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苏东坡是被神话了吗,有哪些例子能说明苏东坡是凡人

时间: 2023-01-05 14:00:3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苏东坡是被神话了吗,有哪些例子能说明苏东坡是凡人

苏轼为何又叫苏东坡?

苏轼为何又叫苏东坡?
苏轼,号东坡居士。这个别号是他在黄州开荒耕种时自己取的。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写诗 而得罪,后虽保住性命,但却被贬到黄州 (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做了一个没有实职的官。初到黄州,他全赖积蓄维持一家生计,生活非常艰苦。后来得到好朋友马正卿的帮忙,得到一块几十亩的荒地,于是他便带领家人开垦。他们种麦、种菜、种茶、种果树,以所得收入帮补家用。 由于这块地位于黄州城东面的一个山坡上,而躬耕的生活有点像居士隐居田园,于是苏轼便给自己起了「东坡居士」的别号,自此,人们便称他做苏东坡了。
苏轼为什么号“东坡居士”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他为什么以此为号呢?

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载:“苏子瞻谪黄州,号‘东坡居士’,东坡其所居地也。”“东坡”是苏轼贬官黄州时所居住的地方。而白居易于唐元和十三年( 818 )贬任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也住在一个叫做“东坡”的地方,在此还做过许多感人的诗篇。正因为有如此巧合,苏轼故而以“东坡”为号。宋代周必大《二老堂诗话》中说:“白乐天为忠州刺史,有《东坡种花》二诗,又有《步东坡》诗,云:‘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苏轼平生最敬佩的人是白居易,白居易成了他心中的偶像。《苏轼诗集》有诗云:“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又云:“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加上苏轼和白居易都遭遇被贬的命运,苏轼以“东坡”为号,表达了对白居易的敬意。宋洪迈《容斋三笔》 卷五《东坡慕乐天》云:“苏公赁居黄州,始自称东坡居士,详考其意,盖专慕白乐天而然。”

苏东坡为什么叫苏东坡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坐牢103天,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白居易字乐天,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之际,他身为谏官,面对宦官擅权,藩镇割据,朝纲腐败,常以诗歌针砭时弊,后被降职为江州司马,又迁为忠州刺史。忠州城东有一山坡,身处逆境而自强不息的白居易,于公事之余,常到坡上植树种花。为此,白居易定了不少诗作,如:“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东坡种花》);“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东坡种树》);“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别东坡花树》)。白居易与“东坡”结下了不解之缘,后人亦将“东坡”作为白居易的代名词。

苏轼当时的境遇、心情和所耕之地同当年白居易谪贬忠州时颇相似,因此自号“东坡居士”。他在自己的许多诗作中都有记述。如在《去杭州》诗中说:“出外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校前贤”,“衰朽”是苏轼自喻,“前贤”则喻白居易。他在此诗的“序”中还说:“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出于对白居易高尚品德的仰慕,苏轼在四十六岁时,给自己取了“东坡”这个雅号。从那以后,这个雅号比他的名字更响亮更有影响。

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氾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擡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被说苏东坡是什么意思
两个含义,苏东坡一方面来说是才华横溢的才子,另一方面来说苏东坡有个外号叫吊嗓子。因为据说用宋词唱的方式苏的词很难唱。
苏轼是苏东坡吗
苏轼就是苏东坡。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akzx:85/jxzy/yuwen/g2/yw18/2/kzzl1
为什么苏东坡叫长公
苏轼虽叫“大苏”,但他不是苏洵长子,还有一兄名“景先”,在苏轼三岁那一年(1038)夭折,因此,苏轼又有一字“和仲”,跟名失掉关联.后人称他“长公”,纯属敬称.“长公”“次公”“少公”与“伯”“仲”“季”排行呼名相类.
苏东坡原名叫什么。。。。。
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词人
为啥苏东坡叫苏仙
苏仙(苏仙),特指湖南郴州汉代神话人物,相关故事见于《搜神传》、《聊斋志异》等古代志异小说,于该地区流传甚广,市区一岭即以苏仙命名,为苏仙岭,郴州市一市辖区也以此命名,为苏仙区。

该名称也或指湖南郴州苏仙区。

也或指苏轼,苏轼自亦称为玉堂仙 。 宋 黄庭坚《次韵宋楙宗三月十四日到西池出遨》:“还作遨头惊俗眼,风流文物属 苏仙 。” 宋 范成大 《夜行上沙见梅记东坡作诗招魂之句》诗:“ 苏仙 上宾天,妙意终难陈。” 宋 朱熹 《与诸人用东坡韵共赋梅花》:“ 罗浮山 下 黄茅村 , 苏仙 仙去余诗魂。”具体详见苏轼词条。
苏轼和苏东坡·是同一个人吗
是的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苏东坡的《终了》是什么
不过,苏东坡倒有一个堂妹,是他的初恋情人,而且毕生对伊人念念不忘。东坡的祖父去世之后,他父亲远游归来,他的叔叔和家属也回来奔丧。这时堂兄堂妹颇有机会相见,也可以一同玩耍。据苏东坡说,伊人是“慈孝温文”。因为二人同姓,自然联姻无望,倘若是外婆家的表妹,便没有此种困难了。后来,此堂妹嫁与一个名叫柳仲远的青年。以后,苏东坡在旅游途中,曾在靖江她家中住了三个月。在堂妹家盘桓的那些日子,东坡写了两首诗给她。那两首颇不易解,除非当做给堂妹的情诗看才讲得通。当代没有别的作家,也没有研究苏东坡生平的人,曾经提到他们特殊的关系,因为没人肯提。不过,苏东坡晚年流放在外之时,听说堂妹逝世的讯息,他写信给儿子说“心如刀割”。在他流放归来途经靖江之时,堂妹的坟就在靖江,他虽然此时身染重病,还是挣扎着到坟上,向堂妹及其丈夫致祭。第二天,有几个朋友去看他,发现他躺在床上,面向里面墙壁,正在抽搐著哭泣。

——《苏东坡传》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以上这段文字,出自林语堂的手笔。他的著作是用英文写的,中文译为《苏东坡传》。其实他的英文名称《The Gay Genius》,英美人既可读作《快乐天才》,也可视如《同性恋才子》。二十世纪前半叶,同性恋在美国还是个敏感问题,仅凭这个书名,我们就不得不佩服林语堂的商业眼光。这本传记在英美流传很广,林语堂以娓娓动人的笔触,将苏东坡的生平事迹以及为品格、思想向西方世界介绍,传播之功自不可没,但书中许多史料和观点都是错误的,上所列举的便是一例。

林语堂说苏轼一生都在暗恋自己的堂妹,主要理由就是:“苏东坡晚年流放在外之时,听说堂妹逝世的讯息,他写信给儿子说‘心如刀割。’”这段话,确实出自苏轼所写的一封信:

近得柳仲远书,报妹子小二娘四月十九日有事(丧事)于定州,柳见(现)作定签(定州签判)也。远地闻此,情怀割裂,闲报之尔。

——《与程之才》第六十五简

林语堂从一开始就搞错了,堂妹之死的讯息,东坡是给程之才说的,根本不是“写信给儿子”。程之才是东坡的表哥,即母亲程夫人的亲侄子,也是苏轼姐姐八娘的丈夫。八娘因为忍受不了姑婆(程之才父母)的虐待,于皇佑四年(1052)死去,为此苏洵曾作《自尤》诗,痛及程家父子,苏程两家从此断了往来。直至四十二年后,东坡被贬岭南,程之才时为广东提刑,二人才修好如初。所谓“心如刀割”,乃译者之误,原文是“情怀割裂”。东坡在后来撰写的《祭亡妹德化县君文》(德化县君为其亡妹封号,因其夫君柳仲远官位与县令相若而封)文中说:

宫傅之孙,十有六人。契阔死生,四人仅存。

“宫傅”是东坡祖父苏序封号的简称,元佑六年苏辙被任命为尚书右丞(即副宰相)时,苏序被追封为太子太傅,因此尊称“宫傅”。苏轼闻知堂妹去逝的讯息,再想到自己堂兄堂妹一十六人,十二人已经过世,只剩下自己与弟弟苏辙等四个,“情怀割裂”,实属自然。

东坡给程之才的信,写于绍圣二年(1095)七八月间,也就是他堂妹去世后三四个月后。他之所以要与程之才说这件事,就是程之才对这位同乡表妹也应认识。为了弄明白苏轼堂兄妹的情况,免得行文翻来覆去仍然陈述不清,这里有必要根据苏洵《苏氏族谱》及苏轼、苏辙的相关文章,将苏家三代家庭成员列出简表:

公元纪年苏轼祖父苏序情况大伯父苏澹及其子女二伯父苏涣及其子女父亲苏洵及夫人子女苏轼堂兄妹之大体行次

973苏序生

994 22岁 苏澹生

1101 29岁 苏涣生

1109 37岁 苏洵生

1110 程夫人生

1114 42岁 苏澹21岁长子苏位生苏涣14岁苏洵5岁苏位为十六兄妹之首

102......

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

“苏轼”于我来并不陌生,虽不在一个时空,却常有神交。再会“东坡”是因为在异国身边所带书籍阅遍,顿觉空泛的心无处安放,方才打开这本被我翻阅数次书角发黄的《唐氏宋词鉴赏》。可以肯定这是部盗版的,里面被我改掉的错别字不下五十个。

言归正传:若问我最喜爱的大文豪,毫无疑问 苏轼要排第一位,再者“李白”“辛弃疾”。对他的挚爱已不是言语能道尽的,更多的是精神向导,其人格魅力让人称赞膜拜。千百年来他独特的文风展现出那豪迈之性情及豁达的心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近代伟人笔下也毫不吝啬的对其一生做出经典评述。

【苏轼】(1036—1101),字子詹,号东坡居士,眉州人。

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山一个富庶家庭,六岁入学,十岁已能写出出奇诗句,二十岁中进士,享誉一时。弟苏澈,父苏洵以文名世,父子三人名震京师,并称“三苏”。

纵观苏轼一生,仕途极为不顺,由兵部尚书(省部级)下降到洲郡团练副使(武装部部长,挂闲职)。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变法,因反对新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辗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多地为官。

元丰二年,四十二岁的他遭遇“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后遇天下大赦,好友极力请命,入狱一百零三天终逃一死。随即被贬黄州,也从此一生颠沛流离,一贬再贬,惠州、海南澹州。有人说,黄州成就了他,我看正是。在黄州苏轼成为了我们熟知的苏东坡,我们也不应忘记一个善人,那就是时任黄州太守“徐君猷”,正是他送与东坡那五十亩地,在此安贫乐道,甘做普通人劳作锄田间。有了大把的闲暇时间,研究养生之道,研究美酒、美食。期间创作出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汤等,被模仿传颂。黄州五年,他更是创出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浣溪沙》《定风波》等旷世佳作。

读林语堂先生的《东坡传》,你细究会发现,所谓的反对新法一说是片面的,不符合他整个价值观体系的。如旧党复出,尽废新法,按理说他是旧党保守一派,理应支持抨击新党,可他进言谏意,反对一概而论。由此看,他并不是反新,而是反对不合理、不合时宜的举措。我相信为朝除利弊才是他的中心思想。而历史把他归位旧党一类,是对其人格的不尊重,更是“作史者”的马虎。苏轼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完美主义者,一如既往坚守本心,这在封建社会的幕制体系中更显难能可贵。

“温都监”家与“苏轼”寓居之所相邻很近,温有一女初长成,名“超超”,父疼爱有加,本到论嫁之年,难觅意中人,温不忍强逼,任由她去。得知苏来黄州,欣喜万分溢于言表,超每晚都会偷偷跑到苏轼窗外,仔细聆听苏咏诗文,这是她一天当中最快乐的时光,因为此时她觉得离苏最近了,她甚至想,如果苏轼不接受她,那么在他窗外听一辈子也是幸福的,起码就在身边。每当苏觉得窗外似有人推窗往下时,超超超悄悄躲开。

苏与温闲聊中得知超对自己的情意,苏感慨万千,他认为自己年迈不适合年轻美貌的她,不想耽误她终身大事,于是更加坚定要为她物色一个品性良好的读书人,只不过他还未来得及实施,便再次被迫害,贬往蛮荒之地的海南。多年后回到黄冈问及超超近况才知,因过度思念自己郁郁而终了,葬身于城外东测的沙滩上,面朝海南方向的他。苏不禁黯然神伤,悲痛之余作出这首绝妙好词《卜算子》

可能很多人不知,周传雄《寂寞沙洲冷》那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便是由他御用词作家“陈信荣”从这首《卜算子》中得意创作的,我也是在09年时无意间发现词曲竟有通幽处的。

黄庭坚曾盛赞这首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孰能至此。”可谓切中要点! 我也曾咀嚼不下百遍,每每读至一半就陷入空灵中,久久不能自己,总之神情是忧伤的。是为那痴情女子的惋惜,还是苏轼的悲坎人生,还是感叹才子佳人不能终成眷属?幽情绵绵,不知何所云……

我仿佛置身于山巅,看着“大江东去,浪淘尽。”感受着波涛汹涌的雪浪翻滚,如气势轩昂头戴蓑笠,手持矛剑的勇士们向东奔去。又一人独坐江边,闭目冥想,当年赤壁古战场历历在目。乱世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悬崖峭壁下乱石林立,凶猛的江水拍打着合璧,伴随着杀喊声,声声入耳。只叹息当年遗事久成空,天迹流水今犹在,不见江郎孙仲谋。

情有独钟好丈夫

妻“王弗”于英宗治平二年病逝于京师,次年归葬四川故里。自此正是十年。于是创下这首《江城子》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十年忌辰,正是触动人心的日子,情感潜流,闸门大开。我在想,像他这样的人,天下有多少人爱慕着自己,十年了,不但没有冲淡他对亡妻的印记,反而思念更加浓烈,好一个“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与之相会,千言万语说不出,命运的坎坷,仕途的惊险,爱人的思念,在此拥挤到一处唯有泪千行。真是让人肝肠寸断!嫁人如东坡,王弗九泉下也无憾了吧。

《定风波》是东坡从黄州去沙湖途中偶遇小雨,本是司空见惯的小事,他却借题发挥,谈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趣味风声。

喜欢这首词,和其他抒情类有所不同。他此时已年迈,经历了仕途上的跌宕起伏,对官场无恋。这首词即是对他一生的总结,超然脱俗。独爱那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想了一生所遭际,末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佛性”人生观,体现了苏轼豁达的心态。也是,年轻时候追逐的梦想,到老了啥也看淡了。

胡仔云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头》一出,余词尽费。”这点说的没错,就犹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样,孤篇压全唐。容我先排比一番:“自唐太宗时起,至李白、杜甫等等大诗人,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文派风格,就像先秦百家或是南北朝时期,都有他独特的文风。而唐朝几百年来一直在探索,直到这首《春江花月夜》的问世,那么 真正意义上的‘唐音’才出现了。因此你怎么高评他都不为过。”苏轼的《水调头歌》在此就起到压轴的作用。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是他怀念弟苏澈时有感而发。天上宫阙的仙境,让人为之向往。我欲乘风归去的高屋建瓴,何似在人间的峰回路转。前半古老神话传说,后半白描素写,人月双济。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生。曾看过“谢庄”的《月赋》方得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由此赋演化而来,两者都是寄思于月书写情怀,都有曲艺同工之处。苏轼的笔走龙蛇真是应了那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斗转星移,物非人已已。一千年很遥远,远的让你抓不住它的任何痕迹,一千年很近,只要能潜心细品,古人古事又会清晰可见,仿佛置身其中。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时间是一种假象,根本不存在。如此说来,又如何存在千年之前呢?没错,就比如我现在正和东坡兄襟坐于“快哉亭”对怀畅饮,笑谈人生。 汝有疑乎?

苏东坡传

苏东坡生于巴蜀,眉山镇。眉山不大,但街道整洁,五六月间荷花盛放,最为有名。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东坡出生,天蝎座。按他自己的话说,他生于天蝎宫之下,这就是他一声饱经忧患的原因。

苏东坡的祖父那时六十三岁,精力旺盛,胸襟开阔,纯厚正直。这些品质最终在儿子的儿子身上灿烂地绽放了。

他老人家虽不识字,但人品不凡。曾有一次,他不像别家储存食米,却以米换谷,在自家谷仓中存了三四万石之多的谷子。别人不知他何以为故。但随后荒年歉收,他祖父开仓散粮,别人才知他为何广存稻谷---因稻谷可藏数年,稻米天潮时易霉坏。

他老人家衣食无忧,时常携酒一樽,与亲友在草地上席地而坐,饮酒谈笑,以遣时光。老爷子这股洒脱气质没有遗传给儿子,而在孙子身上显现出来。

相比之下,苏东坡就不那么像自己的父亲了。他父亲苏洵天性沉默寡言,性格古怪,不易与人相处。但他禀赋非常,气质谨严,有着高人一等的才气。

苏洵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文名仍不为才气纵横的儿子所掩,说明苏东坡的老子也是个天才。

由此可见,苏东坡祖辈都不是凡人,传到苏东坡这辈,终于有了个集大成者。

苏东坡十八岁时,娶了王弗小姐。虽是父母安排的早婚,但婚后美满。东坡妻子对丈夫十分佩服,知道自己嫁了个年轻英俊的诗人。她在务实际、明利害方面,远超丈夫。苏东坡脾气火爆,在大事上精明,在小事上却天真的像个孩子。夫妻相辅相成,是天作之合。

东坡妻子二十六岁病逝。在妻死后的第十周年,苏东坡写词以寄情思,词曲离奇凄艳,感人至深:

其词如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由此可见,伉俪情深。

仁宗嘉祐二年,苏东坡成为进士,那时才二十岁,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几乎名列榜首。得到此项殊荣,于是以全国第一流学者知名于天下。

苏东坡才气纵横,个性也极为突出。他的气质,他的生活,就犹如跳动飞舞的火焰,不管到何处,都能给人生命温暖,但同时也会把东西毁灭。

苏东坡的个性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考试时,他曾杜撰尧与皋陶的对话。这在当时就是作死的行为。

再比如,旅途之中,他手下士兵中邪,道上飞沙走石,风势劲猛。有人说山神发怒,让他向山神求饶。他说:“吾命由天地掌控,山神一定要发怒,只好由他。我要照旧往前走,山神能奈我何?”边说边逆风而行。说完,风势立止。

《苏东坡传》第七章主要写王安石变法,写苏东坡却不多。但这部分精彩,比前面写苏东坡还精彩。

王安石是个怪人,人品思想都异乎寻常。林语堂对他的评价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世之术。除去与他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

王安石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苏洵说他“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又说他“囚首丧面而读书”。

这或许是因为他把精力都倾注在内在思想上,自然忽略了外表等外在之物。

除去邋遢之外,王安石另一怪在于:在他得势之前的二十年中,他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要说这是沽名钓誉,但他在二十一岁考中进士,一直到四十六岁得势,整整二十五年,他一直拒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个小吏。

究其原因,一或许是由于当时朝廷名臣重儒相互倾轧,他在年高德昭的文臣中讨不到话语权。这二十多年可以说是韬光养晦、坐以待时。二或许是因为王安石生性孤傲,不管身居何处,总愿自为首领。一直等到他认为自己有把握当权时,他才出山。

不管怎么说,王安石这个怪人极难和人合作。

后来,王安石接任三司判官,仁宗在位,他上书论证,长达万言。虽然那是一篇结构严谨,文字老练的政论文章,仁宗看完后还是将其束之高阁。

后来神宗即位,王安石才得宠。

王安石和神宗高谈阔论,王安石凭其口舌,把神宗说得服服贴贴,决定赴汤蹈火也要完成王安石变法。变法之初,很多深孚众望的大臣对王安石公开反对。但王安石想尽办法,使皇帝觉得这场混乱纷争,是皇帝和胆敢反对皇帝的奸臣之间的殊死之战。

稳住皇帝后,王安石迅速扫除异党,推行变法。

王安石在文学界以“三不足”为人所知。“三不足”就是“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说白了,就是他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怕,想干啥就干啥。王安石变法时,压制一切反对意见,“欲钳天下人之口”,使天下人不得批评他的作为。就算是朋友对他推行新政的方式表示异议时,他毫不迟疑,立刻把他们贬谪出京。

于是,这场变法就成了宋朝一场官方发起的浩浩荡荡的灾难。

至于变法政策,书中有写。总结一下其失败原因,大概是因为他自认为是财政奇才,实际上却难当重任。空有一腔热血,但才气顶不起来,结果超出了他的掌控。人无完人,王安石固执己见,不懂兼容并蓄,所以最终走向了歧途。

说到底,这场政争的悲剧之发生,就由于一个人个性上的缺点,他不能接受忠言,不愿意承认自己犯错。

但是王安石本身并不坏。他不任情放纵,也不贪污腐败。王安石对金钱也并不重视。他做宰相时,一领到俸禄就交给弟兄,任凭他们花费。他志在推行自己的政策,所以要把他主张的那么激进、极端的制度付诸实施,必不顾别人反对。他觉得自己是上应天命,但这样的人永远都是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成为自己梦想的牺牲者。自己的梦想发展扩张,而后破裂成浮光泡影,消失于虚无缥缈之中,留给人无尽的遗憾。

相比之下,他的政治敌人司马光,道德才智,当代罕见其匹,由始至终都是风光霁月,争理不争利。他为宋朝宰相,为人所崇敬,还是一部包罗万象史书《资治通鉴》的作者。这部书学富识高,文笔精炼,为史书中的北斗,后世史学著作的典范。他写此书时,一直孜孜不倦,每日抄写,积稿十尺,最后全稿装满两间屋子。此空前著作费去作者二十五年功夫。

但饶是如此,司马光也没有斗过王安石。如果说王安石败在过于自负,司马光就败在过于自爱。因为太自爱,所以锋芒都收了起来,在面对敌人时也是一副正人君子的普度众生相。但既然是斗争,如不拔剑,如何退敌。正如宋朝老臣宫弼向所说:在任何政治斗争中,正人君子必败,小人必占上风。因为正人君子为道义而战,小人则为权利而争。结果双方各得其所,好人去位,坏人得权。

由此可见,成事者不能为佛,不能为魔。亦正亦邪,会舍会得才能左右逢源。

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期间,不仅徜徉于杭州的山林湖海、繁华的街道、闳壮的庙宇,而且陶醉于和杭州人的感情融洽。他一生最快乐的日子是在杭州度过的,杭州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正如苏东坡诗中所写:“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在性情,在放浪的风情,在爱与笑方面,苏东坡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以尽其才。公认表现西湖最好的诗,就是苏东坡写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东坡把西湖比作古代美人西施,晴天也好,阴天也罢,都会现出西湖不朽的美色来。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期间,娼妓制度发展出高级的“名妓”。与普通的娼妓不同,她们在文学史上崭露头角,有些本身就是诗人,有些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宋朝的歌妓使一种新的诗流行起来,那就是词。李白、杜甫早于苏东坡三百余年,使绝句和律诗成为诗体正宗,多少诗人竞相模仿。但律诗,每句五言或七言,已经陈腐。“观瀑”、“白鹭”、“柳荫”等情调早已用烂,甚至诗的辞藻都是陈旧比喻的重复。

从诗的衰微状态解救出来,一定有待于一种新的诗体,这种诗体就是词。宋词的文字清新活泼,比唐诗更近于口语。而词的发展却有待于歌妓使之流行。因为词往往都离不开情与爱,所以受大家闺秀歧视,认为这对情窦初开的少女有害,结果词就由歌妓保存下来。

苏东坡不但精于填词,还把此前专供谈情说爱的词,变成表达胸怀感想的文学形式。

苏东坡的诗词中,不仅仅有诗情画意、牡丹荷花,还有辛酸与不安。他更把广大人民的心情,深刻的刻画出来。

跟着他朗朗笑声的歌,我们也听到怒吼和叹息。在鹭鸶的鸣叫声外,我们听见监狱中的呻吟声。在水车上潺潺的水声之外,我们又听到农村老妪的悲叹声。在湖滨楼头的喧哗声里,我们又听到稀疏的幽怨声。

苏东坡写诗,习惯上总是出之于轻松自然,随之用一两个历史典故。毫不相关的东西,在他始终浑然一体,成了妙文。他不愧为诗文大家,动起笔来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他不知道自己下一行会写什么,素材与意象,下笔就来。

比如,他写: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而后,苏东坡以中土鸿儒之冠而远近闻名,欧阳修去世之后,文坛盟主之名即落到苏东坡头上。

不过苏东坡也因为自己的诗而受了大罪。他一向嫉恶如仇,“如蝇在食,吐之乃已”。心有所想,就写在诗中。这些忧国忧民的诗歌刺痛了他的政敌,于是他也遭受了剧烈的反扑。敌人们牵强附会,在他诗中挑出某些句子来,冠以莫名其妙的罪名,开始弹劾苏东坡。

苏东坡因此锒铛入狱,幸好皇帝不想杀他,把他贬到黄州,官位降低。

被贬到黄州的苏东坡,享受着作为农人的乐趣,击牛角而吟咏,常常喝醉后月夜登城徘徊。

苏东坡是诗人,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他常吹嘘说:他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处,窗帘拉起,于坐榻之上,可望见水上风帆上下,远望则水空相接,一片迷茫。

他又是芒鞋竹杖而出,雇一小舟,与渔樵为伍,消磨一日时光。正如他所说, 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他在享受这生活时,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绝非别人的文章可比,因为只用寥寥数百字,就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感觉道出,同时把人在红尘中可享受的大自然丰厚的赐予表明。

苏东坡在写作上,认为内容决定外在形式,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作品风格是他精神的自然流露。若打算写出宁静欣悦,必须先有宁静欣悦的心境。但是苏东坡诗如何陶冶出这种心境的?

在苏东坡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的时候,他转向了宗教。他开始钻研佛道,以后的作品也就染上了佛道思想的色彩。

按照佛教理论,人身的不朽与精神的不朽是截然划开的,因为不管对身体如何看待,身体不过是一副臭皮囊。精神若是经过适当的修炼,早晚会抛下这个臭皮囊高飞到精神界去。他热衷于炼丹、印度的瑜伽术。他认为从感官解脱出来之后,真正体会到真理,或上帝,或世界的灵魂,不是在于看到什么,而是在于一无所见。

但心中的平静并不能改变人生的起落。皇帝染病驾崩,太后当政。苏东坡急剧得势,在他到达京都八个月之内,朝廷将他连升三次,最后升到翰林,为皇帝草拟诏书。他的这个职位永远是名气最高的学者担任,往往是担任宰相的前一步。那时他四十九岁,只差一步就权倾朝野。

苏东坡一家人开始在京都享受幸福的生活。但对于苏东坡来说,奢侈豪华的生活和简单质朴的生活之间,论幸福,并没有多大不同。 高职显位的荣耀,只有在没有那种能力资格的人眼里才值得羡慕。一般的道理是,在人不需要一个职位时,人家才找他去担任。人需要求取某个职位是,那个职位往往不需要他。一旦官瘾过足之后,做高管的快乐不见得比做个成功铁匠的快乐大。

苏东坡虽然得势,但仍然自律。一个朋友生活极尽奢侈享乐,苏东坡对他说:“尚欲劝奉,一曰俭,二曰慈。”他还劝人注意自己的事,不要把日渐消弱的精力费在醇酒美人身上。最好想想,人生旅程的末端能带走什么。

苏东坡不仅是诗词大家,其天才横溢,还表现在笔墨欢愉的情趣上。苏东坡不仅创造了他有名的墨竹,还创造了中国的文人画。我们要知道的一点是,在中国是书画同源的。苏东坡兼具诗人、书法家、画家三层身份,在中国诗的精神中涵养有素,在运用笔墨的技巧方面也通其奥妙,并且对中国书法的结构和气势原理也已窥其真谛。所以,书法为他的绘画提供技巧与美的原理,诗则提供画的精神与气韵,以及对大自然声色气味泛神性的喜悦。

宋代画家画的是精神,而不是外形。他们相信万物的外形后面有一种无处不在的力量,画家应当在画里把我万物此种无以名之的内在精神。再说的大一些,所有绘画都是一种哲学不自觉的反应,中国话不知不觉中表现出天人合一与生命运行的和谐,而人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浮光掠影而已。

虽然在艺术上造诣极高,但苏东坡算不上一个好党人。他过于孤高,非常人可及。王安石得势之时,他政坛坎坷不达;如今他的同党当政,他仍然是以失败告终。他虽受人仰慕,但他却一直想摆脱当时的政治地位。

政治这台戏,对有此爱好的人,很好玩;对那些不爱统治别人的人,丧失人性尊严而取得那份虚荣,则不值得。苏东坡的心始终都没放到政治上。他虽足够聪明,也能轻而易举地上位,但性格使然,他不会为了政治而丧失自己天性。

政治也有规则,第一就是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第二是必须讨好朋友。第三是提防开罪于人。而苏东坡在随后的数年里,把此等规则一一违反了。

不久之后,第一波政治风暴就向他袭来。次年正月,几十份表章弹劾他。幸好太后护着他,勒令停止弹劾。

两年之中,苏东坡以其强烈的名士本色、坦直无畏的本色得罪了很多人。他说君子如麟凤,难求而不易留养;小人则易进如蛆蝇,腥膻所在,瞬息万变。苏东坡觉得自己仿佛走在群蛇滋生的阴潮的山谷,他决心要逃出去。因为“聚蚊成雷,积羽沉舟,寡不胜众”。

在苏东坡再三恳求之下,朝廷终于允许他的请求,任命他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太守。

纵观苏东坡在政治上的坎坷,只能说他是文人,不是政客。

苏东坡再次回到苏州,比在京师为官时对国家的贡献还大。一年半的时间里,他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疏浚了盐道,修建西湖,稳定了谷价,只身展开救济饥馑的工作。

而后苏东坡被召回京师,但迎接他的,又是一连串的攻击批评之声。因为他的政敌都认为,苏东坡这次回来,是要官拜宰相的。但苏东坡决心离去,三番两次恳求外放。三个月后,苏东坡被外放到颍州为官。

元祐九年的秋天,苏东坡的两个守护神去世。一个是他的结发妻子,一个是当政的皇太后。皇太后去世之时也是苏东坡落寞之始。因为小皇帝慢慢长大,他虽有点艺术天分,但轻率鲁莽,脾气暴躁,很容易被老奸巨猾的大臣们玩弄于股掌之中。幼主性好女色,章惇(dun)则利用皇帝的好色上位。后人弹劾他说:“以倡优女色败君德,以奇技淫巧荡君心”。

果不其然,皇太后一去世,苏东坡就获得外放。新朝的口号是“绍述”,意思就是无违祖制的意思。章惇官拜相位,蛊惑君心。于是,罢黜、监禁、贬谪的圣旨,密如雨下。惩处大臣人数之众,古所未有。章惇冒着魔鬼般的怒火进行疯狂的报复,想把敌人斩草除根。司马光躺在坟墓之中,仍两度被降级,剥夺爵位。章惇还请皇帝下召掘开司马光的坟墓,砸烂棺木,鞭笞尸体。司马光的财产被没收了,他的子孙的俸禄官衔也取消了。

四年十月间,他们先后惩处了官吏八百三十人,迫害达到极点。

苏东坡诗被贬谪到广东高山大庾岭的第一人。途中,他又被贬低官职,到了惠州。正当他以为可以晚年在惠州安居下去之际,他又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海南。苏东坡给王古写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春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

元符三年,新皇太后摄政,所有元祐老臣一律赦免,而且太后一直到她去世之前,也保有强大的力量保护元祐诸臣。

北归途中,苏东坡倒下了,可能是患了痢疾。皇帝没有打倒他,章惇没有打倒他,疾病却让他一病不起。苏东坡去了,享年六十四岁。

由世俗的看法衡量,苏东坡毕生坎坷多舛。可曾经,孔子的弟子问伯夷叔齐二大先贤,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弟子问:“这些大贤人临死之时,有无怨恨?”孔子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苏东坡一身浩然正气,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田院乞儿,在他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正如苏东坡在碑文中所写:“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苏东坡以天纵文才和这番浩然正气,留给我们一个万古不朽的符号。我们在这思念几百年前的伟人,亦是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思想的传递。

------

写在最后:

林语堂写序时说“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以此为乐而已”。大家手笔,一本写着玩的作品,却包罗万象,雄辩滔滔。他胸中有丘壑,下笔成方圆。一本传记,不仅写了苏东坡的一生,还把宋朝政治风波及其主要人物写了个遍,其中不乏自己对艺术、对人生、对政治、对哲学的独到见解。

读这本传记时,如听这位大学者侃侃而谈。想到哪说到哪,但言语之中,风云变幻,不仅给人以启迪,还给人以美的享受。

求苏轼生平事迹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在中国文学史上,父子、兄弟、叔侄并称的著名例子不少,如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三国后期的阮籍与其侄阮咸并称“大小阮”。

西晋的陆机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潘岳与其侄潘尼并称“两潘”,明代公安派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合称“三袁”,等等。就整体水平和社会影响而言,三苏父子无疑是最高的。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精于书法,被尊为“宋四家”之首(另三家为黄庭坚、米芾、蔡襄),又擅长绘画。后人称其诗、词、文、书法、绘画“五绝”,真是千古一人。

扩展资料

苏轼的文学成就:

1、诗作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2、文章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

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3、书法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生于公元1037年,去世于公元1101年,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自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宋嘉佑二年与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时进士及第,一时成为一方美谈,人说“一门三苏”。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来母亲病故,因守孝丁忧故里,熙宁二年官复原职。

复官之后,因为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而上书反对,从而受到排挤,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杭州任职期满,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时间一转到了1079年,苏轼因李定等人故意扭曲其词中之意,而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此后心灰意冷,郁郁不发,只每日寄情于山水,寻求心灵上的解脱。宋哲宗极为之后,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受到打压,司马光被重启为相。

苏轼也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不久连升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物极必反,正当苏轼仕途一帆风顺之时。

因为上书对王安石变法的抨击,而在此受到诬陷。此后苏轼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只能外调,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公元1093年,新党重新执政,苏轼再遭贬谪,先是被贬到惠州,不久又被贬到儋州。宋徽宗继位之后,因大赦北还,复任朝奉郎。后便在途经常州时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

扩展资料:

苏轼的故事:

1、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2、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

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

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苏轼
  (1037~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生平
  与思想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于绍圣。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

  文学成就

  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部分关怀生产的诗歌,如《次韵章传道喜雨》、《答吕梁仲屯田》、《石炭》、《秧马歌》、《游博罗香积寺》等,表现了人民的痛苦,针砭了时弊,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描绘了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还有些诗常常满涵着爽朗乐观的情趣,体现出不畏逆境,傲视磨难的精神。此外,苏轼写过不少品诗、题画、鉴赏书法的诗歌,如《读孟郊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石苍舒醉墨堂》等。苏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才思四溢,触处生春,艺术上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苏轼体察敏锐,诗笔爽利,无论描写风光、物态和人情,都可做到写物传神,颇饶情韵。苏诗想象丰富,奇趣横生,比喻新颖贴切,引人入胜。苏诗有时直抒胸臆,议论英发,文思如潮,极富气势。苏诗的议论化,固然有助于抒写的自由和格调的流畅,但对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则不无影响,又由于应酬赓和,某些和韵诗近于文字游戏;矜才炫学,某些作品有用典过多或粗率冗长之弊,这些都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苏轼对古近各体均能驾驭自如,但更长于古体和七言。他的七古波澜壮阔,变化莫测,最能体现奔放的才情,妙笔驰骋,奇气横溢。五古则写得朴厚无华,词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见胜。苏轼的七律也很出色,气韵天成,格调流丽圆转,略与白居易、刘禹锡诗风相近,而更为奇警。苏轼对五言近体用力较少,五律五绝不多,而七绝则写得精美明快,有不少传诵颇广的名篇。

  在北宋词坛上,苏轼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从今存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苏轼在词中,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满江红)“江汉西来”即景怀古,用祢衡的遭遇暗寓愤懑不平的感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而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则以清新隽秀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生产和生活小景,描绘了黄童、白叟、采桑姑、缫丝娘、卖瓜人等各式各样的农村人物。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苏词在笔力和体制上有所创变。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
  元佑词人以诗文句法入词,始于苏轼。苏轼把陶渊明《归去来辞》改写成(哨遍),将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括成(水调歌头),在词体上也堪称创制。以前词家于调名外极少立题,苏轼不少词作不但始用标题,有的还系以小序,小序长者达数百字,文采斐然,颇能引人入胜。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词体的表现力。苏词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联翩,逸兴遄飞。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凭高眺远”、(满庭芳)“归去来兮”等,这类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开辛弃疾的某些清旷奇逸之作。在语言和音律上,也体现了苏轼的创新精神。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的风尚有所改变。他重视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苏轼词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除了“大江东去”一类壮丽词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旷奇逸,或清新隽秀,或婉媚缠绵,都各具风韵。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龙吟)咏唱杨花,幽怨缠绵;(蝶恋花)写佳人的欢笑搅动了墙外行人的春愁,风情妩媚动人。

  苏轼对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等,大都是同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外,确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颇具识见的优秀篇章。如《进策》、《思治论》、《留侯论》等,见解新颖,不落窠臼,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体现出《孟子》、《战国策》等散文的影响。叙事纪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作。记人物的碑传文如《潮州韩文公庙碑》,记楼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记》。其写景的游记,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即地兴感,借景寓理,达到诗情画意和理趣的和谐统一。苏轼的记叙体散文,常常熔议论、描写和抒情于一炉,在文体上,不拘常格,勇于创新;在风格上,因物赋形,汪洋恣肆;更能体现出《庄子》和禅宗文字的影响。书札、题记、叙跋等杂文,在东坡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所写书札尺牍如《上梅直讲书》、《与李公择书》等,大都随笔挥洒,不假雕饰,使人洞见肺腑,最能显现出作者坦率、开朗、风趣的个性。苏轼写了不少题记、序跋、杂著,品诗评画,谈论书法,总结创作经验。如《南行前集叙》、《书吴道子画后》、等。此外,苏轼还有一些记述治学心得的杂文,如《日喻》、《稼说》等,写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浅出,内容上也有不少独得之见。苏轼还有流传较广的笔记文《东坡志林》,此书东坡生前已提及,但未完成,今传本实后人编辑。《稗海》所收《志林》,内容较多,史论而外,还有不少随笔、杂感、琐记,写人记事,言简而明,信笔挥洒,颇饶情致。如《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随手拈来,即有意境和性情。此类文字,实开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笔记》,亦系后人辑录而成。苏轼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热心奖掖后进,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苏诗受到金代诗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诗人的推崇。苏文长期沾溉后学,其小品随笔更开明清小品文的先声。苏词直到清代,仍为陈维崧等词家所宗法。苏轼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苏轼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他于书法遍览晋唐诸家,转益多师,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传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等。苏轼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学文同而又自具风格。苏轼画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等。苏轼在学术上的著作有《易传》、《书传》等。

从《定风波》中,能看出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定风波》中,能看出苏东坡是一个“闲人”,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


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这首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但他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享受生活。

他是非有才华的一个人 抱负也很远大 可惜苏东坡到最后都没有实现他的理想 ,只能说当时的时代造就了苏东坡 他是个诗人 也注定他自己是 个很悲伤的一个人 。

他是非有才华的一个人 抱负也很远大 可惜苏东坡到最后都没有实现他的理想 ,只能说当时的时代造就了苏东坡 他是个诗人 也注定他自己是 个很悲伤的一个人 。他是非有才华的一个人 抱负也很远大 可惜苏东坡到最后都没有实现他的理想 ,只能说当时的时代造就了苏东坡 他是个诗人 也注定他自己是 个很悲伤的一个人 。他是非有才华的一个人 抱负也很远大 可惜苏东坡到最后都没有实现他的理想 ,只能说当时的时代造就了苏东坡 他是个诗人 也注定他自己是 个很悲伤的一个人 。他是非有才华的一个人 抱负也很远大 可惜苏东坡到最后都没有实现他的理想 ,只能说当时的时代造就了苏东坡 他是个诗人 也注定他自己是 个很悲伤的一个人 。他是非有才华的一个人 抱负也很远大 可惜苏东坡到最后都没有实现他的理想 ,只能说当时的时代造就了苏东坡 他是个诗人 也注定他自己是 个很悲伤的一个人 。

苏轼(苏东坡)是文学艺术领域里的全才,文章涉及面广,其诗清新精彩,词开豪放一派,书法亦是奔放流畅,绘画同样有着根深的造诣。



苏轼存世的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等。



如果有人问苏东坡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觉得他不仅才华横溢,更是一个幽默、大度、居家的好男人。

一,不惧怕遭受打击的人
他博通经史,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人物。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做了很多好事。



苏轼一生的政治生涯,先后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



先是反对王安石变法受到排斥,后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之后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他又一贬再贬,最后贬到儋耳(今广东海南岛)。



虽然政治生涯不如意,他仍然很乐观。苏轼在充满烟火味的生活中,乐观豁达,喜欢交友,自己烧火做饭。

说他是一位居家好男人,真的不是虚夸。因为他亲自下厨房,烧得一手好菜,还做了很多关于美食方面的文章。



据说他在被贬谪徐州期间,与好友下棋,一时忘记锅里还炖着猪肉,待其想起来时,发现肉不但没有糊锅,反而色泽鲜亮,吃着软烂,唇齿留香,好友们吃了以后也连说好吃。



为了感谢他在徐州发大水期间的努力,当地百姓买上好的猪肉送给他,而苏东坡将百姓送来的肉做成自己风味的炖肉,再送还给百姓,并受到百姓的喜爱,因此“东坡肉”便流传下来了。



他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在政治上显得有点稚嫩,他敢于对王安石变法提出不同意见,虽然被贬,仍然乐观面对一切。

从《定风波》中,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是一个爱国爱民很有正义感的诗人,苏东坡是一名有抱负有才能文学家,充分体现出他是一名才华横溢,有理想有抱负的作家。这篇词展现出苏东坡是一个很有抱负和才华的人,体现了他的报效国家之志,是很有正义感的人,充分体现了他的豪迈性格,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

苏东坡又称苏轼,他写下了著名的《定风波》用作诗的方式写出自己内心的理想志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这首诗可以看出苏东坡是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属于豪放派。

文章标题: 苏东坡是被神话了吗,有哪些例子能说明苏东坡是凡人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0698.html

[苏东坡是被神话了吗,有哪些例子能说明苏东坡是凡人]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