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历史问题,和氏璧现在在哪里

时间: 2023-01-13 17:00:4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7次

历史问题,和氏璧现在在哪里

秦始皇文化 和氏璧究竟哪里去了?会不会在秦始皇墓中呢?

卞和献玉的故事出自战国著名思想家韩非所著的《韩非子·和氏》,这则故事发生在春秋早期。

传说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上得到了一块好的玉料,于是和氏带着玉料给楚厉王看,说这里有一块绝佳的美玉,于是楚厉王找来了玉工辨别,玉工就认为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楚厉王认为这个人在骗自己,然后就下令把和氏的左脚砍了,楚厉王去世后楚武王继位,和氏又带着这块玉料去见楚武王,武王也找来了玉工,玉工仍然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和氏的右脚也被砍掉了。

武王死后文王又继位了,和氏这个时候抱着这块石头在楚山脚下大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哭干,流出血水,这件事情被文王知道了,就派人来问,于是和氏道出原由说:“我痛心的不是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宝玉被当成石头,忠心被人认为是欺君,明明没罪还要受到惩罚。”文王比较直接,拿到玉料之后直接就下令剖开,没想到里面居然真的是一块稀世美玉。一时间大家面面相觑,从前的玉工当场昏倒,楚文王心灵被深深震憾,激动之余命人将这块美玉雕琢成玉璧,并以卞和的名字来命名,将其称作“和氏璧”,旨在纪念视死如归、百折不挠的卞和。

这个“卞和泣玉”的典故非常符合中国文化中坚韧、忠贞的传统价值观念,因此得以世代传诵、流芳千古,并且成为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历史典故。

后来这个玉璧辗转流落到了赵国,后又发生了蔺相如出使秦国“完壁归赵”的故事。后来秦统一六国之后,和氏璧被秦王拥有,有传闻说秦始皇得到和氏璧之后就命人把这块玉璧雕成玉玺,上面刻有八个大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块玉玺之后一直传承到后唐时期,一直到儿皇帝石敬瑭灭掉后唐之后,后唐的末代皇帝李从珂人玉俱焚,和氏璧永远的消失在了历史之中。

但是问题就产生了,从我们现在考古出士的春秋战国玉璧形制来看,用玉璧改制玉玺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史书《尔雅·释器》对玉璧形制进行了解释:“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玉璧就是一种圆形、片状、中部有孔的玉器。而且玉璧的形状从新石器时期一直到现在都没变过。

从现代考古发掘出来的秦代玉质玺印来看,秦代玺印多为方形,印钮多作覆斗形,纽下钻横孔,以便于绶带穿系,并且在秦朝之前,印章统称为“玺”。秦皇统一天下后,“玺”这个词成了天子专用,普通人的只能称为“印”,开始了玺印有别。一个代表了皇帝权威的“玺”,用一块薄薄的玉壁来制作,还小过老百姓的印章,这个可能完全没有。所以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完全是谣传。

和氏璧现在在哪?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和氏璧陪葬在秦始皇陵中。另一种是项羽掠夺宝物的时候,被项羽拿走了,随着项羽的战败,流落在民间成为了迷。

〖和氏璧的下落〗和氏璧究竟落在了哪里

玉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二千余年。然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辄令人扼腕叹息。
春秋战国时期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这件玉璧被战国各诸侯国视为镇国的宝藏,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宝”。各诸侯国为了把玉璧拥为己有,想尽办法互相争压,上演了战国时期一幕精彩的历史剧,最后这件珍贵玉器竟不知落到何处,成为历史上的一大疑案~
据说秦国的传国玉玺是用和氏璧做的 后来到后唐据说李从珂自焚时带着玉玺 具体什么无从得知 只知道现在仍未找到

和氏璧最后去哪了?

提起和氏璧,人们最先想到的想必都是蔺相如的“完璧归赵”。虽说和氏璧最终因为蔺相如的机敏和出色外交手腕得以“完璧归赵”,但最终还是落到了秦人手中。相传,秦始皇命人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命李斯篆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于其上,作为象征“君权神授”和正统地位的信物。后世帝王莫不为传国玉玺魂牵梦绕,但自从后唐末年葬身火海之后,传国玉玺便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所谓传国玉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


和氏璧是否真的被制成了传国玉玺

璧这种东西源于何时已经无考,但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至少商周时期璧的制作工艺和形制就已经相当成熟了,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中也发现了许多制作工艺相对粗糙、形制不甚成熟的璧。由此可见,早在新石器时期,璧就已经出现了。


但是,无论新石器时期、商周时期还是秦汉乃至后世的璧,其大体形态变化并不大。一般都是圆形中孔的薄形玉器,春秋时期璧厚度大致在1厘米左右,薄的甚至只有几毫米。厚度超过1厘米的璧已然不太常见,能够制作成印章的璧就更加罕见了……


从目前出头的秦汉时期的王玺、官印来看,其形制都是相当小的,远没有后来清高宗乾隆帝到处“贴”的“狗皮膏药”那么大!出土于扬州、现而今保存在南京博物院的东汉“广陵王玺”金印,其印面大小为2.375厘米X2.372厘米。上缀龟钮,钮高2.121厘米,台高0.945厘米,总高度3.066厘米。这还只是诸侯王的金印,根据等级观念,帝后的玉玺只可能比它大、不可能比它小!汉承秦制,以此反推,如果秦始皇真的将和氏璧制作成了传国玉玺,即便侧着切,和氏璧的厚度起码也超过了2.3厘米!如果是平着切,其厚度则必须超过3厘米!厚度3厘米的璧,不仅考古发掘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文献记录中也从来没有出现过。


因此,和氏璧根本不可能被制作成传国玉玺!除此之外,史籍还记载,王莽篡汉时皇太后王政君为了表示对侄儿王莽的不满,将传国玉玺重重地摔在了地上,致使这方玉玺缺了一角,后来王莽命人以黄金镶嵌补齐。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两厘米见方的玉印摔到地上,因为是自重较轻,一般太可能造成缺角损伤。只有大型玉器因为自重过重,才可能出现这样的损伤。如此一来,传国玉玺就远不是3厘米那么高了,或许要高得多!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应证了传国玉玺不可能是由和氏璧制作而成,再厚那就不是璧而是玉琮了……


和氏璧到底去哪儿了

关于和氏璧的记载,自“完璧归赵”之后基本便没有了踪迹,但是和氏璧最终归秦应该是没有疑问的。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曾经提及“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指的是“随侯之珠”,能够与其相提并论的“和”,恐怕也只有和氏璧了!那么,和氏璧后来去哪儿了?


既然归入秦宫,如果没有被内侍所盗窃,那么和氏璧只能保存在秦宫之中。如果被内侍盗卖、流入市井,似乎不太可能两千多年都没有现身,不是吗?因此,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之后封秦宫室时,很可能和氏璧就躲在秦宫室的某个角落或者仓库之中。不久之故,项羽进入咸阳,秦宫藏品为项羽所有。但项羽似乎也没有刻意去寻找和氏璧,这很可能和那个和氏璧制作传国玉玺的传说有关,和氏璧既然已经变成了传国玉玺,世间哪里还有和氏璧?即便真的出现了,真品也只能是“赝品”。或许这正是秦始皇的高明之初,既然众人都对和氏璧垂涎三尺,我索性说他被另作他用了,东西没有了,你们还垂涎什么?


再之后,楚汉之争,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天下珍奇皆落入汉高祖刘邦囊中。但是,史籍之中却再也没有出现和氏璧的踪影,只能说明汉高祖也没有得到和氏璧,如果得到了,史家不太可能不大书特书!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和氏璧在战乱之中遗失了,因为传言被制成了传国玉玺,即便出现也没人当他是真品!二、项羽火烧秦宫室时被连同其他东西一起被烧了,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玉被烧成了“玻璃”……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秦始皇带进了陵寝地宫之中!既然对外宣称和氏璧已经被制成了传国玉玺,相关记录自然不会有关于和氏璧的记载,秦始皇带进陵寝地宫的只是一块“普通玉璧”而已。个人更愿意相信这种可能性,至少它说明和氏璧至今还在秦始皇陵的地底下埋着!至于是不是,那只能等秦始皇陵地宫被后人打开的那一天了。


综上所述,所谓和氏璧被秦始皇命人制成了传国玉玺,可能性并不大。要么是以讹传讹、要么是秦始皇为了让世人不再惦记和氏璧而“欺天下”编造出的谎言!至于和氏璧到底去哪儿了,没有人知道。或许在战乱之中遗失了,或许被西楚霸王项羽的一把大火烧成了“玻璃”,又或许它正静悄悄地躺在秦始皇陵的地宫之中,等待着给后人“惊鸿一瞥”……个人更愿意相信是最后一种可能性,和氏璧被秦始皇带进了阴宅之中。等到秦始皇陵地宫被打开的那一天,或许这个谜团就能被解开了。不过,我们这代人估计是等不到那一天了。


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被秦始皇拿去给自己陪葬了。第二种说法是被秦始皇刻成传国玉玺,但到唐末的时候传国玉玺也不知去向。
由于和氏璧当时出现在秦国,所以和氏璧被作为秦始皇的陪葬品,葬在了陵墓当中。
被大火烧掉了,因为和氏璧被制成了传国玉玺,后来被后唐末帝李从珂抱着登楼自焚了。
文章标题: 历史问题,和氏璧现在在哪里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1512.html
文章标签:和氏璧 历史

[历史问题,和氏璧现在在哪里]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