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在宋金战争中金史和宋史有多处矛盾,那到底谁的记载可靠性更高些,为什么

时间: 2023-01-05 10:01:0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在宋金战争中金史和宋史有多处矛盾,那到底谁的记载可靠性更高些,为什么

宋金联盟和宋蒙联盟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南宋做错了什么?

北宋联合金灭辽,完全是自我膨胀地没事找事。

宋徽宗想要雄主风骚,童贯想要开疆封王。于是,君臣一致、上下一心地搞起了自我膨胀。当然,北宋膨胀也不是全无道理。虽然王安石变法失败,但北宋的国力还是上扬的。到宋徽宗时,应该到达了顶点。国力巅峰、君主雄心、臣子野心,此时如果不折腾出点儿事情来,那就是浪费大好光阴。


于是,宋徽宗搞了一场海上之盟,非要完成太祖太宗未竞之事业、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真让徽宗皇帝脑壳疼。没啥其他解释,就是长年高薪养兵,把兵都给养怂了。战场上怎么打、怎么输,除了陕西兵将堪用,主力禁军完全不会打仗。所以,实际情况,就没啥联金灭辽,契丹大辽就是被女真人给灭的。北宋的军队就是过去舔乱的,被契丹人削了一顿耳光就回来了。

灭辽之后,你不能说北宋吃亏了,甚至都可以说北宋占了便宜。按照约定,北宋和女真两路攻辽,但北宋纯粹是出人不出力,战场表现一塌糊涂。所以,灭大辽、取幽云,主要是女真人出力流血的结果。即便这样,女真也算守约,在收取一大笔赎金后,把幽州交给了北宋。宋徽宗当即就把幽州改名燕山府,然后派人去接管,再之后就是大摆宴席、歌功颂德。


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女真人也不会马上对大宋怎么样。此时的女真人,就是一群突然发了横财的土匪,着急干的是大秤分金、小称分银。大辽的土地、大宋的赎金,这得是多少钱啊!女真皇帝考虑怎么游说大臣给自己建个皇宫,女真猛将考虑怎么据理力争给自己多捞票子。所以,这些人懒得搭理北宋。但,张觉事件彻底惹怒了女真,也提供了宋金开战的口实。接下来,就是金军两路南下,其中河北一路包围了汴京。第一次汴京之围,极大地刺激了女真人的贪婪欲望。北宋,一个比大辽还富得流油、一个比契丹还怂得彻底,这时候不去打,那也是浪费了大好光阴。

面对崛起的女真人,大宋肯定招架不住,也肯定会打败仗,但不会把底裤都给打掉。靖康之耻,两个皇帝和3000多名宗室朝臣全被女真人抓了俘虏。这就输得太不可思议了。根本原因不是金人武力太强,而是北宋操作太骚。是打是和,到靖康之耻发生,朝堂都没个准主意。虽然有强臣李纲、虽有名将种师道,大宋还是把底裤都给打掉了。靖康之耻,输得不是战争,输得是气节,输得是骨气。


于是,北宋之后的南宋,也就真的没了气节、丢了骨气。皇帝和朝堂一起不要脸了。这还怎么打仗?不打了,只要女真人肯停战,别说割地赔款,就是跪地叫爸爸都行。所以,南宋虽有四大名将、虽有百战精兵,而皇帝和朝堂却一怂到底,就是要议和。

这是北宋的联金灭辽。对此,你完全可以认为是北宋自我膨胀后没事找事。宋金海上之盟就是北宋的骚操作,也没啥可说的。以下主要对联蒙灭金这件事做一个详细辨析,看一看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一次失败不会让人长什么教训,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所以,比之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更可贵。

但失败也不是全无意义。起码能够让骄傲者低下高傲的头、让冲动者克制过剩的荷尔蒙。而北宋失败的代价,实在不堪历史之重。于是,靖康之耻以后的南宋,虽然还会偶尔中二一下,但再次中二就不是自我膨胀了,而是自我菲薄。


所以,联蒙灭金这种骚操作,南宋死活也不敢玩,甚至你都可以说南宋没能力玩。南宋皇帝和南宋朝堂,就玩不了主动进攻型的决策。

这里先说一下国家的决策是怎么制定出来的。影响的因素很多。比如利益集团,汉朝的军功集团、隋唐的关陇集团,这些人的利益需求就能主导国家决策。再比如绕不过去的危机,刘邦白登之围就是绕不过去的危机,于是赶紧和亲匈奴。但这些都是少数事件。大多数事件或更多的时候,都是官僚机器在运转过程中自发塑造了各种决策。所以,国家决策,多是一种路径依赖的惯性使然。

南宋从建国开始就一直怂。怂,就是南宋的气质,也是南宋的路径依赖。所以,你根本不能奢望南宋突然能发飙。利益集团确实能让他抽风,比如宰相韩侂胄为揽权而搞的开僖北伐,但抽风一时爽、挨揍一世怂。南宋官僚机器的自发运作,就支持不了进攻型决策的形成。可能有萌芽,但萌芽不可能茁壮成长,也别指望这种决策能落地。而靖康之耻的集体记忆又太过深刻,所以南宋就不可能制定和执行联蒙灭金的决策。


那南宋会制定出什么决策?

他们会谨小慎微,时刻担心海上之盟和靖康之耻再演一遍。

蒙古攻宋是1235年,而在20多年前,南宋就已经担心蒙古灭金后会接着灭宋。

1196年,这时候蒙古刚刚崛起,南宋宰相余端礼指出:

万一鞑靼得志,直犯中原,或虏酋逃遁,逼近边界;或恐中原有豪杰。

南宋皇帝宋宁宗也表示认可。而1197年,出使金国的卫泾则更是直言:

一弱虏灭,一强敌生,犹未足以为喜也。

1211年,出使金国的南宋使臣余嵘在回国后就上书宋宁宗说:

今鞑靼坚锐,即女真崛起之初,而金人沮丧销耍,有旧辽灭亡之势。

而随着蒙古日益崛起、女真日益衰败,南宋朝堂对蒙古的担心与日俱增。之后,大臣乔行简,差不多直接提出了抗蒙援金的决策。而这时候才只是1214年,距离1235年蒙古攻宋仍旧相隔20多年。

强鞑渐兴,其势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齿寒之辙可覆,宜姑与币,使得拒鞑。

啥意思?意思就是说女真虽然与大宋不共戴天、虽然还在死不要脸地敲诈岁币,但大宋这时候就得给,而且还要主动给,让女真拿着大宋的岁币去抗击蒙古。

但是,集体记忆这种东西,你就看怎么理解和怎么使用了。一派人肯定担心宋金海上之盟的悲剧重演,但肯定还有另一派人,早已好了伤疤忘了疼、仇恨胜过理智。大臣真德秀和太学院的一帮年轻知识分子,就是这一派。这伙人认为乔行简这不是理性而是投降,应该把他直接拉出去、砍脑袋。真德秀则直接主张立即发兵,趁蒙古进攻金国之际,赶紧收复故土。真德秀的主张,已经不是搞联蒙灭金的国家决策了,而是直接搞联蒙灭金的战争行动。

然后呢?南宋虽然一直在联蒙灭金还是抗蒙援金上摇摆不定,但真香定理却一直在发挥作用。因为行动是最真实的。在蒙金开打之时,南宋一直没有主动给金国添乱。乔行简的主张虽然被认为是投降,但投降真香,所以南宋在行动上已经在默默支持金国了。这时候,世仇不添乱,就已经是最大的支持。你指望南宋给钱、给粮、派军队去支持女真,这就强人所难了。南宋在心理上也迈不过这道槛儿。


但,这时候轮到女真人骚操作了。

女真打不过蒙古,所以接连丢城丢地。关键是打到后期发现自己没钱了。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完全从河北转移到了江淮。所以,失去江淮财源,中原王朝就跟纸糊的一样。城也破了、地也丢了,关键是钱还没了。女真人赶上了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情:人还活着,但钱没了。

这时候咋办?金宣宗这伙人的脑子,也是相当简单。他们做出了一个中二到彻底的决策:取偿南宋。打不过蒙古还打不过南宋吗?那就从弱鸡南宋身上找补过来。这也是金国决策的路径依赖。灭契丹以后,没钱就欺负北宋;灭北宋以后,没钱就欺负南宋,无论北宋还是南宋,都成了女真人的提款机。所以,但凡遇到内部危机,女真人想当然的做法就是把危机转嫁到南宋身上。

吾国兵较北诚不如,较南则制之有余力。

不说北方丢多少土地,就从南宋身上抢多少土地,但起码也得把江淮财源给抢到手。然后,女真人就在自己危如累卵的形势下,玩起了两线作战。1217年,金国派出20多万大军,从三个方向进攻南宋的两淮、京湖以及四川地区。


但,女真人早就不是从前的雄姿英发,而南宋也早就脱胎换骨。所以,二十万大军打南宋就是肉投馁虎。这一仗持续了7年时间,而结果呢?女真人收获了一地鸡毛,主力大军彻底陷死在了南宋的土地上。

四川方向,抗蒙名将完颜阿邻战死;京湖方向,猛将黄掴阿鲁答被俘;两淮方向更惨,史称:一军全没。关于此战的评价,根本不用南宋自己给自己彪炳武功,金朝人的评价就够了。如“宣宗南伐,士马折耗十不一存”、“国家精锐几近丧”、“枢府武骑尽于南”。

对南宋的战争输得这么惨,这还用蒙古人死命捶吗?女真人自己都能把自己玩死。但,女真大金的骚操作还没完,它还得继续中二。

在蒙古、女真以及南宋之外,还有一个西夏。

金国要是真聪明,就应该拉着东亚几个大国一起干蒙古。因为蒙古明显就是所有东亚帝国的敌人。但女真人的操作,也是没谁了。当蒙古进攻西夏的时候,金朝人干啥了?这家伙居然趁火打劫,跑到西夏抢地盘了。


女真人,主要是金宣宗这一朝君臣,几乎把所有人能得罪的人都给得罪了。然后,就一个朋友也别想有,四面八方全是敌人。

蒙古扫荡东亚,但一直打打停停。因为东亚这些国家的实力太强,蒙古人不可能像中亚和西亚那样,一战就能灭国。所以,蒙古大军就是一会儿拉着西夏打打金国,一会儿腾出手来揍揍西夏。但凡有可能,当然也不会放过南宋。1227年,蒙古人逮住个机会,就把南宋的关外五州(阶州、成州、凤州、西和州、天水军)给抢了。

但蒙古人即便这么嚣张,也不及女真人的不要脸更可恶。所以,等蒙古人收拾金国的时候,南宋和西夏搞起了联盟,也一起收拾金国。你都这么不要脸了,不趁蒙古人打你的时候收拾你,那南宋和西夏也是在浪费大好光阴。

等到金哀宗继位的时候,女真人终于清醒了,马上停止各种中二骚操作,也主动修好南宋。但这时候,西夏彻底打没了,南宋心灰意冷了,形势上已经很难再改观了。金国,这家伙不仅不要脸,而且怂到家,这时候还有啥脸面纵横捭阖、上谋伐交。


但,南宋仍旧没有搞什么联蒙灭金。虽然蒙古人一直在争取南宋、联盟灭金,但南宋始终不买账。

1213年,蒙古进攻山东之时,曾派使者请求南宋一起出兵,结果使者被南宋的边防军给赶跑了,连南宋的殿堂大门都没进。

1218年,蒙古再次派遣使者与南宋接触,这次说动了宋宁宗。但南宋却没有实际的联盟行动,具体就是没签盟书、没定攻略。战略是做选择题,到底是联盟还是不联盟,二选一、你得选一个。但光有战略,啥问题也说明不了。因为你得有攻略,具体攻略就是签订盟书、确定分工,如宋金海上之盟,然后再按照各自分工、出力干活。所以,这时候蒙宋虽然交往频繁,但没有落实到攻略层面,甚至战略层面也不彻底。

1220年,南宋赵珙出使蒙古,蒙古大将木华黎热情接待。转过年,南宋使臣苟梦玉出使蒙古,受到成吉思汗的接见。1223年,还是这个苟梦玉再次出使蒙古,仍旧得到了成吉思汗的接见。


从1218年开始的这段时间里,南宋和蒙古的走动确实非常频繁。但,它们是在酝酿一起灭金吗?

蒙古人肯定这么想。所以,蒙古人,包括成吉思汗在内,都非常重视南宋。甚至,成吉思汗的遗嘱,已经为后世子孙确定了联盟灭金的具体攻略。

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

但是,南宋肯定没这么想,它们是要联蒙抗金。一字之差,却差之千里。

1217年的时候,金国的20万大军已经攻入了南宋国土。所以,南宋这时候肯定要拉盟友、找帮手,而最强也是最好的盟友当然是成吉思汗。所以,蒙宋在这段时间走动的如此频繁,全是因为女真人的骚操作。但,南宋仍旧没想灭金。之所以后来把女真人打得那么疼,完全是因为这家伙不要脸还不自量力。

那么,这个时候,南宋到底是什么态度?

还记得那个主张直接出兵金国的真德秀吗?这个人就是一个极端强硬派,停罢对金岁币就是他主导的。但就是在反对乔行简投降决策的同一年,即1214年,真德秀出使了一趟金国。然后,这个人就发生了观念上的变化,提出:习安者易制,崛起者难驯。习安者,就是女真;崛起者,就是蒙古。所以,女真和蒙古放在一起,蒙古才是最大威胁。


而主张抗蒙援金的那个乔行简呢?也没被南宋愤青砍了脑袋,而是步步高升。在蒙古进攻大宋之前,他已经升到了宰相的位置上。所以,南宋对蒙古人和女真人的态度非常明确,头脑也非常清醒。

女真人,不是什么好东西。但蒙古人,更不是什么好东西。而就威胁来说,女真就是扯淡,而蒙古才是大敌。

金哀宗继位、女真不再中二,南宋也就不再跟蒙古暗通款曲了。而1227年,蒙古夺取南宋的关外五州之后,什么联蒙灭金就更是不可能了。蒙古人谁都打,之所以没打南宋,就是因为隔着一个女真大金。所以,蒙古人的调性和既成的事实,也不容南宋做出联盟灭金这种晕头决策。

但是,这段时间里却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这件事足以让大金亡国、让蒙宋结盟。

1230年以来,蒙古对金战争,屡屡受挫。蒙古人不再彪悍,而女真人也终于雄起。这是为什么?

人跟人差不了多少。蒙古人、女真人以及南宋人,都是人。比起玩命来,谁也不比谁多长一双胳膊。蒙古人可以彪悍到不要命,女真人当然也可以。这时候就看谁先玩命了。先玩命的蒙古人肯定占尽了先发优势,但蒙金战争已经打了20多年,女真就是再怂也该摸清战争规律、理清战场打法了。所以,开始,女真人被打蒙了;接着,女真人适应了;最后,就只能转向纯实力对抗了。


其实,这跟女真与大宋一样。前期女真人吊打大宋,等挨打挨得多了,宋朝军队也就知道怎么打仗了。到这个时候,什么名将、什么强军,也就全出来了。没别的原因,就是被激烈的竞争环境给逼的。

蒙古人正面打不过,就只能玩最强攻略,具体就是搞迂回。

123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重新部署了灭金策略,并做出了新的部署:窝阔台亲率中军,攻取河中府再下洛阳;斡陈那颜率左路军,进攻济南;拖雷率右路军由宝鸡南下、借道宋境,然后沿汉水出唐州、邓州,从后方迂回河南。

这个策略的刁钻之处,就在于拖雷取道宋境、迂回河南。这完全是按照战神成吉思汗的遗嘱来打的,即“假道于宋”。同时,蒙古也派出使者,要跟南宋借道。


那南宋君臣答应借道了吗?

鬼才会答应。现在是什么时候?蒙金死缠烂打、宋金早已停战,关键是1227年蒙古人还抢了南宋的关外五州。这时候,南宋怎么可能答应?

但不答应也没用,蒙古人也不管你答不答应,搞起了武力借道。1232年,拖雷率四万蒙古大军按照既定路线彪悍推进。南宋方面呢?南宋沔州统制张宣,直接就把拖雷派来借道的使者给砍了脑袋。所以,南宋的态度已经再清晰不过了,不仅不借道,而且你敢过来、我就弄死你。这根本不是什么联蒙灭金,而是抗蒙援金。

然而,凡事都是实力说了算。南宋军队打不过巅峰期的蒙古军队。拖雷攻陷沔州,然后一路南下四川、一路东攻汉中。北宋四川方面军扛不住蒙古人的反复冲杀。而四川制置使桂如渊,更是怂得要命,擅作主张,对蒙古军队供应粮草、派出向导,目的就是要把这伙瘟神赶紧送走。

四川方面这么玩,南宋朝廷肯定不干。于是,宋廷急令京湖方面军支援四川,一定要把这伙蒙古人给堵回去。但京湖制置使陈赅,这个人虽然不怂,却是一个马大哈,以为就是蒙古骑兵骚扰,所以只派了三千人支援四川。等到拖雷击败宋军、沿汉水东下的时候,陈赅才知道这是一支蒙古主力,于是赶紧派孟珙率兵追击拦截。但为时已晚,拖雷的这支迂回部队已经杀入金国境内。

这里多说一点儿。蒙古人也不是铁板一块,窝阔台早就看拖雷不顺眼了。拖雷是成吉思汗的小儿子,按照蒙古人“幼子守灶”的习俗,应该由拖雷继任大汗。但成年的窝阔台实力太强,所以就没拖雷什么事了。因此,窝阔台和拖雷这对亲兄弟,要是关系好,也才是见了鬼。关系不好怎么办?那就想法弄死一个。于是,派拖雷假道于宋之后,窝阔台就立即放出消息,明告诉南宋人和女真人:我要迂回、我要骚操作。

所以,拖雷大军的动向,南宋和金国早就心知肚明。于是,拖雷的4万大军进入金国境内的时候,女真人给他准备的15万大军,早就在河南安静地看着他。而窝阔台呢?这家伙更狠,直接按兵不动了。

但是,女真人不仅战略上骚操作,而且战场上也骚操作。因为主帅不和,所以15万大军硬是干不死这四万蒙古人。窝阔台给机会都不行。而又赶上天佑拖雷,一场三天三夜的大雪消灭了女真大军的全部战斗力。15万人就跟站在雪地上的木桩一样,完全打不了仗。而蒙古人呢?这种雪对他们来说就太稀松平常了,蒙古人都能脱下衣服打雪仗。于是,拖雷四万蒙古军队硬是把15万金朝大军给包围了。三峰山之战,十五万金国精锐尽丧。

这就是蒙古人的借道灭金。这里面的偶然因素太多,连窝阔台都不相信拖雷能打赢。

这是1232年的事情。本来此战之后,蒙古人就可以灭金。但窝阔台就是不打了,宣布撤军。而回军途中,拖雷就死了。至于怎么死的,只能问窝阔台了。

但这时候女真大金已经怂得彻底、输得精光。有没有蒙宋联盟,女真大金都得必须死。即便宋金搞联盟,也阻止不了大金灭亡。在这种形势下,南宋会怎么做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入侵波兰的时候,苏联干了什么?一句废话都没有,也直接入侵波兰,把边境线死命向外拓展。

这时候,南宋的策略跟苏联一样,联蒙灭金势在必行,就是不行也得死命揍金国、疯狂抢地盘。唇亡齿寒,你得先有唇,而这时候的金国根本就不是唇了,留着它还有什么用?

于是,1233年8月,蒙宋正式结盟。而后,南宋立即出兵攻取寿州、唐州等地。当年11月,孟珙率军抵达蔡州,与蒙古军队会师。1234年,蒙宋联军,攻入蔡州城、灭国大金。

以上就是所谓的蒙宋联盟灭金。

这个联盟直到1233年才正式结成,而大金在1234年就亡国了。大金亡国,跟蒙金联盟到底存在多少关系?不仅没有因果关系,而且关联关系都要反着看。正是因为大金要亡国了,所以南宋才答应结盟蒙古。一个原因,不能得罪蒙古人,这时候你不跟强者结盟就只能等着挨揍;另一个原因,能从金国抢多少土地就抢多少土地,在蒙宋交战前赶紧扩充实力。

所以,蒙宋结盟不能说是南宋的错误决策。在南宋、金、蒙古和西夏的纵横伐交中,南宋一直没有犯错误,而一直犯错误的恰恰是女真大金。

宋金战争是内战吗?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不算的,汉人专政 的宋,女真专政 的金,本身就是两个不同民族的政权国家,非内部划分出来的。也没有存在双方被统治的历史,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政权;现在很多人建立在56个民族的基础上 说它是内战,56个民族合称的 中华民族 这个名词 也才1902年被提出的,以前压根没有这个说辞,又哪里来的 内战一说呢!只是现在有的人为了巩固56个民族大团结,才归到了内战。
在当时的时代是纯粹的内战,懂历史的都知道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排序,唐朝时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朝代,疆域包含了当时金朝的大部分疆域,同时该地生活着不同种族的人,由于安史之乱汉族统治力量削弱金朝当地的少数民族崛起最终在中原大战后建立了自己的少数民族政权金朝,同时期与中原王朝宋朝分庭抗礼!最后结局大家都知道宋元灭金最后又被蒙元灭!
如今的中国,民族太多了,虽然汉人是主体,但并不是以前那样单纯的汉人政权了。宪法规定中国是56个民族构成的并且所有民族平等并共同享有政权。
所以历史问题上不能像我们老祖宗一样只视汉人政权为正溯。学者专家是把所有56个民族的历史统称为中国的历史,所有56个民族的文化视作中华文化,宋人也好金人也好都是古代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所以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是古代中国历史的内战并无不妥,是完全正确的。
当然我补充一句,国家会改朝换代,但民族却不会轻易消亡,尤其是汉族从古到今几千年能存多少英雄豪杰为此牺牲,汉人不要轻易忘记自己民族的英雄!虽然今天的中国民族间不再内战,但曾经的汉族英雄永远是我们的英雄!
当然不是啦·你可以把它当做是一场少数民族为了土地而对汉族的入侵战争~
楼上竟乱说
金朝女真族创建的王朝 根据史料记载如下
女真族
女真(或“女贞”),亦作“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肃慎”, 汉-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唐称“靺鞨”,辽-金时期称“女真”,清朝以后,“女真”称为满族。
知道了吧 是满族 满族是自己人 怎么可能是外人
宋与金的矛盾是民族内部矛盾

金国统治者在蒙古崛起后,为什么南下攻宋而不是联宋抗蒙?

公元13世纪初期,刚刚崛起的蒙古就和雄踞北方许久的金国发生了直接冲突。公元1211年,二者之间矛盾伴随着战争的爆发而被激化,蒙金战争由此打响。

但是就在金军节节败退,蒙古军步步推进并连续取得十分可观的战果的同时,金国统治者却选择举兵南下,向偏安一隅的南宋帝国发起了全面进攻。可惜的是,这次南征最终以金国的失败而告终,而金国的国祚也在不久的将来被蒙古人所终结。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金国会选择主动开辟"第二战场";并且在战争局面完全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还贸然选择对南宋帝国发起进攻呢?


上图——金国早期疆域图

一、 金国统治者意图通过南征伐宋进而补充国力

公元1211年,蒙金战争正式打响。当时的金国虽然已经无法与极盛时期相提并论,但所谓百足大虫死而不僵,金国仍屯有百万甲士。再加上金国疆域相对比较辽阔,资源也较为丰富,因此一开始并没有将蒙古放在眼里。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国统治者发现金军已经不复当年。在与蒙古的作战中不仅连吃败仗,国家储备的战略资源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耗。根据这种消耗速度来看,金军很快将面临后勤补给不足的情况。到时候金军将不战自溃,而金国也会随着金军的瓦解而消亡。为了避免这一结局的发生,金国统治者决定向南宋发起进攻。


上图——蒙古的实际统治者窝阔台

南宋的富庶程度虽然不及北宋,但与金国、西夏、蒙古相比仍然占据着较大的优势。在金国统治者看来,南宋国防力量极弱,非常适合通过掠夺南宋的方式来补充战略物资。即便不能直接从南宋身上补充国力,也可以通过逼迫南宋签订战败和约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财富。如此,金国就可以继续延长与蒙古的对峙时间。

二、金国意在震慑南宋,防止南宋借机北伐

从金国崛起并吞并辽国之后开始,金国和南宋之间就产生了矛盾。起初这种矛盾仅仅是因为对辽国旧土的划分不均而形成的,但是在宋金战争打响之后,二者之间的矛盾便被快速激化。而到了公元1127年时,因金人攻破北宋都城并将居住在京师的皇室成员尽数虏走的原因,导致宋金二者之间的矛盾走到了彻底无法调和的地步。


上图——靖康之变示意图

在此后的时日里,由北宋皇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南宋政权不断的尝试北伐攻金,意图收复北宋故土和曾经的旧都开封。可惜的是,南宋因兵少将寡、国力羸弱的原因都未能将这一目的转化为现实。即便后来二者曾在一些特殊条件下握手言和,但南宋想要收复旧土之心却从未改变。

当蒙金战争爆发后,金国统治者不仅要考虑与蒙古之间的战争问题,还要提防南宋趁金国身陷战争泥潭之际出兵北伐。到时,金国将腹背受敌,重蹈当年辽国覆灭的覆辙。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金国也并不敢将全部兵力都投入到蒙金战争中去,这也成为了金国在蒙金战争中一直无法扭转劣势局面的一个主要原因。

金国统治者的忧虑,实际上是可以理解的。这种忧虑不仅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十分合乎形势的发展的。宋人善于联强攻弱,辽国灭亡的历史如今依旧历历在目,不得不让金国统治者"多留一个心眼"。

但随着金国在蒙金战争中的劣势被进一步放大,金国统治者已经很难保证能够阻止宋军北上进入金国境内。既然如此,那么便不如主动向南方发起进攻,从而震慑南宋并向南宋传递一个信号:即金国与蒙古的战争只是暂时失利而已,宋军依旧不是金军的对手。


上图——建立南宋帝国的康王赵构

三、金国寻求战略纵深,以进为退

无论金国是想要从南宋身上夺取更多利益,进而补充自身国力;还是金国统治者担心南宋趁金国身陷蒙金战争而不能自拔,趁机出兵北伐收复北宋旧土,这都只是直接原因而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军南下攻宋的根本原因,是想要寻求战略纵深。

从下面的这张地图,可以发现当时的金国已经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金国的西方,是已经选择臣服于蒙古的西夏。而吐蕃由于其地理位置较为特殊等原因,金国夺取该地并将其打造为自己的大后方是非常不现实的。


上图——金国晚期疆域示意图

而东北地区虽然是女真人的发源地,但由于耶律留哥背叛金国并倒向蒙古等原因,直接导致女真人无法回到故土避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南宋就成为了女真人的唯一选择。对此,《元史·列传·耶律留哥》中曾经有过相关记载:

···留哥破东京,可特哥娶万奴之妻李仙娥,留哥不直之,有隙···留哥曰:"向者吾与按陈那衍盟,愿附大蒙古国,削平疆宇···因问旧何官,对曰:"辽王。"帝命赐金虎符,仍辽王···

金国的版图虽然相对来说还算比较辽阔,但是却缺乏一定的战略纵深。当西夏和东北地区的契丹人纷纷倒向蒙古之后,金国宽广的疆域反而成为了累赘。蒙古人不仅可以直接南下直插金国心脏地区,还可以从其他两个方向与盟友夹击金国。

当局势发展到这种地步之后,摆在金国统治者面前的道路就只剩下了两条。其一便是保持现状并与蒙古军抗争到底,但胜算已经低至极点。其二便是孤注一掷,向南宋发起全面进攻。如果能够夺取南宋及江南富庶之地,金国可效仿当初的南宋偏安一隅,与蒙古进入对峙状态。


上图——金末东亚格局示意图

四、 结语

如今的我们已经可以通过流传下来的一些史料还原当时的东亚局势,并且能够理解金国的处境究竟糟糕到了什么地步。站在上帝视角看,金军南下伐宋的举动无疑是彻底埋葬了宋金联手抗蒙的可能性,甚至还加速了金国灭亡的历史进程。

但是在看待历史事件时,如果从上帝视角去观察并评价,那就会失去意义。如果将自身的视角放置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就可以发现金国统治者的举动虽然颇为冒险,但如果能够获得成功,金国的国祚大概率将得以继续延续。

维持现有局面并和蒙古继续相抗,和南下攻宋寻求新的战略纵深,二者相比明显后者的胜算更大一些。换做其他人来做这个选择,想必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第二条路。毕竟从之前几次宋金战争的结果来看,明显第二条路更"行得通"。

因为当时金国的势力减弱,而蒙古的势力在不断的增强,所以南下攻宋的胜算比较大,而且金国试图通过攻宋来扩大自己的版图。
因为南宋跟金国是世仇,仇恨达到了不可调节的地步,而蒙古跟南宋并没有什么恩怨,所以金朝不会联合南宋。
因为毕竟都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都有着共同的利益,所以说先南下攻宋。
因为蒙古崛起之后,根本不愿意和金国联盟,南宋和金国之间有深仇大恨。

关于宇文虚中的事

听说他是宋和金都不认可的使臣,谁能告诉我这其间有什么故事?rn越简洁越好!谢谢!
宇文虚中(1079~1146) 宋朝爱国大臣、诗人。字叔通,别号龙溪。成都华阳(今成都市)人。北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进士及第,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南渡后任黄门侍郎。高宗建炎二年(1128)毅然应诏使金,被软禁。获释后仕金为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封河内郡开国公,进金紫光禄大夫,并被尊为"国师"。皇统二年(1142)金移文南宋、索其家属北迁。皇统六年(1146),上京会宁府的一部分宋朝俘虏密谋奉虚中为帅,夺兵仗南奔,事觉,诏系狱,鞫治无状,仍被杀。
宇文虚中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写于两宋时的作品存留不多,诗较平谈,主要抒发个人的羁旅闲愁。入金被囚期间诗风一变,每多感愤之辞,如《在金日作三首》其一:"满腹诗书漫古今,频年流落易伤心。南冠终日囚军府,北雁何时到上林?开口摧颓空抱朴,胁肩奔走尚腰金。莫邪利剑今安在,不斩□邪恨最深!"其他一些诗,如《上乌林天使》、《春日》、《己酉岁书怀》、《过居庸关》、《安定道中》等,或批评金人背盟,或写出塞、思乡之情,都较有内容和感情,与逃禅之类写消沉之思的作品形成鲜明的对照。
宇文虚中不以词名家,今存〔迎春乐〕《立春》、〔念奴娇〕两首,均写故国之思。
宇文虚中诗集不传,今存诗50余首,收入《中州集》和《全金诗》。词入唐圭璋《全金元词》。
宣和年间,承平日久,童贯等人又开边生事,宇文虚中深知宋朝将有纳侮自焚自祸,上书建策,“皆不报”。
金军第一次侵汴,宇文虚中殚精竭虑,出谋划策,亲入金营与金酋周旋,最终金军退走。事后,宋朝言官弹劾他议和误国,被贬放青州,又窜韶州。
高宗建炎二年(1128)赵构寻求出使金国使者,宇文虚中毅然应诏使金,被软禁。转年,由于宋金之间关系略有松动,金人放宋使回江南,宇文虚中言道:“二帝未归,我不能回去。”独留虎狼之国。由于宇文虚中仪表堂堂,文采卓然,金人爱其才艺,“加以官爵,(宇文虚中)即受之”,使得后来的宋使洪皓等人很鄙视他,实际上宇文虚中心中怀有更大的抱负,忍辱负重,以成将来大事。他在金朝,每每派人持密信告以金国虚实,金人每次南侵,他也想方设法予以阻劝,真正是身在金营心在宋。可恨的是,秦桧奸邪,为报答金兀术在宋金和议中要宋朝保证不能轻易废掉宰相(主和的秦桧本人),他便把宇文虚中为宋朝内探的实情告予金国。更有甚者,秦桧为金人出主谋,尽迁宇文虚中家属于金国。宇文虚中得讯,密奏高宗说,若金人索取我家属,请告知他们我的家属早已在靖康乱中失散。不料,高宗赵构不仅不保护这个功臣,反而亲自下诏派中使前往时在闽中的宇文虚中一家,一个不留,全部派人监视着送往金国。金熙宗皇统六年(公元1146年),被高宗、秦桧出卖的宇文虚中被金朝杀害,全家百余口也遭屠戮。《金史》称宇文虚中因恃才轻肆被女真贵族以文字案致死,《宋史》也大概如此说,估计皆是陋儒文人认为宇文虚中政治“失节”,才一致对他没好感。其时,清人袁枚在《随园随笔》摘选散佚的宋人施德操笔记,发现有这样一条惊人的记载:“绍兴十五年(1145年)(十六年?),(宇文虚中)谋挟渊圣(宋钦宗)南归,为人告变。(宇文)虚中急发兵直至金主(金熙宗)帐下,金主几不能脱,事不成而诛。”盖世胆魄,是在可歌可泣!而这些记载,均被金宋元的腐儒和文臣“选择性遗忘”,清朝御用奴才更会删去这样的记载,青史浩瀚,英魂埋没,只留下如下的讥讽字句:“(宇文虚中)即受其(金国)命,为之定官制,草赦文,享富贵”,殊不知大英雄早有诗言:“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眦穿胸不汝忘”。一个如此怀有家国深情的人,一个如此笑看死亡的人,又怎可能是贪生怕死、追求富贵荣华的宵小!
《金史》称:宇文虚中,字叔通,蜀人。初仕宋,累官资政殿大学士。天会四年,宋少帝已结盟,宗望班师至孟阳,宋姚平仲乘夜来袭,明日复进兵围汴。少帝使虚中诣宗望军,告以袭兵皆将帅自为之,复请和议如初,且视康王安否。顷之,台谏以和议归罪虚中,罢为青州,复下迁祠职。建炎元年,贬韶州。二年,康王求可为奉使者,虚中自贬中应诏,复资政殿大学士,为祈请使。是时,兴兵伐宋,已留王伦、朱弁不遣,虚中亦被留,实天会六年也。朝廷方议礼制度,颇爱虚中有才艺,加以官爵,虚中即受之,与韩昉辈俱掌词命。明年,洪皓至上京,见虚中,甚鄙之。
金史天会十三年,熙宗即位。宗翰为太保领三省事,封晋国王,乞致仕。批答不允,其词虚中作也。天眷间,累官翰林学士知制诰兼太常卿,封河内郡开国公。书《太祖睿德神功碑》,进阶金紫光禄大夫。皇统二年,宋人请和,其誓表曰:“自来流移在南之人,经官陈说,愿自归者,更不禁止。上国之于弊邑,亦乞并用此约。”于是,诏尚书省移文宋国,理索张中孚、张中彦、郑亿年、杜充、张孝纯、宇文虚中、王进家属,发遣李正民、毕良史还宋,惟孟庾去留听其所欲。时虚中子师瑗仕宋,至转运判官,携家北来。四年,转承旨,加特进。迁礼部尚书,承旨如故。
金史虚中恃才轻肆,好讥讪,凡见女直人辄以矿卤目之,贵人达官往往积不能平。虚中尝撰宫殿榜署,本皆嘉美之名,恶虚中者擿其字以为谤讪朝廷,由是媒糵以成其罪矣。而宋史称其失节。六年二月,唐括酬斡家奴杜天佛留告虚中谋反,诏有司鞫治无状,乃罗织虚中家图书为反具,虚中曰:“死自吾分。至于图籍,南来士大夫家家有之,高士谈图书尤多于我家,岂亦反耶?”有司承顺风旨并杀士谈,至今冤之。
金史士谈字季默,高琼之后。宣和末,为忻州户曹参军。入朝,官至翰林直学士。虚中、士谈俱有文集行于世。
[编辑本段]死因之谜
皇统初年,宗干去世,宗弼(即金兀术)掌握金国朝政。于是金国在皇统二年,向宋国素要在金国做官的宇文虚中、张中孚、张中彦、郑亿年、杜充、张孝纯、王进等人的家属。而在《宋史》中对这件事情的描述是,秦桧害怕宇文虚中破坏议和,于是把他的家属全部遣送去了金国(桧虑虚中沮和议,悉遣其家往金国以牵制之)。按常理说,宇文虚中一直反对金国南攻宋国,主张金国和南宋议和的,为什么秦桧反而害怕宇文虚中破坏议和,要把他的家属送往金国呢?
原来,此时的军事态势已经朝着向南宋有利的方向发展。首先,在陕西四川,吴玠吴璘接连击败宗弼的进攻,稳住了川中形势。1139年(金天眷二年,宋绍兴九年)六月,宋将刘锜取得顺昌大捷,随后宋军展开反攻,岳飞一部甚至进攻到离汴梁只有四十五里的朱仙镇,战争形式对南宋非常有利。宗弼虽然几次进攻南宋,但南宋军队越战越强,金军的进攻也越来越无力。宗弼终于意识到金军已失去绝对的军事优势,于是改变策略,开始想讲和。而身在金国的宇文虚中对这种情况非常了解,所以他建议南宋朝廷不要急着议和。
但宋高宗却不想再打下去了,他也非常希望和金国讲和。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他被金军打怕了,当年他被打得一路南逃,甚至一度被金军赶得逃亡到海上。二是在战争中,各地武将的权力越来越大,军队已经有“吴家军”、“岳家军”等称呼,他害怕最后形成军阀集团,威胁到皇帝的位置。这也是历代大宋皇帝和文臣们都非常忌讳的事情。三是金国威胁说要放回被俘虏的高宗之兄,宋钦宗赵桓。在金国占领的中原地区立钦宗为帝,这也是对宋高宗最大的威胁。所以,在金国的威逼利诱之下,宋高宗和金国议和,并按照议和条件,于1141年(金皇统元年,宋绍兴十一年)杀掉了岳飞。
皇统二年,宇文虚中得知宗弼向南宋索要自己的家属时,曾拜托南宋使臣王伦密奏高宗说:“若金人索取我家属,就说我的家人已经被乱兵所杀。” 宇文虚中的儿子宇文师瑗也上书宋高宗,请求不要把自己的家人送往金国,结果宋高宗和秦桧全然不理会。在秦桧的亲自监督和催促下,宇文虚中的家属被一个不漏地全部送给金国(桧谕旨监司迫遣,老幼无一遗者)。
皇统六年二月,金国发生了两件事情。一件是右丞相韩企先去世,一件事情是唐括酬斡家奴杜天佛留告虚中谋反。四月份,金太宗之子宗固为太保,接任右丞相兼中书令。六月,宇文虚中和高士谈被杀。宇文虚中死得很惨,全家百余口被活活烧死,据说连老天看了这出惨剧都变了脸色(虚中与老幼百口同日受焚死,天为之昼晦)。
宇文虚中被杀,宋史和金史中所记载的原因都差不多(我估计宋史很可能是抄的金史),都说他恃才放旷,看不起女真贵族官员,喜欢说他们是粗人,所以得罪了许多人(凡见女真人辄以矿卤目之,贵人达官往往积不能平)。所以他们故意千方百计故意找宇文虚中茬。当时皇宫许多宫殿的名字都是宇文虚中取的,他们就说宇文虚中给宫殿取的名字,暗含讽刺之意(虚中尝撰宫殿榜署,本皆嘉美之名,恶虚中者擿其字以为谤讪朝廷)。然后是杜天佛留告宇文虚中谋反,于是这些人就罗织罪名就杀了他。至于到底谁要宇文虚中死,书上没有说。
宇文虚中死的时候,还有一件事情很古怪。据说有关部门告宇文虚中谋反,说他的图书等都是谋反工具,宇文虚中说:“判我死罪没什么,但如果说图书都算谋反工具的话,南来的士大夫家家都有,高士谈家图书比我家的图书还多,难道他也想谋反?”于是有关部门就认定高士谈也想谋反,把高士谈也一起杀掉。
金宋两方似乎都对宇文虚中的死因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在宇文虚中死后,两方的反应却大大不同。
《金史》的宇文虚中传里,开始对宇文虚中评价很高,认为他被杀很冤枉,却在他传记后的“赞”(评论)中说:宇文虚中出使金国,“朝至上京,夕受官爵”,并且说,此岂“行己有耻”之士,可以专使者耶?二子(宇文虚中和王伦)之死虽冤,其自取亦多矣。显然对宇文虚中颇有轻视不满之意。
宋史中的记载则十分耐人寻味。宇文虚中死后,后来的宋朝政府为他做了三件事情。一件事是宋孝宗淳熙年间,朝廷宣布宣布追赠宇文虚中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肃愍,并赐庙号为仁勇。宋孝宗和宋高宗不同,他锐意恢复中原,即位不久就发动隆兴北伐。他为被高宗冤杀的岳飞正式平反,也是淳熙年间(淳熙六年)。第二件事情是由于宇文虚中全家被杀,没有后代,于是宋孝宗命令宇文虚中的同族宇文绍节过继给宇文虚中之子宇文师瑗,宇文绍节先是补官仕州县,后来中进士,最后还做官做到吏部尚书。第三件事情是开禧初年,宇文虚中被加赠少保,赐姓赵氏。开禧是宋宁宗的年号,宋宁宗是南宋第二个发动北伐的皇帝,那次北伐就叫开禧北伐。加赠少保,已经是殊荣。赐姓赵已经很明显地说明了,宋朝方面认为宇文虚中始终是忠于宋的。
按《金史》中的说法,宇文虚中是因为被唐括酬斡家奴杜天佛留告发谋反,四个月后,因为查无实据,所以被以可笑的“以图书谋反罪”杀掉,更可笑的是他临死的一句话还连累了自己的好朋友高士谈,宇文虚中和高士谈真可谓死得既希里糊涂又可笑。
表面上看,这种说法也说得通。宇文虚中于二月份被告发。四月份,金太宗之子宗固被任命为太保,接任死去的韩企先为右丞相兼中书令。宗固是金太宗之子,属于保守派,在金朝前期斗争中,其兄宗磐被宗干联合完颜希尹所杀。韩企先、韩昉、宇文虚中的后台就是宗干,此时韩企先已死,由于宇文虚中看不起女真贵族,说他们是粗人,加上他曾参与宗磐被杀一事,所以“粗人”宗固非常恨他,于是找借口杀了他。很明显,杀宇文虚中的人,应该是宗固。
金史中的另一段事情,则说明宗固的背后另有其人。这个人就是当时掌握朝政的宗弼。金史《孟浩传》中写了这么一件事情。韩企先病重时,宗弼前往探病。当时韩企先的心腹田珏也在韩企先那里,听说宗弼到了,他知道宗弼一向很讨厌自己,于是赶紧躲藏到屏风后面。宗弼到了后问韩企先说:“丞相您年纪大了又病重,谁能在您去世后担任宰相呢?” 韩企先于是向宗弼推荐田珏。宗弼却听信了蔡松年对田珏的谗言,对韩企先说:“这个人该杀。” 田珏在屏风后听了,吓得浑身是汗。这件事情说明了宗弼是有权决定宰相的人选的,宗固能当右丞相是宗弼决定的,真正想杀宇文虚中的是宗弼。
金国朝廷内,汉族士人分为两派——辽派士人和宋派士人。辽派士人是以辽国降臣右丞相韩企先韩昉为首,主要依附宗干。另一派以宋朝降臣燕山府太守蔡靖之子蔡松年为首,主要依附于宗弼。蔡松年刚开始想结交田珏,结果田珏因为他是宋朝降臣蔡靖的儿子而看不起他,所以蔡松年经常在宗弼面前说田珏的坏话。
两派斗争的结果是,宗干在皇统元年去世后,他的主要谋士韩昉在他去世后马上被赶出朝廷,去担任济南尹。皇统六年二月,韩企先一去世,他所提拔的宇文虚中、高士谈就被告谋反。同样是在这一年,已经被贬到济南韩昉则接连几次上表请求退休。一切迹象似乎表明,由于金国内部两派汉族士人的斗争,于是宗弼借宗固之手,杀掉了属于韩企先一派的宇文虚中、高士谈等人。问题是,如果真相是这样的,为什么宋史中不说明一下,说宇文虚中死于金国内斗,而是一味照抄金史中的说法呢?难道其中另有隐情。
关于宇文虚中的死因,还有另一种说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4中是这样说的:资政殿大学士宇文虚中,既为金人所用,知东北之士愤为左衽密以信义感发之,从者如响。乃与其翰林学士高士谭等同谋,欲因亶郊天就劫杀之。先期以蜡书来告于朝,欲为之外应,秦桧拒不纳。会事亦觉,虚中与其子直显谟阁师瑗皆坐诛,阖门无噍类。大致意思是:宇文虚中在上京和高士谈(谭)同谋,准备趁金熙宗完颜亶去祭天的时候劫杀他。先派人送蜡丸书给朝廷,结果秦桧拒不接受,最后事情暴露,宇文虚中和高士谈都被杀。不过,这个记载中,有许多东西说不通,宇文虚中此时已是六十七岁高龄,高士谈此时年纪也不小,而且他们都是文人,真的有能力劫杀金熙宗么?
清代的全祖望在他的《鲒崎亭集》中的一番话,似乎为我们揭开了谜题。他在谈到宇文虚中时说:虚中伪受金官,志图挟渊圣南归,事已垂成。秦桧以其蜡丸泄之金,遂与同谋高士谈阖门受害,故宋为之赠官予谥立庙置后。意思是宇文虚中假装接受金国官职,图谋带着宋钦宗赵桓(渊圣)回南宋,事情接近成功了。由于秦桧把他写的蜡丸信交给金国,事情暴露了,于是金国才将他和同谋高士谈一起杀掉。所以后来宋朝才会为宇文虚中“赠官予谥立庙置后”。而且在谈到这件事情时,全祖望还特地写信给自己的好友杭世骏,杭世骏正在为金史作注释工作,全祖望向他说名了自己的看法,请他为宇文虚中正名,杭世骏也非常同意他的看法。很显然,这种说法比劫杀金熙宗的说法更可靠,也更接近真相。
详细的过程应该是:宇文虚中制订了计划,准备接宋钦宗赵桓返回宋国。他先给南宋朝廷写了蜡丸信,说明自己的计划,并要求朝廷派人接应。他却不知道,钦宗回国是高宗赵构最无法接受的事情。一旦钦宗回国,赵构将面临着失去皇位的危险。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口口声声地说要迎接二圣还朝,如果钦宗如何自处?难道把辛苦得来的皇位拱手让给钦宗?但是,这种想法,赵构却不能对宇文虚中说明,也不能拒绝他的计划。问题是,如果宇文虚中长期没有接到指示,擅自行动,真的把钦宗偷偷送回了宋朝,赵构将面临一个巨大的尴尬和复杂的局面。
那么,如何才能阻止宇文虚中的计划呢?赵构和秦桧商量后,认为要想彻底断绝钦宗回国之路,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出卖宇文虚中,把他的计划泄露给金国,借金国之手杀掉宇文虚中。于是秦桧把宇文虚中写给南宋朝廷的蜡丸信交给金国方面。
宗弼接到南宋方面的告密后,并没有立刻杀掉宇文虚中。因为他此时也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此时韩企先刚死不久,宇文虚中既是韩企先提拔起来的人,又是南宋降臣,而且有“国师”之名,如果由自己出面杀掉宇文虚中的话,很容易引起朝廷中各派士人的恐慌,造成政局的动荡。如果以间谍罪杀掉宇文虚中的话,宗弼自己也无法下台。因为自宗干死后,朝廷政权主要由宗弼掌握,而此时宇文虚中依然受到重用。同时,由于几次南征的原因,宗弼大量使用了解宋朝国情的宋国降臣,如果宇文虚中被证明是间谍的话,宗弼也难辞其咎,他的政敌们难免不会群起而攻之。
所以在宇文虚中二月份被人以谋反罪告发后,宗弼并没有马上处死他。而是先于四月份任命保守派的宗固为右丞相,然后借宗固之手,以宇文虚中得罪女真贵人达官之名杀掉了他和高士谈。而宇文虚中死前说的“如果说图书都算谋反工具的话,南来的士大夫家家都有,高士谈家图书比我家的图书还多,难道他也想谋反?”之类的话,很有可能是栽赃给宇文虚中。这样一来可以既可以说明高士谈被杀的理由,顺便杀掉宇文虚中的同谋高士谈;二来可以借此搞臭宇文虚中。因为如果宇文虚中真的说了这番话的话,那就说明他不但是个害死高士谈的小人,还想把南来的士大夫们都拖下水,南来的士大夫自然会人人都痛恨他。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金史中没有明说宇文虚中的真正死因。而宋史中更因为宇文虚中的间谍身份和被宋高宗出卖而死,更不会说明他的真正死因,所以只是照抄了金史中对宇文虚中之死的记载。
可怜南朝一代巨谍宇文虚中,不但生前被自己忠心耿耿所效劳的朝廷出卖,死后还被许多人误解抹黑,想来真让人感到可悲可叹。
高宗建炎二年(1128)赵构寻求出使金国使者,宇文虚中毅然应诏使金,被软禁。转年,由于宋金之间关系略有松动,金人放宋使回江南,宇文虚中言道:“二帝未归,我不能回去。”独留虎狼之国。由于宇文虚中仪表堂堂,文采卓然,金人爱其才艺,“加以官爵,(宇文虚中)即受之”,使得后来的宋使洪皓等人很鄙视他,实际上宇文虚中心中怀有更大的抱负,忍辱负重,以成将来大事。他在金朝,每每派人持密信告以金国虚实,金人每次南侵,他也想方设法予以阻劝,真正是身在金营心在宋。可恨的是,秦桧奸邪,为报答金兀术在宋金和议中要宋朝保证不能轻易废掉宰相(主和的秦桧本人),他便把宇文虚中为宋朝内探的实情告予金国。更有甚者,秦桧为金人出主谋,尽迁宇文虚中家属于金国。宇文虚中得讯,密奏高宗说,若金人索取我家属,请告知他们我的家属早已在靖康乱中失散。不料,高宗赵构不仅不保护这个功臣,反而亲自下诏派中使前往时在闽中的宇文虚中一家,一个不留,全部派人监视着送往金国。金熙宗皇统六年(公元1146年),被高宗、秦桧出卖的宇文虚中被金朝杀害,全家百余口也遭屠戮。《金史》称宇文虚中因恃才轻肆被女真贵族以文字案致死,《宋史》也大概如此说,估计皆是陋儒文人认为宇文虚中政治“失节”,才一致对他没好感。其时,清人袁枚在《随园随笔》摘选散佚的宋人施德操笔记,发现有这样一条惊人的记载:“绍兴十五年(1145年)(十六年?),(宇文虚中)谋挟渊圣(宋钦宗)南归,为人告变。(宇文)虚中急发兵直至金主(金熙宗)帐下,金主几不能脱,事不成而诛。”盖世胆魄,是在可歌可泣!而这些记载,均被金宋元的腐儒和文臣“选择性遗忘”,清朝御用奴才更会删去这样的记载,青史浩瀚,英魂埋没,只留下如下的讥讽字句:“(宇文虚中)即受其(金国)命,为之定官制,草赦文,享富贵”,殊不知大英雄早有诗言:“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眦穿胸不汝忘”。一个如此怀有家国深情的人,一个如此笑看死亡的人,又怎可能是贪生怕死、追求富贵荣华的宵小!
宇文虚中(1079~1146) 宋朝爱国大臣、诗人。字叔通,别号龙溪。成都华阳(今成都市)人。北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进士及第,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南渡后任黄门侍郎。高宗建炎二年(1128)毅然应诏使金,被软禁。获释后仕金为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封河内郡开国公,进金紫光禄大夫,并被尊为"国师"。皇统二年(1142)金移文南宋、索其家属北迁。皇统六年(1146),上京会宁府的一部分宋朝俘虏密谋奉虚中为帅,夺兵仗南奔,事觉,诏系狱,鞫治无状,仍被杀。
宇文虚中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写于两宋时的作品存留不多,诗较平谈,主要抒发个人的羁旅闲愁。入金被囚期间诗风一变,每多感愤之辞,如《在金日作三首》其一:"满腹诗书漫古今,频年流落易伤心。南冠终日囚军府,北雁何时到上林?开口摧颓空抱朴,胁肩奔走尚腰金。莫邪利剑今安在,不斩□邪恨最深!"其他一些诗,如《上乌林天使》、《春日》、《己酉岁书怀》、《过居庸关》、《安定道中》等,或批评金人背盟,或写出塞、思乡之情,都较有内容和感情,与逃禅之类写消沉之思的作品形成鲜明的对照。
宇文虚中不以词名家,今存〔迎春乐〕《立春》、〔念奴娇〕两首,均写故国之思。
宇文虚中诗集不传,今存诗50余首,收入《中州集》和《全金诗》。词入唐圭璋《全金元词》。
宣和年间,承平日久,童贯等人又开边生事,宇文虚中深知宋朝将有纳侮自焚自祸,上书建策,“皆不报”。
金军第一次侵汴,宇文虚中殚精竭虑,出谋划策,亲入金营与金酋周旋,最终金军退走。事后,宋朝言官弹劾他议和误国,被贬放青州,又窜韶州。
高宗建炎二年(1128)赵构寻求出使金国使者,宇文虚中毅然应诏使金,被软禁。转年,由于宋金之间关系略有松动,金人放宋使回江南,宇文虚中言道:“二帝未归,我不能回去。”独留虎狼之国。由于宇文虚中仪表堂堂,文采卓然,金人爱其才艺,“加以官爵,(宇文虚中)即受之”,使得后来的宋使洪皓等人很鄙视他,实际上宇文虚中心中怀有更大的抱负,忍辱负重,以成将来大事。他在金朝,每每派人持密信告以金国虚实,金人每次南侵,他也想方设法予以阻劝,真正是身在金营心在宋。可恨的是,秦桧奸邪,为报答金兀术在宋金和议中要宋朝保证不能轻易废掉宰相(主和的秦桧本人),他便把宇文虚中为宋朝内探的实情告予金国。更有甚者,秦桧为金人出主谋,尽迁宇文虚中家属于金国。宇文虚中得讯,密奏高宗说,若金人索取我家属,请告知他们我的家属早已在靖康乱中失散。不料,高宗赵构不仅不保护这个功臣,反而亲自下诏派中使前往时在闽中的宇文虚中一家,一个不留,全部派人监视着送往金国。金熙宗皇统六年(公元1146年),被高宗、秦桧出卖的宇文虚中被金朝杀害,全家百余口也遭屠戮。《金史》称宇文虚中因恃才轻肆被女真贵族以文字案致死,《宋史》也大概如此说,估计皆是陋儒文人认为宇文虚中政治“失节”,才一致对他没好感。其时,清人袁枚在《随园随笔》摘选散佚的宋人施德操笔记,发现有这样一条惊人的记载:“绍兴十五年(1145年)(十六年?),(宇文虚中)谋挟渊圣(宋钦宗)南归,为人告变。(宇文)虚中急发兵直至金主(金熙宗)帐下,金主几不能脱,事不成而诛。”盖世胆魄,是在可歌可泣!而这些记载,均被金宋元的腐儒和文臣“选择性遗忘”,清朝御用奴才更会删去这样的记载,青史浩瀚,英魂埋没,只留下如下的讥讽字句:“(宇文虚中)即受其(金国)命,为之定官制,草赦文,享富贵”,殊不知大英雄早有诗言:“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眦穿胸不汝忘”。一个如此怀有家国深情的人,一个如此笑看死亡的人,又怎可能是贪生怕死、追求富贵荣华的宵小!
《金史》称:宇文虚中,字叔通,蜀人。初仕宋,累官资政殿大学士。天会四年,宋少帝已结盟,宗望班师至孟阳,宋姚平仲乘夜来袭,明日复进兵围汴。少帝使虚中诣宗望军,告以袭兵皆将帅自为之,复请和议如初,且视康王安否。顷之,台谏以和议归罪虚中,罢为青州,复下迁祠职。建炎元年,贬韶州。二年,康王求可为奉使者,虚中自贬中应诏,复资政殿大学士,为祈请使。是时,兴兵伐宋,已留王伦、朱弁不遣,虚中亦被留,实天会六年也。朝廷方议礼制度,颇爱虚中有才艺,加以官爵,虚中即受之,与韩昉辈俱掌词命。明年,洪皓至上京,见虚中,甚鄙之。
金史天会十三年,熙宗即位。宗翰为太保领三省事,封晋国王,乞致仕。批答不允,其词虚中作也。天眷间,累官翰林学士知制诰兼太常卿,封河内郡开国公。书《太祖睿德神功碑》,进阶金紫光禄大夫。皇统二年,宋人请和,其誓表曰:“自来流移在南之人,经官陈说,愿自归者,更不禁止。上国之于弊邑,亦乞并用此约。”于是,诏尚书省移文宋国,理索张中孚、张中彦、郑亿年、杜充、张孝纯、宇文虚中、王进家属,发遣李正民、毕良史还宋,惟孟庾去留听其所欲。时虚中子师瑗仕宋,至转运判官,携家北来。四年,转承旨,加特进。迁礼部尚书,承旨如故。
金史虚中恃才轻肆,好讥讪,凡见女直人辄以矿卤目之,贵人达官往往积不能平。虚中尝撰宫殿榜署,本皆嘉美之名,恶虚中者擿其字以为谤讪朝廷,由是媒糵以成其罪矣。而宋史称其失节。六年二月,唐括酬斡家奴杜天佛留告虚中谋反,诏有司鞫治无状,乃罗织虚中家图书为反具,虚中曰:“死自吾分。至于图籍,南来士大夫家家有之,高士谈图书尤多于我家,岂亦反耶?”有司承顺风旨并杀士谈,至今冤之。
金史士谈字季默,高琼之后。宣和末,为忻州户曹参军。入朝,官至翰林直学士。虚中、士谈俱有文集行于世。
[编辑本段]死因之谜
皇统初年,宗干去世,宗弼(即金兀术)掌握金国朝政。于是金国在皇统二年,向宋国素要在金国做官的宇文虚中、张中孚、张中彦、郑亿年、杜充、张孝纯、王进等人的家属。而在《宋史》中对这件事情的描述是,秦桧害怕宇文虚中破坏议和,于是把他的家属全部遣送去了金国(桧虑虚中沮和议,悉遣其家往金国以牵制之)。按常理说,宇文虚中一直反对金国南攻宋国,主张金国和南宋议和的,为什么秦桧反而害怕宇文虚中破坏议和,要把他的家属送往金国呢?
原来,此时的军事态势已经朝着向南宋有利的方向发展。首先,在陕西四川,吴玠吴璘接连击败宗弼的进攻,稳住了川中形势。1139年(金天眷二年,宋绍兴九年)六月,宋将刘锜取得顺昌大捷,随后宋军展开反攻,岳飞一部甚至进攻到离汴梁只有四十五里的朱仙镇,战争形式对南宋非常有利。宗弼虽然几次进攻南宋,但南宋军队越战越强,金军的进攻也越来越无力。宗弼终于意识到金军已失去绝对的军事优势,于是改变策略,开始想讲和。而身在金国的宇文虚中对这种情况非常了解,所以他建议南宋朝廷不要急着议和。
但宋高宗却不想再打下去了,他也非常希望和金国讲和。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他被金军打怕了,当年他被打得一路南逃,甚至一度被金军赶得逃亡到海上。二是在战争中,各地武将的权力越来越大,军队已经有“吴家军”、“岳家军”等称呼,他害怕最后形成军阀集团,威胁到皇帝的位置。这也是历代大宋皇帝和文臣们都非常忌讳的事情。三是金国威胁说要放回被俘虏的高宗之兄,宋钦宗赵桓。在金国占领的中原地区立钦宗为帝,这也是对宋高宗最大的威胁。所以,在金国的威逼利诱之下,宋高宗和金国议和,并按照议和条件,于1141年(金皇统元年,宋绍兴十一年)杀掉了岳飞。
皇统二年,宇文虚中得知宗弼向南宋索要自己的家属时,曾拜托南宋使臣王伦密奏高宗说:“若金人索取我家属,就说我的家人已经被乱兵所杀。” 宇文虚中的儿子宇文师瑗也上书宋高宗,请求不要把自己的家人送往金国,结果宋高宗和秦桧全然不理会。在秦桧的亲自监督和催促下,宇文虚中的家属被一个不漏地全部送给金国(桧谕旨监司迫遣,老幼无一遗者)。
皇统六年二月,金国发生了两件事情。一件是右丞相韩企先去世,一件事情是唐括酬斡家奴杜天佛留告虚中谋反。四月份,金太宗之子宗固为太保,接任右丞相兼中书令。六月,宇文虚中和高士谈被杀。宇文虚中死得很惨,全家百余口被活活烧死,据说连老天看了这出惨剧都变了脸色(虚中与老幼百口同日受焚死,天为之昼晦)。
宇文虚中被杀,宋史和金史中所记载的原因都差不多(我估计宋史很可能是抄的金史),都说他恃才放旷,看不起女真贵族官员,喜欢说他们是粗人,所以得罪了许多人(凡见女真人辄以矿卤目之,贵人达官往往积不能平)。所以他们故意千方百计故意找宇文虚中茬。当时皇宫许多宫殿的名字都是宇文虚中取的,他们就说宇文虚中给宫殿取的名字,暗含讽刺之意(虚中尝撰宫殿榜署,本皆嘉美之名,恶虚中者擿其字以为谤讪朝廷)。然后是杜天佛留告宇文虚中谋反,于是这些人就罗织罪名就杀了他。至于到底谁要宇文虚中死,书上没有说。
宇文虚中死的时候,还有一件事情很古怪。据说有关部门告宇文虚中谋反,说他的图书等都是谋反工具,宇文虚中说:“判我死罪没什么,但如果说图书都算谋反工具的话,南来的士大夫家家都有,高士谈家图书比我家的图书还多,难道他也想谋反?”于是有关部门就认定高士谈也想谋反,把高士谈也一起杀掉。
金宋两方似乎都对宇文虚中的死因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在宇文虚中死后,两方的反应却大大不同。
《金史》的宇文虚中传里,开始对宇文虚中评价很高,认为他被杀很冤枉,却在他传记后的“赞”(评论)中说:宇文虚中出使金国,“朝至上京,夕受官爵”,并且说,此岂“行己有耻”之士,可以专使者耶?二子(宇文虚中和王伦)之死虽冤,其自取亦多矣。显然对宇文虚中颇有轻视不满之意。
宋史中的记载则十分耐人寻味。宇文虚中死后,后来的宋朝政府为他做了三件事情。一件事是宋孝宗淳熙年间,朝廷宣布宣布追赠宇文虚中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肃愍,并赐庙号为仁勇。宋孝宗和宋高宗不同,他锐意恢复中原,即位不久就发动隆兴北伐。他为被高宗冤杀的岳飞正式平反,也是淳熙年间(淳熙六年)。第二件事情是由于宇文虚中全家被杀,没有后代,于是宋孝宗命令宇文虚中的同族宇文绍节过继给宇文虚中之子宇文师瑗,宇文绍节先是补官仕州县,后来中进士,最后还做官做到吏部尚书。第三件事情是开禧初年,宇文虚中被加赠少保,赐姓赵氏。开禧是宋宁宗的年号,宋宁宗是南宋第二个发动北伐的皇帝,那次北伐就叫开禧北伐。加赠少保,已经是殊荣。赐姓赵已经很明显地说明了,宋朝方面认为宇文虚中始终是忠于宋的。
按《金史》中的说法,宇文虚中是因为被唐括酬斡家奴杜天佛留告发谋反,四个月后,因为查无实据,所以被以可笑的“以图书谋反罪”杀掉,更可笑的是他临死的一句话还连累了自己的好朋友高士谈,宇文虚中和高士谈真可谓死得既希里糊涂又可笑。
表面上看,这种说法也说得通。宇文虚中于二月份被告发。四月份,金太宗之子宗固被任命为太保,接任死去的韩企先为右丞相兼中书令。宗固是金太宗之子,属于保守派,在金朝前期斗争中,其兄宗磐被宗干联合完颜希尹所杀。韩企先、韩昉、宇文虚中的后台就是宗干,此时韩企先已死,由于宇文虚中看不起女真贵族,说他们是粗人,加上他曾参与宗磐被杀一事,所以“粗人”宗固非常恨他,于是找借口杀了他。很明显,杀宇文虚中的人,应该是宗固。
金史中的另一段事情,则说明宗固的背后另有其人。这个人就是当时掌握朝政的宗弼。金史《孟浩传》中写了这么一件事情。韩企先病重时,宗弼前往探病。当时韩企先的心腹田珏也在韩企先那里,听说宗弼到了,他知道宗弼一向很讨厌自己,于是赶紧躲藏到屏风后面。宗弼到了后问韩企先说:“丞相您年纪大了又病重,谁能在您去世后担任宰相呢?” 韩企先于是向宗弼推荐田珏。宗弼却听信了蔡松年对田珏的谗言,对韩企先说:“这个人该杀。” 田珏在屏风后听了,吓得浑身是汗。这件事情说明了宗弼是有权决定宰相的人选的,宗固能当右丞相是宗弼决定的,真正想杀宇文虚中的是宗弼。
金国朝廷内,汉族士人分为两派——辽派士人和宋派士人。辽派士人是以辽国降臣右丞相韩企先韩昉为首,主要依附宗干。另一派以宋朝降臣燕山府太守蔡靖之子蔡松年为首,主要依附于宗弼。蔡松年刚开始想结交田珏,结果田珏因为他是宋朝降臣蔡靖的儿子而看不起他,所以蔡松年经常在宗弼面前说田珏的坏话。
两派斗争的结果是,宗干在皇统元年去世后,他的主要谋士韩昉在他去世后马上被赶出朝廷,去担任济南尹。皇统六年二月,韩企先一去世,他所提拔的宇文虚中、高士谈就被告谋反。同样是在这一年,已经被贬到济南韩昉则接连几次上表请求退休。一切迹象似乎表明,由于金国内部两派汉族士人的斗争,于是宗弼借宗固之手,杀掉了属于韩企先一派的宇文虚中、高士谈等人。问题是,如果真相是这样的,为什么宋史中不说明一下,说宇文虚中死于金国内斗,而是一味照抄金史中的说法呢?难道其中另有隐情。
关于宇文虚中的死因,还有另一种说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4中是这样说的:资政殿大学士宇文虚中,既为金人所用,知东北之士愤为左衽密以信义感发之,从者如响。乃与其翰林学士高士谭等同谋,欲因亶郊天就劫杀之。先期以蜡书来告于朝,欲为之外应,秦桧拒不纳。会事亦觉,虚中与其子直显谟阁师瑗皆坐诛,阖门无噍类。大致意思是:宇文虚中在上京和高士谈(谭)同谋,准备趁金熙宗完颜亶去祭天的时候劫杀他。先派人送蜡丸书给朝廷,结果秦桧拒不接受,最后事情暴露,宇文虚中和高士谈都被杀。不过,这个记载中,有许多东西说不通,宇文虚中此时已是六十七岁高龄,高士谈此时年纪也不小,而且他们都是文人,真的有能力劫杀金熙宗么?
清代的全祖望在他的《鲒崎亭集》中的一番话,似乎为我们揭开了谜题。他在谈到宇文虚中时说:虚中伪受金官,志图挟渊圣南归,事已垂成。秦桧以其蜡丸泄之金,遂与同谋高士谈阖门受害,故宋为之赠官予谥立庙置后。意思是宇文虚中假装接受金国官职,图谋带着宋钦宗赵桓(渊圣)回南宋,事情接近成功了。由于秦桧把他写的蜡丸信交给金国,事情暴露了,于是金国才将他和同谋高士谈一起杀掉。所以后来宋朝才会为宇文虚中“赠官予谥立庙置后”。而且在谈到这件事情时,全祖望还特地写信给自己的好友杭世骏,杭世骏正在为金史作注释工作,全祖望向他说名了自己的看法,请他为宇文虚中正名,杭世骏也非常同意他的看法。很显然,这种说法比劫杀金熙宗的说法更可靠,也更接近真相。
详细的过程应该是:宇文虚中制订了计划,准备接宋钦宗赵桓返回宋国。他先给南宋朝廷写了蜡丸信,说明自己的计划,并要求朝廷派人接应。他却不知道,钦宗回国是高宗赵构最无法接受的事情。一旦钦宗回国,赵构将面临着失去皇位的危险。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口口声声地说要迎接二圣还朝,如果钦宗如何自处?难道把辛苦得来的皇位拱手让给钦宗?但是,这种想法,赵构却不能对宇文虚中说明,也不能拒绝他的计划。问题是,如果宇文虚中长期没有接到指示,擅自行动,真的把钦宗偷偷送回了宋朝,赵构将面临一个巨大的尴尬和复杂的局面。
那么,如何才能阻止宇文虚中的计划呢?赵构和秦桧商量后,认为要想彻底断绝钦宗回国之路,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出卖宇文虚中,把他的计划泄露给金国,借金国之手杀掉宇文虚中。于是秦桧把宇文虚中写给南宋朝廷的蜡丸信交给金国方面。
宗弼接到南宋方面的告密后,并没有立刻杀掉宇文虚中。因为他此时也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此时韩企先刚死不久,宇文虚中既是韩企先提拔起来的人,又是南宋降臣,而且有“国师”之名,如果由自己出面杀掉宇文虚中的话,很容易引起朝廷中各派士人的恐慌,造成政局的动荡。如果以间谍罪杀掉宇文虚中的话,宗弼自己也无法下台。因为自宗干死后,朝廷政权主要由宗弼掌握,而此时宇文虚中依然受到重用。同时,由于几次南征的原因,宗弼大量使用了解宋朝国情的宋国降臣,如果宇文虚中被证明是间谍的话,宗弼也难辞其咎,他的政敌们难免不会群起而攻之。
所以在宇文虚中二月份被人以谋反罪告发后,宗弼并没有马上处死他。而是先于四月份任命保守派的宗固为右丞相,然后借宗固之手,以宇文虚中得罪女真贵人达官之名杀掉了他和高士谈。而宇文虚中死前说的“如果说图书都算谋反工具的话,南来的士大夫家家都有,高士谈家图书比我家的图书还多,难道他也想谋反?”之类的话,很有可能是栽赃给宇文虚中。这样一来可以既可以说明高士谈被杀的理由,顺便杀掉宇文虚中的同谋高士谈;二来可以借此搞臭宇文虚中。因为如果宇文虚中真的说了这番话的话,那就说明他不但是个害死高士谈的小人,还想把南来的士大夫们都拖下水,南来的士大夫自然会人人都痛恨他。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金史中没有明说宇文虚中的真正死因。而宋史中更因为宇文虚中的间谍身份和被宋高宗出卖而死,更不会说明他的真正死因,所以只是照抄了金史中对宇文虚中之死的记载。
可怜南朝一代巨谍宇文虚中,不但生前被自己忠心耿耿所效劳的朝廷出卖,死后还被许多人误解抹黑,想来真让人感到可悲可叹。
宇文虚中(1079~1146) 宋朝爱国大臣、诗人。字叔通,别号龙溪。成都华阳(今成都市)人。北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进士及第,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南渡后任黄门侍郎。高宗建炎二年(1128)毅然应诏使金,被软禁。获释后仕金为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封河内郡开国公,进金紫光禄大夫,并被尊为"国师"。皇统二年(1142)金移文南宋、索其家属北迁。皇统六年(1146),上京会宁府的一部分宋朝俘虏密谋奉虚中为帅,夺兵仗南奔,事觉,诏系狱,鞫治无状,仍被杀。
宇文虚中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写于两宋时的作品存留不多,诗较平谈,主要抒发个人的羁旅闲愁。入金被囚期间诗风一变,每多感愤之辞,如《在金日作三首》其一:"满腹诗书漫古今,频年流落易伤心。南冠终日囚军府,北雁何时到上林?开口摧颓空抱朴,胁肩奔走尚腰金。莫邪利剑今安在,不斩□邪恨最深!"其他一些诗,如《上乌林天使》、《春日》、《己酉岁书怀》、《过居庸关》、《安定道中》等,或批评金人背盟,或写出塞、思乡之情,都较有内容和感情,与逃禅之类写消沉之思的作品形成鲜明的对照。
宇文虚中不以词名家,今存〔迎春乐〕《立春》、〔念奴娇〕两首,均写故国之思。
宇文虚中诗集不传,今存诗50余首,收入《中州集》和《全金诗》。词入唐圭璋《全金元词》。
宣和年间,承平日久,童贯等人又开边生事,宇文虚中深知宋朝将有纳侮自焚自祸,上书建策,“皆不报”。
金军第一次侵汴,宇文虚中殚精竭虑,出谋划策,亲入金营与金酋周旋,最终金军退走。事后,宋朝言官弹劾他议和误国,被贬放青州,又窜韶州。
高宗建炎二年(1128)赵构寻求出使金国使者,宇文虚中毅然应诏使金,被软禁。转年,由于宋金之间关系略有松动,金人放宋使回江南,宇文虚中言道:“二帝未归,我不能回去。”独留虎狼之国。由于宇文虚中仪表堂堂,文采卓然,金人爱其才艺,“加以官爵,(宇文虚中)即受之”,使得后来的宋使洪皓等人很鄙视他,实际上宇文虚中心中怀有更大的抱负,忍辱负重,以成将来大事。他在金朝,每每派人持密信告以金国虚实,金人每次南侵,他也想方设法予以阻劝,真正是身在金营心在宋。可恨的是,秦桧奸邪,为报答金兀术在宋金和议中要宋朝保证不能轻易废掉宰相(主和的秦桧本人),他便把宇文虚中为宋朝内探的实情告予金国。更有甚者,秦桧为金人出主谋,尽迁宇文虚中家属于金国。宇文虚中得讯,密奏高宗说,若金人索取我家属,请告知他们我的家属早已在靖康乱中失散。不料,高宗赵构不仅不保护这个功臣,反而亲自下诏派中使前往时在闽中的宇文虚中一家,一个不留,全部派人监视着送往金国。金熙宗皇统六年(公元1146年),被高宗、秦桧出卖的宇文虚中被金朝杀害,全家百余口也遭屠戮。《金史》称宇文虚中因恃才轻肆被女真贵族以文字案致死,《宋史》也大概如此说,估计皆是陋儒文人认为宇文虚中政治“失节”,才一致对他没好感。其时,清人袁枚在《随园随笔》摘选散佚的宋人施德操笔记,发现有这样一条惊人的记载:“绍兴十五年(1145年)(十六年?),(宇文虚中)谋挟渊圣(宋钦宗)南归,为人告变。(宇文)虚中急发兵直至金主(金熙宗)帐下,金主几不能脱,事不成而诛。”盖世胆魄,是在可歌可泣!而这些记载,均被金宋元的腐儒和文臣“选择性遗忘”,清朝御用奴才更会删去这样的记载,青史浩瀚,英魂埋没,只留下如下的讥讽字句:“(宇文虚中)即受其(金国)命,为之定官制,草赦文,享富贵”,殊不知大英雄早有诗言:“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眦穿胸不汝忘”。一个如此怀有家国深情的人,一个如此笑看死亡的人,又怎可能是贪生怕死、追求富贵荣华的宵小!
《金史》称:宇文虚中,字叔通,蜀人。初仕宋,累官资政殿大学士。天会四年,宋少帝已结盟,宗望班师至孟阳,宋姚平仲乘夜来袭,明日复进兵围汴。少帝使虚中诣宗望军,告以袭兵皆将帅自为之,复请和议如初,且视康王安否。顷之,台谏以和议归罪虚中,罢为青州,复下迁祠职。建炎元年,贬韶州。二年,康王求可为奉使者,虚中自贬中应诏,复资政殿大学士,为祈请使。是时,兴兵伐宋,已留王伦、朱弁不遣,虚中亦被留,实天会六年也。朝廷方议礼制度,颇爱虚中有才艺,加以官爵,虚中即受之,与韩昉辈俱掌词命。明年,洪皓至上京,见虚中,甚鄙之。
金史天会十三年,熙宗即位。宗翰为太保领三省事,封晋国王,乞致仕。批答不允,其词虚中作也。天眷间,累官翰林学士知制诰兼太常卿,封河内郡开国公。书《太祖睿德神功碑》,进阶金紫光禄大夫。皇统二年,宋人请和,其誓表曰:“自来流移在南之人,经官陈说,愿自归者,更不禁止。上国之于弊邑,亦乞并用此约。”于是,诏尚书省移文宋国,理索张中孚、张中彦、郑亿年、杜充、张孝纯、宇文虚中、王进家属,发遣李正民、毕良史还宋,惟孟庾去留听其所欲。时虚中子师瑗仕宋,至转运判官,携家北来。四年,转承旨,加特进。迁礼部尚书,承旨如故。
金史虚中恃才轻肆,好讥讪,凡见女直人辄以矿卤目之,贵人达官往往积不能平。虚中尝撰宫殿榜署,本皆嘉美之名,恶虚中者擿其字以为谤讪朝廷,由是媒糵以成其罪矣。而宋史称其失节。六年二月,唐括酬斡家奴杜天佛留告虚中谋反,诏有司鞫治无状,乃罗织虚中家图书为反具,虚中曰:“死自吾分。至于图籍,南来士大夫家家有之,高士谈图书尤多于我家,岂亦反耶?”有司承顺风旨并杀士谈,至今冤之。
金史士谈字季默,高琼之后。宣和末,为忻州户曹参军。入朝,官至翰林直学士。虚中、士谈俱有文集行于世。

岳飞的朱仙镇大捷究竟是真是假?有什么依据?

岳飞是南宋初期抗金名将,在被高宗召回之前,黄河以北汉族起义军大多以岳飞为号令,造成金国后方不稳导致朝野震惊,加之金军主力这时已经被打残,岳飞如果要继续进军可以继续收复失地,如果有需要给予岳飞时间,直捣黄龙并非不可能。只可惜,最终他冤死风波亭,后世对于岳飞取得的战绩是颇有争议的,尤其是朱仙镇大捷,以500背嵬军大破金兀术10万大军之战,那么朱仙镇大捷到底是真是假呢?


的确此事记录在《宋史.岳飞传》中,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但是在另两部有关南宋初期的重要史料《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并未记载,按照《宋史.高宗本纪》的记载是,乙卯,金人攻颍昌,岳飞遣将王贵、姚政合兵力战,败之。壬戌,飞以累奉诏班师,遂自郾城还,军皆溃,金人追之不及。颍昌、蔡、郑诸州皆复为金有。也就是说当时岳飞不在朱仙镇,而且也没有明确记载有关朱仙镇大捷的情况。《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八日己酉岳飞及金人兀术战於郾城县败之。二十一日壬戌岳飞自郾城回军。



另一个原因是,元朝在编纂《宋史》的时候,由于成书时间短,而且时值元朝濒临崩溃的前夕,因此编纂得比较草率,再者脱脱也是多少给予岳飞高度赞扬的,不过如果说史料严谨问题的话,《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也不见得多么严谨。


宋史都说秦桧销毁与岳飞有关的史料,秦桧这种奸相,绝不会如实记载岳飞战绩,而且会极力抹杀,杀之也无足轻重,极力安排自己的人负责撰写,如如实写岳飞战绩,只能说明岳飞越不该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因作者撰写该书适在秦桧、秦熺父子恣意篡改官史之后,《要录》便不免因袭旧章,承其谬误。《三朝北盟会编》也是成书在秦桧之后,征引的文献达二百多种,对记述的异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所以说对于有没有朱仙镇大捷,只能从历史记载去推敲了,相对来说《金史》里倒是留下了蜘丝马迹。


当然《金史》在描述宋金战争的时候,一大特点就是扬胜讳败,自然是没有朱仙镇这场战役没有记载,《金史.熙宗本纪》秋七月癸卯朔,日有食之。乙卯,宗弼遣使奏河南、陕西捷。显然对于这段宋金战争一句话就带过了,别说朱仙镇了,之前的大战也是只字未提,《金史.宗弼列传》宗弼遣孔彦舟下汴、郑两州,王伯龙取陈州,李成取洛阳,自率众取亳州及顺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时暑,宗弼还军于汴,岳飞等军皆退去,河南平,时天眷三年也。如果说按照金人的说法,那就是金兀术率金军屡屡攻城略地,宋军毫无还手之力了,郾城、颖昌之败也是没有的,值得注意的是,《金史》里也记载了“宗弼还军于汴”,和《宋史.岳飞传》记载的,金兀术被岳飞击败逃回汴京倒是相符合,不过金人说退军的原因是“时暑”,也就是天太热,不过话说,金人不是前线战事顺利吗,天热就退军了,看来金兀术还是蛮在意将士们的感受嘛!


相对来说金史有另一个特点,就是从来不说击败的对手大将是谁,都只说击败岳飞,哪怕岳飞并非主帅也得背负战败的历史记载,说明什么?岳飞给金造成的心理压力太大了。不过搞笑的是秦桧喊金人叫爹,金人喊岳飞叫爹,秦桧肯定受不了,辈分被岳飞甩了一条街了所以这不能忍,秦桧很用心的把岳飞在对抗金国功勋胜绩要么抹掉要么转给其他人,目的不言而喻。


哪怕他的儿子曾孙后来抗金为国捐躯,但是到头来还是洗刷不了家族的耻辱。就算他秦桧篡改历史,但是宋史是元朝宰相脱脱主持编修的,他就很鄙视秦桧,颂扬岳飞,所以秦桧在佞臣传里,再加上汉族知识分子努力基本宋史还是靠谱的。篡改的那些东西基本反正了。但是因为距离当时那段真实的历史太远了,肯定会有与事实不符的情况,我个人是相信朱仙镇大捷存在的,但是说以500背嵬军大破10万金军还是有些夸大吧。


以极少精锐击败十数万大军的战例的确有,比如唐代李靖“夜袭阴山”,先是苏定方率数百精骑冲击,攻破颉利可汉的大帐,李靖随后冲杀,终于大破突厥十万大军。这个战例之所以能成功有几个点很关键:一,大雪之夜,二,战争的突然性,三,突厥人根本无法判断唐军究竟有多少人,以为是唐军主力已经到了,所以丧失了抵抗的信心。这些才是以唐军少胜多的主要原因。如果是大白天,正面对抗,李靖所带领的那点人给突厥人塞牙缝都不够。相对来说朱仙镇大捷并没有什么突然性,而且宋军的总体战力并不会对金军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就算突袭,也不会让10万金军因畏惧而溃败,所以个人觉得,当时在朱仙镇,岳飞是以少胜多,但是对面的金军应该没有10万。除非朱仙镇所屯之军并非主力,是其临时调集拼凑的杂牌部队,士气涣散,形同乌合。这倒是有可能造成一处败退引发全军混乱的情况。

金史的说法是金兀术打败岳飞,韩世忠后,后方不稳而不是怕天气热,回去平叛了,岳飞粉们读都不读这群人
文章标题: 在宋金战争中金史和宋史有多处矛盾,那到底谁的记载可靠性更高些,为什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0679.html

[在宋金战争中金史和宋史有多处矛盾,那到底谁的记载可靠性更高些,为什么] 相关文章推荐:

    Top