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果想要详细了解长平之战的起因经过结果,哪些书值得一看

时间: 2023-01-09 10:01:3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5次

如果想要详细了解长平之战的起因经过结果,哪些书值得一看

长平之战!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围歼战!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围歼战,秦赵长平之战,白起一次坑杀赵国降卒近40万,自此赵国再无力与秦国争雄,秦国统一六国再无障碍。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秦国和赵国争夺上党地区而爆发的大战。

公元前262年,秦国出兵攻占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联系被切断。

韩王决定将上党割让给秦国,以息战祸。

但当时的上党郡守以及他的接任者冯亭均不愿将上党献给秦国,冯亭和上党民众商议后决定将上党郡献给赵国,借助赵国的力量来抗秦。

赵孝成王在平原君赵胜的建议下接受,并派平原君赵胜领五万赵军接收上党。

上党郡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是晋南重地,掌控了这里就相当于掌控了晋南。

秦国掌控了这里,随时可以出太行山攻击邯郸,同时也可以从南部威胁赵国旧都晋阳。

赵国掌控了这里,可以保护邯郸的安全,也可以威胁西边的秦国河东郡和南边的河内郡。

相比之下威胁秦国的河东郡、河内郡对赵国的吸引远不如保护邯郸的安全,毕竟谁也不想一觉睡醒,国都被敌人围住了。

所以接收上党,成了赵国不得不做的选择。

秦王很生气,打了这么长时间,马上就要拿下上党了,赵国这么一插手,到嘴的鸭子飞了。

于是,公元前262年农历4月,秦昭襄王派左庶长王龁领兵进攻上党,赵王则派廉颇领兵二十万救援上党。

长平之战正式爆发。

这里的爆发时间在史书上有些争议,史记记载的是秦昭襄王47年,也就是公元前260年,王龁领兵攻上党。

而吕氏春秋记载则是长平之战打了3年才结束,结束时间和史记记载的昭襄王47年末符合,以此推断开始时间是昭襄王45年,也就是公元前262年。

作者君偏向认为吕氏春秋的记载,理由有三:

第一、吕氏春秋成书的时候长平之战结束才20年左右,参与者有很多都还在世,

而史记成书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超过150年,有些偏差也无可厚非。

第二、战役后期赵国粮食紧张,如果仅仅半年战争就几乎耗光赵国的粮食储备,那赵国凭什么成为仅次于秦国的强国。

第三、百里石长城是廉颇修筑的防线,如果战役仅持续了半年时间,以当时廉颇一边抵御秦军,一边修筑工事的情况,即便是从4月份开始修,到7月赵括抵达时也不可能修完。

秦军主力由王龁率领,从河东郡向东进军。

偏师则从河内郡的野王北上,出天井关,北上高都,向长平进军。

而赵军在老将廉颇的带领下构筑了三条防线,层层阻击秦军。

第一条是空仓岭防线,第二条是沿丹河构筑的丹河防线,

第三条则是依靠丹朱岭、羊头山、金泉山、马鞍壑构筑的石长城防线,整条防线长达百里,因此被称作百里石长城。

双方第一回合交手是在空仓岭以西的玉溪河谷。一战之下,赵军裨将赵茄被秦军先锋斩杀。

初战不利后,赵军撤至空仓岭防线,秦军则在山谷中扎下营寨。

空仓岭防线依山而建,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而且廉颇在空仓岭后构建了南北两座彰城,并派了4个都尉领重兵屯驻,以便随时支援空仓岭。

在南线,光狼城以南的界牌岭上,廉颇也驻扎了重兵,用来阻挡由野王北上的秦国偏师。

秦赵两军在空仓岭激烈交锋,秦军攻势凶猛,终于在6月攻破高平关,并顺势攻破南北二彰城,斩杀赵军4个都尉。

赵军又依托光狼城构筑了一条西垒壁防线,但秦军攻势凶猛,7月攻破西垒壁,并斩杀赵军2个都尉。

至此,廉颇下令驻扎在光狼城、界牌岭等地的赵军全部退到丹河以东,借助河流构筑了第二条防线。

丹河河宽水深,韩王山、大粮山两个制高点正好能俯瞰整个丹河防线,和河西侧秦军的阵地。

整个防线内,无论秦军攻击哪个点,赵军指挥部都能在第一时间得知。

秦军在屡次攻击无果后,两军进入长期僵持。

而在长期对峙之下,两军的粮草都不充足。

相传廉颇在赵军的储粮点摩天岭以沙土来迷惑秦军斥候,而摩天岭也因此改名大粮山。

王龁也在老马岭建造了大量的空仓来迷惑赵军,因此老马岭也被叫做空仓岭。

赵国从邯郸运粮到长平前线最便捷的线路是滏口陉,大约200公里。

秦国从咸阳运粮到前线虽然超过500公里,但其中超过一半的路程都可以走水路。

也就是走渭河、黄河、涑水河或者汾河,然后再转陆路,相比全部走陆路的赵国虽然艰难一点,但差距并不大。

而且秦国经过多年经营,拥有关中平原、四川盆地、汉中平原三大粮仓作为后援,在粮草供应上要远强于赵国。

经过差不多3年的对峙后,赵国的粮食储备已严重不足,被迫向富庶的齐国借粮。

而当时齐王建年幼,齐国大权由他的母亲君王后和国相后胜把持。

后胜为人贪婪,受秦厚贿,屡劝齐王建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御秦。

因此拒绝了赵国借粮的请求。

而当时的其他4国,燕国对赵国虎视眈眈,等着一旦赵国战败就要上前分一杯羹。

韩国则早就被秦国吓破了胆,赵国能寻求的外援只有魏国和楚国。

赵国朝堂上,大臣楼昌建议赵王遣使去咸阳求和,大臣虞卿建议到魏楚两国寻求支援。

年轻的赵孝成王最终选择遣使求和。

秦国趁机大肆宣扬,使得其他诸侯国担心秦赵媾和,不敢再支援赵国。

同时,秦国利用反间计,在邯郸散布:“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这话的意思是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

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本就恼怒廉颇抗命不出战,加上粮食压力,廉颇指挥的赵军伤亡太大,等诸多因素。

秦国散布的谣言成了促使他下决心临阵换将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他力排众议,以自己喜爱的年轻将领赵括替代廉颇成为长平前线最高统帅。

至此战役进入第二阶段。

公元前260年7月,赵括统军20万到达长平前线,加上先前投入战场的25万赵军,赵军在长平前线投入的总兵力达到45万。

秦国得知消息后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抵达长平接替王龁指挥秦军。

赵括到达前线后,立即改变原有的军事部署和防守战略并撤换大批中下级军官,将原本分散在丹河沿线和石长城等地的兵力全部收缩,准备主动出击,企图一战歼灭秦军,收复上党。

白起针对赵军的动态,以丹河西岸的光狼城为依托,沿丹河西岸的天然髙岗构筑起长达十八公里的主阵地,以抵御赵军主力的进攻。

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令赵军强渡丹水。

秦军按照白起的将令,待赵军前锋渡河后,稍作抵抗便后退。

赵括不知有诈,率主力大军渡河攻击秦军防线,但秦军以光狼城为依托死守壁垒,赵军始终无法攻克。

此时,白起派遣了两路奇兵,一路由司马梗率领,共两万五千人溯秦川水河床,直插仙公山,然后折向东南进入百里石长城防线的背后。

一路由王陵率领,共五千人,强行渡过丹河,切入大粮山和小东仓河中间,切断赵军主力和后勤部队的联系。

随后秦军大量后援部队渡河,彻底断绝赵军粮道。

王陵所部又马不停蹄直插故关,切断赵军主力和石长城留守部队之间的联系。

此时的赵军粮道和后路已断,唯一的生路就是拼死打通粮道,击溃王陵部,守住石长城。

而赵括在得知粮道断绝后,却率领赵军退到了韩王山和将军岭之间的长平大营,既没有打通粮道,也没有打通后路。

而石长城也在司马梗和王陵的前后夹击下失守,原本防御秦军的天险,成了赵军无法逾越的天堑。

至此,数十万赵军已经彻底被堵在了韩王山以西的狭窄区域。

面对险恶战局,进退失据的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兵。

秦军乘势合围赵军于谷地。

赵军被围的消息传到邯郸后,赵孝成王意欲合纵抗秦,遣使求救于临近的楚、魏等国。

但由于之前赵国使者入咸阳和谈时得到秦昭襄王厚遇,诸侯国不愿救赵。

赵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国的部队赶往长平前线救援。

秦国方面,得知赵军主力已被合围,昭襄王亲自赶到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

命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援军,被围的赵军无法得到援助。

9月,在被困46天后,赵括率军突围时被秦军射杀。

主帅阵亡后,赵军伤兵饿殍无力再战,全体投降,秦军俘虏赵军近40万人。

而整个战役中,秦军的伤亡人数超过20万。

秦军主帅白起以“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仅放回240名年幼赵军,将其余近40万赵军俘虏悉数坑杀。

这一战之后,东方6国再没有哪个国家能独立抗秦,秦国统一6国大势已成。

号外:

在赵括准备统帅主力出故关时,有8个从丹河西侧逃过来的农民,拦住赵括大军,告知赵括秦军虽然败退,但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溃败的样子。

但凡是个正常的将领听到这些也该派人去探查一下,毕竟关乎数十万将士的身家性命。

但赵括此时正意气风发,他不听劝谏,以扰乱军心为由将这8人斩杀。

后人敬重8义士所为,将8人的劝谏第更名为八义,这也是长治市上党区八义镇名字的来源。

长平之战的起因?双方胜负的原因?战争胜负的影响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数战连胜,致使赵军损失惨重,战场上的局面对赵国极其不利。赵王由于战争接连失利,遂求和秦国,不成被戏耍,再加上廉颇固守不战使赵国蒙羞。秦见赵国固守不战,便派间谍散布廉颇投降的谣言并扬言秦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奢(曾大败秦国)之子赵括。于是赵王不听虞卿和蔺相如等的谏言,执意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暗中任命名将白起为统帅,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秦攻韩,韩国割上党之地以求和,可是上党军民不愿意归顺秦国,上党郡首不听韩王命令,私下将上党给了赵国。从法律上说,上党应该属于秦国了,但是赵国就是不给,这才引起秦国全力攻赵。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秦赵双方参战总兵力达到近百万,历经三年,秦斩杀赵国45万男丁,赵国彻底崩溃。在这要着重说一下,此时,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廉颇蔺相如都在赵国主政,但是却让赵国做出如此荒诞的事,导致差点亡国的局面,只顾眼前小利,不顾百姓死活,竟然还有人说廉颇蔺相如只忠臣,真是可笑
长平之战,本是秦赵之间,一次比较常见的国土争夺战,最后却打成了国运之战。
秦国青年战将白起,奉令例行征讨赵国边境城市,赵国派出老将廉颇负责抵御。
作为防守一方,廉颇需要分兵防守战略要点,又要掌握机动兵力伺机决战,也就是说赵国需要动员的兵力,本就大于进攻方的秦国,这本是平原作战的基本常态。但是,后来这也成了赵国换将的诱因。
廉颇知道,自己手下战将的能力不足,分兵进攻容易为秦军所败。于是,他以人数优势垒寨推进,逐步将精锐的秦军,逼退到了函谷关前。
函谷关,是秦国抵御六国联军的门户,秦国上下绝不允许城关有失。于是,秦国朝野一边向函谷关增加兵力,一边考虑换掉青年将领白起。
但是,换将的考虑,被知兵的朝廷老将叫停了。理由是,虽然白起退却函谷关,可是并未损兵和战败,只是被赵国的优势兵力逼退了。贸然换将,可能会引起前线士兵恐慌(在秦国,战败是要被问罪的),迫于国内的压力盲目出击,导致真正出现兵败函谷关的惨剧。
廉颇垒寨推进的战术耗时日久,一直没有像样的战果传回赵国。赵国上下早已对廉颇,表现出了不满。而且,这种不满已经路人皆知了,自然更加瞒不住秦国的细作。
收到细作的情报后,秦国朝野还是在讨论增兵和换将,只不过这一回讨论的换将对象,是如何换掉赵将廉颇。
此后,秦国不断增兵,摆出一副与赵军决战函谷关的架势,迫使廉颇继续向国内赵王索要援兵。他们一边又在秦国国内散布消息,说:青年白起多么的悍勇,可惜遇到了老年稳重的廉颇,导致白起一直犹豫不决,不敢主动出击作战。现在,朝廷一时又无将可换,只能增兵扛住赵将廉颇的垒寨推进战术,秦国全民皆兵,拖下去战局只会对秦国有力,就怕赵国方面换将,诱使白起主动出兵浪战。
赵王得到细作的情报后,考虑了白起的年龄和交战以来的表现,发觉白起还真有可能是怕了老将廉颇,一直都不敢与赵军主动交战。可是,秦国是全民皆兵拖得起,赵国的体制却拖不起啊!
正是为了诱使白起主动出战,赵王启用了名将赵奢之孙,同为青年将领的赵括同学,为赵军新任主帅。
大战换帅,行不行,可不是狗屁历史学家嘴中,赵王和几个大臣一言而决!
赵括同学,要是真是的没有统兵经验,再会纸上谈兵,赵国的君王和大臣们,也不会自己找死,去完全相信他一个草包。
要知道,赵国可是战国七雄之一,再没见识,也不会换个没经验的统帅。如果真是那样,春秋战国几百年,赵国也就是个笑话,也成不了战国七雄之一!
原来赵国换将是真,却没有立即召回廉颇,而是让廉颇以待罪之身,在军中为赵括同学压阵。
赵括抵达前线后,白起立即就“寻衅出击”,让赵括同学打了几个经得起推敲的胜仗,一是让赵括涨了单独领军的勇气,二是让赵国对赵括为帅树立了信心。
听闻赵括连胜,廉颇哀叹到:”换将,已成定局!“随后,廉颇被赵王召回了邯郸。
廉颇经验老道,要是认为赵括不行,别说一道诏书,就是有十二道诏书,他也不会听话就走,因为这是一场用兵数十万的国战!至少,经验老辣的老将廉颇,也没有否定赵括的能力。
廉颇一走,赵军由全线防御,转为了全线进攻。真的打起来,赵括才知道,手下兵力雄厚,但是基层战将均是渣渣。进攻作战中,兵力越是分散,越是考验基础层将领的能力。
这时赵括才知道,不是廉颇的指挥保守,而是手下军官全不顶用!
结果就是,撒出去的部队,打败仗、游山河,怎么也都找不回来了,只能眼看着一战而败!数十万赵军,很多支部队都是,出战后未能遇敌,遇敌时已被合围!
战后统计,长平之战,赵国损失成年壮丁四十余万,赵国成年男丁损失达四分之三。战场一片混乱,秦国没有赵国户籍、军籍,也不知消灭了多少赵军,又坑杀了多少赵军,只有一个赵国给出的总损失数据。
赵括的任命是君臣合议的结果,腐儒写史早已失去了历史的原味!至少,君王大臣有错,不能是大错;区区战败的武将,写臭了又如何!这也是,后来的历史资料中,长平之战,多有矛盾之处的原因。
史书上说,白起是后来换上的将领,无非是想说秦军早先的统帅不行。
真要是秦军早先的主帅不行,廉颇也就不是逼退秦军,而是歼灭秦军一部了,也就有战果堵上朝臣的嘴了!能让廉颇无战果的秦军主将,想想也不会是无名之辈吧?为何之前的秦军统帅,在史书上并不出名?
再说,长平之战前,白起还不是秦国第一将!那来多大的军中威望,还被临时派去函谷关,给有序后退的秦军压阵脚?至少,当时他还没有为前线大军,临时压阵的威望和资历!
还有,说什么秦国传谣,说秦军怕赵括!要是细作的谣言都那么粗糙,赵国上下都那么白痴,长平之战后赵国早就灭了。
就问赵括与秦军打过几回,以至赵国上下想也不想,就要用赵括换掉老将廉颇。
要是赵括打败过秦军,赵国何必让廉颇浪费钱粮?如果赵括在赵军中的威望,大于同为青年将领白起在秦军中的威望。那用史书上,秦国启用青年将领白起,对战廉颇和赵括的屁话,反而又不成立了!
赵括确实很有才能,并在与其他国家的战争,中树立了一定声望。但是,他在赵军中的资历,依然太浅,无法顶住上面的要求和压力,只能在政治上服从朝廷,“早日打败秦军,收兵恢复生产”的大局。
读军事历史,一定要带脑子!因为涉及到“暴秦”和“王权”,腐儒写的历史必然有些失真!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什么?最后为何赵国会大败?

长平之战就是赵国和秦国争夺上党而起了战争,本来韩国将上党给了秦国,但上党郡百姓不愿意归降秦,于是请求赵国出兵。首先赵国综合国力不如秦国。其次赵国将领赵括不如白起。最后赵国周围强敌环视,而秦国没有这样的顾虑。
归根到底起因还是秦国统一六国的霸业企图,赵国作为后期唯一有实力抵抗秦国的国家为了守住战略位置险要的上党地区而进行了防御战。失败的原因历史书一般归结于赵括“纸上谈兵”,实质上是秦赵两国悬殊的国力差距导致的必然失败
赵国接受韩国上党地区,上党是秦国想要的。赵国战败的原因与指挥将领有关,根本原因是秦国的综合国力强于赵国。
起因与败因:

赵国接收秦国正在攻打的韩国上党三郡,秦国恼羞成怒,发兵攻赵,秦赵大战三年,是为长平之战。

由于赵国在国力上弱于秦国,又在外交,军事上出现一系列错误,致使赵军大败。

文献记载: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秦昭王)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韩)南阳太行道,绝之。四十五年(前262),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平阳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祸大于所得。”平原君曰:“无故得一郡,受之便。”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

  四十七年(前260),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问,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

  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于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日:“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资治通鉴》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长平之战经过

战国时期,上党郡本属于韩国所有。为了夺取这块战略要地,秦国接连三年大军攻打韩国,上党郡太守冯亭冯亭派使者来到赵都邯郸,向赵国国君赵孝成王陈说愿将上党郡献与赵国,意图靠赵国之力抗击强秦。

赵国平阳君赵豹(赵孝成王之叔)便指出冯亭此作是嫁祸给赵国,因此赵国不应当接受上党,“圣人甚祸无故之利。”而平原君赵胜,却力主接受上党郡。他认为即使举百万大军之力攻打,也不一定会轻易得到上党,现在却不费一枪一卒便可获得,岂有不收之理!

赵孝成王决定收上党郡,封冯亭为华阳君继续担任上党郡太守,由平原君赵胜率兵五万接管了上党郡。秦赵战争一触即发。

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派左庶长王龁率军向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的赵军进攻。

赵国老将廉颇率军迎击。在初战失利之后,廉颇采用了坚壁不出以对抗强大的秦军进攻,从农历四月至七月,双方一直在长平相持不下。

但是,巨大的战争消耗对于秦赵两国都是沉重的负担,尤其是赵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旱灾,赵国首先遣使向秦国议和,希望结束战争。秦相范睢一方面利用赵王遣使议和的机会,大肆散布秦赵已经议和的消息,使得其它五国不发兵援赵,以孤立赵国。另一方面派遣奸细到赵国国都,重金贿赂,散布什么秦军根本不害怕廉颇,秦军只害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因秦国的反间计,赵国无法从其他国家得到粮食和援助,因粮食发愁的赵王果然中计,任用赵括为赵军主帅,并增兵二十万交付赵括,期望其一举大胜。

(赵括行军路线图)

秦昭襄王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到长平,任上将军秦军主帅,并增兵二十万至前线,同时严令三军上下不得走漏风声。赵括急于以战迫和,下令赵军全线出击进攻秦军。

(赵括的影视形象)

秦军主帅白起利用赵括急于求战的心理,诱惑赵军深入。说时迟那时快,赵军一进入到伏击圈,秦军迅速戴断了赵军粮道,将孤军深入的赵军团团围住,似铁桶一般插翅难逃。得到赵军被困的消息,秦王征发秦国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到前线助战,彻底围困赵军。

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其间赵括曾组织赵军五次奋力突围而不成,在第五次突围中连主帅赵括都血染沙场英勇捐躯!

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被围后第四十六日,走投无路的赵军残部四十万人见解围无望,只得举起白旗向秦军投降。白起竟下令坑杀了这四十万降卒,只留下年纪尚幼的二百四十名士兵回去报信。

长平之战历时三年,以秦国惨胜,赵国惨败告终。

(白起影视形象)

结论:

赵国长平之战失败原因主要有三点:

1、整体实力有差距,秦国的国力要强于赵国。相持三年,赵国出现大面积粮荒,已经无力再继续战争; 战争关键阶段,秦王征发全国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开到长平,形成绝对优势。国力差距主要原因。

2、赵国没有正确及时地开展合纵抗秦外交争取五国的支持和援助,最终赵国只能凭一国之力单独对抗强秦。这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3、将领指挥能力有差距:白起明显强于廉颇和赵括。前期廉颇更善于防守。后期赵括中计直接被分割包围,临阵指挥能力一目了然。

赵国在综合实力,外交,军事指挥上全面落后,失败是必然的。

文章标题: 如果想要详细了解长平之战的起因经过结果,哪些书值得一看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1105.html

[如果想要详细了解长平之战的起因经过结果,哪些书值得一看]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