帝应该马上继位,于是各位大臣马上派人会北京,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去取皇帝的遗诏,戏剧性第一幕发生了,那个匾额后面竟然没有遗诏。

没办法大臣们只好商量着公推皇帝,清朝的前几位皇帝有的就是这样产生的,结果是多数大臣都支持旻宁继任皇帝,但有怕不妥,赶紧派人到北京请皇太后的懿旨,这个皇太后可不是旻宁的亲生母亲,他的母亲是第一任皇后,很早就去世了,而且中国皇太后有两位亲生儿子,包括旻宁在内多数人都以为皇太后会选择她自己的亲儿子继承皇位。出人意料,戏剧性的第二幕出现了,皇太后的懿旨明确肯定要旻宁继位。

这还没完,皇太后的懿旨刚到,戏剧性的第三幕出现了,有人居然在承德避暑山庄找到了嘉庆皇帝的遗嘱,上面也写着是旻宁继位,但遗嘱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就没人考察了。

就这样,旻宁顺利当上了皇帝,这就是清朝的第八位皇帝道光帝。

运气好,哪有不争的,看皇帝了,如果皇帝早就立了太子,一般人也没什么好争的了,争不过。没立太子,一定很多人争。
以后的几位皇帝纷纷效仿,使中国大片的领土和白银流失,基本沦为外国人的殖民地,康熙帝第一个皇后赫舍里所生,但他没有继承皇位
这种事情虽然比较少见,但也是确实存在的,可能当时这位嫡长子处在一个十分特殊的环境里吧,没有人和他争夺皇位,他才能够平平安安的上位

中国封建王朝共有多少位嫡出长子继承皇位

他们分别是?
说实话,真的没几个皇帝真正符合“嫡长子”的标准,既要符合是正宫皇后(最好还是第一任皇后)所生,还要是皇长子,而且要在当时低下的医疗卫生条件和残酷的皇权帝位斗争中存活下来并最终胜出登基为帝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严格按照既嫡又长的标准来看,据我所知按朝代顺序来排: 秦朝:无 西汉:惠帝刘盈(吕后独子,高祖刘邦长子) 景帝刘启(皇后窦漪房长子,亦是文帝刘桓长子)元帝刘奭(首任皇后许平君独子,宣帝刘病已/刘询长子)成帝刘骜(皇后王政君独子,元帝刘奭长子) 东汉:包括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在内所有被后世正统历史承认的皇帝(东汉在位不到一年就夭折的孩童皇帝有多位,除汉殇帝外均不被后世承认为正式皇帝)好像都不符合嫡长子的标准(要么非嫡要么非长)。 三国:蜀汉后主刘禅(昭烈帝刘备长子)魏文帝曹丕(曹操长子) 魏明帝曹睿(文帝曹丕长子) 其余的我不清楚 两晋:“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武帝司马炎长子) 开国皇帝司马炎也可以算是。其他的由于晋代自惠帝后国家四分五裂帝位更替比较混乱,所以我不是很了解。 南北朝:比起晋代更加混乱,我就更不了解了。 隋朝:无 唐朝:代宗李豫(皇后长子,肃宗长子)德宗李适(皇后长子,代宗长子) 敬宗李湛(皇后长子,穆宗长子)懿宗李漼(皇后独子,宣宗长子) 五代十国:比较混乱,不太了解 北宋:神宗赵顼(高皇后长子,英宗长子) “亡国之君”钦宗赵桓(王皇后长子,徽宗长子) 南宋:端宗赵昰(全皇后长子,度宗长子) 元朝:同样比较混乱,且帝位更替频繁,不太了解。 明朝:仁宗朱高炽(徐皇后长子,成祖朱棣长子) 宣宗朱瞻基(皇后长子,仁宗长子)明英宗朱祁镇(孙皇后独子,宣宗长子) 武宗朱厚照(张皇后长子,孝宗长子) 清朝:清穆宗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慈禧长子,清文宗咸丰帝长子) 别看数量不小,其实在在中国数百位皇帝中还是极少数的。 纯手打,望采纳呵呵...

古代中国奉行嫡长子继承制,为何真正继承皇位的嫡长子少之又少

原因一:根本没有嫡长子 皇后无子或者嫡子早夭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皇帝自然无法从嫡子中挑选继位人。比如汉昭帝刘弗陵,比如宋仁宗赵祯!比如唐高宗
原因二:皇帝命太长,熬死太子!
朱元璋64岁的时候,30岁的朱标却得病死了,
原因三:太子被废!
隋文帝时期的太子杨勇 唐太宗太子李承乾 汉武帝太子刘据等
原因四:谋朝篡位!
皇帝儿子不少,可皇位只有一个,为此父子相残、兄弟相杀的例子并不少,比如说北齐文宣帝高洋,34岁暴毙,将皇位传给14岁的儿子高殷,结果高殷屁股还没坐热,便被叔叔高演给赶下台; 晋惠帝司马伦(司马第九子),抢了玄孙晋惠帝的皇位,还将晋惠帝尊为太上皇!
原因五:为稳定朝堂,传为他人!
上文提到高演抢了侄子高殷的皇位,可这位高演也没过多久便骑马摔成重伤,临死前怕儿子守不住皇位,很直接的便将皇位传给了弟弟高湛;比如在宋太祖赵匡胤死后,继承他皇位的也不是嫡长子而是弟弟赵匡义!

古代皇帝都想立嫡长子为储君,可实现的却很少,是什么原因?

众所周知,古代的嫡庶观念很重,即使同为皇帝的儿子,皇后所生和妃子所生,就有着天壤之别。就算是普通人家,庶子也总比嫡子矮一截,有什么好处,也都是嫡子先得。古人为何如此看重嫡庶之分呢?

笔者认为,是因为古人对身份的看重。古代采用一夫一妻多妾制,不管男人娶了多少女人,妻子只有一个。她往往是男方明媒正娶,其出身与男方门当户对,而妾可以不论身份,只要喜欢,男方都能纳进来。

如此一来,正妻生下的儿子,就有着高贵的血统,妾生下的儿子,身份自然就低了。同理,皇帝的儿子也是一样,古代的皇后,几乎都是出身名门望族,背后拥有很强的家族势力。

一般皇帝还是皇子的时候,就会由皇帝老爹做主,选一位名门望族之女,与其联姻。将来两人生下的儿子,不仅血统高贵,背后还有母亲娘家势力支持,地位自然就高。

而皇帝妃子的出身,就参差不齐了,甚至连宫女,都可能成为后妃。她们原本就没有势力,出身又低下,她们所生的儿子,便远远不足嫡子。

诸位嫡子中,又以嫡长子的身份最为贵重,因此古代皇帝,都想立嫡长子为储君,一是因为他们血统纯正,根正苗红;二是嫡长子继位的话,会得到不少势力支持,能使江山稳固;三是由大哥继位,其余兄弟也没有异议(按理来说是这样)。

可纵观古代历代皇帝传位,真正实现传给嫡长子的却很少,特别是明清时期。清朝历代皇帝中,就只有道光一位,是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造化弄人

刚刚提到清朝历代皇帝,只有道光是嫡长子身份继位。其实早在乾隆时期,他就很想立嫡长子,特别是在此之前,清朝并无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这使得乾隆皇帝这一想法十分强烈。

乾隆与富察皇后感情深厚,富察氏一族在当时也享尽恩宠,如果能立皇后之子为储君,对大清有利无害。所以当乾隆即位后,第一时间就秘密立储,将嫡长子永琏册立为皇太子。

本以为自己的愿望要成真,却不曾想,永琏在九岁时死了。后来富察皇后又生下永琮,乾隆再一次动了立嫡之心,奈何永琮两岁便夭折了。从此以后,富察皇后再没生下儿子,乾隆想立嫡长子的愿望,终究是落空了。

二、其余嫡子不服

前面笔者说了一条,立大哥为储君的话,可令其余兄弟无异议。后面笔者加了一句,按理来说是这样,这是皇帝心中的想法。可实际上,其他兄弟根本不会服气。

要说像朱标这样的嫡长子,既有纯正的血统,又有治国的能力,还有老爹朱元璋撑腰的,其余嫡子自然不敢有意见。然而换成李建成这样的,就很容易受到其他兄弟的攻击。

李世民无论在政治还是军事上,都不比哥哥差,只是因为比他晚出生几年,就要拱手让出皇位,这是李世民做不到的。再说李渊不比朱元璋,他就算立了嫡长子为储君,也没有坚定表示过,自己要力挺他,更不敢像朱元璋那样,将大权放给太子。

这一类情况,就属于皇帝也无可奈何,空有立嫡之心,可没有保护嫡长子的能力。这一种情况,在历史上也很常见。

三、嫡长子自寻死路

李世民虽不是嫡长子,可他即位后,仍然想维护这一传统,于是他将年仅八岁的嫡长子李承乾,立为皇太子。

其实只要他好好表现,将来肯定能继承皇位的,但李承乾偏偏不安分。他忌惮弟弟李泰,屡次产生谋害之心,致使父亲对他越来越失望。暗杀李泰失败之后,李承乾索性效仿老爹,来个逼宫谋反。

可他哪里是李世民的对手,毕竟老爹对这些事有了经验,所以李承乾很快就被制服了。好在李世民爱子心切,没有处死李承乾,可他的太子之位,就再也拿不回来了。

再说说康熙的嫡长子胤礽,他的条件也如李承乾一般,不仅是正宫皇后所生,还从小被父亲捧在手心里。康熙对于胤礽,那是宠爱到了极点,将他立为太子后,就从未考虑过其他儿子。

第一次废掉胤礽的时候,尽管康熙很生气,却也没想过放弃他。不然的话,那些趁机劝说康熙改立太子的人,就不会受到牵连,八阿哥胤禩,也不会因此彻底失宠了。(注:因为大臣都建议改立胤禩,康熙认为胤禩结党营私,不顾兄弟之情,于是对他失望。)

康熙舍不得胤礽,最终还是复立了他。不过胤礽非但不知道珍惜,还变本加厉,做出不少出格之事,导致康熙忍无可忍。在爱子和江山之中,康熙选择了后者,胤礽也因此把自己作死了。

这一种情况,主要就是嫡长子自己作死,原本可以坐稳太子之位,等到老爹一死,自己就能继承大统。谁知他们偏偏不安分,要挑战老爹的底线,皇帝也没有办法,为了江山,只能放弃他们。

除了这三种情况外,还有皇帝无子嗣的现象,比如明朝正德皇帝,他去世时没有子嗣,既然没有嫡长子,更遑论让嫡长子继位。

还有嫡长子无意皇位的情况,比如“让皇帝”李成器。唐睿宗李旦登基后,想立嫡长子李成器为储君,可李成器却说:

“储副者,天下之公器,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

他认为弟弟李隆基比他功劳大,便坚持不肯接受李旦立储之意。

其实说了这么多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用七个字来总结:计划赶不上变化。皇帝想立嫡长子的心,我们可以理解,可在皇权至上的古代,我们不能忽略其背景。

想做皇帝的人,不止嫡长子一个,为了争夺皇位,手足自相残杀,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加上嫡长子或许夭折,比如永琏;或许比皇帝死得早,比如朱标。这些都是无法预料的情况,因此才会造成,古代皇帝想立嫡长子为储君,却很少能够实现。

我认为在古代储君之位是一个人人都想得到的位置,所以嫡长子就备受瞩目,所有人的目光都会聚集在他身上,所以他一旦犯了一点过失都会被从储君之位上拉下来。所以实现立嫡长子为储君的就很少了。
因为如果立嫡长子为储君的话,那么其它的儿子必定会不服,就会引发夺位大战,所以才会导致嫡长子不一定会继承皇位。
古代皇帝都想立嫡长子为储君,可实现的却很少,主要原因是嫡长子大多都没有太多的才能,不足以担当重任。

请问中国历史上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有哪些?

敬请把其生母也告诉一下,因为只有母亲是皇后才能算得上是嫡长子
嫡长子继承皇位是从周朝开始的,周王实行宗法制,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周天子以嫡长子时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 周武王去世,立长子诵(周成王)为王,周武王妻邑姜吕尚之女 如果从正统而言的话从秦汉唐宋元明清 汉朝 西汉 汉惠帝刘盈(前211年~前188年),其母吕后(皇后) 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其母窦氏(皇后)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其母王娡(皇后) 汉元帝刘奭(前48年—前33年),其母嫡妻许平君(皇后) 汉成帝刘骜(前52年-公元前7年),其母王政君(皇后) 东汉 汉明帝刘庄(28年-75年),其母阴丽华(皇后) 唐朝 唐代宗李豫(726年~779年),其母章敬皇后吴氏 唐德宗李适(742年~805年),其母睿真皇后沈氏 沈珍珠 唐顺宗李诵(761年~806年),其母昭德皇后王氏 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年),其母庄宪皇后王氏 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其母恭僖皇后王氏 唐懿宗李漼(833年11月14日~873年),其母元昭皇后晁氏 宋朝 宋神宗赵顼(1067年-1085年在位),其母高皇后 高滔滔 宋钦宗赵桓(生1100—卒1156),其母显恭皇后王氏 元朝 元英宗(1303年2月22日—1323年9月4日),元仁宗(1285年4月9日—1320年3月1日)长子,但是他的母亲我找不到姓名 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琜(1300年农历十一月—1329年农历八月),元武宗(1281年8月4日~1311年1月27日)长子,其母仁献章圣皇后,亦乞烈氏 乌哈笃皇帝、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1320年5.25~~1370年5.23),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琜的皇长子,其母罕禄鲁·迈来迪 明朝 明仁宗朱高炽( 1424年——1425年在位 ), 仁孝文皇后徐氏,名仪华,安徽凤阳人,父徐达。 明宣宗朱瞻基(1426年——1435年在位),其母诚孝昭皇后张氏 明英宗朱祁镇(1436-1449),(1457-1464),为明宣宗长子,其母一说是孝恭章皇后孙氏,孙贵妃。一种是说是个宫女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宪宗生母,英宗周贵妃,因为 孝庄睿皇后钱氏,钱皇后,英宗元配没有子嗣,宪宗即位追封孝肃太后周氏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明孝宗朱祐樘嫡长子,生母孝康张皇后 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明神宗万历帝(1563年—1620年)长子,其母王恭妃 明熹宗朱由校(1620~1627),明光宗朱常洛长子,其母王才人,初为东宫选侍,1605年封才人,1619年殁,及熹宗继位,追上尊号曰孝和太后 清朝 清宣宗道光皇帝(1821—1850)爱新觉罗·旻宁,母喜塔拉氏孝淑睿皇后。(清仁宗嘉庆(公元1796年至1820年)即位,册喜塔拉氏为皇后。),清仁宗嘉庆皇帝第一子未名夭,第二子及清宣宗道光皇帝。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 清穆宗同治帝(公元1856年3月23日-1875年7月)爱新觉罗·载淳,清文宗咸丰帝(1831~1861)长子,其母为叶赫那拉氏(即慈禧)。 其他的就是母亲是皇后而继位的时候不是以皇长子或者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 还有的是继承皇位为皇长子母亲不是皇后。
多了,元朝和清朝由于是少数民数统治,所以没有嫡长子继位这项规矩。 另外还有秦二世,汉文帝,汉宣帝,唐太宗,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宣宗,宋太宗,宋英宗,宋徽宗,明成祖等等。
母以子贵,哈哈。 在中国的历史上嫡长子登上大宝的还真不多。不好说。有的是早年夭折。有的是丧命于兵变。
文章标题: 中国历史上真正嫡长子继承皇位并且能顺利活到老的是不是少之又少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2621.html

[中国历史上真正嫡长子继承皇位并且能顺利活到老的是不是少之又少]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