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1-08 10:02:3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辽东问题是否真的困死了大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众所周知,大明王朝是被李自成破了北京城,然后崇祯帝煤山自杀,明朝正式亡国。
当时明朝已经面临了很多的问题,除却辽东努尔哈赤的威胁之外,当时面临的压力主要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起义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东征西讨,攻城掠地,把大明王朝从里到外戳出了好多个大窟窿,明朝没办法,决不能放任农民起义军不管,最开始搞了一个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把主要的斗争矛头瞄准了农民起义军,并且制订了一系列的防线来阻止农民军,不过后期为了把重点放在北方,内部防线溃散,所做的努力功亏一篑。
2.北方蒙古虎视眈眈北方蒙古诸部落一直都对明朝虎视眈眈,而明朝为此所设的九边虽然一直存在,但是由于屯兵制遭到了破坏,军队的战斗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北方防线形同虚设。
这个时候蒙古诸部落如果趁势发动进攻,带来的危害将是毁灭性的。
3.天灾不断明朝末年,各种天灾不断。蝗灾,水灾,旱灾,地震,泥石流。各种自然灾害应接不断,对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太平时候如果碰上灾年,政府还能够赈灾救民,可是赶上乱世,政府打仗都没钱,救老百姓更没有指望了。老百姓活不下去,就会起来闹事,激起民变,很容易就发展成农民起义军。
所以说没有这些的话,大明朝的日子还可能好过点,或许与后金还有一战之力,有一点赢得希望。不过要说是辽东困死了明朝,显然也太过绝对了,它只是众多因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而已。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何说明朝不可能彻底解决辽东地区女真问题?
怎么样才算是彻底解决呢?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就按照一般的理解,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它永远服从你的统治,永远不起来闹事,可是这可能吗?统治已久的中原地区尚且不能做到,何况辽东诸地呢?
而且就现实情况来看,朱棣在辽东设立努尔干司的时候,其实已经很稳妥的解决了辽东问题。在当时看来这就是一个万全之策,不过历史的发展总是出乎人的意料的,后来一系列变量的叠加才导致了辽东问题的激化,这是谁也没有料想到的。
所以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或许存在一个万全之策来解决某一个问题,但是若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的话,并不存在什么绝对的万全之策。那么彻底解决辽东问题自然也就是一个悖论。
在明末历史上,明朝曾经多次提出各种各样拯救辽东的方案,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袁崇焕所谓“五年平辽”的计划。不过这一计划事实证明并没成功,五年平辽,结果把清军平到了北京城下,完全是反作用。但是我们不妨思考一下,明朝当时是不是真的存在可以恢复辽东的计划呢?
关于为何明末辽东出现崩溃的局面,其实原因众多,但是直接原因就是明军无力对抗辽东的清军,说穿了也就是打不过八旗的六万主力,如果明军有能力击溃辽东的六万清军主力,那么复辽也就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了。但那需要十万级别的精锐部队,以及供养这些部队的大量财力。以当时明帝国的日薄西山,显然做不到……
在明军无力野战击败清军的前提下,要想复辽就只能想办法让清廷的军事力量受到打击。换言之,想办法让清廷自己从内部崩溃。之前孙承宗与王在晋曾经争论过关于复辽的战略问题,王在晋提出要以蒙古,朝鲜为左右外援,明军在正面牵制,三方呼应打击后金。但是这一计划事实证明也破产了,朝鲜根本靠不住,蒙古则被清廷给拉拢过去了。孙承宗则是建立防线被动防御,但是事实证明一样破产了。关锦防线虽然抵挡了清廷很久,但是也拖垮了明朝的财政。
其实明朝如果想收复辽东,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想办法让满清贵族产生内乱,换言之就是想办法,让清廷内部发生类似太平天国天京之变的大规模内讧,才有机会可以收复辽东,其实在当时并不是完全没有这样的机会。
首先努尔哈赤时期,根据八旗制度,各旗旗主其实就相当于藩王一般,手里都有兵权,而且努尔哈赤死前实际上没有正式册立继承人。之所以皇太极能继承大位,还是因为代善投靠了皇太极,两蓝旗加上两黄旗的力量比其它加在一起都要强大的多,所以皇太极上了汗位。
因此如果明朝能够催动代善、阿敏这些满洲实权派联合夺位,让满洲陷入内战,那么明军收复辽东就大有希望了。
实际上,如果各旗旗主都起兵造反,清朝薄弱的根基是肯定承受不了这种折腾的,但是明朝并没有抓住阿敏与皇太极发生矛盾的时机,策反阿敏,更没有分化瓦解的策略,这不得不说是一大失策。
辽东局势的恶化,事实上源于明朝经营辽东的策略失败,明初时期辽东虽然被纳入了大明管辖,但由于辽东汉人数量实在太少,实际上实行的仍然是“以夷制夷”的羁绊制度,而目的便是为了牵制实力仍然强劲的蒙古诸部。而随着永乐之后明朝的战略收缩,辽东开始逐渐脱离掌控,最终致使了女真的崛起,而随着萨尔浒之战和松锦之战两场决定性的战役,辽东问题最终彻底恶化。
万历初年的辽东镇
辽东虽属大明管辖,但实际却是“以夷制夷”
在明初时期,为了牵制和包抄北元残余势力,明朝开始注重对辽东的经营,并最终设立奴儿干都司。为了巩固对辽东的控制,改善当地汉人较少的面貌,洪武、永乐年间甚至多次向辽东进行移民,但由于当地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影响,收效甚微。
由于无法改变当地少数民族比例过大的面貌,辽东虽然被纳入了大明管辖,不过实际上实行的却是“以夷制夷”的方式,辽东官员主要由当地少数民族担任,而且实行的是军管制度,大明在当地并未设置管理民政的官府,这是明朝运营辽东失败,导致中后期辽东局势逐步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女真人一直便居住在辽东地区,主要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或称东海女真),由于建州女真距离明朝最近,受中原地区影响较大的原因,其成为了女真三部当中最强大的一支。其中,建州女真又分为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三部,合称“建州三卫”。
女真各部分布
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便是建州卫左都督,后来猛哥帖木儿被北方的兀狄哈部族所杀,建州部被迫南迁,并入建州卫,定居兴京。随着与明朝政府的交往逐渐密切,建州部开始迅速兴盛了起来。
隆庆四年(1570年),在努尔哈赤担任明朝建州部首领期间,由于建州右卫王杲父子和辽东总兵李成梁先后作乱,导致“建州三卫”瓦解,部落分散后各自为政。
努尔哈赤一统女真,萨尔浒之战使辽东失控
万历十四年(1586年),努尔哈赤被任命为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征服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开始逐步统一女真各部,同时建立了八旗制度。到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时,努尔哈赤已经开始在内部自称国王,迁都至赫图阿拉,并开始逐步创造独立的文字。
努尔哈赤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之后,努尔哈赤认为明朝偏袒女真叶赫部而心生怨恨,逐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以“七大恨”为由,起兵反明。
明朝方面起初对努尔哈赤的一系列动作并未在意,直到努尔哈赤正式反明,并先后攻掠多地,而当地守军对其无可奈何之后,明朝这才开始将目光转向辽东,开始从各地抽调军队,准备灭掉努尔哈赤,就此拉开了萨尔浒之战的序幕。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神宗命杨镐率领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铤等四路明军合击后金军,准备直捣后金大本营赫图阿拉。然而,在明军情报泄露、各军统辖不一、朝廷催战不断、杨镐指挥不当等因素的影响下,四路明军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明军大败。
此战过后,明朝开始丧失在辽东的主动权,开始进入被动的战略防御阶段。而就在萨尔浒之战的同年,努尔哈赤称帝,国号大金。
后金东征西讨平定后方,松锦之战明朝退守关内
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率重兵围围攻沈阳,由于城内降兵叛变,辽东重镇沈阳告破。同年,后金在攻破辽阳后,迁都至此,后又于天启五年(1625年)迁都至沈阳,并改名为盛京。
后金形势
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攻打宁远,但并未攻克。同年,努尔哈赤病逝,皇八子皇太极在储君之争中胜出,成为后金皇帝。
皇太极继位之后,开始针对后金的种种不足,在政治、军事、经济、民族、八旗、外事等多方面推行改革,在完成内部改革之后,开始再度攻打宁锦防线,意图破关而入,先后发动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不过均以失败告终。
皇太极
两次失败之后,皇太极开始重新积聚力量,一方面整顿军备,开始装备包括红衣大炮在内的新式装备,提升军队战斗力和攻坚能力;另一方面则转战各地,在统一整个东北的同时,南下迫使朝鲜臣服,又通过结盟于科尔沁部、喀尔喀部等蒙古东部诸部,进攻蒙古察哈尔林丹汗的方式,开始向漠南地区渗透,从东、北两面开始全线威胁大明边防。
崇祯八年(1635年),随着林丹汗之子额哲归降皇太极,后金彻底确保了背后和侧翼的安全,并从东北和漠南开始全面威胁大明边防,并逐步蚕食宁锦防线。次年,皇太极在沈阳上尊号“宽温仁圣皇帝”,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改元崇德。
占领漠南后的清廷
崇祯十三年(1640年),皇太极率军围困锦州,周边明军多次前往救援均已失败告终。次年,锦州东莞守将吴巴什降清,清军攻占锦州外城,崇祯急忙命洪承畴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十三万,前往辽东解锦州之围,松锦之战爆发。
洪承畴率军到达前线后,双方初次交战互有胜负。洪承畴主张稳扎稳打,朝廷却以“兵多饷艰”为由,多次催战,崇祯甚至诏令洪承畴“刻期进兵”,并派马绍愉、张若麒为兵部职方主事、职方郎中督促决战。于是,双方决战于松山、锦州地区,结果明军因冒进而陷入重围,之后又因将领不听帅令擅自突围,最终导致明军惨败。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