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在神圣罗马帝国当皇帝是怎样的体验

时间: 2023-01-12 22:00:4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4次

在神圣罗马帝国当皇帝是怎样的体验

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虔诚的路易的混乱统治

路易一世(又名“虔诚的”、“美丽的”或“温文尔雅的”)是属于加洛林王朝的法兰克国王和神圣罗马皇帝.

他生活在公元8到9世纪之间,统治了26年.

他是中世纪神圣罗马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直到亨利四世.

路易在统治期间成功地维系了加洛林帝国.

然而,在他死后,帝国被他的儿子们分割开来,导致了法国和德国的诞生.

公元778年4月16日,虔诚的路易出生在卡西诺基勒姆(今天是法国新阿基坦地区的Chasseneuil du Poitou公社).

他的父亲是查理曼大帝,而他的母亲是皇帝的第二任妻子温兹高的希尔德加德.

三岁时,路易斯被加冕为阿基坦国王.

他一直担任这一职务,直到公元814年接替父亲成为法兰克国王,并在那里的统治艺术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

公元813年,查理曼大帝将路易加冕为他的共同皇帝,这是从拜占庭帝国和罗马帝国借鉴的习俗.

第二年,查理曼大帝去世,虔诚的路易国王成为法兰克人的新国王.

继任工作进展顺利,因为到查理曼大帝去世时,路易斯是他唯一幸存的合法儿子.

路易斯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驼背的佩宾(他的合法性一直在争论),还有两个哥哥,小查尔斯和卡洛曼,都改名为皮平.

三个儿子都先于他们的父亲去世,留下路易作为查理曼的唯一继承人,路易是虔诚的(阿德里安·巴兰德斯/公共领地),查理曼死于公元814年,由路易继承.

作为新国王法兰克和神圣罗马皇帝(在公元816年教皇斯蒂芬六世加冕后),路易开始按照基督教的价值观改革帝国.

例如,在查理曼大帝建立皇宫的亚琛,路易驱逐了该市的青楼女子.

他也不放过他的未婚姐妹,她们因与不同的男人发生性关系而臭名昭著.

尽管他们被送到修女院是为了修行,但路易这样做可能是为了防止他们嫁给后来威胁到他权威的有权势的人,路易也把基督教视为统一神圣罗马帝国的一种手段,而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是来自不同种族、语言的民族的聚集,以及文化背景.

阿尼安的本尼迪克特,被任命为皇帝的宗教事务的首席顾问,并负责改革法兰克教会.

此外,在路易登基的第一年,大约有40份文凭(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书面文件)在整个帝国发行.

在这些文凭中,路易斯试图把自己描绘成一个统治者,他的臣民首先是基督徒.

他提出了一个帝国的愿景,建立在通过基督教信仰实现人民团结的基础上.

正是由于路易致力于将神圣罗马帝国塑造成一个基督教国家,才使他获得了“虔诚”的称号,路易从826年起就被描绘成一个虔诚的、当代的基督战士,并在上面覆盖了一首拉巴努莫鲁斯的诗.

公元817年,路易在位仅三年,就已经开始计划接班.

其结果是帝国勋章,将帝国划分为他的三个儿子,洛希尔,佩宾和路易.

洛希尔与他的父亲成为联合皇帝,而佩宾和路易分别成为阿基坦和巴伐利亚的国王.

洛希尔、佩宾和路易的儿子将是他们父亲的继承人,但如果他们中有一个毫无争议地死去,他的王国将由长兄、虔诚的路易和使节继承.

(Wikimedia/Public Domain),虽然路易在他死后尽了他所能确保有序的继承,但他在统治期间却没能阻止这种混乱.

路易不得不对居住在神圣罗马帝国边界上的部落发动军事行动,因为这些部落开始引起麻烦.

此外,路易不得不对自己的儿子发动三次内战,甚至一度被他们罢黜.

从未有过路易最终会取得胜利并继续统治直到他死,路易是一匹虔诚的马,也是战场上的国王.

(Wikimedia/Public Domain)公元840年6月20日,路易斯在靠近英格尔海姆的莱茵河中的一个岛屿彼得索去世.

他被埋在梅茨的圣阿诺德修道院.

虔诚的路易死后,他的继承人之间爆发了内战.

圣子路易战争于公元843年随着凡尔登条约的签订而结束.

这一条约不仅结束了内战,而且导致了法德两国的形成,《凡尔登条约》将加洛林帝国的领土划分为三个王国,影响了西欧的继承和冲突,直至20世纪.

(奥拉胡斯/公共领域),上图:虔诚的路易加冕为阿基坦国王.

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兴衰是怎样的?

西罗马帝国末期因为帝国的衰落而无力镇压四方的叛乱,于是引入外族,雇佣蛮族日耳曼人为其征战,这些雇佣兵体验到了欧洲中部的繁华,自然不愿退回北方阴寒之地,加上匈人的威迫提出内附,罗马皇帝无力阻挡,导致西哥特人在多瑙河畔驻扎,最终,西哥特人打破了罗马城,西罗马帝国灭亡;这就像水龙头,一旦开启,水漫金山,罗马灭亡使得日耳曼各部均进入欧洲,各部相互抢夺征战,使得欧洲西部狼烟四起,法兰克部的克洛维在其间胜出,暂时压制住了日耳曼各部,法兰克王国有两件大事影响后世,一是接受了 基 督 教,教 会 借此逐渐抬升地位;二是,发明了军事采邑制,王朝将疆土分割成不同大小的封地,按照军事贵族军功大小,授爵位(公侯伯子男等),赐予土地以及附属于土地上的农民,该土地由军事贵族世袭,军事贵族向领主效忠随军征战;为了便于管理,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为了便于管理民众和其他部落,与 教 会 联手称自己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这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雏形,王国传至查理曼大帝达到了帝国的巅峰,而查理曼大帝死后,王国分裂为东,中,西三个王国,这就开启了日耳曼王国大分裂,军事采邑制下的各领主纷纷建立小王国,相互征伐再次开始,消磨了实力,而 教 会 在战乱之下反而笼络了人心,凌驾于各王国之上,为保住 教 会的权利,教 会 利用神权在各日耳曼王国之间挑唆控制,小王国苦不堪言,国王宛如教会的外派总督,君权荡然无存;于是大家为了不再无缘由的相互攻詌,创建了一个松散的同盟-神圣罗马帝国,众王国选举出一个大皇帝来代表众国的意愿,但不是每个小国王都有权力当皇帝,而是特定的七个军事贵族,被称为选帝侯,包括三个教会选侯-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和四个世俗选侯莱茵-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维腾堡公爵、勃兰登堡藩侯与波希米亚国王。七选侯选举出来的人只能称“德意志国王”,与七大选帝侯的级别相等。只有经过进军罗马,并由教 皇 加冕后的“德意志国王”,才能使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头衔。这样延续了五百余年,可是联盟毕竟是松散的,在 教 会 的挑拨和控制下,各王国之间无法做到同心一气,暗流在内部生成,有两个选帝侯一直致力于统一日耳曼,一个是替代波希米亚国王选帝侯地位的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而另一个是普鲁士王国的勃兰登堡藩侯;强大的奥地利几乎完成了志愿,为了进一步加强奥地利的实力,奥地利王国兼并了匈牙利王国,形成了奥匈帝国,可却陷入了不断反抗的匈牙利战火中,应接不暇;普鲁士王国看到了机会,采取了各种阴招,将奥匈帝国逐出了神圣罗马帝国范围,由普鲁士王国登上了皇帝之位,再制服各藩国,形成了真正统一的德意志王国,自此,神圣罗马帝国不复存在,由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德意志帝国所替代,神圣罗马帝国的兴衰其实就是欧洲各王朝与 教 会 抗衡的过程;
神圣罗马帝国早期三个王朝时期,由于皇帝基本上都以日耳曼五大部落公爵的身份登基,以及与罗马教廷的合作关系而维持了帝国内部稳定。在腓特烈二世采取重意大利轻德意志政策后,皇帝在德意志的权力威望逐渐衰落,而沦为与一般德意志诸侯无异的小领主。
罗马帝国是在公元前十世纪的时候兴起的,然后拿破仑在1806年的时候获得了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也就标志着这个帝国的衰败。

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需要哪些条件?

在漫长的欧洲历史里有很多的王国,当然也有很多国王,然而却只有一个国家拥有皇帝,那就是“罗马帝国”。西元前 49 年,凯萨成为罗马的独裁者,虽然历史上他并未真正使用皇帝头衔,但他的名字却成为德文中的“皇帝”一词(Kaiser),连俄国“沙皇”也是由此而来。

西元 395 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东罗马在君士坦丁堡,西罗马在罗马;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延续到 1453 年,但“罗马帝国皇帝”之名却一直留存至十九世纪。后来的罗马帝国,其实指的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跟最初的罗马帝国早已无太大关系。

那为何西欧的统治者们都只独钟罗马帝国的皇帝之名呢?此外,神圣罗马帝国的历代国王也并非每位都有成功加冕为皇帝,究竟怎么样才能使用“罗马皇帝”之名,又有哪些仪式习俗呢?

若回顾西欧“罗马皇帝”头衔的复活,就要追溯到西元 800 年。

法兰克帝国的国王查理大帝(Charles the Great /德语:Karl I der Große/法语:Charlemagne 查理曼),在拯救了当时教宗的生涯危机后,西元 800 年 12 月 25 日在罗马的圣彼得教堂,由教宗赠与了皇冠与教会保护者的身分,而他在隔年开始使用的“罗马皇帝”称号,代表着由神加冕的西欧正统统治者,与东罗马拜占庭的皇帝拥有平等的地位。

直到奥图一世(即奥图大帝)将东法兰克帝国改为神圣罗马帝国(当时还未改称,但为了方便起见一律这样称呼),并于 962 年同样在罗马加冕为皇帝,让“罗马皇帝”真正的与帝国结合,此后,加冕成为罗马皇帝成为后世每任国王追求的志业。

然而,这个头衔所拥有的宗教意涵远远大于政治中的意义,因为神圣罗马帝国即是紧扣着《圣经》中〈但以理书〉的四个帝国预言,并将自己视为最后的帝国──罗马帝国的后继者。

神圣罗马帝国是由许多小邦国组成的集合体,其国王也是由帝国中的诸侯选举而出,而非一般国家的父死子继,甚至没有一个固定的疆土边界与首都,但正是因为这样一个抽象的、精神概念的皇帝,反而成为维系各国的关键人物。不论原本是哪一国人,借由对皇帝的忠诚将他们彼此联系,虽然分分合合,领土越来越小,最终这个帝国与他的皇帝依旧维系了将近千年。

中世纪“罗马皇帝”的条件与皇帝制造者

那么,要成为罗马皇帝需要那些条件呢?

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先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国王,因为罗马皇帝可以说是神圣罗马帝国国王专属的头衔,至于实际要如何办到在此就不再赘述。

话说回来,神圣罗马帝国的国王在真正被教宗加冕为皇帝之前早就拥有一切皇帝的实际权力。换句话说,其实加不加冕好像都没差?那到底为什么需要教宗加冕呢?

事实上,由教宗来作为皇帝“制造者”其实是中世纪西欧独有的现像,在古罗马到东罗马帝国期间都没有这样的习俗。唯有在中世纪,如果教宗没有点头好像就丧失了正统性,从卡尔大帝开始就十分强调皇帝是由神授权的概念,连带授予正字标志的教宗也是无比重要。

这项传统一直延续到 1508 年,马克西米里安一世的皇帝加冕罗马之举被威尼斯阻饶而被迫取消,他只好自称为“被选的皇帝”(Imperator Romanorum electus),教宗 Julius II. 也特许让此头衔生效,从此之后罗马皇帝不需要再经由教宗之手,加冕为国王后也自动称帝。

马克西米里安一世的后继者查理五世于 1530 年成功的在波隆那由教宗亲手加冕,却也是历史上最后一位由教宗加冕的罗马皇帝,此后皇帝制造者的工作全权落在选帝侯身上。

皇帝加冕之旅──罗马行

如此神圣的“皇帝”加冕仪式该有什么规范呢?来自阿尔卑斯山北边的德意志国王,又是如何在异乡义大利取得西欧世俗世界最高的荣耀头衔“罗马皇帝”呢?

最理想的加冕过程,是由被选出来的新国王先与教宗约好时间(通常都是星期天),然后带着一票家臣跨过阿尔卑斯山进入义大利,一路上各个义大利城市都对国王表露忠诚。

在加冕前一天,新国王会来到罗马西北边的马力欧山(Monte Mario)扎营,隔天早上新国王再骑着白马,披着毛草披风,头戴皇冠,浩浩荡荡的进入罗马,让罗马市民看看这位未来的皇帝。

教宗会于圣彼得教堂前迎接新国王,家臣和普通民众都能一同参加弥撒。新国王会换上罗马皇帝的标准穿着──凉鞋、长袍与披风来到祭坛前,此时他将接受三种祝福代祷,并宣誓保护教会、接受涂油礼且接受帝国信物──剑、权杖与帝国宝珠。

接着,教宗会为新国王戴上由八片金板与大量宝石打造的帝国宝冠,接受众人为他喝采,自此时开始,他就是名副其实的罗马皇帝了。

仪式结束后,新皇帝会与教宗一起骑马经过圣天使桥,前往将举行加冕晚宴的拉特朗圣若望大殿,出于礼貌,皇帝通常会帮教宗上马(毕竟教宗都是老人嘛)。不过罗马皇帝在加冕完之后就必须离开罗马不能久留,至多只能再多待几天,这也是习俗之一。

理想总是美好的,但现实中如同教科书般完美的加冕故事非常少见,可说有几个皇帝就有几种加冕仪式。虽然大致上流程与元素是不变的,但依然很难将皇帝加冕的过程归纳出一套绝对准则,这些规则从一开始的模仿与自创,不断加入新元素直到终于定案,然后又索性都不办了。

接下来,让我们稍微细看几场重要的皇帝加冕,体验当时不同典礼的情境。

查理大帝

首先,当然是 800 年 12 月 25 日的首位皇帝加冕──查理大帝。虽然他一直强调自己是“不小心被加冕”、“民众拱我当我才当的”,还一直到隔年才敢正式使用皇帝的称号,不过仔细看整个故事,还是感觉的到整个加冕过程挺有罗马/拜占庭风格的。

查理大帝的加冕仪式在罗马举行,罗马自古就是皇帝加冕的城市,他的服装也是标准的罗马皇帝造型,仪式中最独特的便是涂油礼。

涂油礼的习俗可以追溯自旧约时代,但卡洛琳王朝的始祖,即查理大帝之父──矮子丕平却赋予了它全新的意义。当丕平被教宗涂油时,代表着“君权神授”,接着他顺理成章的取代了墨洛温王朝,而涂油礼也成为法兰克和后来神圣罗马帝国国王与皇帝加冕中重要的一环。

综观神圣罗马帝国从 962 年奥托一世,到 1530 年查理五世,历代教宗总共加冕了 19 位皇帝,其中 13 次集中在十三世纪以前,可看出在 1220 年腓特烈二世以后,要请教宗加冕越来越困难。

关于皇帝加冕确切的流程文字纪录极少,唯一完整的纪录是 1452 年,最后一位由教宗在罗马加冕的皇帝──腓特烈三世。令人意外的是,除了文字记录外,关于皇帝加冕的罗马行也有图像记录流传下来,那就是卢森堡的亨利七世 (Heinrich VII. )的“罗马行”。

亨利七世

1308 年,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国王的亨利七世,在两年后终于踏上了他的罗马加冕之旅,加冕预定日期在 1312 年 2 月 2 日,此时的罗马已经 90 多年没加冕过皇帝了(上一位皇帝正是 1220 年的腓特烈二世)。

这趟浩浩荡荡的旅程由亨利七世的胞弟──特里尔大主教巴督因,委托匠人制作成 37 页 73 张图像纪录。这场加冕仪式特别之处在于,亨利七世最后是在拉特朗圣若望大殿而非圣彼得教堂举行典礼,而且也不是由教宗本人亲自加冕,而是教宗授权的三位红衣主教代为执行(因为教宗此时人在亚维侬)。

1310 年,亨利七世带着 5000 人的大军越过阿尔卑斯山。之所以需要带这么多人,是因为义大利虽然为神圣罗马帝国领土,但并不代表所有城市地区都真正效忠国王,在皇帝加冕之前先把义大利打过一轮也是加冕罗马行中常有的事。

亨利七世也不例外,虽然他在伦巴底受欢迎,但越深入义大利就越是苦战,加冕日程也因此延后。亨利七世最大的劲敌是那不勒斯的国王安茹的罗伯特(Robert von Anjou),后者更带来大军与亨利在罗马市区血战,成功阻饶了亨利七世在圣彼得教堂加冕,最后亨利七世只好把加冕地点换到拉特朗圣若望大殿,才勉强算是把帝冠带回家了。

这些过程都被图画详实地纪录下来,成为后世研究的珍贵史料。

腓特烈三世

1452 年 3 月 19 日,腓特烈三世在罗马圣彼得教堂,接受教宗尼古拉五世的皇帝加冕。他不只是历史上最后一位在罗马由教宗亲自加冕的皇帝,更是哈布斯堡王朝中唯一完成罗马行的皇帝。

这趟加冕之旅由腓特烈麾下的历史学家既人文主义者恩尼亚.席维欧.皮可洛米尼(Enea Silvio Piccolomini)全程记录,他后来还成为教宗庇护二世(Pius II.),但这就是别的故事了。

1451 年 12 月,虽然腓特烈三世正面对着内忧外患,但他依旧决定与其兄弟亚贝利希(Albrecht)一同踏上罗马行。这趟罗马行有许多特别之处,各方而言也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一直传出教宗 3 月 20 号就会驾崩或是遭逢不测的谣言,虽然教宗对此嗤之以鼻,希望国王隔年夏天再来。但事实上教宗确实有病缠身,或许他真的很想死前加冕个皇帝看看,而腓特烈三世也对皇帝加冕充满憧憬,两方都有意愿下就开始积极筹备。

要成为一位罗马皇帝至少会加冕三次,第一次是在亚琛的德意志银冠(德意志与神圣罗马帝国国王),然后是米兰的铁冠(义大利之王)与罗马的皇帝金冠,后面两个通常会在罗马行中一起获得。

腓特烈三世在进军罗马中途,虽然也有与义大利在地势力起冲突,但借由谈判协商还算是有一趟相对顺利的旅程。他先在米兰加冕为义大利国王, 尔后 1452年2月24日在西恩纳(Siena)与他未来的妻子──葡萄牙公主伊利欧诺拉(Eleonore)会合,两人一同前往罗马,并于 3 月 16 日在教宗的见证下成婚,三天后再由教宗加冕为皇帝与皇后。

这场加冕仪式相当顺利,可说与上面所模拟的理想情境相差无几。最特别的是,在加冕结束之后,腓特烈三世让约 300 名准骑士在圣天使桥上排排站好,在皇帝骑着马经过时每个人都用剑身击打三下表示册封,仪式意味相当浓厚。

然而谁也没料想到,从此之后再也没有罗马皇帝在罗马加冕了。他的儿子,下任国王马克西米里安一世,正是那位让皇帝不须再经由教宗之手的“被选出的皇帝”。

至于最后一位由教宗加冕的皇帝,也是哈布斯堡家的查理五世,为何没有在罗马加冕呢?原因竟然是因为他的军队在与义大利军的冲突中不小心将罗马洗劫一空!

虽然后来教宗有原谅他,并在波隆那为他完成加冕仪式,但查理五世因此失去了完成罗马行的机会,最终他只能成为了“最后一位由教宗加冕的罗马皇帝”。
文章标题: 在神圣罗马帝国当皇帝是怎样的体验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1430.html

[在神圣罗马帝国当皇帝是怎样的体验]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